新创文字在文化变迁中的功能与意义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撰写主要是缘于参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的研究,主要负责云南的哈尼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应用调查与研究。哈尼、傈僳和纳西族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上讲,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从三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来讲,同属于云南省土著少数民族;另外,三个民族同在1957年创制了本民族的新创文字:哈尼族新创文字(哈尼文)、傈僳族新创文字(新傈僳文)和纳西族新创文字(纳西拼音文字)。
     本论文中主要以云南省的哈尼、傈僳和纳西新创文字民族作为研究重点,试图对上述三民族新创文字的创制背景、内容及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的推行进行历史梳理和总结,另外通过对三民族的田野调查做现状研究,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使用现况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三个民族新创文字在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历史作用,并对现状的发展困境作了究因分析。笔者借助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民族志描述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创文字的使用态度和使用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并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其次,借助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阐释分析新创文字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新创文字的某些不可替换的功能性分析;借助冲突论的视角来分析新创文字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内面临的冲突与矛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少数民族新创文字面临着生存与情感的两难抉择,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两难困境等多重矛盾与冲突:国家主义下的课程与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乡土教材的开发、教学语言、教学模式的选择,这些都是摆在少数民族面前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本论文的内容结构分为七部分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与目的、选题的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相关动态与文献综述、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概念的分析与界定及田野调查。第二章为历史描述部分,围绕着哈尼、傈僳和纳西新创文字的历史发展和使用情况,对三种新创文字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就哈尼、傈僳和纳西族分别阐述,从历史背景、创制过程、推行和使用过程以及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展开,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另外也涉及到了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充分展现了在上个世纪新创文字所发挥的功能和意义。第三章是现状调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民族志描述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哈尼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关注三个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使用态度倾向、对双语(双文)教学中的认识、文字发展前景展望等几个方面。第四章是问题分析和探讨部分,对新创文字使用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尝试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新创文字发展的诸因素。第五章是理论阐释与探讨部分,借助结构功能
    主义理论视角阐释分析了新创文字在不同时期社会结构、学校教育结构、文化生态结构等发生了变迁,所发挥的功能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但从功能意义上来讲,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变迁中的文字符号功能替换的意义。在第六章借助冲突理论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里探讨新创文字的生存发展问题,寻求新创文字存在的意义根源,首先是新创文字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探讨;其次是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包括国家整合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两难困境、生存和情感一少数民族的两难选择、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保留与现代化的两难选择,在众多冲突和矛盾面前,我们的选择和发展目标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最后一章是本研究论文的结论、研究创新与贡献和对策建议部分。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Use and Problems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China ', and take charge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current use of new-created writings systems of Hani, Lisu and Naxi ethnic minorities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view of linguistics, the above three ethnic languages belong to the sam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Tibeto-Burman language group, and Yi language branch; from the view of geography place, th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belong to native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Another, it was in the same year of 1957 that the thre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for th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were born.
    The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make historical review and summary on the above thre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used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make a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above thre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used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through fieldwork, and make an attributive analysis on thre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states and development trouble. First, the author made a detailed fieldwork by virtue of
    varies of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bservation participated, case study etc, and achieved the first-hand original data; Second,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significance and needs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by virtu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analyze the conflict and challenge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in spheres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economics.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for ethnic minorities are facing conflicts and are in dilemma from survival and emotion,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ulti-culture, the choice of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reg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language and teaching model , which are all new problems and new confli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cont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n which are discussed the origin and aim, background,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literature summary, theory structure and methodology, concepts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Chapter Two is historical description part, in which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encircling Hani, Lisu and Naxi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to present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Chapter Three is the part of current fieldwork, focused on current use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of the above three in attitude and ac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prospect development in future. Chapter Four is the part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which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and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s for the abov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Finally, the author applies the theory angl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changes with social structure, schooling structure, cultural and zoological structure change, in certain, affirm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In Chapter Five mainly conflict theory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extensive sphere in seek of the root of survival significance; first, discussed in political ideology, second, discussed the conflict between idealist ideology and reality, including the troubles between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diversity, survival and emo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However, our choice and aim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multi-culture education, multi-culture integration education .In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part of conclusion, research contribution and suggestions.
引文
1 本文中提到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哈尼、傈僳和纳西族三种新创文字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的应用情况。
    2 这里提到的扫盲主要是指用民族语文扫盲,特指哈尼、傈僳和纳西族新创文字在成人扫盲中的应用。
    3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4,179.
    4 李晋有.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回顾与前瞻.见铁术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5.
    5 王均著.王均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6.
    6 参考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3-54.
    7 同上.66-70.
    8 参考戴庆厦等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295.
    9 参考和丽峰著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95.
    10 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3.
    11 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
    12 引自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世界语言撒告(中国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0.85.
    14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9,142.
    15 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3~169.
    16 钱明辉著.教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4;同时引自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17 [美]戴维 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4~81.
    18 戴庆厦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32.
    19 同上,46.
    20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7.
    21 同上,90~91.
    22 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00.
    23 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和方法.见民族教育研究.1996.2.
    24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97.
    25 万明刚.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40.
    26 参考哥布等.中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报告.1.
    27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780.
    28 http://www.e56.com.cn/system.file/minority/hanizu/yuyan.htm
    29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文研究组报告人傅懋勣.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改进和改革文字工作的情况和问题.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印,1955.3.
    30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208.
    31 戴庆厦.悠悠岁月,哈尼情深.见中国哈尼学.(二),266~282.
    32 周耀文.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08.
    33 部分内容主要参考绿春县原广吗小学校长杨学真提供的材料记录。
    34 G.D.麦克康奈尔,谭克让,格兰特 D.麦克康奈尔主编.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第1册.语言.文字.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魁北克.1995.132.
    35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44~446.
    36 参考金星华.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9.
    37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06.
    38 戴庆厦.悠悠岁月,哈尼情深.见中国哈尼学.(二).266~282.
    39 陶天麟.哈尼语汉语双语双文教学的历史反思.见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365~378.
    40 参考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四),109~111.
    41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98.
    42 陶天麟.哈尼语汉语双语双文教学的历史反思.见工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365~378.
    4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33.
    44 数据参考绿春县教育局提供‘绿春县双语文试点教学情况汇报材料’.2005年3月15日.
    45 同上。
    46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33.
    47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58.
    48 同上,457.
    49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18.
    50 同上,448.
    51 数字主要参考哥布等.2005年中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报告.
    52 同上。
    5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37.
    54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02.
    55 关东升主编.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318.
    56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index28.htm.
    57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Nation/DL/DL-164954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115.
    59 同上。
    60 数据参考怒江州教委金华妹.怒江州傈僳文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的总结打印材料.
    61 参考同上 33
    6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291.
    6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02.
    64 熊泰河.推广傈汉双语文教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见云南民族语文.1990.3.
    65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02.
    66 参考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48~451.
    6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120.
    68 赵科,艾甚.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亟待加强.云南民族语文.1996.2.
    69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04~105.
    70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纳西族教育史.1055~1056.
    7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782.
    72 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纳西卷),1091,1161,1166~1167.
    73 《纳西语调查大纲》(语音、语法部分)北京.1956年5月.
    7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398.
    75 《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三).527.
    76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10.
    77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0.58,72.
    78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编委会编,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纳西族教育史.1197~1198.
    79 G..D.麦克康奈尔,谭克让,格兰特 D.麦克康奈尔主编.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第1册.语言·文字.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魁北克.1995.398.
    80 盖兴之、宋金兰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61.
    81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49.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398.
    83 郑卫东.纳西文图书概述.云南民族语文.1998.2:78.
    84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91.
    85 关东升主编.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268.
    86 数据参考元阳县教育局.元阳县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情况汇报,2002年10月16日.
    87 参考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负责人霍云云提供的云南省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材料。
    88 参考哥布等.中国中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报告.2005.
    89 数据参考绿春县教育局提供绿春县双语文试点教学情况汇报材料.2005年3月15日.
    91 http://www.magicyn.net/lijiang/gaishu/gaishu07.htm
    92 参考玉龙县教育局提供的材料“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概况”。
    93 http://www.ljgcj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3
    94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志.2001.484.
    95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90~191.
    96 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双文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10.
    97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语文理论政策讲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34.
    98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6.
    99 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9.
    100 道布.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见学术探索,2005.6.99.
    101 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60.
    102 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249~250.
    103 马戎著.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
    104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18.
    105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9,142.
    106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71~299.
    107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9.
    108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71~299.
    109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5.
    110 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212.
    111 同上,第219页。
    112 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60.
    113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4.
    114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1.
    115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80.
    116 和即仁,杨应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发展问题.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6.
    117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97.
    118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1.
    119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95.
    120 同上。
    121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72.
    122 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92.;同时援引毛泽东选集.第3卷,1085.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地区教育司编.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选编.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38.
    124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4.
    125 和即仁,杨应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发展问题.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7.
    126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06.
    127 和即仁,杨应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发展问题.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8.
    128 和即仁,杨应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发展问题.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11.
    129 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68-282.
    130 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四),114~115.
    131 国务院批转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报告的通知.1991.6.19.
    132 [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4~81.
    133 扶志凌.以MICHAEL W.APPLE’Ideology and Curriculum’观点-探究意识形态与课程关系.网络社会学期刊.No.43.2004年12月15日.
    134 滕星.民族教育: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见中国民族报.2006年11月17日.
    135 李晋有.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回顾与前瞻.见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1~54.
    136 2004年人类学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
    137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8.
    138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5.
    139 2004年人类学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v.
    140 2004年人类学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
    141 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等著.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59~362.同时引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构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3.
    142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2.
    143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5.
    144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7-168.
    145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0.
    146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民族出版社.2005.102.
    [1] 罗常培、傅懋勣.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中国语文.1954.3.
    [2] 傅懋勣.我国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问题.民族研究.1979.1.
    [3] 黄行.我国新创与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验推行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民族语文.1996.6.
    [4] 孙宏开.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见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孙宏开.少数民族语言规划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5.1.
    [6] 陶天麟.哈尼语汉语双语双文教学的历史反思.见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 罗美珍.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语文研究.1983.2.
    [8] 田家乐、今旦.推行民族文字,开展本民族语教学.贵州民族研究.1983.3.
    [9] 巴战龙.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6.
    [10] 戴庆厦.悠悠岁月,哈尼情深——50年代哈尼文创制工作的回忆.见中国哈尼学.第二辑,(第266-282页)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 何炳坤.试析哈尼文推行受挫的原因与发展前景.1993.5.
    [12] 么加利.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5.
    [13] 普钰禾.从红河州四个边疆县看哈尼族教育.见中国哈尼学.第三辑,(第295-307页)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4] 傅懋勣.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语文建设.1988.2.
    [15] 陈康.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0.1.
    [16] 龙正学.浅谈民族文字的重要性.贵州民族研究..1985.2.
    [17] 道布.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民族语文.1993.6.
    [18] 孙诚、杨红、张竺鹏.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扫盲教育调查报告——云南省澜沧 拉祜族自治县扫盲教育个案研究.成人教育.2005.1.
    [19] 张和平.我对推行民族文字工作的认识.贵州民族研究.1986.3.
    [20] 周庆生.中苏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比较.民族语文.2002.6
    [21] 傅懋勣.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十八.民族语文.1986.3。
    [25] 欧阳觉亚.扬长避短,发挥新创民族文字的作用.民族语文.1989.4.
    [26] 刘宝俊.少数民族本民族语在双语教育中的意义及发展前景.民族语文.1993.3.
    [27] 和丽峰.本民族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工作.1985.11.
    [28] 鲜松奎.开展双语教学首先应重视民族文字的推行.贵州民族研究.1986.1.
    [29] 车金明.总结经验、完善实验、稳步推广—红河州哈尼、汉双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云南民族语文.1988.1.
    [30] 段玲.傈僳文应用中的几个新问题.怒江州编民族语文工作通讯.1986.3.
    [31] 周耀文.<汉语拼音方案>与我国少数民族新创的拼音文字方案.语文建设.1988.4.
    [32] 李永燧.哈尼语概况.民族语文.1979.2.
    [33] 木玉璋、段伶.傈僳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4.
    [34] 姜竹仪.纳西语概况.民族语文.1980.3.
    [35] 盖兴之.谈谈新老傈僳文.民族语文.1983.5.
    [36] 覃华儒.推行民族拼音文字是迅速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科学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85.3.
    [37] 木玉璋.傈僳语话语材料.民族语文.1986.5.
    [38] 木玉璋.傈颇话概况.民族语文.2002.4.
    [39] 巴子.傈僳语言简介.载怒江州编民族语文工作通讯.1985.1.
    [40] 木玉璋.傈僳族原始记忆符号.民族文化.1983.3.
    [41] 盖兴之.浅谈傈汉翻译中的语言形象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2.
    [42] 胡育才.浅谈汉傈翻译的体会.载怒江州编民族语文工作通讯.1985.1.
    [43] 木玉璋.谈谈傈僳语中的词头a.民族语文.1982.2.
    [44] 陈嘉英.傈僳预构形于构词中的语音交替方式.民族语文论从.中央民族学院少 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4.1.
    [45] 龙成云.傈僳语量词分析.云南民族研究.1986.1.
    [46] 龙倮贵,何琼英.试析哈尼族传统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见中国哈尼学.(第308-318页)第三辑,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7] 罗淳.哈尼族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云南教育.1991.11.
    [48] 李泽然、车金明.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民族教育研究.2001.3.
    [49] 胡书津.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民族语文.1993.2.
    [50] 旻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字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民族语文.1992.3.
    [51] 徐世璇.论文字系统的科学性—对文字创制改革的理论思考.民族语文.1994.4.
    [52] 喻世常.走民族语和汉语兼懂兼通的路,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稳步发展.民族语文.1994.2.
    [53] 戴庆厦、贾捷华.对民族文字创、改、选经验教训的一些认识.民族研究.1993.6.
    [54] 苏金智.语言的声望计划与双文字政策.民族语文.1993.8.
    [55] 马学良.论双语与双语教学.民族语文.1986.6.
    [56] 杨应新.民族文字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民族语文.1994.2.
    [57] 伍精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民族语文.1992.1.
    [58] 禹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语文.1989.2.
    [59] 陈其光.语言、文字和民族.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6.
    [60] 潘年鼎.论双语教学与民族心态问题.民族教育.1989.3.
    [1] 和丽峰主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 和丽峰主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 杨光远,赵岩社主编.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5] 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2.
    [7] G..D.麦克康奈尔,谭克让,格兰特D.麦克康奈尔主编.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第1册,语言.文字.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魁北克,1995.
    [8] G..D.麦克康奈尔,谭克让,格兰特D.麦克康奈尔主编.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第2册,语言.文字.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魁北克,1995.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2000.
    [12] 罗常培等著.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4.
    [13] 周耀文著.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 江荻、孔江平主编.中国民族工程研究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 李晋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6] 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7] 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8] 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9] 王均著.王均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 魏忠编著.中国的多种民族文字及文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1] 周耀文著.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2] 徐琳、木玉璋、欧益之.傈僳语法纲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3] 徐琳、木玉璋.傈僳创世纪研究.同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社,1981.
    [24] 徐琳、木玉璋同怒江州协作编写.傈汉词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25] 徐琳、盖兴之编.傈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6] 李永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7]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8] 傅懋勣.纳西文.载中国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9] 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况.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0] 姜竹仪.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1] 戴庆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2] 戴庆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3] 戴庆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4]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35] 李开贤.勐海县格朗和乡哈尼族情况调查.载民族调查研究.1988.1-2.
    [36] 哈尼族调查族编写.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哈尼族—绿春大兴震倮别新寨.何斯强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7] 云南省编辑组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38] 周庆生主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组.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39] 周玉忠、王辉主编.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0] 国家语委政策法规室编.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1949—1995年).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41] 云南省志卷59,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地方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司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简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司,1958.
    [43] 阿尔宾达赉,沙玛甲加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概况.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44] 和丽峰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概要.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5] 和丽峰主编,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双语现象与双语文教育.云南14所民汉双语文教学实验成果.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6] 文精主编.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民族出版,2001.
    [47] 红河州概况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48] 红河州民族志编写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
    [49] Gerard A.Postiiglione.China "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 Schooling and Development. Falmer Press, 1999.
    [50] 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 (ed.),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Springer Publisher, 2004.
    [51] Apple, M.W. (1991)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 : Routledge.
    [1] 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编.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 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奇异独特的信息符号——云南民族语言文字》,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语文理论政策讲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5] 周庆生著.语言与人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6] 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戴庆厦著.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8] 丁文楼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9] 盖兴之、宋金兰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 朱崇先、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1] 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 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3] 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4] 戴庆厦、滕星、关辛秋、董艳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15] 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6]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7] [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8] 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9] 滕星,王军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0] 滕星主编.中国民族教育50年.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1] 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选编.1949-1988(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地区教育司,1989.
    [22] 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3]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4] 董艳著.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5] 戴庆厦主编.汉族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26] 金东海主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7] 王红曼著.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28] 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9] 王戈柳主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0] 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1]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2] 王铁志主编.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3]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地区教育司编.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选编(1949—1988).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
    [35] 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6] 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的思考与构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 马戎著.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8]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9]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0] 2004年人类学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1] [美]欧文·拉兹洛编辑.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2] 菅志翔著.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 绿春县双语文教学情况.绿春县教育局.2006年5月23日.
    [2] 红河州关于开展双语教学情况的报告.红河州教育局2006年5月23日.
    [3]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语文教学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云南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十五”回顾.云南省教育厅.2006年6月.
    [4] 绿春县教育2005年度教育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意见.绿春县教育局.2006.
    [5] 元阳县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情况汇报.元阳县教育局.2002年10月16日.
    [6] 屏边县双语教学工作情况汇报.屏边县教育局.2002年10月21日.
    [7] 金平县未实施双语教学情况的反馈说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教育局.2002年10月22日.
    [8] 怒江州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怒江州教育局.2006年3月.
    [9] 福教字(2005)58号.福贡县教育局2005年教育工作总结及2006年教育工作要点.
    [10]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概况.玉龙县教育局提供的材料.2006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