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及量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故意伤害罪作为一种传统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类型,一直都倍受刑法学界的关注,其相关规定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都有明确规定。时至今日有关故意伤害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已较为完善和详细,相应的刑事司法制度也渐渐建立。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故意伤害罪呈现的犯罪手段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正是由于其的复杂性使许多法律适用问题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存有争议,还有许多疑难问题亟待在理论上和司法适用上解决。
     笔者经过对有关网络和相关书籍中有关故意伤害罪的一些学术文章的研读后发现,虽然在刑法理论学界对故意伤害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几乎对每一个问题,学者们都有过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同时期学者们的关注度却不同。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时期学者们就故意伤害罪的四个犯罪构成、罪与非罪的界限、与其他相近罪名之间的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近些年学者们又对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形态、精神伤害、伤害后果及故意伤害罪的量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经过对相关文章的研读和梳理后笔者认为学者们对故意伤害罪的未遂犯罪形态、精神伤害方面的研究虽较多,但仍旧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故意伤害罪与故伤害杀人罪的区别、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别方面虽一直都在研究,但还不够深入。对故意伤害罪是一种结果犯方面虽有所研究,但有关伤情鉴定效力、期限、时间等问题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部分、致人多处伤害致多人伤害的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部分、非法拘禁等犯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部分都缺少探讨。因此,笔者将立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国家的立法规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国有关故意伤害罪方面立法的不完善之处,分析在刑法学界出现的争议问题,在论述故意伤害罪的立法沿革、概念、犯罪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及量刑中的上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提供一些指导作用以及为完善立法上的一些缺陷提供一些帮助。
The crime of intentional injury, as a traditional criminal type of trespassing on the people’s personal rights, has alway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 of criminal law. Its relevant stipulations have developed for four thousand years and were clearly written in the criminal law of both 1979 and 1997 version. Nowadays, the relevant stipulations have become relatively perfect and detailed. The corresponding criminal judicial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means and forms of committing this crim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is complexity, many problems involving legal application are controversial both i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await solution both i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author finds out, after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some academic articles about this crime,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 of criminal law theory has performed a long-term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is crime and scholars have almost had different opinions on every problem, but the scholars in 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concerns. At the early tim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scholar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four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is crime, the division between crime and non-crime and the division between this crime and other similar crimes. Recently the scholars have probed into its criminal patterns, mental injury, consequences of injury and penalty measurement.
     By studying and organizing the relative articles, the author forms the opinion that, although the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attempt to commit this crime and mental injury, there is still much disagre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crime and voluntary manslaughter an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crime and the crime of provocation is still not deep enough. Although som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consequential offense of this crime, there is no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validity, time limit and time of injury identification.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examination on the penalty measurement of this crime under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the case of inflicting several injuries to a person or inflicting harm to several persons, or in the case of being resulted from false imprisonment. Therefore, in the hope of perfecting the lawmaking and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and help for handling this crime in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relevant faults in the lawmaking of this crime and controversial problems with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criminal law, based on curre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referring to lawmaking stipulation in relevant count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data and cases gathered from personal work and practice, and will mainly explore the abov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judicial determination and penalty measurement of this crime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lawmaking evolution, concept and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is crime.
引文
4《论故意伤害罪(上)》,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ofile1.php?p=16196&author=289 (访问日期:2011年8月8日)。
    5见蒋浩编辑:《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页:“凡是殴人,皆立辜限。手足殴人,伤与不伤,限十日;若以他物殴伤者,限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限三十日;若折骨跌体及破骨,无问手足、他物,皆限五十日。限内死者,各依杀人论;其在限外及虽在限内,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殴伤法。”
    6见蒋浩编辑:《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
    7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8其可以说是1979年刑法典的雏形。
    9赵秉志主编:《故意伤害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1本文中出现的《刑法》均为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简称。
    12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第4版,第820页。
    13刘家深主编:《新刑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2页。
    14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15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页。
    16孙国祥主编:《刑法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1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73页。
    18张赞宁:《南通市福利院两智障女子宫全切除案法理分析》,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9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0参见徐毅刚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通论》,警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2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1页。
    22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0页。
    23钱大群夏锦文:《唐律与中国现行刑法之比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25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第4版,第1244页。
    26顾肖荣:《刑法中的一罪与数罪》,学林出版社,第45页。
    27赵秉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6页。
    28张明楷:《故意伤害罪探疑》,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29参见林亚刚著:《结果加重犯的若干争议问题》,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
    30参见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72页。
    3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00页。
    32赵秉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4-255页。
    33丁慕英主编:《伤害罪》,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4赵秉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6-257页。
    36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第4版,第827页。
    37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426页。
    38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39高憧宏、姜永义、王尚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死刑适用》,载《人民司法·应用》2010年第3期。
    4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所2003年版,第522页。王炳宽:“缓刑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18页。
    42汪红飞:《故意伤害罪若干争议问题探讨》,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3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44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5王燕飞:《转化犯理性认识及立法完善》,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46赵炳贵:《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谈刑讯逼供罪的立法完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47参见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版,第176页。
    48参见屈学武:《刑法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49参见方洁:《非法拘禁犯罪中故意伤害致人轻伤行为如何认定》,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5期。
    50李磊:《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司法认定》,载《法治论坛》第8辑。
    51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第4版,第1235页。
    52白丰银:《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具体认定》,载《检察日报》2008年第6期第9版。
    53童志兴:《试论聚众斗殴罪的转化》,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11期。
    55参见马贤兴:《聚众斗殴案件中对纠集者、首要分子如何处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5期。
    56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57该处的积极参与者是指排除直接加害者之外的。
    58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68页。
    59白丰银:《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具体认定》,载《检察日报》2008年第6期第9版。
    1、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
    3、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赵秉志主编:《故意伤害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沈亮:《关于缓刑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思考与观察》2000年09期。
    2、张明楷:《故意伤害罪探疑》,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3、林亚刚:《结果加重犯的若干争议问题》,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
    4、高憧宏、姜永义、王尚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死刑适用》,载《人民司法·应用》2010年第3期。
    5、汪红飞:《故意伤害罪若干争议问题探讨》,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童志兴:《试论聚众斗殴罪的转化》,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11期。
    7、马贤兴:《聚众斗殴案件中对纠集者、首要分子如何处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5期。
    8、李磊:《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司法认定》,载《法治论坛》第8辑。
    9、方洁:《非法拘禁犯罪中故意伤害致人轻伤行为如何认定》,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5期。
    10、徐立根:《对我国鉴定制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载《刑事技术》2005年第4期。
    1、陈小忠:《论故意伤害案中人体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王湛:《故意伤害罪疑难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张青:《故意伤害罪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王慧玲:《故意伤害罪认定和量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白丰银:《聚众斗殴罪转化犯的具体认定》,载《检察日报》2008年第6期第9版。
    1、《论故意伤害罪(上)》,http://blog.chinacourt.org/wp-profile1.php?p=16196&author=289 (访问日期:2011年8月8日)。
    2、张峰:《聚众斗殴罪诸问题探析》: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8/31/129766.shtml(访问日期:2011年8月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