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国家需求与对外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由于制定了适合哈萨克斯坦国情的对外战略,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不断提高。其对外战略和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通过归纳,不难发现许多文献仅仅是停留在对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的政策解读上,而对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制定、实践、调整的根源较少涉及。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哈萨克斯坦全方位对外战略制定和实践的动因是什么?”。一些学者提出影响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制定的因素包括哈萨克斯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地缘政治、政治体制以及大国政治等。这些解释对于我们认识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战略不无裨益。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变量众多,相关解释往往面面俱到,结果很难说明哪些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存在操作层面的难题。
     本文试图采用国家需求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解释。国家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发展需求与和谐需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存在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但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需求层次不同。国家需求决定了对外战略的制定,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需求层次变化决定了对外战略的调整。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制定、实践和调整的动态变化的分析框架。
     在论述了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外交实践后,本文将重点放在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的动因分析上,即哈萨克斯坦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哈萨克斯坦的社会发展,这三个方面使哈萨克斯坦产生了不同的国家需求,进而解释了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战略制定、调整及其实践的原因。
After Kazakhstan's independence,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itable externalstrategy, Kazakhst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country image constantly increases. Its foreignstrategy and practice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attention.
     By induction,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many documents just to sta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Kazakhstan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very few involved in its formulation of foreign policystrategy, practice, or root of the adjustment.The core ques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s " Whatmotivation is Kazakhstan’s all-round foreign policy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Somescholars have suggested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 's foreign policy,such a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 the complex ethnic andreligious relations, geopolitics, political system and power politics. These explanations give a lotof help to us to understanding Kazakhstan 's foreign strategy. 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due totoo many variables associated exhaustive explanations, the result is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what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this issue with the National Needs theory. National Needs,including security needs, development needs and harmony needs. These three levels exist in thewhol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t different period or stages, dominant hierarchy needsalways changes. Thu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establishment,practice and adjustment of Kazakhstan foreign strategy.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Kazakhstan Foreign Policy strategy,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move of its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which allows Kazakhstan toproduce three different national needs, They ar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azakhstan'spolitical system,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 and the Kazakhstan societydevelopment, then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foreign strategy, adjustment andpractical reasons.
引文
1新华网:哈萨克斯坦将继续奉行平衡外交政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28/c_122621578.htm
    1[美]马斯洛著,马良诚等译:《动机与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年。
    2[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1998年。
    3[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站在世纪的门槛上-总统手记》,时事出版社,1997年。
    4[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出版社,2005年。
    5[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时代命运个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国际社会全面革新战略与文明合作》,哈萨克斯坦大使馆,2010年。
    2Michael Mandelbaum eds.,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Kyrgyzstan, andTurkmenist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94.
    3Mikhail Alexandrov:Uneasy Alliance: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Kazakhstan in the Post-Soviet Era,1992-1997(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Praeger,1999.
    4Roy Allison and Lena Johnson: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Brookings InstitutionPress and Chatham House,2001.
    5[美]胡曼·佩马尼著,王振西译:《虎视中亚》,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等译,《国际石油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哈]卡·托卡耶夫著,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哈]卡·托卡耶夫著,赛力克·纳雷索夫译:《中亚之鹰的对外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2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一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
    3赵常庆编著:《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丁志刚、王宗礼编:《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经济安全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孙壮志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丽君著:《地缘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7徐海清著:《中亚五国转型时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杨恕著:《转型的中亚和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李志国著:《中亚五国简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孙壮志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发展》,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
    11孙壮志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
    12张君丽著:《地缘经济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王桂芳著:《中亚与中国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邢广程著:《中国与新独立中亚国家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薛君度、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哈]纳扎尔巴耶夫:《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0703/20070304453112.html
    1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eds.,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3.
    2[美]彼得·古勒维奇著:袁明旭,朱天飚译:《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1[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Thomas Risse-Kappen,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 and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6。
    4[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山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Peter Katzenste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tic Structures: Foreign Economics Policies of AdvancedIndustrial Stat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ol.30,No.1Winter1976.
    2关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论述参见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134-150页。
    1Peter Evans, Harold Jacobson, and Robert Putnam, Double 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Domestic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Helen Milner,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7.
    1[美]肯尼斯·沃尔兹著,倪世雄等译:《人、国家与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2[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1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第71-101页。
    2见尹继武:“国际政治学的知识谱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8-78页;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载《欧洲研究》,第49-64页。
    1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陈炳权、高文浩/译邵瑞珍/审校,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
    1徐浩淼、马媛:《哈萨克斯坦的外交资源与对外战略》,载《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50页。
    2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3王沛主编:《中亚五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专题调研,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z.mofcom.gov.cn/article/ztdy/
    2李宁:“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的现状与趋势”《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6期。
    3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王沛主编:《中亚五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3哈萨克斯坦石油远景储量,中国煤炭经济资源网,http://www.sxcoal.com/sy/2746949/articlenew.html
    1王沛主编:《中亚五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哈萨克斯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有矿,中国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002/t20100222_137547.htm
    1哈萨克斯坦的黑色冶金业现状,中国选矿技术网,http://www.mining120.com/html/1012/20101229_22363.asp
    1哈萨克斯坦的黑色冶金业现状,中国选矿技术网,http://www.mining120.com/html/1012/20101229_22363.asp
    2哈萨克斯坦的黑色冶金业现状,中国选矿技术网,http://www.mining120.com/html/1012/20101229_22363.asp
    1徐浩淼:“哈萨克斯坦的外交资源与对外战略”,载《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51页。
    1哈萨克斯坦石油加工、石化市场调研, http://www.chinairn.com/doc/70280/70084.html
    2哈萨克斯坦油气领域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0608/20060802956688.html
    1哈萨克斯坦公布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中新网,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5/content_450244.htm
    2“哈萨克斯坦公布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ddgk/zwjingji/201002/20100206778911.html
    3石婧《中国对中亚援助状况分析--以中国援助中亚国家重点项目为例》,载自雷琳,陈彤主编《中亚政治经济法律国际论坛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64-67页。
    1[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构想与走向”,载《政党与当代世界》1994年第4期。
    1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
    2[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4[哈][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政策”,载《外交学院学报》,20003年第3期,第9页。
    5同上,第9页。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1998年,第27页。
    2[哈]努·纳扎尔巴耶夫:《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
    1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wHmYet8eB_ilRMcEu3s-aKPU1BsJATGiHqJBCGjKcnVY42x74v2ItuJjBRSDKC4GShdzpKAmorlClUirmx7Dq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1998年,第25-26页。
    1郭维真:“中亚明珠--哈萨克斯坦”,载自《全球化》2012年第3期。
    1“哈萨克斯坦外交”,哈萨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eka/chn/zhgx/HSKSTGQ/t106596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oys/sbgxdsj/t6935.html
    12013年上半年中哈双边贸易情况,新疆商务之窗网站http://xinjiang.mofcom.gov.cn/article/sqsy/201307/20130700215096.shtml
    1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348976.html
    1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1关于哈萨克斯坦迁都的过程可参见[哈]纳扎尔巴耶夫:《欧亚中心的阿斯塔纳》,民族出版社,2006年。
    1邓浩:“从吉尔吉斯斯坦剧变看中亚地区形势走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本节内容主要是根据哈萨克斯坦1995年宪法的规定所写,见:《哈萨克斯坦法律法规(中译本)资料库》,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商务参赞处,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zxhz/zzjg/200812/20081205935008.html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哈伊霞译:《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第26页。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第26页。
    1邓浩:“从吉尔吉斯斯坦剧变看中亚地区形势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哈萨克斯坦私有化改革的过程可参见: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与外高加索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2赵常庆:《哈萨克斯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高晓玲:《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私有化进程对中哈经贸关系的影响》,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1998年。
    12007年哈萨克斯坦总统国情咨文(摘译)《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0703/20070304453112.html
    1哈萨克斯坦石油产业概述,http://www.bianmao.net/news_page/zx_-165108214/news_zh.xml
    1新华网:哈萨克斯坦将继续奉行平衡外交政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28/c_122621578.htm
    1哈萨克斯坦1993年宪法,《哈萨克斯坦法律法规(中译本)资料库》,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商务参赞处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zxhz/zzjg/200812/20081205935008.html
    1《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法》,《哈萨克斯坦法律法规(中译本)资料库》,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商务参赞处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zxhz/zzjg/200812/20081205935008.html
    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1998年。
    22007年哈萨克斯坦总统国情咨文(摘译)《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0703/20070304453112.html
    1“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11年国情咨文”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todayheader/201102/20110207388266.html
    1“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11年国情咨文”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todayheader/201102/20110207388266.html
    1、[奥]霍斯特梅德尔:《北约十六国军力手册》,卞荣宣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俄]B H库济克、M JI季塔连科:《2050年中国一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俄]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徐昌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4、[俄]C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王海运、石哲译审,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徐葵、张达楠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二卷),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俄]普京:《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哈]卡托卡耶夫著《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塞力克纳雷索夫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哈]卡托卡耶夫著《中亚之鹰的对外战略》,塞力克纳雷索夫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哈萨克斯坦总统1998年国情咨文。
    12、[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中国地质工程公司赞助出版,1999年版。
    13、[哈]努纳扎尔巴耶夫:《前进中的哈萨克斯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4、[哈]努纳扎尔巴耶夫:《探索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哈]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之路》,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6、[哈]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对外战略》,赛纳雷索夫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7、[哈]努纳扎尔巴耶夫:《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一总统手记》,陈兵、王嘉林译,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18、[吉]阿斯卡尔阿卡耶夫:《难忘的十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胡曼佩马尼:《虎视中亚》,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玛莎布瑞尔奥卡特著《中亚的第二次机会》,李维建译,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一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22、[美]胡曼佩马尼:《虎视中亚》,王振西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郑启荣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版),邵文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25、[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苏]B R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8、[苏]苏联科学院历史所编《苏联民族一国家建设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9、[土]M A阿塔耶夫编著《土库曼斯坦的今天与明天》,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集体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0、[土]萨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1、[乌]伊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从来不依赖任何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32、[乌]伊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沿着深化经济改革的道路前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33、[乌]伊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条件和保障》,王英杰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34、[英]安特耶维纳、[德]托马斯迪兹主编:《欧洲一体化理论》,朱立群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5、[英]巴里布赞、[丹麦]奥利维夫、[丹麦]迪怀尔德主编:《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英]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7、《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上海合作组织文献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8、陈宣圣:《风云变幻看北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9、丁笃本:《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42、李纲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4、刘金质:《冷战史》(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5、柳丰华:《“铁幕”消失之后——俄罗斯西部安全环境与西部安全战略》,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
    46、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孙壮志:《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8、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49、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唐家镟主编:《中国外交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51、王昉等编著:《北约新战略》,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52、王鸣野:《美国的欧亚战略与中南亚五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王治来编著:《中亚通史》(古代卷、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4、许海云:《北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薛君度、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6、杨雷:《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57、张淑静:《欧盟东扩后的经济一体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59、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60、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61、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62、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3、郑羽、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4、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5、郑羽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郑羽主编:《既非盟友,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1991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67、郑羽主编:《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1991~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6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北约的命运》,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70、[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的欧亚国家地位及多方位外交”,《现代国际关系》,1993年第12期。
    71、[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构想与走向”,《政党与当代世界》,1994年第4期。
    72、[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对外政策”,《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3、陈其钢:“独立15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回顾与展望”,《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74、李宁:“试论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外交”,《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1期。
    75、潘光:“当前中亚经济安全形势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
    76、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77、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78、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79、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80、石泽:“后危机时期的中亚形势:成就与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6期。
    81、孙力:“当前中亚形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前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82、王海运:“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及强化上合组织维稳合作的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1期。
    83、徐浩淼、马媛:“哈萨克斯坦的外交资源与对外战略”,《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4、尹继武:“国际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
    85、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欧洲研究》,2005年第1期。
    86、于洪君:“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走向世界: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战略与策略”,《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87、张宏莉、赵荣:“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世界民族》,2006年第3期。
    88、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
    89、赵华胜:“中亚形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6期。
    90、郑国富、张养志:“哈萨克斯坦经济体制转轨的模式与绩效”,《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4期。
    91、Alex Warleigh ed.,Understands Europeon Union Institutions,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2002.
    92、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2d ed.,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93、Bertil Nygren, The Rebuilding of Greater Russia: Putin’s foreign policytowards the CIS countries, London and New York,2007.
    94、Caucasus,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0.
    95、D.Trening, Russia and Central Asia:Interests,Policies, Prospects,CentralAsia: Views from Three Capitals, Edited by Boris Rumes, M.E Sharpe,2007.
    96、Deutsch, Political Community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Problems ofMeasurement and Definition, Archon Bools,1970.
    97、Deutsch, Security Community”,in James N. Rosenau (ed.), InternationalPolitic and Foreign Polity, New York: Free Press,1961.
    98、E. Allworth, ed. Central Asia:130years of Russian dominance, Durham, DukeUniversity Press,1994.
    99、E. Sievers, The Post-Soviet Decline of Central Asia: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Capital, Boston,2002.
    100、Edited by B. Rumer, Central Asia: At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New York,2005.
    101、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mett, 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
    102、F. Machlup, A Histor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
    103、G. Gleason, Market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N.Y.,2002.
    104、G. K. Bertsch, Crossroads and Conflict: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in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N.Y.,2000.
    105、G. M. Winrow, Turkey and Central Asia, in edited by R. Allison and L.Jonson, 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Washington,2001.
    106、J. D. Pollack, ed..’Strategic Surpris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Newport,2003.
    107、Jeffrey T. Checkel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in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08、Karl W. Deutsch and Sidney A. Burrel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Atlantic Are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Exper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109、Lena Jonson, Russia in Central Asia: A New Web of Relations,London,1998.
    110、Leon Lindber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11、M. B. Olcott,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Independence,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6.
    112、Pauline Jones Luo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 Asia: States andSocieties from Soviet Rule to Independence, Ithaca,2003.
    113、R. Allison and L. Jonson, 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Context, Washington,2001.
    114、R. D. Blackwill and S. A. KaraganoiiJ Damage limitation or Crisis? Russiaand the Outside World, Washington,1994.
    115、R. Ebel, and Rajan Menon, Energy and Conflict in Central Asia Washington,2000.
    116、R. Menon, Y. E. Fedorov, G. Nodia, Russia,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N.Y.,1999.
    117、Roald Sagdeev, Susan Eisenhower, Islam and Central Asia: An EnduringLegacy or an Evolving Threat? Washington,2000.
    118、Robert Legvold, Thinking Strategically: The Major Powers, Kazakhstan, andthe Central Asian Nexus, Cambridge, MA,2003.
    119、Viner J.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International Peace,195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