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而在当下,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新一轮发展能否再获“奇迹”,关键在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对于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政府。发展需要良好的政府及其治理体系的支持。良好政府治理的前提是良好的决策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地方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的决策空间逐步扩大,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愈益增强。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目标出发,必须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以促进良好的地方政府及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体制和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发生了一系列以科学化民主化为取向的变革,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的作用发挥不够、监控和防错纠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在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既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本路径。
     江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江苏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和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的一个典型。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问题,以江苏为例,可以分析发展与地方政府作用及地方政府治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良好的地方治理与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因此,本文首先考察江苏这个典型地区比较成功的地方政府决策实践,揭示其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转而阐明为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意义,以及制度供给状况、既有制度的实际运行及存在问题,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本文的这些研究是分六章逐步展开的。
     第1章“导论”,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背景、意义、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2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重点对政府决策机制、政府决策体制、政府决策制度和政府决策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辨析,并阐明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之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价值。
     第3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以江苏为个案,考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现实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为优化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提供实际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4章“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础”,阐明促进和“强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制度很重要,制度建设是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前提、基础和核心任务。改革和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机制优化目标,必须设计和建立促进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咨询和专家论证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等。
     第5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的现实供给”,系统梳理和考察地方政府决策制度供给的现状与运行绩效。主要从理论、法律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重大决策程序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的供给状况及其运行绩效。
     第6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发展”,探讨在既有制度的基础上持续、渐进地改革和完善决策制度,以推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不断优化。推进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所需要的制度发展,包括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发展这些制度,需要克服制度惯性和相互依赖性。
     经验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制度是基础,制度建设和制度发展是关键。建立制度,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制度,是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事实上,制度是有的,而且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江苏在内的许多地方,为了促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都在不断地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但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仍然存在问题的现实表明,.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仅有必要的制度安排是不够的,必须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营造尊重制度、以制度作为最高行动准则的文化氛围,发展制度精神,提高制度执行力。以制度精神的发展,制度执行的强化,而不仅仅是制度的完备,保障民主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有效地运行,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决策质量的提升,促进地方治理走向“善治”,是中国发展再获“奇迹”的必然要求。在让正式的制度安排充分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之外,究竟如何培育与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那些制度相适应的、保障这些制度有效运行的制度精神,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has been a compelling achievement. However, nowadays, China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s of whether China can retain its achievement, the key is.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Yet the point is a good government. Development needs the support of a good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ing system, and the premise of a good governing system is a well-structured policy-making mechanism. Since 1980s, the reform of decentralization has broadened the policy-making spac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enlarged their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iming to realiz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a scientific regional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must reform and perfect their policy-making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ir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us achieve an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at system.
     Since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long with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Chines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local governing system, the policy-making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oriented chang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thorny problems with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Eve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many other economically high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s, power is greatly centered, transparency is not satisfie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xpert advising is lacked,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s still imperfect. The core of those issues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s, which are always imperfect and managed badly. Therefore, effec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bas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Jiangsu province typifi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ince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Jiangsu has discovered a characteristic path to develop ahead, harmoniously and scientifically. Jiangsu also typifies the governing and policy-mak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taking Jiangsu as the example, we can analyze the inn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themselves and between local govern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and explore the lessons and problems within the practice and reform of such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we. will first investigate Jiangsu province as a typical example that has succeeded in practicing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reveal the problems with its policy-making mechanism. Then, we will figure out the necessity and path of enhanc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urther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and realizing the optimization of such a mechanism. In turn, we will enunciate the specific systems needed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systems, their supply, the functioning of already-existed systems and their problems. Therefrom we can find the solution to perfecting related systems and guarantee their effective functioning. This paper is developed in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It addresses the problems and enunciat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studying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Chapter Two—Cor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t focuses on 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 several core concepts as the mechanism, frame, systems and mode of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Chapter Three—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ith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Jiangsu Province. It takes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ith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It provides practical bases to optimize such a mechanism and further raises question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Chapter Four—System Construction:The Foundation to Optimiz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It enunci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enhancing and forcing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Systems themselves are importa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premise, foundation and core task of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To reform and perfect this mechanism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it, we should plan and build up systems to foster such optimization. Such systems mainly consist of syste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demonstration system, collective policy-making of major issues and policy-making responsibilities, etc.
     Chapter Five—Practical Supply for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ystem. It systematically collates and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upply for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ystem. It mainly addresses on three aspects—theory, law and practice—to analyze the suppl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ystems for policy-making pattern for major issues, reflection of public ideology, public hearing,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policy-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hapter Six—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ystem. It investigates how to continuously and gradually reform and perfect the policy-mak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lready-existed systems in order to foster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ed for such optimization, including perfecting the systems for policy-making pattern for major issue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policy-making responsibilities. To develop those systems effectively, we need to overcome the institutional inertia in systems and mutual dependence.
     Experiences and theories both show tha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system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ystems are the key point. Building up the systems and perfecting them ba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re the premise and constitute a necessary condition. In fact, systems do exist, and in a certain degree they are abundant in certain periods and from certain aspects. Many regions, including Jiangsu, are continuously exploring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related systems to enhance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However, the fact that such a mechanism is still problematic shows that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it is not enough to only have necessary arrangement of systems. While building up well-structured systems, we should als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respects systems and regards systems as the priority. We should obey the spirit of systems and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system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systems, not only the completion, we should ensure an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a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sh local governing toward righteousness, and this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China to regain a miracle in its development. Besides fully perfecting the arrangement of formal systems and continuously reinforc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is how to foster the spirit, which suits the systems that forces local governments to optimize their policy-making mechanism and which ensures such systems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引文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32、3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胡鞍钢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地区重点不在东部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属于第三、第四世界。各地区发展差距是明显的,呈现“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现象。第一世界如上海、北京,占全国总人口的2.17%,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全国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有山东、黑龙江、河北、湖北、新疆、海南、吉林等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21.76%,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四世界大部分就是我们的中西部地区,占全国人口的50.57%。参见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200页。
    ②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③这里参考了王绍光、胡鞍钢的分析。参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第235-243页。
    ①刘尚希等:《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83-184页。
    ②张斌:《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和地区差距》,《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③刘尚希等:《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④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①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②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9、101页。
    ③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④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⑤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①这里有关公共政策功能的解释参考了陈庆云的分析。参见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17页。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①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132页。
    ②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④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⑤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⑥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②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83-85页。
    ①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求是》2009年第1期。
    ②《报刊文摘》2008年2月18日。
    ③《上海证券报》2006年1月17日。
    ④《半月谈》2006年第3期。
    ⑤参见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参见许文惠等:《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彭宗超、薛澜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⑤ Kenneth G. Lieberthal & Michael Oksenberg, Policy-Making in China:Leaders,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Kenneth G. Lieberthal & David M.Lampton(Ed),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参见刘伯龙、竺乾威主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⑥[美]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6-295页。
    ⑦刘德厚主编:《当代中国县政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⑧刘伯龙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谢庆奎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②参见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李彬:《透支的权力——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的深层观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④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⑤李彬:《透支的权力——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的深层观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⑥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11、222页。
    ①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37、250-257页
    ②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8-39页。
    ③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④许耀桐:《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⑤王满船:《政府决策机制的内涵及其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⑥王满船:《政府决策机制的内涵及其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⑦罗依平:《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视域》,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231页。
    ①曾国平、王福波:《论公民参与视角下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完善》,《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③陈军平、马英娟:《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④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⑤梁仲明、王建军:《论中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廖雄军:《改革与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探讨》,《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马国芳:《新时期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探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阎京华:《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⑥参见拙文《苏南乡镇政府决策机制:经验与特点》,《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拙文《乡镇政府决策过程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4期。
    ⑦张风凉、许嘉:《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县级政府政策决策机制》,《求实》2002年第6期。
    ①阙忠东:《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顾杰等:《论我国地方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理论月刊》2009年第4期。
    ③竺乾威:《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0期。
    ④梁莹:《政策过程中的基层回应机制研究——基于实证层面的探析》,《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2期
    ①刘璇:《浦东新区制定社区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序选择及实际操作》,载刘平等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0页;胡荣:《社区巴士线路设置决策的公众参与》,载刘平等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20页。
    ①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②苏州市GDP1978年为31.95亿元,1997年达1132.59亿元;无锡市GDP1978年为24.93亿元,1997年达960.10亿元;常州市GDP1978年为17.57亿元,1997年达到470.11亿元。参见三市统计年鉴(1998)。
    ③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①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②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①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①范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和思考》,《江苏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编)2005年第35期。
    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发展道路与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发展道路与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④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7(电子版)》有关数据计算。
    ①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电子版)》有关数据计算。
    ①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电子版)》有关数据计算。
    ①参见康长进、田红连:《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江苏——江苏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建议》,《江苏农村调查》(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编)2005年第7期。。
    ②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2010年两会统计手册》,内部资料,2010年1月,第31页。
    ①参见邓小平:《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1983年3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6页。
    ③钱振明:《略论发展行政学》,《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④《为什么会出现印度热?》,载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3月6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3月12日第8版。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前言部分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页。
    ①这一分析参考了沈荣华的观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沈荣华认为:“传统的政府决策研究侧重于政府机构本身的决策活动,忽视了政府以外的政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主体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影响,可以行政决策相称之;而现代政府决策的概念则将政府决策活动的视野拓展到政府之外,把政府决策看作是以政府为主角,政府内外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决策过程……”。根据沈荣华的解释,政府决策也可以称为公共决策,也就有了分析政府决策机制的必要。参见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②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③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④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①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2页
    ②朴贞子、金炯烈:《政策形成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③[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④[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19页。
    ⑤[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①[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5-16页。
    ②[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③[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④[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译者的话”第3-4页。
    ⑤参见[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译者的话”第3页。
    ⑥刘伯龙、竺乾威主编:《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9-280页。
    ①靳辉明:《靳辉明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8年,第284-2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③《列宁全集》第27卷,第87页。
    ④《列宁选集》第24卷,第235页。
    ⑤《列宁全集》第18卷,第518页。
    ⑥《列宁全集》第36卷,第4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页。
    ②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2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25-226页。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74页。
    ②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71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84页。
    ④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94页。
    ①显然,林毅夫对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行为分析,实质上讲的就是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一政治学命题。
    ②参见杨俊一等:《制度哲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6-98页。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①[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序。
    ②[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序。
    ①曹沛霖:《社会资本:一种解释社会的理论工具》,《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8期。
    ①参见[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44-58页。
    ②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2000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第一章第二条。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2000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第四章第四十五条。
    ①政协苏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政协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资料,2007年1月,第3、14-15、20页。
    ①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②《江苏党外干部任正职成常态:真选真用有职有权》,《人民日报》2008年9月10日。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②张焕强:《行业协会必须加快发展》,《苏州政协》2006年第5期。
    ①这个观点参考了桑玉成、刘百鸣著《公共政策学导论》一书的观点,参见该书第7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②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34页。
    ③[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66-67页。
    ①参见杨卫泽主编:《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142页。
    ①黄崇权:《虞山镇政府认真接受代表监督一例》,《苏州人大工作》1996年第18期。
    ①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
    ①这参考了朱光磊的观点。参见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129页。
    ①参见杨卫泽主编:《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196页。
    ①《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长、副市长工作分工的通知》,苏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1月,苏府(2006)6号文件。
    ②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①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414页。
    ②这种划分法参考了陈子明等著《现代政治学导论》一书对反馈的分类,参见该书第10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中共宿迁市委办公室、中共宿迁市委研究室编:《公共管理在宿迁——欠发达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理性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①这里的一些分析参考了陈振明的观点。参见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70-380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②温家宝:《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温家宝2005年2月16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8日第二版。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④[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⑤[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2页。
    ①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①参见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7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25-226页。
    ④[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页。
    ⑤[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页。
    ①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51页。
    ②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58页
    ③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公共行政之制度理论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④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公共行政之制度理论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⑥[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2页。
    ⑦[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98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2页。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许文惠等:《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①洪向华:《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新东方》2003年第9期。
    ②参见许耀桐等著:《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401-402页。
    ③洪向华:《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新东方》2003年第9期。
    ①参见许耀桐等著:《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403-404页。
    ②洪向华:《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新东方》2003年第9期。
    ③参见许耀桐等著:《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400-401页。
    ①参见许耀桐等著:《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405页。
    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③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8页。
    ①f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9页。
    ②钱振明:《促进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安排》,《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③戴长征:《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①钱振明:《促进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安排》,《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①[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②温家宝:《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温家宝2005年2月16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8日第二版。
    ①俞荣根、孙笑侠等(访谈):《“集体决定”缘何成了集体腐败》,《人民论坛》2006年第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4页。
    ①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①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56页。
    ①《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①《人民日报》2007年8月6日。
    ①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①《公积金再收紧!》,《现代快报》2010年2月23日封4版。
    ②西风:《公积金政策究竟谁说了算》,《现代快报》2010年2月24日封5版。
    ③《公积金说调就调,为啥不听证?》,《现代快报》2010年2月24日封5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通过),第五十八条,法律出版社2000年。
    ①《江苏首批达标县市民意调查:六成百姓认可》,中国江苏,http://www.jiangsu.gov.cn,2006年4月24日。
    ②陈学慧:《江苏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调查(上)》,http://www.xinhuanet.com,2006年6月15日。
    ③郑春平:《江苏启动倾听公众声音的民意直通车》,江苏都市网,2008年10月16日。
    ④郝明大:《民意表达的潮流》,东北新闻网,http://www.nen.com.cn,2005年4月6日。
    ①《关于“四城同创”的民意调查》,中国徐州,http://www.xz.gov.cn,2006年6月13日。
    ②徐桢:《我市在干部考察中首次进行民意调查》,中国连云港政府门户网,http://www.lyg.gov.cn,2005年11月15日。
    ③纪雅林:《探营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人民网,2009年11月16日。
    ①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意调查20年》,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意调查20年》,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③马士龙等:《百姓心声零距离——北京社情民意调查网发展实录》,《北京统计》2004年5月(总第169期)。
    ①民调中心:《岳麓山门票涨价民意调查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湖南统计局,Http://www.hntj.gov.cn,2005年4月6日。
    ②毛飞:《宿迁医改民意调查不能缺席》,光明网,http://www.gmw.cn,2006年6月30日。
    ③金小鹏:《南通小康虚假民调的警示》,《人民日报》2009年2月18日第13版。
    ④孝金波:《江都市小康民调竟配建议答案,网友质疑“被小康”》,人民网,2009年11月6日,http://society.people.com.ch/GB/86800/10331839.html
    ①丁煌:《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①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540-541页。
    ①《报刊文摘》2009年12月25日A01版。
    ②参见《南方日报》2009年11月28日。
    ①http://www.shanghai.gov.cn
    ②刘飞宇等:《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③孙智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江苏省推进政务公开纪事》,《中国监察》2006年第7期。
    ④2009年11月,苏州的张家港一市民依据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状告环保部门信息公开不作为。原告黄建新的诉讼请求有两项:一是请求法院判令苏州市环保局依法公开相关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初审意见”。二是请求法院判令苏州市环保局依法公开张家港市合兴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验收报告。张家港市沙洲纺织印染进出口有限公司内设置的张家港市合兴污水处理厂紧挨着村民的住宅,扩建后为何不公开环评报告?究竟是不是该由市环保局来作信息公开?法庭上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并作了激烈辩论。12月17日,最终达成了一个协议方案,黄建新从张家港沙洲印染公司得到了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复印件,黄建新同意撤诉。普通老百姓状告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作为,体现了市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也表明了市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参见《张家港:苏州首例政府信息公开案开审》。《城市商报》2009年11月11日;《苏州首例政府信息公开案结案》,《苏州日报》2009年12月28日。
    ①该数据来自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08年9月下旬开展的一项政务公开满意度电话调查,该调查在全省选择了1200个样本。参见江苏省统计局:《江苏政府信息公开民意调查报告》,江苏省统计局网“统计分析,,栏,2009年3月3日,http://www.jssb.gov.cn
    ②孙智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江苏省推进政务公开纪事》,《中国监察》2006年第7期。
    ③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
    ①万学忠、王晓雁:《调查显示地方政府网站6成不及格》,《法制日报》2010年2月24日。
    ②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③张立等:《鸡西市反复造假欺瞒中央,温总理三次批示追查真相》,《南方周末》2004年8月5日。
    ①于津涛:《广纳贤言的背后》,《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10期。
    ②陈建华、楚迤斐、魏成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9年第8期。
    ③吴明华等:《机制是决策咨询的保障——专访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决策》2008年第5期。
    ④《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中国江苏,http://www.jiansu.gov.cn
    ⑤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①《南京长江四桥桥型采用悬索桥》,市政网,http://www.shizheng.org.
    ②《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4年第10期(总第34期)。
    ①中国盐城,http://www.yancheng.gov.cn.
    ②《沿东陇海线(连云港段)产业带发展战略专家论坛昨开幕》,中国连云港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lyg.gov.cn
    ③《港口总体规划咨询会举行》,中国连云港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yg.gov.cn
    ①这里的有些分析参考和引用了邹红的研究成果。参见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②中国上海,http://www.shanghai.gov.cn
    ③《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招标投标网,http://www.cec.gov.cn
    ①《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及管理办法》,上海科技,http://www.stcsm.gov.cn
    ②《研究所简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http://siss.sh.cn
    ①邹逸安:《我国咨询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天则研究所,http://www.unirule.org.cn
    ②戴景源:《专家决策咨询制度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刘晓君:《公共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的建立》,《经济管理论坛》2005年第19期。
    ②李宏洋:《2004重大问责事故回顾“庸官问责”走向制度化》,东方新闻网,http://news.eastday.com
    ③戴效峰:《风暴后的那些官员们》,《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
    ①谢裕斌等:《如皋市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http://www.hadjw.com/hadj/body.asp?id=1571
    ①《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苏州市人民政府文件,苏府[2001]1号,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1月5日印发,内部资料。
    ②桂兵等:《丹阳实行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新华日报》2006年7月4日。
    ①[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②转引自宋月红:《试析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差别原则的不同认识》,《政治学研究》,1999年地3期。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②[古希腊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48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65年。
    ④转引自张乃根:《试论罗尔斯的法律哲学思想》,《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
    ①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①[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①[法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2页。
    ②[法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3页。
    ③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第159页。
    ①转引自[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①[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②[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①蓝志勇、孙春霞主编:《实践中的美国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6页。
    ②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页、第7页。
    ①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代序第1页。
    ②[加]马克·华伦:《协商性民主》,《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③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④王锡锌:《公共决策中的大众、专家与政府》,《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①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时代法学》2009年第5期。
    ②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时代法学》2009年第5期。
    ③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
    ④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时代法学》2009年第5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年)。
    ②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③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215页。
    ①水延凯等:《专题调查及实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②这里有关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基本制度的描述参考了杜钢建的文章。见杜钢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http://www.tszz.com/data/scholar/dgj/dgj008.htm。
    ①[日]佐藤彰等:《民意调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②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由一个中心控制台(一台计算机)和若干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由一台电脑终端和一部电话)组成,调查员在工作站根据设计的问卷和抽样方案通过电话访问被调查者,并将答案立即通过键盘输入系统。中心控制台可随时监控各工作站的访谈情况,并可将调查数据转换成供其它统计软件(如SPSS)使用的格式。
    ①[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144页。
    ②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发布,www.cnnic.cn
    ①彭宗超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0-201页。
    ②陈文:《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①曹劲松、庄传伟:《政府新闻发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2页。
    ②陈建华、楚迤斐、魏成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9年第8期。
    ③《信息公开年报,多数政府网“交白卷”》,《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7日,转引自陈建华、楚迤斐、魏成龙:《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9年第8期。
    ①孙天承、蒋秋明:《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决策咨询渐成制度,专家学者频频走进中南海》,重庆晚报,http://www.cqwb.com.cn
    ③2007年4月,属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的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1-23号院落拆迁引起公众强烈反对。而开发商表示,此项目经过了论证专家的认可,合理有据。后经媒体调查,项目确经专家论证并获原则通过。项目暂停后,参与论证的专家“坚决主拆”的表现引起了争论,获胜原住民中有指责几位“不负责任”的专家,“比黄世仁还坏!”。这次专家论证遭质疑,源于专家论证被“御用”了。这说明专家论证及专家咨询制度必须改进和完善。参见周之南:《专家论证何以被拉下神台》,《领导文萃》2008年第5期。
    ①蒋青:《专家咨询制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建议》,《天府新论》2005年第12期。
    ②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③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①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②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4期。
    ③张颖春、李国旗:《实施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6期。
    ④彭国甫:《充分发挥专家在地方政府决策中的辅助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1期。
    ①蒋青:《专家咨询制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建议》,《天府新论》2005年第12期。
    ②卢根源:《政策与时空——兼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有关这些“责任”的具体内涵,前文已有讨论,具体参见本文第三章第四节的有关分析。
    ①参见崔筱函:《当代中国政府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法制早报网,http://www.chinalegalnews.com.cn,2006年2月6日。
    ②何增科等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37-138页。
    ①宁晓玲:《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初探》,《行政论坛》2004年第6期。
    ②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0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0页。
    ②李慎之:《也要推动政治改革》,《改革》1998年第1期。
    ③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①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③参见张祖桦:《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http://www.tylf.net/show_topic.asp?num=324
    ④参见张祖桦:《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http://www.tylf.net/show_topic.asp?num=324
    ①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6页。
    ②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7页。
    ③闵忠荣等:《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以南昌为例》,十堰市城市规划网。
    ④李京、黄海:《试论完善我国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中)期。
    ①[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
    ②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5页。
    ③王春福:《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④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①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63页。
    ②参见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8—-169页。
    ③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④《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历年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⑤《民政事业统计季报(2009年四季度》,民政部2010年1月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⑥《2009年4季度各省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民政部2010年1月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②张祖桦:《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http://www.tylf.net/show_topic.asp?num=324
    ③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②朱世达、姬红:《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①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WTO与法治论坛,http://www.wtolaw.gov.cn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05页。
    ③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①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05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年5月12日发布,国发(2008)17号。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2001年7月2日发布的《政府价格决策听政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经其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于2002年11月22日以其26号令发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2007年4月5日总理温家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第492号,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①《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经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2010年1月5日印发,苏府(2010)1号,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①《杭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项实施开放式决策程序规定》经2009年7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9年8月6日以市长令公布,第252号,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①《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试行)》经省政府同意,于2004年12月27日印发,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①《鞍山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论证程序规定》经2006年5月23日鞍山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通过,2006年6月16日公布(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52号),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①本规定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①《深圳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法》经深圳市政府四届一四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代市长王荣于二οο九年九月三日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07号)》形式发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2003年。
    7.靳辉明:《靳辉明文集》,社会辞书出版社2005年。
    8.靳辉明:《靳辉明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8年。
    9.靳辉明:《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丘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
    13.[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4.[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
    15.[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
    16.[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
    19.[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65年。
    20.[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21.[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2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
    2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2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5.[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
    27.[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28.[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9.[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0.[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1.[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
    32.[英]菲利浦·萨德勒主编:《管理咨询-优绩通鉴》,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
    33.[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美]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37.[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39.[日]佐藤彰等:《民意调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9年。
    40.曹沛霖:《制度纵横谈》,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曹沛霖等主编:《比较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2.曹劲松、庄传伟:《政府新闻发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43.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4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5.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6.陈子明等:《现代政治学导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47.邓伟志主编:《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方世南:《时代与文明》,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意调查20年》,广州出版社2008年。
    50.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51.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52.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4.胡仙芝《政务公开和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55.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56.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公共行政之制度理论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5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发展道路与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9.《江苏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60.柯惠新:《民意调查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61.蓝志勇、孙春霞主编:《实践中的美国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2.李彬:《透支的权力——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的深层观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3.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64.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5.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
    68.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9.林竹主编:《国外民意调查与政府决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70.刘伯龙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71.刘德厚主编:《当代中国县政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72.刘飞宇等:《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
    74.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5.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76.刘平、[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7.刘尚希等:《公共政策与地区差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78.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79.罗依平:《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研究——基于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视域》,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0.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1.马庆钰:《公共行政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
    82.钮菊生:《公共政策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83.彭宗超、薛澜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84.阙忠东:《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85.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86.钱振明:《比较行政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87.钱振明:《善治城市》,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
    88.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90.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91.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92.上海铁道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决策与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
    93.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
    94.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规章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5.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96.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97.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98.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99.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00.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101.水延凯等:《专题调查及实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2.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3.谭健:《外国政府管理体制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4.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5.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6.王俊华:《当代卫生事务研究——卫生正义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7.王满船:《公共政策制定:择优过程与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8.王林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王庆五等:《治理方式的变革与江苏农村现代化——江苏省村民自治区域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0.王松:《利益·权力·政治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112.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3.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
    114.王巍、牛美丽编译:《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5.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6.吴增基、吴彭森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7.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118.谢庆奎等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119.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0.许文惠等:《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1.许耀桐等著:《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22.颜佳华等:《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阐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3.严强:《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24.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5.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
    126.杨卫泽主编:《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7.杨俊一等:《制度哲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29.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30.俞可平主编:《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31.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32.袁方等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3.袁岳等:《零点调查:民意测验的方法与经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4.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135.张永桃:《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36.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7.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8.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9.张贤明:《论政治责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0.赵康:《管理咨询在中国:现状、专业水准、存在问题和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41.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2.中共宿迁市委办公室、中共宿迁市委研究室编:《公共管理在宿迁——欠发达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理性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政府建设与政务公开研究》,知识出版社2001年。
    145.《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14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8.朱世达、姬红:《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9.Kenneth G. Lieberthal & Michael Oksenberg, Policy-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50.Kenneth G. Lieberthal & David M.Lampton (Ed),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