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京市目前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行业,是以高新技术引领首都经济发展的IT行业。IT行业是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而IT行业从业人员更是竞争的焦点。因此调查了解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并针对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对策,对北京市IT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IT行业从业人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潜力,以及对在北京市IT行业中进一步搞好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为北京市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可参考材料,为进一步搞好IT行业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咨询。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有67%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33%的人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被调查对象,仅占8%。
     2.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时段是下午和晚上。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比较集中,他们喜欢从事一些比较简单,娱乐性较强的体能项目。
     3.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和对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余暇时间少和体育健身场所收费高、健身场所的健身项目结构失衡、符合IT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特点的项目较少,已成为阻碍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主要因素。
     4.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的器材主要来自于公共体育设施,个人拥有的健身器材数量较少,IT行业从业人员体育消费意识不强。
     5.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很需要体育健身指导。
     6.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在校期间参与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参与动机,以及择业后,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对健身俱乐部这一组织形式持积极认可态度。
     7.北京市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数量、质量;降低收费健身场馆的价格;公司应经常组织员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大宣传和执行国家体育健身相关政策的力度;加强在校期间体育健身技能的学习。
引文
1 江崇民.于道中.候新民等.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体育科学.1997.7 19(4):85-89
    2 黄玉良.对上海市部分区县知识分子身体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体育通讯.1990.3.59-60
    3 李力研.关于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研究.北体硕士论文
    4 王玉昕.吴燕波.梁树勋.许永刚.广东省中年科教人员与机关干部体制现状的调查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2 18(4):15-19
    5 张艳.刘方.田野.宋启来.隋路.单承连.李宏涛.沈阳科技工作者体育运动与健康状况调查.体育科学1998.3 18(2):29-30
    6 陈宁.论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成都体育学院.1988(3):11-18
    7 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3页
    8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69页
    9 吴钟馗.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临时教育审议会最终报告评述.外国教育动态.1988(3):11-18
    10 程鹏.辽宁省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况与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1993.北体硕士论文
    11 王达明.论我国人口比例落后之症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6)
    12 李鸿江.发达五国终身体育的决策.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0.(4)
    13 4-5名作者:张大为、张锦年.国家科委管课题
    14 彭波.体育运动与基础文明和余暇时间
    15 张争鸣.日本社会体育的现状与分析.体育.1988(10):1-5
    16、17、18、19 国家体委科教司北京体育大学.国际群众体育(内部资料).1994.(3).(5).(19).(34)
    20 倪同云.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2-6
    21 英国的终身体育现状.国外体育动态.1991.8.12
    22 杜令军译.苏联群众体育发展成就.国外体育动态.1984.36
    23 牛兴华等.我国大中城市不同产业体育人口结构状态.1985
    24 周沛.浅谈职工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指导.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研讨会
    25 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6 姜丽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0年3月21(1):41-46
    27 张岩.柳伯力.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26):14-17
    28 王红英.骆冰.21世纪初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25(2):15-18
    29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30 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
    31 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2 曲宗胡.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3 刘瑞武.讲述课外体育的任务、功能和发展趋势.中国学校体育.1992
    34 王占春.耿培新.论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校体育.1986.1
    35 祁国鹰.体育多元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6 程婕.IT人才缺口两万.北京青年报.2002.5.28-3
    37 彭沛.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北京统计信息网.北京朝阳统计局
    38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现状与分析.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39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面向21世纪的体育改革实践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9
    40王则珊.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1周晓东.学校体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福建高校体育.福建高校体育编辑部.1988(2)-6
    42李秋晶.汤永春.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体育.中国人民大学.1988(1)-31
    43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学校体育(社论).体育.中国人民大学.1988(8)-6
    44叶健雄.拓宽学校体育的视野.北京高校体育.北京高校体育编辑部.1988(2)-1
    45刘伟平.学校体育的着眼点——终身体育.北京高校体育.北京高校体育编部.1988(2)-4
    46宋继新整理.赖天德同志谈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思想.体育通讯.高等教育学会(广州).1988(1)-71
    47刘绍曾.赖天德.曲总湖.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国家体委、国家教委.1988(1):26-49
    48蔡宝忠.学校体育与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学校体育.国家体委、国家教委.1988(1)-60
    49闻昕.必须突出学校体育改革的个性.学校体育.国家体委、国家教委.1988(2)-1
    50夏雪.宜南.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学校体育.国家体委、国家教委.1988(3)-58
    51毛振明.李建国.探讨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开展社会学的研究.体育教学与训练.广州体院.1988(1):4-6
    52刘培俊.快乐、健美、强身:试论学校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教学与训练.广州体院.1988(6)-35
    53陈茂军.金昌钦.从终身体育谈学校体育改革.浙江体育科学.浙江体科所.1988(4-5):55-58
    54程少学.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中国教育史研究札记之一.体育与科学.江苏体科所.1988(3)-28
    55长岛猛人.日本人的体育观.体育博览.北京体委.1988(7):13-14
    56蔡祥.日本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动向.体育教学与研究.福建师大.1988(2)-70
    57王若文.关于我国终身体育的探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师院.1988(4)-8
    58周晓东.学校体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福建高校体育.福建高校体育编辑
    59姜允哲.张辉.初探终身体育.体育论坛.体育论坛编辑3部.1989(4)-11
    60李宗浩.曲天敏.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61曲宗胡.刘绍曾.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
    62唐学文等译.社会学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第280-283页
    63卢元镇.青年与体育
    64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中国学校体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65肖焕禹.蒙彩娥.新世纪中日两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体育科研2001.6.22(2):9-11
    66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体育与科学.1998.7 19(4):1-6
    67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1998.5 19(3):18-24
    68曲宗湖主编.顾渊彦.李明著.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9王璟.试论体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体育科学.2001.7.21:26
    70贡建伟.黄建华.浅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体育科研.2000.12.21(4)
    71李树怡.牛兴华.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的调查与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3.10(1):1-8
    
    
    72陈彦.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沈阳体育学术.1995.1:15-18
    73梁进,管继春.我国现行体育健身方法调查与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6.12(2):43-48
    74吴晓强.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思考.体育科技.2001年第22卷第3期:62-67
    75于振峰.王庆伟.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体育科学.2001.1.21(1):9-21
    76于长镇.试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中国体育学会学报.1993年第13卷第5期:14-16
    77邓玉.论大众体育及其文化导向.体育科技.2001年第22卷第3期:1-7
    78于振峰.叶伟.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9.5.19(3):23-25
    79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16(1):9-12
    80卢元镇.关于体育产业的几个理论问题.体育科研.2001.3.22(1):38-40
    81鲍明晓.体育在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16(1):4-6
    82尚成.李再兴.对个体终身锻炼的微观审视体育科研.2001.12.22(4):16-18
    83杨东.朱学雷.上海市徐汇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调查研究.2000.3.21(1):38-40
    84唐雪瑾.上海市徐汇区经营性体育场所管理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体育科研.2000.6.21(2):48-50
    85张西平.史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供求变动因素研究体育科学.2001.5.21(3):23-25
    86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现状的比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25(4):20-22
    87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体育科学.2000.5.20(3):1-9
    88刘举科.涂绍生.论身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标与手段体育科学.2000.3.20(2):26-29
    89莫君晶.对我国体育职业俱乐部产权问题的身世体育科研.2001.3.22(1):45-47
    90林树影.杜利军.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及其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000.11.20(6):11-14
    91夏瑞阳.健身市场和健身指导员现状及其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16卷
    92庞元宁.何建文.试论中国不同人群体育现状体育科学.2000.1.20(1):23-25
    93劳中兴.新世纪体育教师能力亟待提高体育科技.2001年第22卷第1期:85-87
    94谢翔.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邹议体育科技.2001年第22卷第2起:1-4
    95吕树亭.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16(1):1-3
    96詹建国.孙立平.我国城市居民现阶段体育用品消费特征研究.体育科学.2000.7.20(4):6-9
    97张利为.运动心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