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思想及其在后世的演变与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印度禅是基于奢摩他(Samatha)及每个瞬间在身心上正知醒悟的昆钵舍那(Vipasyana)。与印度禅相比,中国禅则更注重于自心上“自性是真佛”的佛性论,即“自见自性,自性真佛”的理念化和观念化,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自己感性领悟的顿悟禅,其标识即是《坛经》的形成。
     《坛经》是一部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典籍。把中国僧人的佛教著述称为“经”的,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坛经》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其意义远远的超出了宗教本身的范围。《坛经》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直接引发了中国佛教的革新,而且对其他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坛经》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甚至波及韩国和日本。如果要在中国佛教史上选择一部影响最大的著作,则当非《坛经》莫属。即使在人类文化史上,《坛经》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本论文试图在揭示《坛经》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对《坛经》后世的演变和影响(其中包括对韩国佛教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论文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主要论述《坛经》的思想渊源。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坛经》思想既是对佛教本身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在佛教思想渊源上,《坛经》思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即(1)印度达摩禅师的“二入四行论”与达摩—慧可系的南天竺一乘宗;(2)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3)六祖慧能大师自身的体悟经验。此外,中国传统思想,如儒家人性论及老庄思想等,也对《坛经》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坛经》的形成过程及版本。主要梳理慧能的弟子与《坛经》成型的关系。尤其通过与神会思想的比较,提示《坛经》与《神会语录》两者在思想上的相通性。并简要介绍历史上各种《坛经》版本的演变。
     在第三章中,选择《坛经》诸版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本和宗宝本为依据,对《坛经》思想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在《坛经》中,中国佛教的“佛性论”、“般若”思想以及“顿悟见性”等修行理论被充分地融合。本章在着重探讨“佛性论”与“顿悟见性”、“定慧等学”与“一行三昧”,以及“三无”思想等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坛经》的整体思想特征。
     第四章讨论菏泽神会对《坛经》的阐释与弘扬,其中探讨了神会的禅思想,及其对北宗的批判与南宗显彰运动。
     第五章着重探讨后期禅宗“五家”的法脉及其对《坛经》思想的演变。在深入分析“五家”宗风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五家”宗风与《坛经》的关系,分析《坛经》思想至“五祖分灯”时发生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坛经》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着重探讨《坛经》在后世的演变及影响。从五代、赵宋时期流行的禅学思潮、当时的社会背景、统治者的佛教政策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坛经》对默照禅和看话禅的影响。特别对大慧宗杲所创立的看话禅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论述,指出看话禅对默照禅的批判正是基于《坛经》的立场。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向《坛经》思想的回归。关于《坛经》对“理学”和“心学”的影响,本章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第七章探讨《坛经》对韩国禅的影响,首先从文献学和佛教史的角度,探讨了“惠能顶相东来说”及其信仰在韩国的兴起;并梳理了韩国对于《坛经》的信仰及《坛经》在韩国的刊行、流布等情况。为进一步阐释《坛经》对韩国禅的影响,本文选择了高丽时代的普照知讷、朝鲜时代的西山休静,及现代的退翁性徹三位禅师的著述和思想为例,分析不同时代的韩国禅学思想与惠能禅的关系。
     本论文在《坛经》对韩国禅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属于开创式的研究。
Indian Chan is based on samatha meditation (Samatha) and Vipasyana, which means that in each moment the righteous awakeness in minds. In contrast the Chinese Chan is based on the the theory of Buddha nature which announces that self-nature is the True Buddha".As it announced that only you reach your self-nature which is true Buddha,you will really get the ultimate truth and the thorough freedom.Just on the basis of such philosophy and ideas,Chan of instant awakeness started its routine whose milestone is the formation of "Platform Sutra."
     "Platform Sutra." Is regarded as an Buddhist classic which best repres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It is the first and unique work named as sutra written by Chinese Buddhist monks."Platform Sutra." has its history of Inheritance for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nd embrace the tradtion of the deep cultural heritage,whose values in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has been fully proved, and its significance far beyond the original scope of religion.With its special system of thoughts,"Platform Sutra" directly enlighted the revolutionary reform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has greatly impacted on other culture,which can be found in its effect in China as well as in Korea and Japan.If we wish to choose one classic which most influenced the Chinese Buddhism,it's no doubt that "Platform Sutra." Eve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Platform Sutra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try to focuse on the systemtic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impact of "Platform Sutra"(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in Korean Chan)on the basis of its thoughts.
     Seven parts comprises this dissert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the origin of Platform Sutra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s, the thoughts of Platform Sutra is the inhe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oughts.Mmeanwhile,it was impa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viewpoints.Three aspects can verify its formation:(1) South-India Sect of one vehicle from Bodhidharma-Hui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ur ways and practice and two entrances to enlightenment proposed by Bodhidharma;(2) Sect of Eastern Mountain from Daoxing-Hongren;(3)The experience of awakeness by Master Hui-nenguda.Due to the impact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e choos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from Confucianism and the thoughts from Laozi and Zhuangzi as examples.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Platform Sutra and its different editions in history.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the displines of Huineng is discussed.By the comparation with the thoughts of Sheng-Hui,it indicated that Platform Sutra had some connection with the Dialect Records of Shenghui.And the variation of different editions of Platform Sutra also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rd chapter,we choose the two editions(Dunhuang edition and Zongbao edition)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oughts in Platform Sutra.This work deal with the prat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heories in Chinese Buddhism,including the theory of Buddha nature,Paramita thoughts and the theory of instant awakeness and so on.This chapter mainly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Buddha nature and the instant awakeness,between the balance of Samatha/Paramita and Samatha,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thoughts of Three Nonexsistence.On these basis,further exploration abou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thoughts in Platform Sutra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Shenghui's esplan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lantform Sutra is discussed.it focus on the thoughts of Chan from Shenghui and his criticization to 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an and the aspiaration to the Southern school.
     Chapter Fifth focused on the five generation of Chan and its lineage with the thoughts of Platform Sutra. On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Five Sects,and their variation i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Dunhuang edition has been discussed and indicated how the thoughts of Platform varied in the time of Five Sects,and from new prospective the variation of Platform Sutra thoughts in history had been clearified.
     In the sixth Chapter,Discussion on the varia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generation sects from Platform Sut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 predominant in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and social background,and the policy on Buddhism from the government,the impacts on the Mo-zhao-Chan and Kan-hua-Chan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Kan-hua-Chan initialized by Da Hui Zong Gao by the criticization to the Mo-zhao-Chan on the basis of Platform Sutra.In this meaning,it means the returning trend to the thoughts of Platform Sutra.And the impacts on the Li-school and Xin-school have also been analyzed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influence on Korean Chan by Platform Sutra is discussed.In the prospective of documentary and Buddhist history,the belief of Orient-Origin From Huineng appeard in Kore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ship of Platform Sutra and the publication was clearified.Three famous and representative monks,Bojojinjl in Koryo era,Seo-san-hyu jeong in North Korea times and Teo-ong-Seong-cheol in contemporary time and their thought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with Chan of Hui-neng in Korea.
     In this dissertation,The spretion of Platform Sutra and its influence in Korean Chan has been detail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which initialized the relative studies in Korean Chan.
引文
1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从刊》之一,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
    2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
    3 关于《坛经》单行本,从近代丁福保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开始,还有郭朋的《<坛经>对勘》(1981年)、《坛经校释》(1983年),杨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年)等存在很版本。在韩国田李能和的《坛经》(1939年)以来,包括现代退翁性徹的《六祖敦煌本坛经》(1989年)等最少存在一百多种(韩国国家最子图书馆检索结果)。在日本从松本文三朗的《坛经》(1913年)以后,包括现代中村孝的《坛经》(1989年),一直都有很多版本出版。
    4 《坛经》与惠能禅师相关的专题性论文,中国(包括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共检索出最少有超过300余篇之多。其内容上包拓《坛经》思想特征、比较思想及多样文化现象.还有惠能禅师的生平与南宗禅思想的意义以
    及在禅宗史上的意义等许多方面。虽然本文不能——摘记这些内容,但是将与本文关系密切的资料收录在“参考文献”中。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第86页。第1卷中详细介绍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至今的诸学说,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间约为西汉末或东汉初时期。
    ② 【梁】僧佑、苏晋仁、萧炼了点校,《出三藏记集》,卷13《安世高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05页-第510页。
    1 僧佑、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6,第248页
    2 同上,第245页。
    3 同上,第253页。
    4 同上,第243页-第244页。
    5 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贝参考。
    6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汉洛阳支娄迦谶传》。
    7 僧佑、苏晋伍、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卷2《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23页-第90页。
    1 《老子》,21章,《藏外道书》第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2 同上,53章。
    【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萨阢波伦菩萨品》,《大正藏》,第8册,第473下页
    3 同上。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本无品》,《大正藏》,第8册,第453中页。
    4 【唐】道宣:《续高僧传·佛陀传》卷13.《大正藏》,第50册,第551上页。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1 道宣:《续高僧传·僧册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第553中页。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0 同上。
    11 “十六特胜法”又可称“十六特胜行”,《成实论》卷14中记载了“(一)念息短, (二)念息长, (三)念息遍身,(四)除身行.(五)觉喜,(六)觉乐,(七)觉心行,(八)除心行,(九)觉心,(十)令心喜,(十一)令心摄,(十二)令心解脱,(十三)无常行,(十四)断行.(十五)离行.(十六)火行”,将其分类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正藏》,第32大册,第355下页。
    12 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大正藏》,第50册,第596下页。
    (?) 道宣: 《续高僧传·习禅篇·论》,《大正藏》,第50册,第550上页。
    (?)【宋】契嵩:《传法正宗记》卷下,《大正藏》.第50册,第638中页。
    (?) 道宣:《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第551下页。
    (?) 《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精德传灯录》卷30, 《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中页
    (?) 同上, 《大正藏》,第51 册,第458中页。
    (?) 道宣《续高僧传·慧可》卷16, 《大正藏》,第50,第552下页。
    (?) 杨曾文编校,神会禅帅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5页。
    (?)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大正藏》,第16册,第499中页-下页。
    (?) 同上。
    (?)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5页。
    (?) 【唐】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播3,《大正藏》,第48册,第403下页。
    (?)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册,第250上页。
    (?) 【唐】裴休集:《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第386下页。
    (?) 延寿:《宗镜录》卷34,《大正藏》,第48册,第615中页。
    (?) 道宣:《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第551下页。
    (?)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中页。
    (?) 【唐】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第1285上页。
    (?) 《萻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中页。
    ① 《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下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 道宜:《续高僧传》,卷20.《大正藏》,第50册,第596下贝。
    (?) 同上。
    (?) 同上,卷25,《大正藏》,第50册,第666中页。“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 学界上普遍认为最初关注达摩-慧可系的人是胡适先生,他的《愣伽宗考》,《胡适文存》第4辑,亚东图书馆,民国22年版(1933年),第211页中将其命名为‘楞伽宗’进行论究。但是道宣的《续高僧传》中明确命名为“南天竺-乘宗”,所以本稿使用“南天竺-乘宗”。
    ① 道宣:《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第552中页。
    ② 同上,卷25,《大正藏》,第50册,第666中页。
    ③ 同上。
    ④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其中主张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的真正的出处。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6下页。
    (?) 同上。
    (?) 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萻萨戒法》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道信禅帅的著述。例如:铃木大拙《道信禅の禅思相》,《岭木大拙全集》第2卷.岩波文库,1968年版,第222页。关口真大:《达摩人师の研究》,春秋社,1968年版.第260页。
    (?) 道宣: 《续高僧传》卷26《衡岳沙门善伏传》,《大正藏》,第50册,第603上页。 “又上荆褰产,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心,第1286下页。
    (?) 同上。
    (?) [梁]曼陀罗仙译: 《文殊师利所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藏》,第8册,第731上页。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6下页。
    (?) 同上,《大正藏》.第85册,第1288 下页-第1289上页。
    ①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9上页。
    ②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287下页。
    ③ 根据柳田圣山《初期の禅史Ⅰ》,筑摩书房;,1971年版,第230页的注。上述引文是出自敦煌资料中《澄心论》的话语,其中的一部分被《宗镜录》卷100引用。关口真大又在《达摩大师の研究》中考证智敏大师为天台智顗禅师。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7下页。
    (?) [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3上页。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8上页。
    (?) 同上。
    ①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8上页。
    ② 同上。
    ③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大正藏》,第14册,第538上页。
    ④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大正藏》,第9册,第45上页。
    ⑤ 净觉:《楞伽师师资记·道信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8中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
    (?) 1994年11月11日至15日,召开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论证,确认黄梅五祖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五祖弘忍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 净觉:《楞伽师资记·弘忍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9中页。
    (?) 【唐】弘忍:《最上乘论》,《大正藏》,第48册,第377下页。
    (?)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77下页。
    (?)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77上页。
    ① 弘忍:《最上乘论》,《大正藏》,第48册,第378上页。
    ②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78上页-中页。
    ③ 净觉:《楞伽师资记·弘忍传》,《大正藏》,第85册,第1289中页。
    ① 《历代法宝记·弘忍传》,《大正藏》,第51册,第182上页。
    (?) 净觉在《楞伽师资记》中引用玄颐的《楞伽人法志》来说明弘忍的十大弟子“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幺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钾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件。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在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大正藏》,第85册,第1289下页。)由此来举名惠能禅师。
    (?) 【唐】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327。
    (?) 【唐】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9页。这与《历代法宝记》中的“俗姓卢,范阳人也.随父宦岭外居新州。”(《大正藏》.第51册,第182中页。)相符合,由此可以推测《历代法宝记》是以《神会语录》为参照的。
    ① 【宋】赞宁:《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754下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③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上页。
    ④ 同上。
    ⑤ 《神会和尚禅语录》第109页中记载的《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中写道:“汝是岭南獦獠,若为堪作佛?”在此记载为“獦獠”,而在其他诸版本《坛经》中记载为“猎獠”,但其具有相同的意思。
    ⑥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⑦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上页。
    ⑧ 德异本《坛经》,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76页。在本文中使用的《坛 经》除了记载在《大正藏》中的敦煌本与宗宝本以外,大乘寺本、兴圣寺本、德异本都是使用了记载在《忠能研究》的资料编的5个版本的对照本。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上页。
    ② 【南唐】静、筠编著《祖堂集》卷2,《惠能传》,《大正藏》,第45册,第247下页。
    ③ 《曾溪大师别传》,《卍续藏》,第86册,第49下页。
    ④ 《曾溪大师别传》,《卍续藏》,第86册,第19下页。
    ⑤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5,《大正藏》,第51册,第235中页。
    ① 契嵩:《传法正宗记》,《大正藏》,第51册,第747上页。
    ② 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③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9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⑤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9页。
    ⑥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中页。
    ①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中页。
    ② 大乘寺本,兴圣寺本,德异本第277页参考。
    ③ 对此董群先生在《祖师禅》中评价为:“这段作品的效果并不好,不可说破的禅被说的明明白白,是有违了祖师禅的精神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④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9页-第110页。
    ⑤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327。
    ⑥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中页。
    ⑦ 敦煌本,《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下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上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上页。
    ③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上页。德异本第286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4中页。
    ⑤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册,第223上页。
    ⑥ 董群:《祖师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参考。
    ⑦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上页。
    ① 神会:《南阳和尚问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0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中页。
    ③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上页。大乘寺本,兴圣寺本第288页参考。
    ④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0页。
    ⑤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327。
    ⑥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编:《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89-第291页。《历代法宝记》,《大正藏》,第51册,第183下页。
    ⑦ 《历代法宝记》,《大正藏》第51册,第183下页。
    ⑧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编:《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90页参考。
    ⑨ 《曾溪大师别传》,《卍续藏》,第86册,第50下页。
    ① 《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第86册,第49下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50页。
    ④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327。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9下页。德异本中也类似记载,《惠能研究》第367页参考。
    (?)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0页-第111页。
    (?) 《历代法宝记》, 《大正藏》,第51册,第182下页。此中记载着“后至景云二年,命弟子立楷,令新州龙山造塔。至先天元年,问塔成否?答成。具年九月,从漕溪僧立楷智海等问和土,已后谁人得法承后传信袈裟?和上答:汝莫问,已后难起极盛。我缘此裂裟,几度合失身命不存,在信大师处三度被偷,在忍大师处三度被偷,乃至吾处六度被偷,我此裂裟女子将去也,更莫问我。汝若欲知得我法者,我灭度后二十年外竖立我宗旨,即是得法人。至先天二年,忽告门徒:吾当大行矣。八月三日夜,奄然坐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可以推断所有内容是参照了《神会语录》。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下页。“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
    (?) 宗宝本《坛经》, 《大正藏》,第48册,第361上页第362中页。“大师,先天二年癸(?)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 《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第86册,第52页。 “后先天.年七月,廊宇犹毕功,催令早了,吾当行矣。曰人犹木悟意,某年八月大师染疾。……某月三日,奄然端坐迁化。春秋七十有六。”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3中页。
    ①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② 同上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
    ④ 《论语·太白》,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 《论语·阳货》,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⑥ 《孟子·告者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⑦ 《孟子·离娄下》,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⑧ 《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孟子·公孙且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孟子·离娄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孟子·告者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④ 《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 《孟子·公孙日上》,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2上页。
    ⑨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5下页。
    ⑩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61中页。
    11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①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中页。
    ② 《老子》,25章,《藏外道书》第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③ 同上,1章。
    ④ 同上,25章。
    ⑤ 同上,4章。
    ⑥ 同上,34章。
    ⑦ 同上 ,42章。
    ⑧ 同上,51章。
    1 《老子》,1章,《藏外道忙》第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2 同上,40章。
    3 同上,32章。
    4 同上,41章。
    5 同上,5章。
    6 同上,73章。
    7 同上,37章。
    8 同上,57章。
    9 同上,14章。
    10 同上,28章。
    11 同上,1章。
    12【汉】司马迁:《史记·老庄韩非列传》.《二十四史》1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44页。
    ① 《庄子·大宗师》,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同上,《知北游》。
    ③ 同上, 知北游》。
    ④ 同上,《天道》。
    ⑤ 同上,《刻意》。
    ⑥ 同上,《马蹄》。
    ⑦ 同上,《骈拇》。
    ⑧ 同上,《胜箧》。
    ⑨ 同上,《在宥》。
    ① 《庄子·德充符》,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同上,《缮性》。
    ③ 同上,《天地》。
    ④ 同上,《德充符》。
    ⑤ 同上,《逍遥游》。
    ⑥ 同上,《齐物论》,郭象注。
    ⑦ 同上,《齐物论》。
    ⑧ 同上,《大宗师》。
    ⑨ 同上,《大宗师》。
    ① 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6页参考。
    ②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第440上页。
    ③ 《庄子·齐物论》,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④ 【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3,《卍续藏》,第80册,第69中页。
    ① 普济:《五灯会元》卷3.《卍续藏》,第80册,第109上页。
    ② 同上,卷13,《卍续藏》,第80册,第260中页。
    ③ 同上,卷13,《卍续藏》,第80册,第266中页。
    ④ 同上,卷15,《卍续藏》,第80册.第305中页。
    ①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5,《大正藏》,第51册,第235上页。
    (?) 敦煌本《坛经》.《人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上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下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下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上页。
    ①员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5中页。
    ②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编:《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389页参考。
    (?)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古籍出版社.1993的版.第196页-第197页。
    (?) 胡适:《菏泽大师神会传》,《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1册,1980年版,第32页。
    (?) 吕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昌澄佛学论著选集》卷5.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2792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 敦灯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 鈴木大拙:《禅思想研究史》第一,岩波书店,昭和26年,第325页。
    (?)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研究》,禅文化研究所,昭和41年,第191页。
    (?) 同上,第169页-第181页。
    (?) 同上,第253页。
    (?) 杨曾文:《敦煌新本坛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第284页。
    1 郑性本:《六祖坛经(?)成立(?)诸问题》,《六祖坛经(?)世界》,韩国民族社,1989年版,第249页。
    2 同上,第256页。
    3 中用孝:《六祖坛经禅语录》4,荣摩书院,昭和51年,第24页。
    4 【宋】悟明:《联灯会要》卷3,《西京光宅.慧忠国师传》,《卍续藏》,第79册,第33中页。
    ① 胡适:《菏泽大师神会传》,《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1册,1980年版,第74页。
    ② 同上,第66页-第67页。
    ③ 同上,第32页。
    ④ 同上,第33页-第34页。
    1 胡适:《菏泽大帅神会传》,《现代佛教术从刊》第1册,1980年版,第74页。
    2 同上,第67页。
    3 同上,第67页。
    4 同上,第67页-第73页。
    5 这部分是明藏本和胡适对明藏本里文字出入的说明,本文省略了。
    1 胡适:《菏泽大师会传》,《现代佛教术从刊》第1册.1980年版,第73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2下页。
    ① 神会:《南阳和和尚问答杂征义》,厂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1页-第72页。
    ② 同上,第85页-第86页。
    ③ 【唐】张说:《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231。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中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下页。
    3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0页。
    4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页。
    5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第110册,第35下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③ 《菏洋大师显宗记》,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2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同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记载为:“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1 胡适:《坛经考之一》,《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2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第221页。
    3 同上,第314页。
    1 田中良昭:《坛经典籍研究概史》,驹泽大学神宗宗史研究会编:《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50页。
    2 对这五个版本的论述都出现在与《坛经》相关的研究史中,所以本文省略注释,还有杨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的“《坛经》诸本的演变”中,对这五个版本的说明,最前面“《从经》}祖本”如下的论述:“《坛经》祖本。或可称之为法海原本,即田惠能第子法海集记而成。成书时间唐在惠能去世的唐先天二年(713)至神会在滑台与北宗僧人辩论禅门宗旨的开元二十年(732)左右。……”第239页。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1 《中国哲学年鉴·199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参考。
    2 胡适:《坛经考之》,《胡适说禅》,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4下页。
    4 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第276页。
    5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6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重锓<曹溪原本法宝坛经>缘起》,第157页。
    (?) 《惠能研究》中对各版本的品目进行了细密地对照,整理成一目了然的图表,因此本稿省略了对此的论述。驹(?) 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51页-第252页。
    (?)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76页。
    (?) 同上,第276页。
    (?) 同上,第284页-第285页。
    (?) 同上,第284页。
    (?) 同上,第286页。
    ① 驹洋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366页-第367页。
    ②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5《神会传》,《大正藏》,第51册,第245上。
    ③ 【高丽】普照知讷:《法集别行录节要并入私记》,普照思想研究院:《普照全书》,佛日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④ 普照知讷:《升平府曹溪山修禅社佛日普照国师碑铭》,普照思想研究院:《普照全书》第419页。“二十五以大定二十二年壬寅(1182)举僧选中之。未几南游,抵昌平清源寺,住锡焉。偶一日,于学寮,阅六祖坛经,至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见闻觉知,不染万像,而真性常自在。乃惊喜,得未曾有,起绕佛殿,颂而思之,意自得也。”
    ⑤ 【宋】觉范慧洪:《林间录》卷上《卍续藏》,第87册,第250中页。
    1 敦煌本《坛经》,日本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人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97页。
    2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南阳慧忠 国师语》.《大正藏》,第51期,第437下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下页。
    2 宗宝本《坛纤》,《大正藏》,第48册,第355下页。
    3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中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上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7下页。
    ③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2中页。
    ④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下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中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6下页。
    2 【东亚】僧肇:《肇论·不真空论》,《大正藏》,第45册,第152上页。
    3 同上,《大正藏》.第45册,第152中页。
    4 【宋】颐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2,《卍续藏》,第68册,第15中页。
    5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下页。
    6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5下贝。
    ①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卷1,《大正藏》,第9册,第1下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下页。
    ③ 同上,第48册,第341下页。
    ④ 同上,第48册,第341中页。
    ⑤ 同上,第48册,第343中页。
    ⑥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中页。
    ⑦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上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中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中页。
    3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上页。
    4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7下页。
    7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8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中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③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中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中页。
    ⑥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上页。
    ⑦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62上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5下页。
    (?)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6上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下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下页。
    (?) 同上,第353下页。
    (?) 同上。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③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④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中页。
    ⑥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中页。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下页。
    2 同上,第338下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上页。
    4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 下页。敦煌本.《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中页。同为:“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惠,诸恶作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惠,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惠。彼作如是说。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下页。敦煌本,《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中页。为:“心地无疑非自性戒,心地元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是惠。”
    6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下贝。敦煌本,《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中页。为:“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可立?自姓顿修,立有渐此,契以不立。”
    ① 僧肇:《注维摩诘经·弟子品》卷3,《大正藏》,第38册,第360上页。
    ② 【东晋】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150册,第400左下页。
    ③ 同上,第400左下页。
    ④ 僧肇:《注维摩诘经·弟子品》,卷第三,《大正藏》,第38册,第345中页。
    ⑤ 【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序经题》卷第一,《大正藏》,第37册,第380下页。
    ⑥ 慧达:《肇论疏》,《卍续藏》,第54册,第55中页。
    ⑦ 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四《纯陀品》,《大正藏》,第37册,第391中页-下页。
    1 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150册,第410右上页。
    2 【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9右上页。
    3 裴休:《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册,第380中页。
    4 【北京】昙元(?)译:《大般涅槃紧经·狮子吼萻萨品》,《大正藏》,第12册,第547上页。
    5 【隋】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1,《大正藏》,第46册,第462中页。
    6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21,《大正藏》,第36册,第160中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2下页。
    3 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第85册,第1274中页。
    4 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第85册,第1275上页。
    (?)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1页-第72页。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5页-第86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h 页。
    ②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③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中页。
    ④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中页。
    (?) 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摩诃衍品》卷47,《大正藏》,第25册,第401中页。
    (?) 净觉:《楞伽师资记·道信章》,《大正藏》,第85册,第1286下页。
    (?) 同上,第1290上页。
    (?)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册,第399中页。
    (?)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2上:《卍续藏》,第9册,第490中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①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1上页。
    ②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第542下页。
    ③ 同上,第538中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上页。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下页。
    ⑥ 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行相品》卷43,《大正藏》,第25册,第373下页。
    ⑦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中页。
    4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5 同上,第346下贝。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蚓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萨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为:“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
    ③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④ 同上,第338下页。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⑥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宗宝本,同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中页。
    ⑦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宗宝本.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中页。
    3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上页。
    4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下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同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③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下页。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中页。
    ⑥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中页。
    ⑦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上页。
    ⑧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5下页。
    ⑨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中页。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21下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4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第276页。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上页。
    6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中页。
    ①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3之上,《卍续藏》,第9册,第533下页。
    ② 《历代法宝记》,《大正藏》51,第185上页。
    ③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0下页。
    ④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下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中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下页。
    ①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下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③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7上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下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上页。
    3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4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6下页。
    5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6下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下页。
    7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下页。
    8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中页。
    ① 宗宝本,《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下页。
    ② 敦煌本,《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中页。
    ③ 宗宝本,《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上页。
    ④ 同上,第48册,第346下页。
    ⑤ 同上,第48册,第354上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6下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中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下页。
    4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下页。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上页。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②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③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④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⑥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⑦ 五合蕴:是指无执着,无贪痴。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下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 中页。
    (?) 《六宜坛经之三十六对及其哲学意义》.载《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第365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① 《六祖坛经之三十六对及其哲学意义》,载《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第367页。
    ②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③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④ 《六祖坛经之三十六对及其哲学意义》,载《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第369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下页。
    ⑥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
    ⑦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中页-下页。
    宗密:《禅源诸诠集序》,《大正藏》,第48册,第403上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9下页。记载道:“(?),师告众曰: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帅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从这样的文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此后还出现在另外的南宗禅文献中。
    3 这一点在 考察菏泽神会的禅思想后再叙述。
    4 胡适:《神会和尚遗集》附录,台湾胡适纪念馆,1968年版,第425页。
    5 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页-第10页。“前言”中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关于《神会语录》的发掘和校勘。
    ① 本文使用的“般若”是整体“般若空观”思想的略称,始于鸠摩罗什和僧肇等,依三论宗而完成,具有中国般若学的意义。
    ② 赞宁:《宋高僧传·神会传》第八卷,《大正藏》,第50册,第757上页。“迁塔于洛阳宝应寺,敕谥大师曰真宗。塔号般若。”
    ③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页。
    ④ 同上,第4页。
    ⑤ 同上,第5页。
    ⑥ 《大智度论·释无生品》,《大正藏》第25册,第438上页。此中设了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等五个类别,其中“无上菩提”说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证得。
    1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页。
    2 同上。
    3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页。
    4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4页-第105页。“达摩大师,乃依金刚般若经,说如来知见,授与慧可”“达摩灭后,经四十年外,重开法门,接引群品。于时璨禅师奉事,首未经六年。师依金刚经说如来知见,言下便悟。”“于时忍禅师,年七岁奉事,经余三年。”
    ①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9页。
    ④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页。
    ⑤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第2册,第67上页。“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1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i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
    2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页。
    3 同上,第12页。
    4 《菩提达摩南宗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页。
    ①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9页。
    ② 《菏泽大师显宗记》,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2页。
    ③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 《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无念者是圣大法,凡夫若修无念者,即非凡夫也。”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页。
    1 《南阳和士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 《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O页。
    2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9页。
    3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 《释摩诃衍品》, 《大正藏》,第25册,第438上页。
    4 《南阳和士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 《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页。
    5 同上。
    ①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
    ②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页。
    ③ 同上。
    1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页。
    2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页。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弘忍:《最上乘论》,《大正藏》,第48册,第377中页。“何知自心小来不生小灭?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有灭故言皆如也。”
    ①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页。
    ②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页。
    ③ 同上第80页。
    ④ 惠达:《肇论疏》,《卍续藏》,第54册,第55中页。
    1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页
    2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第110册,第35下页。
    3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大正藏》,第48册,第399中页。
    4 同上,卷下,《大正藏》,第48册,第408上页。
    ①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大正藏》,第48册,第402上页。
    ② 同上,卷下,《大正藏》,第48册,第408上页。原文是:“然上皆只约今生而论,若远推宿世,则唯渐无顿。”
    ③ 宗密: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之上,《卍续藏》,第9册,第532中页。宗密:《圆觉经略疏之钞》卷四,《卍续藏》,第9册,第862下页。同记载为:“顶异凡相,骨气殊众。聪辨难测。先事北宗秀三年,因秀奉敕追入遂往曹溪门下。”
    1 《历代法宝记》,《大正藏》,第51册,第185中页。
    2 道原:《景德传灯录·神会传》,《大正藏》,第51册",第185中页。
    3 《显宗记》记载于《景德传灯录》卷30的《菏泽大师显宗记》题名,《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下页-第459中页。
    4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7页。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7页-第19页。?
    1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i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页。
    2 同上,第29页。
    3 同上,第32页。
    4 同上。
    5 【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全唐文》卷262。“四海大君者,我闻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入佛之智赫,为万法宗主者,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这里说普寂是第七祖
    6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页。
    7 同上。
    ①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页-第34页。
    ② 后代的宋代契嵩《传法正宗记》和《传法正宗定祖图》提倡“西灭二十八祖”,特别是《传法正宗定祖图》,《大正藏》,第51册,第769中页-772中页。此中设定了:“(一)摩诃迦叶(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毛匊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脇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师(十三)迦昆摩罗(十四)龙树大师(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睺罗多(十七)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廿)闍夜多(廿二)摩拏罗(廿三)鹤勒那(廿四)师子尊者(廿五)婆舍斯多(廿六)不如蜜多(廿七)般若多罗(廿八)菩提达摩(兼东土初祖)”,并制定了西天28祖和东土6祖的传法偈。
    ③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第30页。
    1 《南阳和上顿教斛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页。2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的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页。
    3 【唐】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第85册,第1273下页。
    4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页。
    5 同上,第26页。
    6 同上,第26页。
    7 《老子》,37章,《藏外道书》第1册,巴蜀书社 11994年版。
    ① 龙树造:《大智度论·释初品》卷33,《大正藏》,第25册,第306上页。“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大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泱定:于余微细,于佛为麁;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尤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卍续藏》,第63册,第18下页。“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等。
    ②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页。
    ③ 同上,第34页-第35页。④ 同上,第39页。
    ⑤ 同上。
    1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30,《菏泽大师显宗记》,《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下页-第459中页。
    2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卍续藏》,第9册,第532下页。
    3 赞宁:《宋高僧传·忠能传》,《大正藏》,第50册,第755中页。
    4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7页。
    1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册,第402中页。
    2 赞宁: 《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756中页。“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3 同上,《大正藏》,第50册,第756下页。
    4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卍续藏》,第9册,第532下页。
    5 赞宁《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757上页。
    6 同上,《大正藏》,第50册,第757上页。“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勅将作大匠併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出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上元元年嘱别门大,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其夜示灭,受生九十三岁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迁塔于洛阳宝应寺,敕溢大师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1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卍续藏》,第9朋,第532下页。
    2 [永]志磐:《佛祖统纪》卷41,《大正藏》,第49册,第380上页。
    3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第63册,第31下页。
    4 同上,第27页。“言其定者,体不可得。”
    5 《菏泽大师显宗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册,第458下页。““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6 《南阳和上顿教解禅门直了性坛语》,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页。
    ① 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第85册,第1274中页。
    ②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7页。
    ③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册,第439下页。
    ④ 【新罗】元晓:《大乘起信论疏记》卷一,《卍续藏》,第45册,第200下页。“如中观论十二门论等,徧破诸执,亦破于破,而不还许能破所破,是谓往而不徧论也。其瑜伽论摄大乘等,通立深浅判于法门,而不融遣自所立法,是谓兴而不夺论也。”
    ③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1,《仰山慧寂禅师》,《大正藏》,第51册,第283中页。
    普济:《五灯会元·香严智闲禅帅》,《卍续藏》,第80册,第740下页。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董群:《祖师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第5页。
    赖水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贝。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
    前文中依据敦煌本与宗宝本探讨了《坛经》的重要思想。然而从禅宗的历史上来看,当然敦煌本是产生十“五家七宗”诞生之前,但l宗宝本却是产生于1290年,即元代,是“五家七宗”已席卷六下之后的事。因此本章自第二节之后,在具体谈论每个宗派对《坛经》的演绎时,选择的足敦煌本里的关键词语。但是由于敦煌本的错漏较多,所以关键词语参考了杨曾文先生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中修正过的。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4上页。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5,《大正藏》,第51册,第235上页。“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在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小同于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0上页。“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钾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小同馀人,吾灭度后,行为一方师。
    赞宁:《宋高憎传·唐南狱石头山希迁传》,《大正藏》,第50册,第764上页。
    志磐:《祖师统纪》卷29,《大正藏》,第49册,第292中页。
    1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5,《南狱怀让禅师传》,《大正藏》,第51册,第240上页。
    2 同上,卷5,《青原行思禅师传》,《大正藏》,第51册.第240上页。
    3 同上,卷30,《南狱石头和尚参同契》,《大正藏》,第51册,第459中页。
    4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上页。原文为:“自姓顿修”。
    5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上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上页。原文是:“自姓顿修,立有渐此契以不立。”
    7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8上页。
    ①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册,第440上页。
    ② 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上页。
    ③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下页。
    ④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中页。
    1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21下页。
    2 賾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3,《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卍续藏》,第68册,第16中页。
    3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9下页。
    4 賾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3,《黄檗断际禅师宛陵求》,《卍续藏》,第68册,第19下页。
    5 同上,《卍续藏》,第68册,第18中页。
    6 宗宝本《坛经》,《大I正藏》,第48册.第357下页。
    1 賾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3,《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卍续藏》,第68册,第16中页。
    2 善遇编,《天如惟则禅帅语录》卷9,《卍续藏》,第70册.第833下页。
    3 【南唐】文益:《宗门十规论》,《卍续藏》,第63册,第37下页。
    4 普济:《五灯会元》卷19,《卍续藏》,第80册,第391下页。
    5 善遇编,《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9,《卍续藏》,第70册第833下页。
    6 【清】性统:《五家宗》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76下页。
    7 同上,卷1,《卍续藏》,第65册,第255下页。
    8 同上,卷2,《卍续藏》,第65册,第266中页。
    9 同上,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79下页。
    1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81下页。
    2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4页。
    3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4 赞宁:《宋高僧传·唐大沩山灵佑禅师传》卷11,《大正藏》,第50 册,第777中页。
    5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9传记里“炉中火”的问答中可以仔细看出。《大正藏》,第51册,第264中页。
    6 【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3,《大正藏》,第49册,第640下页。
    1 赞宁:《宋高僧传·唐大沩山灵佑禅师传》卷11,《大正藏》,第50册,第777下页。“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
    2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1,《大正藏》,第51册,第282上页。《佛祖历代通载》卷23,《大正藏》49,第648上页。等都记载为:“韶州怀化人”。
    3【宋】善卿编,《祖庭事苑》卷7,《卍续藏》,第64册,第409上页。记载为:“韶州浈昌县叶氏子。”
    4【明】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88上页。
    5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1,《大正藏》,第51册,第284上页。
    6 同上。
    7 普济:《五灯会元·严智钳闲禅师》卷9,《卍续藏》,第80册,第191中页。
    8 同上。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下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5上页。
    3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4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中页。
    5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下页。
    7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8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42上页。
    9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10 【宋】智昭:《人天眼目》.《大正藏》.第48册.第323中页。
    11 【清】超溟:《万法归心录》卷下,《卍续藏》,第65册,第419下页。
    12 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1,《卍续藏》,第68册,第5中页。“沩山问仰:百丈再参祖竖拂因缘,此尊宿意旨如何?仰山云:此足显大机大用。沩山去: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道之师。沩山云:如是,如是。”
    ①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② 静、筠:《祖堂集》卷18,《仰山和尚章》,《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345下页。
    ③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册,第265上页。
    ④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77下页。
    ⑤ 智昭:《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册,第322上页。
    1 智昭:《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册,第322上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22上页。
    3 语风圆信、郭疑之编集,《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77上页。
    4 《景德传灯录·仰山慧寂禅师》卷11,《大正藏》,第51册.第283中页。
    5 普济:《五灯会元·香严智闲禅师》卷9,《卍续藏》,第80册,第740下页。
    6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董群:《祖师禅》,1997版,第4页第5页。
    7 赖水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①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86上页。
    ② 《景德传灯录》卷9,《潭州沩山灵佑禅师章》,《大正藏》,第51册,第264下页。
    ③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79上页。
    ④ 道原:《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卷13,《大正藏》,第51册,第299中页。
    ⑤ 【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6下页。
    ⑥ 同上。
    (?) 賾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5,《卍续藏》,第68册,第35上页。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蔽》,第47册.第501中页。
    (?) 道原:《景德传灯录·临济玄禅师》卷13,《大正藏》,第51册,第299中页。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5上页。
    (?) 道原:《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卷13,《大正藏》,第51册,第291上页。
    (?) 同上,卷12,《大正藏》,第51册,第289中页。“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法嗣二十人”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上页。原文为:“但离法相,作无所德。”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帅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1下页。
    ① 【宋】才良编,《法演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655下页。
    ②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1,《卍续藏》,第65册,第255下页。
    ③ 同上。
    ④ 【明】觉虚:《宗门玄鑑图》,《卍续藏》,第63册,第753上页。
    ⑤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1下页。
    ⑥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02下页。
    ⑦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496下页。
    1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8上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499中页。
    3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4 道原:《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郑12.《大正藏》,第51册,第290下页。
    普济:《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卷9,《卍续藏》,第80册,第223上页。
    5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6下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04上页。
    ① 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5,《卍续藏》,第68册,第32下页。
    ②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7上页。
    ③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1,《卍续藏》,第65册,第257上页。
    ④ 同上,《卍续藏》,第65册,第257上页。
    ⑤ 同上,《卍续藏》,第65册,第256下页。
    ⑥ 同上,《卍续藏》,第65册,第256下页。
    ⑦ 【宋】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97中页。
    1 智昭:《人天眼目》卷1,《大正藏》,第48册,第302上页。
    2 同上,第48册,第303上页。
    3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8上页。
    4 同上,第501上页。
    5 同上。
    6 同上。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1上贝。
    (?) 同上。
    (?) 智昭:《人天眼目》卷2,《大正藏》,第48册,第311中页。
    (?)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3中页。
    (?) 智昭:《人天眼目》卷1,《大正藏》,第48册,第304上页。
    (?) 同上。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7上页。
    (?)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1中页。
    (?) 同上。
    ①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2,《卍续藏》,第65册,第266中页。
    ② 静、筠:《祖堂集》卷6,《洞山良价传》,《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272上页。
    ③ 同上,《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272上页。
    ④ 同上,《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275中页。
    ⑤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2,《卍续藏》,第65册,第266中页。
    1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册,第323中贝。
    2 同上,卷17,《大正藏》,第51册,第334上页。“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洞山第二世道全禅师,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京兆蜕子和尚,筠州九逢普满大师,台州幽棲道幽禅师,洞山第三世师虔禅师,洛京白马遁儒禅师,越州乾隆和尚,吉州禾山和尚,明州天童山咸啟禅师(十一卷有目无传),潭州宝盖和尚,益州北院通禅师,高安白水本仁禅师,抚州疎山光仁禅师,澧州敛山文邃禅师(已上一十八人见录),明州天童山禅师,太原资圣方禅师,新罗国金藏和尚,益州自禅师,潭州文殊和尚,舒州白水山和尚,邵州西湖和尚,青阳通玄和尚(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3 同上,《大正藏》,第51册,第336上页。
    4 赞宁:《宋高僧传》卷13,《大正藏》,第50册,第786中页。
    5 慧印校订,《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27上页。
    6 赞宁:《宋高僧传》卷13,《大正藏》,第50册,第786中页。
    7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7,《大正藏》,第51册,第337上页。
    8 同上,卷20,《大正藏》,第51册,第360下页。“抚州荷玉光慧禅师,筠州洞山道延禅师,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师,抚州金峰从志禅师,襄州鹿门处真禅师,抚州曲山慧霞大师.衡州华光范禅师.处州广利容禅师,泉州庐山小谿院行传禅师,西川布水严和尚,蜀川西禅和尚,华卢州草庵义禅师,韶州华严和尚(已上一十三人见录),庐山罗汉他降山主和尚(一人无机缘语录)”
    9 同上,卷23,《大正藏》,第51册,第388中页。“筠州洞山道延神师法嗣二人,筠州上蓝庆禅师(一人见录)洞山敏禅师第五世(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10 同上,“抚州金峰从志大师法嗣二人,洪州大宁神降禅师,澧州筠山彦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11 同上,《大正藏》.第51册,第388中页。“襄州鹿门山处真禅师法嗣六人,益州崇真和尚,鹿门山第二世谭和 尚,襄州谷隐智静大师,庐山佛手严行因禅师(已上四人见录),襄州灵谿山明禅师,洪州大安寺真上坐(已上二人无机缘句不录)”
    ①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7,《大正藏》,第51册,第334下页-第336上页。
    ② 同上,卷20,《大正藏》,第51册,第360下页。“洪州云居山道腐禅师法嗣二十八人,杭州佛日和尚,苏州永光院真禅师,洪州同安丕禅师,庐山归宗澹撤禅师,池州广济和尚,潭州水西南台和尚,歙州朱谿谦禅师,扬州丰化和尚,云居山道简禅师,庐山归宗怀惲禅师,洪州大善慧海禅师,朗州德山第七世和尚,南狱南台和尚,云居山昌禅师,池州嵆山章禅师,晉州大梵和尚,新罗云住和尚,云居山怀岳禅师,嶺珏和尚(已上一十九人见录),潭州龙兴寺悟空大师,建州白云減禅师,潭州慕辅山和尚,舒州白水山璋禅师,庐山冶父山和尚,南狱法志禅师,新罗庆猷禅师,新罗慧禅师,洪州凤棲山慧志禅师(已上九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③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20下页。
    ④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1,《卍续藏》,第65册,第266中页。
    ⑤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4下页。
    ⑥ 《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册,第322中页。
    ⑦ 静、筠:《祖堂集》卷6,《洞山和尚章》,《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274上页。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0上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13下页。
    3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宝镜三昧歌》,《大正藏》,第47册,第515上页。
    4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蒧》,第48册.第313下页。
    5 慧印J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25下页。
    6 同上。
    1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25下页。
    2 同上.。
    3 同上。
    4 【唐】郭凝之编集,《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4中页。
    5 道原:《景德传灯录·南狱石头和尚参同契》卷30,《大正藏》,第51册,第459中页。
    6 文益:《宗门士规论》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7下页。
    1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0中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16上页。
    3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15下页。
    4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6上页。
    5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15下页。
    6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6上页。
    7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15下页。
    8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6上页。
    9 乔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15下页。
    1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16上页。
    2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15下页。1
    3 敦煌本《坛经》,《人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4 郭凝之编集,《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37上页。
    5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2,《卍续藏》,第65册,第268上页。
    6 智昭:《人天眼目》卷3,《大正藏》,第48册,第320下页。
    7 郭疑之编集,《抚州曲山本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40页。
    8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1中页。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下贝。
    2 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石井本,杨曾文编佼,《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6页-87贝。
    3 道原:《景德传灯录·人珠慧海传》,《大正藏》,第51册,第247中页。
    4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中页。
    ①【宋】[朱]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人师行录》卷下,《人正藏》,第47册,第567中页。
    ② 同上,《人正藏》,第47册,第575.上页。
    ③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人师行录》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576上页。
    (?)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 录·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行录》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575中页。
    (?)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76上页。
    (?) 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8,《大正藏》,第51册,第757中页。
    (?) 《景德传灯录》卷22中记载着:“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法嗣上二十五人”,《大正藏》,第5册,第380上页。在卷23中还记载着:“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法嗣下三十六人”,《大正藏》,第51册,第387中页。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大正藏》.第51册,第397下页。“朗州德山缘密大法师嗣二人,潭州鹿苑文袭禅师,澧州乐山可琼禅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58上页。
    (?)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8中页。
    (?) 【宋】才良编,《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655下页。
    (?) 智昭:《人天眼目》卷6,《大正藏》,第48册,第330下页。
    (?) 善遇:《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9,《卍续藏》,第70册,第833上页。
    ① 智昭:《人天眼目》卷2,《大正藏》,第48册,第313上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313中页。
    ④ 安坚:《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序》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58.上页。
    ⑤ 普济:《五灯会元》卷15,《云门文益禅师》,《卍续藏》,第80册,第304中页。
    ⑥ 安坚:《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序》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60中页。
    ⑦ 同上,《 大正藏》,第47册,第545上页。
    1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81下页。
    2 文益:《宗門十规论》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7下页。
    3 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缘密禅禅师传》卷22.《大正藏》,第51册,第384下页。
    4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颂云门三句话》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576中页。
    5 守堅:唑:《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 册,第546下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63上页。
    7 普济:《五灯会元》卷15,《德山缘密禅师》,《卍续藏》,第80册,第308上页。
    ①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5页。
    ②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573下页。
    ③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6下页。
    ④ 守堅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行录》卷下,《大正藏》,第47册,第547下页。
    ⑤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9上页。
    ⑥ 智昭:《人天眼目》卷2,《大正藏》,第48册,第312上页。
    ⑦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313上页。
    1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51上页。
    2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50上页,546上页,545下页。
    3 智昭:《人天眼目》卷2,《大正藏》,第48册,第312上页。
    4 [明】瞿汝稷:《指月录》,《卍续藏》,第83册,第635上页。
    5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0中页。
    6 守坚:《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大正藏》,第47册,第552上页。
    7 智昭:《人天眼目》卷2,《大正藏》.第48册,第312上页。
    8 守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48中页。
    ①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7,《大正藏》,第49册,第655中页。
    ② 道原:《景德传灯录·法眼文益传》卷24,《大正藏》,第51册,第398中页。
    ③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88中页。
    ④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88下页。
    ⑤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88下页。“江南国主,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
    1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大正藏》,第51册,第399下页。
    2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余陵清涼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94上页。“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起塔。溢大法眼禅师。塔云无相。后李主,剏报慈院,命师门人玄觉言导师开法。再溢师大智藏大导师。”
    3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大正藏》,第51册J,第400上页。“天台山德韶(吴越国师)文遂(江南国导师)慧炬(高丽国师)等一十四人,先出世并为工候礼重,次龙光泰钦等四十九人,后开法各化一方。如本章叙之。”
    4 [宋]绍昙:《五家正宗赞》卷4,《卍续藏》,第78册.第620上页。
    5 同上,《卍续藏》,第78册,第620上页。
    6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82,《大正藏》.第49册,第657上页。
    7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册,第413上页。“后因阅华严经感悟,承净慧印可。”
    8 同上,《大正藏》.第51册,第412中页。
    9 同上,《大正藏》,第51册,第418下页。“温州大宁可弘禅师,苏州张寿朋彦大师,杭州五云山志逢大师,杭州报恩法端禅师,杭州报恩烧安禅师,福州广平守威禅师,杭报恩永安禅师,广州光对师护禅帅,杭州奉先清昱神帅,天台普闻智勤神师,温州雁荡愿齐禅帅,杭州普门希辨禅师,杭州光庆遇安禅师,天台般若友蟾禅师,赘州智者全肯禅师.福州玉泉义降禅师,杭州龙册晓荣禅师,杭州功臣庆萧禅帅,越州称心敬璡禅师,福州严峰师术禅师,潞州华严慧达禅师,越州消泰道圆禅帅,杭州九曲庆祥队禅师,杭州开化行明大师,越州开善义圆禅师,温州瑞鹿遇安禅师,杭州龙华慧居神师,婺州齐云遇禅师,温州瑞鹿寺先禅师(已上三十人见录),杭州报恩德谦禅帅,杭州灵陷处先禅师. 天台善建省义禅师,越州观音安禅师,婺州仁寿泽禅师,越州云门重哪禅师,越州大禹荣禅师,越州地藏琼禅师,杭州灵隐绍光禅师,杭州龙华绍(?)禅师,越州碧泉行新禅师,越州象山默禅师,润州登云从坚禅师,越州观音朗禅师,越州诸暨五峰和尚,越州何山道孜禅师,越州大禹白广禅帅,筠州黄(?)师逸禅师,苏州湍光消表禅师(已上一十九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10 《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册,第421下页。
    11 延寿:《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5上页。
    ①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册,第422上页。
    ② 同上,卷26,《大正藏》,第51册,第422上页。“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法嗣二人,杭州富阳子蒙禅师,杭州朝明院津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③ 智昭:《人天眼目》卷4,《大正藏》,第48册,第325上页。
    ④ 同上。
    ⑤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81下页。
    ⑥ 善遇编,《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续藏》,第70册,第833下页。
    ⑦才良编,《法演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649上页。
    ⑦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4,《文益禅师章》,《大正藏》,第51册,第399上页。
    ⑨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91上页。
    1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卷3,《卍续藏》,第65册.第282上页。
    2 同上,“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间出世间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
    3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88中页。
    4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89上页。
    5 同上,《大正藏》,第47册, 第590下页。
    6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589中页。
    7 文益:《宗门十规论》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6下页。
    8 同上。
    1 文益:《宗门士规论》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7上页。
    2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7上页。
    3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7上页。
    4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7中页。
    5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8下页。
    6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7上页。
    7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7下页。
    8 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册,第454中页。
    9 文益:《宗门士规论》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8中页。
    1 惠洪:《禅林林僧宝传》卷9,《卍续藏》,第79册,第509下页。
    2 延寿:《宗镜录·序》,《大正藏》,第48册,第417上页。
    3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中页。
    1 《宋史》卷2,《太祖纪2》23。“(乾德三年) 三月癸酉,罢义仓。甲戌,古城国遣使来献。癸未,僧行勤等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
    2 志磐:《佛祖统纪》卷43,《大正藏》,第49册,第398下页。“成都先奉太祖[勅造大藏经板成进上。”
    3 《禁灌顶道场水陆斋会夜集士女诏》,《宋大诏令集》,卷223。
    4 【宋】李焘:《继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降元年六月,中华书局2004年版。
    5 同上,卷23,太平兴国七年六月。
    6 《太宗录》,卷26。
    7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8,《大正藏》,第49册。
    8 李焘:《继资治通鉴张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
    1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7,四部从刊本。
    2 契嵩:《镡津文集》卷2,《大正藏》,第52册,第657上页。
    3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后志,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 契嵩:《镡津文集》卷1,《大正藏》.第52册,第648中页。
    5 同上。
    6 【宋】昙秀辑,《人天宝鉴》,《卍续藏》.第87册,第9下页。
    7 契嵩:《谭津文集》卷10,《大正藏》,第52册,第697中页。
    1 契嵩:《谭津文集》卷3,《大正藏》,第52册,第660上页。
    2 同上,《大正藏》,第52册,第660下页。
    3 同上,《大正藏》,第52册,第661中页。
    4 僧祐:《弘明集》卷8,《大正藏》,第52册,第49下页。
    5 静、筠:《祖常集》卷15,《高丽大正藏》,第45册,第328下页。
    1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501下页。
    2 慧洪:《林林间录》卷上,《卍续藏》,第87册,第248中页。
    3 赞宁《宋高僧传》卷11,《大正藏》,第50册,第775下页。
    4 宗密:《洪州分宁法昌禅院遇神师语录·序》,(卍续藏》,第73册,第55下页。
    1 【明】大建校,《禅林宝训音义》卷1,《卍续藏》,第64册,第435下页。“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工治焉。公者,乃圣贤一期之辙,天下通途之理也。案也,圣贤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也。”
    希叟和尚:《五家正宗赞》,《卍续藏》,第78册,第581上页。“明日升堂,曰: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僧便出帅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尔做么生?僧无语。
    2 宗宝本《坛经》顿渐品第八里惠能和志诚、志彻的问答。《大正藏》,第48册,第385中页。
    3 【宋】重显颂古,克勤评唱,《碧岩录·序》卷1,《大正藏》,第48册,第138下页。
    4 同上,卷10,《大正藏》,第48册,第221中页。
    5 【宋】重显颂占,克勤评唱《碧岩录·序》卷1,《大正藏》,第48册,第141上页。
    1 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607下页。
    2 慧洪撰,《临济宗旨》,《卍续藏》,第63册,第168b下页。
    3 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597中页。
    4 同上,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615下页。
    5 同上。
    6 同上,卷上《大正藏》.第47册,第601上页。
    7 【宋】法应集,《禅宗颂古联珠集·序》,《卍续藏》.第65册,第476中页。“探摭机缘三百二十五则,颂(?)百首,宗师一百二十二 人。编排成帙,命名禅宗颂古联珠集。”
    8 同上,《卍续藏》,第65期,第475中页 下页。“宋淳熙间居池阳报恩,探集佛祖,至茶陵机缘。凡三百二十有五则颂古,宗师一百二人,颁二千一百首。目之曰禅宗颂古联珠。……未有者增之加机缘,又四百九十又三则,宗师百二十六人,颂三千丹五十首。题曰禅宗颂古联通集。”
    9 【明】奔瑞直注.道霖编集,《焭绝老人颂古直注序》,《卍续藏》,第67册,第255上页。
    10 【宋】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卷4.《大正藏》.第48册,第1036中页。
    1 重显颁古,克勤评唱,《碧岩录》卷10,《大正藏》,第48册,第224中页
    2 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卷4,《大正藏》,第48册,第1036中页页。
    3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1036中页。
    4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碧岩录》卷1,《大正藏》,第48册,第140上页-中页l。
    5 【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4,《大正藏》,第47册,第775下页。
    6 重显颂占,克勤评唱,《碧岩录》卷1,《大正藏》,第48册,第140中页。
    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1下页。
    2 【宋】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默照铭》,《大正藏》,第48册,第100上页。
    3 同上,卷8《坐禅箴》,《大正藏》,第48册,第98中页。
    4 同上,卷1,《大正藏》,第48册,第2上页。
    5 同上,卷8《默照铭》,《大正藏》,第48册,第100中页。
    6 同上,卷5,《大正藏》,第48册.第60 中页。
    7 同上,卷8《坐禅箴》,《大正藏》.第48册,第98中页。
    8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中页。
    9 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默照铭》,《大正藏》,第48册,第100上页-中页。
    10 同上,《大正藏》,第48册,第100上页。
    11 延寿集,《宗镜录》卷92,《大正藏》,第48册,第913下页。
    ① 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默照铭》,《大正藏》,第48册,第100上页。
    ② 同上卷6,《大正藏》,第48册,第73下页。
    ③ 【宋】蕴闻编,《大惠普觉禅师语录》卷6,《大正藏》,第47册,第836中页。
    ④ 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大正藏》,第48册,第92中页。
    ⑤ 同上,卷4,《大正藏》,第48册,第43中页。
    ⑥ 同上,卷5,《大正藏》,第48册,第60下页。
    ⑦ 同上,卷6,《大正藏》,第48册,第73下页。
    1 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8.《大正藏》,第48册,第76上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2上页。
    3 蕴闻编,《大惠普觉禅师语录》卷26,《大正藏》.第47册,第920下页。
    4 同上,《大正藏》,第47册,第923中页。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9下页。
    6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中页。“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
    ① 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6,《大正藏》,第47册,第923下页。
    ② 净善重编,《禅林宝训》卷4,《大正藏》,第48册,第1036中页-下页。
    ③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碧岩录》卷10,《大正藏》,第48册,第224下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卷1,《大正藏》,第48册,第139下页。
    ⑥ 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16,《大正藏》,第47册,第878下页。
    ⑦ 同上,卷20,《大正藏》,第47册,第898中页。
    1 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谱说》,卷17,《大正藏》,第47册,第886上页。
    2 同上,卷21,《大正藏》,第47册,第900中页。
    3 同上,卷23,《大正藏》,第47册,第909 中页。
    4 同上,卷26,《大正藏》,第47册,第921下页。
    5 同上,卷28,《大正藏》,第47册.第930中页-下页。
    6 关于这个部分赖永海先生在《佛学与儒学》第七章“心学与禅学”的第三节“宋元禅学”中仔细地论述过。第289页-第307页。
    7 蕴闻编,《大惠普世禅师普说》卷1.《大正藏》,第47册,第813中页。
    8 同上,卷27.《大正藏》,第47册,第929下页。
    ①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下页。
    ② 僧肇:《注维摩诘经·弟子品》卷3,《大正藏》,第38册,第360上页。
    ③ 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27册,第5中页。
    1 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27册,第5上页。
    2 僧肇:《注维摩诘经·弟子晶》卷3.《大正藏》.第38册,第345中页。
    3 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序经题》卷上,《大正藏》,第37册,第337中页。
    4 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27册,第10中页。
    5 慧达:《肇论疏》,《卍续藏》,第54册,第55中页。
    ①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3,《大正藏》,第35册,第593下页。
    ②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29,《大正藏》,第36册,第220上页。
    ③ 同上,卷24,《大正藏》,第36册,第183下页。
    ④ 同上,卷56,《大正藏》,第36册,第440下页。
    1 澄观:《大华严经略策》,《大正藏》,第36册,第704下页。
    2 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卍续藏》,第63册,第37下页。
    3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36下页。
    4 【宋】程颢、程颐:《工程遗书》,卷2,中华书局,1981年版。
    5 同上,卷18。
    6 程颐:《伊川先生文集·答杨时论西铭书》,卷5.中华书局,1920年版。
    7 《朱熹西铭论》、《张载集》。
    8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0,四部丛刊本。
    1 关于这部分本文第一章的“儒家的人性论”中已详细论述过。
    2 关于理学与佛学,特别是禅学的关系,赖永海先生在《佛学与儒学》的第六章《理学与佛学》中已有很详明的论述。《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第153页。
    3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4,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同上,卷60。
    5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页。
    6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9上页。
    (?) 程颢,程颐:《工程遗书》,卷18,中华书局,1981年版。
    (?) 同上.卷2。
    (?)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1,中华书局,1986年版。
    (?)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40,四部从刊本。
    (?) 赖水沟:《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47《答昌r约》,四部从刊本。
    ①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第155页。
    ② 《象山全集》,卷34,四部从刊本。
    ③ 同上,卷11。
    ④ 同上,卷2。
    ⑤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中页。
    ⑥ 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传》卷6,《大正藏》,第51册,第246上页。
    ⑦ 《象山全集》,卷36,四部从刊本。
    1 《象山全集》,卷36,四部丛刊本。
    2 同上,卷34。
    3 同上。
    4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1上页。
    5 同上。
    6 【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卷39,《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
    7 【清】陈鼎:《东林列传》.卷2.广陵书社,2008年版。
    8 【明】刘宗周:《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9 同上。
    10 赖永沟:《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
    ① 【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中,四部备要本。
    ② 同上。
    ③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先生年谱》,卷32,四部从刊本。
    ④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四部备要本。
    ⑤ 同上,卷下。
    ⑥ 同上,卷上
    ⑦ 同上,卷中。
    ⑧ 同上,卷下。
    ⑨ 同上,卷中《语录·答陆原静书》。
    ⑩ 同上。
    11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9中页。
    12 【明】王绾:《明道编》,卷1,中华书局1959年版。
    1 刘宗周:《刘子全书》,卷19,浙江古篇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阳明:《寄正宪男手墨.卷》,《王文成公全书》,卷26,四部从刊本。
    3 同上:《王阳明:先生年谱》,卷32。
    4 王阳明:《传习录》,卷中,四部备要本。
    5 同上,卷中。
    6 同上,卷下。
    7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4中页。
    8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四部备要本。
    ① 释迦牟尼涅槃后,先到的八个国家分取了的释迦牟尼的舍利,后到达的Moliya族人取走了他的骨灰,Doya婆罗门取走了他的钵孟。《佛教大辞典》,韩国弘法院,1998年版。
    ② “顶相东来说”:就是在韩国流传的新罗僧人从中国带回的六祖忠能的头。
    ③ 杨鹤书:《“金刚不烂身”与防腐葬》,《羊城晚报》,1981年7月27日。
    ④ 莫复溥:《“六祖真身”是塑像》,《羊城晚报》,1981年9月15日。
    ⑤ 曾祥委:《历时层累:曲江南华寺的六祖惠能真身》,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⑥ 从文献或科学的角度来考证惠能真身的真假比较繁杂,本文仅从信仰的角度来探讨。
    ⑦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1中页。
    (?)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4中页。
    (?) 真鑑国师:(774-850年)法号慧昭,新罗后期的僧侣,804年31岁时随岁页使入唐,于马祖道一的弟子沧州神鉴门下得道,被称为“东方对人”、“黑头陀”。810年在嵩山少林寺受比丘戒,830年回国受到国王兴德王的归依,教化于雪岳山长柏寺,之后去往智山花开谷善法和尚兰若的遗基创建了玉泉寺,之后称双溪寺。圆寂后谥号为“真鑑国师”,塔号“大空灵塔”。
    (?) 三法:(?-739年)新罗后期的僧侣,676年从义湘受具足戒,739年念诵着《法宝坛纤》入寂。新罗末的真鑑国师慧昭为他创建了玉泉寺。
    (?) 《朝鲜余石总览》,卷上:,第69页。
    (?) 这一部分的引文中从七佛庵抄出,笔者进行了分节和加注标点符号。
    ① 《双溪寺史略》,驹洋大学图书馆所藏本,第7页。
    ② 这里年份记载有误,圣德王二十年是公元721年,也就是辛酉年,而壬戌年是公元 722年。《三神山双溪寺志》,第152页。
    ③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良志使锡条,卷5义解,良志使锡条,卷4塔像,灵妙寺丈六条。
    ④ 据新华社报导,直伞2003年,九华山已经保存有十四尊真身。
    ⑤ 一然:《三国遗事》,卷4塔像,柏粟寺条。
    1 张净满在相关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名字上稍有出入,比如《萻提达摩南宗定是甘论》中记找的足“张行倡”等,参照金宝三:《六祖顶相东来说信仰史的意义》,载于:《六祖惠能的世界》,第324页,韩国民族社,1989年版。
    2 蕴闻:《大慧普世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936中页。
    3 这里应该是孝成十三的,也就是公元739年已卯年,而孝成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38年是戊寅年。《三神山双溪寺志》,第153页。
    ① 一然:《三国遗事》卷4,参照塔像的台山五万真身条。
    ② [高丽]觉训:生末年代未详,但是他著述《海东高僧传》是在1215年。
    ③ 《双溪寺略史》,前揭书,驹泽大学图书馆所藏本,第16页-第17页。
    ④ 龙潭:朝鲜时代的僧人。
    ⑤ ①放光是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②《放光般若经》里解释,“放”就是打开,就是以光明来打开众生的“机”。《佛教大辞典》,韩国弘法院,1998年版。
    ⑥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62中页。
    ⑦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5中灭。
    ⑧ 以下的两段引文中,原文在每句的停顿处,夹有一些相当于汉语的“介词”之类的古代韩语单词,笔者省略了,省略之后意思并没有变动。
    (?)【朝鲜】秋堂菊人:《六祖项相塔放光论》,《海东佛报》5号第11页,1914年3月。原文中有一些韩语后缀词,去掉后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所以笔者引用时删去了这此后缀词。
    ① 略序中记载着“门人法海集”。
    ② 恭愍王:1330-1374年,在位时间为1351-1374年,他是高丽的第31代王。
    ③ 朴相国:《<六祖坛经>的刊行和流通》,收录于金知见主编:《<六祖坛经>的世界》,第162页。
    ④ 这部分字体比正文较小,共16行,每行24字。
    真言劝供:佛教仪式上使用的题目。
    ② 仁粹大妃:(1437-1504年)昭慧王后,韩氏,朝成宗的母亲。
    ③ 朴相国:《<六祖坛经>的刊行和流通》,收录于金知见主编:《<六祖坛经>的世界》.第164页。
    ① 所南翁:原名郑肖恩(1241-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字翁,别号所南,福建连江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② 士祸:是指每一次政变后的诛戮和贬斥。
    ③ 万恒:(1249-1319年),高丽后期的僧侣,曹溪山修禅社的第十代国师。与蒙山德异通过书信交流,学习看话的修行法,后刊行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1 知讷:本文后面的篇章将探讨。
    1 安其:(1215-1286年),高丽时代的僧侣。
    3 朴相国:《<六祖坛经>的刊行和流通》.收录于金知见主编:《<六祖坛经>的世界》,第166页。
    ① 朴相国:《<六祖坛经>的刊行和流通》,收录十金知见主编:《<六祖坛经>的世界》,第166页。
    ② 李钟益:《法宝坛经和普照》,《普照思想》第二辑,韩国普照思想研究院,1988年版,第283页。
    普照国师:《升平府曾溪山修禅社佛日1普照国师:碑铭》,普照思想研究院《普照全书》,佛日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同上。
    同上,第420页。
    牧隐李穑:《彰圣寺等真觉国师碑铭》,朝鲜总督府编《朝鲜金石文总揽》,1919年版,卷上,第531页。
    同上。
    (?) 普照国师的著述有《劝修定慧结社文》1卷、《修心决》1卷、《真心直说》1卷、《圆顿成佛论》1卷、《看话决疑论》1卷、《法集别行录节要并入私记》1卷、《诫初心学人文》l卷、《六祖坛经跋文》1编、《华严论节要》3卷,这些都收录在《普照全书》中,另外还有《念佛要门》1卷、《上堂录》1卷、《上堂歌颂》1卷、《牧牛子诗集》1卷等,这些著作都已失传。
    2 普照国师:《圆顿成佛论》,《普照全书》,第32贝。“此则佛及众生,本从根本普,光明智,性海幻现帮。生佛相用,似有差殊,全是根本普光明智之相,用也。故本是一体而起用重重,此当性起门也。”
    3 普照国师:《圆顿成佛论》,《普照全书》,第79页。“诸人若信得及,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如是等开悟本心,得见自心镜内,帝网重重无尽法界者,禅门传记中,不可胜数。”
    4 普照国师:《看话决疑论》.《普照全书》.第91页。“然此义理,虽最圆妙.总是识情闻解,思想边量.牧。于禅门话头参详,径截悟入之门 一全拣佛法知解之病也。”
    5 普照国师:《法集别别录节要并入私记》,《普照全书》.第123页。还明确地说明着:“神门J又有修定慧外,无心合道门,略录于此,令学教者,知格外一门,发正信尔,如宗镜录,云如前所述安心之门,直下相应,无先定慧。”第122页。
    ① 普照国师:《六祖法宝坛经跋》,《普照全书》,第171页。
    ② 郑性本:《普照知讷与六祖坛经》,《佛教文化研究》3辑,东国大学佛教社会文化研究院,2002年版,第172页。
    ③ 同上
    1 敦煌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38下页。
    2 宗宝本《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53上页。
    (?) 李能几:《朝鲜佛教通史》,卷中《朝鲜禅宗临济嫡派》,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研究院译,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10年版,3册,第813页。
    1 【朝鲜】退隐:《禅家龟鉴》,《卍续藏》,第63册,第737中页。
    2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37中页。
    3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38上页。
    4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38中页。
    ① 退隐:《禅家龟鉴》,《卍续藏》,第63册,第738下页。
    ②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40上页。
    ③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41中页。
    ④ 同上《卍续藏》,第63册,第745中页。
    1 白坡亘璇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要解》现在只有手抄本,还没有印刷版,笔者判读起来存在相当的困难,因此对对其的论述将作为以后的课题。
    2 白坡亘璇:《禅门手镜》,《韩国佛教全书》,东国大学校出版社,1979年版,10册所收。根据“临济三句”区分子“祖师禅、如来禅、义理禅”三种进行探计。《禅门手镜》基本地竖立着“见性成佛”的旗帜,所以跟《坛经》有相着的关联,中心的部分就是探讨“临济三句”等临济的禅思想,还探讨了临济禅思想在韩国禅历史中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因此对此的论述也将作为以后的课题。
    ① 退翁性徹:《敦煌本六祖坛经》,藏经阁,1987年版,第18页-第19页。
    ② 以下所有的引用文都出于《敦煌本六祖坛经》,第21页-第86页。所以以下将省略注释。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大正藏》第3册。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大正藏》第8册。
    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16册。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龙树造:《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正藏》第25册。
    玄奘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大正藏》第26册。
    玄奘译:《显扬圣教论》,《大正藏》第31册。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册。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册。
    澄观:《大华严经略策》,《大正藏》第36册。
    宝亮等撰:《大般涅架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
    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38册。
    静、筠:《祖堂集》,《高丽大藏经》第45册。
    僧肇:《肇论》,《大正藏》第45册。
    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第46册。
    郭凝之编集:《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慧印校订:《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慧印校订:《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楚圆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才良编:《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才良编:《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大正藏》第47册。
    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语风圆信、郭凝之编集:《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守堅:《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行录》,《大正藏》第47册。
    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蕴闻编:《大惠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弘忍:《最上乘论》,《大正藏》第48册。
    惠能:《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第48册。
    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
    裴休集:《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册。
    智昭:《人天眼目》,《大正藏》第48册。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碧岩录》,《大正藏》第48册。
    集成编:《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大正藏》第48册。
    净善重集:《禅林宝训》,《大正藏》第48册。
    延寿:《宗镜录》,《大正藏》,第48册。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册。
    志磐:《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册。
    赞宁:《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契嵩:《传法正宗论》,《大正藏》第50册。
    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51册。
    《历代法宝记·弘忍传》,《大正藏》第51册。
    契嵩:《镡津文集》,《大正藏》第52册。
    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慧光集释:《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大正藏》第85册。
    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
    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第85册。
    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卍续藏》第9册。
    元晓:《大乘起信论疏记》,《卍续藏》第45册。
    慧达:《肇论疏》,《卍续藏》第54册。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第63册。
    觉虚:《宗门玄鑑图》,《卍续藏》第63册。
    文偃:《宗门十规论》,《卍续藏》第63册。
    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卍续藏》第63册。
    慧洪:《临济宗旨》,《卍续藏》第63册。
    [朝鲜]退隐:《禅家龟鉴》,《卍续藏》第63册。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卍续藏》第63册。
    善卿编:《祖庭事苑》,《卍续藏》第64册。
    大建校:《禅林宝训音义》,《卍续藏》第64册。
    法应集:《禅宗颂占联珠集》,《卍续藏》第65册。
    超溟:《万法归心录》,《卍续藏》第65册。
    性统:《五家宗旨纂要》,《卍续藏》第65册。
    奔瑞直注,道霖编集:《焭绝老人颂古直注序》,《卍续藏》第67册。
    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卍续藏》第68册。
    善遇:《师了林天如和尚语录》,《卍续藏》第70册。
    善遇编:《天如唯则禅师语录》,《卍续藏》第70册。
    宗密:《洪州分。宁法昌禅院遇禅师语录》,《卍续藏》,第73册。
    绍昙:《五家正宗赞·天台德韶传》,《卍续藏》第78册。
    悟明:《联灯会要》,《卍续藏》,第79册。
    惠洪:《禅林僧宝传》,《卍续藏》第79册。
    普济:《五灯会元》,《卍续藏》第80册。
    瞿汝稷:《指月录》,《卍续藏》第83册。
    《曹溪大师别化》,《卍续藏》第86册。
    昙秀辑:《人天宝鉴》,《卍续藏》第87册。
    觉范慧洪:《林间录》,《卍续藏》第87册。
    竺道生:《法华经疏》,《卍续藏》第150册。
    《老子》,《藏外道书》第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庄子》,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孟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
    《禁灌顶道场水陆斋会夜集士女诏》,《宋大诏令集》,卷223。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中华书局1981年版。
    程颐:《伊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20年版。
    陈鼎:《东林列传》,广陵书社2008年版。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390。
    陆九渊:《象山全集》,四部丛刊本。
    刘宗周:《刘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全唐文》卷262。
    李焘:《继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司马迁:《史记·老庄韩非列传》,《二十四史》1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
    王阳明:《传习录》,四部备要本。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
    王绾:《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327。
    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80。
    虞集、伯生:《道园学古录》,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
    张说:《前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231。
    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禅学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白坡亘璇:《禅门手镜》,《韩国佛教全书》,东国大学校出版社1979年版。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孙尚扬编校:《汤用彤卷》,收录于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杨曾文编校:《神会禅师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法藏文库》,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赖永海:《楞伽经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
    赖永海:《维摩经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文化精华·佛道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赖永海:《佛典辑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徐小跃:《宗教研究1》,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洪修平:《国学举要·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2002年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方立天、学愚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版。
    包利民编选:《西方哲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B.T.格拉斯曼住,归真译:《禅的顿悟》,贵阳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耳东:《公案百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
    董群:《祖师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董群:《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董群:《禅宗伦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董群:《惠能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峰了州:《华严思想史》,百华苑昭和17年版。
    关口真大:《达摩大师。研究》,春秋社1969年版。
    胡适: 《神会和尚遗集》,台湾胡适纪念馆1968年版。
    胡适:《坛经考之一》,《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1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
    胡适:《菏泽大师神会传》,《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1册,1980年版。
    弘学:《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巴蜀书社1998年版。
    哈磊:《四念处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从书》,巴蜀书社2006年版。
    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金命镐(韩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韩国云住社2007年版。
    觉继、学愚主编:《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07年版。
    吉藏著,韩廷杰校释:《三论玄义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惠能研究》,大修馆书店1978年版。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2003年版。
    明立志、潘平编著:《胡适说禅》,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妙灵主编:《杨曾文佛学文集中国佛教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镰由茂雄著,章辉玉译:《中国佛教史》,韩国长生出版社1993年版。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研究》,禅文化研究所,昭和41年。
    柳田圣山:《初期の禅史Ⅰ》,筑摩书房1971年版。
    铃木大拙:《禅思想研究史》,岩波书店,昭和26年。
    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韩国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研究院译,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10年版。
    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牧隐李穑:《彰圣寺真觉国师碑铭》,朝鲜总督府编《朝鲜金石文总揽》,1919年版。
    普照思想研究院:《普照全书》,佛日出版社1989年版。
    瞿平、幼存等注译:《胜鬓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邱环:《马祖道一禅法思想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2007年版。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收录于任继愈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版。
    孙亦平:《道教的信仰与思想》,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苏军、黄夏年等注译:《圆觉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释传正总编:《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
    僧佑、苏晋仁、萧辣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唐忠毛:《佛教本觉思想论争的现代性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王月清:《净土三经释译》,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
    王月清:《坛经与中国文化》,《华夏文化》1998年2月。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月清:《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1月。
    王洪、方广铝主编:《中国禅诗鉴赏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稼句选编:《胡适论宗教》,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志跃:《分灯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年版。
    吴光主编:《中华佛学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为山、王月清主编:《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吴果山编译:《大乘起信论讲义》,韩国宝莲阁1980年版。
    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占籍出版社1993年版。
    宣化上人讲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上海佛学书局1997年版。
    杨永祁:《禅语今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演培法师:《俱舍论颂讲记》,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7年版。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一,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版。
    张新民、张建建等注译:《华严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性本:《普照知讷与六祖坛经》,《佛教文化研究》\3辑,东国大学佛教社会文化研究院2002年版。
    郑性本:《六祖坛经(?)成立(?)}诸问题》,《六祖坛经(?)世界》,韩国民族社1989年版。
    中川孝:《六祖坛经禅语录》,筑摩书房昭和51年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版。
    《中国哲学年鉴·199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宣化上人讲述:《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上海佛学书局1997年版。
    金命镐:《无我的三转性研究》,韩国东国大学,2001年5月。
    井桂华:《六祖惠能禅宗思想的美学解读》,新疆大学,2007年6月。
    李华华:《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安徽大学,2003年5月。
    栾文花:《论<坛经>心性论的“性相同构”与“修性不二”》,山东大学,2005年4月16日。
    阮氏排:《<坛经>的疑问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5月。
    孙敏明:《惠能“心性论”及其美学意义》,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5月。
    王维:《“尽心知性”与“即心即佛”——孟子与惠能心性论之异同的形而上学思考》,山东大学,2007年3月30日。
    玄宗女贵莲:《<坛经>判断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11日。
    杨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坛经>》,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4月。
    余玥:《关于敦博本<六祖坛经>惠能生平部分经文的传奇性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3月15日。
    翟奎凤:《晚年孔子与易道儒学——以帛书<易·要>为视角》,南京大学,2005年5月。
    陈利权:《禅宗与心学》,南京大学,1997年12月21日。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4月。
    郭泉:《隋唐佛学圆融思想研究》,南京大学,1999年6月10日。
    金镇戊(韩国):《佛学与玄学关系研究》,南京大学,2001年5月10日。
    蒋九愚:《<禅林宝训>研究》,南京大学,2003年5月5日。
    牟永生:《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5月20日。
    王建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3年5月1日。
    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4月12日。
    谢金良:《<周易禅解>研究》,南京大学,2003年5月12日。
    《法相辞典》,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版。
    《佛教大辞典》,韩国弘法院199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