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从孔颖达的世系及生平事迹入手,分析《周易正义》创作的初唐文化背景,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索其纂修《周易正义》的时代背景及文化特征,以期找到唐人纂修《周易正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第二章以《周易正义》的编录体系为基本情况,分析其纂修过程中发生的诸如卷册、篇目、卷数、名称、版本、体例等问题,其中的有关考证虽然尚未成熟,但还是循着历史的真实线索作了一些考察。
     第三章以易道的变化为主要线索,结合注、疏体例的基本特征,重点推究《疏》与《注》在注解方法的联系,试图找到易学阐释方法的传承脉络,证明《周易正义》虽以《王注》为本,同时,也继承了两汉易学的主要成果,借鉴六朝义疏主要意见。
     第四章重点分析《注》、《疏》存在的问题,以辩证出《疏》通《王注》、《疏》阂《王注》、《疏》正《王注》的得失,为本论文的研究找到实证。
     第五章以《周易正义》对整个易学发展的影响力为线索,察考唐以后的学者对《周易正义》的评论及审视,并以此为根据,总结其在易学地位的重要地位及其必然性。
This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based on the lineage and life stories of Kong Yingda,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in the beginning of Tang cultural of creation of "ZhouYi ZhengYi". Through unified them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compiling "ZhouYi ZhengYi" and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ang people compiling the "ZhouYi ZhengYi".
     Chapter 2 based on the system of record and edit of"ZhouYi ZhengYi",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mpiling progress such as table of contents, volume number, name, edition, style and so on. Although related textual research not yet is mature, followed the historical real clue to make some inspections.
     Chapter 3 based on the change of "YiDao" as main clue, combin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ote" and "Shu", main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otation methods of "Note" and "Shu", attempt to find the inheritance vein of the explanation method in "Yi" study. Although the "ZhouYi ZhengYi" respects "Wang's Note" as the basis, simultaneously, also has inherited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Yi" studing in Han Dynasty and profits from the the Six Dynasties commentary on scriptural text main opinion.
     Chapter 4 Key analyzes the question which "Note" and "Shu" exists, to find out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Shu" dredging the "Wang's Note", "Shu" breaking the "Wang's Note" ans "Shu" correcting the "Wang's Note", found the real diagnosis for the present paper research.
     Chapter 5 focus on theinfluence of"ZhouYi ZhengYi" on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Yi" study as the clue, observes the commentary and examining of Tang later scholar, and take this as the basis, summarizes its important status and the inevitability in "Yi" study.
引文
①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Z].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①在六经中第一个获得官学地位的经是,其实经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为东汉儒士的崇奉而成为“经”,因为“经”的概念在春秋时就有了,如《墨子》,有《经》上下篇,也有经说上下篇。而开始将儒家的学说与“经”联系起来的也不是儒家的人而是庄子,其《庄子》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五百三十一页。其实,庄子说了很多对儒家有益的话,难怪章太炎先生会说:“庄子的面目是道家,也可说是儒家。”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三十五页。
    ②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993年版。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中华书局据聚珍版从书排印本,卷一,第五页。
    ①李光地撰 李一忻等点校《周易折中》卷首《凡例》,九州出版社,2002版。
    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光绪甲申仲春长沙王氏刊藏本。
    ①皮锡瑞著 周予同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三九页。
    ②李延寿《北史·儒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六十九。
    ①魏征等撰《隋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七十七。
    ②李延寿《北史·儒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一。
    ③针对后来对三教的谬论,冯友兰先生曾说:“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④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卷六,第一九五页。
    ①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卷六,第一九五页。
    ②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卷六,第二一八页。
    ①魏收撰《魏书·列逸传》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任继愈《汉唐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版,第二十五页。
    ③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三四页。
    ①道宣《与刘遗民书》(《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卷二十七。
    ②僧祐《三报论》(《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卷五。
    ③韩康伯《系辞》注引王弼《大衍义》。
    ①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卷十三。
    ②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卷十三。
    ③本田成之著 孙俍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九三页。
    ④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浈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三0页。
    ①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三五页。
    ②同上。
    ③李延寿《北史·儒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二。
    ④据《贞观政要》载:功毕后,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当时因诸儒习惯于师说之见,故舛谬已久,皆如蜂起非难师古之说。“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见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二二0页)。
    ①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一一五五页。
    ②陈冠明《孔颖达世系及入唐前行实考》,《阴山学刊》(2003第5期),第六三页。
    ③林宝《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八0九页。
    ④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九一二七页。
    ⑤《宰相世系表》曰:“下博孔氏出自关内侯祸七世孙郁,后汉冀州刺史,生扬,下博亭侯,子孙因居焉。七世孙灵龟,后魏国子博士,生硕。”
    ⑥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一四六一页。
    ⑦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九二一一页。
    ①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九一二七页。
    ①魏征等撰《隋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七五。
    ②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四六二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一九八。
    ①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三十五。
    ②刘昫等撰《旧唐书·孔颖达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七十七。
    ③刘昫等撰《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①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十一页。
    ①《列子·仲尼篇》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也就是说,道是“无所有”,它“无名”、“无形”、“无声”,而天地万物却是“有所有”。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卷十三。
    ②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0二页。
    ①沙少海 徐子宏《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十五页。
    ②尚秉和《周易尚氏易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七五页。
    ③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五十二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六0九页。
    ②刘义庆撰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五五页。
    ①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五。
    ②程颢 程颐《二程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五八二至五八三页。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六0九页。
    ②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锺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於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苟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狄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颜子,可以无大过矣。”陈寿撰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注>说王弼生平事迹。中华书局,1982,《魏书》卷二十八。
    ①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彖》),中华书局,1980年版,见<周易略例>第五九一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三六页。
    ②“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珑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笛,号《义赞》,诏改为《正义》。”
    ③王文锦点校《抱经堂文集》(卷七),第八十五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①陳氏云:“至於音義,舊皆不列本書。附刻音義,又在慶元以後,即十經三傳所謂建本有音譯注疏是也”。
    ②本为十四卷,《旧唐书》、《中兴书目》、《郡斋读书志》同作十四卷。《直斋书录题解》作十三卷,又引《馆阁书目》也作十三卷。《新唐书》作十六卷,今通行之十三经注疏本为十卷。按《周易正义序》曰:“十有四卷”。今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孤帙单疏本也为十四卷。现行十卷,为南宋合刻所致。海宁陈鳣于钱本《周易注疏》跋曰:“按《序》所云二有四卷者,盖兼《略例》一卷而言。若《正义》原本止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误为十六卷。后皆作十卷,又为妄人所并也,原本单疏,并无经注正经注语,惟标起止而疏列其下。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陈鳣《周易注疏·跋》(《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四九六页。
    ①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卷七,第四三九页。
    ②据《跋》文记,俞氏,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生平深于易学,着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
    ①如李元阳九行本、毛氏汲古阁奉皆如此。
    ②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正》(《绍兴先正遗书》第二集),古越徐氏校本。
    ①傅增湘题《跋》《周易正义》(十四卷单疏本),宋监本。
    ②黄寿祺 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1990年版,第一六四页。
    ①傅增湘题《跋》,《周易正义》(十四卷),北监本。
    ①《郡斋读书志》,光绪甲申仲春长沙王氏刊藏本,
    ②参见杨家骆主编《唐石十三经》,世界书局影刊本,1968年版,第一至二页。
    ①封演《封氏见闻记》,商务印刷馆,民国25年初版,第四七页。
    ①龚鹏程先生在闸释《周易正义》的体例发明方面,举“凡言之例”,如“明卦象”,明《彖》,辨中爻等例,这些例子可以于文本之外分析研究孔颖达的疏解方法,这无疑能从理论上提高对正义的认知。见《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号,第六十一至六十二页。
    ①惠栋.《易汉学》(《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尚书正义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79年。
    ①刘毓崧《厨易旧疏考正》,《皇清经解续编》本,卷千三百四十五,第一至五页。
    ①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三五页。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篇),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四四二至四四三页。
    ③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九六页。
    ①参见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五二五页。
    ②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二八二至二八四页。
    ①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二五二至二五三页。
    ②同上,第一四七页。
    ③兄僧肇《般若無知论》(《大正藏》第45册),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一五三页。
    ①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一五二至一五三页。
    ②《颜氏家训·归心篇》云: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处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③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三二页。
    ④同上,第二三五页。
    ①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一0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一五二页。
    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六七页。
    ②《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汤用彤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六五页。
    ③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七十九页。
    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四,《清经解续编》本,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10月版。
    ②焦循《孟子正义·孟子题辞疏》,《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1986年版。
    ①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五年,第一八九页。
    ②凌次仲《校礼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卷十四),影印本,第九六页。
    ③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五年,第一八九页。
    ①按《贞观政要》载:孔颖达等人纂定《五经》疏义后,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①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一二页。
    ①张善文《周易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一七页。
    ②《周易正义》卷首《序》引《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天高地卑”,上下相分,故而有不易之理,故释以“定”。
    ①曾枣庄 刘琳主编《全宋文》(35册)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第二九七页。
    ①张载认为:“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又曰:“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见《张载集》,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第八页。
    ①《左传》僖公十五年。
    ②《史记·龟策列传》卷一百二八,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③郑玄注云:“命龟筮辞,龟筮于吉凶有常,大事卜,小事筮。”龟长筮短。是先秦之卜风,凡卜筮,天子诸侯若大事则卜筮并用,皆先筮後卜,故《周礼·筮人》云:“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後卜。”《左传·僖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龟著象,筮衍数,物先有象而后有数,谓之“筮短龟长”。
    ①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六0九页。
    ①张善文《象数与义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式,第一六二页。
    ②不刚而进,非己所据,必见侵伤,失其所安,故“臀无肤,其行次且”也。羊者,抵狠难移之物,谓五也。五为央主,非下所侵。若牵于五,则可得“悔亡”而已。刚亢不能纳言,自任所处,闻言不信以斯而行,凶可知矣。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六0九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一四页。
    ②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一七页。
    ③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二卷,第五二六至五二七页。
    ①李道平 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五九六——五九七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尚秉和遗稿 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第一卷,《周易古筮考自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张善文《周易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一七四页。
    ①朱彝尊著 许维萍点校 林庆彰编审《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古籍整理丛刊本(第一册),1997年,第七八页。
    ①范晔撰 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四,第二七八九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焦循《周易补疏》,据道光九年刊《皇清经解》影印本,第五十一页。
    ①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二七三页。
    ①张舜徽《郑学叙录》,齐鲁书社,1984年,第三十五页。
    ①焦循《周易补疏》,据道光九年刊《皇清经解》影印本,第五十二页。
    ①焦循《周易补疏》卷二(《皇清经解》)丁亥石印本,第十一页。
    ①朱熹《周易本义》,商务印刷馆藏本本,民国二十二年版,第二十三页。
    ①《西湖诂经精舍记》,《研经室二集》卷七,第547页。
    ②《论语一贯说》,《研经室一集》卷二,第53页。
    ③《西湖诂经精舍记》,《研经室二集》卷七,第547页。
    ④《仪礼丧服大功章传注舛误考》,《研经室一集》卷二,第42页。
    ①《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研经室三集》卷三,第六二0页。
    ②《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研经室一集》卷十一,第二五四至二五三页。
    ③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正》(《绍兴先生遗书二集》),古越徐氏校本。
    ①苏辙《栾城集》卷二十《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十三《疑古》,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八0至三八一页。
    ①陈寿撰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周易正义序》,重刊《十三经注疏》本。
    ①洪颐煊《读书从录·五经正义用旧疏》皇清经解续编,卷三。
    ①皮锡瑞 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4年版,第二二0页。
    ②见苏辙《龙川别忘》卷上,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第八十一至八十二页。
    ③《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十六,第八八七页。
    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卷十八,第四二五页。
    ①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二一页。
    ②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二八页。
    ③程颢 程颐《二程文集》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程颢 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六一三页。
    ①章太火《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十六页。
    ②《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从刊本,卷六一《序问》,卷二七。
    ③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卷十八,第四二五页。
    ①林庆彰 蒋秋华点校《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古籍整理丛刊本),1997年版。
    ②脱脱等撰(《宋史》卷155《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皮锡瑞 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二二0页。
    ②程颢 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十八。
    ③同上,附录卷上《与方元寀手帖》。
    ④同上,卷八。
    ⑤同上,第七二0页
    ①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一六五0页。
    ①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卷十八,第四一七页
    ①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十七页。
    ②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二页。
    ①《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外集五·玩易窝记》第897页。
    ②同上,《语录三》第125页。
    ③同上,《外集一·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其二》第682页。
    ④同上,《王阳明全集》《文录四·见斋说》,第262页。
    ①陆九渊著《象山文集》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版,卷三十五《语录下》。
    ②侯外庐 邱汉生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三四页。
    ③侯外庐 邱汉生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见《序》。
    ①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二五九而页。
    ②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凡例》。
    ③邵雍《击壤集·观易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01册,卷十五。
    ①《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顾亭林诗文集》本,中华书局,1983年。
    ②顾炎武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①《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卢氏<群书拾补)序》,《潜研堂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王夫之著《周易外传》卷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张载著《张载集》卷一)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④王夫之著《周易外传》卷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陈梦雷《周易浅述》卷首,《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景印义渊阁四库全书.第40册《易学象数论》卷首,《自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三世,第一世是惠周惕,着《易传师说》,收入《四库全书》。惕之子士奇,号半农,作《半农易说》。)
    [1]《周易正义》十四卷附傅增湘手跋三叶,宋监本。
    [2]《周易正义》十四卷附傅增湘手跋三叶,宋刻递修影印本。
    [3]《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据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影印本。
    [4]《周易兼义》九卷附略例一章,释文一卷,宋建刊元明补修十行本。
    [5]《周易兼》九卷附略例释文,明嘉靖李元阳刊本。
    [6]《周易兼义》九卷,汲古阁十三经注疏本。
    [7]《周易兼》九卷附略例一卷、音译一卷,十三经注疏(北监本)。
    [8]《周易注疏》十三卷略例一卷(附考正),十三经注疏武英殿本。
    [9]《周易正义》十卷,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0]《周易注疏》十三卷附略例一卷,摛藻堂四库荟要经部。
    [11]《周易兼义》九卷附音义一卷、注疏校勘记九卷、释文校勘记一卷,十三经注疏本。
    [12]《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南昌府学本广东书局本 江西书局本 脉望仙馆石印本 宝庆务书局石印本 点石齐石印本 扫叶山房石印本 锦章图书局石印本 世界书局石印本 中华书局石印本)。
    [13]《皇清经解》(道光本、咸丰补刊本、鸿宝齐石印本、点石斋石印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周易注疏校勘记九卷,略例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勘记一卷。
    [14]《周易注疏校正》一卷,清卢文诏撰。抱经堂丛书(乾隆本、景乾隆本)群书拾补初编。绍兴先正遗书第三集 群书拾补初编。丛书集成初编 总类 群书拾补。
    [15]《周易正义》十四卷附校勘记二卷 刘承干校勘。嘉业堂丛书·经部。
    [16]《周易注》王弼 韩康伯注,四部丛刊本。
    [17]《周易正义》陆德明撰,通志堂经解本。
    [18]《周易集解》李鼎祚撰,津逮秘本。
    [19]司马光撰《温公易说》,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张载撰《横渠易说》,通志堂经解本。
    [21]苏轼撰《东坡易传》,津逮秘书本
    [22]程颐撰《周易程氏传》,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朱熹撰《周易本义》,商务印书馆藏版。
    [24]朱熹撰《易学启蒙》,西京消麓丛书正编本。
    [25]项安世撰《周易玩辞》,通志堂经解本。
    [26]杨万里撰《诚斋易传》,消光绪二十一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27]蔡渊撰《周易卦爻经传训解》,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俞琰撰《周易集说》,通志堂经解本。
    [29]胡炳文撰《周易本义通释》,通志堂经解本。
    [30]李简撰《学易记》,通志堂经解本。
    [31]董真卿撰《周易会通》,通志堂经解本。
    [32]来知德撰《来瞿唐先生易注》,清宁远堂刊本。案:本书简称《来氏易注》。
    [33]王夫之撰《周易内传》,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李光地撰《御纂周易折中》,清康熙五十四年内廷刊本。
    [35]陈梦雷撰《周易浅述》,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惠栋撰《周易述》,皇清经解本。
    [37]惠栋撰《易汉学》,经训堂丛书本。
    [38]胡渭撰《易图明辨》,皇清经解续编本。
    [39]焦循撰《周易补疏》,皇清经解本。
    [40]周易校勘记 阮元撰,附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后。
    [41]朱骏声撰《六十四卦经解》,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
    [42]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湖北丛书本。案:本书简称《纂疏》。
    [43]胡远浚撰《劳谦室易说》,民国间石印本。
    [44]马其昶撰《重定费氏学》,(民国九年(1920),豫章饶氏本。
    [45]尚秉和撰《周易尚氏学》,1980年中华书局版。
    [46]高亨撰《周易古经今注》,1984年中华书局版。
    [47]高亨撰《周易大传今注》,1979年齐鲁书社出版。
    [48]李镜池撰《周易探源》,1978年中华书局版。
    [49]黄寿祺撰《易学群书平议》,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0]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释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刊于《文物》1984年第3期。案:本书简称《帛书周易》。
    [51]尚秉和撰《焦氏易林注》,民国间仵道益等校刊本。
    [52]高怀民撰《先秦易学史》,台北商务印刷馆1974年版。
    [53]高怀民撰《两汉易学史》,台北商务印刷馆1970年版。
    [54]旧题孔 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55]毛亨传 郑玄笺《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56]韩婴传《韩诗外传》,汉魏丛书本。
    [57]郑玄注 贾公颜疏《周礼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58]郑玄注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59]戴德撰 卢辩注《大戴礼记》,汉魏丛书本。
    [60]左丘明撰 杜预注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61]刘勰撰《文心雕龙》,四部丛刊本。
    [62]何晏等注 邢昺疏《论语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63]孟子正义 [汉]赵岐注,旧题[宋]孙爽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64]郭璞注 邢昺疏《尔雅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65]俞樾撰《群经平议》春在堂全书本。
    [67]王引之撰《经义述闻》皇清经解本,案:此书引有王念孙说。
    [68]王引之撰《经传释词》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
    [69]刘熙撰《释名》,汉魏丛书本。
    [70]张揖撰《广雅》,汉魏丛书本。
    [71]许慎撰《说文解字》,1963年中华书局景印同治十二年陈昌治刻本。
    [72]顾野王撰《玉篇》(唐]孙强增加,宋陈彭年等重修),1983年北京中国书店景印张氏泽存堂刊本。
    [73]陈彭年等重修《广韵》,1983年北京中国书店景印张氏泽存堂刊本。
    [74]高明编《古文字类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75]裴学海撰《古书虚字集释》,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76]韦昭注《国语》,四部丛刊本。
    [77]鲍彪校注 吴师道重校《战国策》,四部丛刊本。
    [78]司马迁撰《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
    [79]班固撰 颜师古注《汉书》,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80]旧题[周]庄周撰《庄子》,四部丛刊本。
    [81]王肃撰《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本。
    [82]荀况撰《荀子》,四部丛刊本。
    [83]管子 旧题[周]管仲撰,四部丛刊本。
    [84]刘向撰《说苑》,汉魏丛书本。
    [85]刘安撰《淮南子》,汉魏丛书本。
    [86]班固撰《白虎通义》,汉魏丛书本。
    [8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台湾商务印刷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9]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199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90]姜亮夫《古史学论文集》,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993年版
    [2]张载著《张载集》卷一)中华书局,1978年版。
    [3]朱熹《周易本义》,商务印刷馆藏本本,民国二十二年版。
    [4]王夫之著《周易外传》卷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
    [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
    [6]惠栋《易汉学》(《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刘毓崧《周易旧疏考正》(《皇清经解续编》卷千三百四十五),南菁书院本。
    [8]焦循《周易补疏》《皇清经解》卷一千一百四十七,丁亥石印本。
    [9]陈梦雷《周易浅述》卷首,《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0]《易学象数论》卷首,文渊阁景印本,《自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李光地撰 李一忻等点校《周易折中》卷首《凡例》,九州出版社,2002版。
    [12]尚乘和《周易尚氏易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黄寿祺 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1990年版。
    [14]李道平 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
    [15]张善文《周易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6]张善文《周易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17]张善文《象数与义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尚秉和遗稿 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第一卷,《周易古筮考自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1]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中华书局据聚珍版丛书排印本。
    [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光绪甲申仲春长沙王氏刊藏本。
    [3]皮锡瑞著 周予同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4]李延寿《北史·儒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
    [5]魏征等撰《隋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6]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魏收撰《魏书·列逸传》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
    [8]任继愈《汉唐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版。
    [9]陈寅恪《魏晋南北顾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
    [10]道宣《与刘遗民书》(《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僧祐《三报论》(《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3]本田成之著 孙俍工译《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4]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16]陈冠明《孔颖达世系及入唐前行实考》,《阴山学刊》(2003第5期),第六三页。
    [17]林宝《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
    [18]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19]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21]魏征等撰《隋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2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23]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4]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25]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6]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7]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8]沙少海 徐子宏《老子全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9]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30]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程颢 程颐《二程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3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周易略例),中华书局,1980年版。
    [34]陈寿撰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35]《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6]王文锦点校《抱经堂文集》(卷七),第八十五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37]杨家骆主编《唐石十三经》,世界书局影刊本,1968年版。
    [38]封演《封氏见闻记》,商务印刷馆,民国25年初版。
    [39]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0]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2]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
    [43]僧肇《般若無知论》(《大正藏》第45册),新文丰出版社。
    [44]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4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归心篇》中华书局,1993年版。
    [4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四,《清经解续编》本,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10月版。
    [49]焦循《孟子正义·孟子题辞疏》,《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1986年版。
    [50]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五年。
    [51]凌次仲《校礼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卷十四),影印本。
    [52]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53]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54]曾枣庄 刘琳主编《全宋文》(35册)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55]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78年版。
    [5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
    [58]朱彝尊著 许维萍点校 林庆彰编审《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古籍整理丛刊本(第一册),1997年。
    [59]范晔撰 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四,第二七八九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60]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十三《疑古》,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61]陈寿撰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62]苏辙《龙川别忘》卷上,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
    [63]《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本。
    [6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
    [65]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6]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卷十八,第四二五页。
    [67]林庆彰 蒋秋华点校《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古籍整理丛刊本),1997年版。
    [68]脱脱等撰(《宋史》卷155《选举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69]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70]《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71]陆九渊著《象山文集》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版。
    [72]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73]邵雍《击壤集·观易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4]龚鹏程《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孔孟月刊》,第十六期。
    [75]龚鹏程《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
    [76]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7]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二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