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饮食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n the Diet Culture in Zhou Dynasty
  • 作者:周粟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吕文郁
  • 学科代码:060106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4-01
摘要
本文系统考察了周代的饮食文化。文章首先对周代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内容进行了论述,然后对周代饮食器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证。在周代的饮食烹饪一章中,本文详细阐述了酒浆等饮品、主食、副食的制作方法,并对周代的饮食调味品、烹饪工具和烹饪特点进行了说明。另外,文章对周代饮食的来源途径和储存方式也有所考察。在周代的饮食风俗一章,本文从食人现象、周人每日餐数、周人的用餐方式、进食之礼、战国食客现象、周人的尊长敬老的饮食习俗、胎教饮食习俗、寒食风俗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周代的饮食制度,则包括传食制度、食官制度和周礼中,主要是吉、凶、军、宾、嘉五礼中的各种饮食礼制的系统研究,以及周代饮食制度的特点、功用和衰落等几个方面的考察。其后本文又对周代的饮食经济进行了说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旧有政治体系的瓦解,在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对饮食也具有丰富的思想认识,对于这些思想认识,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迎合思想、基本欲求、道德要求、养生思想、五行思想、禁忌思想、孝道思想等等。最后,本文从饮食内容的差异、饮食器具的差异和共通性、地方物产的差异、饮食礼仪的差异和饮食烹饪特点的差异五个方面对周代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区别进行了说明。
In this paper,we have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diet culture in Zhou Dynasty. 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twelve parts altogether.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At first, we showed the study significance of diet culture in Zhou Dynasty. Then we reviewed the former research on the title in synthetic study of general and periodic history and study of special subject, refer to it contribute to this title and which kind of question need to be resolved. At last, we pointed out the method on how to study the title.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explained the daily diet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 in Zhou Dynasty. Each stratum has its own diet standard which showed the strict rank, and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of daily diet between ruling class and the ruled was wether they eat meat or not. While this situation was not absolute, the ruler had some special addiction except the diet which was fit for his class, incuding some rare wild game. In the same time, the ruled also had the chance to eat meat in some special time, especially after the end of Spring and Autum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Li Huai Yue Beng”, the populace had more chances to eat meat, even the diet which was enjoyed only by the ruler clas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diet containers of Zhou Dynasty. The diet containers of Zhou Dynasty had many type if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raw material, including bronzes, wooden furniture, bamboo articles and so on, and the bronzes was used only by the ruling class. In addition, if differentiated from function, the diet containers included food and drinking utensils, and food utensils included cooking utensils, holding utensils, catching utensils. Cooking utensils included“Huo”,”Li”,”Yan”, and“Ding”,“Fu”,“Xu”,“Dun”,“Bian”, “Dou”,“Zu”were part of the holding utensils. Catching utensils included“Bi”,“Si”,“Bi”,“Shao”,“YuCuan”,“Jia”and so forth. Seen from the documents, drinking utensils had some kinds of forms, such as the“zhi”,”Jue”,“Hu”,“Gu”,“Zun”,“Jiao”,“Lei”,“Gong”,“Jia”,“You”and so on, which were similar with the antiquities. Diet containers were not only used to cook and hold foods, but also the symbol of power and status in Zhou Dynasty, especially the bronzes. After the warring States, lacquer wares took the place of bronzes gradually, and became the important kind of diet containers.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way of diet cuisine in Zhou Dynasty in detail. The making of drinks included the liquor and“Jiang”, and the rich kinds of grains were the raw material. The liquor included not only the“Jiu”,“LI”,“Chang”, but also some medicinal and sweet liquor.“Jiang”was a kind of drinking with light acidity ,and made from grains which fermented by bacterium. Food cuisine was divided into principal food and non-staple food, the principal food cuisine consisted of porridge, rice and grains which were dried by fire. The cuisine of non-staple food was major in the cooking way of meat, including steaming, boiling, barbecue, dried meat, fresh meat,minced fish or meat paste, fried meat and so on. In addition, fruits and vegetables also had their own cooking way. The vegetables were mainly used to season the cooking of meat and make the food of“JiZu”. The fruits could be dried and deposited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need of people at any time.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way which could make people gain adequate food and drinking in Zhou Dynasty. From the well, people of Zhou Dynasty could gain water , and had had certain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health of people and water. In addition, the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collection and fishing and hunting made people have the adequate and stable source of food,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on and fishing and hunting was reduced gradually. At last, the system of tribute also was the important way which could make the king‘s diet adequate. In the fif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storage of diet in Zhou Dynasty. There were three way for the people to store grain, namly granary, storage outdoor and cellar, and the cellar was also fit for the storage of meat. By the way of ice storage , people of Zhou Dynasty stored the diet temporarily, and they had had abundant experience and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ice, including the exploita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usage.
     In the six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diet customs in Zhou Dynasty from eight parts. namely the phenomenon of eating people, the number of daily meals, the form and ceremony of a meal, the custom of diet in honour of the senior, the phenomenon of person sponging on an aristocrat in warring states, the diet custom of foetal training and cold foods.
     In the seven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diet system in Zhou Dynasty. It wa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system of“ChuanShi”, office of diet and some kinds of diet rules in Zhou Ceremony which consisted of“Ji”,“Xiong”,“Jun”,“Bin”,“Jia”.
     In the eigh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 function and decline of the diet system in Zhou Dynasty. The character mainly included music before meal,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before meal and resisting overdrinking and so on. The diet system of Zhou Dynasty had double functions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Political function was to defend the reign of Zhou Dynasty, especially in consoling the remain people of Shang Dynasty and consolidating the“Fen Feng”and“Zong Fa”systems. In addition, it also had the function in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s which included relatives, friends, neighbors and different social class. The decline of the diet system of Zhou Dynasty mainly lay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resisting overdrinking policy had lost its efficiency. Secondly, some of the diet courtesy because stereotype, while others remained pieces. Thirdl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diet system changed completely.
     In the nin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diet economy of Zhou Dynasty. After the end of Spring and Autumn, the diet economy of Zhou Dynasty had the chance to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development was mainly manifested by five aspects. That is, the appearance of diet goods and its monopoly district at the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laughtering trade and catering at the market, the sound system of monitor in diet quality and the free exchange of grain at the market.
     In the ten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thinking of diet in Zhou Dynasty. At the time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he thought of people turned more and more active, and people had many ideas about the diet. These ideas lay in seven aspects, namely the psychology of cater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human being, the appearance of morality of people, way to stay healthy, the ideology of“WuXing”about diet, the thinking of filial piety about diet and the taboo of diet.
     In the eleventh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diet culture in Zhou Dynasty from five aspects, namely the difference of diet, diet container, regional product, diet courtesy and the way of diet cuisine.
引文
① 李民主编:《殷商社会生活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88 页。
    ②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97 页、第 143 页、第 169 页、第 182页、第 185 页。
    ③ 孟世凯:《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宋镇豪等主编,《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 年,第 59页。
    ④ 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29 页、第 234 页、第 235 页。
    ⑤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02 页。
    ⑥ 这方面在正文中的饮食储藏方式一章将有所涉及,此不赘述。
    ①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21 页。
    ② 殷玮璋等:《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34 页、第 37 页。
    ③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10 页。
    ④ 贾梅仙:《齐家文化应属青铜时代—兼谈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载《考古与文物》,1990 年 3 期,第 367 页。
    ⑤ 关于这些问题,在正文部分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将有涉及,此不赘述。
    ⑥ 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215 页。
    ①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篐嗣癯霭嫔纾?989 年。
    ② 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 年。
    ③ 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
    ④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 年。
    ① 杨文骐:《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 年。
    ② 任百尊主编:《中国食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年。
    ③ 曾纵野:《中国饮馔史》(第一卷),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年。
    ①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 年。
    ② 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4 年。
    ③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年。
    ①【日】篠田统著 高桂林等译:《中国食物史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年。
    ② 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年。
    ③ 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年。
    ④ 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 1999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
    ① 张亮采先生《中国民俗学》一书,1969 年由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其后在 1988 年,上海 三联书店又进行了重新出版。三联书店版《出版说明》指出,出版书目的创作时间断限为清末至解放前后,则《中国民俗学》应是张先生在民国时期所作。
    ② 常金仓先生的《周代礼俗研究》一书,最早由台湾文津出版社于 1993 年出版,其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 2005 年重新出版了大陆版。
    ③ 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④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此引文见《绪论》第 1 页。
    ① 宋公文 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② 吴晓峰:《<诗经>“二南”篇所载礼俗研究》,吉林大学 2005 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④ 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①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②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 年。
    ③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④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
    ①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 年。
    ② 杨朝明:《鲁文化史》,齐鲁书社,2001 年。
    ③ 杨生民:《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年。见前言。
    ②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③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 年。
    ① 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
    ② 凌纯声:《中国酒之起源》,《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9 本下册。
    ③ 李仰松:《我国谷物酿酒起源新论》,《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载于《考古》1993 年 6 期。
     ① 【清】金鄂:《求古录礼说补遗·斋必变食说》,《清经解续编》卷 678,上海书店,1988 年。
    ① 【清】程瑶田:《九谷考》,《清经解》卷 548,上海书店,1988 年。
    ② 参看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36 期。
     ① 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36 期。
    ② 吴荣曾:《稷粟辨疑》,《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载于《北大史学》第二辑。
    ① 俞伟超:《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 年。原刊《北京大学学报》1978 年 1、2 期,1979 年 1 期。
    ②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原刊《史学集刊》1990 年第 3 期。
    ① 《礼记·玉藻》载:“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注曰:“日少牢,朔大牢,重朔以敬始。”《国语·楚语下》韦昭注曰:“大牢,牛羊豕也。少牢,羊豕。”
    ② 见《周礼正义》,《膳夫》疏。
     ①《礼记·玉藻》郑玄注。
    ②《礼记·玉藻》清人孙希旦疏。
     ① 《礼记·玉藻》郑玄注。
    ① “请食熊蹯“虽为拖延时间、以待救援的借口,但也反映出熊蹯是国君可食的一种野味。
    ①《礼记·内则》
     ①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84 页、第 303 页。
    ②《穆天子传》中多见“献食马”记载,因篇幅关系,这里仅举一例。
    ① 高耀亭:《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品中供食用的兽类》,《文物》,1973 年第 9 期。
    ② 参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 506 页。
    ① 对于周代盐的情况,笔者在第三章的调味品部分将有说明,此不赘述。但卵盐是高级的块状盐是可信的。
    ②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年。
    ③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文物》,1976 年 10 期。
    ④ 见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56 页。及《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 10 期。
     ① 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三十六期,1949 年。
    ② 许倬云:《两周农作与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 本第 4 分。
    ③ 缪启愉:《粱是什么》,《农业考古》,1984 年 2 期。
    ① 【日】末次信行:《殷代支配阶级的主食》,《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② 徐苹芳:《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 年 1 期。
    ③ 徐锡台:《我国商周时期农作物种类的研讨》,《农业考古》,1985 年 1 期。
    ④ 许倬云:《两周农作与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 本第 4 分。
    ⑤ 吴荣曾:《稷粟辨疑》,《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载于《北大史学》第二辑。
    ⑥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256 页、第 259 页。
    ⑦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661—662 页。
    ⑧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 年。第 108 页。
     ①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 年。第 108 页。
     ① 《礼记·杂记下》孙希旦疏。
     ① 《荀子·正论篇》
    
    ①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84 页。
    ②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 30 页。
    ③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189 页。
    ④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302 页。
    ⑤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113 页、第 114 页、第 121 页。
    ①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第 33 页。
    ②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121 页。
    ③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45 页。
    ④ 王学理:《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 年,第 232 页。
    ⑤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332 页。
    ⑥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 年。第 113 页。
     ①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84 页。
    ①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147 页。
     ① 王国维:《说俎上》,《观堂集林》卷三,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56 页。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年,第 33—35 页。
    ②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 年,第 388—390 页。
    ③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 年,第 155 页。
    ④ 对此,可参阅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年。图 C4 屠宰庖厨画像石、C12 庖厨备宴画像石、C14 屠宰庖厨画像石、C17 屠宰庖厨画像石、C19 庖厨画像砖。又陶俑“刀俎俑”,见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339 页,图版 85。
    ① 尹盛平主编:《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 年,第 412 页。
     ① 《礼记·祭统》
     ①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387 页。
    ②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见目录。
    ①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9 页。
    ②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2 页。
    ③ 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 1999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第 40 页。
    ①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128 页。
    ②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年,第 13 页。
    ③《左传·桓公二年》
    ④《左传·定公四年》
    ⑤《左传·成公二年》引孔子语。
    ⑥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
    ⑦《左传·宣公三年》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说苑·善说》
    ③《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2001 年。
    ④ 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第 55 页。
    ⑤ 童恩正:《酗酒与亡国—殷纣王亡国原因新探》,《历史知识》1986 年 5 期。
    ⑥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年,第 94 页。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147 页。
    ⑧ 同上,第 237 页。
    ⑨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年,第 30 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352 页。
    ②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 508 页。
    ③《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第 27 页。
    ④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年,第 94 页。
    ⑤ 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年,第 66 页。
    ①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第 78 页。
    ② 凌纯声:《中国酒之起源》,《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9 本下册。
    ③ 同上。
    ④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第 82 页。
    ① 凌纯声:《中国酒之起源》,《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9 本下册。
    ② 见孙怡让《周礼·天官·酒正》疏。
    ③ 麴,《说文》为 ,孙怡让《周礼·天官·酒正》疏 同麴,从其说。
    ④ 【宋】朱肱著:《北山酒经》下,【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四,中华书局,第 595 页。
    ① 引自《周礼·天官·酒正》孙诒让疏。
    ②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
    ③ 参看【后魏】贾思勰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年。
    ④ 温少峰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年,第 388 页。
     ①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年,第 2687 页。
    ② 同上,第 2785 页。
    ①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 年,第 131 页。
     ① 凌纯声:《中国酒之起源》,《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9 本下册。
    ②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573 页。
     ① 齐即剂。《酒正》孙怡让疏曰:“《亨人》注云:‘齐,多少之量度。’量即谓米麴水火之数量也。《御览》引《礼记外传》云:‘齐者,酒人和合之分剂之名也。’剂齐字同。”从其说。
    
    ①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 509 页。
    ②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 年,第 115 页。
    ③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4 页。
     ① 杨朝明:《鲁文化史》,齐鲁书社,2001 年,第 128 页。
    
    ①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第 95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96 页。
     ①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六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①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234 页。
    ①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第 509 页。
     ①【宋】朱肱著:《北山酒经》下,【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四,中华书局,第 592 页。
    ② 陈騊声著:《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轻工业出版社,1979 年,第 48 页。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②《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第 68 页。
     ①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46 页。
    ② 参看吴诗池、邱志强著:《文物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123 页。
     ①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15 页。
     ① 赵生群:《〈左传〉志疑(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 年 4 期。
    ① 金景芳、吕绍纲著:《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77 页。
    ② 于省吾著:《泽螺居楚辞新证》,《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 年,第 198 页。
    ③ 金景芳、吕绍纲著:《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77 页。
     ①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803 页。
    ①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400—406 页。
     ① 《论语·乡党》
     ①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 357 页。
    ②《周礼·天官·醯人》
     ① 陈騊声:《中国微生物发展史》,轻工业出版社,1979 年,第 72 页。
    ①《礼记·礼器》
    ② 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第 65 页。
    ①《论语·乡党》刘宝楠正义引。
    ②《论语·乡党》
    
    ①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48 页。
    ②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30 页。
    
    ①《古文尚书·说命下》
    ② 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几个问题》,《文物》,2006 年 4 期。
    ③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①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第 375 页。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①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第 142 页。
     ① 吴诗池、邱志强著:《文物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306 页。
    ② 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年,第 68—73 页。
    ①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第 10 页。
    ② 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47 页。
     ① 见新编诸子集成本《老子校释》朱谦之注。
    ②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年,第 222 页。
    ①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0 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148 页。
    ③ 同上,第 84 页。
    ④《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77 年,第 66—69 页。
     ①《吕氏春秋·尽数》
    ①《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8 页。
    ② 殷玮璋:《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4 页。
    ③ 同上,第 33 页。
    ④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 年,第 41 页。
    ⑤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37—238 页。
    ⑥ 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第三十六期,1949 年。
     ①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 年,第 195 页。
     ① 杨生民:《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33 页、第 41 页。
    ①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21 页。
    ②《尚书·尧典》
    ③《尚书·禹贡》
    ④ 见于《逸周书·王会解》后附《伊尹朝献》
    ⑤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年。
    ① 温少峰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年,第 226 页。
    ②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 年,第 98页。
    ①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54—55 页。
    ③ 同上,第 145 页。
    ①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 年第 1 期。
    ②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 年第 11 期。
    ③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纪南城工作站:《一九七九年纪南城古井发掘简报》,《文物》,1980 年第 10 期。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内战国时期地下冷藏室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 年第 2期。
    ② 马世之:《略论韩都新郑的地下建筑及冷藏井》,《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
    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 年第 7 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184 页。
    ①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223 页。
    ② 同上,第 228 页。
    ③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第 1 期。
    ④《左传·昭公四年》
     ①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 年第 3 期。
    ② 安金槐:《战国时期地下冷藏遗迹初探》,《华夏考古》1991 年第 2 期。
     ① 于省吾著:《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 年,第 199页。
    ②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绪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2 页。
    ① 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8 页。
    ② 何聊奎:《中国礼俗研究导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9 期。
    ③ 参看晁福林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4 页。
    ④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 361 页。
     ①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25 页。
    ① 裘锡圭:《杀首子解》,《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原载《中国文化》第九期,三联书店,1994 年。
    ②【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 第 709—710页。
    ③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 258 页。
    ①【英】弗洛伊德著 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105 页。
    ②【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622 页、 第 627 页、第 628 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230 页。
    ① 罗琨:《商代人祭及相关问题》,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年。
    ②【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828—834页。
    
    ① 罗琨:《商代人祭及相关问题》,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年。
    ②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2 页。
    ③【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705 页。
     ①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316 页。
    ①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第 227 页、第 262 页。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③ 岳庆平:《中国秦汉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39 页。
     ① 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第 116 页。
    ②《礼记·内则》
    ③ 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年,第 10 页。
    ① 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62 页。
    ①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268 页、第 269 页、第 277 页。
     ① 沈刚:《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28—34 页。
     ① 沈刚:《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33 页。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礼记·内则》
    ①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80 页。
    ①《论语·乡党》
    ②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第 349—350 页。
    ①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55 页。
    ②【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 第 45 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著 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249 页。
    ④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14 页。
    ⑤【英】弗洛伊德著 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105 页。
    ① 参看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 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原载《中国文化》第二期,三联书店,1990 年。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③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① 李家浩:《传赁龙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三》,《考古学报》,1998 年 1 期。
    ② 周世荣:《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古文字研究》第 19 辑。
    ③ 参看李家浩:《传赁龙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三》,《考古学报》,1998 年 1 期。
    ④ 参看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154 页。
    ⑤ 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154 页。
     ① 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7 册第 3 分。
    ② 温少峰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年,第 298 页。
    ①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427—428 页。
    ②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41 页。
     ①【清】顾炎武著,【清】黄汝诚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周末风俗”条,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年。
    ① 宗庙之馆应是个特例,并且朝聘之礼中的饔饩之馈也是由国家直接提供,而不假手于馆。
    ②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40 页。
    ①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王云五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29 页。
     ① 吕文郁师:《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第 156 页、第 168 页。
    
    ① 参看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63 页。
    ② 同上,第 460 页。
    ③ 同上,第 459 页。
    ①《周礼·天官·叙官》
    ② 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
    ③ 同上。
    ④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 年,第 42 页。
    
    ①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69 页。
    ②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 年,第 43 页。
    ③ 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
     ① 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 年,第 398 页。
     ① 马世之:《略论韩都新郑的地下建筑及冷藏井》,《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 1 期。
     ①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28 页。
    ② 同上,第 29 页。
     ① 《周礼·春官·大宗伯》
    ② 《周礼·天官·甸师》郑注。
     ① 《国语·周语上》
    ①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400—406 页。
    ②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 年,第 142 页。
     ①【清】金鄂:《求古录礼说补遗·斋必变食说》,【清】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卷 678,上海书店,1988 年。
     ①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 年,第 177 页。
    ② 同上,第 122 页。
     ①《仪礼·丧服》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①《仪礼·丧服》
    ②《礼记·檀弓下》
    ③《论语·述而》
     ①《礼记·杂记下》
    ②《白虎通·丧服》
     ①《左传·昭公十六年》
    ①《仪礼·聘礼》
     ①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 年,第 219 页。
    
    ①【英】佛洛伊德著 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54 页。
    ② 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475 页。
    ③《仪礼·士昏礼》
    ④《礼记·昏义》
    
    ①《礼记·昏义》疏
    ②《仪礼·士昏礼》
    ③《礼记·曾子问》
    
    ①《礼记·郊特牲》疏。
    ②《左传·襄公九年》
    ③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周书顾命后考》,中华书局,1959 年,第 63 页。
    ①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341 页。
    ② 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
    ①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又宴字金文从 声, 表屋宇,为宴飨之本字。 或变作厂, 或变作 。“ ” 字为“宴”字的变体。(见陈初生编纂:《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日】小南一郎撰 秦晓丽译:《论射的礼仪化过程—以辟雍礼仪为中心》,宋镇豪等主编,《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 年。
    ② 金景芳:《谈礼》,《知止老人论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③ 飨又为享,燕又为宴,见《周礼·春官·大宗伯》“飨燕之礼”条孙怡让疏,从其说。
    
    ①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②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35—336 页。
    ③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33—134 页。
     ① 同上,第 363—364 页。
    ② 同上,第 440 页。
     ①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762 页。
     ①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264 页。
     ①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5 页。
    ① 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
    ② 同上。
     ①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①《礼记·乡饮酒义》
     ① 参看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 1 期。
     ①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408 页。
    ②《论语·乡党》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年,第 169 页。
    ②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 358 页。
    ③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452 页。
    ④《韩非子·难二》
     ①《诗经·小雅·小宛》
    ① 吕文郁师:《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第 81 页。
    ②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769 页。
     ①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37 页。
    ②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177 页、第 184 页。
    ①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45 页、第 148 页。
    ②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③ 同上。
    ④ 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 1999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第 31 页。
    ①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②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① 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 1999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第 32 页。
    ① 以上五例金文资料出于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② 以上两例金文资料出于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90 年。
    ③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 年,第 45 页。
     ①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52 页。
    ②《礼记·王制》
     ①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文集》第三卷,中华书局,2006 年,第 1248 页。
    ② 同上,第 1238 页。
    ① 侯强:《春秋战国市考探》,吉林大学 1997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第 37 页。
     ① 朱红林:《〈周礼〉中商业管理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 232 页。
    ② 同上,第 178 页。
    ① 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 年,第 286 页。
    ②《论语·乡党》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②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34 页。
    ③ 【法】列维·布留尔著 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 287 页、288 页。
    ①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475 页。
     ① 以上所引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简文,均出于吴小强著:《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① 《论语·为政》
     ① 张雪莲:《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考古》,2006 年 7 期。
    ① 徐苹芳:《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 年 1 期。
    ② 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第 10 页。
    ③ 张全超等:《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古代居民的食谱分析》,《文物》,2006 年 1 期。
    ④ 刘彬徽:《楚国春秋早期铜礼器简论》,《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年。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 309—310 页。
    ② 刘彬徽:《楚国春秋早期铜礼器简论》,《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年。
    ③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 年 1 期
    ④ 李绍连:《河南境内楚文化的特点和分期》,《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年。
    ①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17 页。
    ①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 1 期。
    ②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450 页。
    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 1 期。
    ④ 参看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年。
    ⑤ 王子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梅花鹿标本的生态史意义》,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 代文明》第二卷,文物出版社,2003 年。
    ⑥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56 页。
    安金槐:《战国时期地下冷藏遗迹初探》,《华夏考古》,1991 年第 2 期。 G
    高耀亭:《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品中供食用的兽类》,《文物》,1973 年第 9期。 H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 1 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第 7 期。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纪南城工作站:《一九七九年纪南城古井发掘简报》,《文物》,1980 年第 10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内战国时期地下冷藏室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1 年第 2 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 年第 1 期。
    何聊奎:《中国礼俗研究导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9 期。 J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文物》,1976年 10 期。
    《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 年 10 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 年第 11 期。
    李家浩:《传赁龙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三》,《考古学报》,1998年 1 期。
    缪启愉:《粱是什么》,《农业考古》,1984 年 2 期。
    马世之:《略论韩都新郑的地下建筑及冷藏井》,《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1 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 1 期。
    齐思和:《毛诗谷名考》,《燕京学报》第三十六期,1949 年。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 11 期。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 3 期。
    童恩正:《酗酒与亡国—殷纣王亡国原因新探》,《历史知识》,1986 年 5 期。
    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几个问题》,《文物》,2006年 4 期。
    徐苹芳:《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 1 期。
    徐锡台:《我国商周时期农作物种类的研讨》,《农业考古》,1985 年 1 期。
    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7 本第 3 分。
    许倬云:《两周农作与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2本第 4 分。
    一良:《中国古代社会中之酒》,《食货》第三卷第七期。
    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 1 期。
    赵生群:《〈左传〉志疑(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 年 4 期。
    张全超等:《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古代居民的食谱分析》,《文物》,2006 年 1 期。
    张雪莲:《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考古》,2006 年 7 期。
    周世荣:《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古文字研究》第 19 辑。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
    【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四,中华书局。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王云五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商务印书馆,1937 年。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二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 年。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4 年。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年。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陈初生编纂:《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
    陈騊声:《中国微生物发展史》,轻工业出版社,1979 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尔雅 广雅 方言 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汉】伏生:《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英】佛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方诗铭 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G
    【晋】郭璞注:《山海经》,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诚集释:《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 年。
    《管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77 年。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 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
    郭沫若等撰:《管子集校》,科学出版社。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年。
    【汉】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 年。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
    【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8 年。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丛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年。
    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年。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 年。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 年。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年。
    河南省考古学会等:《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文集》第三卷,中华书局,2006 年。
    侯强:《春秋战国市考探》,吉林大学 1997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
    【清】焦循撰:《孟子正义》,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7 年。
    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年。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金景芳:《知止老人论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年。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汉】刘向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北魏】郦道元注【清末】杨守敬 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唐】令狐德棻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94 年。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90 年。
    【清】刘文淇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 年。
    【法】列维·布留尔著 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 年。
    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中华书局,2002 年。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年。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年。
    李民主编:《殷商社会生活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 年。
    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 年。
    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年。
    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9 年。
    缪文远订补:《七国考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年。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90 年。
    【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 年。
    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清】阮元 王先谦编:《清经解 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 年。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 年。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
    【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岳麓书社,2002 年。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9 年。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7 年。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
    【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1 年。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年。
    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宋镇豪:《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宋镇豪等主编:《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 年。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 年。
    沈刚:《周代食政研究》,吉林大学 1999 年硕士学位论文(油印本)。
    沈刚:《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大学 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年。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 年。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
    【三国】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83 年。
    【清】王引之撰:《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8 年。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8 年。
    【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7 年。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
    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2 年。
    吴静安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吴小强著:《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 年。
    吴诗池、邱志强著:《文物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年。
    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年。
    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王学理:《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 年。
    王宇信 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温少峰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年。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年。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 年。
    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年。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 年 2 版。
    杨伯峻:《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79 年。
    杨朝明:《鲁文化史》,齐鲁书社,2001 年。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
    杨生民:《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 年。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 年。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年。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
    岳庆平:《中国秦汉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殷玮璋:《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56 年。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
    尹盛平主编:《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 年。
    姚孝遂 肖丁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1988 年。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宋】朱熹注:《诗集传》,岳麓书社,1989 年。
    【宋】朱熹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清】钟文烝撰:《春秋榖梁经传补注》,十三经清人注疏,中华书局,1996年。
    【日】竹添光鸿会笺:《左氏会笺》,汉文大系第十卷,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年。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 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年。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4 年。
    周祖谟校笺:《方言校笺》,中华书局,1993 年。
    郑杰文撰:《穆天子传通解》,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年。
    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年。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年。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2001 年。
    朱红林:《〈周礼〉中商业管理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
    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张固也:《〈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 年。
    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 年。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 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