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拟从佛教哲学、形象艺术、与其对中国本土母性崇拜文化的提升三个层面对“水月观音”的文化意蕴做考察研究。认为水月观音“以象传法”的美学形象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厚的思想内涵,在现实信仰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第一层面剖析水月观音的佛教哲学内涵。“水月”意象的隐喻十分普遍地在佛教经典、文人诗作中频繁出现。同时从水月普施的角度,对被众苦逼迫的众生体现出无限慈爱与深切悲悯,符合大乘佛教慈悲精神。并认为水月观音正是建立在以“善权方便”之法,拔苦予乐的大乘慈悲精神之上,具有丰富的佛教哲学内涵。另外空观思想在主张“诸法皆空”的同时,建立了男女平等性别观,以“善权方便”之法救度众生,这也为女性身份的佛、菩萨的出现提供可能。
     第二层面考述水月观音作为艺术形象与中国山水画禅境的关系。认为受中国“尚象”思维影响的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体验及心无所住的禅境,而水月观音艺术形象的创造正是对这种超越凡俗的艺术境界的体验。并从“尚象”思维的实践角度,对武则天时期的造像工程进行考察,认为本土的“尚象”精神及大型的造像运动对水月观音形象的产生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最后,对水月观音形象的艺术演变做一个略述,以深化水月观音在宗教中“艺以载道”的艺术作用。
     第三层面挖掘水月观音在信仰功能方面,对中国本土母性崇拜的升华。通过中国早期水、月自然崇拜及水、月女神崇拜的剖析,分析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分析对水月观音对于中国本土母性崇拜的文化意义,进而提炼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意义,总结水月观音宗教信仰心理特点。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the Water-Moon Kwan-yin”from three aspects,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graphic arts, and their promotion of the China’s local culture of maternity worship. The Water-Moon Kwan-yin owns an aesthetic image of“conveying the Buddhist dharma through images”, which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s in the Buddhist culture, affecting greatly on the practical beliefs.
     In the first aspect, the thesis dissects the Buddhist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Water-Moon Kwan-yin. The images of“water-moon”have been frequently quoted in the Buddhist sutras and in the poems of literators. Mean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iving alms like the water and moon, the Water-Moon Kwan-yin shows her mercy and sympathy to 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who are suffering from hardships, which complies with the mercy in Mahayana Buddhism. It is also taken in that the Water-Moon Kwan-yin is based on the Mahayana compassion which advocates the dharma of“conducting guid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and relieving misery and giving happiness, showing its rich Buddhist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esides, the ideology of emptiness advocates“all original essence is emptiness”while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 gender equality so as to save the masses of mankind through“conducting guid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possible the emergence of female Buddha and Bodhisattvas.
     The second aspec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Moon Kwan-yin as art image and Zenic enlightenment of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heavily influenced by“image preference”think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xperiencing artistic imagery and non-abiding Zenic enlighte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Water-Moon Kwan-yin image happens to experience the unworldly artistic imagery. The thesis , in respect of“image preference”thinking, studying the statutes- building project in Wu Zetian’s era, holds that the local“image preference”spirit and the massive image of the Buddha-building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Water-Moon Kwan-yin image. At last, the thesis has made a brief statement of the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ter-Moon Kwan-yin imag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artistic effect-“art as the carrier of truth”, taken by the Water-Moon Kwan-yin in religion.
     The third aspect explores the way the Water-Moon Kwan-yin helps distil Chinese local maternity Worship with respect of the function of faith.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orship of water, moon, nature as well as water god, moon goddess, investigates the special role played by water and moon imagery, and make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ense the Water-Moon Kwan-yin raises to Chinese local Marian Worship. The thesis is to be culturally leveled up, and ends up with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Water-Moon Kwan-yin religious belief.
引文
5王仲尧:《东西方宗教美学和艺术》,中国书店,2009年版,第159、164页。
    
    9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5,第367页下。
    10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十),《大正藏》册25,第277页中、下。
    11 [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第四),《大正藏》册16,第357页下。
    12《华严经》(卷五十八),《大正藏》册10,第307页上。
    13 [宋]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五),《大正藏》册39,第141页下
    14 [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卷第四),《大正藏》册48,第389页下
    15 [唐]慧立、彦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大正藏》册50,第246页上。
    16《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卷第一),“进经论等表”,《大正藏》册52,第818页上。关于“像教”的说法,还见于《旧唐书·武宗纪》:“汉魏之后,像教浸兴”;《续古文苑》卷一三,法琳《上皇帝绣像颂序》:“乃洎乎清晴南渡,白马东翻,像教郁兴,灵仪遍峙”等。
    17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册31,第140页中。
    18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第五),《大正藏》册31,第406页下-407上。
    19 [唐]三藏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大正藏》册3,第309页中。
    20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14,第547页中。
    21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大正藏》册5,第1页下。
    22 [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卷第三),《大正藏》册8,第167页下。
    23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大正藏》册7,第323页上。
    24 [唐]不空译:《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五),《大正藏》册13,第634页上。
    25 [唐]一行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8,第3页下。
    26 [宋]妙空:《证道歌注》(卷第一),《卍续藏经》册65,第452页中。
    27 [宋]妙空:《证道歌注》(卷第一),《卍续藏经》册65,第450页中。
    28 [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卷第四)《大正藏》册48,第388页下。
    
    
    29 [东晋]慧远:《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藏》册45,第131页下—132页下。
    30 [隋]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大正藏》册33,第745页中。
    31 [明]受汰集:《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二),《卍续藏经》册20,第562页下—563页中。
    32 [宋]周琪述:《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卷二),《卍续藏经》册10,页中—259页下。
    
    33 [元]梵琦撰:《楚石梵琦禅师语录·观音大士赞》,《卍续藏经》册71,第619页上—下。
    34 [明]释一如集注:《三藏法数》“圆通”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9页下。
    35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一),《大正藏》册49,第380页中。
    36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14),《大正藏》册49,第609页上、中。
    37 [清]聂先撰:《水月斋指月录·原序》,《卍续藏经》,册83,第397页上。
    38《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卍续藏经》册68,第195页上。
    39 [宋]希叟绍昙撰:《五家正宗赞》(卷第三),《卍续藏经》册78,第605页下。
    40《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八),赞十七首,中华书局,2003年版。
    41《白居易集》(卷三十九),第88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42 [宋]白云守端撰:《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第三),《卍续藏经》册69,第318页中。
    43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上海佛教》,1999年3月。
    4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大正藏》册12,第429页下。
    45 [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册12,第343页下。
    46“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大正藏》册10,第846页上。
    47 [姚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大正藏》册26,第25页下。
    48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一〇〇),《大正藏》册25,第754页上。
    49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八),《大正藏》册5,第272页下。
    50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正藏》册12,第454页下—第456页上。
    51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08页下。
    52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正藏》册25,第256页中。
    53 [魏]婆薮盘头菩萨造、昙鸾批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揭注》,《大正藏》册40,第842页中。
    54 [东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四),《大正藏》册44,第744页下。
    55 [唐]道世纂:《法苑珠林》(卷六十四),《大正藏》册53,第774页中。
    56 [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册32,第582页中。
    57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5,第256页下。
    58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11页中。
    59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11页中。
    60 [清]智祥集《法华经授手》(卷第十),《卍新纂续藏经》册32,第805页上。
    61“无尽意经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5,第257页中。
    62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5,第350页下。
    63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11页下。
    64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11页中。
    65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正藏》册25,第211页中。
    66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七),《大正藏》册25,第464页下。
    67 [后秦]龙树菩萨造、鸿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二),《大正藏》册25,第432页上。
    68释印顺:《佛在人间》,《妙云集》第十四册,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69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藏》册12,第376页下。
    70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六),《大正藏》册12,第576页上。
    71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三),《大正藏》册12,第502页中。
    72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大正藏》册12,第377页下。
    
    73 [后秦]龙树菩萨造、鸿摩罗什译:《十二门论》(卷第一),《大正藏》册30,第159页下。
    74 [隋]吉藏撰:《大品经义疏》(卷第四),《卍续藏经》册24,第240页下。
    75 [东晋]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第二七),《大正藏》册125,第700页中。
    76 [日]本田端《大智度论女性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8卷,1980年2月,第200-203页。
    77 [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上),《大正藏》册14,第521页中。
    
    78 [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正藏》册15,第635页上。
    79 [东晋]佛陀跋陀、法显译:《见摩诃僧祗律》(卷第一),《大正藏》册22,第232页上。
    80 [东晋]提婆译:《增一阿含》(卷三二),《大正藏》册25,第726页上—728页中。
    81 [刘宋]佛陀什、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第八),《大正藏》册22,第56页下。
    82 [西晋]竺法护译:《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藏》册14,第926页中。
    83 [西晋]竺法护译:《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藏》册14,第926页上。
    84 [西晋]竺法护译:《顺权方便经》(卷上),《大正藏》册14,第923页上。
    85 [西晋]竺法护译:《顺权方便经》(卷上),《大正藏》册14,第923页中。
    86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14,第548页中。
    87 [东晋]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853页中。
    88 [东晋]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854页中。
    89 [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摄受章第四),《大正藏》册12,第218页上。胜鬘夫人发三愿的事就是该经文的主题。
    90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卷第四),《大正藏》册12,第1097页下—1098页中。
    91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离垢施女经》,《大正藏》册12,第93页中。
    92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大正藏》册9,第56页下—57页上。
    93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大正藏》册9,第57页上、中。
    94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366页上。
    95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367页上。
    96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368页上。
    97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368页中。
    98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大正藏》册12,第367页中。
    100《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卷第一),“进经论等表”,《大正藏》册52,第818页上。关于玄奘的“像教”可参见王仲尧《玄奘的像教艺术思维》,《中华佛学研究》(台湾),2006年3月。
    101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导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02山本荣子1989“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and Water Kuan-yin Image,”Bijutsushi 38,1 (March): 28-37。转引自于君方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ésvara (《观音:观自在菩萨的中国化转变》)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0,第235页。
    103参见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5页。
    104 [晋宋]宗炳:《画山水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105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106参见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
    107李巍:《<周易>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
    108《系辞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九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1页。
    109《系辞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九洲出版社,2003年版,第869页。
    110 [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卷第二),《大正藏》册19,第111页上。
    111 [后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第九),《大正藏》册25,第125页中。
    112 [唐]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册17,第917页上。
    113 [梁]慧皎撰:《道安传》,《高僧传》(卷第五),《大正藏》册50,第352页下。一人指道安,半人指习凿齿,习凿齿腿有残疾,故苻坚戏称为半人。
    114 [梁]慧皎撰:《鸠摩罗什传》,《高僧传》(卷第二),《大正藏》册50,第331页中。
    115参见《魏书·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传》,《魏书·皇后列传》。
    116据郭绍林考证,这一时间应该是大卢舍那像的开凿时间,而并非是整座大龛的开凿年代。据推测,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参见《龙门卢舍那佛雕像造型依据武则天说纠谬》,郭绍林,《文史知识》,1993年第11期。
    117《金石萃编》卷73,《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第397页上、下。
    118 [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上),《大正藏》册24,第997页中。
    119 [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卷第三),《大正藏》册12,第958页上。
    120《狄仁杰传》,《旧唐书·列传》(卷三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93页。
    121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洞笳亍凡?55,第372页下。
    122“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愿于龙华会中奉觐云,即贞元十一年也。至十二年六月,诏于崇福寺翻译,罽宾沙门般若宣梵文。”见[宋]赞宁等撰:《唐莲华传》,《宋高僧传》(卷第三),《大正藏》册50,第721页中。
    123“谒天后于洛阳,敕令就魏国东寺(后改大周东寺)翻译,即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见[宋]赞宁等撰:《周洛京魏国东寺天智传》,《宋高僧传》(卷第三),《大正藏》册50,第719页中。
    124 [宋]赞宁等撰:《实叉难陀传》,《宋高僧传》(卷第二),《大正藏》册50,第718页下。
    125《旧唐书》卷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6陈寅恪:《武曌与佛教》,《陈寅恪先生文集》(第二册),上?偶霭嫔纾?980年版,第148-150页。
    127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卷第四),《大正藏》册12,第1098页上。
    128《旧唐书》卷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9 Kenneth Ch'en(陈观胜),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中国佛教历史的调查》),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64,第71—72页。
    130 [唐]提云般若译:《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大正藏》册16,第793页下。
    131对于卢舍那佛的实际建造者,学界说法不一,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由武则天主持建造,最早见宫大中先生《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中。作者在书中六次提到这个主张,“大像龛的创建,是由执掌国柄的大唐天后——武则天作后台的。”(见141-142页);二、认为根据碑文“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调露元年己卯(笔者按:即679年)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至二年正月十五日,大帝书额。”应为唐高宗所建。笔者认为,雕造佛像开工时,武则天夺得后位只有几年,揽权刚刚起步,尽管《资治通鉴》卷200说自显庆四年(659)起便“政归中宫矣”,但在名义上她还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因此,碑文强调卢舍那佛像是由唐高宗主持雕造的。而且敕令刻碑在卢舍那像完成近五十年后由唐玄宗立,唐玄宗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亲孙子,维护李氏地位,也称高宗主持雕造,由此可见碑文说法的原始性和权威性无可置疑,碑文中强调武则天出脂粉钱,似乎意在向人展示武则天对建造卢舍那大佛像的特殊贡献。
    132长北:《中国艺术史纲要》(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7页。
    
    133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134 [梁齐]谢赫:《古画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1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影印本,页3下。
    135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第23页。
    13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1页。
    
    
    13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138 [东晋]慧远:《佛影铭》,《广宏明集》(卷一五),《大正藏》册52,第198页中。
    139 [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册32,第577页下。
    140见[晋宋]宗炳:《画山水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页。
    141《大正藏》未收录此卷,为敦煌文稿。敦煌历法家翟奉达为亡妻马氏所写十斋功德经,分藏于三地:天津艺术博物馆藏4532号,写有四经,为此经前半部分;国家图书馆藏8259(冈44)号写有三经,为中间部分;P.2055号卷子,亦写有三经,是全卷的最后部分。
    142《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为前半部分,可见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96年6月,图录19。
    143 [北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卷中),《大正藏》册54,第288页中
    144 [唐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3页。
    145 [唐]玄奘撰:《大唐西域记》(卷第十),《大正藏》册51,第932页上。
    146 [东晋]僧肇注:《注维摩诘经》(卷第一),《大正藏》册38,第333页下。
    147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五代、宋时期数幅水月观音图流失海外,主要有大英博物馆藏,卢浮宫藏,吉美博物馆藏,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西夏图等。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至今还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的造像,材料有壁画、绢本、纸本、石刻和版画。
    148见于君方: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ésvara (《观音:观自在菩萨的中国化转变》)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0,第242页。
    149刘长久表示在莫高窟、榆林窟与北甘肃的其它地方,有三十二幅描绘水月观音的壁画完成于五代、宋代与西夏时期,这些并包括在四川雕刻的水月观音像。参见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第一卷,1987年,第31-38页。
    
    15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436—437页。
    151《管子集释》(十四卷),颜昌尧,岳麓书社1996年2月版,第146页。
    152《老子》第四章。老子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道教仪式中水崇拜的思想根源。如泼水驱邪、接无根水(即未落地之水)驱邪等。
    153涂宗流:《郭店楚简平议》,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154 [刘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一一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5 [晋]张华撰:《博物志》卷第二,中华书局,1994年版。
    156《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7 Edward Schafer(爱德华·夏夫尔):The Divine Woman: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神女:唐文学中的龙女与雨神》)1573,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第147页。转引自于君方《多面观音──中国的观音信仰》,《香光庄严》第59期,1988年9月30日。
    158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159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九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0页。
    160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97页。
    161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十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0页。
    162《国语·鲁语下》,[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
    163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3页。
    164《国语》卷一,引韦昭注,[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6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四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3页。
    166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1页。
    167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二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5页。
    168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二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4页。
    169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170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17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172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5页。
    17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引《灵宪》,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页。
    174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页。
    175 [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归心》(卷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76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祭器》(卷二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5页。
    177 [唐]李鼎柞:《周易集解》,九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5页。
    178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卷二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5页。
    179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三章,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180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9页。
    181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82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86页。
    18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184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241页。
    185屈原《楚辞·天问》。
    186参何新:《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74-94页。
    187参《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6期,第8、9页。
    188参《合川东汉画象石墓》,《文物》1977年第6期第67页。
    189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化书局,1981年版,第601页。
    190见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191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192杨堃《女娲考一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193周春生:《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194《指海》第十八集,《山海经赞》第9页,清钱熙祚辑,1935年版,上海大东书局据钱氏重编,借月山房汇钞本影印本。
    19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7页。
    196 [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06页。
    197阳光宁、何根海:《嫦娥奔月与祈生巫仪一兼论中秋节俗的原始文化意涵》,《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98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01页。
    199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61年版,第71页。
    200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20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202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32页。
    203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204王孝廉:《西王母与周穆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版,第304、305页。
    205《归藏》,《汉魏遗书》汝糜藏版中收录有《归藏连山附》,晋薛贞注,第6页。[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丛书·经编易类》,清光绪九年(1883)年长沙琅缳馆刻印本引《归藏》为:“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而《太平御览》卷九八四引为“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206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77页上。
    207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208 [西汉]杨雄《宗正卿箴》,《全汉文》(卷五四),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9《左传·襄公四年》,《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10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灵宪》,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页。
    211 [楚]屈原:《楚辞·离骚》。
    212《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8页。
    213 [宋]罗泌撰:《路史·后纪十三上》。
    214 [唐]李商隐:《嫦娥》,见《全唐诗》。
    215《吕氏春秋·恃君览》,《吕氏春秋集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2页。
    21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7页。
    217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3-454页。
    218《礼记·内侧》,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219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220《礼记·郊特牲》,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221《女儿经》,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222《礼记·内侧》,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223《礼记·内侧》,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224《女儿经》,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228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246页。
    229 [日]小林太一郎:《晋唐の观音》,《佛教艺术》1950年10月版。转引自于君方《找寻女性观音的可能前身》,香光庄严59期,1988年9月30日。
    230该实物或其照片笔者未寻见。参见[日]山本荣子,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and Water Kuan-yin Image,Bijutsushi,1989(March),第33页。
    23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海内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38页。
    232 [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233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见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114页。
    234如[南朝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南朝宋]张演撰《续光世音应验记》(十条)、[南朝齐]陆杲撰《系观世音应验记》(六十九条)及《高僧传》中的十二条、《续高僧传》中的十四条和《法华传记》十五条、《法苑珠林》三十八条,还散见于有《三宝感应要略》、《观音义疏》、《法华义疏》等书。元代以后则有[元代]盛熙明《补陀珞珈山传》、[清]周克复《观世音持验记》、[清]弘赞编《观音慈林集》等。
    235《别尊杂记》,见[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卷第三,东京大正一切刊行会,日本大正13年(1924),第200页上。
    236该浮雕或其照片笔者未寻见,文中描述乃转引自于君方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ésvara (《观音:观自在菩萨的中国化转变》)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0,第244页。
    237《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大正藏》册55,第1070页上。
    238《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为前半部分,可见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96年6月,图录19。
    239《别尊杂记》,见[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图像》卷第三,东京大正一切刊行会,日本大正13年(1924),第209页上、中。
    240参见王仲尧:From Buddha’s Love to Humanized Love: On the Aesthetics of Bodhisattva Kuan-yin Images(《从神性到人性——观音菩萨的美学形象研究》),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Volume 3,2002。
    241转引自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
    242牟仲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4页。
    243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9页。
    244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7页。
    245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2、《卐字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3、[明]一如集注《三藏法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唐]释逾梵达摩译:《大悲心陀罗尼经》,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5、[后秦]鸿摩罗什译:《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6、[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7、《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老子》,《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庄子》,《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7年版;
    1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九洲出版社2003年版;
    13、颜昌尧:《管子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2月版;
    1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8、[刘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春秋]左丘明、[三国吴]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0、《吕氏春秋集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2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2、《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3、《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5、[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6、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7、[晋]张华撰:《博物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28、[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29、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30、[唐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31、[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2、周春生:《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3、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晋宋]宗炳:《画山水序》,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5、[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见《画品丛书》,于安澜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 Yu Chun-fang(于君方):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观音——观自在菩萨的中国化转变》),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1;
    [2]王仲尧著:《东西方宗教美学和艺术》第五章《东西方的女神——神性与人性交织之美》,中国书店2009年版;
    [3]南怀谨著:《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版;
    [4] [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观音,从男神变女神一例》,《法国汉学》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5]孙昌武著:《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
    [6]孙昌武著:《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7]邢莉著:《观音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8]施衍辉著:《观音菩萨考述》,《观音菩萨全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9]李利安著:《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翎著:《观音造像仪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1]郑军、苏晓:《中国历代观音造型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2]乐后圣编著:《半个亚洲的信仰——千手观音》,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3]方立天著:《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吕瀓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汤一介著:《佛教与中国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8]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版;
    [19]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郭朋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版;
    [21]方立天著:《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1982年版;
    [22]Kenneth Ch'en(陈观胜),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中国佛教历史的调查》),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
    [23]释印顺著:《佛在人间》,《妙云集》第十四册,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
    [24]《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马书田著:《华夏诸神》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26]何新著:《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27]陆思贤著:《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28]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29]王利器著:《风俗通义校注》,中化书局,1981年版;
    [30]朱大渭等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王树人著:《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张乾元著:《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中国书店2006年版;
    [33]涂宗流著:《郭店楚简平议》,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34]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35]赵国华著:《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37]张荣明著:《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2]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5]高尔泰著:《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6]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7]彭德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金丹元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9]长北著:《中国艺术史纲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0]许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1]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52],陈德礼著:《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53]董志强著:《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56]张节末著:《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潘显一著:《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汪裕雄著:《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宫大中著:《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0][韩]李正晓著:《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61]加里·特朗普著,孙善玲等译:《宗教起源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3]世瑾编著:《宗教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64]梅多·卡霍著,陈麟书等译:《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5]布朗著,金定元等译:《宗教心理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66]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潘显一、冉昌光主编:《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8][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篐嗣癯霭嫔?1999年版;
    [69]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国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0]牟仲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侯杰、范丽珠著:《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仪式》,天津人民出版2001年版;
    [72]Valerie Hansen(瓦莱丽·汉森):Changing Gods of Medieval China(《中世纪中国神灵的转变》),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73]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4]吴光正著:《女性与宗教信仰》,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75]D·L卡莫迪著,徐均尧、宋立道译:《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6]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7]陈顺馨、戴锦华编译:《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78]易银珍、蒋璟萍等著:《女性伦理与礼仪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于君方:《“伪经”与观音信仰》,《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7月版;
    [2]于君方:《女性观音》,《香光庄严》总第61期2000年3月;
    [3]王仲尧:《印度的观音菩萨信仰及有关情况考》,《觉群?学术论文集》(学术年刊)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学术研究》2001年增刊;
    [6]赵克尧:《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7]法尊:《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
    [8]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教煌研究》1995年第l期;
    [9]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
    [10]刘安武:《观音的前天与昨天——观音来东土的前后》,《印度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高华、黄超:《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史学月刊》1995年4月;
    [12]朱子彦:《观音变性与释儒文化的结合》,《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3]芮传明:《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史林》1993年第1期;
    [14]郭绍林:《论唐代观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15]楼宇烈:《<法华经>与观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6]张鸿勋:《敦煌本<观音证验赋>与敦煌观音信仰》,《敦煌文献论集》,郝春文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孙丽:《中国人的观音信仰》,《中国宗教》2004年第5期;
    [18]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19]方长生:《观音“中国化”的范例:舟山民间的观音信仰》,《中国民间文化》第五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20]韩秉方:《观音信仰与吴越佛教》,《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21]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佛学研究》2004年年刊;
    [22]关兰:《浅析杨柳枝观音的历史起源》,《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23][印度]洛克什·钱德拉、苏达尔沙娜·戴维·星哈尔著,杨富学译:《教煌壁画中的观音》,《敦煌学研究》1995年第2期;
    [24]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第一卷,1987年;
    [25]魏德毓:《观音传说与民众宗教信仰心理》,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6]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上海佛教》1999年3月;
    [27]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哲》2004年第4期;
    [28]徐东明著:《关于佛教慈悲观与孔子仁学观的比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9]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
    [30]李巍:《<周易>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
    [31]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32]阳光宁、何根海:《嫦娥奔月与祈生巫仪一兼论中秋节俗的原始文化意涵》,《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版第1期;
    [33]王孝廉:《西王母与周穆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版;
    [34]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西南民族李院学报1993年第6期;
    [35]向柏松:《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36]向柏松:《道教与水崇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7]黄勇:《水与生殖崇拜——从“帝”到“道”的擅变》,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8]谢婉若:《古代月神话与月崇拜研究》,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39]刘道军:《论古蜀人的月亮崇拜与历法》,内蒙占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0]熊飞:《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41]《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论文集,《朵云》第六十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42]王仲尧:《玄奘的像教艺术思维》,《中华佛学研究》2006年3月;
    [43]郭绍林:《龙门卢舍那佛雕像造型依据武则天说纠谬》,《文史知识》1993年第11期;
    [44]高雅珍:《论鲁迅的女性伦理思想》,《晋阳学刊》1996年第6期;
    [45]孙理兴:《中国古代妇女伦理模式论述》,《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
    [46]仪平策:《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一一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中国文化研究》(总第12期)1996年夏之卷;
    [47]李南:《道教与密教中的女性崇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48]邓小南:《六至八世纪的吐鲁番妇女》,《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1999年。
    [1] Edward Schafer(爱德华·夏夫尔),The Divine Woman: Dragon Ladies and Rain Maidens in T'ang Literature(《神女:唐文学中的龙女与雨神》)1573,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Yu Chun-fang(于君方):Ambiguity of and Scriptural Sources for the Cult of Kuan-yin in China(《观音菩萨的经典依据及其名号和其他一些不明问题》),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0, July 1997;
    [3] Yu Chun-fang(于君方):Miracle Tales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Kuan-yin(《观音灵验故事》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1, July, 1998;
    [4]王仲尧:From Buddha’s Love to Humanized Love:On the Aesthetics of Bodhisattva Kuan-yin Images(《从神性到人性——观音菩萨的美学形象研究》),Hsi Lai Journ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Volume 3,2002;
    [5]王仲尧:The Aesthetic Image of Avalokitesvara (Kuan-yin) in the Lotus Sutr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 and True-life(《传统与现实——<法华经>中的观音美学形象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th InternationalLotus Sutra Conference, Place:Marburg, Germany,May 4th–7th,2002;
    [6] Danya J. Furda:Kuan Yin Bodhisattva:A Symbol of the Feminine in Chinese Religion(《观音菩萨:中国宗教中的女性象征》),Miami University Library, 1994;
    [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院博士Chang, Cornelius Patrick博士论文《水月观音画像研究》(Chang, Cornelius Patrick,“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of the Water-moon Kuan Yin”,Printed by microfilm on acid-free paper 1986);
    [8] Vignato, Giuseppe“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The Case of Kuanyin”(《佛教的中国转化:以观音为例》)Micro-published by Theological Research Exchange Network, Portland, Oregon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