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汗牛充栋,可是对状元村的教育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对岭南状元村——不孤村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填补农村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探究状元村形成的原因,可以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案例。依据教育人类学的选择性同化策略理论和主位客位研究方法,对不孤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进行全方面考察,最终把研究的归宿点集中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关系上来。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不孤村重教崇学的传统文化促进村庄教育发展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村民们重视现代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多元文化得到和谐共生。不孤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参考样本。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is extremely rich, but the researches of champion village are not rare. To make research of the Ling Nan champion village—Bugu village what could fill the rural education weakness. Explore champion village reasons what could provides a reference case for the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selective assimilation strategy theory and emic and etic approach, the village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ll aspects. In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the focus shifts o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education relations. In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background,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Bugu village traditional culture what promote to the villag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villagers pay attention to moder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rn education. They correct handling the nation's 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differences. The multicultural can harmonious symbiosis. The Bugu village is sampl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ference in China.
引文
①参见:《灌云文史资料第15辑》灌云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2008年,第8994页。②王俊平、许洪杰:《基于旅游“飞地”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广西贺州秀水状元村为例》,特区经济,2011年7月。③文军,魏美才:《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④张令东:《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探析——以广西秀水状元村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10月,第18期。①朱爱东:《传统之“脐”——故里霞街村的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3页。②叶建芳:《经济人类学视角下的三宝坪“瑶族状元村”教育》,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③潘春见:《反思乡村教育建构和谐社会——广西上林县不孤村“士读农耕”现象的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8卷第6期。④潘春见等:《改革与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①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3页。①李亦园:《文化与修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②李富强:《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①从化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从化文史资料第23辑从化三百洞的历史》,2007年版,第53页。①[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何锡章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50页。①《上林县县志》,1986年版,第421页。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81)》,1984年。①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等编著:《社会学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页。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③苏民、刘瑞丽主编:《社区教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3页。①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36页。①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241页,转引自:Schultz,Ann,1979,Local Pilitics and Nation-states:Case Studies in Pilitics and Policy. Santa Barbara, CA.:Clio Books.②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290页,转引自:俞旭、郭中实、黄煜:《探索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互动的真谛》,见俞旭、郭中实、黄煜主编,《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1]陈延松主编:《走进状元故里——麻江》,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崔英锦:《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7]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李富强:《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李亦园:《文化与修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世民:《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罗慧燕:《教育与社会发展——中国贵州省的一个个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3]潘春见主编:《改革与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彭拥军:《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州:附件出版社,2008年版。
    [16]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7]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8]申培轩:《农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孙志祥:《大别山下的状元县》,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孙志祥:《大别山有个“状元乡”:一个中国乡村的教育传奇》,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滕星,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3]滕星:《教育的人类学视野——中国民族教育的田野个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24]滕星:《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25]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北京:世界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27]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版。
    [28]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王军:《文化传承与文化选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30]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等编著:《社会学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徐杰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5年。
    [33]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版。
    [34]袁振国:《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力:《面对贫困: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对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7]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3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39]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0]周大鸣:《教育人类学》,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朱爱东:《传统之“脐”——状元故里霞街村的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3][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何锡章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4][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德]T·内维尔·波斯尔斯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1]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2]黄玉莲:《对北美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的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年第3期。
    [3]李红婷:《“半耕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4]马茜:《多民族地区教育学业成就的地域性阐释——以云南省中甸县第一中学为个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潘春见:《反思乡村教育建构和谐社会——广西上林县不孤村“士读农耕”现象的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8卷第6期。
    [6]唐德海,李袅鹰:《复杂性视域中的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0月。
    [7]滕星:《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滕星:《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于多元一体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0]王俊平、许洪杰:《基于旅游“飞地”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广西贺州秀水状元村为例》,《特区经济》,2011年7月。
    [1]文军,魏美才:《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
    [11]叶建芳:《经济人类学视角下的三宝坪“瑶族状元村”教育》,《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12]于乐锋:《政府与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张慧真:《族群身份的论述:石门坎花苗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4]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3第11期。
    [15]张令东:《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对策探析———以广西秀水状元村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18期。
    [1]巴战龙:《人类学事业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一2007)》,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李红婷:《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大金村教育人类学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贵州石门坎苗族百年学校教育人类学个案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上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林县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灌云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灌云文史资料第15辑》,2008年版。
    [2]王大良、李琼英:《中国姓氏通史.周姓》,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1]百度地图库:http://map.baidu.com/?newmap。
    [2]广西上林县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shanglin.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