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尤其是文学方面,由于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借助文字这一重要文化因素,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这种情况到近代开始发生改观,一向兴盛的两国文学交流轨迹从比较文学上所说的“影响关系”逐渐演变到“平行关系”。这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韩均遭到了西方列强或日本的殖民侵略,由此两国文学交流的传统关系被迫中断。而两国积贫积弱的封建统治阶层无力抵抗而面临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此后,门户开放,“西风东渐”,印刷技术的发达催生现代报刊杂志陆续出现,稿酬制度的确立使作家们有了职业身份,新式教育与现代都市的形成为小说的变革带来了广大的阅读受众,同时域外小说的翻译活动给传统小说以刺激和冲击,从此中韩小说逐渐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边缘化地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也就是在此过程中,中韩小说开始了现代化转型之路。两国小说的变革既呈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和同步性,同时也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而对这种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分析及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就成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与说明,并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内容、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本论文分为五章予以具体探讨:
     第一章对中韩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期的相似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救国之路的探索,现代报刊杂志的创办与职业作家的出现,新式教育与现代都市的形成带来的小说阅读群体,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等四个方面展开。
     第二章以梁启超为个案研究,分析了梁启超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考察了梁启超的著述及思想在近代韩国的传播接受,接着分析了韩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小说家申采浩对梁启超理论和思想的接受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文体和小说类型的角度探究了梁启超对韩国小说变革产生的作用。
     第三章重点阐述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同一性。从继承传统、肇始现代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两国小说的过渡性特点。同时着眼于小说观念、语言载体、创作技法等方面,全面探究了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同一性。小说观念上,两国都经历了抬高小说地位的过程;语言载体方面,开始了向白话文过渡的尝试,为以后两国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创作技法方面,主要是在翻译小说的刺激和启迪下,两国小说在叙述模式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于古代小说的新特点。
     第四章着眼于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差异性。从主题意识、文学格局、文化冲击以及政治事件等方面详细阐明了两国小说转型的差异性。主题意识方面主要是“讽刺谴责”与“爱国新民”;文学格局方面关注了两国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对立批判”与“共生并存”;文化冲击方面主要探讨“儒家思想”与“西方宗教”的文化碰撞在中韩两国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政治事件方面则是两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大事件“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对文学产生影响的比较。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同一性与差异性产生的内外原因。首先是通俗小说的推动作用。中韩两国小说观念从“救国新民”的政治高度回归娱乐、消遣的本体特征,既是受小说自身发展规律制约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反过来,现代通俗作家强调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小说的审美艺术特征,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现代化转型的步伐。同时两国的通俗小说作家作为启蒙主义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已经具有一种很强的现代性意义,为后来两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推进了两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和西方文学也对中韩两国小说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推动了中韩小说的现代化转型。中韩两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也基本上重复了日本小说的发展路径,走了一条小说政治化的道路。同时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等思想观念与科学、民主等意识开始被两国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中韩“半殖民地”与“完全殖民地”之间的差别成为两国小说转型中出现差异性的总根源。正是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使两国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在主题意识、文学格局、文化冲击和政治事件等方面均产生了差异。
From time immemorial, a close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in literature, has been set up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By dint of character, an important cultural factor, Chineseliterature has influenced South Korean literature in all domains for South Korea belongs tothe Chinese-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However, such kind of this situation began tochange in modern times, mak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hichhad always been flourished, develop from “Influential Relationship” to “ParallelRelationship” in the angl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reason was that China and SouthKorea suffered from colonialist aggres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or Japan from the end of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forc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chang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be discontinued. Nevertheless, the weak and poorfeudal ruling stratums were unable to resist this, having to be faced with national crisis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roubles at home and aggression from abroad. Afterwards, therecame “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the West Breeze East Gradually”. Together with the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y expedited the gradual appearance of modern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 foundation of author’s remuneration system enabledwriters to have occupational identity. Then the formation of new-style education andmodern cities brought about wide scopes of reader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vels. At thesame tim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foreign novels also brought in stimulations and impactsfor the traditional novels. Combining all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Chinese andSouth Korean novel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time-honored marginalized statue andbecame a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It’s in this process that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novels took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way.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ovelsnot only represent relatively strong identity and synchronism, but also considerable diversities. Therefore, the main contents and key problem for this paper to deal with are theanalysis and researches on the causes of such sameness and diversities.
     The exordium chiefly outlines the reason for selecting this topic. Then it gives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 to some relevant concepts, and also puts forward the keyproblem, research contents,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s, innovation points and researchingapproaches and ideas of 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outlin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the topic in detail in5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will give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similar social and culturalbackground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ovels. Itwill discuss from four aspects, mainly researching on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measures to national salvation, establishments of moder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 writers, new reading groups brought about by the formations ofnew-style education and modern cities, stimul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take Liang Qichao as the case study, analyzing his influenceover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ovels. At first, it will make an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n the acceptance of Liang Qichao’s writings and thoughts inmodern South Korea. Then, it will continue to do analysis on the acceptance of ShinChaeho, a famous thinker and novelist in modern South Korea, and its impacts. At last, thepaper will focus on Liang Qichao’s influence over the South Korean’s noveltransformation from aspects of writing style and novel kind.
     The third chapter will highlight the identities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etween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ovels.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will also be analyzed fromtwo angles: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nd proceeding the modern. Simultaneously it willfocus on the concept of novel, carrier of language, skills for creating and so on, fullyprobing into the identity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ovels.Novel concep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ready been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elevating its status. I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carrier, it has made an attempt to realize thetransition to vernacular,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Vernacular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countries. When it comes to the creating technique, novel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presentsome new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cient ones in the mode of narration andtechnique of creation for the stimul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novel transl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diversities represented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ovels,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in detail from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topic consciousness, literary pattern, culture shock and politicalevents. As for the topic consciousness, it refers to satire, condemnation, patriotism and newnationalism.With regard to the literary pattern, the paper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ew literature and popular one, separatelyrepresented by opposition and criticism, symbiosis and coexistence. In the aspect ofcultural shock, the paper will majorly discuss the divers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 religions. In point ofpolitical events, the thesis will compare the literary influence resulted by the May FourthMovement and the March First Independence Movement, two big events which happenedin their history of society and literature.
     The fifth chapter will emphatically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for thecause of the ident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SouthKorean novels. First of all, it will explain the impetus of the popular novels. Th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ovel concepts shifted from the political angle ofnational salvation to the returning of entertainment are the results of their novels’self-restrictions 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ultiple external influential factors such as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However, in the contrary, modern popular writers hasforcefully promoted the marching steps of modern novel’s transformation in the way ofputting emphasis on its entertaining function, exerting its feature of aesthetic art in somedegree. Meanwhile,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modern novel writers have become theforerunner of didacticism. Their works have embodied a strong sense of modernity, layinga solid ideological base for the following emergence of their new literature and quickeningtheir proceeding of literal modernization. Japa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have alsoaffected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modern novel’s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rocess, Japanonce played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role, giving impetus to their modern transformation.Ideas coming from the Western Renaissance period, such as individual emancipation andfreedom, 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hav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by their intellectuals. Modern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ovels isbasically a duplication of Japanese novels, leading them step into a road of novelpoliticaliza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semi-colony and complete-colony situation hasaccounted for the overall root of all the diversities denoting in their novels’ modern transformation. It is just the distinct degree of colonization that makes the topicconsciousness, literary pattern, culture shock and political event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countries’ novels in the changing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引文
①现在“韩国”这一国名的全称为“大韩民国”,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韩国成功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而获得解放。由于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共同介入,1948年原本统一的民族国家被分裂为“大韩民国(南部)”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对南北两方一直称呼为“南朝鲜”和“北朝鲜”,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对两国的称呼变为“韩国”和“朝鲜”,一直沿用至今。而“朝鲜”这一名称在1948年南北分裂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代指整个朝鲜半岛。鉴于这种复杂状况和避免引起歧义,本论文为了统一名称,除了引用文之外,都使用“韩国”这一国名。
    ②指1866年7月,美国舍门将军号武装商船强行进入大同江,在万景台与朝鲜民众发生冲突被焚之事件。
    ①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③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周风铭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①严家炎、袁进:《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58页。
    ②同上,第59页。
    ③随着1876年《江华岛条约》的签订,韩国开始接受西方及日本近代文明的影响,顽固的封建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直到1910年“韩日合邦”,韩国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开化期”,又被称为“近代转换期”、“启蒙期”、“爱国启蒙期”,时间上与中国的晚清一致,而开化期到1919年这一时间段则与中国的民初基本一致。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⑤《江华岛条约》,最初称《朝日修好条规》,日本和朝鲜在1876年2月26日,在朝鲜西海岸的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迫使韩国开放的大门,并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①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②陈平原先生曾指出,中国近代新小说应从1898年讲起,也就是说,戊戌变法在把康、梁等维新派志士推上政治舞台的同时,也把新小说推上了文学舞台。但是考虑到1902年之前基本是理论准备阶段,实际作品不多,同时保持与韩国同阶段小说现代化的大体相当时间,综合其他研究者的观点,特将《新小说》创刊的1902年(20世纪初)作为研究的起点。
    ③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④李人稙(1862—1916),韩国近代初期新小说家,号菊初。1862年出生于京畿道阴竹(现利川),1900年作为公费留学生留学日本,1903年毕业于东京政治学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成为日本陆军省一军司令部的翻译。1906年2月担任一进会发行的《国民新报》的主笔,同年6月主笔《万岁报》并开始连载韩国最初的新小说《血之泪》、《鬼之声》等。1907年7月成为大韩新闻社的社长,与卖国贼李完用私交甚好,并代表李完用赴日本开展韩日合并的协商,并最终促成了1910年的“韩日合邦”。
    ⑤李在铣在《新小说的勃兴与报刊》一文中把1904年在仁川发行的《大韩日报》中发表的一系列小说(《灌顶醍
    醐录》、《一捻红》、《龙含玉》、《女英雄》、《斩魔刃》等)看做为“新小说”的开端,但目前韩国学界公认的区
    别于古典小说的第一篇“新小说”为1906年李人稙发表的《血之泪》。韩国“新小说”这一用语第一次出现是
    在1906年2月1号《大韩每日申报》之《中央新报》的广告文中,次年,《血之泪》出版为单行本时,标记为
    “新小说血之泪”,此后“新小说”这一称呼开始普遍使用。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②事实上1902年之前曾出现过对“新小说”的召唤,但是仅仅限于“召唤”而已。1895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申报》上登载《求著时新小说启》的小说竞赛广告,他对新小说的呼唤比梁启超早了七年,而且关于小说揭露当前社会弊端并提出良方的概念比较接近晚清谴责小说的特性。因此,傅兰雅的小说竞赛给当时小说观念及后期新小说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中国的维新志士提供了以小说启蒙的方式和‘政治小说’的样板。”(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③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是“鲁迅”,那么同一时期在韩国,其现代文学的先驱应首推李光洙。李光洙(1892年-1950年)韩国诗人,小说家。号春园,平安北道定州人。曾三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文学,哲学系。1919年,在上海担任“韩国临时政府”的官方报纸“独立新闻的主编。”1921年,走上亲日道路,担任“东亚日报”的社论局长,“朝鲜文学”杂志的编辑。20年代中期,极力反对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1939年,加入亲日组织“韩国文人协会”,名字改为“香山光郎”,为侵华日军效力。朝鲜在1943年到日本去,调动学生效力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1949年,因亲日叛国罪被逮捕,病后假释。李光洙文学创作始于1909年,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其中有20部长篇小说。他1917年的小说“无情”被认为韩国第一部现代小说。但由于李光洙在政治上的亲日倾向,很长一段时间,被指责为“卖国贼”,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就大打折扣。李光洙的第一篇小说《无情》被韩国学者们看作是韩国现代小说的嚆矢之作。《无情》的大体梗概为:英语教师李亨植爱上了准备去美国留学的新女性善馨。这时他的恩师之女、崇拜他的英采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了营救含冤入狱的父亲,英采沦为了艺妓,后被裴明植强奸。她给亨植留下一封遗书,登上了去平壤的火车。在列车上英采偶遇新女性秉旭,她在秉旭的劝说下决定同去日本留学。为寻找英采,亨植去了平壤,但空手而归。于是他与善馨订婚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途。但亨植、善馨、英采和秉旭等四人在火车上偶遇。火车到达三浪津时因水灾而延误。他们目睹了灾民的悲惨景况后,举行了慈善音乐会,募款帮助灾民。在此过程中,他们消除了个人恩怨,经过热烈讨论,他们立志肩负起以教育为本的民族复兴的使命。
    ④全光庸:《韩国小说发达史》(下),韩国文化史大系之六,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第1163页。
    ①“三一运动”是日本吞并韩国后,韩国民众发起的民族独立运动。当时,朝鲜皇帝去世,被传是日军毒死的,由此激起公愤。所以除了学生,基督教,佛教和道教也加入其中,并决定于3月1日发表“独立宣言”。1919年3月1日,在汉城在中心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大批市民加入,高呼“独立万岁“的口号,此后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后因民族资产阶级妥协和日本帝国主义残酷镇压而失败。“三一运动”是朝鲜的民族解放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沉重打击了日本在韩国的殖民统治的斗争。“三一运动”发生后,日本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推行所谓的“文化政治”。自那时以来,一些文学期刊和报纸创刊,言论自由变得活跃,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①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①梁启超发表的与韩国有关的著述主要集中在1904年到1911年之间,内容主要集中在韩国的亡国问题上。主要有《朝鲜亡国史略》(1904年《新民丛报》)、《日本之朝鲜》(1905年《新民丛报》)、《过去一年间世界大事记第六朝鲜之王国》(1906年《新民丛报》)、《呜呼韩国呜呼韩皇呜呼韩民》(1907年《政论》)、《日韩合并问题》
    (1910年《国风报》)、《朝鲜灭亡之原因》(1910年《国风报》)、《日本并吞朝鲜记》(1910年《国风报》)、《朝鲜贵族之将来》(1911年《国风报》),此外还有文学作品形式的《秋风断藤曲》(1909年)、《朝鲜哀词》(1910年《国风报》)、《丽韩十家文抄序》(1915年)。
    ①刘俊:《研究的背后——读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第28页。
    ②李在秀:《韩国小说研究》,首尔:宣明文化社,1969年版,第67页。
    ③所谓“移植文学论”,即是在研究中过分强调日本和欧美的影响,认为韩国的新文学史就是一部移植文化的历史,这是一种否定本民族文学传统的文学史观。在“新小说”研究中,忽略本国传统文学中吸取的养分,过分强调外国的刺激和模仿,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金泰俊、林和和安子山。
    ①赵杨:《中韩新小说比较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页。
    ②同上,第10页。
    ①金钟洙:《韩国近代史的再照明》,首尔:三文社,1999年版,第68页。
    ①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③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④宋敏浩:《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年表》,首尔:昭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①《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转引自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即内务、法务、学务、农商务、外交、军务、度支、工务。
    ②即吏、礼、户、刑、工、兵。
    ①摘自《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8月23日(第304号)第三面中刊登的《英语研成社趣旨书》。
    ①阿英说“造成这种空前繁荣局面,在事实上有些怎样的原因呢?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此前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晚清小说史》,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赵杨:《中韩新小说比较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5页。
    ②《庆南日报》为当时唯一的地方报纸,1909年在庆州出版。
    ①崔埈:《韩国报刊史》,首尔:一潮阁,1990年版,第173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③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④鲁深:《晚清以来文学期刊目录简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详见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资料来源: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及《清末民初小说年表》。权宁珉:《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年表》,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3期。
    ①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83页。
    ②韩国人称繁体汉字为“汉文”,至今在韩国书面语中还被广泛使用着。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②安岩、杜恩龙:《教会学校在近代教育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第25页。
    ①摘自《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1月6-7日(4卷117号)第1面,论说《务望兴学》。
    ②林和:《新文学史》,首尔:一路社,1993年版,第64页。
    ①摘自《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8月23日(第304号)第三面中刊登的《英语研成社趣旨书》。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皇城新闻》,光武11年6月28日,转引自李在铣:《韩国开化期小说研究》,首尔:一潮阁,1972年版,第
    49页。
    ③李秉歧、白铁:《国文学全史》,首尔:新丘文化社,1957年版,第229页。
    ①金泰一:《韩国近代社会和文化》,首尔:三文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日本留学生史》,《学之光》第6期,1915年,第10-11页。
    ③白玉陈:《朝鲜近代爱国启蒙运动时期小说理论革新与梁启超》(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6月,第
    94页。
    ④《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1897年10月16日至11月11日。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2月。
    ②同上。
    ③俞吉浚:《西游见闻》,转引自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22页。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陈平原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侠民:《新新小说叙例》,《大陆报》,1904年,第2卷,第5号。
    ③金丙坤:《韩国近代西洋文学》,首尔:博而精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④该表格参考了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及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一书。
    ①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190页。
    ③金秉喆:《韩国近代西洋文学移入史研究(上册)》,首尔:乙酉文化社,1980年版,第183页。
    ④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朝阳报》(韩),1906年9月25日,第10号,第16-17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①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②洪弼周:《冰集范略》,《大韩协会报》第2号,首尔:亚细亚出版社,1976年版,第25—27页。
    ③郭沫若(署名麦克昂):《文学革命之回顾》,《文艺讲座》第1册,1930年4月10日。
    ④申一澈:《申采浩的历史思想研究》,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1998年版,第97页。
    ⑤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⑥朱耀翰:《安岛山传》,首尔:三文社,1985年版,第40页。
    ①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②《大朝鲜独立协会报》第二号,1897年2月15日。
    ①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1964年版,第281—282页。
    ②《皇城新闻》,光武3年3月17日,第2面。
    ①《皇城新闻》,光武3年1月13日,第4面。
    ②史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③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①《黄遵宪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9页。
    ②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1964年版,第298页。
    ③白玉陈:《朝鲜近代爱国启蒙运动时期小说理论革新与梁启超》(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6月,第
    41页。
    ④叶乾坤:《梁启超与旧韩末文学》,详见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表3、表4之资料来源:叶乾坤:《梁启超与旧韩末文学》,首尔:法典出版社,1980年版。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①1905年11月17日,日本帝国与韩国签署的《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为《乙巳条约》或《乙巳保护条约》。根据协约,日本将韩国纳入自己的保护国,完全剥夺了韩国的财政和外交权。设立统监府,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大韩帝国统监,处理韩国事务。《乙巳保护条约》使朝鲜完全丧失了财政和外交权,开始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①《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一,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668页。
    ①崔锡夏:《朝鲜魂》,《太极学报》第5期,1906年12月。
    ①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①申采浩(1980-1936),在动荡时期的历史,在韩国现代文明时期,为了寻求民族独立而不遗余力,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韩国小说界革命的领军人物,小说效用论的提出者。1910年流亡中国东北地区。1923年撰写“朝鲜革命宣言”,1928被逮捕判刑,1936年病逝于大连旅顺监狱。作为一个韩国现代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②《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18页。
    ③《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8-9页。
    ①朴殷植(1859—1925),韩国现代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出身贵族阶级,创办了“西友协会”,通过《西友》、《大韩自强会会报》等宣传民主启蒙思想。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了韩国之后,朴殷植流亡在中国上海并最终客死他乡。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韩国痛史》、《韩国独立运动血史》,《李舜臣传》等。
    ②《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六,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20-21页。
    ③朴殷植:《瑞士建国志》序,《历史·传记小说》6,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李秉烈:《新小说必读12选》,李海朝之《自由钟》,企劃,1993年版,第354页。
    ①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上,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第1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全12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8页。
    ②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下),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第17-18页。
    ③朴殷植:《历史传记小说》,首尔: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
    ②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997年版,第41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90页。
    ④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别集,详见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80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81页。
    ①《历史·传记小说》第六部,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详见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下),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第17页。
    ①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下),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第17页。
    ①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载《新民丛报》第1号。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
    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转引自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①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0—91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
    ②梁启超:《小说丛话》,《新小说》第7号,1903年。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页。
    ④《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0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页。
    ②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113页。
    ①洪弼周(译):《用集即略》(大韩协会报)第二期,1906年5月25日。
    ②金允植:《韩国文学史》,首尔:,1999年修正版,第143页。
    ①陈平原、夏晓虹:《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史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②朴殷植:《历史传记小说》,首尔: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③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下),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第1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2卷,第289页。
    ②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别集,转引自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①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别集。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90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9页。
    ①金重河:《开化期讨论体小说研究》,《冠岳语文研究》,1978年第3期,首尔大学国语国文学科,第177—183页。
    ①尹明奎:《开化期叙事文学体裁》,《新文学与时代精神》1998年第3期,第39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6—75页。
    ①《梁启超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①《帝国新闻》1906年11月20日。
    ①《大韩每日申报》,1909年5月9日。原文为韩汉混用体形式构成,由于韩汉混用体中的韩文只表示某些语法关系,因此笔者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删除了韩文,并对原文做了符合中文语序的适当改动,以便于理解原文内容。
    ①梁启超:《小说丛话》,载《新小说》第7号,1903年。
    ②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①钱玄同:《寄陈独秀》,载1917年《新青年》杂志。
    ②载《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东京)》1967年,第147—172页。
    ③孔范今:《中国近代四部著名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文史哲》,1995年第6期,第23页。
    ①袁进在《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将主张学习西方小说的理论大致分为四派:一派是以梁启超、狄葆贤为首的“新小说”派;一派是以徐念慈、黄摩西为首的“小说林”派;一派是以林琴南、周桂笙为首的专事翻译西方小说的“翻译”派;一派是以王国维、周作人等为代表,当时并不成阵营,只是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也并不做呼应的个别学者,称之为“先驱”派。(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66页)。
    ①章恒培:《传统与现代:且说<玉梨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第20页。
    ①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第三卷第四期。
    ②曾朴:《孽海花》,中国经典古籍系列《文学名著精选》,北京: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
    9页。
    ③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李朝,又称“朝鲜王朝”(1392-1910),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王朝,首都为汉阳(今首尔)。
    ①徐枕亚:《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玉梨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大韩每日申报》,1909年1月5日。
    ③《大韩每日申报》,1908年11月17日。
    ①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页。
    ③同上,第23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②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载《小说月报》1922年7月第13卷第7号。
    ③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①金英敏:《韩国近代叙事样式的发生、展开与媒体的作用》,首尔:昭明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②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③也被称为“自我小说”,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5)产生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小说形式。“私小说”这一称呼出现在1920年的报刊上,日本文坛对“私小说”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
    ④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⑤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①汤哲声:《中国现代小说思辨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全光镛:《韩国小说发达史》(下),民族文化史大系Ⅴ,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第1177-1178页。
    ①徐枕亚:《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玉梨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②李秉烈:《新小说必读十二选》,李海朝之《自由钟》,首尔:企劃,1993年版,第354页。
    ①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37-38页。
    ④舒芜、陈迩冬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李滉:《伊山院规》,《退溪集2》,韩国文集丛刊30,民族文化促进会,第430页。
    ③李德懋:《婴处杂稿》,《青庄馆全书》卷之五。
    ④李德懋:《士小节》卷之三,参见金宽雄、金晶银《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①李颐命:《疎斋集》卷二十,漫录。
    ②金时习(1435-1493)朝鲜李朝时期诗人、小说家。字悦卿,号梅月堂东峰。幼年聪颖过人,生于贵族家庭,曾随名师金泮攻读中国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对世祖暴政不满,焚毁书籍,四处云游,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云游各地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和小说。著有《宕游关西录》、《宕游关东录》、《宕游湖南录》和短篇小说集《金鳌新话》。
    ③金时习:《题剪灯新话后》,转引自金顺震等:《20世纪前后韩中日小说观比较研究》,日本语文学第16辑,第
    24页。
    ④金万重(1637年-1692年),字重叔,朝鲜李朝小说家。著有《九云梦》、《谢氏南征记》、《西浦漫笔》等。1689年创作了小说《九云梦》。《九云梦》对于之后的韩国小说有很大的影响,有关「梦」的小说风行一时。18、19世纪的汉文长篇小说《玉麟梦》和《玉楼梦》等,承袭《九云梦》的痕迹仍然可以看到。
    ⑤金万重:《西浦漫笔》,参见金顺震等:《20世纪前后韩中日小说观比较研究》,《日本语文学》1999年第16期,第25页。
    ①李德懋:《婴处杂稿》,《青庄馆全书》卷五。
    ②主要有:俞吉濬的《西游见闻》序,大洋书籍,1973年版;申采浩的《近今国文小说著者的注意》,载于《大韩每日申报》,1908年7月8日,《小说家的趋势》,载于《大韩每日申报》,1909年12月2日;朴殷植的《朴殷植全集》下,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1975年版。
    ③汉文为主,韩文为辅的一种韩汉混用文体。
    ①《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六),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20页。
    ②《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六),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21页。
    ③朴殷植:《论国运关文学朴殷植全书》,首尔: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1975年版,第181页。
    ④朴殷植:《瑞士建国志序》,历史传记小说之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73页。
    ⑤朴殷植:《瑞士建国志序》,历史传记小说之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李在铣:《韩国开化期小说研究》,首尔:一潮阁,1972年版,第154页。
    ①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第220页。
    ②同上。
    ③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转引自周晓风:《黄遵宪诗论现代性问题初探》,《诗探索》2002年第1一2辑,第43页。
    ①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参见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选(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8页。
    ③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潮流—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④邱炜萲:《金圣叹批小说》,参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⑤梁启超:《小说丛话》,引自阿英选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8页。
    ⑥同上。
    ⑦包天笑:《小说画报·短引》,《小说画报》创刊号。
    ①任小娟:《话语权的转移:从文言到白话》,《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1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高宗实录<31>中有如下记录:“第十四条,法律敕令,总以国文为本,汉文附译,或混用国汉文”,1894年11月21日。
    ②赵润济:《韩国文学史》,首尔:东国文化社,1989年版,第339页。
    ①《独立新闻<论说>》,1896年4月7日,转引自邱壬模:《国文运动与言文一致》,《国语国文学论文集》,第18辑,第68页。
    ②《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一,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③《国文汉文论》,《皇城新闻》,1989年9月28日。
    ④赵润济:《韩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⑤周时经:《国语文典音学》,转引自郑承澈:《周时经与言文一致》,《韩国学研究》第12辑,第34页。
    ①赵润济:《韩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②金健人:《韩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学卷》,首尔: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①《韩国开化期教科书总书1》,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7年,第9页。
    ②金万重:《西浦漫笔》,引自金宽雄、金晶银《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①朴趾源(1737~1805)朝鲜王朝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字仲美,号燕岩。1737年生于汉城贵族家庭。16岁时学习汉文,年轻时未应科举,后游历名山大川,研究社会。1780年6月,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使团到中国祝贺乾隆70岁生日,游历了北京和承德。他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主张“法古创新”和“模写真境”。反对儒家的“修身齐家”。
    ②《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开化期新闻篇)四,首尔:三文社,1987年,第215-216页。
    ①赵润济:《韩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②李能和(1869~1943),朝鲜李朝末期学者。精通汉学,深谙英、法、中、日等语,1909年担任汉城外国语学校的学监。1910年之后,致力于宗教民俗方面的研究。著作有《朝鲜佛教通史》、《韩国道教史》等。
    ③李能和:《国文一定意见》,引自杨谨庸《近代国语学形成期的语言意识研究》(博士论文),仁川大学,2010年6月,第18页。
    ①同上文。
    ②赵润济:《韩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页。
    ③李萁文:《开化期国文使用研究》,《韩国文化》第5期,首尔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1984年版,第109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知新室主人:《<毒蛇圈>译者识语》,参见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②周桂笙:《毒蛇圈·译者识语》,载《新小说》第8号,1903年。
    ①赵杨:《中韩新小说比较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72页。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①全光镛:《韩国小说发达史》(下),民族文化史大系Ⅴ,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第1177-1178页。
    ②译自李秉烈:《新小说必读十二选》,崔瓒植之《秋月色》,企劃,1993年版,第559-560页。
    ①成之(吕思勉):《小说丛语》,1914年《中华小说界》第4期。
    ①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页。
    ②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稿》(上卷),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①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上),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239页。
    ①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与比较文学》,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页。
    ①胡适:《老残游记·序》,转引自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②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与比较文学》,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③译自李秉烈:《新小说必读十二选》,崔瓒植之《秋月色》,企劃,1993年版,第559-560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74-17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①《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三),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第82页。
    ②李舜臣(1545—1598),朝鲜民族英雄,海军将领,抗日民族英雄。生于今首尔地区,出身于没落士大夫家庭。
    32岁时武举登科,从此开始军旅生涯。他刚直不阿、追求正义。47岁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后,积极操练水军,并创建了铁甲战舰龟船,成功抵御倭寇的进犯,成为韩国历史上人人知晓的民族英雄。
    ③崔莹(1316—1388),中国称其为崔荣,是高丽国末期的名将。出生于现韩国江原道铁原郡的富裕贵族家庭。1352年,崔莹多次打败日本海盗的骚扰,成为民族英雄,得到高丽恭愍王的器重。1355年,崔莹被派到元朝平定红巾军,并取得30次胜利。回到高丽后,恭愍王感到收复北部被元朝霸占领土的时机到了。之后崔莹为恭愍王攻占了鸭绿江以西诸多城镇。1363年,崔荣成功平定一高丽大臣的叛乱,并击退前来支持叛乱的蒙古军队。14世纪,中国明朝开始崛起,将蒙元击回到蒙古,并占领部分高丽东北部领土。为了纪念崔莹,韩国海军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DDH981号驱逐舰被称为崔莹号,于2006年10月20日下水,2008年9月4日正式服役。此舰及韩国海军“青海部队”于2011年1月21日成功将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韩国化学货轮三湖珠宝号救回。
    ④乙支文德,生卒年月不详,高句丽名将。高句丽发展成为一个东北亚强国,经常与隋朝、百济和新罗发生战争,乙支文德一直功勋卓著。乙支文德在朝鲜王朝时期是朝鲜半岛最为敬仰的历史人物之一,诸多朝鲜王朝的学者和官员对他进行赞扬。1680年,朝鲜肃宗为乙支文德又建了一个灵堂。韩国首都首尔的“乙支路”就是以乙支文德的名字命名。韩国军方第二高荣誉奖章也是以乙支文德命名。
    ⑤渊盖苏文(603年~666年),高句丽军事统帅。盖苏文继承父职,掌高句丽军政大权。642年,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的计划后,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
    ①姜邯赞(948-1031)是高丽王朝著名的官员和军事家。他在高丽契丹战争中大胜辽国的入侵,被喻为朝鲜半岛的第二个乙支文德。姜邯赞在高丽契丹战争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②《乙支文德<序论>》,《丹斋申采浩全集》,首尔:萤雪出版社,1982年版,第199页。
    ①《丹斋申采浩全集》(中),首尔:乙酉文化社,1972年版,第184-185页。
    ②《丹斋申采浩全集》(中),首尔:乙酉文化社,1972年版,第250页。
    ①《大韩每日申报》,1907年11月14日。
    ①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载《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第7号。
    ②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小说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第121页。
    ③金东仁(1900~1951),韩国小说家,生于平壤一富豪家庭。先后在日本东京明治学院和川端美术学校学习。1919年创办朝鲜第一份文学杂志《创造》,发表处女作《弱者的悲哀》,后又发表《生命》、《船歌》等短篇小说。标榜艺术至上主义,提倡纯文学,抵制无产阶级文学运动。30年代创作最多,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狂画师》、长篇小说《云岘宫之春》等。1939年和朴英熙等一起参加“北支皇军慰问”来中国,为侵华日军效劳。1945年日本投降后,居住在韩国,直至1951年死亡。
    ①金东仁:《朝鲜人对于小说的思想》,《学之光》,1919年第18期。
    ②金东仁:《文艺时评》,《朝鲜中央日报》,1935年5月14日。
    ①廉想涉(1897~1964),韩国小说家。1912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麻浦中学。1920年回国,在《东亚日报》当记者,并创办刊物《废墟》。日本统治时期,曾任《朝鲜日报》文艺部长、《满鲜日报》(长春)主笔。1925年,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他是激烈的反对者,认为“文学不属于任何别的东西,只属于个性”。1938年移居中国的安东(今丹东市)。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回到韩国,任《京乡新闻》主编。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他参加韩国军队组织的“从军作家团”,从事反共宣传活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夜》、《万岁前》、》和长篇小说《三代》、《荞麦花开时》等。早期的创作有颓废主义色彩,后来成为朝鲜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
    ②廉想涉:《小说与民众》,《东亚日报》,1928年5月27日—6月3日。
    ①安廓:《朝鲜的文学》,《学之光》第6期,第73页。
    ①朝鲜中世纪国语诗歌形式之一,又称为短歌。形成于高丽朝末期,源于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在形式上又区分为平时调、连时调、于乙时调、辞说时调四种。平时调是六句三行短诗,分初章、中章、终章,有固定的曲调,可供吟咏,调子缓而低沉。
    ①袁进:《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75页。
    ①有学者认为,基督教最初介绍到韩国是在统一新罗时代(金良善,《韩国基督教史研究》,基督教文社,1971年,第99页)。有学者认为基督教早在17世纪初就通过汉译的西学书籍传入韩国(金英日,《韩国教会成长与儒家文化》,基督教社会伦理,2008年第16期,第29页),但笔者认为那时的传入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而且其内容并没有体系性,因此基督教真正开始对韩国产生影响是在韩国门户洞开的近代前期。
    ②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首尔:三中党出版社,1978年版,第346页。
    ①J.K.Fairbanks,East Asia,Tradition&7ansformation,Houghton Miflin,1978年。
    ②裔昭印、石建国:《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不同境遇的原因与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
    35卷第2期,第92页。
    ①金允经:《朝鲜文字及语学史》,首尔:博而精出版社,1992年版,第564—565页。
    ①赵演铉:《韩国现代文学史》,首尔:成文阁,1968年版,第29页。
    ①裔昭印、石建国:《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不同境遇的原因与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
    35卷第2期,第93页。
    ①朱栋霖:《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兼谈中韩现代文学的异同》,《韩中言语文化研究》,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2006年发行,第330页。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20页。
    ①赵东一:《从小说史的整体展开中看新小说》,首尔:新文社,1981年版,第50页。
    ②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③同上,第89页。
    ④方晓红:《报刊·市场·小说:晚清期刊与晚清小说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转引自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小说与戏台有关于风俗》,《大韩每日申报》,1910年7月20日。
    ②译自李秉烈:《新小说必读十二选》,李海朝之《花之血》,企劃,1993年版,第465页。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关爱和:《论老残》,《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第46页。
    ③刘鹗:《老残游记》自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①《<礼拜六>出版赘言》,参见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②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③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④陆士谔:《新中国》,《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⑤同上。
    ①申采浩:《需要思想家努力的时候》,参见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与比较文学》,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①林和:《朝鲜新文学史概说》,《人文评论》,1941年第14期,第95页。
    ①梁启超:《文明普及之法》,《清议报》,1899年第25期。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69页。
    ①全光庸:《韩国小说发达史》,首尔:高丽民族文化研究所,1967年,第1212页。
    ①金秉喆:《韩国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首尔:乙酉文化社,1975年版,第308页。
    ②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卷》(1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版,第53页。
    ①崔元植:《韩国近代小说史论》,首尔:创作社,1986年版,第4页。
    ②李人稙:《韩国文学大全集》,首尔:太极社,1990年版,第153页。
    ①李光洙:《文学何》,《李光洙全集》首尔:乙酉文化社,1988年版,第512页。
    ①成贤子:《晚清小说对韩国新小说产生的影响》(博士论文),韩国梨花女子大学,1985年9月,第15页。
    ②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2月。
    ①梁启超:《朝鲜亡国史略》,《新民丛报》第53-54号,1904年9月,《饮冰室全集》之十七
    ①中叟:《读梁启超所著朝鲜亡国史略》,《太极学报》第24期,1908年7月28日。
    ②梁启超:《朝鲜哀词》,《国风报》第21期,1910年9月4日,《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下)。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安重根于1879年出生于朝鲜海州,早年参加反日义兵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扩张。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和吞并朝鲜半岛计划的主要策划者、曾四度出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1910年3月26日,年仅31岁的安重根在中国大连的旅顺监狱被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判处绞刑。朝鲜和韩国分别称安重根为“爱国烈士”和“义士”。
    ⑥钱东炫:《清末梁启超的大韩帝国期韩国认识》,《中国史研究》第34期,2005年,第59页。
    ⑦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国风报》第22期,1910年9月14日,《饮冰室专集》之二十。
    ①同上。
    ②大院君(),是朝鲜王朝时代,对于儿子即位成为国王,本人却没有得到王位的人的封号。在近代国际历史中所说的大院君,通常是指兴宣大院君
    ③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国风报》第22期,1910年9月14日,《饮冰室专集》之二十。
    ④梁启超:《朝鲜哀词》,第19首,《国风报》第21期,1910年9月4日,《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下)。
    ⑤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国风报》第22期,1910年9月4日,《饮冰室专集》之二十
    ①同上。
    ①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因朝鲜的宗主国是明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丰臣秀吉也在战争中死去。不久,日本军队从朝鲜撤退。
    ②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是满族人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韩国史书中又称之为“丙子胡乱”。
    ①1864年大院君掌权对朝鲜实行锁国政策。1866年,大院君禁止天主教在韩传教,更捕杀信奉天主教的官员洪凤周和南锺三等人。此事惊动了法国,1866年8月法国派舰队攻打江华岛,而大院君则命李容熙攻击法军,法军战败,是次事年称为丙寅洋扰。
    ②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发生了叛乱,俄国农奴解放运动,法国进行普法战争,美国则是南北战争正酣。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1.《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1897年10月16日至11月11日。
    2.《黄遵宪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黄遵宪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4.《梁启超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0卷)·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7.包天笑:《小说画报·短引》,《小说画报》创刊号。
    8.成之(吕思勉):《小说丛语》,1914年《中华小说界》第4期。
    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载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
    11.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1907年第1卷第5期。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卷》(1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版。
    13.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5.胡适:《短篇小说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6.胡适:《四十自述》,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17.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第三卷第四期。
    18.胡适等:《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9.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20.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版。
    21.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版。
    23.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
    24.梁启超:《朝鲜哀词》,《国风报》第21期,1910年9月4日,《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下。
    25.梁启超:《朝鲜灭亡之原因》,《国风报》第22期,1910年9月14日,《饮冰室专集》之二十。
    26.梁启超:《朝鲜亡国史略》,《新民丛报》第53-54号,1904年9月,《饮冰室全集》之十七
    27.梁启超:《文明普及之法》,《清议报》,1899年第25期。
    28.梁启超:《小说丛话》,载《新小说》第7号,1903年。
    29.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2月。
    3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全12册)》,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版。
    31.刘鹗:《老残游记》自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鲁深:《晚清以来文学期刊目录简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33.鲁迅:《鲁迅全集》(第9、10、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陆士谔:《新中国》,《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5.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载《小说月报》1922年7月第13卷第7号。
    36.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导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7.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6、27卷)》,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8.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9.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40.徐枕亚:《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玉梨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1.曾朴:《孽海花》,中国经典古籍系列《文学名著精选》,2000年版。
    42.周桂笙:《毒蛇圈·译者识语》,载《新小说》第8号,1903年。
    43.周桂笙译:《毒蛇圈(外十种)》,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44.周瘦鹃:《欧美名家短篇小说》,湖南:岳麓书社,1987年版。
    45.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2.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
    3.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阿英:《小说闲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8.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15.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范伯群、朱栋霖:《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2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3.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方晓红:《报刊·市场·小说:晚清期刊与晚清小说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费正清、赖肖儿:《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2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郭国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9.郭延礼:《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3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贺根民:《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版。
    33.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6.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赖芳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版。
    38.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李欧梵:《世纪末的反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43.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4.李勇:《通俗文学理论》,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45.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7.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栾梅健《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0.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1.史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舒芜、陈迩冬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3.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5.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56.汤哲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58.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60.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5.夏晓虹、王风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6.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7.熊月之:《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8.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薛君度,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72.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73.杨匡汉:《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上),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74.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杨义、陈圣生:《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台北:业强出版社,1998年版。
    7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叶再生:《中国现代出版通史(全4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78.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9.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81.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1964年版。
    82.张涛甫:《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以<晨报副刊>为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张玉法:《晚清的历史动向及其与小说发展的关系》,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
    84.赵杨:《中韩新小说比较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85.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潮流—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6.朱志荣:《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87.樽本照雄:《清未小说研究集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88.樽本照雄编、贺伟译:《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1.白玉陈:《朝鲜近代爱国启蒙运动时期小说理论革新与梁启超》,中央民大博士论文,2010年。
    2.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3期。
    3.孔范今:《中国近代四部著名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文史哲,1995年第6期。
    4.孔庆东:《通俗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文艺争鸣,1999年第4期。
    5.刘俊:《研究的背后——读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6.汤哲声:《新文学对市民小说的三次批判及其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7.严家炎、袁进:《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9.裔昭印、石建国:《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不同境遇的原因与启示》,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10.袁进:《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1.章恒培:《传统与现代:且说<玉梨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12.朱栋霖:《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兼谈中韩现代文学的异同》,韩中言与文化研究,2006年。
    1.《白潮》,1922年2月9日。
    2.《朝鲜中央日报》,1935年5月14日。
    3.《朝阳报》,1906年9月25日(第10号)。
    4.《创造》,1919年3月12日。
    5.《大朝鲜独立协会报》,1897年2月15日(第2号)。
    6.《大韩留学生会报》,1907年4月1日。
    7.《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1月6-7日(4卷117号)。
    8.《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2月1号。
    9.《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8月23日(第304号)。
    10.《大韩每日申报》,1907年11月14日。
    11.《大韩每日申报》,1908年11月17日。
    12.《大韩协会报》,1908年5月28日(第2号)。
    13.《大韩兴学报》,1909年3月21日。
    14.《大韩学会月报》,1908年2月1日—9日。
    15.《帝国新闻》,1906年11月20日。
    16.《东亚日报》,1928年5月27日—6月3日。
    17.《独立新闻》,1898年4月3日。
    18.《废墟》,1920年8月1日。
    19.《皇城新闻》,1906年3月17日。
    20.《青春》,1914年11月28日。
    21.《少年》,1908年12月8日。
    22.《太极学报》,1906年12月8日(第5期)。
    23.《学之光》,1919年8月15日(第18期)。
    1.何镇华:《朝鲜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5年版。
    4.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与比较文学》,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金柄珉:《朝鲜文学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金宽雄、金晶银:《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上),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稿》(上卷),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李花:《明清时期中朝小说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李元淳著,王玉洁、朴英姬译:《朝鲜西学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韦旭升:《韩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赵润济著、张琏瑰译:《韩国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丹斋申采浩全集》上,首尔:萤雪出版社,1972年版。
    2.《丹斋申采浩全集》中,首尔:乙酉文化社,1977年版。
    3.《丹斋申采浩全集》下,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年版。
    4.《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开化期新闻篇)》一,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
    5.《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开化期新闻篇)》三,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
    6.《韩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集(开化期新闻篇)》六,首尔:三文社,1987年版。
    7.《韩国开化期文学丛书》,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版。
    8.《韩国文学选集》,首尔:三省堂,1993年版。
    9.《韩国现代小说理论资料集》,首尔:国学资料院,1981年版。
    10.《乙支文德<序论>》,《丹斋申采浩全集》,首尔:萤雪出版社,1982年版。
    11.《正统韩国文学大系》,首尔:语文阁,1995年版。
    13.白钟基:《韩国近代史研究》,首尔:博英社,1985年版。
    27.曹南铉:《韩国现代小说史》,首尔:民音社,1987年版。
    28.崔埈:《韩国新闻史》,首尔:一潮阁,1990年版。
    29.崔元植:《韩国近代小说史论》,首尔:创作社,1986年版。
    33.韩承玉:《李光洙研究》,首尔:鲜一文化社,2001年版。
    34.洪弼周:《冰集范略》,首尔:亚细亚出版社,1976年版。
    35.洪一植:《韩国开化期文学思想研究》,首尔:悦话堂,1983年版。
    45.姜万吉:《韩国近代史》,首尔: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版。
    46.金秉喆:《韩国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首尔:乙酉文化社,1975年版。
    47.金秉喆:《韩国近代西洋文学移入史研究(上册)》,首尔:乙酉文化社,1980年版。
    48.金承烈:《近代转换期的言语和文学》,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91年版。
    49.金健人:《韩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学卷》,首尔: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50.金起东:《李朝时代小说论》,首尔:半岛出版社,1974年版。
    51.金学东:《比较文学》,首尔:新文社,1999年版。
    52.金英敏:《韩国近代叙事样式的发生、展开与媒体的作用》,首尔:昭明出版社,2005年版。
    53.金允经:《朝鲜文字及语学史》,首尔:博而精出版社,1992年版。
    54.金允植:《韩国文学史》,首尔:昭明社,1999年修正版。
    55.金允植:《韩国小说发达史》,首尔:高丽民族文化研究所,1967年版。
    56.金允植:《韩国小说史》,首尔:文学村,2000年版。
    79.李秉烈:《新小说必读12选》,首尔:时代企划,1993年版。
    80.李秉歧白铁:《国文学全史》,首尔:新丘文化社,1957年版。
    81.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10卷,首尔:三中党出版社,1978年版。
    82.李龙男:《韩国开化期小说研究》,首尔:太学社,2000年版。
    83.李人稙等:《韩国文学大全集<开化期小说>》,首尔:太极出版社,1985年版。
    84.李相泽:《韩国古典小说研究》,首尔:新文社,1983年版。
    85.李炫熙:《韩国近代女性开化史—女性的道路》,首尔:二友出版社,1982年版。
    86.李炫熙:《韩国开化百年史》,首尔:乙酉文化社,2004年版。
    87.李在铣:《韩国短篇小说研究》,首尔:昭明社,1980年版。
    88.李在铣:《韩国开化期小说研究》,首尔:一潮阁,1972年版。
    89.李在铣:《韩国现代小说史》,首尔:弘益社,1979年版。
    90.李在秀:《韩国小说研究》,首尔:宣明文化社,1969年版。
    91.李周行:《韩国近代小说研究》,首尔:创作与批评社,1995年版。
    92.林和、林奎燦、韩辰日:《新文学史》,首尔:一路社,1993年版。
    93.林和:《新文学史》,首尔:一路社,1993年版。
    97.牛林杰:《韩国开化期文学与梁启超》,首尔:博而精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
    98.朴殷植,《历史传记小说》,首尔: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
    99.朴殷植,《瑞士建国志》序,《历史·传记小说》6,首尔:亚西亚文化社,1979年版。
    100.朴殷植:《论国运关文学朴殷植全书》,首尔: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1975年版。
    101.朴殷植:《瑞士建国志序》,历史传记小说之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版。
    102.邱壬模:《国文运动与言文一致》,首尔:昭明社,1999年修正版。
    103.全光庸:《韩国小说发达史》(下),韩国文化史大系之六,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
    104.全光庸:《新文学和时代意识》,首尔:新文社,1994年版。
    105.全圭泰:《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首尔:半岛出版社,1984年版。
    106.权宁珉:《韩国民族文学论研究》,首尔:民音社,1988年版。
    107.权宁珉:《韩国现代文学史(1896-1945)》,首尔:正音社,2002年版。
    108.权宁珉:《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年表(1)》,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9.权太忆:《韩国近代社会和文化》,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110.申采浩:《朝鲜上古史》,首尔:飞鸿出版社,2006年版。
    111.申一澈:《申采浩的历史思想研究》,首尔: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81年版。
    112.申载基:《韩国近代文学批评论研究》,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96年版。
    113.首尔大学新闻社:《韩国近代史的再照明》,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
    114.宋敏镐:《韩国开化期小说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86年版。
    115.宋玄洁:《韩国近代小说论研究》,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1987年版。
    116.叶乾坤:《梁启超与旧韩末文学》,首尔:法典出版社,1980年版。
    117.尹忠仪:《韩国近代小说论研究》,首尔: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94年版。
    118.赵东一:《从小说史的整体展开中看新小说》,首尔:新文社,1981年版。
    119.赵东一:《韩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首尔:知识产业社,1995年版。
    120.赵润济:《韩国文学史》,首尔:东国文化社,1989年版。
    121.郑德顺:《韩国的大众文学》,首尔:小花出版社,2003年版。
    122.朱耀翰:《安岛山传》,首尔:三中堂,1975年版。
    123.朱钟演:《韩国小说的形成》,首尔:集文堂,199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