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川军镇地理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合力,推动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就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也是战争较多的王朝,特别是同吐蕃和南诏的战争时断时续,形成了拉锯战。唐代的四川地区地处“西抗吐蕃,南抚獠蛮”的前沿,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防御和进攻,在此设立了大量的军镇。军镇的设立代替了过去的屯兵镇戍制度,不仅具有了预警功能,而且退可守,进可攻。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唐代四川地区的军镇进行空间的定位和复原,并力求探索出其分布的规律和对唐王朝的深远影响。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笔者简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学术价值,回顾了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并解释了“军镇”的概念。
     第二部分,对唐代剑南西川地区的军镇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证。
     第三部分,对唐代剑南东川地区的军镇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证。
     第四部分,对唐代山南西道地区的军镇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证。
     第五部分,对唐代山南东道地区的军镇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证。
     第六部分,对唐代黔中道地区的军镇进行了详细的地理考证。
     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唐代四川军镇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原因以及其对唐朝和后世的影响。
     以上全文七个部分当中,其第二、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占了全文的80%以上,因为今天的四川地区在唐代时候主要分属于剑南东、西川管辖。
Tang Dynasty,the heyday of feudal society of China,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economy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military.And it has enhanced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urrounding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However,there were still many wars in such a powerful dynasty,especially those intermittent wars against Tubo and Nan Zhao,forming a long-term battle.Sichuan,located in such an environment described as "the West anti-Tubo, South hunt quite honestly" in Tang Dynasty.Many "Jun zhen" wer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ilitary defensive strength in Sichuan at that time.Jun Zhen replaced the System of the town of garrison troops,and they not only had the early-stage alarm function,but had the defensive func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locate and recover the "Jun Zhen" of Sichuan historically in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and seeks to explore the law of their locations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on the Ta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exordium.The author briefly describes the origins of subjects and academic value,reviews the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and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Jun Zhe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tailed geographic examination of"Jiannanxichuan Jun Zhen" in Tang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the detailed geographic examination of"Jiannandongchuan Jun Zhen" in Tang dynast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detailed geographic examination of"Shannanxidao Jun Zhen" in Tang dynasty.
     The PartⅤis the detailed geographic examination of"Shannandongdao Jun Zhen" in Tang dynasty.
     The PartⅥis the detailed geographic examination of"Qianzhongdao Jun Zhen" in Tang dynasty.
     The PartⅦsums up the whole paper,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tion of those "Jun Zhen" and digs into the reasons why those "Jun Zhen" take forms in thoes areas,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n Tang dynasty and the upcoming years.
     Above all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are the key note of this paper,which are 80%plus of the whole content,since the modern Sichuan province was administrated by "Jiannandongchuan" and "Jiannanxichuan" back in Tang dynasty.
引文
1 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2001年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 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谷霁光著:《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 牟发松:《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载《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
    5 高敏:《十六国时期的军镇制度》,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
    1 谷霁光:《北魏六镇的名称和地域》,载《禹贡》第1卷第8期。
    2 俞大纲:《北魏六镇考》,载《禹贡》第1卷第12期。
    3 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载《禹贡》第3卷第9期,1935.7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年。
    4 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续考》,载《禹贡》第4卷第5期,1935.11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年。
    5 谷霁光:《镇戍与防府》,载《禹贡》第3卷第12期,1935.8。
    6 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日]谷川道雄:《北魏末的内乱与城民》,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四卷。
    8 施光明:《北魏镇兵考略》,载《大庆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9 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 严耕望:《元魏怀荒御夷两镇地理考略》,载《中国边防》第1卷第1期,1954.4。
    2 周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护军制》,载《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 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2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黄利平:《唐天德镇领三受降城说质疑》,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1期。
    1[日]菊池英夫先:《作为唐代边防机关的守捉、城、镇等的成立过程》,载《东洋史学》27号,1964.12。
    2 李方在:《后东突厥汗国复兴》,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9月第3期。
    3 陈小平:《唐石堡城地理位置考索--兼驳甘肃卓尼县羊巴城即石堡城址说》,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4 李并成:《归义军新城镇考》,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
    1[日]滨口重国:《从府兵制到新兵制》,载日本《史学杂志》第41卷第11、12期,收入《秦汉隋唐史研究》(上),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
    2[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五○《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8-1329页。
    3 中国方志地名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方志地名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州县分道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9页。
    2[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01页。
    3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成都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四川通志》卷二六《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6页。
    1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2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7页。
    3 《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彭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沼革·彭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彭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0页。
    6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7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8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唐纪五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36页。
    9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4页。
    1 《四川通志》卷二六《占边·亭台楼阁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成都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4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成都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0页。
    5[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1页。
    7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成都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页。
    1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2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4页。
    3 《四川通志》卷二二下《津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三《成都府·津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6[后晋]刘是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二《曲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01页。
    7 四川省彭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彭县地名录》,1984年1月,第173页。
    8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9 四川省彭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彭县地名录》,1984年1月,第158页。
    1 四川省彭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彭县地名录》,1984年1月,第175页。
    2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3 《新唐书》卷一五八《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5页。
    4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4页。
    5 《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二一《杂谷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7页。
    8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9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彭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0页。
    1 四川省彭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彭县地名录》,1984年1月,第168页。
    2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3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彭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0页。
    4 《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三《成都府二·彭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5页。
    7 四川省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彭县志·建置沿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
    8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9[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导江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3页。
    1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七三《剑南西道二·永康军·导江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4页。
    11[宋]祝穆撰,祝沫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五五《永康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6页。
    1 《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几三《成都府二·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5 《太平寰宇记》卷七三《剑南西道二·永康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3页。
    6 《方舆胜览》卷五五《永康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4页。
    7 《文献通考》卷三二一《舆地考七·古梁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钦定续通典》卷一二八《州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1 《方舆胜览》卷五五《永康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86页。
    2[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注:《舆地纪胜》卷一五一《永康军》,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7页。
    3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灌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0页。
    4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成都府·山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6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54页。
    7 《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9[明]曹学佺着,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卷六《川西道·成都府六·灌县》,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1 《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三《成都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5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汉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70页。
    6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7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汉州·德阳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9页。
    8[宋]郭允蹈撰:《蜀鉴》卷七,巴蜀书社,1985年版影印本。
    9 《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成都府·德阳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76页。
    1 《方舆胜览》卷五二《简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2页。
    2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简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64页。
    3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4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简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66页。
    5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0页。
    1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页。
    2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2页。
    3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一《四川六·邛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57页。
    4 《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邛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6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7页。
    7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8页。
    1 《资治通鉴》卷二五一《唐纪六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20页。
    2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纪六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55页。
    3 《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邛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5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0页。
    6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1页。
    7 《资治通鉴》卷二五七《唐纪七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383页。
    8 《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唐纪七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420页。
    9 《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6页。
    10 《四川通志》卷二《邛州·建置沿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令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12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2页。
    1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2页。
    2 《太平寰宇记》卷七五《剑南西道四·邛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26页。
    3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三《成都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邛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9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宋]王应麟撰:《玉海》卷二四《地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蜀中广记》卷五一《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二上·川南道属·雅州·荥经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一统志》卷七二《雅州·荥绎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和《钦定人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8《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0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 《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8页。
    2 《明一统志》卷七二《雅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雅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1页。
    4[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九《边防·益州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1页。
    6 《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9[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三○《雅州·严道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4页。
    10 《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8页。
    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四川通志》卷四下《雅州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卢山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5页。
    5《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雅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2页。
    6《蜀鉴》卷九《西南夷本末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7页。
    8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9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2四川省天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天全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4《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6页。
    5《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钦定人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芦山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2《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荥经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5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雅州·严道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4页。该书考证:“切”疑作“功”,顾祖禹云:“天全司东五十里有多功山,昔禹凿山以通峡水用功甚多,故名。”此镇正当其地,“切”疑形近之讹。
    3《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雅安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30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4页。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雅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4页。
    9《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雅安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83页。
    3《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雅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4页。
    4《舆地广记》卷三○《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5页。
    5《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8页。
    6《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9页。
    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雅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4页。
    11《四川通志》卷四《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1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7-3388页。
    4《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9页。
    5《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雅州·名山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3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雅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6页。
    9《方舆胜览》卷五六《黎州·山川》,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00页。
    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雅州·荥经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54页。
    3《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79页。
    4《玉海》卷一九《地理·州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方舆胜览》卷五六《黎州·山川》,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00页。
    6《明一统志》卷七二《雅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荥经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0-3391页。
    8《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雅州荥经县》雅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6页。
    2 《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雅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8页。
    3 《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6 《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0页。
    7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6-3387页。
    8 《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雅州府·芦山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陈世松、贾大泉主编:《四川通史》第三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5页。
    10 郭声波:《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1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8页。
    12 《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2页。
    1《舆地纪胜》卷一六三《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6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86-3387页。
    3《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雅州府·荥经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6、434页。
    6《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雅州·荥经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0页。
    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黜陟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2页。
    4任乃强:《泸定考察记》,载《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1页。
    6《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晒经关》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67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9《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1页。
    10《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通望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页。
    11《明一统志》七三《黎州安抚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2《钦定犬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410、435页。
    5郭声波:《庸代黎属羁縻州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8《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0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中毕书局,1983年版,第821页。
    2《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0页。
    3《舆地纪胜》辑补卷一一《黎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74页。
    4《蜀中广记》卷三五《边防记第五·上川南道·黎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干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6《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4页。
    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9《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汉源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1页。
    10《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网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舆地纪胜》辑补卷一一《黎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74页。
    4[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一六《郡县部·成都府路·黎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汉源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1页。
    6《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通颦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页。
    7《明一统志》卷七三《黎州安抚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二九《地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冯汉镛:《古代四川的地图学》,载巴蜀文化网,http://www.bscul.com。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4郭胜波:《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6《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2页。
    7《新唐书》卷阳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8《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三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00页。
    9《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济溪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清溪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2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原载《成都大学学报》,1990年4期。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2页。
    5《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通望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页。
    6《明一统志》卷七二三《黎州安抚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8《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1页: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1084页。
    2《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纪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785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下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424页。
    4《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1084页。
    7《舆地纪胜》辑补卷一一《黎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73页。
    8《明一统志》卷七三《黎州安抚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4页。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店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白孔六帖》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舆地纪胜》卷一六三《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6页。
    4《明一统志》卷七三《黎州安抚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读史疗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5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任乃强:《泸定考察记》,载《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9《太平寰宇记》卷七七《剑南西道六·黎州·通望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61页。
    10《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黎州·汉源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一统志》卷七三《黎州安抚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蜀中广记》卷三五《边防记第五上·川南道·黎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黎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24页。
    3《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7-88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五一《唐纪六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51页。
    4《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纪六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76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73页。
    6《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2《新府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9页。
    4浦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1页。
    1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7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3郭声波:《庸代黎属羁縻州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0《读史疗舆纪要》卷七《四川七·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4-3365页。
    1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1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1《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9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4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嘉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9页。
    4《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之三○七《嘉定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页。
    7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嘉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7页。
    9《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4页。
    10《舆地纪胜》卷一四六《嘉定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7页。
    1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七《嘉定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四川通志》卷二二下《津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1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七·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6页。
    3《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七《赢定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6《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4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7页。
    2《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3《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50页。
    5《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黜陟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7《玉海》卷二四《地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太平寰宇记》卷八○《剑南西道九·崔州·昆明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9页。
    9《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川九·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71页。
    10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6页。
    1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7页。
    13《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14《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71页。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鬻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5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74页。
    4《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416、437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7《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旧唐书》卷一九上《本纪一九上懿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9《唐会要》卷八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按:关于新安城的修筑者,史料有不同的记载,有颜复、颜庆复、颜庆三种之说,但都指向同一个人,具体到底叫什么名字,目前笔者无法确认,只能说是一个姓颜的大将。
    11《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六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08页。
    1《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建昌前卫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58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3、436页。
    3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4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页。
    5郭声波:《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6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8《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0《蜀中广记》卷五二《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二上·川南道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一统志》卷七三《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四一《四夷考·西南夷·四川土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4页。
    3 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4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5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6 《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8页。
    8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巂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页。
    9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10 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1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2 《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地名录》,1986年,第19页。
    14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建昌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58页。
    1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3、436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3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25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5《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6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9《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巂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页。
    10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1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2《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72页。
    3《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唐纪四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16页。
    4《旧唐书》卷一九上《本纪第一九上·懿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72-673页。
    5《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玉海》卷一七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明一统志》卷七三《黎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六《四川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26页。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六《雅州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方国瑜著:《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4页。
    11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12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3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6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8《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唐纪五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77页。
    9《旧唐书》卷一七下《本纪第一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4页。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1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3《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5 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5页。,
    6 《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74页。
    8 蓝勇:《唐宋四川馆驿汇考》,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9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巂州·邛部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4页。
    10 《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五《宁远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2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2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巂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页。
    4《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7《太平寰宇记》卷八○《剑南西道九·巂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20页。
    8《资治通搽》卷二三三《唐纪四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16页。
    9《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四川九·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76页。
    10《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四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五《宁远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6、437页。
    2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4《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0页。
    5《蜀鉴》卷一○《西南夷始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
    9史为乐土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0页。
    10《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页。
    11《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3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3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6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0-791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7蓝勇:《川滇古道上石门关、灵关考辨》,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2《舆地纪胜》卷一七三《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1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5《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纪六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76页。
    6《蜀鉴》卷一○《西南夷始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蜀中广记》卷一五《名胜记·第十五下·川南道·马湖府·屏山县附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戎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1页。
    9《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二《叙州府二·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马湖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07页。
    4四川省屏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屏山县地名录》,1982年,第81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8《舆地纪胜》卷一六三《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4页。
    9《新庸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明一统志》卷七○《马湖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马湖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08页。
    3《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叙州府·山川》,文渊阍《四库全书》本。
    4《蜀中广记》卷五二《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二上·川南道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7《舆地纪胜》卷一六三《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4页。
    8蓝勇:《隋唐开边县治辨误》,载《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1《玉海》卷一七四《宫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四川五·叙州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15页。
    1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6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松州·嘉诚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0页。
    5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页。
    6《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松州·嘉诚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0页。
    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松州·交川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1页。
    9《钦定大清一统忐》卷三一九《松潘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4页。
    12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舆地纪胜》卷一四九《茂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4页。
    3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84页。
    4《太平寰宇记》卷七八《剑南西道七·维州·通化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9页。按,“今置在威戎军,西去州一雨三十里”,误也。可能为“今置在威戎军西,去州一百三十里”。
    5《舆地纪胜》卷一四八《威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1页。
    6《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茂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83页。
    7《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茂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2页。
    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汶川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1084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茂州·汶川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2页。
    5《太平寰宇记》卷七八《剑南西道七·茂州·汶川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5页。
    6《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汶川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9《新唐书》卷一五八《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5页。
    10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8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2《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唐纪五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62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44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5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0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1084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叠溪守御军民干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44页。
    8《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九《松潘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3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同版社,2005年版,第2053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6《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真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9页。
    8《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叠溪守御军民干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45页。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2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3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6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4页。
    7《新唐书》卷网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8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5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4页。
    1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翼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4页。
    12《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2《钦定续通典》卷一二八《州郡·威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4《旧唐书》卷一三《本纪第一三·德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6页。
    4《册府元龟》卷九八七《外臣部·征讨第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太平寰宇记》卷七八《剑南西道七·茂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9页。
    1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保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6页。
    2 《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9页。
    4 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页。
    5 《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6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6页。
    7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二一《杂谷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6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2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1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5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6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7《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9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0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1页。
    2《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3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7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5《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6《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6-3197页。
    7《钦定犬清一统志》卷三二一《杂谷厅·山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2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5页。
    3《新庸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4《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5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维州·薛城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5页。
    6《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4页。
    7《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77页。
    8《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22页。
    9《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一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6页。
    10《舆地纪胜》卷一四八《威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7页。
    11《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纪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35页。
    1《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34-5235页。
    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成都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6页。
    3《旧唐书》卷三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4《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50页。
    5《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太平寰宇记》卷八○《剑南两道九·恭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5页。
    7《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9《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茂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84页。
    10《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古迹》,文渊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2《旧唐书》卷一一七《严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96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三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67页。
    4《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4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维州·盐溪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5页。
    6《方舆胜览》卷五六《威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93页。
    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4页。
    8《蜀中广记》卷三二《边防记第二·川西二·威州·保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4页。
    10《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四《茂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6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三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67页。
    4《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三《唐纪三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67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4页。
    6《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6页。
    8《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中华博物网,http://www.gg-art.com。
    9《蜀中广記》卷三二《边防记第二·川西二·威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3页。
    1《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明库全书》本。
    2《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2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威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95页。
    4《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中华博物网,http://www.gg-art.com。
    6《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0页。
    7《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2《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序目下·大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5《唐会要》卷七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50页。
    7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90页。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9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7页。
    11《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6页。
    2《旧唐书》卷三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3《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50页。
    4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5《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古梁州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太平寰宇记》卷八○《剑南西道九·恭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5页。
    7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8《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2页。
    9《新唐书》卷一五八《韦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5页。
    10《舆地纪胜》卷一五七《资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5页。
    11《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资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60页。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1页。
    2《唐会要》卷七一《州县改置下·剑南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二《四川二·嘉定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73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下·荣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1页。
    5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6《无和郡县志图》卷三三《剑南道下·陵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3页。
    1《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76-1677页。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下·剑州·普安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6页。
    4《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剑南东道二·绵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4页。
    5《方舆胜览》卷六七《剑门关》,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69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九八《保宁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山南道三·益昌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5页。
    2《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五《山南西道三·利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49页。
    3《舆地纪胜》卷一九二《剑门关》,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0页。
    4《方舆胜览》卷六七《剑门关·建置沿革》,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69页。
    5《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州郡部十三·山南道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蜀中广记》卷二四《名胜记》第二○四《川北道·保宁府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九八《保宁府二·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舆地广记》卷三二《利州路·剑州·剑门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8页。
    9《方舆片牛览》卷六七《剑门关·建置沿革》,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69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龙州·江油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7页。
    2《太平寰宇记》卷八四《剑南东道三·龙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82页。
    3《方舆胜览》卷七○《龙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0页。
    4《蜀中广记》卷一○《名胜记第一○·川西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311页。
    6《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0页。
    7《方舆胜览》卷七○《龙州》,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30页。
    8《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一统志》卷七○《龙安府·关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三《四川八·龙安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00页。
    11《钦定大清一统志》三○四《龙安府·关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311页。
    1《旧唐书》卷一六九《王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02页。
    2《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98页。
    3《舆地纪胜》卷一五二《石泉军·官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74页。
    4[元]刘就李原编,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龙安府·石泉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03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三○四《龙安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9《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10《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剑南东道二·绵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6页。
    1《文献通考》卷三二一《舆地考七·古梁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四川二·绵州》,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82页。
    3《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剑南道中·茂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1页。
    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下·绵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8页。
    6《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剑南东道二·绵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2页。
    7《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剑南东道二·绵州》,中华书局,2007年舨,第1667页。
    9《舆地广记》卷二九《成都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3页。
    10《明一统志》卷七○《龙安府·关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三《龙安府·关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1《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2《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06页。
    3《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遂宁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6页。
    5《新唐书》卷六八《方镇表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26页。
    6《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纪七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25页。
    7《方舆胜览》卷六兰《遂宁府》,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99页。
    8《明一统志》卷七一《潼川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遂宁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遂宁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6页。
    3《元丰九域志》卷七《梓州路·普州安岳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5页。
    4《资治通鉴》卷二六二《唐纪七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55-8556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一《四川六·漳川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47页。
    6《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八《潼川府·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方舆胜览》卷六四《昌州·建置沿革》,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69页。
    2《蜀中广记》卷五三《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三上·川东道属·重庆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5页。
    2《舆地广记》卷三二《成都府路·文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2页。
    3《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45页。
    4《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四川八·龙安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7页。
    5《四川通志》卷二七《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钦定大清一统志》三○四《龙安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严耕望撰:《庸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占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15页。
    2《新唐书》卷网○《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5页。
    3《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山南道三·利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6页。
    4《舆地纪胜》辑补卷一八《龙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74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三《四川八·龙安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99页。
    6《四川通志》卷四下《关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九八《保宁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9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446页。
    10《新膊书》卷四○《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5页。
    11《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45页。
    1《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八《四川三·昭化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15页。
    2《四川通志》卷二六《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九八《保宁府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446页。
    5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15页。
    6《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5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八《四川三·昭化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14页。
    8《四川通志》卷二六《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九八《保宁府二·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11《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牛书局,1975年版,第1871页。
    1《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0页。
    2《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2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纪七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330页。
    4《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纪七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03页。
    5《资治通鉴》卷二六三《唐纪七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58页。
    6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页。
    1 《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69页。
    2 《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0页。
    3 《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3页。
    4 《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4页。
    5 《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纪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782页。
    6 《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9048页。
    7 《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路·夔州·建置沿革》,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07页。
    8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三《夔州府·建置沿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一六《忠州·建置沿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7页。
    1《资治通鉴》卷二六八《后梁纪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750页。
    2《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9页。
    3《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40页。
    4《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41页。
    5《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43页。
    6《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2页。
    7《新唐书》卷六九《表第九·方镇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4页。
    8《舆地广记》卷三三《夔州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方舆胜览》卷六○《绍庆府》,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54页。
    10《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唐纪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619页。
    11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页。
    1《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5页。
    2[唐]李德裕撰:《会昌一品集》卷四《赠故蕃维州城副使悉坦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唐]李德裕撰:《会昌一品集》卷一二《论太和五年八月将故维州城归降准诏却执送本蕃就戮人吐蕃城副使悉怛谋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四玄宗《答李林甫贺收安戎城手制》,中华书局,1995年影印本。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四六李林甫《贺克吐蕃安戎城请宣示百竂表》,中华书局,1995年影印本。
    6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33页。
    1.[唐]樊绰撰:《蛮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向达原注,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唐]杜佑撰:《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唐]李吉甫撰:《唐六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6.[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宋]司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8.[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9.[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宋]祝穆撰,祝沫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宋]王溥撰:《唐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正德]熊相:《四川志》,1961年四川省图书馆据四川大学馆藏原刻钞本影钞
    16.[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清]和珅等撰:《钦定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清]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乾隆《四川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20.[明]冯任修,张世雍等撰: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巴蜀书社,1992版。
    21.[清]曹抡彬等修,曹抡翰等纂:乾隆《雅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3],巴蜀书社,1992版。
    22.[清]张曾敏修,陈琦纂:乾隆《屏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5],巴蜀书社,1992版。
    23.[清]李桂林等纂修:嘉庆《罗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2],巴蜀书社,1992版。
    24.[清]杨英灿等修、余天鹏续修、陈嘉绣续纂:嘉庆《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3],巴蜀书社,1992版。25.[清]刘元熙修,李世芳等纂:嘉庆《宜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30],巴 蜀书社,1992版。
    26.[清]杨迦怿修,刘辅廷纂:道光《茂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6],巴蜀书社,1992版。
    27.[清]黎学锦、徐双桂等修,史观等纂:道光《保宁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6],巴蜀书社,1992版。
    28.[清]张绍龄等纂修:道光《重修昭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1992版。
    29.[清]赵德林修:道光《石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3],巴蜀书社,1992版。
    30.[清]陈松龄等纂修:咸丰《天全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5],巴蜀书社,1992版。
    31.[清]范涞清等修,何华元等纂:咸丰《资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6],巴蜀书社,1992版。
    32.[清]邓仁垣修:同治《会理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70],巴蜀书社,1992版。
    33.[清]文啟、董贻清、伍肇龄、何天祥修纂:同治《直隶绵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6],巴蜀书社,1992版。
    34.[清]吴羹梅修,周祚峄纂:同治《直隶理番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6],巴蜀书社,1992版。
    35.[清]李溶、余文焕等纂修:同治《剑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1992版。
    36.[清]马傅业、刘玉慧等纂修:同治《续修罗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2],巴蜀书社,1992版。
    37.[清]马忠良修、马湘等纂,孙锵等续修:光绪《越禽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70],巴蜀书社,1992版。
    38.[清]刘炯原本、罗廷权续修,何衮等纂修:光绪《资州直隶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5],巴蜀书社,1992版。
    39.[清]王麟祥修,邱晋成等纂:光绪《叙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8],巴蜀书社,1992版。
    40.[清]辜培源修,曹永贤等纂:光绪《盐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70],巴蜀书社,1992版。
    41.[清]张龙甲修:光绪《重修彭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0],巴蜀书社,1992版。
    42.[清]武丕文、欧培槐等修纂:光绪《江油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8],巴 蜀书社,1992版。
    43.侯俊德等修,刘复等撰:民国《新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2],巴蜀书社,1992版。
    44.林志茂等修,汪金相 胡忠阀等纂:民国《简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7],巴蜀书社,1992版。
    45.谢开来修: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1992版。
    46.唐受潘修,黄镕等纂,王畏严补正:民国《乐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7],巴蜀书社,1992版。
    47.祝世德纂修:民国《汶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6],巴蜀书社,1992版。
    48.叶大锵修:民国《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1992版。
    49.张政等纂修:民国《剑阁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1992版。
    50.刘裕常修,王琢等纂:民国《汉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5],巴蜀书社,1992版。
    51.熊卿云、汪仲夔、洪烈森等纂修:民国《德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2],巴蜀书社,1992版。
    52.贺泽修,张赵才等纂:民国《荥经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4],巴蜀书社,1992版。
    53.杨钧衡等修,黄尚毅等纂:民国《北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3],巴蜀书社,1992版。
    54.李凌霄等修,钟朝煦等纂:民国《南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31],巴蜀书社,1992版。
    55.甘焘等修、王懋昭等纂:民国《遂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1],巴蜀书社,1992版。
    56.张典等修,徐湘等纂:民国《松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6],巴蜀书社,1992版。
    57.胡荥湛修:民国《雅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4],巴蜀书社,1992版。
    58.蒲殿钦修:民国《绵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7],巴蜀书社,1992版。
    59.刘复修:民国《邛崃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13],巴蜀书社,1992版。
    60.胡存琮纂修:民国《名山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64],巴蜀书社,1992版。
    1.四川省测绘局编:《四川省地图集》,四川省测绘局出版,1981年版。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3.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方国瑜著:《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5.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任乃强著:《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7.陈世松、贾大泉主编:《四川通史》第三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蓝勇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任乃强、任新建著:《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巴蜀书社,2002年版。
    11.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4.张维著:《北魏诸镇考》,自刊,出版年月不详。
    15.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2001年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6.何卫国:《北魏军镇研究》,2005年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17.四川省新都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新都县地名录》,1982年4月。
    18.四川省峨眉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峨眉县地名录》,1982年5月。
    19.四川省剑阁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剑阁县地名录》,1982年7月。
    20.四川省安岳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安岳县地名录》,1982年7月。
    21.四川省邛崃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邛崃县地名录》,1982年7月。
    22.四川省德阳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德阳县地名录》,1982年7月。
    23.四川省安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安县地名录》,1982年8月。
    24.四川省平武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平武县地名录》,1982年8月。
    25.四川省汶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汶川县地名录》,1982年8月。
    26.四川省沐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沐川县地名录》,1982年9月。
    27.四川省灌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灌县地名录》,1982年10月。
    28.四川省威远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1982年10月。
    29.四川省汉源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汉源县地名录》,1982年10月。
    30.四川省仁寿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仁寿县地名录》,1982年10月。
    31.四川省南溪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南溪县地名录》,1982年11月。
    32.四川省屏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屏山县地名录》,1982年12月。
    33.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地名录》,1982年12月。
    34。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地名录》,1983年1月。
    35.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县地名录》,1983年2月。
    36.四川省广元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广元县地名录》,1983年5月。
    37.四川省绵阳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绵阳市地名录》,1983年5月。
    38.四川省崇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崇庆县地名录》,1983年8月。
    39.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地名录》,1983年9月。
    40.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名录》,1983年9月。
    41.四川省荥经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荥经县地名录》,1983年11月。
    42.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地名录》,1983年12月。
    43.四川省宜宾地区、宜宾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宜宾地区、宜宾市地名录》,1983年12月。
    44.四川省彭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彭县地名录》,1984年1月。
    45.四川省芦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芦山县地名录》,1984年10月。
    46.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地名录》,1984年12月。四川省雅安地区、雅安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雅安地区、雅安县地名录》,1985年2月。
    47.四川省遂宁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遂宁县地名录》,1985年3月。
    48.四川省宝兴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宝兴县地名录》,1985年4月。
    49.四川省名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名山县地名录》,1985年7月。
    50.四川省天全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天全县地名录》,1985年7月。
    51.四川省简阳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简阳县地名录》,1985年10月。
    52.四川省乐山地区、乐山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乐山地区乐山市地名录》,1985年10月
    53.四川省石棉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石棉县地名录》,1985年11月。
    54.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地名录》,1985年12月。
    55.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地名录》,1985年12月。
    56.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名录》,1986年5月。
    57.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地名录》,1986年6月。
    58.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地名录》,1986年10月。
    59.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地名录》,1986年12月。
    60.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地名录》,1986年12月。
    61.四川省宜宾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宜宾县地名录》,1987年6月。
    62.四川省江油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江油县地名录》,1987年9月。
    63.四川省北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北川县地名录》,1987年10月。
    64.四川省大邑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大邑县地名录》,1988年8月。
    65.四川省青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青川县地名录》,1989年10月。
    1.[日]菊池英夫:《作为唐代边防机关的守捉、城、镇等的成立过程》,东洋史学27号,1964.12。
    2.康乐:《唐代前期的边防》,东海大学历史学报,1977年第3期。
    3.郭声波:《“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
    4.郭声波:《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郭声波:《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6.冯汉镛:《古代四川的地图学》,巴蜀文化网http://www.bscul.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