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党政治问题的再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在王朝循环式的闭合文明系统中依靠强大的历史惯性发展了几千年,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种传统统治模式才开始被动地接触外部世界。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教训之后,这种超稳定系统被打开了一个个缺口。“华夷之辨”与“天朝上国”的夜郎自大最终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击碎。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治国救民的良方,他们终于认识到国家落后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技不如人,更重要的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落后。在立宪政治日渐高涨的呼声中,政党终于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恩格斯在1883年对《共产党宣言》再次出版时的德文版序言中正确地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沿着这一思路出发,分析民初政党政治的产生条件,必须先从清末民初的经济、社会变化出发,方能看清民初政党政治的产生条件。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后一抹余晖。从此之后,中国在西方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面前,迅速走上了历史的下坡路。1840年的枪炮声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直接催生了资产阶级,为中国社会裂变注入了原动力,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清朝政府的国家权力出现了严重危机,各种新的思想理论异彩纷呈。民初政党政治就是在社会急剧变化,晚清政治权威不断下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客观形势下,借鉴西方政党思想而出现的一种政治现实。
     清末民初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与英国政党、日本政党的产生不同。英国的政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它扎根于社会多元主义、阶级制度、市民社会、对法治的信念、亲历代议制度的经验、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以及对个人主义的坚持。这些不同质的封建贵族、教会、皇权、社会之间的斗争为政党的产生和成长不仅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而且它的分权、自由、平等、理性的多元主义文化为政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日本的政党与中国政党的产生有其共同之处,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包袱显然要比“天朝上国”的中国小得多,其精英人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盘西化”的思想指导下,比较迅速地实现了自身的转换而快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他们由此走上的法西斯道路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中国政党是被作为强国的工具来使用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不同使得中国政党政治表现出诸多自己的特点。
     按照民初政党的主张和行为,可以把我国早期的政党分为革命政党和立宪政党。孙中山先生和梁启超先生对民初政党政治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孙中山先生认为只有彻底结束满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立宪制国家,因此他选择了革命道路;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则想在中国创立君主立宪国家,因而选择了改良道路。这两大政党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在推翻满清王朝方面却是交相呼应,客观上共同主导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潮,他们提出的议会、政党、国民之间关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对于政党政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初政治舞台上的政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同盟会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势力之间关于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是定都南京还是定都北京、总统制还是内阁制、是超然内阁还是政党内阁的斗争。这一斗争直接威胁到袁世凯的权力宝座,袁世凯多次引入军警武力威胁和暗杀手段而取得胜利。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紧了对国会的摧残和破坏,在使用各种非法手段取得总统权位后,他又在宪法起草问题上与国会形成激烈对峙,最后以武力解散国民党,致使议会民主政治遭遇重大挫折。
     袁世凯统治时期,国会虽被解散,但政党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并未结束。随着袁世凯帝制自为野心的逐渐暴露,各个党派逐渐联合在一起。进步党人是反袁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欧事研究会则逐渐成为护国战争的主力,中华革命党则是护国战争中的重要力量。护国战争胜利后,国会重开。各个党派以“系”、“会”的名义继续在国会中展开分权与集权、战争与否的激烈斗争,并再次不幸成为“府院之争”的殉葬品。进步党人依附封建军阀势力,提议召开新的国会,却被安福系击败而从此失去其地位。安福系在国会中的倒行逆施,终于使民初国会、政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政党政治本身的失败,而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够建立起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政党政治,这场政党政治的实验由于外力的强制作用而被过早地终止。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既缺乏西方社会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缺乏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一现实导致政党政治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在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时孤立无援;民初政党既由于自身建设严重滞后,在斗争中耗尽了自身的实力而被封建军阀所轻取,又由于军人干政而导致政治的脆弱和反复。本文在上述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新的观点:第一个分析了契约精神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关系;第二个是政党选择的失误对政党政治的作用;第三个从国家类型转换的复杂性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方面,论述了国家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内在冲突和矛盾。这是从文化层次、精神方面、制度层面进行的深层考察。这三个方面长期被民国研究的学者所忽略,但是它却是隐而不显、导致民国政党政治失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契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而中国却充满了权变思想,忽视、漠视、甚至歧视契约精神,导致了信用关系在民初朝野两界的大规模、深层次坏死,这既表现在行政势力方面,也表现在民初政党之间。这种情况导致了宪法、法律、制度的形同虚设和无所作为。法律的实质是人民与政府的一种契约,它是政治的准则,但是法律在中国人心中一直被当做一种手段来使用,因为我们认为它有便捷的实用价值和强国的工具作用,这个重要的区别导致了西方孕育、产生的政党政治在中国遭遇了它不曾有过的曲折命运。另外,国人对于政治人物品质的过高期望,缺乏妥协精神无疑也是政党政治挫折的原因之一。
     政体选择是政治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古希腊著名的执政官梭伦特别强调良好政体的重要性:“邪恶的政体将置城邦于灾难之中,而良善的政体却能使一切井然有序,将恶徒绳之以法。良善政体将化解冲突、恪守中道、温良俭让,遏制无序状态的爆发。善政将明辨曲直、从谏如流、避免分化,终结无休的争端。有序、智慧的善政是万世之本。”从西方政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观察,政体选择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然而民初政党政治中对这一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和重视,在政体选择上一再出现失误,导致一再出现的“府院之争”最终葬送了民初政党政治的活力。
     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建设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关系,是影响着民初政党政治的成败的又一个关键问题。中国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传统,在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步履蹒跚。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政党政治与国家建设的矛盾常常难以调和。民初政党政治既要反对袁世凯和满清等封建势力复辟王朝国家的企图,又要面对现代国家建设的挑战,这就使它常常力不从心。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政党政治没有能够经受住这种双重的压力,最终走向失败,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民初政党政治是议会民主与中国封建势力的殊死较量,其中贯穿着中央集权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间的斗争。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依靠军警的暴力支持,大肆打击和缩小政治参与、地方自治、言论自由等人民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权利,最终把政党政治逼上了绝路,而自己也走上了复辟倒退的历史不归路。这是一场民主自由与封建专制同归于尽的历史悲剧。《剑桥中华民国史》曾经精辟地总结说:“民国早期两场失败的政治试验——自由主义政治和独裁政体,似乎彼此是在其互相斗争中消灭的。
     民初政党政治的历史界碑矗立在20世纪的入门口,当我们抚摸这段历史界碑的时候不由得产生深刻的历史感悟。民初政党政治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上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历史大转型。民主共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寻求用宪政秩序来代替以治乱循环和成王败寇为特征的王朝政治与霸道政治,已经成为中国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最持久而未果的政治追求,运行2000多年的王朝国家终于进入了历史的陈列馆。这段历史启示我们,要把公民社会与政党政治结合在一起,公民社会乃是政党政治之“根”;努力加强宪政建设,宪政国家乃是政党政治之“壳”。如果没有宪政国家的保护和公民社会的滋养,政党政治很难获得健康的发展。
Chinese dynasty in their own civilized system, a closed circular to rely on a strong historical inertia, which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until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is traditional rule began to passive expos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ing gone through blood and fire, after the lesson, this super-stable system has been opened a series gap. Arrogant which "Hua Yi Zhi Bian" and "heavenly nation," eventually crushed by Western gunboats. Advanced Chinese try their best to find the prescription for country and people running the country, they finally understand the reason behind the state not only is less competent technology, more importantly,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In a gradual upsurge in the constitutional voice, The political parties finally ended up in China's political arena.
     Engels in 1883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re-publication of the German preface rightly pointed out:"Every historical era of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structure inevitably, is the era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basis for. " Along those lin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you must first end of the Qing's economic, social changes departure, can only see the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Kangxi and Qianlong of China's feudal system of the last glow of twilight. Since then, Chinese capitalism in the West face of the growing quickly embarked on the history of downhill. In 1840, the guns are silenced so that the old national subjugation and genocid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facing great danger. The landlord class, the peasant class, the bourgeoisie have mounted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way out of China has made arduous explorations. The rise of China's national capitalist industry an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direct birth of the bourgeoisie, in order to fission into a driving force in Chinese society,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in Chinese society. State power in the Qing government showed a serious crisis, a variety of new ideas, theories, and splendor.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is in rapid social changes, the late Qing political authority declining national crisis of unprecedented magnitude of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drawing on ideas of Western political parties, the emergence of a political reality.
     The product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y in end of the Qing has its own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and the Japanese political parties. British political party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is rooted in social pluralism, the class system, civil society, faith in the rule of law, witnessed the experience of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spiritual authority and the separation of secular authority as well as adherence to individualism. Thes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feudal nobility, church, imperial, social struggle between the creation and growth of a political party not only provide the space and time, and its separation of powers, freedom, equality, rationality and cultural pluralism as a political party provides a growth soil. Japa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a has its own in common, are imported from the West, but the burden of Japan'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much smallerthan China's, its eli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y believe "total Westernization", so Japan rapidly achieved its own transformation and walked into the world powers, but they embarked on this path of fascism which is enough to arouse our vigilanc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is used as a powerful tool to use, an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ymptoms which "inability to adapt" is very clear. This difference makes the Chinese party politics show a lot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ideas and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olitical parties in 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parties and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es. Mr. Sun Yat-sen and Liang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have made their different answers. Sun Yat-sen that only an end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in order to establish in China a modern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country, so he chose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hile with Kang Yu-wei, Liang Chi-chao, represented by reformers in China, wants the creation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o has chose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oad. Although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of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but in the overthrow of the Manchu dynasty in cross-echoes is, objectively speaking, co-led wave of social end of the Qing. They put forward parliaments, political parties, nation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also for today's party politics is still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In the long run, these two forces in China's social progress, there will be a long time,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romote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will no doubt hop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arly Republican political parties on the political scene engaged in a fierce struggle, which include the Northern Alliance warlords and Yuan Shikai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r a democratic republic, its capitalcapital in Nanjing or Beijing, presidential or cabinet system, supreme or the Cabine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Cabinet struggle. This struggle a direct threat to the throne of the power of Yuan Shikai, Yuan has introduced military and police force, threat and assassination means victory. Second revolution failed, Yuan stepped up to the devast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Congress in the use of various illegal means to winning the presidency downstream power and position, he has in the drafting of a constitution to form the fierce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ongress, the last to forc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KMT, led to Parliament democracy a major setback.
     Yuan Shikai's reign, Parliament was dissolved, but the political parties fighting for their rights struggle is not over. As the Yuan imperial ambitions from the gradual exposure of the various parties to bring together gradually. Progress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Yuan revolutionaries is the leader and organizer, Europe, something the study of war, protect the count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 force in China is to protect the country's Revolutionary Party,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war. Protect the countr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Congress re-opened. All parties to "department", "would" in the name continues to expand in the Congres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war or not, the fierce struggle, and once again, unfortunately, become a "struggl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sacrificial lambs. Progress partisan attachment feudal warlords, it is proposed to convene a new parliament, but was defeated and the subsequent loss of Anfu Department of their status. Anfu tied perverse act of Congress, and finally to Congress, the status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people's hearts plummeted.
     The early Republican political parties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In a sense,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the failure does not mean the failure of party politics in itself, but because we have not been able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party politics, party politics in this experiment because of the mandatory role of the external forces have been premature termination. Insid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China is neither the lack of Western society a strong economic base of capitalism and class-based, but also a lack of the masses based on this reality led to political parties seriously divorced from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in the face of a powerful feudal When forces of isolation;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not only because of self-construction has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in the struggle exhausted its own strength has been the feudal warlords of the beat, but also because of military interference in politics which lead to political fragility and repe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views, proposed three new perspectives:one is to analyze the spirit of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the second is the failure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choose the role of party politics. The third type of conversion from the state complex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ong and powerful country, discussed the state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in the internal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This is from a cultural level, spiritual, institutional levels deep study. These three areas have long been ignored by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research, but it is implicit rather than explicit,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Contract spirit is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le China is fraught with contingency thinking, neglect, neglect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spirit of contract, resulting in a credi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circles in China's large-scale, deep-seated necrosis, which is both an express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but also in early Republican political parties.This has led to the Constitution, laws exist in name only and do nothing.Essence of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of a contract, it is the political criteria, but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always been used as a means to use, because we think it has a convenient and powerful tool for practical value the role of this importan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y the West has led to party politics in China suffered twists and turns that it did not have a destiny.In addition, the quality of Chinese political figures for high expectations, lack of a spirit of compromise is no doubt one of the reasons of party politics setbacks.
     Political activities regime choic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Archon Solon of ancient Greece famou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 good system of government:"the evil system of government will be set among the city-state in the disaster, while the goodness of all well-ordered system of government but can be bad guys to justice. goodness form of government will resolve the conflict and abide by the middle, gentleness thrift to curb the outbreak of disorder. Good governance will tell the merits, Congjian such as flow, to avoid differentiation, the end of round disputes. orderly and good governance is the wisdom of ages of this. "Western political activity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bservation, regime choice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 however,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on this issue in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ttention to the choice of the regime of repeated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 there(?)s "government hospital battle," and ultimately losing the vitality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How to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s construction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affecte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another key issue. China saddled with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feudal autocratic tradition, from the Empire State to the nation-state tran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el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building undone, party politics and nation-building is often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ions.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to oppose Yuan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feudal forces and the country's attempt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nation-building, which it is often powerless. In the grim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olitical parties are not able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of such a double and eventually defeat, but also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is a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ith Chinese feudal forces in a desperate contest, which runs through the centralism 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political liberalism. To the Northern warlord Yuan Shikai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rely on police violence in support, vigorously to combat and redu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local self-governmen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other people's hard-won fight for the right to the end to party politics forced on the road to ruin, while he has also embarked on a restoration history of regression of no return. This is a democratic freedom and the tragic history of feudal autocracy di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brilliantly concluded:"It was an early two failed political experiment-the liberal political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t seems that with each other in their mutual struggle against annihil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pillar stands in the 20th century into the door, when we touch this part of history when the pillar could not help but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insights. The early Republican party politic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China started on the road has never been a major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cept has gained recognition seek to use to replace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or chaos is characterized by cycles and winner takes all, dynastic politics and hegemonic politics has become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as been the most lasting and unsuccessful political pursuit, running 2000 years of dynastic history, China has finally entered the museum. History teaches us that we should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parties together,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parties Naishi the "root";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onstitutional state Naishi party politics, the "shell." There is no protection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civil society, nourished, party politics can not be successful.
引文
① Sydeny Baily, Political and the Party System, N. Y.P7.
    ①[英]阿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85页。
    ②[英]阿克顿著,侯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86页。
    ④ Dell Gillette Hitchner and William Hery Hery Harbold, Modern Goverment, N.Y.PP290-291.
    ⑤ Party Development and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P5.
    ⑥ Political Party and Electoral Problems P.14.
    ③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①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第4期,第24页。
    ①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第4期,第25页。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3页。
    ②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③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①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103页。
    ①《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①马建忠:《上李伯像言出洋工课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第164页。
    ②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一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八月六日朝变十大可痛说》,《知新报》第七十四册,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
    ①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政论与科学之关系》,载《政艺通报》,1903年第23期。
    ③[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②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486—487页。
    ③《辛亥革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2页。
    ①《申报》,1912年1月1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
    ③[美]费正清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④[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⑤[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①法学教材编辑部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①沈汉、刘新成编:《英国议会政治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②房宁著:《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③[英]韦尔斯著,吴文藻译:《世界史纲》(下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9—482页。
    ①顾准:《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②刘为:《贵族与政党—18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3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一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第11页——12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第5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著,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0页。
    ③顾准著:《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④ M. Duverger, 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Methuen,1964, p. xxx.
    ④杨爱珍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①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①杨爱珍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③李路曲著:《当代东亚政党政治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9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①[法]邦雅曼·贡斯当著,阎克文、刘满贵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公共译丛总序。
    ①徐继畲:《瀛环志略》卷下《英吉利国》,《瀛环志略》(十卷本),光绪乙未积山书局刊本。
    ②徐达:《中国百年宪政的早期探索》,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年12月18日。
    ①徐达:《中国百年宪政的早期探索》,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年12月18日。
    ②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378页。
    ①薛福成:《出使四国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②薛福成:《出使四国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③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初洋工课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第164页。
    ④黎庶昌:《西洋杂事》二十五《日国更换宰相》,岳麓书社1985年版。
    ⑤《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7页。
    ⑥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页。
    ①《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3—394页。
    ②《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页。
    ①《政党论》,《时务报》(17),1897年1月。
    ②《政党论》,《时务报》(17),1897年1月。
    ③《时务报》第3册,第49页。
    ①《时务报》第3册,第49页。
    ②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②秦力山:《政党说》,《清议报》1901年5月。
    ③秦力山:《论非立大党不足以救将亡之中国》,《清议报》1901年5月。
    ①秦力山:《论非立大党不足以救将亡之中国》,《清议报》1901年5月。
    ②秦力山:《政党说》,《清议报》1901年5月。
    ①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二十五号。
    ②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二十五号。
    ①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0页。
    ②[英]甄克斯著,严复译:《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1903年版,第163页。
    ①杨德山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马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2号。
    ②杜亚泉:《政党论》,《东方杂志》,第8卷,第1号。
    ③沧江:《将来百论·中国政党之未来》,《国风报》,第1年,第9号。
    ④徐敬熙:《政党论》,《政论》,第4号。
    ①《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9页。
    ②《政闻社宣言书》,《政论》,第1号。
    ③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人民出版社版,第62页。
    ④徐敬熙:《政党论》,《中国薪报》,第9号。
    ①徐敬熙:《政党论》,《中国新报》,第9号。
    ②《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第48页。
    ③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人民出版社版,第63页。
    ④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第5号。
    ⑤沧江:《读十月初三日 上谕感言》,《国风报》,第1年,第8号。
    ①杨德山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②郑浩:《政党论》,转引自杨绪盟著:《移植与异化》,人民出版社版,第63页。
    ③马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2号。
    ④沧江:《将来百论·中国政党之将来》,《国风报》,第2年,第15号。
    ⑤杨德山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①《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315、316页。
    ②沧江:《将来百论·中国政党之将来》,《国风报》第9号。
    ③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第5号。
    ①徐敬熙:《政党论》,《中国新报》第9号。
    ②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第4号,1907年,4月。
    ③徐敬熙:《政党论》,《中国新报》,第9号,1907年9月。
    ①蒋智由:《政党论》《政论》第2号,1907年11月。
    ②马相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3号,1907年12月。
    ③郑浩:《政党论》,《政论》,第4号,1910年5月。
    ④杜亚泉:《政党论》,《东方杂志》,第八卷,第1号,1911年3月。
    ⑤郑浩:《政党论》,《政论》第4号。
    ⑥郑浩:《政党论》,《政论》第4号。
    ①《论今日亟宜组织政党以促宪政之进行》,《申报》,1910年4月27日。
    ①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②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③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①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④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⑤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①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②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③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④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7号。
    ⑤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庸言》,第1年,第10号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6-397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6。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6-397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0-44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7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7页。
    ⑨《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45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 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8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1页。
    ⑤李剑农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6-160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4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23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5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①《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版,第488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0页。
    ③刘德军、陆建洪:《孙中山建党思想初探》,档案出版社,第6页。
    ④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篇,上海书店1989版,第121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5页。
    ①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杂志第1期,1913年5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6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9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0—161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8—399页。
    ③李金河著:《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2—540页。
    ②李金河著:《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大共和日报》,1912年1月4日。
    ②《大共和日报》,1912年6月21日。
    ③《民生日报》,1912年2月20日。
    ①《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73页。
    ②《共和党党义浅说》,《宝山共和杂志》第3期,1912年10月。
    ①《六团不能合并实情》,《国民公报》,1912年5月9日。
    ②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92页。
    ①《时事新报》,1912年1月9日。
    ②《统一共和党本部通告》,《平民日报》1912年9月1日。
    ③《统一共和党本部通告》,《平民日报》1912年9月1日。
    ①李金河著:《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民立报》,1911年12月29日。
    ①《中中国社会党章程》,《天铎报》,1911年11月24日。
    ②张玉法著:《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2页。
    ③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④丁世峄:《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事》第1期,1913年5月。
    ①《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页。
    ②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下册,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396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7页。
    ①《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7页。
    ②《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8页。
    ③《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0页。
    ①《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7—749页。
    ②《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6页。
    ③《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9页。
    ④《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9页。
    ①《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90页。
    ②《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0页。
    ③《申报》,1912年7月11日。
    ④黄远庸:《远生遗著》卷2,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8页。
    ①张玉法著:《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8—399页。
    ①《申报》,1912年5月18日。
    ②《盛京时报》,1912年5月12日。
    ③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9页。
    ④《申报》,1912年6月2日。
    ⑤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0页。
    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0页。
    ①《盛京时报》,1912年5月29日。
    ②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9页。
    ③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08—609页。
    ④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50页。
    ①《申报》,1912年2月5日。
    ②杨幼炯:《中国政党史》,民国二十五年版,第55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9页。
    ②《盛京时报》,1912年9月4日。
    ①《盛京时报》,1912年1月11日。
    ①《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页。
    ②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店1958年版,第281页。
    ①《辛亥九月致内阁电》,摘自张謇:《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0页。
    ②张玉法著:《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①《民立报》,1912年3月2日。
    ②《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①《民权报》,1912年4月5日。
    ②《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③《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83—1084页。
    ①黄远庸:《远生遗著》卷2,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
    ②《民权报》,1912年6月27日。
    ③《梁任公先生知交手礼》,台北中央图书馆1995年版,第1045页。
    ①《申报》,1912年5月30日。
    ②《太平洋报》,1912年6月4日。
    ③《民立报》,1912年6月24日。
    ①《申报》,1912年6月28日。
    ②《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9页。
    ③《申报》,1912年6月28日。
    ④《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
    ⑤《申报》,1912年7月20日。
    ⑥《申报》,1912年7月27日。
    ⑦《盛京时报》,1912年7月23日。
    ①《盛京时报》,1912年7月27日。
    ②《申报》,1912年7月26日。
    ③《申报》,1912年8月3日。
    ④《段祺瑞与政党》,《天铎报》,1912年7月28日。
    ⑤《申报》,1912年7月26日。
    ①《申报》,1912年8月29日。
    ②《申报》,1912年9月4日。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④《申报》,1912年9月25日。
    ⑤李剑农:《戊戌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页。
    ①《盛京时报》,1912年10月2日。
    ②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页。
    ③[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7页。
    ②《时事新报》,1912年11月11日。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7页。
    ①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六,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70页。
    ②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③《民权报》,1913年2月14日。
    ④李金河著:《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③薛大可:《一塌糊涂的民初国会》,《天文台》,1955年2月2日。
    ④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4年版,第292页。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②戴季陶:《戴天仇文集》(台北重印版,1962年),第187-195页。
    ③《中华年鉴》,1913年,第514页。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②《盛京时报》,1913年4月18日。
    ③《盛京时报》,1913年2月27日。
    ④《盛京时报》,1913年4月27日。
    ⑤《申报》,1913年8月18日。
    ①邹鲁著:《澄庐文选》,正中书局民国37年,第426页。
    ②吴相湘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3,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893—895页。
    ③《民立报》,1913年5月5日。
    ④《政府公报》,1913年5月4日。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②《盛京时报》,1913年6月4日。
    ①《申报》,1913年6月6日。
    ②《盛京时报》,1913年8月11日。
    ①《时报》,1913年10月11日。
    ②《申报》,1913年9月11日。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④《盛京时报》,1913年9月25日。
    ①《盛京时报》,1913年10月3日。
    ②[美]费正清编,杨品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③《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3日。
    ①《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1日。
    ②《申报》1913年10月27日。
    ③《盛京时报》,1913年11月13日。
    ①《申报》,1913年11月23日。
    ②《申报》,1913年1月11日。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0-696页。
    ①《梁启超上大总统书》,《护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184页。
    ②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③梁启超:《致籍亮侪、陈幼苏、熊铁崖、刘希陶书》,《护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页。
    ④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⑤梁启超:《致籍亮侪、陈幼苏、熊铁崖、刘希陶书》,《护国文献》(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页。
    ①谢本书,冯祖贻等编:《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149页。
    ②程潜:《护国之役前后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3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7页。
    ②《民国日报》,1916年7月1日。
    ③《中华革命军四川司令石青阳通电》,《护国文献》(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56页。
    ①程潜:《护国之役前后回忆》,《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48辑,第5页。
    ②杨思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的形形色色》,《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48辑,第126页。
    ③《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7页。
    ④《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1页。
    ①程潜:《护国之役前后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12页。
    ②黄毅,方梦超编:《中国最近耻辱记》,国耻社1906年版,第295页。
    ③《革命文献》,第47辑,第97页。
    ④《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1页。
    ⑤曾毅:《护国军秘密运动史》,《革命文献》第47辑,第44页。
    ①谢彬撰:《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页。
    ②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2页。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页。
    ②《中国近代现代史论文集》,李云汉:《政学会与护法运动》。
    ①章士钊:《一院制之主张》,《甲寅杂志存稿》。
    ②章士钊:《一院制之主张》,《甲寅杂志存稿》。
    ③《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
    ④《晨钟报》,1916年12月15日。
    ⑤韩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183页。
    ⑥[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13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6—804页。
    ②韩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184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9页。
    ⑤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11页。
    ①许田:《对德奥参战》,《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2期。
    ②《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
    ①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近代稗海》第4辑,第346页。
    ②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上),第7页。
    ①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徐树铮电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7页。
    ②《时报》,1917年11月18日。
    ①《安福祸国记》,《近代稗海》第4辑,第348页。
    ②《安福祸国记》,《近代稗海》第4辑,第354页。
    ③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页。
    ④刘振生:《安福系的形成及其内幕》,《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①《申报》,1918年10月5日。
    ①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近代稗海》第4辑,第375页。
    ②《公言报》,1919年7月8日。
    ①《安福大罪案》,卷3,第32—33页。
    ②《安福大罪案》,卷3,第37页。
    ③《申报》,1920年7月11日。
    ④《申报》,1920年,7月16日。
    ①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
    ②[英]阿克顿著,侯健,范亚峰译,冯克利校,《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2页。
    ①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第61页。
    ②黄远庸:《远生遗著》第1卷,第248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一,中华书记1989年影印本,第11页。
    ①谢彬撰:《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8页。
    ①《民立报》,1912年8月1日。
    ①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著,张大军译:《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②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著,刘训练等译,《社会契约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辛亥革命》丛刊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3页。
    ①袁伟时:《从孙中山的辛亥迷误看中国民主》,公法评论。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1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8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7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0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2页。
    ①袁伟时:《孙文的“二次革命”与中国政治转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②[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② The Time Guide to the House of Commons,1974年,10月,第300页。
    ②袁伟时:《孙文的“二次革命”与中国政治转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2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6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7页。
    ④《清议报》第2册,1899年1月2日。
    ⑤《新民丛报》第38、39期合刊,第47—49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3页。
    ②[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
    ③冯耿光:《荫昌督师南下与南北议和》,《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357页。
    ④[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⑤[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8页。
    ①张謇:《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0页。
    ②[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21页。
    ③[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65—866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223页。
    ②《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期。
    ③侯宜杰著:《袁世凯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①《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
    ②《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9页。
    ③《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
    ⑤《申报》,1912年9月23日。
    ⑥黄远庸:《远生遗著》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5页。 ①黄远庸:《远生遗著》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页。②徐血儿著:《宋渔父》第1集,后编,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③《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版,第459—460页。④蔡寄鸥:《鄂州血史》,龙门联合书局出版1958年版,第225页。
    ①《申报》,1913年10月27日。
    ②《政府公报》,1913年10月25日。
    ③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88页。
    ①《民国日报》,1919年12月26日。
    ②谢彬撰:《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8页。
    ①薛大可:《一塌糊涂的民初国会》,《天文台》,1955年2月2日。
    ②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①沈毅:《“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社会学研究》,2008、6。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西塞罗三论:老年、友谊、责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6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④[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8页。
    ①[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②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③胡飞雪:《是什么改变了马戛尔尼的中国观》,《读者》,2009年第15期,第56页。
    ④严复著:《辟韩》,《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①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②朱彝尊著:《经义考》卷一百二十《周礼一》引吕祖谦语录。
    ①马东玉著:《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①曹汝霖著:《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②《民权报》,1913年2月14日。
    ③孙应祥,皮后锋编:《严复集》第3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④白蕉著:《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近代稗海》第3辑,第88—89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0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①《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3页。
    ②顾准:《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1998年版,第75页。
    ①阿克顿著,侯健、范亚峰译,冯克利校,《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3页。
    ①[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④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59页。
    ①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②许忠明:《动态视野中的政党制度》,《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③《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③古德诺著,王元译:《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④[美]詹姆斯·弗·穆尔著,梁骏等译:《竞争的衰亡》,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①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②[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③谢晖:《政治学的法理与政治化的法》,《法学评论》,1999(3)。
    ①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7页。
    ②[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7页。
    ③胡适:《我们能行的宪政与宪法》,《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
    [5]《孙中山全集》第一至十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7]《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民国古籍、庸言、大公报、申报等典藏文献。
    [9]金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吕亚力:《政治学》,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11]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3、李剑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5]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9]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
    [20]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21]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思维》,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2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23]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4]林茂生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5]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6]马起华:《政治学原理》,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
    [27]程肃:《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8]刘崇敬:《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与反思(1840——1919)》,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29]熊复主编:《世界政党辞典》,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年。
    [30]宋春、朱建华主编:《中国政党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31]周光龙:《政党论》,北京:内务编译处,1919年。
    [32]刘文岛:《政党政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33]陈旭:《政党论》,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
    [34]杨公达:《政党概论》,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
    [35]许正中:《政党之理论》,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
    [36]施雪华:《政党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
    [37]谢彬:《民国政党史》,戴天仇:《政党与民初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8]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39]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40]朱子彦、陈生民:《朋党政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1]邵德门主编:《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2]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43]朱汉国:《中国政党制度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44]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45]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6]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47]余潇枫:《比较行政体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49]萧超然:《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华文出版社,1998年。
    [50]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1]萧超然、肖韦:《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2]谢俊美:《政党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55]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56]郑宪:《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
    [57]刘吉、顾肖荣等:《党制之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8]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59]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2004。
    [61]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62]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64]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
    [65]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6]宋春、刘景富、梁德:《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
    [67]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北京三联1990年版。
    [69]吴江:《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0]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1]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4]钟群:《比较宪政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5]陈志让:《军绅政权》,上海三联书店1980年版。
    [76]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7]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9]冯启宏:《法西斯主义与三十年代中国政治》,台湾政治大学丛书1998年版。
    [80]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1]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2]郭宝平:《民国政制通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3]公丕祥:《中国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丁光旭:《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
    [86]陈之迈:《中国政府》第3册,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87]李宗黄:《新县制理论与实际》,中华书局1945年版。
    [88]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91]王沪宁:《民主政治》,三联书店(香港)1993年版
    [92]郝铁川:秩序与渐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3]黄仁宇:《从大历史角度解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可续出版社1998年版。
    [94]叶永烈编:《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95]张允起:《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96]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7]熊问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9]《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0]何廉:《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01]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2]徐复观:《徐复观杂文续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
    [103]董郁玉编:《政治中国》,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04]郭宝平:《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实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7]张希坡主编:《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8]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9]徐祥民:《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0]张福纪:《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根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1]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12]白钢:《宪政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3]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4]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5]潘伟杰:《现代政治的宪法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7]《何新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8]张友鱼:《宪政论丛》,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19]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0]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1]刘泽华主编:《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3]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4]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26]余祖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7]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三、中文译著:
    [128][美]狄百瑞:《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是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0][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
    [13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
    [132][美]杰弗里·庞顿:《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33][英]哈耶克:《自由宪章》/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4][英]哈耶克著、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
    [135][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6][意]G·萨托利著,杨德山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当代西方政党研究译丛,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7][英]哈耶克著、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外国法律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
    [138][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9][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著,刘训练李丽红张红梅译,《社会契约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0][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著,曾淼 林德山 译:《政党政府的性质》/西方政党政治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1][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著,曾淼 林德山 译:《政党与政府》/西方政党政治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2][英]弗里德里西·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4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 三联书店,1989年。
    [144][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5][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6][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7][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8][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9][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0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5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2][日]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3][美]邹谠:《中国20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四、中文论文:
    [155]刘世军:解读政治文明[J].政府法制,2003,(01)。
    [156]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J].政治学研究,2000,(03)。
    [157]王韶兴:政党权利与政党权力、政党义务之关系辨析[J].理论探讨,2009,(01)。
    [158]王韶兴:政党权利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基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分析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09(03)。
    [159]王韶兴:政党权力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J].学习与探索,2008(2)。
    [160]张福记: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模式演变的宏观透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9-25。
    [161]崔桂田:共产党执政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5 (4)。
    [162]臧秀玲: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6(01)。
    [163]吕连仁:浅议社会主义国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几个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1992/05。
    [164]刘京希:公民社会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政治生态理论的视角[J].浙江学刊,2007/02。
    [165]刘京希:社会建设中的现代政党——政党社会属性演化的新动向及由此所决定的党社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8/06。
    [167]金安平: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机制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01。
    [168]金安平:从发展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2008/03。
    [169]李默海: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特点与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70]郭道晖:宪政简论[J].法学杂志,1993,(5)。
    [171]童超贵:论政治文明的标准[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1)。
    [172]孟迎辉:政治文明的内涵与功能[J].宁夏党校学报,2003,(03)。
    [173]杨雪燕: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1)。
    [174]刘京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J].文史哲,2005/02。
    [175]张锡恩:《无产阶级专政的三个发展公式透析》,山东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76]谢晖:政治家的法理与政治化的法——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对“宪政”的支持关系及其变革[J].法学评论,1999,(03)。
    [177]王建民:对《民族共治论》一文的几点商榷意见[J].中国社会科学,2004,(06)。
    [178]于小英: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S1)。
    [179]彭庆军,虞崇胜:政治文明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2,(22)。
    [180]郑永年: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J].战略与管理,2001,(03)。
    [181]张伟斌:试论政治文明[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