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中国小说而言,文言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研究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文言小说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叙述方式,因而立足中国文化本位探究文言小说的叙事特色对于建构中国叙事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化有着广泛的继承和借鉴,通过对这一文本的仔细分析来探讨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无疑具有很高的样本价值。本文的目标就在于通过《聊斋》叙事艺术之渊源的考察来探究《聊斋》在中国文学叙事坐标中的位置。
     《聊斋》叙事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传统叙事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蒲松龄秉承“转益多师”的精神,在广泛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间叙事和史传文学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和基本叙述模式,而传统小说、古文、八股文、书画等艺术则为《聊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叙事技法。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讨《聊斋》叙事艺术的民间渊源。民间文化是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国的小说更是一开始就与民间文化分不开。《聊斋》虽为文人作品,但与民间叙事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民间文化是《聊斋》叙事的内核。《聊斋》不仅继承了民间果报叙事观念及其思维机制,而且还化用了民间叙事的时空观念和话语体式。在确定了叙事思维机制之后,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叙事框架来结构全文,而成熟的史传文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这正是第二章要探讨的内容。《聊斋》叙事继承了《左传》、《史记》等史书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的方法。《聊斋》借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叙事结构模式,《聊斋》故事虽不再如唐传奇那般冠以“某某传”或“某某记”,但是以人名命名的方式仍是对纪传体的继承。其叙述模式为:开篇首先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身世等,以人为中心、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时序贯穿和统领传主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以“传”的形式围绕传主展开叙事。第三章考察了《聊斋》对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借鉴吸收。作为小说,《聊斋》借鉴吸收前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聊斋》不仅从多个方面借鉴了历代笔记体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叙事技法,同时也吸收了通俗小说叙事艺术的优长。第四章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聊斋》叙事艺术的渊源。蒲松龄从小接受古文熏染,对古文及八股文法是相当娴熟的,因而,《聊斋》中就不难见到古文语言体式及古文笔法的踪迹。同时,对八股文的代言笔法也有继承和借鉴。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开拓者,蒲氏绝不是照搬古文笔法来叙述《聊斋》故事的,其借鉴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的。小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常常从其他非文学门类汲取各种养分。这正是第五章所要探讨的话题。蒲松龄虽不是书画家,但是《聊斋》还是旁征博引,汲取了书法、绘画甚至兵法理论的养分。书法的顺逆、起结理论,绘画的成竹在胸、传神写意、颊上添毫、白描皴染等理论和技法都成为《聊斋》叙事艺术的源头活水。不仅书法、绘画等邻近艺术门类,就连兵学理论也常被小说家借用于小说叙事。民间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史传则为其提供了叙述框架,笔记体志怪和传奇小说、古文笔法、书画兵学理论丰富了其叙事技巧,这些已经足以让《聊斋》叙事曲折动人,然而,蒲松龄还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优美而深邃的意境。为了让做到这一点,蒲松龄采用了诗性叙述策略,使得小说获得了诗性品格和诗性意境。这是第六章主要探讨的内容。
     《聊斋》在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意义绝不只是简单的总结继承,《聊斋》在借鉴吸收这些艺术的优秀叙事手法的同时,还积极地开拓创新,融多种叙事手法于一身,从而在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叙事技巧、叙事意境、叙述人称、叙事时空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些努力让《聊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把蒲氏送上短篇小说之王宝座的同时也让《聊斋》成为万口传颂的经典。更重要的是,随着它的广泛传播,《聊斋》的叙事艺术也为越来越多的小说所继承,可以说,《聊斋》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块里程碑,它向上总结和承托着悠久的叙事传统,向下有着重要的开拓启发意义。
The thesis is aimed at summarizing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chronologic research of the narrative of Liao-Zhai Zhi Yi. We wish we can conclude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by the research of Liao-zhai’s narrative art.
     The thesis contains six main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lk narrative and the narration of Liao-zhai. Folk beliefs and motifs pervade in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especially in Liao-zhai. They both exert their influences upon the narrative in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The folk narrative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 narrative cont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but also on the narrative patterns. In the second part, historical narrative provided extremely rice experience for Liao -zhai and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Liao-zhai inherited the art of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such as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the narrative spirit.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fiction and drama narrative technique. Pu-songling inherited the excellent narrative tra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and drama, more important, he innovated it. The forth part mainly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ao-zhai and Eight-part essay. In theMing-Qing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al fiction and the Eight-part essay is rather close. Eight-part essay Contains the bud of the conception“opening, development, change and conclusion”, which give much impact on Liao-zhai. On the base of mastering skeleton and basic characters of Eight-legged essay, this part will discusse what Pu-songling leraned from Eight-legged essay narrative art. In the fifth part, we find that Pu-songling inherited many narrative skills from theor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Because of same cultural ideas and same modes of think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borrowed the term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uch as the shape-spirit theory, the Outline Drawing (bai miao). In sixth part, we will discuss the rhymed verses narrative in Liao-zhai. Since Tang Dynasty,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 classical fiction intermingled with rhymed verses to narrative. It’s known to all that fiction and rhymed ver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iterature forms. But now, they intermingled with each other. The rhymed verses which are contained in fiction, have various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such as bring out themes conspicuously, expressing emotions, creating atmospheres, setting off images, portraying characters, analyzing the soul, and so on.
     The narrative of Liao-zhai not only inherited the previous narrative art, but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bsequent fictions.With the spread of Liao-zhai, more and more Chinese fiction are deeply impacted by Liao-zhai, not only ideas,also narrative. Therefore, we can think that Liao-Zhai has a role of linking the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narrative art in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More important, we can also conclude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引文
①[南朝]何法盛《晋中兴书·颍川庾录》载:“庾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书曰:‘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一作骛)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北之。”参见[清]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6页。
    ②黄人:《中国文学史·总论》,邬国平黄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③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④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⑤黄霖:《〈中国小说写人学〉序》,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⑥黄霖、李桂奎、韩晓:《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书店2009年版。
    ①参拙作《构建中国小说写人理论体系:评李桂奎新著〈中国小说写人学〉》,《时代人物》,2008年第4期。
    ①齐森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序一》,黄霖、李桂奎、韩晓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②[清]许奉恩:《里乘》自序,《里乘》,齐鲁书社,1988年,第7页。
    ①可参见汪龙麟《<聊斋志异>研究史略》(《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汪玢玲《七十年来的蒲松龄研究》(《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2)、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文学遗产, 2001年第3)阎峰《25年(1980—2004)来蒲松龄研究简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王琳《近年<聊斋志异>比较研究综述》(《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王庆云《三百年来的蒲松龄研究回顾》(《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
    ①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
    ②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2页。
    ③著超评论《聊斋》语,见《古今小说评林》,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9页。
    ①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00页。
    ②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
    ③南村:《〈聊斋志异〉跋》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8页。
    ④王承祖:《〈聊斋志异〉题辞》,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4第59页。
    ⑤胡泉:《〈聊斋志异〉序》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1页。
    ①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①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中国书店1982年,第21页。
    ③张新科:《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④童庆炳:《〈红楼梦〉、“红学”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
     ①《聊斋志异》版本较多,本文以张友鹤校注的三会本为主要参考版本。该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1978年4月新一版。本文采用1978年新一版为底本。
    ②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①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负诀》,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22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457页。
    ①[台]周伯乃:《情爱与文学》,台北:东大出版社1984年,第15、25页。
    ②《绛妃》但明伦评语,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第746页。说明:《聊斋》版本众多,本文以张友鹤先生辑校的《聊斋志异》(三会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版本。
    ③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85页
    ④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46页。
    ⑤蒲松龄:《募请水陆神象序》,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58页
    
    ①蒲松龄:《重修玉溪庵碑记》,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11页。
    ②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1页。
    ③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和戒饮酒。
    ④《放生池碑记》,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09页。
     ①[清]蒋伊:《蒋氏家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①蒲松龄:《〈会天意〉序》,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1036页。
    ②蒲松龄:《三皇庙建药王殿序》,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53页。
    ③蒲松龄:《试牍》,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838页。
    ④蒲松龄:《喜立德采芹》,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1917页。
     ①蒲松龄:《试后示篪、笏、筠》,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1804页。
    
    ①蒲松龄:《关帝庙碑记》,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20页。
    ②蒲松龄:《〈会天意〉序》,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3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②[清]但明伦:《聊斋志异序》,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
    ③[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4页。
    ①[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63年,第67页。
     ①[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2页。
    
    ①[清]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
    ②《鲁公女》篇夹批,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4页。
    ③[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2页。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9页。
    ②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①张守荣:《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第29页。
    ①周宁:《想象与权力》,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①王一川:《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②鲁迅:《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③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30页。
    ①[清]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仓修良著:《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67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3年,第1页。
    ③董乃斌:《论中国叙事文学的演变轨迹》,《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④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3年,第67页。
    ⑤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页。
    ⑥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00页。
    ⑦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4页。
    ⑧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6页。
    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①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5页。
    ②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5页。
    ③Robert Scholes,Naney R.Comley,Gregory L.Ulmer合著:Text Book,St.Martin’s Press,1998,第130页。转引殷企平:《互文性》,《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2期。
    ④《史通·内篇·二体》,[唐]刘知几撰,赵吕甫:《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⑤李剑国:《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注·史传》,《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②[梁]刘勰:《文心雕龙注·史传》,《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1页。
    ③《史通·二体》,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④《史通·模拟》,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98页。
    ⑤[清]冯李骅、陆浩:《左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41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40页。
    ⑥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5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第70页。
    ③严格地说,《聊斋》的虚构、想象等手法直接受益于唐传奇等小说,但是其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学,因而本文追本溯源,探究《聊斋》虚构叙事与《左传》之关系。
    ④[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历史的想象》,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6页。
    
    ①[晋]杜预著,[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40-341页。
    ②[晋]杜预著,[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40页。
    ③林纾:《左传撷华》卷上,商务印书馆1921年。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316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318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317-318页。
    ④[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仿制品的历史文本》,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①[清]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
    ②[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8页。
    ③[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99-400页。
    ④《史通·叙事》,[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99页。
    ⑤《史通·叙事》,[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10页。
    ⑥《史通·叙事》,[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01页。
    ⑦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一块里程碑——论刘知几〈史通〉的叙事观》,张寅彭主编:《文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5-166页。
    ⑧蒲松龄:《与诸侄书》,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5页。
    
    ①[唐]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3467页。
    ②[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20页。
    ③[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2页。
    
    ①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2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3年,第68页。
    ③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8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5121页。
    ②《文心雕龙·附会》,《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8页。
    ③《文心雕龙·体性》,《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8页。
    ④[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①[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全宋文》卷2281,第10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第300页。
    ②[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岳麓书社,1994年。
    ③[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④蒲松龄:《聊斋自志》,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2页。
    ①[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②马瑞芳:《司文郎:畸人异行的深刻历史内涵》,《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3期。
    ③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0页。
    ④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2页。
    ⑤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第9页。
    ⑥王士祯为山东新城人,即今淄博桓台。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页。
    ②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2032页。
    ③《聊斋·折狱》
    ④《叶生》但评,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5页。
    
    
    ①程千帆:《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第162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41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54-55页。
    ④[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80页。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序》,《唐国史补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3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韩沈良史才》,《唐国史补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55页。
    ③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卷36,中华书局1958年,第486页。
    
    ①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1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中华书局1958年,第414页。
    ①[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5-16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33页。
    ②[苏]高尔基:《给皮雅特尼茨基》,高尔基著,曹葆华、渠建明译:《文学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2页。
    
    ①[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72页。
    ②[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②第九十四回回评,《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145页。
    ③第一百十三回回评,《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70页。
    
    ①古添洪:《唐传奇的结构分析》见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22页。
    ②[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44页。
    ①[英]卢伯克:《小说技巧》,载《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9-161页。
    ③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3年,第43页。
    ④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3年,第43页。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三联书店2001年,第628页。
    ③陈文新:《先秦时代的三种叙事类型》,载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①朱振武:《论〈聊斋志异〉的三个创新手法》,《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①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①[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①[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②[明]冯梦龙著,陆国斌、吴小平校点:《古今谭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76页。
    
    ①[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②黄希云:《小说人称的叙述功能》,《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①[希]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8-29页。
    ①[英]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译文载《世界文学》,1997年第1期。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2页。
    ③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9页。
    ①[晋]杜预:《春秋序》,《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法]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第562页。
    ②《左传·文公十一年》评语,[清]王源:《左传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30页。
    ③《左传·文公十一年》评语,[清]王源:《左传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30页。
    
    ①[清]李绂:《秋山论文》,乾隆刊本,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04页。
    ②[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①林纾:《歇洛克奇案开场·序》,[英]柯南道尔著,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商务印书馆1914年,前言第3页。
    
    
    ①[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3页。
    ②[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9页。
    ①[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①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①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②[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页。
    ③可参考刘希庆《论〈左传〉中的顺序和倒叙》一文,该文对《左传》倒叙分析十分详尽。载《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左传·文公二年》评语,[清]王源:《左传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25页。
    ②《左传·文公二年》评语,[清]王源:《左传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25页。
    ③孙绿园:《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页。
    ④[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20页。
    ⑤[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40页。
    ⑥林纾:《左传撷华》,商务印书馆1921年,第82页。
     ①[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59页.
    ①[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1页.
    ①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54页。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十月文艺出版社年1994年,第149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③谭君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②张友鹤:《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9页。
    
    ①张稔穰《〈婴宁〉赏析》,《稗海卮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③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①孙海平、杨永洁:《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2期。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6页。
    ②沈继常、钱模祥:《但明伦论作文之要在于立胎——聊斋志异但评研究之一》,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编《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1984年,第402页。
    ③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
    
    ①蒲松龄:《作文管见》,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398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②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③《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②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
    ③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
    
    ①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②盛伟:《蒲松龄全集·聊斋词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994页。
    ①孙逊先生、潘建国先生认为,“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而“传奇小说”,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志怪与传奇并列实际上乃是混淆了小说的“题材分类”与“文体分类”,在逻辑上无法获得统一。古代小说可以按照篇幅、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流传方式等文体特征,分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等四种文体。而笔记体有可以分为志怪类、志人类、博物类等。可见笔记体和传奇体都是从文体的角度命名的,可以并列。(参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由于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笔记体中的志怪小说,因而本文以笔记体志怪小说指代志怪小说。
    ②[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第374页。
    ③[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第486页。
    
    ①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第215页。
    ②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第213页。
    ③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第21页。
    ①[晋]干宝《进<搜神记>表》,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3页。
    ②[清]张笃庆《答蒲松龄来韵》,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第17页。
    ③[清]蒲松龄:《沁园春》,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2019页。
    ④[清]蒲松龄《途中》,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574页。
    ⑤[清]蒲松龄:《贺新凉》,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2006页。
    ⑥[清]张笃庆:《岁暮怀人诗》,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第24页。
    ⑦[清]张笃庆:《和留仙韵》,载张笃庆撰《昆仑山房诗集》,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第17页。
    ⑧[清]张笃庆:《寄留仙、希梅诸子》,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第23页。
    ⑨[清]张笃庆:《寄蒲留仙》之二,引自袁士硕《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第23页。
    ⑩[清]蒲松龄:《同安丘李文贻泛大明湖》,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87页。11 [清]蒲松龄《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即呈孙树百、刘孔集》,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05页。12 [清]蒲松龄:《聊斋自志》,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2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页。
    ①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①墨白:《简述神话以幻为真的叙事范型及古代志怪小说的叙事传统》,《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③童庆炳:《文本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④张友鹤辑:《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4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
    ③《绛妃》但明伦评语,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46页。
    ④[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载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⑤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1页。
    ⑥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选:《马克思恩科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2页。
    ②王承祖:《聊斋志异题辞》,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4页。
    ③《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④[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总评,陈曦钟等:《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622页。
    ①《左传·隐公元年》评语,[清]王源:《左传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9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73页。
    ②《连城》冯评
    ③《与诸侄书》,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5页。
    ④黄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8页。
    ②林纾:《春觉斋论文》,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69页。
    ③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④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36页。
    ②五十九回总批,邓遂夫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459页。
    ③[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1页。
    ④《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之“经义部总部”
    ⑤[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9页。
    ⑥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90页。
    ①[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9页。
    ②[法]巴尔扎克:《论艺术家》,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①[美]威·路特《论悬念》,转引自周健、王培铎《论悬念的焦点》,《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②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①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②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80页。
    ①《小说丛话》定一语,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页。
    ②《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③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539页。
    ④《鲁公女》冯评,张友鹤辑:《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6页。
    
    ①[法]纪德:《背德者》,李玉民、老高放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②[清]蒲松龄:《喜立德采芹》,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917页。
    ③[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308页。
    ④[清]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130页。
    ①[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九,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35页。
    ②“脱卸”一词,不同的评点者有不同的称谓,据张世君介绍,至少有脱换、卸去、脱卯、接卸、交卸、脱泄、泻、过接、斗笋、移云接月、移花接木、过枝接叶、转叠法、节外生枝、转笔、穿接、穿插接递等说法。参见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页。
    ③[晋]郭璞著,《葬经》,载郭彧:《风水史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④参见郭彧:《风水史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⑤[明]周景一:《山洋指迷?分敛》,姚雨方校注:《新校山洋指迷》,台湾:翔大出版社2001年。
    ⑥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39页。
    ⑦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侯忠义、王汝梅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0页。
    
    ①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②第五十一回夹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49页。
    ③第五十一回夹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49页。
    ④第四十七回夹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894页。
    ⑤迟宝东:《金批水浒叙事技巧三题》,《海南师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第四十八回金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904页。
    ②第四十三回夹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824页。
    ③第九回总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4页。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1页。
    
    ①第三回夹批,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01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③[清]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第一回总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④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8页。
    ②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00页。
    ③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983页。
    ④[清]张竹坡:《金瓶梅》第28回总评,《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420页。
    ⑤《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①[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90-3491页。
    ①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②[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之“经义部总论”。
    ③[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④林纾:《春觉斋论文》,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23页。
    ⑤林纾:《春觉斋论文》,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24页。
    ①[清]梁章钜:《制艺丛话》,陈居渊校点:《制艺丛话、试律丛话》合刊本,上海书店2001年,第158页。
    ②[清]王士禛《题聊斋文集后》,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
    ③[清]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007页。
    ④[清]蒲松龄:《庄列选略小引》,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032页。
    ⑤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⑥蒲松龄:《<醒日轩课>序》,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034页。
    ⑦[清]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①[清]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②陈洪:《聊斋评论的双璧:冯镇峦、但明伦批点衡估》,《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3期。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
    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1页。
    
    ①[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
    ②[清]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③[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1页。
    ④[清]李扶九选编《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3年,第7页。
    ⑤[清]李扶九选编《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3年,第3页。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②《文心雕龙·附会》,《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8页。
    ③[清]崔学古撰:《学海津梁》,参见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室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资料》第四册,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室,1978年,第138页。
    ①[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8页。
    ①[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0页。
    ②[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8页。
    ③[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①[清]蒲松龄:《作文管见》,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398页。
    ②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443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61页。
    ②[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5-3486页。
    ③蒲立德:《聊斋志异跋》,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9页。
    ④《闲情偶记·结构第一》,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页。
    ⑤[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桃花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①李云程语,见陶学良《〈古文笔法〉述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②王定保:《唐摭言》卷五《切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59页。
    ①《辩亡》,《归潜志》卷12,见《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②李零译注《孙子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91年,第27页。
    ③孙武撰,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上海书店1986年,第67页。
    ④孙武撰,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上海书店1986年,第67页。
    ⑤陈曦钟等:《三国演义会评本》第六十二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64页。
    ⑥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44页。
    ⑦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
    ⑧《与诸侄书》,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5页。
    
    ①[清]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王锡荣:《郑板桥集详注》,吉林文史出版1986年,第352页。
    ②侯忠义、王汝梅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③邱江宁:《八股文“技法”与明清戏曲、小说艺术》,《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①金圣叹所说的“文”相当于萧统所说的“立意”。
    ②《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③《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④[清]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668页。
    ⑤[清]吕毖:《明朝小史》卷六,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7页。
    
    ①李云程语,见陶学良《〈古文笔法〉述评》,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②林纾:《左传撷华》卷上,商务印书馆1921年。
    ③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长沙师范学校编:《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①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②《三国演义》第45回总评,陈曦钟等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63页。
    ③孟昭连:《水浒传评点中的小说技巧论》,《南开学报》,1999年第2期。
    ①《水浒传》第一回总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①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②[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6-3487页。
    
    ①陈曦钟第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②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04页。
    
    ①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②张稔穣:《聊斋志异语言特色简论》,《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
    ③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④重庆师院中文系77级本书编辑组:《中外格言》,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275页。
    ①吴九成:《丰富·独特·生动——论聊斋志异的细节描写》,《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06页。
    ②[清]李渔:《窥词管见》,李渔著,艾舒仁编:《李渔随笔全集》,巴蜀书社1997年,第581页。
    
    ①《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8页。
    ②《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8页。
    
    ①[明]于慎行撰,郭应宠编:《穀山笔麈》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
    ②[清]蒲松龄:《郢中社序》,盛伟编:《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第111页。
    ②[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佚篇·论课蒙学文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683页。
    ③可参蒋寅:《角色诗综论——对一种文化心理的探讨》,《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杨海明:《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④[清]袁枚:《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三,台北启明书局,第12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仓山房尺牍》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的《小仓山房诗文集》没有收此文。
    ⑤[明]倪鸿宝:《孟子若桃花剧序》,郑超宗辑:《媚幽阁文娱》,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第61页。
    
    ①[清]唐彪辑撰:《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7页。
    ②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略》,三联书店1983年,227页。
    ③陈居渊校点:《制艺丛话、试律丛话》合刊本,上海书店2001年,第19页。
    ④[清]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
    ⑤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8页。
    ①鲁迅:《三闲集·怎么写》,《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7年,第32页。
    ①金克木:《高鹗的八股文》,《读书》,1988年第1期。
    
    ①[清]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8页。
    ②[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6页。
    ①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15页。
    
    ①唐彪:《读书作文谱》卷六引杜静台言,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6页。
    ②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5页。
    ③《理学汇编·文学典》卷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第77576页。
    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六,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67页。
    
    ①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018页。
    ②[清]蒲松龄:《〈帝京景物选略〉小引》,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029页。
    ③[清]蒲松龄:《蚤起》,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97页。
    ④[清]蒲松龄:《蚤起》,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97页。
    ①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38页。
    ②《闲情偶寄·词曲部》,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页。
    
    ①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
    ②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9-3490页。
    ③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12页。
    ④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①[清]章学诚撰:《章学诚遗书》卷九,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②[清]江国霖:《〈制艺丛话序〉》,梁章钜:《制艺丛话》,上海书店2001年,第5页。
    ③[清]皞皞子《聊斋文集跋》,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60页。
    ④[清]余集:《聊斋志异序》,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1页。
    ⑤[清]蒲松龄:《聊斋自志》,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2页。
    ⑥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85页。
    ①刘洪强:《“聊斋”名义考》,《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4期。
    ②[清]蒲立德:《聊斋志异跋》,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8页。
    ③参见戴玉亮、贠瑞虎:《蒲松龄书馆:鬼怪狐仙出“聊斋”》,《大众日报》,2009年3月25日,第10版。
    ④[清]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1页。
    
    ①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②参蒋瑞藻:《小说枝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00页。
    ③[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98页。
    ④[清]法式善:《与徐尚之论文书,《存素堂文集》卷三,嘉庆十二年刻本。
    
    
    ①梁章钜《制艺丛话》,陈居渊校点:《制艺丛话、试律丛话》合刊本,上海书店2001年,第13页。
    ②赵之恒校点:《大清十朝圣训·清仁宗圣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5135-5136页。
    ①关于叙事之道与叙事之技关系的论述请参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58页。
    ②之所以把书、画放在一起论述,是因为本文把书法和绘画视为一体。从理论上讲,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很难分开,比如唐代张彦远就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的说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中国书画全书》);明人朱同也有类似说法:“画之与书非二道也。”(朱同:《覆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清人董棨说:“书成而学画,则变其体不易其法,盖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养素居画学钩深》)
    ③[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509页。
    ④[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0页。
    ①[宋]苏轼撰,孔凡礼、邹同庆等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365页。
    ②第十三回总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58页。
    ③第十九回总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61页。
    ④[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⑤[清]金圣叹:《水浒传》楔子总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8页。
    ⑥第二十二回金评,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24页。
    
    ①蒲松龄:《〈帝京景物选略〉小引》,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②《湘裙》篇夹批,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27页。
    ③[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7页。
    ④[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载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89页。
    
    ①[清]笪重光:《书筏》,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561页。
    ②[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书店,1984年,第9页
    ①[宋]陈思编纂:《书苑菁华·卷二·书法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②[明]汤临初:《书指》卷上,叶培贵、甘中流主编:《书法备览》检索光盘,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③《镜花缘》(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1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8页。
    ⑤施闺章对蒲松龄《一勺之多》的批语,参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406页。
    ⑥[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载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⑦[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书店1984年,第70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91页。
    ②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7页。
    ①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596一597页。
    ②[唐]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张彦远著,周晓薇校点:《历代名画记》,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63年,第19页。
    ③[清]吴棠桢评《空青石传奇》评语,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④[清]张坚:《〈梦中缘〉自叙》,蔡毅辑:《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第1688页。
    ⑤《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6页.
    
    ①鲁迅:《叶紫〈丰收〉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19页。
    ②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29,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5页。
    ③[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传神总论》,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512页。
    ④[宋]邓椿:《画继》(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24页。
    ①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②[清]蒲松龄《拙叟行》,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
    ③[清]蒲松龄《青州道中杂咏》,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①[法]狄德罗《波滂的两个朋友》,艾珉译,《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4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第388页。
    ③[清]蒲松龄:《赠朱湘鳞》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939页。
    ④[清]蒲松龄:《谢王圣符画判》,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90页。
    ⑤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8页。
    ⑥[魏]刘劭:《人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第388页。
    ②容与堂本《水浒传》夹批,《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98页。
    ③饶道庆:《红楼梦脂评中的画论术语探源》,《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4期。
    ①蒋苾薏:《浅谈工笔白描的线之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②蒋苾薏:《浅谈工笔白描的线之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③关于“勾勒”一词,吴世昌先生有不同的理解,他在《周邦彦及其被错解的词》中说:“周邦彦看来所缺者惟有在情景之外,渗入故事,使无生者变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这种手段,后来周济称之为‘钩勒’,他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他所谓‘钩勒’,即述事:以事为钩,勒住前情后景,则新境界自然涌现。”(《罗音室学术论著》第2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251页。)
    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6页。
    ⑤《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文艺学习》,1956年第4期。
    ②[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740页。
    ③[清]松年《颐园论画》,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
    
    ①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清]蒋骥:《传神秘要》,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503页。
    
    ①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②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5页。
    ③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160页。
    ④第24回脂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唐]杜牧:《注孙子序》,《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0页。
    ②《与诸侄书》,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5页。
    ③[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④[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7页。
    ⑤《宦娘》夹批,《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986页。
    
    ①李零译注:《孙子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91年,第70页。
    ②[明]陈善《扪虱新语》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三联书店200年,第440页。
    
    ①《孙子兵法·虚实篇》,李零译注《孙子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91年,第35页。
    ②[唐]李世民、李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第30页。
    ③《与诸侄书》,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5页。
    ④陈曦钟等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第五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569页。
    
    ①何其芳:《论〈红楼梦〉》,《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53页。
    ②[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③[德]海德格尔:《林中路·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④[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29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②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239-240页。
    ③何其芳:《论〈红楼梦〉》,《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56页。
    ④何其芳:《论〈红楼梦〉》,《何其芳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56页。
    ①[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①张荣铮、刘勇强、金懋初点校:《大清律例·户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7-218页。
    ①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周国平:《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①[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正编二),台湾:大通书局1985年,第510页。
    ②[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正编一),台湾:大通书局1985年,第130页。
    ③《聊斋俚曲》,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2892-2893页。
    
    ①沈从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刘洪涛:《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②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第173页。
    ③[唐]皎然:《诗式·用事》,《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28页。
    
    ①《聊斋志异自叙》,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34页。
    ②[清]蒲箬:《祭父文》,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8页。
    ③蒲松龄《述刘氏行实》,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308页。
    ①《午睡初就枕,忽荆人入,见余睡而笑,急张目,则梦也》,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950页。
    ②这是陈平原先生的说法,陈平原有《千古文人侠客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一书专门论述文人的侠义梦想。
    ③蒲箬《柳泉公行述》,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2页。
    ④《题吴木欣〈班马论〉》,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119页。
    ⑤《怀如水二十韵》,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69页。
    ⑥张元:《柳蒲泉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⑦《秋灾记略后篇》,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28页。
    ⑧《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024-1025页。
    
    ①《与张益公同上谭无竞再生进士》,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138页。
    ②《上王司寇书》,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1136-1137页。
    ③《上孙给谏书》,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122页。
    ①[明]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98页。
    ②[明]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99页。
    ③《聊斋作》,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70页。
    ④《遣愁》,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77页。
    ⑤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⑥《贻希梅》,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63页。
    ⑦《咏史》,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61页。
    ⑧《聊斋作》,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70页。
    ⑨《拙叟行》,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818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73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73页。
    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高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53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55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55页。
    ②《趺坐》,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第1659页。
    ③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
    ④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554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8页。
    ①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679页。
    
    ①吴世昌:《周邦彦和他被错解的词》,《文史知识》,1986年第11期。
    ②《闻一多全集》(一),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03页。
    ①[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5页。
    ②《鲁公女》冯评,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196页。
    ①《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3页。
    ②《封三娘》冯评,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614页。
    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第313页。
    ④[清]叶燮:《原诗·内篇下》,郭绍虞主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页。
    ⑤沈祥龙:《论词随笔》,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4055页。
    ①[捷克]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艺术的谈话》,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②《连琐》王士禛评,《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337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自志》,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32页。
    ④《读聊斋杂说》,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586页。
    ①《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1747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③[清]叶燮:《原诗·内篇下》,郭绍虞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页。
    ④[清]叶燮:《原诗·内篇下》,郭绍虞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⑤刘勰:《文心雕龙注·隐秀》,《范文澜全集·文心雕龙注》(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⑥[捷克]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62页。
    ①耿占春:《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②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78页。
    ③徐海燕:《悠悠千载一金莲——中国的缠足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④[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①[清]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5页。
    ②[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页。
    ③[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5,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365页。
    ④[宋]赵彦卫:《云麓漫抄》,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页。
    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卷36,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第486页。
    ⑥[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第803页.
    ⑦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郑振铎全集》(6),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01页。
    ③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④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6-127页。
    ⑤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⑥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⑦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10页,
    
    ①[清]爱心觉罗·玄烨:《御制全唐诗序》,《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②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36页。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①[清]徐增《而菴诗话》,载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427页。
    ②鲁迅:《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48-149页。
    ③不包括化用前人诗作的故事在内,《聊斋》共有61篇中出现各种韵文,其中直接引用前人诗作的8篇,直接出现蒲氏自己诗作的24篇,出现词、曲、赋、对联、酒令等骈文的共29篇。
    ①陈洪:《<聊斋)评论的双璧),《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4期。
    ②[清]蒲松龄:《郑中社序》,盛伟:《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总1033页。
    ③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第167页。
    ④何满子:《蒲松龄在美学层面上》,辜美高,王枝忠主编:《国际聊斋论文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①[魏]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8页。
    ②[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71页。
     ①[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说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①《读第五才子书法》,陈曦钟等:《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②[清]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总评,陈曦钟等:《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622页。
    ③骆冬青:《论〈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3页。
    ②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③[清]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
    ④陈文新:《纪晓岚对聊斋志异的批评与调侃》,《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Z1期。
    ①[清]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纪昀语,汪贤度校点:《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72页。
    ②[清]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4页。
    ③汪贤度校点:《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④解弢:《小说话》,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9页。
    ①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②王一川:《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①[美]韩南著,张保民、吴兆芳译:《早期的中国短篇小说》,王秋桂等译:《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②[美]韩南著,张保民、吴兆芳译:《早期的中国短篇小说》,王秋桂等译:《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①当然,模拟之作的大量出现,原因不止于此,笔者在硕士论文《小豆棚研究》第一章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此处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展开。
    ②王富仁:《鲁迅小说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4期。
    
    ①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
    ②徐岱:《中国古代叙事理论》,《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①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5页。
    ②陈书良选编:《梁启超文集》,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82、287页。
    ③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6页。
    ④钱满素:《不同的眼光——说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读书》,1998年第10期。
    ⑤《闻一多全集》(一),三联书店1982年,第203页。
    
    ①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9页。
    ②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①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91页。
    ②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①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蒲松龄著,张友鹤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1978年新一版。
    《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蒲松龄著,任笃行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
    《聊斋佚文辑注》,盛伟,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
    《蒲松龄全集》(全三册),盛伟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蒲松龄集》(全四册),路大荒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蒲松龄年版谱》,路大荒,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蒲松龄著述事迹新考》,袁世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
    《蒲松龄评传》,袁世硕、徐中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蒲松龄评传》,马瑞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聊斋〉艺术通论》,雷群明,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聊斋〉艺术论》,马振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聊斋志异〉创作论》,马瑞芳,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马瑞芳,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聊斋美学》,吴九成,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张稔穰,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于天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聊斋创作心理研究》,王平,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聊斋志异〉与蒲松龄》,辜美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聊斋志异〉丛论》,孙一珍,济南:齐鲁出版社1984年版。
    《〈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黄洽,济南:齐鲁出版社2005年版。
    《〈聊斋志异〉艺术欣赏》,吴组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汪玢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汪玢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唐富龄,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李厚基、韩海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于天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聊斋志异说唱集》,关德栋,李万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聊斋志异戏曲集》,关德栋,车锡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蒲松龄论集》,王枝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聊斋学研究论集》,张永政、盛伟主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聊斋论文集》,辜美高、王枝忠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992年版。
    《〈聊斋志异〉戏曲集》,关德栋、车锡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蒲松龄研究集刊》一、二、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0、1981、1982年版。
    《春秋左传集解》,[晋].杜预著,[唐]陆德明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史通新校注》,[唐].刘知几著,赵吕甫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史稿》,[清].赵尔巽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文心雕龙》,刘勰著,范文澜注释,《范文澜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闲情偶寄》,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艺概笺注》,[清].刘熙载著,王中气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曲律》,[明].王骥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文笔法百篇》,[清].李扶九选编,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
    《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三国演义》(会评本),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邓遂夫校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版。
    《池北偶谈》,王士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制艺丛话》,粱章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历代文话》,王水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管锥编》,钱钟书,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谈艺录》(补订重排本),钱钟书,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文学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陶东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小说修辞学》,[美].W·布斯著,周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新叙事学》,[美].戴卫·赫尔曼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为修辞的叙事》,[美].詹姆斯·费伦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小说美学经典三种》,[英].卢伯克、福斯特、缪尔著,方士人、罗婉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小说的艺术》,[捷].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美].王靖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小说面面观》,福斯特,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叙事学》,[美].浦安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叙事学》,杨义,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叙事美学》,王泰来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叙事学导论》,罗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小说美学》,吴功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小说美学史》,韩进廉,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小说叙事学》徐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小说修辞研究》,李建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叙事学》,胡亚敏,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叙述学》,董小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苦恼的叙述者》,赵毅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赵毅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叙事的诗学》,祖国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黄霖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董上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王平,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研究》,郑铁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吴士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结构》,陈美林、李忠明,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张世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谭君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傅修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高小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高小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小说叙事研究》,格非,北京:清华出版社2002年版。
    《艺术哲学》,丹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文本与文体的创造》,童庆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郭豫适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小说美学》,叶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董乃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美]夏志清,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黄霖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陈文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陈文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陈文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
    《中国小说学通论》,宁宗一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小说写人学》,李桂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吴士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传奇小说史》,薛洪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张稔穰,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理论小说批评史》,刘良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陈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版),黄霖、韩同文选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鲁德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小说传统技法》,宋梧刚,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吴士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程国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王先霈、周伟民,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陈平原小说史论集》,陈平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仙鬼妖人——志怪传奇新论》,俞汝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侯忠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杜贵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张振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吴圣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白海珍、汪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明清之际小说评点之研究》,林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圣叹全集》(全六册),金圣叹著,陆林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刘欣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陈果安,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说例话》,周振甫,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稗海卮谈》,张稔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传奇小说文体研究》,李军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唐传奇叙事》,江守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萃》,孙逊、孙菊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美].丁乃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美].丁乃通编著,郑建威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祁连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刘守华、黄永林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孙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的母题与原型》,吴光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陈洪,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刘守华,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万晴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李道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史记通论》,韩兆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李少雍,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史记〉叙事学研究》,刘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论李渔的戏剧美学》,杜书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清代八股文》,邓云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八股文概说》,王凯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明代八股文史探》,龚笃清,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黄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明清八股文鉴赏》,周新曙,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闲话八股文》,张中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科举文体研究》,汪小洋、孔庆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历代书论选注》,楼鉴明、洪丕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黄简选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书论选读》,洪丕谟,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书苑菁华》,(宋)陈思编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历代书论选》(上下),潘运告编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历代画论》,周积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周积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历代画论选释》,王秀成编著,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杨大年版编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诗与唐人小说》,崔际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张守荣,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潘稚巧,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初探,王慧,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2年。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研究》,董玉洪,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聊斋志异〉与道教神仙信仰论析》,杨桂婵,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3年。
    《试论〈聊斋志异〉报恩型作品的两大范式及其文化内涵》,叶春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聊斋志异〉叙事思想研究》,申朝辉,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尚继武,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聊斋志异〉与释道文化》,齐春春,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清代聊斋戏研究》,刘思毅,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聊斋志异〉叙事研究》,王世元,兰州大学,2007年。
    《〈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吴肇彦,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论蒲松龄的佛学观及其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蔡斌,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7年。
    《叙事视角下的明清小说评点》,江海鹰,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现代阐释》,张曙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杨志平,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8年。
    《明代八股论评试谈》,潘峰,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八股文技巧和〈聊斋志异〉的创作》,邓正辉,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八股文与明清古文和诗歌》,赵永强,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左传的叙事学研究》,刘凤侠,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史记叙事学研究》,刘宁,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唐人小说意象叙事探微》,张平,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聊斋志异〉的叙事技巧研究》,郭蕙岚,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朴永钟,台湾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2年。
    《〈聊斋志异〉女妖故事研究》,张嘉惠,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狐精故事之叙事艺术研究》,曾凯怡,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聊斋志异〉的文类研究——志怪、传奇之类型考察》,陈慧婷,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聊斋志异〉美学研究》,谢孟妍,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聊斋志异〉之宿命论与果报观研究》,金仁喆,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唐代传奇叙事模式研究》,王小琳,东海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聊斋志异〉的幻梦世界》郭玉雯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82年。
    《蒲松龄地狱思想研究》,刘岱旼,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研究》,刘惠华,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聊斋志异〉影响之研究》,彭美菁,国立中正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志怪道传奇的递嬗研究——述异话奇的书写成规与知识利用》,赖信宏,国立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聊斋志异〉民间童话考论》,颜绢纯,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
    《〈聊斋志异〉话本的叙述模式研究》,李淑龄,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聊斋志异〉果报故事研究》,张雅文,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论中国叙事文学的演变轨迹》,董乃斌,《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论与叙事学问题》,董乃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期刊,《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一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与民间叙事》,董乃斌,《文学评论》, 2006年第5期。
    《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董乃斌,《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民间叙事论纲》,董乃斌、程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曲》,程蔷,《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中国叙事学的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杨义,《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中国叙事学创建述略——兼评杨义〈中国叙事学〉》,郑铁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研究刍议》,赵炎秋,《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抒情境界》,高友工,见浦安迪《中国叙事学》附录。
    《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李春青,《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叙事文结构的美学观念——明清小说评点考论》,林岗,《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论叙事的整体性》,张柠,《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吴文薇,《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金圣叹与中国叙事学》,竺洪波,《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郑铁生,《南开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模糊叙事构架》,刘书成,人大复印资,1995年第5期。
    《〈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陈文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论中国文言小说的叙事规范》,陈文新,《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浅析文言小说叙事艺术的演进——以梦小说为中心》,潘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王平,《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郭迎晖,《语文学刊》,2001年第2期。
    《三百年来蒲松龄研究的历史回顾》,王庆云,《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杨义,《江淮论坛》,1992年第3期。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质疑—兼论<聊斋志异>叙事的基本特征》,王平,《蒲松龄研究·纪念专号》,2000年第Z1期。
    《从唐人传奇到<聊斋志异>看文言小说“叙述者”的变异》,刘天振,《蒲松龄研究》,1999年第2期、第3期。
    《<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许振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聊斋志异>的契约型结构及意义分析》,许振东,《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4期。
    《但明伦作文之要在于“立胎”——<聊斋志异>“但评”研究之一》,沈继常,
    《明清小说研究》(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蔡相宗、蔡斌,《蒲松龄研究》,2004年第3期。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陈庆纪,《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2期。
    《释道辅教与<聊斋志异>的创作》,王平,《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许劲松,《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
    《因果报应──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内结构模式》,谢伟民,《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
    《论<聊斋志异>中的民间信仰》,徐文君,《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1期。
    《<聊斋志异>的宿命论思想》,孙永都,《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3-4期。
    《<聊斋志异>的组合叙事范式》,欧阳文风、周秋良,《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君看十万言,实与良史俱——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史才》,《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
    《论<聊斋志异>的史学色彩》,赵金维,《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郭皓政,《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1期。
    《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孙海平、杨永洁,《蒲松龄研究》,2005年第2期。
    《论<聊斋志异>的叙事角度》,王平,《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聊斋志异>史学价值初探》,郭济生,《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3、4期。
    《叙事意象及其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袁凤琴、文春凤,《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论〈聊斋志异〉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袁凤琴、文春凤,《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论道具在〈聊斋志异〉中的美学功能》,陈公水、徐文明,《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3期。
    《骈文·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恒展,《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4期。
    《论〈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骆冬青,《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情见乎词——〈聊斋〉故事中的诗词》,张玉书,《蒲松龄研究》(创刊三十期纪念专号)
    《〈聊斋〉语流中的〈诗〉源》,方文一,《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史传文学与古典小说关系研究综述》,王成军,《文史知识》,1993年第5期。
    《古代小说技法学成因及渊源探迹》,罗德荣,《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小说评点派论“谋篇布局”》,石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历史叙事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韩云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八股四题》,吴承学、李光摩,《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吴承学,《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
    《八股文与笠翁曲论》,《戏曲艺术》,1999年第1期
    《八股论文与金圣叹文学评点》,钟锡南,《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八股文“技法”与明清戏曲、小说艺术》,邱江宁,《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八股文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演进——以明清戏曲创作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八股文“代言”考试功能述论》,高明扬,《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八股文与古文谱系的嬗变》,李光摩,《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谈八股文如何诠释经典》,[台]蒲彦光,《第三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会前論文集》,国立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2007年10月
    《论明末科举文风的文学效应》,张涛,《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古文笔法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以《左传》为例》,陈才训,《南都学坛》,2008年第2期。
    《蒲松龄书法蠡测》,刘慧龙、王琪,《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论刍议》,侯安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郭英德,《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文章化——古典小说发展之藩篱》,谢锡文,《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颊上三毫:明清小锐评点中的画论术语一探》,饶道庆,《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古代小说形神论漫议》,罗德荣,《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与中国古代画论》,白岚玲,收入《美学前沿》第三辑,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版。
    《“传神写照”: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吴子林,《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民间信仰、母题与古典小说的叙事》,朱迪光,《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杨志平,《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Gerald Prince,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
    Allan Bar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and Late Tales in Liaozhai zhiy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5(1).
    Allan Barr ,Disarming Intruders: Alien Women in Liaozhai zhiy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