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安徽素有“多灾省”之称,一方面,自然灾害种类多,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出现频繁。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除了天文灾害、地质灾害中的火山爆发和海啸灾害以外,其余灾害在近代安徽都出现过,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连阴雨、暴雨、冰雹、龙卷风、干热风、台风、霜害、地震、病虫害等。历史上,安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近代以降,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农业受自然灾害的束缚和影响最为严重。而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不仅农业历史悠久,而且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考察研究自然灾害重压下近代安徽的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生活状态以及官府和民间的灾荒应对机制,对建设安徽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中。其研究至少有4个方面的不足,即从时间上看,研究古代安徽灾害史的成果较多,而近代安徽灾害史的成果偏少;从空间上看,研究淮河流域灾害史的成果较多,而研究长江流域灾害史成果较少,而把安徽全境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更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安徽灾害史研究主要侧重于灾害史一般性的描述,而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从研究方法来看,安徽灾害史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将两种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安徽灾害史的成果更不多见。因此,尽力填补这些研究之不足,正是本选题的学术价值之所在,也是本论文努力的学术目标。
     本论文以1840年至1949年安徽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灾害及其打击下的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危机与冲突、农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况,以及官府与民间的灾荒应对机制与救荒措施。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本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计量研究法、归纳研究法等,同时,还借助于灾害学、生态环境学、灾害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灾害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广泛收集和占有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贯通,构建研究体系。在结构安排上,以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既有对近代自然灾害打击下乡村社会的整体描述,又有典型性灾害的个案分析;在行文过程中,以文字叙述和图表表述相结合。本论文9章,大体可分5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Anhui used to be referred as a province of disasters, on one hand, for its diverse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the other. Almost all types of disasters except the astronomical disasters and such geological ones as volcanoes and sea-storms have ever stricken Anhui Province in the modern history, among which there are droughts, floods, cold wave, rainy weather for many days running, rainstorms, hails, hurricanes, typhoons, frosts, earthquakes and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history, Anhui is a province where the occurrences of disasters were frequent. Especially in modern history, the occurrences are even more frequent and serious. Among the branches of national economy, agriculture suffers the greatest from the a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Furthermore, Anhui is an agricultural province, not just for its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but also for the fact that agriculture plays a major part in its national economy. Hence,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magnificence to have a survey and probe into Anhui's agricultural economy, countryside society and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under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modern histo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thus constructing a new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society.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Anhui's natural disasters, especially in modern history, is, to the great extent, scattered among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documents of national disasters. By combing through these papers and documents, we found at least four disparities. Firstly, the studies of disasters in ancient Anhui are relatively more, but the studies of disasters in modern history are insufficient. Secondly, the studies of disasters along the Huai River are relatively more, but less about the disa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even less about the disasters in other parts of Anhui. Thirdly, the studies of disaster history in Anhui focused on the general accounts of its disaster history but insufficient about the interplay of disasters and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Finally, the studies of disasters in Anhui were mostly undertaken from the angle of natural science, but less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cience, even less from both. Given those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is being done with an effort to make up for these disparities. And it is also where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dissertation lies in.
引文
1.安徽通志馆纂修:《安徽通志稿》,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2.安徽省政府:《安徽概览》,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3.安徽建设厅编:《安徽一年来之农村救济及调查》,1936年。
    4.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政府二十三年农政计划》,《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9号,1934年
    5.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战后第一期五年农林建设计划纲要》,《安徽农讯》,创刊号,1946年。
    6.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推广农业救济物资实施计划》,《安徽农讯》,创刊号,1946年。
    7.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三十六年度粮食作物推广实施计划草案》,《安徽农讯》,第2期,1946年。
    8.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各县防旱实施要点》,《安徽农业》,第9期,1947年。
    9.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堤防造林办法》,《安徽农业》,第10、11、12合刊,1947年。
    10.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各县督促垦殖实施办法》,《安徽农业》,第10、11、12合刊,1947年。
    11.安徽省政府:《各县治蝗办法》,第10、11、12合刊,1947年。A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各县防旱实施要点》,《安徽农业》,第9期,1947年。
    12.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堤防造林办法》,《安徽农业》,第10、11、12合刊,1947年。
    13.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各县督促垦殖实施办法》,《安徽农业》,第10、11、12合刊,1947年。
    14.安徽省政府:《各县治蝗办法》,第10、11、12合刊,1947年。
    15.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二十四年度水利建设方案摘要》,《安徽政务月刊》,第9号,1935年。
    16.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各县灾情表》,《安徽民政月刊》,第24期,1931年。
    17.安徽省灾区筹振会:《呈国民政府暨各院部会呈报皖省旱灾特重,恳请酌拨急赈200万元择要赶放,以拯灾黎由》,《安徽省灾区筹振会振务月刊》,第4卷第9、10、11、12期合刊,1936年。
    18.安徽省政府:《皖省振灾与兴办水利复兴农村计划纲要》,《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4号,1933年。
    19.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政府二十二年六月份农政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4号,1933年。
    20.安徽水灾急会:《安徽水灾急会章程》,《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6期,1922年。
    2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述》,方志出版社,1999年。
    22.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大事记》,方志出版社,1992年。
    23.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24.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气象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25.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地震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26.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人口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27.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28.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29.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农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30.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林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3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水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32.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金融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33.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
    34.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民俗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公元前190—1949年),1981年。
    36.安徽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徽水灾备忘录》,黄山书社,1991年。
    37.布雷特·辛斯基著,蓝勇等译:《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
    38.鲍迪之:《安徽农业之面面观》,《安徽农业》,第10、11、12合刊,1947年。
    39.巴兆祥:《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40.[清]曹德赞原本、张星焕增修:[道光]《繁昌县志》,清道光六年刻本。
    4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3.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44.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瞿为民编著:《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3年。
    45.曹厚增:《试论黄淮平原形成和淮河水系演变》,《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46.曹觉生:《安徽农村经济现状与农村经济建设》,《安徽建设》,第2卷第6号,1930年。
    47.陈广忠:《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1年。
    49.陈文科等著:《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50.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
    51.陈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3期。
    52.陈泮勤:《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第2期。
    53.陈光、朱诚:《自然灾害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与中国自然灾害的关系》,《灾害学》,2003年第4期。
    54.陈新国、谢永刚、边境:《中国近500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流迁的影响研究》,《吉木水利》,2003年第4期。
    55.陈植、凌大燮:《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的原因初析》,《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56.陈玉琼:《我国近五百年和干旱》,《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57.陈介侯:《淮北农民之生活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58.陈玉琼、高建国:《淮河流域近两千年城市洪水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59.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
    60.程洪祖:《农业仓库与乡村经济》,《中农月刊》,第2卷第6期,1941年。
    61.程士范:《开发安徽水利之计划及预算》,《安徽建设》,第5号、第7号,1929年。
    62.池子华:《中国移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63.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以淮北地区为例》,《中国农史》,1999年第2期。
    64.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65.村陋:《淮河南岸的一个村庄——二十年间土地关系的变迁》,《东方杂志》,第33卷第4号,1936年。
    66.[清]都宠锡等修、李道章等纂:[同治]《颖上县导》,清同治九年刻,光绪四年补刻本。
    67.丁炳娘修、吴承志纂:[民国]《太和县志》,民国十四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68.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2000年。
    69.丁夫凡:《本省塘堰工程之展望》,《建设汇刊》,第10号,1947年。
    70.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1999年。
    7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72.董时进:《中国粮食之救济办法》,《农业周报》,第2卷第7期,1933年。
    73.董中生:《我国农民离村之原因》,《农业周报》,第3卷第34期,1934年。
    74.董中生:《中国农村经济枯竭之原因》,《农业周报》,第5卷第3期,1936年。
    75.[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76.戴宗樾:《旌德县林业概况调查》,《安徽农学会会刊》,第3号,1934年。
    77.地方公债:《皖省水灾善后公债》,《中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1年。
    78.电文:《安徽太湖县第八区水灾救济会代电为被灾甚重请求赈济由(二十年八月日)》,《中国佛教会报》,第26、27期合刊,1931年。
    79.导准委员会:《导准委员会整理淮河流域土地办法纲要》,《安徽民政月刊》,第29期,1933年
    80.[清]方瑞兰修、江殿等纂:[光绪]《泗虹合志》,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81.方伟华:《区域化变量理论在历史洪涝灾害空间格局重建中的应用——以长江流域1736——1911年洪涝灾害为例》,《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第2期。
    82.方显庭:《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农业周报》,第5卷第23期,1936年。
    83.方端:《从皖东北水旱频仍声中痛感造林救灾的急要,《安徽农讯》,第6期,1947年。
    84.房师文:《中国农村之人口问题》,《农业周报》,第2卷第36期,1933年。
    85.[清]冯煦修、魏家骅等纂:[光绪]《凤阳府志》,清光绪二十三年修,三十四年活字本。
    86.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87.冯光钊、方端:《皖东北蝗灾报告》,《安徽农业》,第7期,1947年。
    88.冯明义、金伯义:《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特点及防治对策》,《大自然探索》,1998年第1期。
    8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
    90.[清]符鸿等修、刘廷槐等纂:[道光]《来安县志》,清道光十年刻本。
    91.高寿恒修、李英纂:[民国]《太湖县志》,民国十一年活字本。
    92.高亚宾:《安徽林政余论》,《安徽实业杂志》,第13期,1918年。
    93.高有鹏:《中国庙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94.高晓清、汤懋苍:《天灾成因的一种新认识》,《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第3期。
    95.[清]顾景濂等纂修:[同治]《续萧县志》,清同治十三年修,光绪元年刻本。
    96.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年。
    97.郭万清、朱玉龙主编:《皖江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
    98.郭文韬等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99.郭强:《片论中国自然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天中学刊》,1999年第1期。
    100.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01.官修:《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02.官修:《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03.官修:《清穆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04.官修:《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05.桂慕文:《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史概说》,《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106.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黄淮学刊》,1992年第4期。
    107.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108.龚道溢、王绍武:《近百年我国的异常暖冬与冷冬》,《灾害学》,1999年第2期。
    109.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杨子江水灾原因及整理商榷》,中国工程学会会刊《工程》,第7卷第2期,1931年。
    110.[清]黄云修、林之望等纂:[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111.黄佩兰修、王佩箴等纂:《涡阳风土记》,民国十三年活字本。
    112.[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113。[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114.黄崇福等:《以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的农业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第2期。
    115.黄忠恕:《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分析》,《人民长江》,2003年第2期。
    116.黄春长:《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7.黄劲草:《安徽黄泛区农业复兴问题》,《建设汇刊》,第4-5号,1947年
    118.[清]胡有诚修、丁宝书等纂:[光绪]《广德州志》,清光绪七年刻本。
    119.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5页。
    120.胡焕庸:《安徽省之人口密度与农产区域》,《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1.胡克刚:《试论晚清时期灾荒及其政治后果》,《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122.胡政、孙昭民:《关于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灾害学》,1998年第1期。
    123.胡白涛:《旱灾吟》,《人世间》,第15期,1934年。
    124.[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道光]《休宁县志》,清道光三年刻本。
    125.[清]华椿等修、周絷纂:[光绪]《青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126.[清]何庆钊修、丁逊之等纂:[光绪]《宿州志》,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127.《河北文史资料》编辑部:《近代中国土匪实录》(中卷),群众出版社,1992年。
    128.[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9.何庆云:《贵栗救国论》,《安徽农学会会刊》,第4号,1935年。
    130.何庆云:《安徽农村建设实验区拟议》,《安徽农学会会刊》,第4号,1935年。
    131.何庆云:《改良安徽农业及救济农村的争议》,《安徽农学会会刊》,第3号,1934年。
    132.何庆云:《淮河流域造林问题》,《安徽农学会会刊》,创刊号,1931年。
    133.何庆云:《淮河水之分析》,《安徽农学会会刊》,创刊号,1931年。
    134.何清涟:《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135.侯方杨:<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6.惠富平:《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述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137.杭宏秋:《皖江护堤古今谈》,《古今农业》,1999年第3期。
    138.杭宏秋:《长江中下游圩形成发展及其展望》,《农业考古》,1994年第l期。
    139.杭宏秋:《长江的泥沙、围湖、洪水古今谈》,《古今农业》,2000年第3期。
    140.杭宏秋:《安徽沿江沙洲开发历史和现状探讨》,《中国农史》,1990年第l期。
    141.韩昭庆:《明清时期(1440-18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气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6期。
    142.韩德章、詹玉荣:《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
    143.韩延本、李志安、赵娟:《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的相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44.韩安:《造林防水意见书》,《安徽实业杂志》,第12期、第13期,1918年。
    145.淮委《淮河志》总编室:《一九三一年淮河流域特大水灾纪略》,《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1期。
    146.函件:《本会函致各生活上水灾急赈会请速救济太湖县灾民由(二十年九月甘三日)》,《中国佛教会报》,第26、27期合刊,1931年。
    147.函件:《浙江省佛教会函送安徽华洋义赈会寄来水灾捐启请统筹支配由(二十年八月三十日)》,《中国佛教会报》,第26、27期合刊,1931年。
    148.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1936年。
    149.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
    150.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棉产运销》,1936年。
    151.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之租佃制度》,1936年。
    152.金毓黻编:《宣统政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53.[清]嵇璜、刘墉撰:《清朝通典》,季商务印书馆,1935年。
    154.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5.[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56.蒋德隆:《长江中下游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
    157.季君勉:《农谚之研究》,《农业周报》,第5卷第17期,1936年。
    158.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中华书局,1935年。
    159.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气象出版社,2000年。
    160.康竹沛:《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1.康复圣:《黄河夺淮问题的探讨》,《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 月出版。
    162.[清]李蔚等修、吴康霖等纂:[同治]《六安州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163.[清]李师沆等修、葛荫南等纂:《凤台县志》,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164.[清]李应泰修、章绶纂:[光绪]《宣城县志》,清光绪十四年活字本。
    165.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上、下册),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印,1982年。
    166.李修松主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
    167.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68.李文海、林敦奎、宫明、程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9.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170.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171.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2.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73.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
    174.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175.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6.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
    177.李家年、魏荣萍:《安徽省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浅析》,《人民长江》,2000年第7期。
    178.李德英:《生态环境、乡村社会与农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79.李鸿毅:《农民生活费用之分类价值及比较》,《农业周报》,第2卷第38期,1933年。
    180.李寅恭:《全国森林初步调查》,《农学丛刊》,第3卷第1期,1935年。
    181.李锡勋:《如何解除中国农民在夹攻中的苦痛》,《农村经济》,第2卷第12期,1935年。
    182.李作周:《重重负担下的凤阳农民》,《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
    183.李鸿典:《振兴我国农业惟一途径:在于改造旧有式的农村》,《安徽实业杂志》,第3卷第6号,1923年。
    184.李三谋:《清代安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85.李为谦:《解放前后的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
    186.李汉信:《皖北见闻录》,《农业周报》,第4卷第20期,1935年。
    187.[清]吕林钟等修、赵凤诏等纂:[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活字本。
    188.刘治堂纂修:[民国]《亳县志略》,民国二十年铅字本。
    189.刘葆金主编:《发展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190.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1.刘秀生:《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92.刘纯友:《一河黑水流到何时?——涡河水系生态环境恶化的调查》,《安徽日报》,2004年1月27日。
    193.刘彦威:《中国近代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古今农业》,2001年第1期。
    194.[清]赖同晏等修、俞宗诚纂:[光绪]《重修五河县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195.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196.刘晨:《中国森林与中国国防(上)》,《中农月刊》,第6卷第1期,1945年。
    197.刘晨:《中国森林与中国国防(下)》,《中农月刊》,第6卷第2期,1945年。
    198.刘行骥:创立安徽农业推广制度刍议,《安徽建设》,第2卷第2号,1930年。
    199.刘绵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5年。
    200.鲁式谷等编:[民国]《当涂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编,抄本。
    201.[清]陆延龄修、桂迓稀等纂:[光绪]《贵池县志》,清光绪九年活字本。
    202.陆芹英、汪志国:《近代安徽水灾之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03.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4.罗祖德、徐长乐:《灾害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5.罗桂环:《清中期以后的环境失调及治理》,《古今农业》,1996年第2期。
    206.[美]罗伯特·D·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与实证》,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7.[美]L·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
    208.骆承政、乐嘉祥主编:《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中国书店,1996年。
    209.林立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10.林松林:《从我国农业灾害说到今后防灾问题》,《中农月刊》,第9卷第2期,1948年。
    211.凌道杨:《农业仓库的重要性和推行》,《农报》,第3卷第36期,1936年。
    212.马逢周:《从农业工程谈黄河泛滥区复兴》,《东方杂志》,第44卷第6号,1948年。
    213.马述之:《促进皖省林业之建设》,《安徽农学会会刊》,第3号,1934年。
    214.[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5.毛振培:《传统水利和近代水利技术》,《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1992年版。
    216.毛涤尘:《安徽嘉山农民生活近况》,《农报》,第2卷第23期,1935年。
    217.梅光复:《中国心理概观》,《农业周报》,第2卷第42期,1933年。
    218.梅光复:《我国农村之现况》,《农业周报》,第2卷第34期,1933年。
    219.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灾录>记载为依据》,《古今农业》, 2001年第1期。
    220.(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司编:《全国各市县土地人口调查》,1935年。
    221.南岳峻等修、李荫南纂:[民国]《阜阳县志续编》,民国三十六年石印本。
    222.倪愫襄编著:《伦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3.倪玉平:《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24.南京大学学生记者团:《再走淮河,再次惊心》,《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225.欧阳发、周明洁、施立业主编:《安徽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经济史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6.欧阳惠:《关于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几个问题》,《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27.卜凤贤:《民国时期农业灾情及其成因》,《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228.卜凤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229.卜凤贤、惠富平:《中国农业灾害历史演变趋势的初步分析》,《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230.皮作琼:《森林与水灾》,《东方杂志》,第20卷第18号,1923年。
    231.彭珂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32.彭世奖:《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未来的农业与环境》,《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
    233.彭超:《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价格与地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34.齐群:《赈灾与筑路》,《安徽建设》,第3、4号合刊,1929年。
    235.齐群:《整治北淝河具体计划》,《安徽建设》,第3卷第1号,1931年。
    236.[清]钱鑅修、卢钰等纂:[光绪]《庐江县志》,清光绪十一年活字本。
    237.[清]秦达章修、何国佑纂:[光绪]《霍山县志》,清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238.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第1卷第3期,1934年。
    239.[印度]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著,苏雷译:《饥饿与公共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40.[印度]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
    24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
    242.任安:《皖省宿松太湖两县之农村概况》,《农业周报》,第2卷第46期,1933年。
    243.石国柱等修、许承荛纂:[民国]《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244.[清]舒梦龄纂修:[道光]《巢县志》,清道光八年刻本。
    24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246.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1988年。
    247.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
    248.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1年。
    249.申曙光:《灾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250.[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著,吴伟东等译:《农业与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887年。
    251.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252.孙希复编:《农业推广法》,商务印书馆,1935年。
    253.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54.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55.孙绍周:《中国农村经济衰落之原因》,《新农村》,第9期,1934年。
    256.宋尚希:《杨子江水灾原因及标本整理之商榷》,《水利》,第1卷第6期,1932年。
    257.沈可时:《农民生活费用之支配论》,《农业周报》,第2卷第48期,1933年。
    258.沈恰:《水灾与今后中国之水利问题》,中国工程学会会刊《工程》,第7卷第2期,1931年。
    259.施和金:《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260.盛邦跃:《卜凯视野中的中国农业》(博士论文)。
    261.盛颂文:《为水利告皖人书》,《农学杂志》,第3号,1928年。
    262.盛其音:《皖省堤岸保安林建设之刍议》,《安徽农学会会刊》,第3号,1934年。
    263.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社会事业:五、请救济皖省旱灾-函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中国佛教会报》,第64、65、66期合刊,1935年。
    264.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社会事业:六、淮函前由已转函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设法赈济请查照-函安徽省政府》,《中国佛教会报》,第64、65、66期合刊,1935年。
    265.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皖东治蝗工作进行概况》,《善后救济》,第1卷第3号,1946年
    266.释敬安:《江北水灾》,《甲寅杂志》,第1卷第2号,1914年6月10日。
    267.慎思:《长江水灾的前因后果及治理的意见》,《中兴周刊》,第3期,1933年。
    268.(南京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
    269.[日]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译:《中国农业经济研究》,大东书局,1934年。
    270.田庚垣:《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安徽合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271.唐元海:《张謇治淮初探》,《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272.唐元海:《论近百年“导淮”》,《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1992年。
    273.唐启宇:《中国农业改造刍议》,《农业周报》,第2卷第7期,1933年。
    274.唐启宇:《农村衰落与社会经济》,《农业周报》,第2卷第18期,1933年。
    275.滕澄:《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安徽当涂》,《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276.[清]王国钧纂修:[同治]《桐城县志》,清同治七年抄本。
    277.[清]王寅清等纂修:[同治]《霍邱县志》,清同治九年活字本。
    278.王式典修、李丙麈纂:[民国]《宁国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279.王鹤鸣:《安徽近代经济探讨1840-1949》,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280.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
    281.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2.王建革,李群主编:《农业发展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83.王玉德、张全明:《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4.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85.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86.王社教:《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287.王社教:《清代安徽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盈缩》,《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288.王宇尘:《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
    289.王宇尘:《清代安徽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290.王质彬:《一九三八年黄河决口奇淮略考》,《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291.王静爱、方伟华:《中国清代中后期(1776-1911年)水灾受灾比动态变化及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第4期。
    292.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被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93.王荣恩:《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294.王士勉:《华洋义振救总会在皖赣事工概况》,《农业周报》,第2卷第20期,1933年。
    295.王士勉:《华洋义振救总会在皖赣事工概况(二)》,《农业周报》,第2卷第21期,1933年。
    296.王士勉:《华洋义振救总会在皖赣事工概况(三)》,《农业周报》,第2卷第22期,1933年。
    297.王劲草:《安徽之棉产》,《中农月刊》,第6卷第12期,1945年。
    298.王拱壁:《中国农村病状》,《河南中山大学农科季刊》,第1卷第2期,1930年。
    299.王伟烈:《从长江水灾说到安徽的农村合作》,《中国实业》,第1卷第5期,1935年。
    300.王红谊、章楷、王思明:《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301.王思明、姚兆余主编:《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02.汪篪修、于振江等纂:[民国]《重修蒙城县志》,民国四年铅印本。
    303.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04.汪家伦:《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305.汪志国:《周馥与晚清社会》,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6.汪志国:《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3月16日。
    307.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转载。
    308.汪志国、王思明:《美棉在中国的引种和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3期。
    309.汪志国:《论周馥的治水思想》,《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310.汪胡桢:《皖淮水灾工赈工程成绩》,《工程周刊》,第1卷第21期,1932年。
    311.[清]吴坤修等修、何绍基等纂:[光绪]《重修安徽通志稿》,清光绪四年刻本。
    312.吴兰生等修、刘延凤等纂:[民国]《潜山县志》,民国九年铅字本。
    313.吴永建:《安徽省淮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和大雪严寒》,《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314.吴春梅:《张謇治淮方略评析》,《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
    315.吴滔:《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316.吴滔:《明清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
    317.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318.吴炳若:《淮河流域的农民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319.吴福桢:《中国蝗虫问题》,《农报》,第2卷第13期,1935年。
    320.芜湖通信:《皖省彻底改革米市》,《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321.翁飞等著:《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322.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23.[清]熊祖诒纂修:[光绪]《滁州志》,清光绪二十三年活字本。
    324.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325.夏明方、康竹沛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6.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327.徐渊:《农业仓库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328.徐淑英、许孟英:《大气活动中心和夏季江淮流域持久的水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辑:《地理集刊》(第九号),科学出版社,1965年1月版。
    329.徐福龄、杨国顺:《黄河现行河道决口夺淮的流道考察》,《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330.徐乾清:《近代江河变迁和洪水灾害与新中国水利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1992年版。
    331.徐向阳、刘俊:《水旱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灾害学》,1999年第1期。
    332.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33.徐海亮:《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34.徐乃璋、白婉如:《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灾害学》,2002年第1期。
    335.徐渊若:《苏浙皖农仓考察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2号,1934年。
    336.徐文铮:《皖北改进农林及提倡副业刍见》,《安徽农学会会刊》,第4号,1935年。
    337.象九:《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与及现状》,《农村月刊》,第15期,1932年
    338.象九:《中国农村破产之原因与及现状(续)》,《农村月刊》,第16期,1933年。
    339.[清]谢永泰修、程鸿诏等纂:[同治]《黟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340.谢永刚:《对有关历史水旱灾年统计成果的比较分析》,《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
    341.谢国兴:《农业经济的困局:近代安徽的土地问题》,《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12月。
    342.熊鼎盛:《改善农民生活之途径》,《农业周报》,第4卷第35期,1935年。
    343.叶成林:《安徽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第1期。
    344.俞庆澜等修、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民国十年活字本。
    345.[清]于万培纂修、谢永泰续修、王汝琛续纂:[光绪]《凤阳县志》,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346.于树峦:《皖中农村灾荒的严重状况》,《东方杂志》,第32卷第8号,1935年。
    347.余谊密修、鲍实等纂:[民国]《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
    348.余谊密修、鲍实等纂:[民国]《南陵县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349.余新军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险——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中国书店,2004年。
    350.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
    351.杨泽跃、陈广淳:《灵璧县水旱灾害成因及治理思路》,《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年第9期。
    352.杨仕升:《自然灾害不同灾情的比较方法探讨》,《灾害学》,1996年第4期。
    353.杨哲明:《导淮入海工程之现阶段》,《东方杂志》,第32卷第15号,1935年。
    354.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355.杨任农:《安徽农村教育之建设》,《农业周报》,第2卷第15期,1933年。
    356.杨捷之:《中国农村剥削关系之剖视》,《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
    357.杨逸农:《皖省稻麦改进之方策》,《安徽农学会会刊》,第2号,1932年。
    358.杨汝泉:《淮河流域之水灾匪祸》,《国闻周报》,第9卷第2期,1932年。
    359.姚清林、刘波、卢振恒:《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1998年。
    360.延军平:《灾害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361.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2.颜元亮:《1938—1947年黄泛的泥沙灾害》,《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1992年版。
    363.庸人:《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安徽颖州》,《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
    364.尹天民:《安徽宿县农业雇佣劳动者的生活》,《东方杂志》,第32卷第12号,1935年。
    365.英:《中国农村之宗教》,《农业周报》,第3卷第29期,1934年。
    366.虞文心:《望江之灾情》,《农业周报》,第4卷第16期,1935年。
    367.佚名:《本省水利事业概述》,《建设汇刊》,创刊号、第2-3号,1947年
    368.叶乾初:《农民生活问题论略》,《农业周报》,第4卷第30期,1935年。
    369.佚名:《各省水旱灾损失四万万元》,《农学月刊》,第1卷第4期,1935年。
    370.佚名:《皖省最近救济农民之设施》,《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7号,1933年。
    371.佚名:《怀宁县历年水灾情形暨民国元年被灾区域户口田庐湮没状况以及堤工建筑并决口缘由请折》,《安徽实业杂志》,第7期,1913年5月。
    372.佚名:《安徽湖北水灾记》,《东方杂志》,第7期,1910年。
    373.佚名:《各省水灾汇记》,《东方杂志》,第8期,1910年。
    374.佚名:《皖南水灾记》,《国风报》,第2年第15期,1911年6月26日,
    375.佚名:《各省水灾记实:安徽省(附表)》,《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1卷第3、4、5、6、7期合刊,1931年。
    376.佚名:《皖中水灾》,《益闻录》,第60号,1880年7月31日。
    377.佚名:《皖南水灾》,《益闻录》,第173号,1882年7月22日。
    378.佚名:《皖北水灾》,《益闻录》,第888号,1889年8月14日。
    379.佚名:《皖省水灾记》,《圣心报》,第12期,1911年。
    380.佚名:《财政:皖省水灾影响财政》,《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17号,1931年。
    381.佚名:《财政:皖省水灾中之财政》,《工商半月刊》,第3卷第19号,1931年。
    382.佚名:《皖省水灾殃民》,《大同报》,1911年6月11日。
    383.佚名:《蚌埠:商界近因水灾各业萧条》,《中央银行旬报》,第3卷第24号,1931年。
    384.佚名:《蚌埠(八月中旬):汇兑情形:皖北各商均感水灾之苦》,《央银行月报》,第3卷第25号,1931年。
    385.佚名:《水灾防疫之分配》,《中华医学杂志》,第18卷第1期,1932年。
    386.佚名:《安徽毫州匪患要闻》,《东方杂志》,第8期,1910年。
    387.佚名:《安徽灾情》,《东方杂志》,第8期,1910年。
    38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 农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全二册),中华书局,1985年。
    390.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编:《中国气温资料》,1954年。
    39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参考资料》(一),1981年。
    392.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54年。
    393.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
    394.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本会慰问长江水灾被难各教会函》,《中华归主》,第120期,1931年。
    395.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救济水灾之冬令工作概述:附表》,《中华归主》,第126期,1932年。
    39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
    397.[清]钟泰等纂修:[光绪]《亳州志》,清光绪二十年活字本。
    39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99.张其浚修、江克让等纂:[民国]《全椒县志》,民国九年活字本。
    400.[清]张赞巽等修、周学铭等纂:[宣统]《建德县志》,光宣统二年铅字本。
    401.张湘炳等:《辛亥革命安徽资料汇编》,黄山书社,1990年。
    402.张秉伦等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403.张义丰等主编:《淮河环境与治理》,测绘出版社,1996年。
    404.[清]张廷玉等撰:《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5年。
    405.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06.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407.张秉伦、方兆本:《淮河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8.张研:《清代经济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409.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目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410.张芳:《略论清代的导淮议》,《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412.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413.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414.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415.张爱民:《近代安徽人口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16.张帆:《江淮丘陵森林的盛衰及中兴》,《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417.张晓:《水旱灾害与中国农村贫困》,《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418.张建民,鲁西奇:《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
    419.张建民:《论传统农业时代的自然保护思想》,《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420.张润霞:《安徽省主要自然灾害及综合减灾战略构思》,《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第1期。
    421.张宏信:《萧县农村副业之概况》,《农业周报》,第3卷第26期,1934年。
    422.张献文:《苏皖北部农村经济扶济策》,《农业周报》,第4卷第25期,1935年。
    423.张献文:《苏皖北部农村经济扶济策(续)》,《农业周报》,第4卷第26期,1935年。
    424.张培刚:《我国农民生活程度的低落》,《东方杂志》,第34卷第1号,1937年。
    425.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 1912-1927),三联书店,1957年。
    426.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 1927-1937),三联书店,1957年。
    427.章鸿钊、唐有恒:《湘皖水灾调查报告》,《地学杂志》,第3号、第4号、第5号、第6号,1913年。
    428.[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
    429.[美]詹纯:《江皖水灾调查并规划说明书》,《地学杂志》,第8号、第10号、第11号、第12号,1913年;第1号,1914年
    430.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
    431.[清]朱大绅修、高照纂:[光绪]《直隶和州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432.朱英之修、舒景蘅等纂:[民国]《怀宁县志》,民国七年铅印本。
    433.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434.朱凤美:《民国二十四年秋考查冀鲁苏皖铁路沿线各地植病见闻录》,《农报》,第2卷第36期,1935年。
    435.[清]曾道唯等修、葛荫南等纂:[光绪]《寿州志》,清光绪十五年活字本。
    436.[清]周溶修、汪韵珊纂:[同治]《祁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437.周始:《皖志述略》(上、下册),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印,1983年。
    438.周魁一:《社会进步对洪水灾害影响的历史研究》,《水利史志专刊》,1993年第1、2期。
    439.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4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44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3.赵德宏:《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旱灾史料整理分析》,《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444.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4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6.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447.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8.郑季楷:《今年灾害教训与农村复兴建议》,《农村经济》,第2卷第1期,1934年。
    449.查一民:《清代黄淮分流说之提出》,《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出版。
    450.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51.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第22卷第3号,1925年。
    452.作舟:《关于救灾》,《东方杂志》,第32卷第17号,193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