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代散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大都是利用各种相关文献去“剖析”元代散曲,所得结果是“客观”的、“今人”的,而不是“元代人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元代散曲文献,着力探讨元代人对散曲的种种看法,即元代人的散曲观念。
     论文分上编“理论编”和下编“文献编”。上编由六章组成,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
     第一章,首先钩稽了宋、金时期现存的市井俗曲的曲词,分析了元代散曲的源头特质,并指出这些源头特质对元代散曲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刻影响。然后,从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小环境两方面入手,勾勒了元代散曲观念的生成环境。
     第二、三章,主要分析元代散曲题材观念,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之一。首先,经过精细的审核,将全部219位元代散曲作家,按照年辈和身份地位,划分出前、后两期和七个不同的作家群。接着,通过对现存的全部元代散曲作品的定量、分类统计,得到不同时期的各个作家群的题材倾向。最后,结合元代散曲作品情况和相关的题材理论,从分类、性质、风格等不同层面,阐述了元代散曲题材观念及其特点。这两章的创新点在于,运用统计法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元代散曲研究中常用的“例证+说理分析”的模式,纠正了笼统把握中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第四章,回顾以往对元代散曲创作方法的研究,补释了“抖包袱”、赋式铺排、“诡喻”等实际存在、却少有人言的作法,指出元代散曲在作法上颇有创新。结合相关曲论,阐释元代人的不同散曲创作观念及其显著特点:文律并重、青睐巧体、兼容并包。
     第五章,分析了元代散曲的功用类型,梳理了元代人的不同功用观念。着重指出元代散曲在功能用途上经历了一个从娱乐消遣到承载文人心灵的发展过程;元代人的功用观念主要表现为娱嬉、寄托、与通政、抒情四个方面。其中,“娱嬉”说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国诗歌功能观念的一个新发展。
     第六章,是钟嗣成《录鬼簿》散曲观念的个案研究。通过对钟嗣成其人的关注,对《录鬼簿》文本的细读,总结了钟嗣成的散曲观念,并指出了其散曲认识的贡献和不足。
     论文的下编由三章组成,全是文献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第七章,是针对20世纪元代散曲观念相关研究而做的详细综述。第八章,是针对元代所有的219个散曲作家而做的生平小传。第九章,考述了元代的重要散曲文献。
     特别要提出的是,元代散曲作家的个案研究,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元代散曲审美观念、文体观念,与题材、创作、功用观念一样,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惜乎本论文尚未能就此开展研究,若假以时日潜心深钻,必有所获。
Yuan Sanqu, which is one of several focus research area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lmost "analyzed" using related sources before 1980s. Their conclusions are always "objective" and "of the time", but are not from a view of Yuan dynasty'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Yuan dynasty's people view their Sanqu, i.e. Yuan Sanqu's ideolog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theory" and the "source". The "theory" parts have six chapters, majority answer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hapter 1, Firstly, words of pop songs of 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some sources can still be found today, are listed, Yuan Sanqu's original character, which the author think they have a deeply influence to the formation of Yuan Sanqu's ideology, is discussed. Then,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 of Sanqu's ideology of Yuan dynasty's are outlined both from the macro background - society and the micro background - literature.
     Chapter 2 and 3 discussed with Yuan Sanqu's ideology, which is the center of this paper. Firstly, 219 authors of Yuan Sanqu are classified with carefully review, these authors are divided into early stage and later stage based on their era, seven groups based on their social position. Then, Theme preference of different stage is drawn from quantity statistics operation to all Yuan Sanqu writings that we can find today. Finally, the character and ideology of Yuan dynasty's theme is discussed based on writing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theory. The mainly difference from other researches is by using statistics, which break through the "proof + reasoning" mode, erect some fault come from their coarse grasping and got some different view.
     Chapter 4 and 5 try to resolve creation ideology and function ideology on the creation method,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Sanqu theory. In the creation side, Yuan Sanqu merged and absorbed many parts and also has innovation, in the function side, it developed from entertainment to a platform of express literati’s idea, and both have the character of diversity.
     Chapter 5 is a case study of Sanqu's ideology of Yuan dynasty's, focus on the writing“Lu Gui Bu”by Zhong Sicheng.
     The "source" part has 3 chapters. Chapter 7 is an overview of 20 century's research of Yuan Sanqu. Chapter 8 is biographies of all the 219 Yuan Sanqu authors. Chapter 9 is an overview of Yuan Sanqu sources.
     By the way, taste and style are also important parts of Yuan Sanqu's ideology. New results would have draw with more times.
引文
①任讷《散曲概论》,《散曲从刊》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2页。任讷即任中敏,他原名讷,字中敏,以字行。晚号二北、半塘。文献有标其原名者,有标其字者、号者,一律从文献的原始标注。本论文一律尊称其字。
    ②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③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④《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版,第300页。
    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6页。
    ①(元)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十一《周月湖今乐府序》,清鸣野山房钞本。
    ①(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18页。
    ②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03年第1版,第321页。
    ④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23-45页。
    ①(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卷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②(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③(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7页。
    ①(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②洛地《词乐曲唱》,人民文学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第284页。
    ②王昊《元人“元曲”观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③杨栋《试论杨朝英的散曲学观——兼说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第一次论争》,《求是学刊》2002年2期,第81-85页。
    ①赵义山《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1期,第25-33页。
    ②田守真《元散曲家为什么嘲笑屈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第32-36页。
    ③陆林《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109-113页。《叛逆与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艺术百家》1998年3期,第16-24页。《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第24-30页。
    ①杜《色艺观念、名角意识及文人情怀——论<青楼集>所体现的元曲时尚》,《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第97-109页。
    ②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二书合起来,方是全璧。
    ①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8月版。《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12月版。在《中国古代曲学史·后记》里,李昌集先生交待了此书的写作缘起和过程。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12月版,第27-216页。
    
    ①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03页。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8页。
    ①任中敏著《词曲通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①参见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2-47页。
    ②杨栋《冀南出土磁窖器物上的金元词曲》,《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90-95页。
    ③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序》,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2页。
    ④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03年第1版,第213页、351页。
    ①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0页。
    
    ①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第827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清初钱氏述古堂抄本(清陈状猷跋)。
    ③(清)张宗橚辑《词林纪事》,中华书局1959年新1版。
    ①(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6、328页。
    ②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第666页、2357页、4619页。
    ③(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十卷本后集卷五,南陵徐乃昌小檀乐室,清光緒31年(1905)影印元刊本。
    ④(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长沙:商务印书馆影印明·李栻辑历代小史丛书本,第16册,民国29年(1940)。
    ①(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5页。
    ②(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三,清刻本,长塘鮑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23集,清嘉庆10年(1805)。
    ③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页。
    ①(宋)陈元靓《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华书局再次影印元后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本,1999年版,第197-198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4页。
    ③同上,第106-107页。
    ④隋树森《元人散曲概论》,见《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4页。
    ⑤(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三,明刻本,明代商浚编《稗海续》本。
    ①(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明万历舒一泉刻本,前有郑振铎跋。也见于明代祝允明《猥谈》,以及清人褚人获《坚瓠集》卷三“宋人戏破”条。
    ②(明)洪楩编,谭正壁校点《清平山堂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第2-4页。
    ①(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16-117页。
    ③(元)王恽《玉堂嘉话》,丛书集成初编墨海金壶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9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史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29页。
    ①(宋)沈义父著、沈嵩云笺注《乐府指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
    ②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313页。其中散曲部分由吕薇芬先生执笔。
    ①(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第8页。亦见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江苏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
    ②(宋)沈义父著、沈嵩云笺注《乐府指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0页。
    ①(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②(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5页。
    ①(明)陈宏绪《寒夜录》,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第6页。
    ②王世贞《曲藻序》,《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第25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第147页。
    ④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宋元戏曲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第161页。
    ⑤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47页。
    ⑥学界对元代文人、元代曲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有很多研究。如朱东润先生的《元杂剧及其时代》(载《国文月刊》1949年第77、78期),对金元交替时期的战乱屠杀、征服掳掠,蒙元对中原人民的武力与经济两方面的残酷侵略,以及元时吏治黑暗、科举不行、儒士地位低下和处境窘迫,都有深入揭示。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则从元王朝的建立、儒士问题、理学成为官学、全真教对文学的影响等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郭英德、郝诗仙的《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见《文史知识》1986年8期,第123-128页),则归纳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种种研究成果,虽不全是专门针对元散曲作家的,但在分析元散曲作家的处境时,是可以借鉴的。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一。
    ②傅海波、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3页。
    ③(元)余阙《青阳集》卷二,钦定四库全书本。
    ④(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第49页。
    ①(明)胡侍《真珠船》,明代陈继儒宝颜堂秘笈第225种,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石印本第29册。
    ②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15页。
    ③出自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6页。
    ④关于元代文人心灵受挫、心态复杂变异的问题,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宋元之际作家的心灵活动》、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和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等著作中,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⑤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七),台北市中央图书馆民国八十三年(1994)4月版,第135页。
    ①张燕瑾、黄克选注《新选元曲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明)胡侍《真珠船》,明代陈继儒宝颜堂秘笈第225种,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石印本第29册。
    ③(美)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④(美)李安德著、若水译《超个人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73页。
    
    ①出自马致远[黄钟·女冠子]套。见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3页。
    ②(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4页。
    ①缪钺《总论词体的特质》,《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②(金)刘潜《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45-146页。
    ③《元史·选举志》卷八十一。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二十五,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②可参看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宋元明讲唱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和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2003年北京新1版)中的相关论述。
    ③(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七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3页。
    ⑥(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6页。
    ⑧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第144-145页。
    ⑨(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①(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三怡堂丛书本,河南官书局,民国12年(1923)版。
    ②(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4页。
    ③(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⑤(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九,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页。
    ⑦(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
    ②(金)董解元著、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页。
    ③(元)杨朝英选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后集卷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①(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5-256页。
    ①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页。
    ①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第158-184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20页。
    ①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一书第五章《元散曲题材内容研究》,对叹世退隐类题材的研究情况,有详细的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11-116页。
    ①此段当中的引文,均出自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①(元)陶宗仪《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9页。
    ①(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九,《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②(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0页。
    ③(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卷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90。
    ②(明)宋濂《文宪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一,《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②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二十五《送卢廉使还期为翰林学士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四,《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①《三事忠告》提要,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十二·职官类二。
    ②(元)富珠哩翀《张养浩<归田类稿>序》,《归田类稿》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44页。
    
    ①(元)张养浩《归田类稿》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杨镰《贯云石评传》,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①(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后集卷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①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56、838、852、902、932、978页。
    ②《小山乐府》,天一阁旧藏影元抄本《小山乐府》,今藏国家图书馆。
    ③《张小山小令》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唐圭璋编《全金元词》,第924-935页,收小山词66首。
    ⑤吕薇芬、杨镰《张可久集校注·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⑥(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万柳堂”条,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0页。
    
    ①关汉卿[双调·乔牌儿]“世情推物理”套,见《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后集卷四。
    ②魏初[黄钟·人月圆]《为细君寿》,见《青崖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70、80、717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6页。
    ①(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②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③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④(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第8页。
    ①(元)赵孟頫[仙吕·后庭花]小令,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86页。
    ②(元)贯云石[中吕·粉蝶儿北]散套,同上,第378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755,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④(宋)欧阳修《艺文类聚》卷94,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⑤(元)张可久[仙吕·点绛唇]《翻归去来辞》散套,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89页。
    ①(元)赵显宏[中吕·满庭芳]《耕》,同上,第1180页。
    ②(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页。
    ③同上,第123页。
    ④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页。
    ⑤(元)赵禹圭[双调·雁儿落过清江引碧玉箫]《美河南王》小令,同上,第570页。
    ⑥(元)吴弘道[越调·斗鹌鹑]散套,同上,第730页。
    
    ①元无名氏[越调·柳营曲]小令,同上,第1736页。
    ②(元)朱庭玉[双调·行香子]《别恨》散套,同上,第1218页。
    ③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6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67。
    ①(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76,元至治元年~二年(1320-1322)嘉兴路儒学刻本,微缩胶片。
    ②熊笃《元散曲五十六首系年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第73页。
    ③(元)王恽著《秋涧集》卷76,清康熙33年长洲顾氏秀野草堂刻本。王恽著、朱祖谋编辑《秋涧乐府》卷3,民国六年彊村丛书本。
    ④任中敏《曲谐》,《散曲丛刊》第15种,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⑤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96页。
    ①(元)王恽《承华事略》卷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79,元至治元年~二年(1320-1322)嘉兴路儒学刻本。
    ①(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5页。
    ②(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①(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②(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后集卷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①(魏)何晏集觧、(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
    ②(宋)朱子辨说《诗序》卷上,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③(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2页。
    ④(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⑤(台湾)李殿魁《元明散曲中所见双渐苏卿资料研究》,见《元曲通融》本,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1049-1059页。
    ⑥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9、164、167、205、561、729、1041、1086页。
    ②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③(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①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9页。
    ③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319、519、681、547、1963页。
    ①(元)无名氏编《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卷一,任讷《散曲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页。
    ②(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卷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③(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7页。
    ①(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②(元)陶宗仪《辍耕录》卷8“作今乐府法”条,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3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4页。
    ④同上,第130页。
    ⑤(明)张琦《衡曲麈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7页。
    ①(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76,元至治元年~二年(1320-1322)嘉兴路儒学刻本,微缩胶片。
    ②(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12页。
    ③(明)张琦的《衡曲麈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7页。
    ④(民国)刘咸炘撰《右书》、《文学述林》,成都:双流刘咸炘尚友书塾,民国18年刻本。
    ⑤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①姚华《曲海一勺·第四骈史》,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版。
    ②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3-14页。
    
    ①任中敏《散曲概论》卷2,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7页。
    ②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版,第168-169页。
    ③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版,第217页。
    ①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2、545、1692页。
    ①(明)李开先《词谑·词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4页。
    ①任讷《散曲概论》卷二,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21页。
    ①(元)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清鸣野山房钞本《东维子文集》卷十一。
    ①(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第103页。
    ②(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
    ①(明)李开先《词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56页。
    ②(明)吴纳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③张炎著,夏承焘笺注《词源注》;沈义父注,沈嵩云笺注《乐府指迷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1998年重印,第43页。
    ①(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①《元史?刑法志》卷104、卷105。
    ①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2页。
    ②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2-150页。
    ③(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八,三怡堂丛书本,河南官书局,民国12年(1923)版。
    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17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004年第1版,第302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5、156页。
    ③(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二十六,三怡堂丛书本,河南官书局,民国12年(1923)版。
    ④(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
    ①(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1页。
    ②(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③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①(元)孔齐《至正直记》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2页。
    ②(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页。
    ③(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影鸣野山房钞本。
    
    ①(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影明本。
    ②谢伯阳编《全明散曲》,齐鲁书社,第996页。
    ③吕薇芬、杨镰《张可久集校注·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页。
    ①陆林《叛逆和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南京:《艺术百家》1998年第3期,第16-24页。
    ②如李春祥先生《钟嗣成〈录鬼簿〉对戏剧史的贡献》认为此书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元杂剧论稿》第35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陆林先生则认为:“从纵向的叙述模式来看,钟嗣成《录鬼簿》无愧于一部当代人写的现当代戏剧史的评价。从横向的论述重心来看,《录鬼簿》又堪称是一部以作家和剧作为聚焦点的剧学批评专著。钟氏以自身在作家论和作品论领域筚路蓝缕的草创,开辟了古典戏剧文学批评学的新天宇。”这些论断,仅就戏剧意义而阐发,当然是正确的。但《录鬼簿》是一部同时记录了杂剧和散曲的综合性戏曲文献,在散曲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仅突出其戏剧意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③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14页。
    ④(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1页。
    ①周德清《中原音韵》及其序中,乐府共出现39次(其中周用了26次),乐章出现3次,音律出现10次。夏庭芝《青楼集》及其序中,乐府出现1次,乐章出现1次,杂剧出现31次。
    ②李昌集《中国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6-47页。
    ①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31-232页。
    ①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51-1373页。
    ①(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01页。
    ②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十一,《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③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37页。
    ④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⑤郝经《陵川集》卷二十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⑥(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01页。
    ①陆林《叛逆和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南京:《艺术百家》1998年第3期,第18页。
    ①王钢《校订录鬼簿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2页。
    ②王士贞《曲藻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页。
    ③徐渭《南词叙录》,同上,第240页。
    ④吴梅《顾曲麈谈?原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页。
    ①《宋元戏曲考》,见《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9页。
    ②任中敏《散曲概论》,《散曲丛刊》本,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页。
    ③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1998年影印版,第2-25页。
    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7页。
    ⑤《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后收入作者《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⑥吕薇芬《元代散曲——诗体的一次变革》,载《古典文学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6年第1版。
    ⑦张惠民《论词曲递兴以及雅俗共赏分流》,《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⑧季国平《北曲形成论——渊源篇》,《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北曲形成论——联套篇》,《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1期。
    ①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33页。
    ③章荑荪《诗词散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66页。
    ④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⑤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10-11页。
    ①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03年第1版,第213页、351页。
    ②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3页。
    ③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
    ①(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乃昌《随庵丛书》影刻元刊十卷本。
    
    ①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第35页。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41页。
    ①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313页。
    ①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31页。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新版。
    ③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第七、八、九、十章,分别见于第192、211、240、302页。
    ①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第三章,第92-145页。
    ①任中敏《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8-21页。后文凡涉及任中敏先生的引文,均出自此书。
    ②(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14页。
    ①任中敏《散曲概论》,《散曲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9年(1930),第21页。
    ②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在该书第五章,赵先生从题材内容及时代特征、叹世归隐、怀古咏史、恋情闺怨、自然山水等五个方面,梳理了100年间,尤其是近20年当中的相关研究状况。据该书附录的《20世纪元散曲研究论文索引》可知,从1980年到2000年,大陆共有48篇论文以题材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此略作了统计,其中研究叹世归隐类题材、散曲精神和思想内容的,约30篇,占63%;研究写景类题材的5篇,占10%;研究咏史类、爱情妓女类题材的各4篇,各占8%。
    ①(台湾)林鹤宜《台湾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概况》(1956-1993),《戏曲研究》第5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1。
    ③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7页。
    ④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57页。
    ⑤马显慈《关白马三家散曲比较》,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王国维在1908年至1913年的四五年之间,完成了《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录》、《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角色考》和《宋元戏曲史》等共八部著作。
    ②王国维著《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5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③任中敏《散曲之研究》,载《东方杂志》第23卷7号、24卷5-6号,1926年4月-1927年3月。
    ①王小盾、李昌集《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学、唐代文艺学》,《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第105页。
    ②任中敏《散曲概论》,《散曲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③杨栋先生曾撰《论开山创派的任氏散曲学》(载《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缅怀任先生。此文的后记言道:“余习治散曲之学,任先生是我最崇拜的偶像。1991年秋曾赴扬州参加散曲讨论会,有幸一睹大师教容,及1993年负笈扬州求学,而先生已鹤归华表。余学也晚,未能面聆先生之教,是为终生之憾。然游学间常闻扬州师友谈及大师轶事风范,令我读其书而思其人,月夜花朝,俳徊于校园甬路,时时感到哲人犹在。”杨栋先生的导师袁世硕先生在《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序》中,也曾介绍过有关情况:“任讷先生是现代词曲学大家和散曲学的奠基人。……他晚年在扬州师范学院(现并入扬州大学)主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科点,按照自己的学术设想,先后培养出了数名分别专攻唐乐、元剧、散曲史的优秀博士生,……。杨栋考入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时,任先生已仙逝,但他还是坚持已选定的曲学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亦可谓较好地完成了任先生遗愿中一项研究课题。”杨栋先生于1993年入扬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得遇任中敏(原名任讷)先生晚年的亲传弟子王小盾、李昌集,所撰论文也得到了王、李二先生的指点。所以,笔者认为杨栋先生撰就《中国散曲学史研究》,深受了任中敏先生的启发和影响。
    ①陈斠立《论元曲中的小令和套数》,中大季刊1.1(1926年3月)。
    ②陈乃乾《元人小令》,《国学》(上海大东)1.1-4(1926年-1927年)。
    ③赵景深《元人散曲俳体广例》,《青年界》4.4(1933年9月)。
    ④叶鼎彝《元人曲调溯源》,《师大月刊》30(1936年10月)。
    ⑤此书久未见人介绍,但卢氏1934年《词曲研究》第七章末列有“卢前《散曲史》(稿本)”。据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推测,现藏山东大学中文系资料室书后有作者跋,署曰“民国十九年十二月二日”的《散曲史》,当就是卢氏《词曲研究》所列之书。
    ⑥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①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426页。
    ③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④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⑤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⑥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⑦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5年第3版。
    ①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1年。
    ②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③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台湾)罗锦堂《中国散曲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⑤(台湾)罗锦堂《锦堂论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版,第451-478页。
    ⑥郑骞《北曲套式汇录详解》,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73年1版。
    ⑦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68年至71年(1979-1982)。
    ①吕薇芬主编《全元散曲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全元曲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②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③门岿《元曲百家纵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元曲管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④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⑥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
    ①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版。
    ②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④王毅《冯子振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何贵初《张养浩及其散曲研究》,香港:文星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马显慈《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三家散曲之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⑤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⑥宋浩庆《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⑦王季思《元曲的时代精神和我们的时代感受》⑦《光明日报》1985年4月9日第3版。
    ①梁归智《浪子、隐逸、斗士(关于“元曲”的评价问题)》,《光明日报》1984年9月4日第3版。
    ②刘益国《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四川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③胡世厚《论白朴的散曲》,《文学论丛》1984年总第2期。
    ④陆林《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光明日报》1987年1月27日第3版。
    ⑤赵志辉《金元时期女真散曲探微》,《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⑥夏传才《燕赵和元曲的源流》,《河北学刊》1984年第5期。
    ⑦门岿《谈兄弟民族对元曲发展的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⑧谢真元《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形成和发展的贡献》,《重庆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⑨田守真《元明散曲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⑩侯光复《元前期曲坛与全真教》,《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关霞《元散曲情绪结构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黄克《娱人和自娱——关汉卿剧曲和散曲不同倾向之管见》,《光明日报》1984年5月29日;李汉秋《论关汉卿剧曲散曲的不同——兼向黄克同志请教》,《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于丹《“剧曲娱人,散曲自娱”说之我见》,《戏曲研究》1987年23辑。
    黄克《俏的艺术——试论元人散曲的格调》,《词刊》1986年1期。刘承华《从味到趣——谈元散曲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1989年5期。谢成梁《试论元代“隐逸”散曲的创作成因及其精神》,《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1期。
    熊笃《对关汉卿散曲与杂剧比较论的异议》,《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3期。詹杭伦《从元好问曲作看词、曲的分野与合流》,《1994年第二届散曲研讨会论文》,亦见《元曲通融》第2384-2388页。叶松林《元代散曲的文化品位研探——兼与唐诗宋词之比较研究》,1997年第三届散曲研讨会论文,见《元曲通融》第1001页。蒋星煜《散曲和剧曲的比较研究》,《河北学刊》1995年6期。罗斯宁《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4期,第40-45页。
    ①李修生、赵义山《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述》,《文学遗产》1992年4期。熊笃《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成果管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查洪德《20世纪元代文学之宏观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6期,第1-9页。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2期,第40-49页。李修生《20世纪元代文学宏观研究鸟瞰》,《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1期,第129-139页。刘扬忠《20世纪中国散曲史研究与撰著评述》,《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1期,第122-126页。(台湾)赖桥本《四十年来台湾的曲学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美)任友梅《美国的曲学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②李昌集《20世纪中国的元曲研究》,《江南大学学报》1卷2期,2002年4月,第63-68页。
    ①谢伯阳辑《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3年第1版。凌景埏、谢伯阳辑《全清散曲》(增补版),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②李修生主编《元曲大辞典》(修订本)附录部分,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③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香港)何贵初《金元文学研究论著目录》,香港:文星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5月增订版。
    ⑤门岿《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3月第1期,第102-107页。
    ①隋树森《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校订后记》,中华书局1957年第1版,第203-204页。
    ②《历代散曲汇纂·出版说明》,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隋树森《元人散曲的几次新发现》,原刊《文献丛刊》1980年第2辑。亦见于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
    ②陈加校《明抄六卷本阳春白雪》,辽沈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页。
    ③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见于其专著《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④王钢《散曲总集目录(简稿)》,《散曲研究与教学——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24页。
    ①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11月版。
    ②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338页。
    ①清曹楝亭藏《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17页。本文中若未交待版本出处的,一律采用的是曹楝亭藏本《录鬼簿》,简称曹本《录鬼簿》。
    ①《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录鬼簿》初稿原本已佚,今所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明初《说集》本与孟称舜校刻本。此二种皆不分卷,作家分为六类,学者以为是钟嗣成在元统二年(1334)的修订本。二、清初尤贞起抄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曹楝亭藏本。此三种分上下两卷,作家分为七类。学者以为此是据钟嗣成至正五年(1345)以后的修订本。三、天一阁藏明蓝格抄本。此是贾仲明增补本,有贾仲明所写自关汉卿至李邦杰的八十余位作家的吊词。全书分上下两卷,作家只分三类,即“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和“方今才人相知者”。或认为这是钟嗣成较早的写定本,但其中有元统二年改笔。(据邓绍基先生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77页)
    ①洛地《<录鬼簿>的分组、排列及元曲作家的“分期”》,《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页。
    ①洛地《<录鬼簿>的分组、排列及元曲作家的“分期”》,《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94-95页。
    ①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22-124页。
    ①杨栋《冀南出土瓷窑上的金元词曲》(有彩色插图),《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90-95页。
    ②吴晓铃《杜仁杰生卒新考》(河北师范学校学报1989年2期)考得善夫约生于1201年。孔繁信《重辑杜善夫集?元初著名曲家杜善夫生平行迹考》则考得善夫约生于1197年,卒于1282前,享年约85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475页,收集仁杰生平资料甚详。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330页取其生卒年为1205?-1285?从邓著。
    ③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第137-141页。
    ①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506页。
    ②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第134页。
    ③其生卒年未见确切记载,各家推断颇有异同。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73页推定,约生于1225年左右,卒于1302年左右,估计年龄与白朴相仿。与王和卿、杨显之、梁退之、费君祥等相善。
    ④李修生辑笺《卢疏斋集辑存》考其生卒年为1242-1314后。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333页注释4中,也有详细考证。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取1242?-1315?。从邓著。
    ⑤赵义山《元散曲家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文学遗产》1993年第3期第82~85页)一文,据张养浩《归田类稿》中《甘肃行省创建来远楼记》、《陈氏先茔碑铭》等文献,考知草庵生于1247年,卒在1330年后。
    ①门岿《知不足集——中国古代散曲论及诗文杂论·元代西域四曲家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②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第31页推断:“(瑞卿)当生于中统初,至至顺元年钟嗣成撰《录鬼簿》时,年已逾七十。”
    ③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255页。
    ①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第295页。
    
    ①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第303、318页。
    ②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第312页。
    1. (元)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十卷本,南陵徐乃昌小檀乐室,清光緒 31年(1905)影印元刊本。
    2. (元)杨朝英编、任中敏校《校补阳春白雪》十卷本,《散曲丛刊》排印本,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
    3. (元)杨朝英编、隋树森校订《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版。
    4. (元)杨朝英编、陈加校《明抄六卷本阳春白雪》,沈阳:辽沈出版社1985年版。
    5. (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6. (元)杨朝英编、卢前校订《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第1版。
    7. (元)杨朝英编、隋树森校订《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
    8. (元)无名氏编、隋树森校订《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
    9. (元)无名氏编、隋树森校订《类聚名贤乐府群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10. (明)无名氏编、卢前校勘《乐府群珠》,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排印本。
    11. (明)臧贤编辑《盛世新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明正德十二年本。
    12. (明)张禄辑《词林摘艳》,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嘉靖四年刻本。
    13. (明)郭勋辑编《雍熙乐府》,《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嘉靖丙寅刊本。
    14. (明)陈所闻编《新镌古今大雅北宫词纪》,明万历刻本。
    15. (明)陈所闻编、赵景深校订《南北宫词纪》,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
    16. (元)张可久《新刊张小山北曲联乐府》,汲古阁影元抄本。
    17. (元)张可久《张小山乐府》,天一阁影元抄本,国图善本部藏。
    18. (元)张养浩《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明成化刊本、卢前饮虹簃所刻本。
    19. (元)乔吉撰、明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明隆庆刊本。
    20. (元)倪瓒《云林乐府》,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年重印本。
    21. (明)李开先辑《张小山小令》,明嘉靖间刻本。
    22.任中敏辑《散曲丛刊》,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23.卢前辑《饮虹簃所刻曲》,1936年金陵卢氏刊,1979年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据原刊重印。
    24.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第1版。
    25.隋树森选编《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6.谢伯阳辑《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3年第1版。
    27.凌景埏、谢伯阳辑《全清散曲》(增补版),齐鲁书社2006年版。
    28.《历代散曲汇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9. (清)李玄玉《北词广正谱》,清青莲书屋刻本。
    30. (清)周祥钰《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乾隆十一年武英殿刻本。
    31. (元)周德清撰、任中敏疏证《作词十法疏证》,《散曲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32.任中敏辑《新曲苑》,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排印本。
    33.中国戏剧出版社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0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34. (元)钟嗣成撰《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5.王钢《校订录鬼簿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6.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
    37. (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38. (民国)柯昭忞《新元史》,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版。
    39.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中华书局编辑部《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
    42. (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
    43. (宋)周密《武林旧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
    44.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
    45. (宋)张炎著、夏承焘笺释《<词源>注》;沈义父著、沈嵩云笺注《乐府指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6. (金)刘祁撰、崔文印校点《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7.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48.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9. (元)姚桐寿《乐郊私语》,《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藏本1983年版。
    50. (元)孔齐《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1. (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笔记小说大观》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
    52. (元)王恽《玉堂嘉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 (元)杨瑀《山居新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 (元)郑元祐《遂昌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6. (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
    57.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58.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59.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0. (金)元好问《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 (元)杨果《西庵集》,长洲顾氏秀野堂,清康熙41年本。
    62. (元)刘秉忠《藏春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 (元)张弘范《淮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 (元)郝经《陵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 (元)释英《白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 (元)刘因《静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 (元)魏初《青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 (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69.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70. (元)姚燧《牧庵集》,重印四部丛刊初编。
    71. (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三怡堂丛书本。
    72. (元)程文海《雪楼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 (元)徐明善《芳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 (元)张之翰《西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 (元)侯克中《艮斋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 (元)刘敏中《中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 (元)张养浩《归田类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8. (元)蒲道元《闲居丛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 (元)邵亨贞《野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81. (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82. (元)宋褧《燕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 (元)萨都剌《雁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 (元)吴镇《梅花道人遗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5. (元)张雨《句曲外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 (元)舒頔《贞素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7. (元)倪瓒《清閟阁集》,常州先哲遗书,清盛宣怀辑刻本。
    88. (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四部丛刊二次印本。
    89. (元)杨维桢《铁崖文集》,明弘治间刻本。
    90. (元)白朴《天籁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1.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1版。
    92. (元)揭傒斯著、李梦生标?督覀菟谷罚虾9偶霭嫔?1988年版。
    93. (元)郑思肖《心史》,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9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94.刘兆祐《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台湾)台北私立东吴大学1979年版。
    95.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004年第1版。
    96.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二集、三集,中华书局1987年7月第1版。
    97.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校点《元诗选》(癸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1版。
    98. (清)钱熙彦编次《元诗选》(补遗),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第1版。
    99.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0.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101.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2.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03. (元)王实甫撰、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104. (元)高明撰、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
    105.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
    106.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07.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108.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本。
    109.古本戏曲从刊编委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110. (明)臧晋叔编、隋树森校点《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初版。
    111.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初版。
    112.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2卷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999年版。
    113. (清)杜文澜《古谣谚》,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4.朱平楚校《全诸宫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5.凌景埏、谢伯阳校注《诸宫调两种》,齐鲁书社1988年版。
    116.钟兆华校注《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第1版。
    117.陈翔华编校《元刻讲史平话集》五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1999版。
    118.程毅中《古体小说抄》(宋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
    119.李剑国辑校《宋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
    120.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21.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22.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3. (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4.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2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6.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27. (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12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129.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再版。
    130.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3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
    132.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133.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月。
    134.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135.钟陵《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
    136.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3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38.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39.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40.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41.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42.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
    143.吕薇芬主编《全元曲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44.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68年至71年(1979-1982)。
    145.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46.冯俊杰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47.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48. (香港)何贵初《金元文学研究论著目录》,香港:文星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5月增订版。
    149.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50.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151.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52.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1年。
    153.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4.胡世厚《白朴论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55.门岿《元曲管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56.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57.田守真编著《明散曲纪事》,巴蜀书社1996年第1版。
    158. (清)陈衍辑、李梦生校点《元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59.吴梅《南北词简谱》,见《吴梅全集·南北词简谱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0.郑骞《北曲套式汇录详解》,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73年1版。
    161.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2.吴丈蜀《诗词曲格律讲话》,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163.萧自熙《散曲格律》,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16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165.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6.杨荫浏《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67.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68.周维培《论中原音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169.周维培《曲谱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70.中原音韵新论编辑组《中原音韵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1.刘崇德译谱《元曲古乐谱百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72.刘崇德《元杂剧乐谱研究与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73.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03年第1版。
    174.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5.吴梅《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76.任中敏《散曲概论》,《散曲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177.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12月第1版。
    178.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179.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0.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18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新版。
    18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183. (台湾)罗锦堂《中国散曲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184.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85.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
    186.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187.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88.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89.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90.汤易水《散曲艺术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91.王星琦《元曲艺术风格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92.王毅《元散曲艺术论》,岳麓书社1997年版。
    193.王毅《冯子振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194. (香港)何贵初《张养浩及其散曲研究》,香港:文星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
    195.马显慈《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三家散曲之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6.杨镰《贯云石评传》,新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97.李修生辑笺《卢疏斋集辑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8.杨镰、胥惠民《贯云石作品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9.王学奇、吴振清、王静竹《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00.王佩增笺注《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笺》,山东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
    201.刘益国《马致远散曲校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02. (元)徐再思著、俞忠鑫校注《甜斋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03. (元)冯子振著、王毅辑《海粟集辑存》,岳麓书社1990年版。
    204.孔繁信《重辑杜善夫集》,济南出版社1994年版。
    205.吕薇芬、杨镰《张可久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06.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07. (元)王实甫撰、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0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20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10.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11.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2.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1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14.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15.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16.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17.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学》,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218.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19.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20.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21.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版。
    222. (美)孙康宜著、李奭学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23.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
    22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5.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宋元之际作家的心灵活动》,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26.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
    227.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月第1版。
    228.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29.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30.门岿《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
    231.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2.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33.王国维著《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1版。
    234.吴梅著、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35. (台湾)罗锦堂《锦堂论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版。
    236.罗忼烈《诗词曲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7.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238.谢伯阳主编《散曲研究与教学——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39.门岿主编《中国古典诗歌的晚晖——散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240.《新世纪曲学文存两种》,第六届散曲学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3年出版。
    241.张月中主编《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42.邝健行、吴淑钿编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任二北《散曲之研究》,《东方杂志》第23卷7号、24卷5-6号,1926年4月-1927年3月。
    2)陈斠立《论元曲中的小令和套数》,中大季刊1.1(1926年3月)。
    3)陈乃乾《元人小令》,《国学》(上海大东)1.1-4(1926年-1927年)。
    4)赵万里《散曲的历史观》,《文学》第2期6版,1934年6月。
    5)卢冀贤《剧曲和散曲有怎样的区别?》,《文学百题》1935年第7期。
    6)赵景深《元人散曲俳体广例》,《青年界》4.4(1933年9月)。
    7)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武大文哲季刊》5.2(1936年2月)。
    8)王起、罗忼烈《关于元曲的通信》,《学术研究》1979年4期,第88-98页。
    9)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前言》,《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
    10)宋浩庆《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63-69页。
    11)卢润祥《元人小令浅论》,《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12)羊春秋《元人散曲略论》,《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3)卢润祥《<全元散曲>拾遗》,《晋阳学刊》1981年第3期,第80-81页。
    14)隋树森《元人散曲概论》,《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5期,又见于《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第1版,第1-43页。
    15)曾永义《“元人散曲”六论》,原载《台静农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见张月中主编《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939-947页。
    16)曾永义《北曲格式变化的因素》,《古典文学》第1辑。
    17)缪钺《总论词体的特质》,《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18)刘益国《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四川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9)羊春秋《略论元代民间小曲的艺术特色》,《楚风》1982年第5期。
    20)罗忼烈《诗词曲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内收有《关汉卿和他的散曲》、《王和卿及其打油曲》、《杂剧在元代的文学地位》等单篇论文。
    21)谭汝为《鼎足对与联璧对——试论元散曲的特殊对仗形式》,《语文园地》1983年3期。《元散曲的博喻手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期。《词曲鼎足对简论》,《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4期。
    22)胡世厚《论白朴的散曲》,《文学论丛》1984年总第2期。
    23)刘致中《“散曲套数不借宫”辨》,《中国音乐》1984年2期。
    24)梁归智《浪子、隐逸、斗士(关于“元曲”的评价问题)》,《光明日报》1984年9月4日第三版。
    25)夏传才《燕赵和元曲的源流》,《河北学刊》1984年第5期。
    26)黄克《娱人和自娱——关汉卿剧曲和散曲不同倾向之管见》,《光明日报》1984年5月29日。
    27)李汉秋《论关汉卿剧曲和散曲的异同——兼向黄克同志请教》,《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第三版。
    28)幺书仪《元词试论》,《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第78-83页。
    29)王季思《元曲的时代精神和我们的时代感受》,《光明日报》1985年4月9日第三版。
    30)门岿《谈兄弟民族对元曲发展的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2月。
    31)隋树森《北曲小令与词的分野》,原载《申·俗文学》52期,1948年1月30日。又见于《元人散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00-108页。
    32)黄克《俏的艺术——试论元人散曲的格调》,《词刊》1986年第1期。
    33)张燕瑾《元剧三家风格论》,《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4期。
    34)孙玄龄《带过曲辨析》,《中国音乐学》1986年4期,第76-84页。
    35)谢成梁《试论元代“隐逸”散曲的创作成因及其精神》,《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1期。
    36)洪柏昭《贯云石、薛昂夫散曲之比较研究》,《学术研究》1987年2期。
    37)田守真《元明散曲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8)于丹《“剧曲娱人,散曲自娱”说之我见》,《戏曲研究》1987年23辑。
    39)罗忼烈《卢挚的出身、生卒年代及其佚作——兼评<卢疏斋集辑存>》,《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论粹(1950-2000)》,第391-411页。
    40)谢真元《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形成和发展的贡献》,《重庆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张惠民《论词曲递兴及其雅俗分流》,《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2)熊笃《元散曲五十六首系年考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43)侯光复《元前期曲坛与全真教》,《文学遗产》1988年5期,第85-93页。
    44)陆林《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文学遗产》1989年1期。
    45)曾永义《元杂剧体制规律的渊源与形成》,原载《台大中文学报》1989年3期。又见于张月中主编《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343-360页。
    46)萧自熙《多向发展的元人小令借对》,《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4期。
    47)田守真《元散曲家为什么嘲笑屈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
    48)李国俊《北曲曲牌研究》,台湾文化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曾永义指导,国图学位论文库藏。
    49)熊笃《关汉卿散曲与杂剧比较的异议》,《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50) (台湾)赖桥本《四十年来台湾的曲学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51) (美)任友梅《美国的曲学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52)萧自熙《元人小令对仗特性探索》,《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
    53)许金榜《北曲音乐和元曲的形式与风格》,《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6期。
    54)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54-60页。
    55)汪志勇《元散曲中的带过曲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4期。
    56)扬文《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综述》,《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57)周晓痴《张可久散曲风格论》,《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8)赵山林《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3期,第69-72页。
    59)王毅《妙趣横生的“代言艺术”》,《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3期。
    60)蔡运长《剧曲分抒情、写景两大类——漫谈剧曲的特点之一》,《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3期。
    61)李修生、赵义山《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述》,《文学遗产》1992年4期。
    62)徐炼《散曲本色三题》,《中国韵文学刊》1992年总第6期。
    63)羊春秋《论衬字》,《中国韵文学刊》1992年。
    64)田同旭《元曲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65)张晶《论元散曲的陌生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
    66)赵义山《元散曲家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文学遗产》1993年第3期,第82-85页。
    67)许金榜《元代散曲对传统的叛离》,《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3期。
    68)王丽娜《元曲在国外》,见《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9)詹杭伦《从元好问曲作看词、曲的分野与合流》,1994年第二届散曲研讨会论文。
    70)熊笃《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新成果管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101-103页。
    71)张晶《元散曲中的博喻》,《名作欣赏》1994年3期。
    72)汪芳启《试析词境曲境差异的成因》,《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73)谢真元《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元散曲审美特征新探》,《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1期。
    74)杨栋《论散曲学与散曲学史》,《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2期,第82-89页。
    75)许金榜《元代散曲抒情写意的艺术特征》,《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2期,第80-84页。
    76)钟林斌《乔吉散曲与柳永词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2期。
    77)孔繁信《试论南北曲的合流与发展》,《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3期,第98-103页。
    78)王卫民《古代曲论概说》,《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79)杨镰《张可久行年汇考》,《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80)蒋星煜《散曲和剧曲的比较和欣赏》,《河北学刊》1995年6期。
    81)朱万曙《元散曲隐逸主题再认识》,《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82) (台湾)林鹤宜《台湾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概况(1956-1993)》,《戏曲研究》第5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17页。
    83)张晶《论散曲的“当行本色”》,《吉林大学学报》1996年1期,第75-81页。
    84)欧阳光《诗社与书会——元代两类知识分子群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分野》,《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85)王毅《试论元散曲的叠字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第88-94页。
    86)王毅《论元散曲的比喻艺术》,《湘潭大学学报》1996年5期。
    87)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7年第2期。
    88)李日星《散曲谐趣论》,《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2期。
    89) (韩国)俞玄穆《白朴散曲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第159-166页。
    90)孙虹《试论元散曲中的道家审美意蕴》,《学术界》1997年第2期。
    91)郝延霖《贯云石两篇序论内容的蠡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92)邓元煊《综论元散曲的特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6期。
    93)叶松林《元代散曲的文化品位研探——兼与唐诗宋词之比较研究》,1997年第三届散曲研讨会论文,见《元曲通融》第1001页。
    94)罗斯宁《元代艺妓与元散曲》,《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95)洪哲雄、董上德《论元杂剧的文体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2期。
    96)赵义山《笔下苍生苦曲中汗血声——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97)周云龙《论元人散曲超“俗”之俗——兼评郑振铎对“俗文学”之界定》,《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
    98)陆林《叛逆与创新——钟嗣成<录鬼簿>剧学思想综论》,《艺术百家》1998年3期。
    99)陆林《理学家与曲学家的统一——元初胡祗遹曲学思想的重新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100)张正学《元剧套曲曲调、引子与尾声特征散论》,《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第74-79页。
    101)赵义山《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1期,第25-33页。
    102)王星琦《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3期,第123-129页。
    103)胡世厚《20世纪的白朴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3期,第123-128页。
    104)罗斯宁《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4期。
    105)查洪德《20世纪元代文学之宏观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6期,第1-9页。
    106)汪志勇《元人小令试探》、《元人散套试探》,原载《元人散曲新探》,又见于张月中主编《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第1035-1045页。
    107)陆林《夏庭芝戏剧思想新论》,《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第24~30页。
    108)王昊《元人“元曲”观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109)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体式特征研究述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4期,第17-23页。
    110)刘光军《词曲宫调乐理探微》,南开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刘崇德指导,国图学位论文库藏。
    111)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2期,第40-49页。
    112)胡传志《论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东方丛刊》(桂林),2001年4期,第89-101页。
    113)钟涛《试论元人的曲本位观念》,《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4)钟涛《论元曲曲体的形成》,《中州学刊》2001年6期,第65-69页。
    115)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钟振振指导,国图学位论文库藏。
    116)刘扬忠《20世纪中国散曲史研究与撰著评述》,《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122-126页。
    117)李修生《20世纪元代文学宏观研究鸟瞰》,《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1期。
    118)杨镰《元诗文献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第40-50页。
    119)宁希元《王恽散曲系年小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期,第361-362、378页。
    120)洛地《诗乐关系之我见》,《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121)刘廷乾《元杂剧本色当行辩》,《文学遗产》2002年4期,第86-97页。
    122)胡世厚《白朴与<白氏宗谱>》,《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70-75页。
    123)胡世厚《白朴交游考补》,《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22-24页。
    124)杨栋《试论杨朝英的散曲学观——兼说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第一次论争》,《求是学刊》2002年2期,第81-85页。
    125)赵山林《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1期,第28-32页。
    126)赵维江《略论金元词的类曲化倾向》,《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127)王广超《元代散曲演唱传播试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8)高益荣《论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文史哲》2003年第5期。
    129)杜桂萍《色艺观念、名角意识及文人情怀——论<青楼集>所体现的元曲时尚》,《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130)杨栋《冀南出土瓷窑上的金元词曲》,《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90-95页。
    131)张大新《论元初散曲以俗为尚的审美追求》,《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32)阎福玲《“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133)赵义山《明散曲史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项楚指导,国图学位论文库藏。
    134)吕薇芬《杂剧的成熟以及与散曲的关系》,《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35)李慧《乔吉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
    136)罗斯宁《以剧曲为曲与以词为曲——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之比较》,《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