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进入了科学有序化的轨道。尽管《劳动合同法》最大程度地保持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和谐平衡关系,但基于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立法更加强化、明确了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责任,对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略有提及。由于劳动者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意识淡薄,极有可能因某些情况的出现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他们是始料未及的。因此,研究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重在使这一问题很清晰地展现在劳动者面前,使其更好地了解自身责任,切实履行劳动合同,即便出现劳动合同纠纷,也能主动从容应对,这对提高劳动者整体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着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形,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出发,分析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问题。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将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的性质与用人单位承担违约责任的性质区别对待。并分析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特殊情形,对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研究,在了解和把握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基本问题基础上概括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并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mployment Contracts was implemented in January 1, 2008, which marked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system stepped into a scientific and regularized track. The law does its utomost to maintain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employees; however, it regulates and consolidat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mployers which are considered superior to the employees, but lacks a regulation about the employees' responsibility. The employe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legal awareness, might be fac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legal obligation, which was unexpected by the law-makers. Therefore,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lity of the employees' and educate them how to solve relevant problems is very important to raise their legal awareness.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China, will explore the problem of the breach of a contract. The research, with the aim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employees, will differentiate the employees' breach of contracts and the employers' breach of contracts and propose the relevant solutions.
引文
[1]王炳瑞《试论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天津经济》2007.10总第161期
    [1]董保华著 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编写组编劳动争议案件理论与审判实务(内部资料)2000第102页
    [1]杨佳红、宋宗宇:《劳动合同与普通民事合同的求异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5期,页80.
    [1]朱广东.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分析[J].中国劳动.2003,(7):48.
    [2]邓峰、刘奇新《浅论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4卷 第6期。
    [1]杜波《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1]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案例研究》第二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62页
    [2]张在范《论劳动合同违约赔偿的特殊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1]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1]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孔令苇《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违约金的立法解析《社保论坛》2008年第4期
    [1]巩春秋《探索》浅淡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问题,2007年第8期.
    [1]高玮《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工会论坛 第11卷第1期 2005年1月
    [2]杨彬、黄海峰《浅析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
    [1]杨彬黄海峰《浅析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2]祝铭山主编.《劳动合同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12页
    [1]赵海燕:《简析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
    [1]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案例研究》第二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62页
    [2]黄越钦著《劳动法论》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发行,1993(修仃版)
    [3]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全兴《劳动法》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6]星野英一著:《私法中的人》,载于粱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7](瑞)《瑞士债法典》吴兆北,石佳友,孙淑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日)((日本民法典》王书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11](德)《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
    [13]张文显著《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4]韩世远著《违约损害赔偿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5](法)《法国劳动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6]朱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7]魏振派主编《民法》北京:北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9](日))川岛武宜著《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0]傅静冲著《二十一世纪契约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1]叶林著《违约责任及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2]蒋勇主编《典型劳动争议案例评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3]关怀主编《劳动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卜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25]冯彦君著《劳动法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6]《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编写委员会编《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27]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教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28]史探径著《劳动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9]李景森主编,贾俊玲副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0]董保华编著《“劳工神圣”的卫士一一劳动法》上海:上海人民人民出版社,1997
    [31]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2](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3]刁荣华主编《法律之演进与适用》台北:台湾汉林出版社,1977
    [34]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996年印刷)
    [35]谢怀轼,陈明侠著《劳动法简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嘉.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3,(6)
    [3]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编写组编劳动争议案件理论与审判实务(内部资料)2000第102页
    [4]董保华著 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5]王炳瑞《试论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天津经济》2007.10总第161期
    [6]杨佳红、宋宗宇:《劳动合同与普通民事合同的求异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5期
    [7]朱广东.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分析[J].中国劳动.2003,(7):48.
    [8]邓峰、刘奇新《浅论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4卷第6期。
    [9]杜波《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10](台湾)焦兴凯著《劳工法与劳工权利之保障》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出版公司1995
    [11]丁文联著《试论劳动合同的附和化》武汉:《法商研究》,19%年第6期
    [12]张在范《论劳动合同违约赔偿的特殊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台湾)郭惠玲等著《劳动契约之合意终止与附解除条件劳动契约之限制》台湾;民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
    [15](美)DanielF著杜钢建译《美国劳动法的放松规则》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6]孔令苇《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违约金的立法解析《社保论坛》2008年第4期
    [17]于敏著《劳动合同纠纷中违约受害人补救之研究》北京:《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18]高玮《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工会论坛 第11卷第1期 2005年1月
    [19]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杨彬黄海峰《浅析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责任》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21]赵海燕:《简析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
    [22]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6页。
    [23]关巍:《关于误期损害赔偿金法律涵义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52页
    [24]参见崔建远:《海峡两岸合同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海峡两岸合同法的比较研究之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6页。
    [25]沈同仙、杨海燕编著:《中国公民的劳动权益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6]傅静坤著《劳动合同中的解约金问题研究》重庆:《现代法学》,2000年22卷第5期
    [27]杨凯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难题探析》武汉:《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总第81期)
    [28]李冲刚著《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重庆:《现代法学》,2000年22卷第5期
    [29]冯彦君著《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的检讨》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0]杨凯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难题探析》武汉:《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总第81期)
    [31]赵晓力著《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的“人”的观念》北京:《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
    [32]史际春,邓峰著《合同异化与异化的合同》北京:《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3](台湾)陈聪富著《契约自由之限制:国家政策或契约自由》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32卷第1期
    [34]张渊著《劳动合同无效制度研究》上海:《法学》,2003年第2期
    [35]喻术红著《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和赔偿责任》武汉:《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6]曹艳春著《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之比较及启示》长春:《当代法学》,2002年第5期
    [37]郑爱青著《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北京:《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
    [38]石美遐著《关于劳动合同立法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北京:《中国劳动》,2000年第4期
    [39]董保华著《劳动合同的再认识》上海:《法学》,2000年第5期
    [1]R.Dworkin.Taking Right Seriousl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Ronald.Dworkin.Taking Right Seriousl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Erica sharplin.The Law Handbook[M].Darwin Community Legal Service,1997.
    [4]Ian F Fletcher.The Law of Insolvency[M].Sweet&Maxwell,2002.
    [5]Ronald.Dworkin.Taking Right Seriousl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6]Robert N Corley.Principles of Business Law[M].Prentice—Hall,1983.
    [1]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lw
    [2]法制信息网 http://www.chinalaw.gov.cn/jsp/co
    [3]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网站 http://www.cel.net.cn
    [4]北京人力资源职称考试网 http://www..scchrp.cn
    [5]理论动态网 http://www.labournet.com
    [6]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