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视野下的消费方式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消费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以相应的物质积累与文化精神为基础的、并以必要的空间场所和技术手段为媒介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复合体。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到当代社会,消费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社会,现代传媒技术的革命、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以及消费场所与手段的变革对当代消费方式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消费主义的传统起源于近代的欧洲,大众消费主义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推动,消费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传统农业社会的消费方式体现为一种节俭主导型消费,现代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体现为一种积累主导型消费,当代社会的消费方式呈现出了休闲化、风格化、审美化的发展趋势。在消费主义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的消费方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在对消费方式变迁的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试图建构当代消费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对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The first thing for people to survive is consumption, but consumption for people is not only to survive.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it’s the link, purpose and achievement of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consump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activity in daily lif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consumption gradually becomes a self-fulfilling constructive a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ve meaning of consumption goes through the people’s special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the results of general conditions.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a consumer-oriented society; consumptio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ople's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daily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study on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bove al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tymological meaning of consumptio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defined is act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henomenon, but also is a complex and integrated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Consumption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sinc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it’s is also an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y in daily life. The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not only the physical activity for people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but also becomes a constructive action on social identity. Consumption pattern is formed under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and it’s a complex of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by the necessary space sites and technical means, with some material accumulation and the cultural spirit. So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onsumption pattern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constrained mainly by the material basis of consumption,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the space and technical means of consumption,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of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irstly can complement and deepen the theory of consumer research; secondly can provide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consumer’s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lastl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making.
     With the highlights of the status of consumption in the social life, much academic research has aroused the concerns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Economics, sociology,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were carried out on consumption from all their points of view,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The study on culture and society of consumer has a special status. Marx's theory of consumer life is mainly embodied in his theor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lifestyle theory. Daniel Bell's theory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opened a post-modern society research path. Represented by Veblen, Simmel, Weber, Sombart and Jean Baudrillard’s theory of Consumer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Club of Rome, Frankfurt School,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critical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for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but also open up a wider research spac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post-modern society is a new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post-modern society, such as the affluent society,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It is a widely accepted academic view to take post-modern society as a consumer society. The rising of post-modern socie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means. On the basi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a technology,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gradually rises, revolutionary changes have also taken place in the spaces and technology means of consumption.
     It has become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entered into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facto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s running. On one hand,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ption permeates into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and becomes a constructive ac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aspects of the operation: one is from production-oriented to consumption-oriented logic, the other one is from use value-oriented to symbol value-oriented. The consumerism tradition is born in Europe, Mass consumerism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America,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the vast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nsumerism began to spread at a global scale.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ifestyle; lifestyle is constrained by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followi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roductivity’s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pattern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reflects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as a thrift-oriented consumption.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reflects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as accumulation-oriented consumption. Contemporary society consumption patterns show the trends of leisure, style and aesthetic.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a very brilliant proc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global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also showing a lot of new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rift and hard-working 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have the characters of diversified, policies to encourage, consumption-ahead, etc. Accompanied by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as the constraints of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consumption, it also brings increase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lass, the spread of luxury consumption, policies constraints and other issues.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one hand brought about a variety of changes in people's livelihoo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lead to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issues.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impacts are 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onsumption’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Consumption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nks of social actions, consumer activity reflects the unity of the value of objects and the value of people, the self value and others value, the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nly guiding the various consumptions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way, can b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existe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1页。
    2 [圭]施里达斯·拉尔夫:《我们的家园—地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3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0页。
    2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5同上。
    6同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同上。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4同上。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1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1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4页。
    1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2页。
    2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4页。
    3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1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3页。
    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3页。
    1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7页。
    2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1 Baudrillard Live,Selected interviews,Mike Gane Publisher,london,1993,p155.
    1 [意]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181、182页。
    1 [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1于光远:《谈谈消费文化》,《消费经济》,1992年第1期。
    2尹世杰:《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光明日报》,1995年4月30日。
    3马千里:《中国消费文化的传统与现实》,《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王乐忠:《中国消费文化探析》,《东岳论丛》,1999年第l期。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刘福森:《消费合理性:“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评价》,《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1高飞:《农民消费观念转变的十大趋势》,《农业经济》,1996年第4期。
    2尹世杰:《我国当前调整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
    3岑成德:《广州、广东、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特点分析》,《消费经济》,1993年第2期。
    4罗萍:《小城镇居民社会分层对消费方式的影响—对阳逻镇社区30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夏建中、姚志杰:《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7页。
    2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9页。
    3同上。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3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
    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 [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 Royle,E.,Modern Britain : A Social History 1750-1980,Arnold,1987,p.280,283,342.
    3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3、114页。
    1 [美]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7页。
    3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4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5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6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72年版,第79、80页。
    2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309页。
    
    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2页。
    2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3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48、249页。
    2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邵培人、海阔:《大众传媒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1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2007年版,第201、202页。
    2周晓虹:《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3周晓虹:《社会时尚的理论探讨》,《浙江学刊》,1995年第3期。
    4黄勇:《消费时尚的社会学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2 [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3崔建聪、谢明:《时尚类杂志的特征及走向》,《编辑之友》,2002年第2期。
    1景志刚、朱寿桐:《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国电视》,2002年第10期。
    2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0、81页。
    3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4 A.David Cordon & John Michael Kittross,Controversies in media ethics (second edition),Longman,1999,p231.
    1参见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简介,中华零售网,http://www.i18.cn/article/html/2004/6/24/4562.html.
    1联合国统计显示全球网民人数达12亿,http://news.csdn.net/n/20071113/110629.html.
    2美国网络零售业快速发展零售额将突破1745亿美元,计算资讯,http://www.ccwresearch.com.cn/store/article_content.asp?articleId=34124&Columnid=959&view=#.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1陈坤宏:《消费文化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6年版,第1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1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20页。
    1 [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2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3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4 [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1页。
    
    1 [法]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5页。
    2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编第4章。
    1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 Jenkins , Summa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ird World Consumption , p. 329-330.
    2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等:《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7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4页。
    2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3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2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0-315页。
    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3页。
    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1 PierreBourdieu,translated by Richard Nie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4,p3.
    1夏建中、姚志杰:《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8页。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2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1《道德经》第十二章。
    
    1《论语·八佾》。
    2《司马文正公集》,《训俭示康》。
    3《管子·侈靡篇》。
    4《管子·侈靡篇》。
    5《管子·侈靡篇》。
    6《仁学》卷上。
    7《仁学》卷上。
    1《荀子·正名》。
    2《墨子·节用》。
    3《朱子语类》卷十四。
    4《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5《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6《朱子语类》卷十四。
    7《朱子语类》卷十三。
    8《朱子语类》卷十三。
    1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5-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9页。
    1姚开建、陈勇勤:《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htm
    1《中国官员:中国刺激消费措施已见到成效》,国际在线,http://gb.cri.cn/27824/2009/02/09/3785s2420319.htm
    2《[2008消费]创11年来最高增速》,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07tjsj/2009-03/01/content_17352614_3.htm
    3《南方日报》,2009年2月10日。
    1张丽莲:《关于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与发展策略》,《科技资讯》,2008年第25期。
    1吴敬琏:《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1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京华:《亚行报告显示:亚洲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资本市场》,2007年第9期。
    3《美<商业周刊>公布年度世界慈善家排行榜-最慷慨的人还是盖茨》,《无锡日报》,2004年12月24日。
    4《什么阻碍了中国富人成为慈善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3月1日。
    1奂平清:《中国奢侈性消费的忧思》,《世界知识》,2005年第22期。
    1奂平清:《中国奢侈性消费的忧思》,《世界知识》,2005年第22期。
    1马扬:《东北:谁在消费天价奢侈品?》,《东北之窗》,2006年第22期。
    1樊纲:《让“三驾马车”均衡前行》,《金融经济》,2008年第19期。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1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1 [美]汉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页。
    2 [美]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
    
    1 [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2同上。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5、136页。
    
    
    1转引自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2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3页。
    3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3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2 [美]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
    3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3、64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3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1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2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邴正:《当代人与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1秦光涛:《意义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VII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1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69页。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1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3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 [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3]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
    [14]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6]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7]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8] [意]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19]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 [美]比尔·麦吉本:《消费的欲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 [法]达尼埃尔·罗什:《平常事情的历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2] [美]大卫·布鲁克斯:《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
    [23]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4]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5]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 [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0]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1]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2]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等:《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34] [美]弗洛姆:《占有与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9年版。
    [35] [美]汉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7]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 [美]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9]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1] [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 [美]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4] [美]罗伯特·弗兰克:《奢侈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45]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7]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8]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49]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51] [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2]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3] [美]米斯都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 [英]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6] [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I》,三联书店,1998年版。
    [59]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1]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2]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3] [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64]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66]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67]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8] [英]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9] [法]让·波德里亚:《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0]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72] [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5] [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6] [美]托马斯·翰:《Shopping大解码:购物文化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 [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79]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0]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81] [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82]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84]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 [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 [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 [英]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8]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
    [89]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邴正:《当代人与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1]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2]邴正:《发展与文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当代社会转型分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陈学明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5]戴慧思、卢汉龙:《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9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7]高清海、邴正、刘少杰等:《社会发展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8]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99]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0]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1]秦光涛:《意义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3]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4]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6]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07]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8]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9]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夏建中:《社会分层、白领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论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1]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2]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4]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5]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16]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17]赵卫华:《地位与消费-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状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8]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9]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邴正:《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
    [2]邴正:《文化冲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邴正、钟贤巍:《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4]邴正、钟贤巍:《从社会发展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5]邴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及文化抉择》,《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第5期。
    [6]曹明德:《论消费方式的变革》,《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7]陈学斌、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9]范玉吉:《论奢侈性消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东岳论丛》,2006年第4期。
    [10]傅守祥:《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11]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2]何明升:《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3]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4]黄勇:《消费时尚的社会学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5]姜继红、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16]金惠敏:《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17]刘飞:《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炫耀性消费研究评述》,《社会》,2007年第4期。
    [18]刘福森:《消费主义的神话》,《长白学刊》,2005年第1期。
    [19]刘福森:《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长白学刊》,2005年第4期。
    [20]刘福森:《消费主义霸权统治的生存论代价》,《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21]刘福森:《消费合理性:“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评价》,《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22]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23]卢汉龙、曹晶:《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中国社会转型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社会观察》,2006年第9期。
    [2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月刊》,2003年第5期。
    [25]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6]施卓敏:《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的全球趋同问题研究》,《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27]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8]童星、严新明:《制度、文化与社会时空—中国消费社会问题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29]田学斌:《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消费经济》,2003年第1期。
    [30]王成兵:《消费文化与当代认同危机》,《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31]王宁:《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32]王宁:《“两栖”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33]王宁:《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消费社会学的一个研究纲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4]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5]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得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6]王一川:《中国消费文化中的悖谬:身体热消费与头脑冷思考》,《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37]吴敬琏:《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38]夏建中、姚志杰:《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9]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0]徐敏:《时尚、性别与社会再生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1]许斗斗:《消费现象的社会批判—对马克思与波德里亚之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6期。
    [42]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长白学刊》,2004年第3期。
    [43]尹世杰:《我国当前调整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期。
    [44]于光远:《谈谈消费文化》,《消费经济》,1992年第1期。
    [45]于雪丽:《消费行为与文化选择》,《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46]张俊英:《消费全球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7]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48]郑也夫:《论时尚》,《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9]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0]周晓虹:《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
    [51]朱雨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经济》,2006年第1期。
    [1] Baudrillard,Jean,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 SAGE Pub.,1998.
    [2] Baudrillard,Jean.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Mark Post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Baudrillard Live:Selected interviews, Mike Gane Publisher, 1993.
    [4] Campbell,Colin,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
    [5] D.Miller,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A Review of New Studies ,London,Routledge,1995.
    [6] Earl Peter, Lifestyle Economics:Consumer Behaviour in a Turbulent World,Wheatsheaf Books Ltd.,1986.
    [7] Goodman,Douglas J,Consumer culture:a reference handbook,DouglasJ.Goodman andMirelle Cohen,Santa Barbara,Calif.,ABC-CLIO, 2004.
    [8] Goodwin,Neva R.,The consumer society,Frank Ackerman,and David Kiron.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
    [9] Grant McCracken,Culture And Consumpti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1988.
    [10]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london,Verso,1991.
    [11] Jeffrey James,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Maemillan Press,1993.
    [12] John Storey,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Co-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1999.
    [13] Maxine Berg,Helen Clifford,Consumers and luxury,consumer culture in Europe 1650-1850,Manehester and NewYork,Mane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14] MeKendriek,Neil,John Brewer and J.H.Plumb .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eiety: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Miller,Vincent Jude.Consuming religion:Christian faith and practice in a consumer ulture,New York,Continuum,2004.
    [16] Mitchell,Arnold, The Nine American Lifestyle,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3.
    [17] Pierre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4.
    [18] Royle,E.,Modern Britain:A Social History 1750-1980,Arnold,1987.
    [19] Sobel, Michael E.,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s, Analyse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20] Weber,Max,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21] Williams,Raymond,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