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的玫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在一代代伟大女性的共同努力之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至高荣耀无可争议地归属于她们。她们的作品不仅拓宽了读者原有的阅读空间,而且业已成为研读当代美国黑人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范本。
     本文简略回顾美国黑人发展史和文学史,力图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文化身份着手,分析在美国白人文化背景与黑人民族传统的双重影响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众不同的文学感染力。文章对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这三位杰出女作家的代表作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强调黑人女性作家群体正以自己的方式对黑人文学传统的种族、性别、文化主题作出全新的诠释。在总结这一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由她们所代表的、曾被历史遗忘了的黑人女性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及其对美国文化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Because of their subtle sense of art and special culture background,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s have constructed their own literature system. Depending on the endeavor of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most splendid glory of Afro-American literature has belonged to these black women since the 1970s'.
    The paper in brief reviews the history of Afro-American and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literature,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civilization and the Afro-American traditions on the literature of black women.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painstakingly analyses some magnum opuses of Zora Neale Hurston, Toni Morrison, Alice Walker, emphasizes the sharp-cut feminine stand in their writings. In fact, these black women writers not only widen the scope of readers but also demonstrate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Afro-American culture to American literature world.
引文
[1] [美] Edward Byron Reuter, The Mulatto in the United States, Negro University Press N.Y., 1969年,P.99,转引自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P.49
    [2] [美]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郭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P.91
    [3] 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简史》,人民出版社,1977年,P.329
    [4] [美]伊曼纽尔·格罗斯,《黑色交响乐:美国黑人文学》,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68年,P.74,转引自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P.6
    [5] [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许季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P.429
    [6] [美]拉尔夫·艾里森,《无形人》,任绍曾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P.14
    [7] [美] Robert E. Hemenway, Zora Neale Hurston: A Literary Bi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7 P.51,转引自袁霁,《佐拉·尼尔·赫斯顿被遗忘的背后——兼谈赫斯顿的创作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8] [美]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P.18,下文所引本小说原文均出自此译本,不再一一注明。
    [9]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P.8
    [10] [美]托妮·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P.43,下文所引本小说原文均出自此译本,不再一一注明。
    [11]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P.141
    [12] [美]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P.16
    [13] [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陶洁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P.30,下文所引
    
    本小说原文均出自此译本,不再一一注明。
    [14]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P.100
    [15]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P.115
    [16] [美]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舒逊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P.270—271,下文所引本小说原文均出自此译本,不再一一注明。
    [17] [美]托妮·莫里森,《令人不安的护士,心地善良的鲨鱼》,陶洁译,《世界文学》,1994年第3期
    [18] [美]艾丽斯·沃克,《寻找母亲的花园》,汪义群译,《外国文艺》,1994年第6期
    [19] 这是黑人妇女独有的一种精心缝制的被子,用各种碎布拼成,碎布可以是三角形、方形或长方形的,并组合成各种图案。
    [20] [美] Gina Wisker, Black Women Writing,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P.36
    [21] [美]艾丽斯·沃克,《寻找母亲的花园》,汪义群译,《外国文艺》,1994年第6期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2] [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理论》,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3]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穆勒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4] [英]格丽梅勒·格丽尔,《被阉割的女性》,江宁康、杨正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5] [美]洛伊斯·班纳,《现代美国妇女》,候文蕙译,东方出版社,1987年
    [6]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8] 王逢振主编,《性别政治》,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 王逢振主编,《六十年代》,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14] [美]乔恩·谢泼德、哈文·沃斯,《美国社会问题》,刘云霞、乔寿宁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 [美]詹姆士·O·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贾秀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6] [美]肯·奥莱塔,《美国底层阶级》,聂振雄、蒋伟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17] [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许季鸿等译,商
    
    务印书馆,1997年
    [18] 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 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简史》,人民出版社,1977年
    [20] [美]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郭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1]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00年以来的美国史》,刘绪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3]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24] [美]詹姆斯·M.麦克弗森,《火的考验——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南部》,刘世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 Gina Wicker, Black Women Writing,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2] James Olney ed., Afro-American Writing Toda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Anne Z. Micklson, Reaching Out: Sensitivity and Order in Recent American Fiction by Women, Searecrow Press, 1979
    [4] Cherrie Moraga and Gloria Anzaldua, The Bridge Called My Back: Writings by Radical Women of Color, Watertown MA: Persphone Press, 1981
    [5] Maria Lauret, Liberating Literature, Lodon: Routledge,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