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针对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实施状况及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整体嬗变的历史背景与动因、家庭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建构、家庭教育实践的冲突与革新、家庭教育与社会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变革是本文叙述与探讨的主要论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民国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过程放置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图景中,将其与建立民主的民族国家以及女性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加以阐释。对该论题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视角考察整个民国时期宏观社会现代化变革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推进家庭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也能在指导当下社会转型期内家庭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嬗变发生的历史前奏与社会背景是较为复杂与多元的,受到众多相关因素的刺激与型塑。近代以来家庭场域内发生的关系、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革,促使家庭教育调整自我以适应新家庭的发展需要。而女性群体与儿童群体自近代以来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上升,对家庭教育朝着民主、平等、科学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推动力。在这三个主要动因的刺激下,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启动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家庭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建构,是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表现。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在深入理解西方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将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改造的有力阵地。他们大致按照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来构建家庭教育理论。此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主体与内容、方法与原则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各个要素都体现出了现代化的走向。本文按照这一学科体系系统化地展现了民国家庭教育理论构建的整体样貌,并试图在行文中勾勒出民国时期内部家庭教育的变迁脉络。
     家庭教育实践在理论变革的指导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笔者在这部分运用了个案研究法,主要以较发达地区的城市精英阶层家庭教育实践的现实状况作为分析对象,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实践样本作为个案,展现并解读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从冲突发展到抗争继而走向裂变的历史过程。笔者分别选取了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和陈鹤琴先生的论著《家庭教育》为两个研究个案:前者偏重揭示传统家庭教育的痼弊及身处其中的新青年们的觉醒与抗争;后者偏重呈现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论在家庭日常操作中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现实状态。当然,笔者所择取的家庭教育实践样本只能代表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现状,尚不能完全代替整个民国家庭教育的变革。关于整个民国家庭教育实践的历史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民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始终受到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与推动。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公共教育的推进对家庭教育的转型与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开始互通有无,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1938年国民政府首次颁布了推行家庭教育的相关法令,并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实施办法与细则。这一官方行为推进了家庭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为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变革在国家层面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社会研究团体也纷纷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推动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宣传与普及。而家庭教育的国际参与与交流也得到了发展。这一系列外部因素都推进了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变革。
     本文认为民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启动与发展是受到社会宏观历史变革的影响的。笔者在梳理与展现民国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借鉴与运用了民主民族主义与自由女性主义两个理论视角对其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变革关涉到的是新国民民族意识的塑造与保护,指向的是民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而推崇男女平等的女性教育的兴起,则为新时期塑造新母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只有接受过现代知识教育的女性,才能成为“现代性”的“贤妻良母”,继而能从现实层面为家庭教育现代性改造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总的说来,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摧垮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痼弊,启动了我国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更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奠定了基调,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theory development,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s modern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issues are the main subjects that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narrate and research, such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otive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the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theory, the conflict and chang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external social factors. On this basi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pu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family education's evolution into the historical prospect of the whole social culture change. It explain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the constriction of democratic nation-state, and also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women's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the macro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it will not only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family education history,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historical prelude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ere quite complex and diverse. The change was stimulated and made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which happened in the family field from the modern period, promoted family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family. The women's and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and family status had got a rise since the modern period, and this rise became an important power which could push family education into a democratic, equ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amily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started its modernization by the stimulation of the three main causes.
     The re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eory was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family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modern social culture,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made family education become a powerful fiel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y constructed family education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modern science of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various elements of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showed the modern trend, such as the idea and the goal, the subjects and the content, the method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so on.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shows the whole appear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eo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is discipline system. And this dissertation also tries to outline the evolution context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text.
     The practice of family education also showed some chan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hanging theory. The autho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this part, and mainly studies the reality of the elite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cities in the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dissertation reflects and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the family education's evolution from conflicts to fight, and then to fission in the games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author selects Mr. Ba Jin's novel Home and Mr. Chen Heqin's works Family Education as the two research samples:the former one can mainly reveal the deep-roote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awakening and struggle among the news youth; the later one can mainly show the reality of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theory's daily operation which developed gradually awards democracy, scientific trends. Of course, the two cases selected by the author can only represent the history re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elite families in that society. They can't completely represent the whole evolu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historical stat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at period still needs a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always controlled and promoted by the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school system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put forwards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evolu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also began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goo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ssued the first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implement family education in1938, and then issued a series of ways and rules. This official behavior promoted the legalization proces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upplied legitimate basis for the family education's moderniz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social research group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y also promoted the publicity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lso got development. This series of external factors all promoted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that the modern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amily educ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macro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how of its evolution history, the author mainly references and uses the democracy nationalism perspective and liberal feminism persp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evolu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amily education's systematic, modern evolution involved the cre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new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t poin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The rise of women's education which respected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provided a good historical context for the new mother's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nly those women who had accepted modern education could become a good modern understanding wife and loving mother, and then they could make effort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from the reality level.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cess of family education's modern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destroye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s disadvantages and started our national family education's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 process, but also could set the 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direction of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vide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引文
①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页。
    ②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页。
    ① 周积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页。
    ① 史华慈,1985:70。转引自:[加]许美德著:《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周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② 章开沅:《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总序,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页。
    ① 中国史学界普遍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时间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而笔者为了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作为家庭转型史分析的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正式拐点,在此,将这里的“近代”主要划分为1840年到1911年的“晚清时期”和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民国时期”。
    ② 毛泽东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引自:《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9页。
    ① 余新忠:《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 杨茂义主编,杨琳、张靖华副主编:《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① 余新忠:《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① 余新忠:《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3页。
    ② 张廷玉等:《明史》,卷五十五《礼志九》,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403页。
    ③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8-216页。
    ④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与家庭情境里,女性甚至都无法依循自我意志构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之所以笔者在此加上“主体“二字,正是基于洋务运动以后社会舆论对于女性群体的开始关注,例如:“女子居万民之半,男女各半,皆应受学。”见佚名:《中国女学》,《万国公报》,1878年,第500期。可以说,对于女子的关注就是始于家庭的,主要着眼于女了的家庭主体性角色的性质、职能等的定位,继而向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拓宽。
    ⑤ 《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2-155页。
    ①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② 在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作者通过对集体社会的审视与分析,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逐渐地、无意识地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并且与此同时,群体的共同行为也会表现出对异化言论与行为的不自觉排斥,呈现出极端化、情绪化等缺乏理性思考的特点。进而对原有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这种破坏性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亦可以是反面的。即,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集体心理既可能促进社会进步,也可能抑制社会发展。见: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 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27-131页。
    ② 康同薇:《女学利弊说》,《女学报》,1898年,第7期。
    ③ 王春林:《男女平等论》,《女学报》,1898年,第5期。
    ④ 卢翠:《女子爱国说》,《女学报》,第5期。
    ①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4页。
    ②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5页。
    ③ 梁启超:《论女学》,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69页。
    ④ 梁启超:《创设女学堂启》,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83页。
    ⑤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⑥ 丁初我:《江苏》,第7期。转引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27-131页。
    ① 陈王:《论婚礼之弊》,《觉民》第1-5期合本。转引自: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② 丁初我:《女了家庭革命说》。转引自: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925-929页。
    ③ “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27-131页。
    ④ 佚名:《自由结婚》,《女子世界》,1905年,第11期。(实为金天翮,即金一所撰)。
    ①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②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③ 胡适:《论家庭教育》,《竞业旬报》,1908年9月第26期。
    ①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②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③ 《工部局年报》,1935年,第60-70页。转引自:罗苏文等:《上海通史》卷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7页。转引自: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① [美]Lamanna & Riedmann:《婚姻和家庭》,李绍荣、蔡文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版。
    ②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①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② 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③ 自佩兰:《危急中的家庭》,《性别与中国》,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8-39页。
    ④ 鲁迅:《我之贞洁观》,《鲁迅选集》卷11,上海:外文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页。
    ② 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0-75页。转引自: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③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① 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② 赵媛:《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1年5月第1号,第6-11页。
    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编:《百年中国儿童》,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第89-90页。
    ①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② 李平:《新青年之家庭》,《新青年》,第2卷第2号。转引自: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③ 李平:《新青年之家庭》,《新青年》,第2卷第2号。转引自: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④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4页。
    ①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新青年》,1920年1月刊,第7卷第2号。
    ②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序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③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08页。
    ①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② 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序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 汪太冲:《章太炎外纪》,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24年,第49-50页。
    ④ 沈卫威:《胡适婚姻略论》,《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转引自: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6-407页。
    ⑤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2页。
    ①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② “场域”是布迪厄文化结构主义社会学中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他将场域定义为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引自:[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合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场域的基本结构、运行模式、资本悬殊等都会对场域内的各个群体或个人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这种处于一定社会背景和环境状态下的场域,依赖的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客观资本的差别系统的存在。教育场域也是社会场域中的一种,由教育系统运行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其具体的场域空间。女性群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与教育场域中是被抛弃在外的,是被和男性群体隔离的。男性在社会与教育场域中进行着权力的分配、享用、再生产等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权力关系结构的同时,女性却只能被圈在家庭里,且只能与家中的琐碎事务有所交集,与“教育”是无缘的。
    ③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① 鉴湖女侠:《勉女权》,《中国女报》,1907年第2期。
    ② 乔以钢、刘堃:《“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40-47页。
    ③ 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④ 黄菱舫:《女界钟叙》,《江苏》,1903年第5期,第132-133页。
    ⑤ 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6-37页。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801-802页。
    ② 李一之:《女子教育的出路》,《妇女杂志》,1931年第17卷第1期,第71-76页。
    ③ 陆宗义:《新妇女的责任》,《崇明旅沪学生会杂志》,1920年第1期,第1-5页。
    ① [日]须藤瑞代,姚毅译:《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8页。
    ① 李桂年:《家政根于教育说》,《妇女日报》,1911年第2期,第4-7页。
    ② 史静寰:《妇女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导言第16页。
    ③ 史静寰:《妇女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导言第16页。
    ①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②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③ 匹志:《今昔女子观》,《申报》,1912年2月1日号刊。
    ④ 李鹤鸣:《女子解放论》,《解放与改造》,第一卷3号刊。
    ⑤ 杨泽卫:《妇女与家庭教育》,《今代妇女》,第7期,第14-15页。
    ①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引自:《鲁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69-271页。
    ② 沈钧儒:《家庭新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0-21页。
    ③ 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妇女杂志》,1921年,卷7第8号刊。
    ④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0-131页。
    ⑤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0-131页。
    ⑥ 佚名:《女子之学问与时代之要求》,《妇女时报》,1911年第2期,第28-31页。
    ① 《奏陈详议女学堂章程析》,《学部官报》,1907年第15期,第135-155页。
    ② 冯仁佺:《条陈学部改良女了教育办法节略》,《广益从报》,1909年第206期,第1-4页。
    ③ 高君隐:《论女学校当注重家事科》,《中华教育界》,1913年第3期,第42-44页。
    ④ 褚琦珍:《家庭教育与女子教育之关系》,《妇女时报》,1911年第3期,第11-12页。
    ⑤ 褚琦珍:《家庭教育与女子教育之关系》,《妇女时报》,1911年第3期,第11-12页。
    ① 吕碧城:《兴女学议(续)》,《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8期,第6-11页。
    ② 钟焕邺:《女子教育的责任问题》,《妇女杂志》,1926年第12卷第3期,第2-6页。
    ③ 张菊姝:《论男女之分工》,《妇女杂志》,第1卷第11号。转引自: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④ 胡宗瑗:《敬告实施女子职业教育者》,《妇女杂志》,1918年第4卷第1期,第1-3页。
    ⑤ 徐斧言:《女子职业问题之商榷》,《妇女时报》,1913年第9期,第8-14页。
    ① 李一之:《女子教育的出路》,《妇女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期,第71-76页。
    ② 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妇女杂志》,1921年,卷7第8号刊。
    ③ 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4-115页。
    ④ 孟禄:《孟禄的演讲:女子教育》,《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4期,第88-90页。
    ⑤ 潘昌豫:《以家事教育为中心之女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2期,第45-49页。
    ① 胡适:《论家庭教育》,《竞业旬报》,1908年第26期。转引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编:《百年中国儿童》,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② 衡哲:《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独立评论》,1932年第32期,第13-16页。
    ③ 高君珊:《论女子教育上几种很严重的错误》,《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4期,第1-6页。
    ④ 高君珊:《论女子教育上几种很严重的错误》,《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4期,第1-6页。
    ① 杨泽卫:《妇女与家庭教育》,《今代妇女》,第7期,第14-15页。
    ①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② 陈佩兰:《男女平等与家事教育》,《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85-89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⑤ 段雨:《从洗衣箱看美国家庭教育》,《妇女文化》,1946年第1卷第2期,第66-67页。
    ⑥ 赵媛:《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1年5月15日第1号,第6-11页。
    ①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②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4页。
    ③ [美]老莱司攀著,鸳湖寄生译:《儿童之职务与奇珍》,《妇女杂志》,1917年5月第3卷第5号,第15-16页。
    ④ 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5-83页。
    ① 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年第1卷第4期。
    ②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③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④ 佚名:《论家庭教育当剔除依赖性质》,《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4期,第67-71页。
    ① 姚之:《为父母者须研究儿童学》,《妇女杂志》,1921年8月第7卷第8号,第28-31页。
    ②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转引自: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9-70页。
    ③ 小青:《儿童与游戏》,《妇女杂志》,1921年7月第7卷第7号,第32页。
    ①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② 熊秉真:《童年忆往》,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版,第80-83页。
    ③ 《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页。
    ① 竞华:《儿童教育话》,《女子世界》,1905年3月第14期,第35页。
    ② 德驻日大使奥特根夫人讲,琳译,《德意志的家庭教育》,《三六九画报》,1940年第6卷第9期,第14页。
    ③ 天行:《儿童体育之研究》,《妇女杂志》,1915年9月,第1卷第9号,第1页。
    ④ 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5-83页。
    ⑤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⑥ 戴自俺:《儿童家庭教育新路的试探(续)》,《新教育》,1947年第1卷第7期,第18-19页。
    ⑦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75页。
    ①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② 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55页。
    ③ 沈钧:《漫谈家庭教育》,《妇女》,1947年第2卷第1期,第5页。
    ① 顾君璞:《儿童幸福与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② 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7-19页。
    ③ 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7-19页。
    ④ 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7-19页。
    ① [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②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③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④ 生活教育社主编:《生活教育论文集》,生活书店,1937年,第267页。转引自: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87页。
    ① 曹碧云:《偏见下之家庭教育》,《绸缪月刊》,1935年第1卷第10期,第59-61页。
    ② 曹碧云:《偏见下之家庭教育》,《绸缪月刊》,1935年第1卷第10期,第59-61页。
    ③ 顾君璞:《儿童幸福和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④ 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第1-13页。
    ⑤ 如:沈光烈:《家庭教育现状与儿童教养问题》,《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21-28负。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第1-13页。
    ⑥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⑦ 张天麟:《中国母亲底书》,重庆:正中书局,1948年。
    ①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② 戴自俺:《儿童家庭教育新路的试探》,《新教育》,1947年第1卷第5-6期,第18-19页;戴自俺:《儿童家庭教育新路的试探(续)》,《新教育》,1947年第1卷第7期,第18-19页。
    ① 顾君璞:《儿童幸福和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②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绪言第2页。
    ③ 顾君璞:《儿童幸福和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①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绪言第2页。
    ② [美]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知识分子论》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其对知识分子的理解:“知识分子的主要责任就是从这些压力中寻求相对的独立。因而我把知识分子刻画成流亡者和边缘人,业余者,对权势说真话的人。”([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陆建德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6页。)在此,知识分子群体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审视、质疑、叱问、批判,代表公众势力中弱势的一方发言,以维持社会最基本的正义与平等。
    ③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在其《狱中札记》一书中,说:“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他继续将知识分子分为两类,即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有机的知识分子。“有机的知识分子”即是指和某些社会团体或机构有着直接联系的一类人,他们自觉成为这些团体或机构的“代言人”,存在有机的思想、物质等利益,为其服务,即改变社会大众的思想,从而拓展市场。他们并不停留一处重复劳动,而是一直在行动中壮大自身的力量。([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④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⑤ 这里的“强国家弱社会”一种状态,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权被统治者加以神权化,皇帝是天子,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以此获取民众对国家朝政的信赖和顺从,将“万民”教化成为“顺民”。这样的社会状态缺乏公共权力的概念,社会生活被浓重的政治化色彩覆盖,缺乏私人生活领域,国家权力强于社会生活本身,其所控制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而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大体都由上层社会统治阶级掌控,即使是万民之首的“士”阶层,也只有依赖于传统三纲五常,才能够平顺地依靠统治阶层能够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而生存下去,并进而能够分享到很少的社会资源。
    ①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绪言第1页。
    ②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页。
    ③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7-59页。
    ④ 韦廉臣,《泰西教法》,转引自: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7-59页。
    ①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2页。
    ① 这里论及的民国知识分了群体自身的家庭教育经验主要所指有两点:其自身所接受的来自父辈的偏传统化的家庭教育;其自身对其了女所实行的偏现代化的家庭教育。他们从中得到的启发与探索总是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即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与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体认与摸索。
    ② 陶知行:《陈著之家庭教育(书评)》,《新教育评论》,1925年第1卷第2期,第18-21页。
    ① 顾君璞:《儿童幸福和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②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0页。
    ①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2-183页。
    ②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3页。
    ① [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① 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② 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③ 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7-19页。
    ①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上)》,《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第9-17页。
    ②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上)》,《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第9-17页。
    ③ 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第1-13页。
    ④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5页。
    ⑤ 钱品珐:《实施家庭教育奏议》,《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8期,第6-8页。
    ⑥ 钱品珐:《实施家庭教育奏议》,《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8期,第6-8页。
    ⑦ 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5-83页。
    ① 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5-83页。
    ② 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5-83页。
    ③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5页。
    ④ 孙以琴:《谈谈家庭教育》,《妇女月刊》,1943年第3卷第3期,第34-35页。
    ⑤ 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年第4卷第1期,第26-27页。
    ⑥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53-56页。
    ① 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年第4卷第1期,第26-27页。
    ②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53-56页。
    ③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2-4页。
    ④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2-4页。
    ⑤ 顾君璞:《儿童幸福和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14页。
    ⑥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53-56页。
    ⑦ 冼百言:《儿童的社会化》,《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2号,第23-27页。
    ⑧ 仰穉:《写给做父母的:第一信——儿童只是儿童,不是成人》,《女子月刊》,1936年第4卷第3号,第63-66页。
    ⑨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2-4页。
    ⑩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2-4页。
    ① 颜键富:《发现孩童与失去孩童——论鲁迅对孩童属性的建构》,《汉学研究》,2002年12月刊,第301-325页。
    ② 潘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联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
    ③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导论第21页。
    ①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4页。
    ②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3页。
    ③ 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3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8页。
    ⑤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⑥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⑦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0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0-11页。
    ② 《走向社会的孩了》,《玲珑》,1933年第3卷第30号,第1639页。
    ③ 德驻日大使奥特根夫人讲,琳译,《德意志的家庭教育》,《三六九画报》,1940年第6卷第9期,第14页。
    ④ 德驻日大使奥特根夫人讲,琳译,《德意志的家庭教育》,《三六九画报》,1940年第6卷第9期,第14贝。
    ⑤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0-11页。
    ⑥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⑦ 陈征帆:《军国父母论》,上海:中华慈幼协会,1937年,第6页。
    ⑧ 陈征帆:《军国父母论》,上海:中华慈幼协会,1937年,第7-8负。
    ⑨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4-6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1-15页。
    ②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③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58-59页。
    ④ 陈征帆:《军国父母论》,上海:中华慈幼协会,1937年,第7页。
    ⑤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3页。
    ⑥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3页。
    ⑦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4-95页。
    ①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②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③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5-18页。
    ④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5-18页。
    ⑤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5页。
    ⑥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l卷第6期,第52-62页。
    ⑦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5页。
    ⑧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4-16页。
    ⑨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8页。
    ⑩ 郭淑文:《教儿童以戒欺为要说》,《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7号,第11页。
    ① 沈钧:《漫谈家庭教育》,《妇女》,1947年第2卷第1期,第5-6页。
    ② 撷华:《家庭教育简谈》,《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3号,第1页。
    ③ 农隐:《家庭教育》,《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1号,第38-40页。
    ④ 李然:《家庭教育与幼稚园》,《女子世界》,1915年第5期,第1-3页。
    ⑤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⑥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l1-15页。
    ① 沈光烈:《家庭教育现状与儿童教养问题》,《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21-28页。
    ②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③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④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⑤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①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② 熊秉真:《童年忆往》,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03页。
    ① 徐文波、徐植琬记录:《陈鹤琴先生讲演女子的责任和权利》,《松女中校刊》,1929年2月第3期,第14-16页。
    ② “女性地位”是林乐知(即:杨.J.艾伦,1836-1907)用来衡量一种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语系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的标准与依据所在。林乐知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华传教士中最为积极呼吁政治改革的人之一,极力呼吁中国社会要赋予女性—平等的权利与地位。我们暂且搁置其在殖民主义侵华期间“传教士”的特殊文化身份,其对于女性地位的发现与推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女人之地位”与“教化之优劣”的联系的清醒认识。这和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革命家之一梁启超先生的新国民架构体系中的“女学”论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③ 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彭姗姗、龙瑜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第5页。
    ① 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彭姗姗、龙瑜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② 梁启超:《论女学》,《饮冰室合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40页。
    ③ 详见:陈妊谖:《从东亚看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知识分子对“贤妻良母”的改造》,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转引自: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④ 燕宛:《摩登妻子的责任》,《玲珑》,1932年第2卷第80期,第1397页。
    ① 余玮:《儿童需要家庭教育》,《玲珑》,1934年第4卷第37期,第2377-2380页。
    ② 杨泽卫:《妇女与家庭教育》,《今代妇女》,第7期,第14-15页。
    ③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④ 王宝善:《妇女与家庭任务》,《公教妇女》,第171-178页。
    ⑤ 竞华:《儿童教育话》,《女子世界》,1905年第14期,第10页。
    ⑥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811-815页。
    ② 《论女学宜注重德育》,《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6期,第118-124页。
    ③ 吕云章:《现代中国需要哪种女子》,《女子月刊》,1933年第1卷第1期,第6-25页。
    ④ 钱用和:《如何推进家庭教育》,《教育通讯周刊》,1939年第2卷,第13-14期。
    ⑤ 熊秉真:《童年忆往》,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第103-106页。
    ⑥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
    ① 王宝善:《妇女与家庭任务》,《公教妇女》,第171-178页。
    ② 夏秀岚:《爱儿断乳的时候》,《妇女杂志》,1924年第10卷第4号,第610-613页。
    ③ 《刘王立明公私两忙》,《千真万确——个人消息》,《女声半月刊》,1932年第1卷第5期,第18页。
    ④ 高雪辉:《假如我有了儿子》,《女子月刊》,1933年第1卷第10期,第1623页。
    ⑤ 琼:《摩登妻子应具有的条件》,《玲珑》,1933年第3卷第43期,第2375-2376页。
    ⑥ 如:钱用和论述道现代女子受过新教育后自恃成为中华民国之国民,应当负起服务社会的义务,从而有职业的女性没时间教育儿童,将孩子送入学校而沁亲自管教,没有职业的女性则跟着时髦太太打牌看戏而忽视教育家中的孩了。详见:钱用和:《四年来中国女子教育》,《教育季刊》,1931年第1卷第4期,第101-113页。再如:竺可桢先生引用扬州中学陆庄女士的言论在苏州振华女校建校三十周年庆典上说道:当时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病就是造成了一群虽受过所谓“现代教育“但却只知道背弃自己的家庭责任的女子,她们未受现代学校教育以前还能够操持家事、教育儿童,受过教育之后反而只懂得鄙弃家庭义务,学校多一受教育的女子,家庭则少一服务人才。详见:竺可桢:《论女子教育——苏州振华女学卅周成立几年演讲》,《国风月刊》,1936年第8卷第12期。
    ⑦ 何景元:《新贤妻良母主义的探讨》,《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3期,第9-16页。
    ① 吴兆洪:《贤母良妻的女子教育》,《正论》,1934年第4期,第15-18页。
    ② 蒋振:《女子教育新动向》,《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0期,第1-6页。
    ③ 袁昂:《我国女子教育的路向》,《闽政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第5-7页。
    ④ 事实上,这种近代以来女性所面临的工作与育儿之间的鸿沟一直存在,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如学者Barnara Mittler(梅嘉乐)就在研究近代上海早期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论述到中国媒体中的新女性,是改造社会的焦点与“现代性”的具体化身,同时又反过来挑战着“现代性”。变革中的国民社会希望女性接受现代西方教育,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能够科学育儿、科学教子,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国民,也希望女性能够通过受教育成为“生利者”,不再寄生于男性社会,拥有独立的人格,是一种追求现代性的表现;但当这一切都真的接近实现时,当女性有可能在社会上与男性共同建设新国家时,社会又会要求女性恪守男女之分、内外之分,扮演好家庭中的好妻子与好母亲的角色,从而被打回原形,与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矛盾。当然,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言难解的,也和女性个体的情感与价值取向有关。详见: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① 林文方:《愿极意讲求自己的人格》,《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40-1741页。
    ② 林文方:《愿极意讲求自己的人格》,《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40-1741页。
    ③ 朱碧英:《父教的错误》,《玲珑》,1933年第3卷第4期,第175-177页。
    ④ 吴祖襄:《和大家谈谈可能罢》,《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22-1724页。
    ⑤ 吴祖襄:《和大家谈谈可能罢》,《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22-1724页。
    ⑥ 吴祖襄:《和大家谈谈可能罢》,《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22-1724页。
    ⑦ 吴祖襄:《和大家谈谈可能罢》,《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第1722-1724页。
    ⑧ 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55页。
    ⑨ 沈光烈:《家庭教育现状与儿童教养问题》,《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21-28页。
    ①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0页。
    ②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0页。
    ③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④ 陈汝懋:《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与学》,1940年第5卷第7期,第5-9页。
    ⑤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79页。
    ⑥ 潘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联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
    ①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②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③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④ 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9号,第4-5页。
    ⑤ 胡伯恳:《诞生之话——母亲我是怎样生出来的》,《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0号,第1670页。
    ⑥ 迦居:《总须有普通的智识》,《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1号,第57-58页。
    ① 黄德馨:《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性教育》,《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15号,第31-35页。
    ②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③ 黄德馨:《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性教育》,《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15号,第31-35页。
    ④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⑤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⑥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⑦ 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第77-80页。
    ⑧ 味辛:《桑格夫人的“我子之性教育”》,《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9号,第6页。
    ⑨ 刘王立明:《新家庭:性教育的实施法》,《女声半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第8-9页。
    ① 刘王立明:《新家庭:性教育的实施法》,《女声半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第8-9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5页。
    ③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5页。
    ④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⑤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6页。
    ⑥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①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②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③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98页。
    ④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⑤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00页。
    ⑥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⑦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第78-86页。
    ⑧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01页。
    ⑨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01-103页。
    ⑩ 汪贤淑:《社会风气与家庭教育》,《女青年》,1945年第2卷第2期,第17-19页。
    11 汪贤淑:《社会风气与家庭教育》,《女青年》,1945年第2卷第2期,第17-19页。
    ①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7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51页。
    ③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49-50页。
    ④ 姚之:《为父母者须研究儿童学》,《妇女杂志》,1921年第7卷第8号,第28-31页。
    ⑤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55页。
    ⑥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55页。
    ⑦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0页。
    ⑧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9页。
    ① 自芳:《玩具展览会》,《家》,1949年6月号第13期,第386-387页。
    ② 邓清芹等:《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其改进》,《教育半月刊》,1940年第5卷第4期,第3-4页。
    ③ 自芳:《玩具展览会》,《家》,1949年6月号第13期,第386-387页。
    ④ 竞华:《儿童教育话》,《女子世界》,1905年第14期,第1-10页。
    ⑤ 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第1-13页。
    ⑥ 恽代英:《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6年第20号,第19-24页。
    ⑦ 自芳:《玩具展览会》,《家》,1949年6月号第13期,第386-387页。
    ⑧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0-11页。
    ①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②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60-68页。
    ③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④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⑤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⑥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⑦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⑧ 李然:《家庭教育与幼稚园》,《女子世界》,1915年第5期,第1-4页。
    ① 竞华:《儿童教育话》,《女子世界》,1905年第14期,第35页。
    ② [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第13页。
    ③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④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6-7页。
    ⑤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8页。
    ⑥ 农隐:《家庭教育》,《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1号,第38-40页。
    ⑦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3期。
    ⑧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4页。
    ⑨ 赵媛:《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1年5月15日第1号,第7页。
    ⑩ 戒女:《家庭教育》,《玲珑》,1931年第1卷第34期,第1354页。
    11 戒女:《家庭教育》,《玲珑》,1931年第1卷第34期,第1354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39页。
    ②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39-40页。
    ③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39-40页。
    ④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3页。
    ⑤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3-14页。
    ⑥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3-14页。
    ①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13-14页。
    ②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7页。
    ③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6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8页。
    ⑤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8页。
    ⑥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9页。
    ⑦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50页。
    ⑧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50页。
    ⑨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50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③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④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⑤ 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0页。
    ① 陶知行:《陈著之家庭教育(书评)——愿天下父母共读之》,《新教育评论》,1925年第1卷第2期,第18-21页。
    ② 陶知行:《陈著之家庭教育(书评)——愿天下父母共读之》,《新教育评论》,1925年第1卷第2期,第18-21页。
    ③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④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⑤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⑥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⑦ 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第22-23页。
    ⑧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①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②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③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④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⑤ 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第54-55页。
    ⑥ 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第54-55页。
    ⑦ 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第54-55页。
    ⑧ 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第54-55页。
    ⑨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①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②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卷第6期,第52-62灭。
    ③ 柳洋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④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⑤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①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② 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1-15页。
    ③ 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第1-13页。
    ④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4页。
    ⑤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①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②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③ 沈钧:《漫谈家庭教育》,《妇女》,1947年第2卷第1期,第5-6页。
    ④ 柳洋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⑤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⑥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4页。
    ⑦ 张了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6页。
    ⑧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7页。
    ① 杨卫玉:《民族复兴与家庭教育之改造》,《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4页。
    ② 钱用和:《如何推进家庭教育》,《教育通讯周刊》,1939年第2卷,第13-14期。
    ③ 常桐林:《家庭教育与儿童之关系》,《期刊》,1935年第5期,第34-37页。
    ④ 常桐林:《家庭教育与儿童之关系》,《期刊》,1935年第5期,第34-37页。
    ⑤ 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① B·Liber原著:《家庭教育中底几个基本错误》,张立人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号,第45-55页。
    ② 柳汗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第52-62页。
    ③ 汪贤淑:《社会风气与家庭教育》,《女青年》,1945年第2卷第2期,第17-19页。
    ④ 康丹:《家庭教育与青年》,《现代周报》,1944年第1卷第11期,第16-19页。
    ①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69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70页。
    ③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72页。
    ④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73页。
    ⑤ 金隐铭选编:《鲁迅杂文精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433页。原文发表于:洛文,《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9号。转引自: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78页。
    ① B·Liber原著:《家庭教育中底几个基本错误》,张立人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号,第45-55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78页。
    ③ 杨卫玉:《民族复兴与家庭教育之改造》,《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4页。
    ④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78页。
    ⑤ B·Liber原著:《家庭教育中底几个基本错误》,张立人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号,第45-55页。
    ⑥ B·Liber原著:《家庭教育中底几个基本错误》,张立人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号,第45-55页。
    ① 张维屏:《公教良母的美德——看重家庭教育》,《圣心报》,1945年第59卷第3期,第70-71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80页。
    ③ 吕方:《家庭教育的建设》,《教育建设》,1941年第3卷第3期,第11-16页。
    ④ 周希儒:《家庭教育与儿童训练》,《国民教育》,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8-14页。
    ⑤ 周希儒:《家庭教育与儿童训练》,《国民教育》,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8-14页。
    ⑥ 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第16-19页。
    ① 周希儒:《家庭教育与儿童训练》,《国民教育》,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8-14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③ 康丹:《家庭教育与青年》,《现代周报》,1944年第1卷第11期,第16-19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6页。
    ②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4-5页。
    ③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2页。
    ④ 吕方:《家庭教育的建设》,《教育建设》,1941年第3卷第3期,第11-16页。
    ⑤ 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51-55页。
    ⑥ 释痴:《谈谈家庭教育》,《醴师学生》,1948年第1期,第27-30页。
    ⑦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8页。
    ①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89页。
    ②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 傅斯年:《万恶之源》,《新潮》,1919年第1卷第1期。
    ②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③ 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267页。
    ④ 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267页。
    ⑤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89页。
    ⑥ 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⑦ 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267页。
    ① 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读第3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读第3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读第3页。
    ③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 周立民:《“家”与“街头”——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0年第3期,第107-118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⑤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⑥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⑦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⑧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⑤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3页。
    ⑥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⑦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⑤ 在这里,巴金先生也借此揭示了觉慧作为受过传统家族教育的新青年的弱点。他最终决定放弃与鸣凤的爱情,原因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与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可以说,在这一事件上,觉慧还是未能抛弃传统礼教对自己的影响,他还是打着响亮的旗号而顺从着自小所受的阶级性的家庭教育对自己的要求。见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⑥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⑦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文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④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⑤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⑥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3页。
    ①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③ 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书面扉页。
    ② 陶行知:《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引自: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 柯小卫:《陈鹤琴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自序第9页。
    ① 常桐林:《家庭教育与儿童之关系》,《期刊》,1935年第5期,第34-37页。
    ② 庄大容:《评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上海文化》,1946年第10期,第70-71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6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32页。
    ② 《陈鹤琴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③ 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第54-55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33-35页。
    ⑤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⑤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5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③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9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0页。
    ⑤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39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 柯小卫:《陈鹤琴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6页。
    ② 《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79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② 《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16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 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与实践(1900-1937)》,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② 梦兰:《儿童健康之保护法》,《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11号,第17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③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④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⑤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 梦兰:《儿童健康之保护法》,《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11号,第17页。
    ②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9页。
    ③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82页。
    ④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82页。
    ⑤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72页。
    ①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 陈鹤琴:《怎样教小孩》,《播音教育月刊》,1937年第1卷第5期。
    ③ 陈鹤琴:《怎样做父母》,《播音教育月刊》,1937年第1卷第5期。
    ① 张载发:《试论家庭教育》,《海疆青年》,1947年第1期,第31-33页。
    ②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2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1页。
    ② 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55页。
    ③ 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第51-55页。
    ④ 陈侠:《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对于推行家庭教育应有的认识》,《国民教育》,1940年第1卷第10期,第3-5页。
    ⑤ 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第73-76页。
    ⑥ 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90页。
    ⑦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第9-17页。
    ① 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3页。·
    ②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第9-17页。
    ③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3页。
    ④ 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第9-17页。
    ⑤ 潘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联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22-24页。
    ⑥ 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就规定了3-7岁的幼童需由父母送入蒙养院,而蒙养院的宗旨就是实现家教合一,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这样一来,儿童幼稚期的教育就从无组织的家庭教育形式享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形式转型。引自: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27页。
    ⑦ 明心:《西康省民教季刊》,1941年第1卷第2期,第15-17页。
    ⑧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0页。
    ⑨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3-4页。
    ①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1页。
    ②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1页。
    ③ 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1-20页。
    ④ 潘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联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22-24页。
    ⑤ 张载发:《试论家庭教育》,《海疆青年》,1947年第1期,第31-33页。
    ⑥ 汪贤淑:《社会风气与家庭教育》,《女青年》,1945年第2卷第2期,第17-19页。
    ⑦ 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65页。
    ⑧ 陈东原:《家庭与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第5期,第5-10页。
    ⑨ 冯坤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我见》,《四师学生》,1935年第2期,第57-59页。
    ① 谢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广西教育通讯》,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10-13页。
    ② 谢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广西教育通讯》,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10-13页。
    ③ 谢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广西教育通讯》,1941年第2卷第1·2期,第10-13页。
    ④ 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1-20页。
    ⑤ 《申报》,1907年6月8日。引自: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28页。
    ① 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6-7页。
    ② 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6-7页。
    ③ 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6-7页。
    ① 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6-7页。
    ② 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第6-7页。
    ① 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第17-19页。
    ② 陈伯绿:《我们的家庭教育》,《世光杂志》,1945年第4卷第9-10期,第24-25页。
    ③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4页。
    ① 钱用和:《如何推进家庭教育(下)》,《教育通讯》,1939年第2卷第14期,第13-16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4-84页。
    ② 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年第1卷第4期,第26-27页。
    ③ 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年第1卷第4期,第26-27页。
    ④ 《各县市家庭教育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广西省政府公报》,1941年第1261期,第2-3页。
    ⑤ 《沪市儿童幸福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福建教育周刊》,1934年第198期,第41页。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74-84页。
    ②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31页。
    ③ 《儿童教育》,1933年第5卷第1期,第2-7页。
    ④ 《儿童教育》,1933年第5卷第1期。
    ①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82-83页。
    ② 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第89页。
    ③ 《丁淑静出席家庭教育大会》,《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7期,第40页。
    ① 《许建屏报告中国家庭教育》,《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7期,第41-42页。
    ① 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 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页。
    ②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孙先生也说过:“我们推倒满州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从其对民权与民生的看重,也可透视出,在其思想演进的过程中,孙先生最终是将建立起现代性的民族国家作为最核心的革命目标的。
    ③ [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5页。
    ④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8-99页。
    ①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8-99页。
    ①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第1卷第6号。
    ②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174页。
    ③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8-99页。
    ④ 李大钊:《我与世界》。转引自: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8-99页。
    ①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4页。
    ① 杜芳琴:《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读(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一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5页。
    ① 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 杜芳琴:《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读(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一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5页。
    ① 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第80页。
    ① 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1-20页。
    ① 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1-20页。
    ② 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1-20页。
    ③ 燕宛:《摩登妻子的责任》,《玲珑》,1932年第2卷第80期,第1397页。
    ④ 琼:《摩登妻子应具有的条件》,《玲珑》,1933年第3卷第43期,第2375-2376页。
    1、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2、陈征帆:《中国父母之路》,上海: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
    3、陈征帆:《军国父母论》,上海:中华慈幼协会,1937年。
    4、[美]弗兰克·爱地普著,吕鹏搏译:《新世纪家庭教育谈》,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
    5、郭后觉:《家庭儿童新教育浅说》,上海:大众书局,1933年。
    6、黄觉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7、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家庭教育重要法令》,1941年。
    8、[美]赖勃尔(B. Liber)著,张昌祈译:《儿童与家庭》,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
    9、沈钧儒:《家庭新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10、王鸿俊:《家庭教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
    11、汪太冲:《章太炎外纪》,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24年。
    12、吴云高:《家庭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13、徐松石:《家庭教育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
    14、张怀译述:《国际家庭教育会议报告概要》,北京:辅仁大学春笋社,1931年。
    15、张天麟:《中国母亲底书》,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
    16、张子和:《家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
    17、朱庆澜:《家庭教育》,黑龙江:黑龙江巡按使公署,1915年版。
    1、[美]B.Liber原著:《家庭教育中底几个基本错误》,张立人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号。
    2、蔡爱璧:《几个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矫正》,《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9-10期。
    3、曹碧云:《偏见下之家庭教育》,《绸缪月刊》,1935年第1卷第10期。
    4、常桐林:《家庭教育与儿童之关系》,《期刊》,1935年第5期。
    5、陈碧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6、陈伯绿:《我们的家庭教育》,《世光杂志》,1945年第4卷第9-10期。
    7、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第1卷第6号。
    8、陈鹤琴:《怎样做父母》,《播音教育月刊》,1937年第1卷第5期。
    9、陈鹤琴:《怎样教小孩》,《播音教育月刊》,1937年第1卷第5期。
    10、陈佩兰:《男女平等与家事教育》,《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11、陈侠:《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对于推行家庭教育应有的认识》,《国民教育》,1940年第1卷第10期。
    12、戴自俺:《儿童家庭教育新路的试探》,《新教育》,1947年第1卷第5-6期。
    13、戴自俺:《儿童家庭教育新路的试探(续)》,《新教育》,1947年第1卷第7期。
    14、德驻日大使奥特根夫人讲,琳译:《德意志的家庭教育》,《三六九画报》,1940年第6卷第9期。
    15、邓清芹等:《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其改进》,《教育半月刊》,1940年第5卷第4期。
    16、邓玉琪:《谈家庭教育》,《时论》,1937年第43期。
    17、董文灵:《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2期。
    18、独笑:《家庭教育之模范》,《小说月报》,1917年第8卷第7号。
    19、段雨:《从洗衣箱看美国家庭教育》,《妇女文化》,1946年第1卷第2期。
    20、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上)》,《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1期。
    21、范桂田:《公教家庭教育(中)》,《磐石杂志》,1937年第5卷第2期。
    22、方碧璋:《本省家庭教育指导员之设置与妇女训练》,《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年第1卷第4期。
    23、冯坤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我见》,《四师学生》,1935年第2期。
    24、冯仁佺:《条陈学部改良女子教育办法节略》,《广益丛报》,1909年第206期。
    25、傅斯年:《万恶之源》,《新潮》,1919年第1卷第1期。
    26、高君珊:《论女子教育上几种很严重的错误》,《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4期。
    27、高君隐:《论女学校当注重家事科》,《中华教育界》,1913年第3期。
    28、高雪辉:《假如我有了儿子》,《女子月刊》,1933年第1卷第10期。
    29、顾君璞:《儿童幸福与家庭教育》,《小学教师》,1935年第3卷第4期。
    30、郭淑文:《教儿童以戒欺为要说》,《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7号。
    31、何景元:《新贤妻良母主义的探讨》,《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3期。
    32、何琼崖:《谈家庭教育》,《教育通讯月刊》,1947年第4卷第7期。
    33、衡哲:《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独立评论》,1932年第32期。
    34、侯应举:《家庭教育当注重女学说》,《学生文艺汇编》,1926年第3卷上集。
    35、胡伯恳:《诞生之话——母亲我是怎样生出来的》,《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0号。
    36、胡适:《论家庭教育》,《竞业旬报》,1908年9月第26期。
    37、胡宗瑗:《敬告实施女子职业教育者》,《妇女杂志》,1918年第4卷第1期。
    38、华生:《家庭教育》,《玲珑》,1931年第1卷第35期。
    39、黄德馨:《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性教育》,《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15号。
    40、黄菱舫:《女界钟叙》,《江苏》,1903年第5期。
    41、迦居:《总须有普通的智识》,《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1号。
    42、鉴湖女侠:《勉女权》,《中国女报》,1907年第2期。
    43、蒋振:《女子教育新动向》,《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0期。
    44、戒女:《家庭教育》,《玲珑》,1931年第1卷第34期。
    45、金轮海、冯绍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之具体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
    46、竞华:《儿童教育话》,《女子世界》,1905年3月第14期。
    47、康丹:《家庭教育与青年》,《现代周报》,1944年第1卷第11期。
    48、康同薇:《女学利弊说》,《女学报》,1898年第7期。
    49、[美]老莱司攀著,鸳湖寄生译:《儿童之职务与奇珍》,《妇女杂志》,1917年5月第3卷第5号。
    50、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新青年》,1920年第7卷第2号。
    51、李桂年:《家政根于教育说》,《妇女日报》,1911年第2期。
    52、李然:《家庭教育与幼稚园》,《女子世界》,1915年第5期。
    53、李啸云:《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性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2号。
    54、李一之:《女子教育的出路》,《妇女杂志》,1931年第17卷第1期。
    55、林文方:《愿极意讲求自己的人格》,《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
    56、刘王立明:《新家庭:性教育的实施法》,《女声半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
    57、柳泽民:《家庭教育之理论与学校教育之联系》,《广西教育研究》,1941年第1卷第6期。
    58、陆传籍:《大时代的家庭教育》,《东方杂志》,1939年第1卷第1期。
    59、陆宗义:《新妇女的责任》,《崇明旅沪学生会杂志》,1920年第1期。
    60、吕碧城:《兴女学议(续)》,《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8期。
    61、吕方:《家庭教育的建设》,《教育建设》,1941年第3卷第3期。
    62、吕云章:《现代中国需要哪种女子》,《女子月刊》,1933年第1卷第1期。
    63、孟禄:《孟禄的演讲:女子教育》,《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4期。
    64、梦兰:《儿童健康之保护法》,《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11号。
    65、明心:《西康省民教季刊》,1941年第1卷第2期。
    66、农隐:《家庭教育》,《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第1号。
    67、潘昌豫:《以家事教育为中心之女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2期。
    68、潘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联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重庆)》,1944年第3卷第4-5期。
    69、匹志:《今昔女子观》,《申报》,1912年2月1日号。
    70、平夫:《家庭教育的重要》,《方舟》,1934年第7期。
    71、谦:《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更生》,1937年第2期。
    72、钱品珐:《实施家庭教育奏议》,《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8期。
    73、钱一苇:《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女子月刊》,1935年第3卷第1-6期。
    74、钱用和:《如何推进家庭教育》,《教育通讯周刊》,1939年第2卷。
    75、钱用和:《如何推进家庭教育(下)》,《教育通讯》,1939年第2卷。
    76、琼:《摩登妻子应具有的条件》,《玲珑》,1933年第3卷第43期。
    77、邱冶新:《家庭教育新诠》,《民众教育季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78、沈光烈:《家庭教育现状与儿童教养问题》,《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79、沈钧:《漫谈家庭教育》,《妇女》,1947年第2卷第1期。
    80、释痴:《谈谈家庭教育》,《醴师学生》,1948年第1期。
    81、孙以琴:《谈谈家庭教育》,《妇女月刊》,1943年第3卷第3期。
    82、孙钰:《家庭教育与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号。
    83、陶知行:《陈著之家庭教育(书评)》,《新教育评论》,1925年第1卷第2期。
    84、天行:《儿童体育之研究》,《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9号。
    85、王春林:《男女平等论》,《女学报》,1898年第5期。
    86、王观荣:《家庭教育怎样实施》,《更生》,1937年第5期。
    87、汪贤淑:《社会风气与家庭教育》,《女青年》,1945年第2卷第2期。
    88、味辛:《桑格夫人的“我子之性教育”》,《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9号。
    89、吴兆洪:《贤母良妻的女子教育》,《正论》,1934年第4期。
    90、吴祖襄:《和大家谈谈可能罢》,《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11号。
    91、夏秀岚:《爱儿断乳的时候》,《妇女杂志》,1924年第10卷第4号。
    92、冼百言:《儿童的社会化》,《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2号。
    93、小青:《儿童与游戏》,《妇女杂志》,1921年7月第7卷第7号。
    94、萧孝嵘:《家庭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95、撷华:《家庭教育简谈》,《妇女杂志》,1915年第1卷第3号。
    96、谢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广西教育通讯》,1941年第2卷第1·2期。
    97、醒木:《家庭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女子月刊》,1935年第3卷第1-6期。
    98、徐斧言:《女子职业问题之商榷》,《妇女时报》,1913年第9期。
    99、徐文波、徐植琬记录:《陈鹤琴先生讲演女子的责任和权利》,《松女中校刊》,1929年2月第3期。
    100、燕宛:《摩登妻子的责任》,《玲珑》,1932年第2卷第80期。
    101、姚之:《为父母者须研究儿童学》,《妇女杂志》,1921年8月第7卷第8号。
    102、杨卫玉:《民族复兴与家庭教育之改造》,《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103、仰穉:《写给做父母的:第一信——儿童只是儿童,不是成人》,《女子月刊》,1936年第4卷第3号。
    104、佚名:《慈幼协会寄出国际家庭教育会议提案》,《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7期。
    105、佚名:《丁淑静出席家庭教育大会》,《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7期。
    106、佚名:《福建省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福建省政府公报》,1941年第1104-1115期总目录。
    107、佚名:《福建省各县政府家庭教育指导员工作方案》,《福建省政府公报》,1941年第1129-1140期总目录。
    108、佚名:《各县市家庭教育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广西省政府公报》,1941年第1261期。
    109、佚名:《沪市儿童幸福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福建教育周刊》,1934年第198期。
    110、佚名:《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广东省政府公报》,1941年第750期。
    111、佚名:《刘王立明公私两忙》,《千真万确——个人消息》,《女声半月刊》,1932年第1卷第5期。
    112、佚名:《论家庭教育当剔除依赖性质》,《东方杂志》,1907年第4卷第4期。
    113、佚名:《论女学宜注重德育》,《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6期。
    114、佚名:《美家庭教育考察团来沪》,《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8期。
    115、佚名:《女子之学问与时代之要求》,《妇女时报》,1911年第2期。
    116、佚名:《许建屏报告中国家庭教育》,《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7期。
    117、佚名:《自由结婚》,《女子世界》,1905年第11期。
    118、佚名:《奏陈详议女学堂章程析》,《学部官报》,1907年第15期。
    119、佚名:《走向社会的孩子》,《玲珑》,1933年第3卷第30号。
    120、余玮:《儿童需要家庭教育》,《玲珑》,1934年第4卷第37期。
    121、袁昂:《我国女子教育的路向》,《闽政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
    122、恽代英:《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6年第20号。
    123、张楷:《家庭教育的先决问题》,《教与学》,1937年第3卷第2期。
    124、张立人:《家庭教育中的几个基本错误》,《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7期。
    125、章绳以:《家庭教育之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126、张维屏:《公教良母的美德——看重家庭教育》,《圣心报》,1945年第59卷第3期。
    127、张载发:《试论家庭教育》,《海疆青年》,1947年第1期。
    128、张宗舜:《家庭教育的国防动员》,《国是公论》,1938年第10期。
    129、赵福欣原作,黄玉贞撮要:《家庭教育与儿童习惯》,《南大教育》,1947年第1期。
    130、赵廷为:《家庭教育漫谈》,《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12期。
    131、赵媛:《家庭教育论》,《妇女时报》,1911年5月第1号。
    132、志韦:《家庭教育之实验德国卫楷儿传》,《进步》,1914年第5卷第2期。
    133、自芳:《玩具展览会》,《家》,1949年6月号第13期。
    134、子和:《中等以下学校推行家庭教育的问题》,《建国与教育》,1939年第1卷第1期。
    135、钟焕邺:《女子教育的责任问题》,《妇女杂志》,1926年第12卷第3期。
    136、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9号。
    137、周希儒:《家庭教育与儿童训练》,《国民教育》,1941年第2卷第1-2期。
    138、朱碧英:《父教的错误》,《玲珑》,1933年第3卷第4期。
    139、竺可桢:《论女子教育——苏州振华女学卅周成立几年演讲》,《国风月刊》,1936年第8卷第12期。
    140、祝其乐:《未入学校时期的家庭教育》,《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12期。
    141、褚琦珍:《家庭教育与女子教育之关系》,《妇女时报》,1911年第3期。
    142、庄大容:《评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上海文化》,1946年第10期。
    1、[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陆建德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巴金:《家》,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白佩兰:《危急中的家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5、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文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8、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9、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冯尔康:《18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年。
    13、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彭姗姗、龙瑜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6、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金天翮:《女界钟》,陈雁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8、柯小菁:《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其实践(1900-1937)》,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19、柯小卫:《陈鹤琴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美]Lamanna & Riedmann:《婚姻和家庭》,李绍荣、蔡文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
    2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
    23、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24、[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
    25、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6、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29、史静寰:《妇女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熊秉真:《童年忆往》,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版。
    3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34、[加]许美德著:《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周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35、[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姚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36、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37、杨茂义、杨琳、张靖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39、余新忠:《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
    42、张国刚:《中国家庭史》全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43、[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44、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5、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46、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7、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编:《百年中国儿童》,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
    49、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50、周叙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以<妇女杂志>为分析实例》,台湾: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96年。
    1、杜芳琴:《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读〈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一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3、李飞翔、宋玉军:《略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人口学刊》,1989年第1期。
    4、李文东:《社会规训与选择: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家庭性》,《兰台世界》,2011年8月下。
    5、刘月琴、王雨萍:《试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期。
    6、马镛:《我国古代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教育》,《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2期。
    7、乔以钢、刘堃:《“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与方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孙微言:《民国初期中国妇女解放及现代化发展——从妇女教育和婚姻家庭的嬗变出发》,《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10、田霞:《民国时期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华夏文化》,1999年第1期。
    11、王玉波:《启动·中断·复兴——中国家庭家族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2、王玉亮、王培利:《古代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
    13、夏泳久:《陈鹤琴〈家庭教育)述评》,《齐鲁学刊》,1982年第4期。
    14、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27-131页。
    15、颜键富:《发现孩童与失去孩童——论鲁迅对孩童属性的建构》,《汉学研究》,2002年12月刊。
    16、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1期。
    17、尹德新:《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必读》,1983年第12期。
    18、张沪:《他这样做爸爸——教育家陈鹤琴家庭教育纪事》,《父母必读》,1984年第4期。
    19、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0、周积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1、周立民:《“家”与“街头”——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第107-118页。
    1、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陈鹤琴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7、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8、《鲁迅选集》,上海:外文出版社,1980年。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10、《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2、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3、《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张焕庭:《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17、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
    1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19、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