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00-2012年性工作者媒介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媒介形象之所以会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因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当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发展,信息传播能力不断加强时,它对人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会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从而制造拟态环境来影响人们观念的形成,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环境中采取的行动。
     对于性工作者来说,由于其身份特殊、社会地位尴尬,多数人都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们有所接触,因而对性工作者的认识和了解通常都会依赖于媒体,通过媒体的采访报道来获知有关他们的各种信息。媒体的报道在性工作者的形象塑造及传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报道来塑造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影响大众对于性工作者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影响性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因此,对性工作者的关怀还应该从人权保障延续到媒介形象上来,通过改变其媒介形象来改善其生存状况。
     基于研究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主要就“性工作者现在的媒介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选取了《南方周末》2000-2012年所有关于性工作者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过往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作为全文的基础部分,对论文中涉及的两个概念进行梳理,并就媒体和时间段的选择以及如何建立类目进行解释说明;第三章和第四章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收集到的59篇有效样本,分别对相关报道和报道中涉及的性工作者进行系统梳理并做细致分析;第五章则对《南方周末》塑造的性工作者媒介形象进行总结概述,提出了性工作者被塑造出来的三种媒介形象,以及《南方周末》在性工作者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未来性工作者媒介形象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mass media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in modern social life and become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This is why the media image becomes a topic that we concern on. When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the mass media and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bility continuing tostrengthen, its influence power on people is also enhancing. They could control the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hereby creating the mimicry environment to influence theformation of people's attitudes, further affect the actions taken by the people in the realenvironment.
     For sex workers, due to their special status in real life,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mostpeople to have contact with them. Thus it usually relies on the media about public informthe situation of the sex workers. the media coverage plays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anddisseminating the image of sex workers, they can impact on public awareness andassessment for sex workers, further affect the situation of sex workers in real life. So takingcare of sex workers should also extend from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o the shapingof the media image. By changing their media image improv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about “what kind of the media image of sexworkers now”. Select all about sex workers reported on the magazine of SouthernWeekend(2000-2012) as research subjects. Part of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s about the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As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full text, part of the second mainly sorts out the two conceptsinvolved in the paper, and explains the choice of media and time period and how to createcategories. Part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is the main body portion,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combined with59valid samples collecte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detailed analysissex workers were involved in the relevant reports and reports. Part of the fifth issummarizing the media image of sex workers shaped by the magazine of Southern Weekend and bringing forward the three media images of Sex workers which are shaped,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 image of sex workers. In the end, weprospect the study of the media image of sex workers in future.
引文
1【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1综合电:《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性工作者600万》,《新明日报》,2003年8月18日。
    2钟伟:《透视中国的“性产业”》,《联合早报》,2000年10月2日。
    1李银河:《性别问题》,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2【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1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0页。
    1何苗、肖建春:《从媒介即讯息的角度审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新闻世界》,2011年第7期。
    1王泳惠:《“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硕士论文,2011年,第1页。
    2杨璐玮:《晚清媒体中妓女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予以考察》,《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6期,第219页。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第55页。
    1COYOTE(Call Off Your Old Tired Ethics)是美国第一个妓女人权组织,由Margo St. James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李银河在其著作《女性主义》中将该组织译为“抛弃旧道德组织”。
    2FrédériqueDelacoste, Priscilla Alexander, Sex work: writings by women in the sex industry(San Francisco:Cleis Press,1987).
    3整理自维基百科“sex worker”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Sex_worker。
    4英文表述为:a polite way of referring to a prostitute。
    5英文表述为:aperson whose work involves sexually explicit behavior; especially: prostitute。
    6原文标题中即写做“爱滋病”,应是早期AIDS中文译名未统一的缘故。
    1闻论:《“卖淫”岂能叫“工作”》,《新闻三昧》,2002年第12期,第20页。
    3何春蕤:《自我培力与专业操演:与台湾性工作者的对话》,《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41期,第3页。
    4何春蕤:《自我培力与专业操演:与台湾性工作者的对话》,《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41期,第8页。
    1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52页。
    1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第124页。
    2张晓莺:《论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硕士论文,2008年,第10—11页。
    1贺博:《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再现研究》,硕士论文,2009年,第15页。
    2卢迎安:《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硕士论文,2004年,第7页。
    2刘赞:《网络时代,“可信度最高”的仍是报纸》,《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1月31日。
    1周志懿等:《理想照耀现实——<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成长史》,《传媒》,2009年第8期,第42页。
    3转引自唐星宇:《深入成就深度——评析<南方周末>打造深度媒体品牌的四次定位变迁》,《新闻传播》,2004年第3期,第25页。
    4杨小平:《<南方周末>生存的受众心理》,硕士论文,2011年,第23页。
    1杨俊菲、王璐:《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对<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为例》,《今传媒》,2010年第8期,第58页。
    2杨俊菲、王璐:《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对<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为例》,《今传媒》,2010年第8期,第59页。
    1李秋萌,《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78万老年男性感染率骤升》,《京华时报》,2012年08月23日。
    1南香红:《吴尊友:干预的就是艾滋病》,《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9日。
    2沈颖:《内罗毕观察:非洲艾滋病人的痛与幸》,《南方周末》,2009年12月3日。
    3潘绥铭:《谁是最危险的传播者?》,《南方周末》,2002年7月4日。
    1陆英九:《一周拍案·“小姐”的人权也是人权》,《南方周末》,2009年11月5日。
    2曹勇、刘向晖:《被“鸡头”改变的村庄》,《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9日。
    1易颖:《溺水事件揭开私渡地带》,《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
    2陶达嫔编译:《没有归途的女人》,《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
    1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55页。
    1袁岳等:《走进风月:地下性工作者调查》,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1袁岳等:《走进风月:地下性工作者调查》,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易颖:《溺水事件揭开私渡地带》,《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
    2陶达嫔编译:《没有归途的女人》,《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
    1居杨:《收教所里的女人》,《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2日。
    1甄茜:《云南:一群教人预防艾滋病的年轻人》,《南方周末》,2001年1月24日。
    2何海宁、张立、沈亮:《那一间间发廊里的事深圳发廊妹生存状态》,《南方周末》,2004年5月20日。
    3甄茜:《艾滋病使人们关注被遗弃的人群——访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工作者、教授助理卡维·卡什努》,《南方周末》,2000年11月30日。
    4沈颖:《内罗毕观察:非洲艾滋病人的痛与幸》,《南方周末》,2009年12月3日。
    1、【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英】斯托克斯:《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黄红宇、曾妮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荷】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徐俊、尚文鹏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刘达临:《性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潘绥铭:《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查》,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3、潘绥铭:《生存与体验——对一个红灯区的追踪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袁岳等:《走进风月:地下性工作者调查》,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
    5、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李银河:《性别问题》,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7、李银河:《李银河自选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温勇等编:《人口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06年版。
    1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16、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17、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9、陈思和主编:《文学中的妓女形象》,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20、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何春蕤:《自我培力与专业操演:与台湾性工作者的对话》,《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41期。
    2、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杨璐玮:《晚清媒体中妓女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予以考察》,《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6期。
    4、赵军:《关于我国目前娼妓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
    5、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
    6、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7、朱琪:《关于“性工作者”、“性伴”、“性开放”等名词的意见》,《性学》,1997年第1期。
    8、闻论:《“卖淫”岂能叫“工作”》,《新闻三昧》,2002年第12期。
    9、何显兵:《论性工作者的人权保障》,《中国性科学》,2007年第4期。
    10、姚慧清:《刑法文化视角下底层性工作者的人权之保障》,《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1期。
    11、钱燕:《妓女文化现象》,《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2、宋明军:《南京国民政府战前首都禁娼初探》,《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13、杨俊菲、王璐:《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对<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为例》,《今传媒》,2010年第8期。
    14、周志懿等:《理想照耀现实——<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成长史》,《传媒》,2009年第8期。
    15、唐星宇:《深入成就深度——评析<南方周末>打造深度媒体品牌的四次定位变迁》,《新闻传播》,2004年第3期。
    16、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游珍珍:《女性性工作者与其恋人的互动:传统性别观念的建构》,硕士论文,2009年。
    18、张晓莺:《论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之建构》,硕士论文,2008年。
    19、刘继亮:《卖淫女性人格研究》,硕士论文,2002年。
    20、郑瑜:《城市妓女形象之嬗变》,硕士论文,2005年。
    21、王泳惠:《“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硕士论文,2011年。
    22、邱婷婷:《从框架理论的视角研究“80后”媒介形象的嬗变》,硕士论文,2011年。
    23、孙朝芳:《议程设置下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硕士论文,2011年。
    24、卢迎安:《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硕士论文,2004年。
    25、遇莹:《<中国妇女报>女性形象建构及变迁》,硕士论文,2010年。
    26、边静:《<中国青年报>1995——2009年大学毕业生媒介形象研究》,硕士论文,2011年。
    27、蒲子涵:《“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硕士论文,2012年。
    28、杨小平:《<南方周末>生存的受众心理》,硕士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