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入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同时,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理论的鼓舞,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体,这一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
     本论文运用历史的观点,追溯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潮流变的时代背景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并结合现实的社会语境,分析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本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相互对接的学科背景。
     在历史回顾和现实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媒介与女性的相关研究文章116篇为分析文本,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借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归纳和总结其主要议题及主要研究方法。
     以此为据,论文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女性在媒介话语中“不被呈现”的原因,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在颠覆与建构之间所面临的困境。
As a theoretical viewpoint and critical method, Feminism has infiltrated a good many fields of social subject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culture pluralism, the feminism theory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idiographic, which secur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feminism with th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ascends the changing times-background of Feminism in China, describing the linking course of Femin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grated the real language-circumstance, it analyses the subject-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e relevant papers published by CJFD during recent ten years( 1994-2003), were collected and sampled as a study case.
    Through the r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ir main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Besid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 research, 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of women's aphemia in media, pointing out dilemma as a harassment which is between the subver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for feminists of China today.
引文
1.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3.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及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彬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版。
    6.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约翰·麦克因斯著,黄菡、周丽华译:《男性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8.[德]E·M·温德尔著,刁承俊译:《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9.[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0.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11.樊凡、单波主编:《中西新闻比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2.[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毅:《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3.沙莲香主编:《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4.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15.[美]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6.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1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8.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9.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
    20.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1.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2.[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3.皇甫河旺等:《传播研究新视角》,风云论坛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4.郑福林:《大众文化批判》,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第一版。
    25.戴光元、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6.[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7.[美]埃弗雷特·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8.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9.刘九洲:《新闻学范畴引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圣经《Holly Bible》,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版,第2—3页。
    [2]在一次美国方言学会举行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她”以绝对优势战胜“科学”等候选字,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3]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2页。
    [4]Cagatay, Nilufer, Caren Grown, and Aida Santiago, Nairobi Women s Conference: Toward A Global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12, NO.2 (Summer, 1986) P.401-402.
    [5]《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6]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仅出版了两期即被封闭。在上述北京地区的110种妇女报刊中,52%的出版时间在六个月以下,连续出版一年以上的只有31家,连续出版六年以上的仅有2家,持续出版300期以上的仅有4家。
    [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一版,第262页。
    [8]《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01年9月4日。
    [9]黎信译,载马戎、周星主编:《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45—246页。
    [10]单波、周灏:《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武汉声屏》,2003年03期,第27页。
    [11]同上
    [12]周宪语
    [13]这16种期刊分别为《妇女研究论丛》、《现代传播(北广学报)》、《当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含山东分院)》、《中国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社会》、《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浙江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
    [14]张雯:《女性主义、第三类女性与大众传播》,《现代传播》,2003年02期第47页。
    [15]潘一禾:《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06期,第21—22页。
    [16]徐敏,钱宵峰:《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3期第22—29页。
    [17]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正确评价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三期第30—38页。
    [18]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95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当代电影》,1996年05期,第93—96页。
    [19]胡志毅:《刻意挖掘当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境界——电视剧〈中国空姐〉中的“女性意识”读解》,《现代传播》,1996年01期,第55—57页。
    [20]刘丽莎:《阅尽人间春色——电视连续剧〈全家福〉的女性形象》,《电影》,2001年01期,第46—47页
    [21]陈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中国电视》,1999年11期,第6—8页。
    [22]何祖健:《李少红电视剧女性意识两重性的文化学透视》,《当代文坛》,2003年02期,第86—88页。
    [23]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主要报纸有关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02期,第35页。
    [24]徐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02期,第85页.
    [25]刘伯红:《部分报刊性与暴力描写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04期,第107—111页。
    [26]“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课题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陈崇山,卜卫执笔,《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3期,第14—18页。
    
    
    [27]沈美华:《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调查及对策的战略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第47—51页。
    [28]林林,张玉川:《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从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报道谈起》,《现代传播》,2003年03期,第26页。
    [29]罗婕:《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论女性传播者在十强赛报道中的角色错位现象》,《当代传播》,2002年01期,第83页。
    [30]凌山:《大众信息从哪里来》,载于《世界信息报》1998年1月12日。
    [31]张同道主持:《北京青年女性视野中的电视娱乐节目(调查报告)》,《当代电影》,2001年03期,第92—103页。
    [32]闫凯蕾:《潮流与风向标——青年女性的收视模式及其变异》,《当代电影》,2001年03期,第108—109页。
    [33]黄蓉芳:《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3期,第29—35页。
    [34]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61页。
    [35]Reinharz, Shulamit,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P.1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6]戴尔(R.Dyer):《作为传播的广告》,伦敦,1982年,转引自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版,第213页.
    [37]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59页。
    [38]刘伯红,卜卫,陈新欣:《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02期,第19—24页。
    [39]吴华:《女性网络用户信息活动调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第12—17页。
    [40]同[13]。
    [41]王小波:《从一次谈话节目看电视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导向》,《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第43—46页。
    [42]郭玉琼:《女性启蒙理想的失落——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秀禾命运的叙述》,《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第43—45页。
    [43]采薇、梅林:《儒家文化中被淹没的女性声音——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的文化反思》,《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年02期,第58—59页。
    [44]杨瑞明:《北欧传播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国际新闻界》,1998年03期,第17—19页。
    
    
    [45]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2期,第15—22页。
    [46]赛来西·阿斯玛:《妇女报刊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影响》,《当代传播》,2002年04期,第34—37页。
    [47]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48]王钰编著:《新闻广播电视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9]艾华:《大众传媒中的妇女与性》,李小平等主编,《平等与发展》,“性别与中国”第2辑,三联书店出版社,第109—110页。
    [50]王岳川:《全球化中的大众传媒话语》,《文化研究》,2000年第02期。
    [51]赵彦,《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文化与女性观的透视》,《学术交流》,1997年第05期,第140-142页。
    [52]单波:《“今日美国”财经版经济报道特点简析财经版经济报道特点简析》,《当代传播(北广学报)》,2003年05期,第43—44页。
    [53]Nancy Signori Elli, Signori Elli Study: Work, Romance, and Dating, A Focus on Appearance [EB/OL]. http://www.media and the family.org/research/fact/media effects.Html(2002-08-21).
    [54]金元浦主编:《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70页。
    [55]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第58页。
    [56]参见S.Reinharz,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240.
    [57]同[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