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以来坚持创作至今仍活跃于文坛的重量级女作家之一。铁凝每一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创作,对于当代文坛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力图以整体的眼光纵览铁凝小说创作全貌,梳理和剖析小说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文学研究角度出发,力图以铁凝为个案,以“女性意识”切入来说明铁凝在当今文坛的重要地位。
     正文部分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女性意识的性别表述,主要通过自然性别的确认和社会性别的突显两方面阐释“女性意识”在铁凝小说中的性别表现。铁凝笔下“女性意识”的自然性别表现为对女性躯体健康与纯美的追求与赞赏、对女性独有的生理活动与生命体验的细致入微的表露、及对于性别意识觉醒之后女性欲望的自然流露。而社会性别在铁凝小说中不仅表现为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社会角色的发现与发展,更着重书写着对这些社会既定社会角色的反思与反叛,揭示出父权压制下的女性生存窘态与女性之间的社会生存真相。
     第二部分为女性意识的文化自觉,主要通过对男权中心的揭示、对女性自省两个部分来阐释女性意识在铁凝小说文本中的文化内涵。男权中心的揭示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着重分析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弱势地位以及造成这种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女性自省则为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与女性人性的深思,即一方面女性在男权中心内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并付诸实践行动,另一方面女性自身在人性内部存在着两极分化,因此透过善恶表现来明确女性自身的缺憾与不足,以此达到净化女性人性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女性意识的叙述策略,主要通过叙述视角的创新、叙述模式的创造与意义的拓展、叙述语言的艺术想象三部分阐释女性意识何以得以表现。叙述视角的创新表现为第三性视角的确立与男女视角互换的尝试,叙述模式则表现为录音带式与情节断裂式的文本创新,叙述语言的艺术想象以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女性经验得以隐晦表达,从而体现“女性意识”的写作策略。
     本文力图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来达到深入理解铁凝、把握铁凝小说创作、透视铁凝创作特色,透析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目的。
Tie Ning has been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female writers in China since 1970, who still insists on writing today. Her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especially the novel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e present age. The text tries to examine the panorama of Tie Ning's novels from an overall angle, hackling and taking apart the unusual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The text proceeds from the research of female literature and strives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t status of current literary world through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with Tie Ning's works as a case study.
    The tex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gender expression of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natural sex and highlighting of the social sex. The nature sex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cludes the pursuit and admiration of the healthy and esthetical aspect of females' bodies, the detailed display of females' particular living activitie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 natural revealing of the female desire after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gender in Tie Ning's novels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social roles: daughter, wife and mother, but also in the thoughts and rebellion of these social roles that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the society sinc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It depicts the existing poor situation of females suppressed by the fatherhood and the fact of the subsistence of them.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indica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les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females. The males' domin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esides, it analyzes the feeble status of the females in the male-centered culture and the reason for it. The introspection of females contai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e females and the brown study of the humanity of the females. In other words, on one side, the females definitude their importance and commit to real activities in the male-centered world,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polarization concerning the humanism of females. Through the contradictory behavior of women in the novels, we can find the weakness of the females themselves,
    
    
    and in this sense the novels can purify the humanity of females.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on the narration strategy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narration visual angle, the creation of the narration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gnificance, the artistic imagination of the narration language. The innovation of the narration visual angle contai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rd Sex Visual Angle and the experiment of the interchange of the male-female visual angle. The narration mode is about the text innovation: tape style and plot splitting style. The artistic imagination of the narration language talks about the implicit expression of female experiences by means of the metaphor. All of those illuminate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The text attempts to have an insightful analysis of Tie Ning's works in depth and probe into her writing style through the three parts above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her novels.
引文
1 降红艳,《“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1
    2 降红艳,《“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1
    3 荒林,《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文艺争鸣》,1996.3
    4 谭湘《理性与激情》,《作家报》,1998.9.17
    5 乐黛云,转引自徐珊《娜拉:何处是归程》,《文艺评论》,1999.1
    6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7 张冬梅、胡玉伟,《群体关怀与个体言说》,《北方论丛》,2002.2
    8 张抗抗,《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文学评论》,1986.1
    9 王岳川,《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0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18页
    11 舒婷,《致橡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张同道、戴定南主编,海南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622页
    12 陈晓明,《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要》,《当代作家评论》,1994.3
    13 陈映实,《铁凝评传》,《海峡》,1989.5
    14 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69页
    15 杨世伟,《美——在于真诚》,《文学评论》,1983.5
    16 铁凝,《法人马婵娟》,《六月的话题》,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94页
    17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18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19 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文艺争鸣》,1996.4
    20 铁凝,《麦秸垛》,《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页
    21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01页
    22 铁凝,《河之女》,《铁凝文集5》,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3页
    23 谢大光,《铁凝和她的父亲》,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baogaowenxue/tnhtdfq.html
    24 铁凝,《无雨之城》,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57页
    25 铁凝,《无雨之城》,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30页
    26 铁凝,《对面》,《第十二夜》,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1页
    27 铁凝,《无雨之城》,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5页
    28 铁凝,《女性之一种》,《铁凝文集5》,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1页
    29 李琳,《论铁凝书写女性的独特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0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31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15页
    32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92页
    33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83-484页
    34 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文艺争鸣》,1996.4
    35 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74页
    36 吴义勤,《文学现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99页
    37 刘思谦、郭力、王萌等,《性别视角与中国女性文化研究——阅读<中国女性文化>o.1创刊号》,《中国女性文化》No.2,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271页
    38 铁凝,《对面》,《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03页
    39 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84页
    40 铁凝,《错落有致》,《铁凝文集3》,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92页
    
    
    4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309页
    42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5页
    43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8页
    44 戴锦华,《真淳者的质询——重渎铁凝》,《文学评论》,1994.5
    4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588页
    46 铁凝,《何咪儿寻爱记》,《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93页
    47 铁凝,《何咪儿寻爱记》,《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40页
    48 王光明,《话语场地的开辟》,《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69页
    49 陈映实,《铁凝评传》,《海峡》1989.5
    50 铁凝,《大浴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26页
    51 荒林、王光明,《质疑玫瑰》,《两性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82页
    5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1页
    53 王光明,《话语场地的开辟》,《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83页
    54 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64页
    55 [奧地利]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56 任一鸣,《女性自省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女性文化》No.3,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53-154页
    57 董之琳,《妇女文学:女权烛照下的视角选择》,《艺术广角》,1992.2
    58 蒋欣欣,《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罚段囊绽砺塾肱馈罚?002.5
    59 铁凝,《晚钟》,《铁凝文集3》,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75页
    60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译者前言》,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61 李小江,《解读女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62 萌萌,《后现代主义和女性问题》,《性别诗学》,叶舒宪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63 铁凝,《何咪儿寻爱记》,《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06页
    64 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48页
    65 陈骏涛,《女性文学笔谈二十一家》,《百花洲》,2000.5
    66 毛德富,《灵魂的颤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页
    67 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68 周申明、铁凝、艾东,《<玫瑰门>姨嘎肌罚冻こ恰罚?989.2
    69 周申明、铁凝、艾东,《<玫瑰门>姨嘎肌罚冻こ恰罚?989.2
    70 铁凝,《我写作我的灵魂在场》, http://www.linlins.com/fame/2000-7-08-20-58-03.html
    71 周晓苹,《中日作家面对面》,http://www.snweb.com/gb/gnd/2002/0926/v926001.htm
    72 铁凝,《作家要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http://dadao.net/htm/cultlure/2002/1118/3441.htm
    73 铁凝,《写在卷首》,《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页
    74 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钟山》,1994.6
    75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76 王一川,《探讨人的隐秘心灵》,《文学评论》,2000.6
    77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7、39、103、246页
    78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04页
    79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29页
    80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81 铁凝,《对面》,《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98页
    82 同上,第191页
    
    
    83 同上,第227页
    84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117页
    85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86 铁凝,《麦秸垛》,《铁凝文集1》,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页
    87 铁凝,《大浴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00页
    88 铁凝,《大浴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71页
    89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07页
    90 铁凝,《玫瑰门》,《铁凝文集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79页
    91 戴锦华,《诗歌的女性视野》,《中华读书报》,1997.12.17
    
    
    铁凝,《铁凝文集》五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
    铁凝,《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
    铁凝,《第十二夜》,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
    铁凝,《无雨之城》,作家出版社1997年5月
    铁凝、黎青,《生活在坏话里》,西苑出版社,2000年9月
    徐坤,《双调夜行船》,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国女性文化》No.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女性文化》No.3,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11月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
    陈志红,《反抗与困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
    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4月
    林丹娅,《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陈惠芬,《神话的窥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11月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吴义勤,《文学现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光明,《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骆晓戈,《性别的追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刘成纪,《欲望的倾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编,《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
    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5月
    黄梅,《女人和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8月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美]海伦·费希尔,《第一性》,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法]让·杜歇,《第一性》,海天出版社2001年8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法]珍妮薇·傅蕾丝,《两性的冲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法]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
    铁凝,《真诚地去寻找真诚》,《长城》1983.4
    杨世伟,《美——在于真诚》,《文学评论》1983.5
    冯键男,《天真无邪和新人成长问题》,《当代文坛》1984.2
    铁凝,《自由与限制同步》,《青春》1985.3
    艺峰,《追求和谐,但总是寂寞》,《当代作家评论》1986.6
    铁凝、周申明、艾东,《<玫瑰门>姨嘎肌罚冻こ恰?989.2
    李扬,《文化与心理:<玫瑰门>氖澜纭罚兜贝骷移缆邸?989.4
    陈映实,《铁凝评传》,《海峡》1989.2
    董晓宇,《男性世界中女性的生命本相》,《作品与争鸣》1989.8
    阎新瑞,《对现代乡村青年女性的艺术把握》,《作品与争鸣》1989.8
    易光,《愤怒之舞》,《当代文坛》1995.1
    西慧玲,《情感的退位与理性的反驳》,《北方论丛》1998.2
    陆生,《<玫瑰门>航彩雠陨傻挠判阄谋尽罚兜贝奶场?000.5
    李琳,《论铁凝书写女性的独特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3
    朱青,《人性解剖的新突破》,《小说评论》2000.3
    
    
    翟叶军,《我的家在哪里?》,《当代文坛》2000.6
    王一川,《探访人的隐秘心灵》,《文学评论》2000.6
    王春林,《荡涤那复杂而幽深的灵魂》,《小说评论》2000.5
    郝雨,《铁凝近期小说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谢玉娥,《“大欲”之后的“大浴”》,《河南大学学报》2001.3
    徐茜,《关于爱的悖论》,《当代文坛》2001.4
    张洪清,《老实是最大的智慧》,《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1.6
    陈晓明,《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3
    陈虹,《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女性本文》,《文艺评论》1995.4
    任一鸣,《女性文学美学风貌的现代嬗变》,《文艺评论》1995.4
    潭国根,《西方对女性意识的两个论述模式与中国女性》,《文艺争鸣》1998.3
    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南开学报》2001.4
    朱云才,《女性和小说的价值取向》,《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2.6
    张冬梅、胡玉伟,《群体关怀与个体言说》,《北方论丛》2002.2
    林凌,《后期女性主义写作的三次突围》,《文艺评论》2002.5
    降红艳,《“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