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导论: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交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相对于诗歌发展到巅峰的唐代,积聚力量的“唐前”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段,值得特别关注;鉴于古典诗歌往往以男性为书写主体,而对女性的书写也往往有特定的模式,“女性题材诗歌”因之成为一个言之有效的诗歌题材类别。故而,我们以“唐前女性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探讨古典诗歌表现女性的本质性特征。本领域的研究除了极少数的专著、论文外,大多数的研究是限于微观的、点而非面的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探讨,缺乏宏观的、系统的、富有逻辑归纳性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文化背景”。本章第一节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中对女性题材诗歌形成影响的一些因素,如“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克己复礼”的道德建设原则等,前者对于女性题材诗歌中习见的“代言”表达方式有重要影响,后者则使女性题材诗歌形成“非个人化”倾向的表达惯例;当然,这两点并不互相对立,而是互有联系的。本章第二节主要讨论女性观念、女性的自我认知以及女性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等对女性题材诗歌形成的影响。女性观念对女性题材诗歌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正面的,如女性观念中“柔顺”、“贞专”等性别角色规范,在女性题材诗歌中幻化为一种唯善唯美的女性形象;女性的自我认知往往追随男性对女性的角色规定,这决定了女性在现实中、以及在诗歌文本交流中的“非对话性”地位,在男性书写的诗歌文本中,她们处于被书写的地位,而她们自身的创作也往往落入男性书写成规之窠臼;女性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对于女性题材诗歌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有,也往往只是以反向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女性题材诗歌不热衷于表现现实的女性,而倾向于表现观念中的女性。
     第二章“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时代流变”。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变化。一是从《诗经》的双性视点到《楚辞》的男性视点的变化。在《诗经》中,女性同男性一样,也作为感知世界的主体存在、作为诗歌的抒情主体存在,以诗歌表达她们的感情;到《楚辞》,女性成为单方面的审美客体,被作为男性抒发情感的中介性工具。二是从汉代“自然之诗”到魏晋“专诣之诗”的变化。汉代“自然之诗”中,女性题材诗歌有某种写实的倾向,作者往往据自身的情感经历而写作;而到魏晋“专诣之诗”中,女性题材诗歌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倾向,即这类诗歌普遍地和作者自身的情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三是从魏晋的“非个人化”倾向到南朝的感官化倾向的发展。南朝,尤其以梁陈诗歌为代表,出现了一类以精雕细刻手法描写女性外貌、神态的诗歌,这类诗歌所尽力保持的客观冷静态度,庶几可视为魏晋所开创的“非个人化”倾向的承续,但这类诗歌普遍拥有的对女性的观赏性兴趣、以及以诗歌表现“目观之美”的努力显然又是在魏晋诗歌传统外另辟徯径。
     第三章“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类型分析”。根据女性在诗歌抒情格局中的不同地位,女性题材诗歌可以分为抒情型、叙事型、体物型三类。在抒情型女性题材诗歌中,女性作为情感对象出现。这类诗歌以抒发主体对女性的爱恋、思念等情感为主旨,而并不着力于刻画女性本身的形象,女性的美好形象赖于读者从抒情主体所表达的感情中逆向推知。这类诗歌中,女性与男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对话性”地位。在叙事型女性题材诗歌中,女性作为行动角色出现。这类诗歌中,女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就是典型的代表;但这类诗歌,仍然不免有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女性形象仍不免被改造为适应故事情节、而非顺应人物内心逻辑统一的产物,如《木兰诗》,其中的“换装”情节作为一种象征,标示了人物的在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之间的变异,人物形象本身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内心观照。在体物型女性题材诗歌中,女性作为类属物象出现。这类诗歌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凝视”与“投射”,在男性主体的“凝视”中,女性成为无个体差别的“美”人;而在男性主体的投射下,女性内心世界被单一化为与男人分离时的“忧离惧弃”情怀。“思妇”文本是这类诗歌的典型形态,这类文本皆致力于把女人表现为“外表美丽”而“内心贞专”的类属存在物,“思妇”代表了古典诗歌中女性存在的标准化姿态。我们还附带讨论了这类诗歌对于女性创作的影响。在男性书写传统的影响下,女性诗作也往往以同样的表现方式和价值取向来表现自己
     第四章“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的专题研究”。本章我们选择了“婚诗”、“悼亡诗”、“采桑母题”三个在诗歌史上相对比较集中的诗歌主题类别,探讨它们在从先秦到隋代,在主题倾向、表现方式等方面产生的细微变化。这三个专题的选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它们也确有各自不等的值得独立探讨的价值。“婚诗”从《诗经》的中性视角和双性视角、倾向于表达伦理期待和美好祝愿的诗歌类别,变成了梁陈以写艳情为主旨的诗类,失去了这类诗歌原有的庄严性,男性视角的主宰是这类诗歌变异的主要动因。“悼亡诗”是抒情型女性题材诗歌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主题类别,这类诗歌的写作能流为传统,和中国文化对于夫妇伦理关系的双向性认知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文化对于夫妇关系往往是重而不重,妻子在其中的地位也往往是似重实轻,这造成了文人对夫妇关系中亲密性质、情感价值认识的某种盲点,而当对方丧亡时,才激发他们意识到这种关系的曾在;而文化中对夫妇关系亲密性质的排斥,也往往只有在它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才表现出了对它进行追挽的宽容。“采桑母题”诗作中,“采桑女”形象成为古典诗歌中女性的异类形象,她们部分地摒弃了习见的女性形象的绝对贞专的特征,表现出某种冲突性情感。而究其实,这类形象的出现,既有远古桑园风情的遗留因素,也有导源于男性内心冲突的原因,男性把对自身越界欲望与对越界的非乐观后果的考量,幻化为诗歌中女性在“贞”与“非贞”之间的情感冲突。
     第五章“女性题材诗歌的托喻传统”。因讨论“传统”,故而本章不以“唐前”为限定。女性题材诗歌托喻传统的形成与先秦两汉政治角度用诗、解诗有很大的关系,但女性被言之凿凿地成为诗歌所表达的另外诗旨的喻体,则来自于汉代人对《离骚》等诗歌的解读。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汉代人对《离骚》中以女性为比兴的认识似乎是一种误读,但它却确立了女性题材诗歌根深蒂固而源远流长的托喻传统,尤其是在诗歌阐释领域中。曹植的诗作因其表达难以直呈情感的需要,往往借女性题材而发言,助长了女性题材诗歌托喻传统的势力,尤其是在创作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有法可循的表达模式,后人多有取法。晋至唐宋,往往有以女性题材诗歌的托喻化表达而达成现实交际功能的事例。这些事例引导我们注意“女性”及“女性的困顿处境”在这种抒情格局中被借重和被消解的悖反性地位。“女性”及“女性的困顿处境”在托喻化的女性题材诗歌中是被借重的,只有如此,这类诗歌才能达成其特定的抒情效应;而同时,人们要体会这种抒情效应又必须越过对诗歌本文所表现的“女性”及其“困顿境遇”的关注才能达到。
The introduction: defines the object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describethe research conditions in this field. We choose the female themepoems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ourdissertation. We try to explore the. main character of female images inclassic poems.
     The dissertation is consist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Ⅰstudies culture background of female theme poems in theperio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concept of male senior to femalemake men embarrassment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o women, so theyimitate female voice in their poems and transplant their gentle emotionsinto female images. Gender role of female have dark influence on femaleimages in poems, whom always be showed as Confucian Ethical code,ignoring the realities of women's life.
     ChapterⅡstudies changes of female theme poems in the period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re have three changes in female themepoems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first change is formDual-sex viewpoint in The Book of Songs to the only male viewpoint inThe Songs of Chu Land. The second change is from natural poems of HamDynasty to artificial poems of Wei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in whichfemale theme poems are usually "impersonality". The Third change issensory trend in female theme poems of Northern Dynasties. in whichbrides are exhibited as objects.
     ChapterⅢstudies types of female theme poems in the period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types poems consisting offemale theme poems: lyric, epic and Ti wu. In lyric poems, women act asthe subject's lover; in epic poems, women act as active roles; in Ti wupoems, women act as a kind of image, who are all beautiful and chaste,having not personalities.
     ChapterⅣis a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poems in the periodbefore the Tang Dynasty on certain topics. Poems on weddings develop aensory trend from Xian Qin Dynasty to Northern Dynasties. Poems onmourning wife's deaths, have developed as a special motif in lyrics. Thisphenomenon result from the neglect of marriage's feelings value. Poemson plucking mulberry women, exhibited the self-contradictory of man'shearts, they want to smash the morality but be afraid to encounter some embarrassing things.
     ChapterⅤstudies analogy tradition of the female theme poems.The politicize explaining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Songs of ChuLand constructed analogy tradition of the female theme poems.Cao zhi developed the analogy tradition of the female theme poems.In those poems, female and female's embarrassment always be reliedon and be ignored.
引文
1 参考王政《美国女性主义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角度》,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1版,第266—267页。
    2 硕士论文如李伟平《南朝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徐蕙霞《魏晋南北朝闺情诗研究》(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李镇的硕士论文《唐诗中的两性意象研究》(中央大学,1998年)等;博士论文如陈瑞芬博士的《两汉隋唐妇女闺怨诗研究》(文化大学,1998年)。据网上《台湾硕博士论文文库》查知。陈瑞芬《两汉隋唐妇女闺怨诗研究》目录及见,其余目录、原文皆未及见。
    3 林树明著《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页。
    1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1版,第194页。
    2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194页。
    3 [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4 [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5 参考杜芳琴著《女性观念的衍变》中相关论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4—195页。
    6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2788页。
    7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180页。
    8 “非性”一词来自于曹顺庆、李建中、张志怀著《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一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8月第1版)。这个概念给了笔者相当大的启示,谨致谢。
    9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72页。
    1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57页。
    11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57页。
    12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8页。
    1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12页。
    14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27—228页。
    1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8页。
    16 许慎《说文解字》曰:“色,颜气也。”段玉裁注曰:“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见[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第431页。
    17 参见赵东玉《中国古代女子称色原始——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史研究之三》中相关论述,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8 [清]王先谦著《荀子集解》卷十五“解蔽篇”,《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7月第1版,第259页。
    19 [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四部丛刊》本。
    20 [宋]朱熹《论语集注》引谢氏注,齐鲁书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15页。
    21 朱光潜著《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64页。
    22 见曹顺庆、李建中、张志怀著《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一书中的相关论述。
    23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261—262页。
    24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903页。
    25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933页。
    2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七,第3933页。
    27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1052页。
    28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52页。
    29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61页。
    30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第1版,第707页。
    31 裴子野《宋略》曰:“散骑常待袁瑜,荐会稽郭道,事继母至孝。家贫产子,忧不能字,谓其妻曰:‘伤慈以终孝,吾无恨也。’遂瘗之。”见《初学记》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第421页。
    32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二十二,第743页。
    33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十八,第615—616页。
    34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条,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第486页。
    35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条,第487页。
    36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第九,《四部丛刊》本,下同。
    37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38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第57页。
    39 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40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97页。
    41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259页。
    42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八“瑞贽”条,第358—359页。
    43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258—1259页。
    44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88页。
    45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89页。
    46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58页。
    47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79页。
    48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第1797页。
    49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194页。
    50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178页。
    51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86页。
    52 《韩非子》卷二十“忠孝篇”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集解》,韩非著,王先慎集解,《诸子集成》第5册,第358页)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日:“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进而列了四对关系:“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接着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谓哪三对关系,论述欠精确。(《春秋繁露》卷十二“基义”,《四部丛刊》本。)
    53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八“三纲六纪”条,第373—374页。
    54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八“二纲六纪”条,第376页
    55 杨天宇撰《仪礼译注》,第490页。
    56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条,第491页。
    57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439页。
    58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90页。
    59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条,第485页。
    60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216页。
    61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7页。
    62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7页。
    63 [宋]范晔撰,[庸]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8—2789页。
    64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26页。
    65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1058页。
    66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9页。
    67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6页。
    68 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81页。
    69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云:“她作的《女诫》七篇,也就了不得的压抑了同类女子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第47页。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云:“二千多年来中国女性遭到的种种苦难,始作俑者的班昭难逃罪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79页。
    70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92页。
    71 《隋书·经籍志》子部儒家类所载录《女篇》、《女鉴》、《妇人训诫集》、《娣姒训》、《贞顺志》、《诸葛武侯集诫》、集部总集类所载录《古今箴铭集》等、都是女教类或其中含有女教内容的著作。《隋书·经籍志》子部儒家类和集部总集类所载录的女教类著作名称大致相同,而详略有异,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是编者根据不同的材料抄录而没有细加校勘,导致一书两出,见《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月第1版,第5460—5461页。
    72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12月第1版,第878页。
    73 以下有关秦汉妇女经济活动以及服徭役、参予军事活动等内容,参考了翟麦玲《汉代女子的经济活动》(载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和孙普阳《浅论秦代妇女生活的几个问题》(载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两篇文章中的相关内容。
    74 [汉]司马迁,[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46页。
    75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2776页。
    76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七《王良传》,第933页。
    77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2页。
    78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2783页。
    79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1361页。
    8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2853页。
    81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第871页。
    82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附《嘉峪关新城汉墓画像砖内容登记表》,载《文物》,1972年第12划,第36页。
    83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附《嘉峪关新城汉墓画像砖内容登记表》,载《文物》1972年第12期,第34页。
    84 [晋]葛洪著《抱朴子》卷第二十五《疾谬》,《诸子集成》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7月第1版,第148页。
    85 [北齐]颜之推著《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诸子集成》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7月第1版,第5页。
    8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惠帝纪》,第89页。
    8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四下《严安传》,第2812页。
    88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一《朱序传》,第2133页。
    89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第2515页。
    90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第2515页。
    9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第2516页。
    92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77页。
    93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第2516页。
    94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第918页。
    1 [宋]朱熹集注《诗经集注》,上海:大连图书供应社,1934年,第2页。
    2 见闻一多《风诗类钞》,《闻一多全集》4,“诗经编(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00—301页。
    4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65页。
    5 一般认为此诗是流浪者之辞。闻一多《诗经通义》认为此诗是女子之词。云:“《墉风·蝃蝀》、《邺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卫风·竹竿》‘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皆谓女子适人,此亦言‘远兄弟’,则是女子之诗。女子适人,谓其夫之父母为父母,谓其夫之兄弟为兄弟,故曰‘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也。”(闻一多著,闻(惠羽)校补《诗经通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06页。)闻一多的解说显然更为合理,故从之。
    6 诗中“伤如之何”的“伤”,《鲁诗》作“阳”,为女性第一人称代名词。从诗意来看,此处作“阳”胜于作“伤”。据此可以推断此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说见刘晶雯整理《闻一多诗经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15-219页。
    8 刘晶雯整理《闻一多诗经讲义》,第59页。
    9 洪兴祖疑此二句为后人所增。[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第10页。
    10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14—15页。
    11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31页。
    12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32—33页。
    13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34页。
    14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九章章句第四”,第152页。
    15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招魂章句第九”,第204—206页。
    16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招魂章句第九”,第209—211页。
    17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大招章句第十”,第221—223页。
    18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3页。
    19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81—82页。
    20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82页。
    21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83页。
    22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1页。
    23 赵敏俐著《汉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3页.
    24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日“《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如‘客从远方来,寄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也。及登甲科,学说官话,便作腔子,昂然非复在家之时。若陈思王‘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是也。”《历代诗话续编》,[清]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第1178页。
    25 [明]胡应麟撰《诗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诗文评类。
    26 “自然之诗”和“专诣之诗”的划分参考了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中的说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1756页。
    28 这些论述参考了钱志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中的相关论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2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269—270页。
    3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第273页。
    3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第267—268页。
    32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三:“通体极赞中,自有讽意。”(见《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6月新1版,第79页。)清陈祚明《采教堂古诗选》卷二:此必当时实有其事,故作诗以讥之,题作《陇西行》,或其地人也。……天上之殊如此,今此陇西事亦大殊也。迎客岂妇人之事,今始终酬酢,成礼而退,如此真异事,不欲斥言讥之,末四句反用称羡语,寓讽于颂,但中间逗出“废礼”二字,乃是正意隐藏不露,古人文字佳,正在隐藏正意,使明者知之,睐者不觉(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590册,第620—621页)。张琦《宛邻书屋古诗录》卷一:“一起故作荒唐之言,即兴意已自讽刺显然。”转引自《汉乐府小论》,姚大业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80页。
    33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反驳了讥讽说而另提出寡妇说:“此羡健妇能持门户之诗。旧解皆云中含讽意,盖因妇人宜处深闺,不应自应宾客也。然玩诗意,以凤凰和鸣,一母九雏兴起,则此好妇之无夫少子,自可想见。门户既藉以持,宾客胡能不待,观其中幅叙事,后幅断结,绝无含刺之痕,只作羡之为是。起八句,言天上物物成双,凤凰和鸣,惟有将雏之乐,以反兴世间好妇,不幸无夫少子,自出待客之不得已来……”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591册,第631页。
    34 李因笃《汉诗音注》卷六:“陇西都护五凉,乃群姓杂居之地,其俗自古如此,正于喧聚中写出贞女矫然独立之情,故为奇绝。”转引自《汉乐府小论》,姚大业编著,第78页。萧涤非据《汉书·陈遵传》所载一些事实,得出当时“礼不入寡妇之门”,寡妇置酒待客,难称“好妇”,也提出,此女“豪健有丈夫气……则由于地气与环境之关系”,其地男子既“修习战备,高上气力”(《汉书·地理志》),“女亦当然”。见氏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93页。
    3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第266页。
    36 钱志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第84页。
    37 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25页。
    38 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98页。
    39 “所谓古诗,一般地说,是指流传己久,难以确定其绝对年代的无主名的诗篇。”(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前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页。)《文选》卷二十九收录一组这样的诗,总题为“古诗十九首”,而《玉台新咏》也收录有“古诗八首”。逯钦立在其所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立“古诗”一目,收录上述诗作,此外把《文选》所录苏武、李陵诗,以及其它散见于它处托名苏武、李陵的诗作,皆总归之“古诗”一类。以上这些诗作多有产生时间、作者等方面的疑问,但大致是两汉之作,且拥有比较同一的风格、主题,所以我们在此也仿逯钦立之意,以“古诗”总名这些诗作。
    40 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曰:“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羇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第18页。
    41 以女性口吻抒发相思之情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多篇,而以男性口吻抒发对妻子思念之情的则仅有《涉江采芙蓉》一篇。
    42 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第18页。
    43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34页。
    4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第330页。
    4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第334页。
    4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32页。
    4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第497页。
    4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第102页。
    49 “倾城”一词首见于《诗经·大雅·瞻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玄笺云:“哲谓多谋虑也。城,犹国也。丈夫,阳也。阳动故多谋虑则成国。妇人,阴也。阴静故多谋虑乃乱国。”郑玄以阳阴的动静之性来类比男女是否应有谋虑。孔颖达疏,对郑玄说法予以坐实,日“于时褒姒用事干预朝政,其意言褒姒有智,唯欲身求代后,子图夺宗”,但作出一定程度的修正,“非言妇人有智皆将乱邦也”,认为不是妇人有智皆有害,而是施用不当而有害于国。([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258页。)可见,“倾城”一词初次出现的语境是用于否定“妇人”智慧的积极性作用,而在李延年的《歌》里,“倾城”一词被转而用来形容女子美色难以置信的魅力。从智慧的力量到容色的力量,“倾城”一词都是被用来指称来自女性的否定的、消极性的力量,但这种转变,对女性实施了以“色”易“智”的价值判断标准的转换,使女性由另一个与男性对立的主体转化为客体——被观赏的客体。这种转换不是偶然的,其内在逻辑在于男性中心主义渐次累积的对女性能动性力量的否定。来自主体的力量是可以解释和认知的,而来自客体的力量则只能被解释为魔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倾国倾城”一词被用于指称女性容色的力量方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凡的文化建设功能就。孔颖达疏中指实的以“多谋略”倾城的“哲妇”其人——褒姒,在后世也变成一个以美色“妖媚惑主”的形象。
    50 [明]胡应麟撰《诗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诗文评类。
    51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78页。
    52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七,第1089页。
    5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第383页。
    5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第370页。
    55 参见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第29页。
    56 如曹丕、王粲、陈琳俱有《玛瑙勒赋》,曹丕、曹植、王粲、徐干、陈琳、应玚等俱有《车渠碗赋》。即是当时诗人们以同一物品为题而写作辞赋。
    57 徐干《於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一诗,《艺文类聚》卷二十九录此诗,作“魏徐干《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从“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的语句来看,后一诗题似乎与诗歌本文更为吻合,那么这首诗就是托挽舡的口吻而抒离别之情的诗作了。
    58 《玉台新咏》卷二录《刘勋妻王氏杂诗二二首》,一首为“翩翩床前帐”,一首为“谁言去妇薄”。《艺文类聚》卷二十九录“翩翩床前帐”一首,题为《魏文帝代刘勋出妻王氏诗》,《诗纪》据《艺文类聚》,而把“谁言去妇薄”一首也归为魏文帝所作。逯钦立认为“翩翩床前帐”一首为魏文帝所作,而“谁言去妇薄”一首应是曹植所作,今从逯说。
    59 残,仅存“高坟郁兮巍巍,松柏森兮成行”两句,应该是和曹丕《寡妇诗》“霜露纷兮交下,木叶洛兮凄凄”同时之作,估计也应和曹丕诗作一样同是代言体诗。
    60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5页。
    61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第11页。
    62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第11页。
    63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第6页。
    6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第376页。
    6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第457页。
    66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情感表达应有“客观对应物”的观点。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艺术家借助于作品结构使情感获得了客观化。
    67 [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第5页。
    68 见陈琳《答东阿王笺》,《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第92页。
    69 逯饮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第365页。
    7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第404页。
    7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26页。
    7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第555页。
    7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第682页。
    74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75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29页。
    76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181页。
    77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98页。
    78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第3069页。
    79 [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五《隐逸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第1859页。
    80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441页。
    81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311页。
    82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313页。
    83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323页。
    84 朱光潜著《诗论》,第64页。
    85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第57页。
    86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第57页。
    87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第55页。
    88 [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第55页。
    8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八,第755—756页。
    9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六,第720页。
    9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六,第722页。
    9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八,第757页。
    93 [唐]姚思廉撰《梁书》卷十四《江淹任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第258页。
    94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第54页。
    95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9页。
    96 庄筱玲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第二章“拟古诗类型分析”把拟古诗分为以“拟篇法”创作的拟古诗、以“拟体法”创作的拟古诗、以“托古法”创作的拟古诗、以“赋咏法”创作的拟古诗四类,很有道理,我们今依据此分法而简称为“拟篇类”、“拟体类”、“托古类”、“赋咏类”。见《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文库”电子版,第20—28页。
    9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第1452页。
    9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第1453页。
    99 骆玉明师、吴仕逵《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一文辨之甚明,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00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第1090页。
    101 [唐]刘肃撰《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42页。
    102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13页。
    103 论者一般把这类咏物诗也当作宫体诗来探讨,《玉台新咏》对这类诗歌多有收录,在对艳情的表现或暗示上,这类诗歌确实也有宫体风格,但为了和专门描摹女性情态的诗歌相分别,我们还是直接称这类诗为咏物诗,而称后者为宫体诗。
    104 初学记十五作刘孝绰同武陵王看妓
    10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第2029页。
    10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五,第1807—1808页。
    107 此诗《玉台新咏》卷五作“咏舞妓诗”,本集作“咏舞诗”。
    10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第1718页。
    109 [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00页。
    110 [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第203页。
    111 对梁代“咏舞”一类诗歌表现舞蹈艺术的局限性,和后代表现舞蹈的诗歌相比较,可能会了解得更加明晰一些。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到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情形:“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攉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段描写几乎没有一字写道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动作、神情,但却为显然比拘泥于对舞者动作、神情甚至衣饰的描绘的梁代咏舞诗,更形象地传达了舞蹈特征和激发人的情感的本质。在对舞蹈的表现上,杜甫诗遗貌得神,而梁代的咏舞诗则往往是得貌遗神。
    11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第1710页。
    11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七,第2104页。
    11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五,第2055页。
    115 对梁代这类从诗题来看似乎是表现音乐的诗歌,在表现音乐方面的局限性,或许也可以和后代表现音乐的诗歌作一个比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商妇弹奏琵琶的诗句脍炙人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诗句都重在传达音乐带给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拘执于表现弹奏音乐的动作,——可以说,后者并不是表现音乐的正途。
    1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73—175页。
    2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42—244页。
    3 《乐府诗集》卷四四引《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继而被之弦管。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1版,第639—640页。
    4 《乐府诗集》卷四七引《古今乐录》:“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声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689页。
    5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四》,第691页。
    6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三》,第674页。
    7 参见洪顺隆《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8 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8页,又参见赵敏俐等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58页。
    9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第641页。
    10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第646页。
    11 赵敏俐等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第358页。
    12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九《清商曲辞六》,第714页。
    13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第643页。
    14 有些学者推测,这种两两一组应该是吴声西曲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现存的吴声西曲没有完全保留这种形式,是采撰者在编撰这些歌谣的时候,把原有的顺序打乱了。赵敏俐等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第360页。
    15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第644页。
    16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第902页。
    17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第903—904页。
    18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第186—187页。
    19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第188页。
    20 [明]胡应麟撰《诗薮》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诗文评类。
    2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第634—635页。
    2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二,第1771页。
    2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八,第1877—1878页。
    2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八,第2131页。
    25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宋玉《神女赋》:“皎若明月舒其光”;曹植《洛神赋》:“皎若太阳升朝霞”。
    2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三,第619页。
    2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第726页。
    28 陆云诗已有这样的诗句:“寝共织成被,絮以同攻绵;夏摇比翼扇,冬坐比肩毡”,见《文选》卷十六《别赋》注,这首诗可能受到陆云诗的影响。
    2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一,第860页。
    30 [明]徐祯卿著《谈艺录》,[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第769页。
    31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1版,第145-146页。
    32 [宋]刘克庄撰《后村诗话》卷一,《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33 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8页。
    34 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第10页。
    35 此处参考了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中研究《长恨歌》接受史时提到的说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04页。
    36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第980页。
    3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第283—284页。
    38 [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9页。当然,以略去了声音、语调的“文字”,是否可以称之为对人物“语言”的“绝对模仿”,或是可以商榷的事,但其有着不同于以“文字”叙述“事件”的“事件叙事”的本质则是一定的。
    39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590册,第629页。
    40 “视点人物”出现于现代小说叙事学中的概念。小说讲述故事时,以某一个人作为感受主体,从这个人物的感受——包括看、听、闻、触、想等等不同的感觉侧面来表述故事,这种讲述故事的角度叫做采取“人物视点”;而叙述者所倚傍的这个作为感受主体的人物就叫作“视点人物”。
    41 这就是布斯所提出的“通过控制内心透视获致同情”的手法,“控制内心透视”应作宽泛理解,其实就是以某人作“视点人物”,这种手法可以保持我们(读者)与其立场同一化。韦恩·布斯在论述简·奥斯汀的《爱玛》时指出,爱玛是一个有着缺陷的人物,即她的“骄傲”,人物的这个特点在不断地产生危害。作者为了“在不减少展示缺陷的情况下而仍然获致同情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了女主人公作为描述自身经验的叙述者”,“让故 事的大部分都通过爱玛的眼睛展示出来,这样,作家就能保证我们能随着爱玛一起旅行,而不是站在一旁反对她了。”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5—256页。
    42 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第240页。
    43 [清]贺贻孙撰《诗筏》,《清诗话续编》上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39页。
    4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九,第2160—2161页。
    4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五,第170页。
    4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五,第410页。
    4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第563—564页。
    48 [德]莱辛《拉奥孔》,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04页。
    4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31—432页。
    5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第557页。
    5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第652页。
    52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140—141页。
    53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142页。
    5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六,第2073页。
    5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一,第1940—1941页。
    56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基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67—568页。
    57 [德]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陈晓南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53页。
    5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第1693页。
    5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六,第1836页。
    6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五,第2039页。
    6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七,第2571页。
    62 李小江《女性审美主体的两难处境》,收于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63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句虽然没有具体刻绘人物的容貌,但月下独伫的姿态、“云鬟”、“玉臂”的意象都向我们暗示这是一个美人。而当诗人到达被战火隔绝的家中,所面对其实是“衣百结”的妻子——在这种现实情境中,他的妻子似乎才暂时摆脱了“美人”的身份。但这似乎很难。一旦这种直面现实的状态一消失,——哪怕对人物的描写在文本中付之阙如,在我们的接受视野中不由自主呈现的都是作为“美人”的女人,似乎女人难以以其它形象呈现在诗中。这或许就是诗歌书写传统所强加给我们的接受惯例吧。
    64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61—166页。
    65 [宋]强幼安述《唐子西文录》,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第443页。
    6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23页。
    67 陈伯海、蒋哲伦主编,归青、曹旭著《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6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第401页。
    6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第404页。
    70 魏晋诗人的代言诗作主要有:徐干有《情诗》、《室思诗》六章、《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其别》等;曹丕有《猛虎行》、《燕歌行》两首、《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寡妇诗》等;曹植有《浮萍篇》、《种葛篇》、《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弃妇诗》、《七哀诗》、《杂诗七首》之“西北有织妇”“揽衣出中闺”等;曹睿《种瓜篇》等;傅玄有《苦相篇》(“苦相身为女”);《青青河边草》(“青青河边草”):《朝时篇》(“昭昭朝时日”)等;陆机有《为陆思远妇作诗》、《为周夫人赠车骑诗》、《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二首》等;陆云有《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四首》等。
    71 梅家玲在其《汉晋诗歌中“思妇文本”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最早洞悉了这一点,指出了这些身份各异的女性在情怀、心境上的声气相通之处,故把她们一例称为“思妇”。该文收于梅家玲所著《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一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上述观点见于该书第64—65页。
    7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上册,第209页。
    73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第168—169页。
    74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41—244页。
    75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56页。
    76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第333页。
    77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第333页。
    78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第34页。
    79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七,第192页。
    80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第377页。
    8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第556—557页。
    8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第556页。
    8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第687页。
    8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五,第1215页。
    8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一,第1746页。
    8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二,第1770页。
    8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二,第1969页。
    8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一,第1941页。
    8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五,第1087页。
    9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七,第1859页。
    9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第2028页。
    9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八,第2596页。
    9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第375页。
    9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第329页。
    9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二,第331页。
    9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第1705—1706页。
    9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二,第1953页。
    98 [宋]张戒撰《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第405页。
    9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九,第1314页。
    10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九,第1315页。
    101 梅家玲《汉晋诗歌中“思妇文本”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氏著《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97页。
    10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八,第2130页。
    10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八,第2131页。
    10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第912页。
    1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46—47页。
    2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03—104页。
    3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庸]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47页。
    4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03页。
    5 孔颖达疏,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03页。
    6 闻一多《风诗类钞》,《闻一多全集》第4册,“诗经编(下)”,第525页。
    7 闻一多《风诗类钞》,《闻一多全集》第4册,“诗经编(下)”,第499页。
    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第185—186页。
    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三,第620页。
    1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第1639—1640页。
    11 兴膳宏认为这首诗效仿了《日出东南隅行》的三段结构:“第一段描绘了婀娜多姿的“柳氏女”;第二段转写“少年”对女郎所怀的忧伤心情,最后第三段也是以“少年”为说话者,作一番自夸结束。”(见兴膳宏著,彭恩华泽《六朝文学论稿》,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34页。)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确切,如把第二段解作作为新郎的少年对作为新娘的女郎“所怀的忧伤心情”显然就有悖常理,而第三段那种夸耀的口吻解作少年自述似乎也不合中国古诗表达的惯常逻辑。其实,在女性题材诗歌中,从题目看来似乎是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而本文却往往以女性的口吻抒情的诗歌不仅屡见不鲜,而且庶几可以断定为男性写作女性题材诗歌的一种惯用模式。这首诗所采用的也是这种模式。从“我情已郁纡”以下即是托拟“柳家女”口吻抒情,最后“自顾虽悴薄”也是以求者之众来反衬“柳家女”的容色出众而已。曹植的《美女篇》、傅玄的《艳歌行·有女篇》中已经有这种表现手法。但兴膳宏的论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后来的很多论者即踵袭起说。如康正果《风骚与艳情》在把握诗歌书写女性的角度上多有过人之见,但对这首诗的分析则显然被成说限定了思维,也以此诗为模范《陌上桑》的结构而作。
    12 [日]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第135页。
    13 对于这首诗的游戏和虚拟性质,康正果的《风骚与艳情》一书有论,见其书第四章第二节“艳诗和妇女题材的艳化”,第158—159页。
    14 逯饮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第1705页。
    15 对于这一联,一般解作是以新娘的视角表达,“高驾动”指客人散去。但这一联似乎解作旁观者口吻更为适宜,“环佩”作为女子的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诗作中以“何时鸣环佩”作为召幸之征的例子习见不鲜。这一联有异文,《玉台新咏》卷五作“所悲高驾动,掩袖出长廊”,“掩袖”一句指新娘的意味更为明确。
    1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二,第1769页。
    1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七,第1849页。
    18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401—402页。
    19 见姚际恒《诗经通论》。但“思存”说显然不能胜过“悼亡”说,闻一多、余冠英等近现代学者都主张“悼亡”说。
    20 《桧风·素冠》旧说“刺不能守三年之丧”,程俊英《诗经泽注》提出该诗是妇人“悼念亡 夫”之作。《邺风·绿衣》,旧说皆主“庄姜伤己”。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感旧”之诗,所感怀的是“无过被出”之妻。余冠英《诗经选》进一步提出是“男子睹物怀人,思念故妻”之诗,故妻可能是已经亡故了。《唐风·无衣》旧说认为是“美晋武公”。闻一多《风诗类钞》提出“此感旧或伤逝之作”。
    2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第598页。
    22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642—643页。
    2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第635—636页。
    24 陆侃如系于元康六年,即296年,见氏著《中古文学系年》下,第759页。
    25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590册。
    26 参见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郑州:河南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页。
    27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四,第1585页。
    2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七,第1647页。
    2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六,第2717页。
    30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比较》,见氏著《诗论》第三章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64—65页。
    31 王增文校注《潘黄门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98—99页。
    32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第261—262页。
    33 [清]王先谦著《荀子集解》卷五“王制篇”,《诸子集成》第2册,第104页。
    34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1052页。
    35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十七,第599—600页。
    36 [清]王先谦著《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恶篇”,《诸子集成》第2册,第296—297页。
    37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第123页。
    38 [清]方中德的《古事比》卷五列有“出妻”一目,采辑历代典籍中的出妻之事例,大致分了四类:一是“欲孝于亲”而出妻;二是“欲友于兄弟”而出妻;三是“欲廉于己”而出妻;四是“趋势与薄幸”而出妻。由前三类之出妻,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在整个家族中、甚至士人自我道德建设中所处的尴尬地位。见氏编《古事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3月,第117—118页。
    39 张秉戍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1月第1版,第50页。
    40 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553页。
    41 [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传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77页。
    42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册,第1082页。
    43 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册,第481页。
    44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第十四,《诸子集成》第6册,第1129页。
    45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第五,第52页。
    46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天问章句第四”,第97页。
    47 [汉]司马迁撰,[宋]裴骝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906页。
    48 [清]孙诒让著,《墨子间诂》卷八,《诸子集成》第4册,第142页。
    49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41页。
    50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卷一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9页。
    51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924-925页。
    52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91-192页。
    53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368-369页。
    54 吴小如等撰《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55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铃木虎雄即对这首诗进行了民俗学方面的研究,见《采桑传说》、《关于桑树的传说》二文,分别发表于《中国学》第1卷第7号(1921年3月)和第1卷第9号(1921年5月)。四十年代,游国恩也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见《论<陌上桑>》一文,收于《游国恩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牧女与蚕娘》法文原版于1977年由巴黎一日内瓦,德罗夫书店出版,译文《牧女与蚕娘——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收于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一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版。
    56 《牧女与蚕娘——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收于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一书,第170页。
    57 《牧女与蚕娘——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收于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一书,第188页。
    58 《牧女与蚕娘——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收于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一书,第196—197页。
    59 [清]吴景旭撰《历代诗话》卷二十四,《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6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第260页。
    61 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行者’八句,意在叙其容貌之美也,却偏不一句正写,只历叙见者莫不神魂颠倒若此,而其美自见,且即以衬出使君,神来之笔。”
    62 近年这种考证更流于穿凿附会,认为罗敷所说的“丈夫”是一条蚕。见王宁《罗敷的夫婿是什么》,《思茅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严依龙《<陌上桑>中罗敷所说之丈夫辨析》,《求索》1999年第5期。
    63 “性别面具”指“通过虚构的女性声音所建立起来的托喻美学”。见孙康宜《性别的困惑 ——从传统读者阅读情诗的偏见说起》,收于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04页。
    6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第2010页。
    6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九,第1890页。
    6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二,第2467页。
    67 [清]吴景旭撰《历代诗话》卷二十四,《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6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八,第2109页。
    6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四,第2510页。
    70 朱熹就认为调戏罗敷的使君其实就是罗敷的丈夫:“乐府中《罗敷行》,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其曰‘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正相戏之辞;又曰‘夫婿从东来,千骑居上头’,观其飞象,即使君也。后人亦错解了,须得其辞意,方见好笑处。”(《朱子语类》卷八十)朱乾认为秋胡戏妻故事和使君戏罗敷故事可能是一事:“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李白《陌上桑》云:‘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盖合为一事矣。”(《乐府正义》卷五)
    71 [汉]刘向撰《古列女传》卷第五《节义传》,《四部丛刊》初编,史部。
    72 类似的故事还见于一些寓言中。《列子》记载:“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要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说苑》卷九记载一个士兵劝说欲用兵邻国的主上:“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及,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与“秋胡故事”相同的文化信息。
    73 两首皆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二,第1401页。
    1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三)(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134、1135页。
    2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四)(修订本),第1380、1381页。
    3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三)(修订本),第1134页。
    4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5页。
    5 王先谦著《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册,第344页。
    6 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7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173页。
    8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90页。
    9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第22页。
    10 朱自清著《诗言志辩》“兴义溯源”,第53页。
    11 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氏著《楚辞论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月第1版,第191页
    12 闻一多《屈原问题》,《闻一多全集》5“楚辞编、乐府诗编”,第24页。
    13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30—35页。
    14 朱熹《楚辞辩证》上,见[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185页。
    15 参见闻一多《屈原问题》中的相关论述,《闻一多全集》5“楚辞编、乐府诗编”。
    16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第599—600页。
    17 参考梅琼林《<离骚>:男女君臣之喻及其原型追索——兼与赵逵夫等先生商榷》,《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8 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第64页。
    19 王逸《离骚经》序,[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2—3页。
    20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联邦德国]H·R·尧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24—25页。
    21 王逸《离骚经》序,[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第3页。
    22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二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356—1357页。
    23 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张衡《四愁诗》序后日:“此序乃后人伪托。而非衡所作。王观国《学林》辨之甚详。”但详考王观国之言,实未言伪托,其旨意仅仅在于辩明这是一种“史辞”。王观国《学林》卷七“四愁诗序”条录此序,后加按语曰:“观国详此序非衡所作也。岂有为相而斥言国王骄奢不遵法度,又自称下车治威严,郡中大治者?案:《后汉·张衡传》曰:‘阳嘉元年,造候风地动仪,复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乞骸骨,召拜尚书。永和四年,卒。’以知《四愁诗序》乃史辞也。辞有不同者,盖撰《后汉书》者非一家,后之编集衡诗文者,增损之耳。《序》言阳嘉中出为河间相,而史言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案:顺帝刚嘉尽四年,始改永和元年,永和尽七年。衡本传言:‘阳嘉中,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四年,卒。’其次第已不紊。诗序谓‘阳嘉中出为河间相者’,误也。五臣注《文选》曰‘阳嘉元年,为河间相’,亦误也。”王观国虽然辩明诗序非张衡自作,但实赞同此诗确有寄托。《学林》卷七“闲情赋”条下,曰“古之言美人佳人,皆以比君子贤人”,而以张衡《四愁诗》为其中之一例证。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所收于观国《学林》。
    2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第180—182页。
    2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二,把《文选》、《古文苑》等所录“苏李诗”都收录在内,认为所谓“苏武诗”,实皆汉末李陵其人所作,故题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此列第五,第338页。
    2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第457页。
    27 此诗本集题作《闺情》,《玉台新咏》卷二题作《杂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诗》,《魏诗》卷七,第457—458页。
    2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第458—459页。
    2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24页。
    3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35—436页。
    31 据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参见第311-316页。
    3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第431—432页。
    3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第457页。
    3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七,《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35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九,《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36 陈琳《答东阿王笺》,《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页。
    37 杨修《答临淄侯笺》,《三曹资料汇编》,第93页。
    38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六《左太冲魏都赋》,第287页。
    39 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见《说郛》十三。转引自《三曹资料汇编》,第95页。
    40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第97—98页。
    41 王枚著《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30页。
    42 以上六臣对《杂诗六首》的注皆见《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九,《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43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七,《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44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45 [宋]薛季宣撰《浪语集》卷三十五,《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46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二,氏编《风雅翼》,《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
    47 [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卷五,第126页。
    4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五,第417页。
    49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第496—497页。
    50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第500页。
    51 [明]胡应麟撰《诗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诗文评类。
    5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七,第1276页。
    5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七,第1276页。
    54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二十五,第1163页。
    55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二十五,第1163—1164页。
    56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二十五,第1163页。
    57 《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五,《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58 《全唐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10月第1版,第1307页。
    59 《全唐诗》(上册),第949页。
    60 《全唐诗》(上册),第966页。
    61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卷六,《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62 [宋]王铚撰《四六话》卷上,《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63 [宋]刘宰撰《漫塘集》卷四,《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64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卷六,《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65 [明]戴君恩撰《读风臆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诗类。
    66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卷三,《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67 [宋]王观国撰,《学林》,《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68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394页。
    69 [明]朱朝瑛,《读诗略记》卷六,《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周易评注》,唐明邦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中华书局,1986年。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诗经集注》,[宋]朱熹撰,上海:大连图书供应社,1934年。
    《诗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读诗略记》,[明]朱朝瑛撰,《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仪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春秋公羊传传注疏》,[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来]邢昺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语集注》,[宋]朱熹集注,山东:齐鲁书社,1992年。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本。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本。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排印本。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排印本。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排印本。
    《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排印本。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排印本。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排印本。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隋书》,[唐]魏征,令狐德桑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排印本。
    《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古列女传》,[汉]刘向著,《四部丛刊》初编,史部。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北京:学苑出版社影印本,1998年。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纂,汪绍楹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初学记》,[唐]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古事比》,[清]方中德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0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著,《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著,《诸子集成》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集解,《诸子集成》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吕氏春秋》,[汉]高诱注,《诸子集成》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抱朴子》,[晋]葛洪著,《诸子集成》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著,《诸子集成》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容斋随笔》,《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鲁同群,刘宏起校注,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
    《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文选》,[梁]萧统编撰,[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六臣注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风雅翼》,[元]刘履撰,《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
    《古诗源》,[清]沈德潜选,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
    《曹植集校注》,[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建安七子集》,[魏]王粲等著,俞绍初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阮籍集校注》,[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渊明著,龚斌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陶渊明诗文校笺》,[晋]陶渊明著,王孟白校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鲍参军诗注》,[南朝·宋]鲍照著,黄节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江文通集汇注》,[梁]江淹著,[明]胡之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江淹集校注》,[梁]江淹著,俞绍初、张亚新校注,郑州:河南古籍出版社,1994年。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潘黄门集校注》,[晋]潘岳著,王增文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氏长庆集》,[唐]元稹,《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浪语集》,[宋]薛季宣撰,《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漫塘集》,[宋]刘宰撰,《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文心雕龙注释》,[梁]刘勰著,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四六话》,[宋]王锤撰,《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历代诗话》,[清]吴景旭撰,《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魏晋南北朝诗话》,萧荣华撰,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纵放悲歌》,骆玉明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邵毅平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诗经学史》,洪湛侯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诗经主题辨析》,杨合鸣、李中华著,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诗言志辨》,朱自清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诗论》朱光潜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游国恩学术论文集》,游国恩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闻一多全集》3,“神话编、诗经编(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闻一多全集》4,“诗经编(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闻一多全集》5,“楚辞编、乐府诗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闻一多诗经讲义》,刘晶雯整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管锥编》,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宫体诗派研究》,石观海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宫体诗研究》,胡大雷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南朝宫体诗研究》,归青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郁沅、张明高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乐府小论》,姚大业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曹道衡,沈玉成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汉魏文学嬗变研究》,胡旭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代诗歌史论》,赵敏俐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钱志熙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钱志熙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陈文忠著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建安文学接受史论》,王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赵敏俐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诗学史》,陈伯海、蒋哲伦主编,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
    《贞节史》,章义和、陈春雷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曹大为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女性观念的衍变》,杜芳琴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邓红梅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梅家玲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古代女诗人研究》,张宏生、张雁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曹顺庆、李建中、张志怀著,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女权主义文论》,张岩冰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性别诗学》,叶舒宪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1999年。
    《风骚与艳情》,康正果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林树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诗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郑天刚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彭恩华译,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性心理学》,[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商务印书馆,1999年。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性政治》,[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英]玛丽·伊格尔顿编,胡敏,陈彩霞,林树明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小说美学经典三种》,[英]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著,方士人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小说修辞学》,[美]韦恩·布斯著,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爱与生的苦恼》,[德]叔本华著,陈晓南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联邦德国]H·R·尧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英]托·斯·艾略特著,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钱林森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劳拉·穆尔维,周传基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骆玉明、吴仕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中国古代女子称色原始——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史研究之三》,赵东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离骚>:男女君臣之喻及其原型追索——兼与赵逵夫等先生商榷》,梅琼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洪顺隆,《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王政,《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钱志熙,《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无我之“我”——对中国古典抒隋诗中代言体现象的女性主义思考》,马睿,《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二十世纪宫体诗论辩述要》,唐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浅论秦代妇女生活的几个问题》,孙普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玉台新咏>研究述要》,张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汉代女子的经济活动》,翟麦玲,《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观赏性:宫体诗的基本特质》,归青,《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庄筱玲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文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