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束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90年代的女性文学是处于机遇之中的,市场经济空前繁荣、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都促使90年代的女性意识发生大的变革,意识的深层变化使得90年代的女性文学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繁荣景象。浸透传统、转型、现代各种创作理念的女性文学作品都竞相登上历史舞台。
     本篇论文以9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90年代女性意识的主要特征;90年代女性文学主题的基本类型;90年代女性文学主题的产生机制以及对于90年代女性文学总体的评价四个方面,探讨由不同意识影响下的女性文学各种主题,研究影响主题产生的女性生理与心理机制、社会机制和文化机制等各方面综合性的因素,并对其发展和演化进行系统地梳理。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主题多样化的产生,是女性自身的“自由意识”与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束缚相碰撞的结果。
Among opportunities was the women literature of the 90'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rosperity of the market economy together with the great inflow of the western culture has brought about various changes to women's consciousness in the 90's.These deep changes in the consciousness has led to a flourishing multi-existence for women literature. Women's literary works, which embody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reative conceptions, have stepped one after another onto the stage of history.
    Taking the women's literary works of the 90's as the main object an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in the 90's, basic types of themes of women literature in the 90's, producing process of the themes and the evaluation on women literature of the 90'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hemes of women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consciousness, studies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such as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s and proces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m, and at the same time generalize systematically its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viewpoint is that the emergence of the various themes of women literature is the outcome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women's awareness of freedom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estrictions on them.
引文
[1] 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贺桂梅《批评的增长与危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尹昌龙《重返自身的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中的话语类型考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何仲生,余风高编著《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6] 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
    [8] 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1)》,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
    [9] 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
    [10] 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1] 刘建军《演进的诗化入学——文化视界中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 王绯《画在沙滩上的面孔——90年代——世纪末文学的报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 周勋初,叶子铭,钱中文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3卷第1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
    [15] 周勋初,叶子铭,钱中文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3卷第2期,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
    [16] 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
    [17]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
    [18]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19] 叶舒宪《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
    [20] 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1]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年5月。
    [22] [美]卡伦·霍尔奈著 窦卫霖译《女性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3]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24]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
    [25] 时蓉华主编《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
    [27]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8]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9] Amos, Valerie,and Pratibha Parmar. "Challenging Imperial Feminism," Feminist Review, Autumn 1984.
    [30] Harding. S and M. Hintikka. 1983. Discovering Reality: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Epistemology, Metaphysics,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Dordrecht: Rcidel.
    [31] Barber, Benjamin. Liberatiing Feminism. New Youk: Dell, 1975.
    [32] Keller, E. F. 1985. Reflection on Gender and Science.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 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07页。
    [2][6]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5年5月第1版,第126页、第11页。
    [3] “菲勒斯中心”原文为phallocentric,意为“以男性为中心的”。菲勒斯并不代表生物学现实,它意指由阳具代表的观念和价值。
    [4][5][7][9][12][14][18][21][35][36)[45]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193页、第19页、第13页、第194页、第207页、第207页、第144页、第193页、第255页、第195页、第219页。
    [8] 王岳川 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10] 刘建军《演进的诗化入学——文化视界中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1页。
    [11][47] 陈染《不可言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第191页。
    [13] 《中国女性文化》之刘慧英《90年代文学话语中的欲望对象化——对女性形象的肆意歪曲和践踏》,第3页。
    [15] 《陈染文集·沉默的左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59页。
    [16] 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61页。
    [17] 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19][22][46][48] 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52页、第352页、第23页、第354页。
    
    
    [20] 《陈染对话录》。
    [23] 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33页。
    [24] 棉棉《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4页。
    [25]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义与性解放》,皇冠业书。
    [26] 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64页。
    [27] 司马光的限定,看上去较《内则》更为严苛;但在当时人眼中,似乎并不是这样。据司马光自己说,他“自幼诵诸经,读注疏,以求圣人之道,直取其合人情物理、目前可用者而从之” (《司马温公集》卷六二《答怀州许奉世秀才书》);而朱熹也认为“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最为适古今之宜”(《朱子语类》卷八四《论后世礼书》)。
    [28] 参见DorothyKo: Teachers of the l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第12-14页。
    [29] 参见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 《宋史研究集》第25辑,1995年。
    [30] 徐晓斌《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31][32][33][34][43] 《池莉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327页、第413页、第424页、第76页、第78页。
    [37][38] [法]西蒙娜·德·波芙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309页、第826页。
    [39] 罗蒂《一种关于理性和文化差异的实用主义》,载于美国《动西方哲学》1992年第42卷;转引自《中心与边缘》张国清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40] 斯莫格尔等著《有关女子性欲的心理分析学调查报告》 (伦敦:芙拉果,1981年),引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412页。
    [41]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1月第1版,第268页。
    
    
    [42]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1966年政治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44] 贺萧《社会性别的地方意义和五十年代农村工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