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仅是妇女运动关注的问题,也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理论源头。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实践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自身发展的自身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妇女解放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挖掘和研究,其科学性和革命性越来越显示真理的光芒。
     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文本为依据,在吸收借鉴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同步过程。从历史维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等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由此兴起的妇女解放社会意识等社会心理条件均为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产生准备了历史背景。古希腊神话中女性地位变迁的申诉、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的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的主张等这些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以及同时代的思想家关于妇女及妇女解放思想的相关论述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之间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妇女遭遇奴役和压迫的境遇。从剩余价值学说的角度,“异化劳动”理论和“拜物教”理论解释了妇女是如何沦为“他者”的命运和地位。妇女不能依靠自己解放,妇女必须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通过消灭私有制及以此为基础的阶级压迫的方式实现性别解放,换而言之,妇女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妇女出发,把妇女还原成现实的人,通过对妇女不同的角色定位的分析,指出妇女必须参与社会公共劳动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妇女的解放也必须依托无产阶级的力量实现。通过对妇女解放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路径等四个方面在内的妇女解放的道路。这些论述也就是回答了“什么是妇女解放?”“为什么要进行妇女解放?”和“怎样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涵盖了身体、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内在统一的五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以其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等特征影响着当代中国和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为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事业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源泉,有力指导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的基石。同时,在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交融和交锋中,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被各种女性主义流派不同程度地吸取、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妇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封建落后思想的残存和消费主义的误导仍为妇女解放的主要阻滞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对于唤醒妇女解放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推动妇女基本权益的法律保障和完善,加快妇女的政治参与,促进妇女的经济解放和独立等方面的现实指导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世界范围,全球妇女解放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积极推进促进了妇女解放进程的前进。尽管妇女解放运动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完全不同的国家中实践,但归根结底仍然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熠熠光辉。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妇女提供了斗争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资本主义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紧密相连,是其重要的视角和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指导,是指导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指南。
Women's struggle for gender equality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is a quest not limited to feminism but tantamount to a calling for freedom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human kind common to society at-large. Women's emancipation thoughts are inspired by Marxist thinking on female emancipation.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women's rights in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demands of their promo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scourse on women's emancipation in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has attracted both public and scholarly attention. And its scientific and revolutionary nature directs the way to truth as well.
     With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absorbing and learning from prese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in dep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sources and bases of theories of women's emancipation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evaluating their impact in both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s emancipation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is synchronous and inseparable with that of Marxism. Concurrently with the advance of superior productive forces underlying capitalism in Europe, women's awareness of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text provided a fertile ground for emancipatory thinking. The perspective on female emancipation put forward by Marx and Engels was inspired by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humanism, the Enlightenment, Germa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discourses advanced among bourgeois-democratic and utopian-socialist communiti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s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offer a solid ground for the theory on female emancipation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im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human production is attributable to the enslavement and oppression of women.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urplus value, theories of alienation and fetishism illustrate the reasons for the stigma of women as an inferior gender with a disadvantaged destiny. In this view, rather than having a capability of self-liberation, women's emancipation can only be achieved if women re-define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the proletariat, demolish private ownership as well as privacy-based class oppression. In other words, women's emancipation follows the same historical path as that of the proletariat.
     The thinking on female emancipation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is profound. Marx and Engels restore women to realistic human beings and indicate the necessities of women's involvement in social works. Practically, female emancipat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proletariat. Three guiding questions are posed to detail the stages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emale emancipation movement:"What is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Why is women's emancipation needed?" and "How can women's emancipation be implemented?". These questions touch upon five integrated aspects of physiolog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al as well as the social system.
     Influencing cur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by its practical,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nature, women's emancipation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contributes much to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systematic build-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serves as a key source of orientation of Chinese policy on women's emancipation, guides the direction in China, and lays the cornerstone of women's movement theory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both in communication and opposition to Western feminism, theories on female emancipation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have been gradually adapted, modifi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various feminist schools.
     Throughou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omen's emancipation has made appealing achievements but a number of problems persist. Feudal ideology and misguidance of consumerism may be seen as the major obstacles faced by the female emancipation process. Marx and Engels' ideas on female liberation have powerfully awoken women's self-awareness while advancing legislation security and a struggle for essential rights. It has accelerated more political involvement and promoted financial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of, for and by women. Women's emancipation movements have grown strongly across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United Nations advance the cause of women's emancipation with great efforts. The roots of movements for female emancipation in various nations working under distinc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can be traced to the glamorous heritage of the theory on female liberation proposed by Marx and Engels.
     The latter initiated Marxist women theories, which served as ideological tools for women's struggles at the time, while also inspiring and fertilizing capitalist women's emancipation movements. Finally, Marx and Engels' liberation theory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notion of a free 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eing as one of primary perspectives and ingredients, which represent variations of studies and thought patterns introduced by Marxist anthropology. Marx and Engels' thinking on female emancipation guides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y theoretically underpinning policies on female emancipation in China.
引文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②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2页。
    ① 刘宁:《妇女理论研究:面向新世纪的思考——建国以来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刻启迪》,《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91-93页。
    ② 易丽华、徐政发:《近十年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方向研究综述》,《黑龙江史志》2009年9月,第104-105页。
    ③ 彭珮云:《在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妇女报》,1999年12月8日。
    ④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基本理论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9月,第54-61页。
    ① 隋秀英、王晨曦:《建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与启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第41-43页。
    ② 王春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视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12-15页。
    ③ 齐美胜:《建国三十年妇女解放运动评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86-87页。
    ④ 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205-209页。
    ⑤ 师凤莲:《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2-16页。
    ⑥ 虞花荣:《论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其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130-134页。
    ① 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而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11月,第701-707页。
    ② 王淼:《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5-18页。
    ③ 卻继红:《马克思主义经典妇女理论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第51-55页。
    ④ 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从》,2003年7月,第20-26页。
    ⑤ 王春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异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1-14页。
    ① 孟鑫、贺晓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女权主义主要流派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8月,第59-60页。
    ② 孟鑫:《国内学者对西方女权主义七个流派的评介》,《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第58-62页。
    ③ 王政:《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0月,第47-51页。
    ④ 王淼:《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9月,第84-87页。
    ⑤ 戴雪红:《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述评》,《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第91-94页。
    ⑥ 李小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5期,第4-9页。
    ① [美]莉丝·沃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虞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②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② [美]贝尔·胡克斯著《女性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社会主义与妇女》,葛斯、朱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①参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15-2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0页。
    ④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8-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9页。
    ① 《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② 参见中国妇女出版社编:《外国女权运动文选》,李小江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第203-20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1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9页。
    ⑥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页。
    ① 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第4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教协会主编:《圣经》和合本,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1年,第3页。
    ③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③ 参见[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① Melissa Raphael:Thealogy and Embodiment, Sheffiel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6, p.8.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② [瑞士]雅·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25页。
    ①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55页。
    ②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页。
    ③ [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4,23页。
    ④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97页。
    ① 《圣西门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③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32页。
    ④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⑤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页。
    ① [德]黑尔格:《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③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
    ⑤ [德]黑尔格:《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06页。
    ⑥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66页。
    ⑦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10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09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4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2页。
    ④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3页。
    ⑤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④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4-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② 《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5页。
    ③ 《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1页。
    ⑤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
    ⑤ 《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5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5-536页。
    ⑦ 《欧文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4页。
    ⑧ 《欧文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5页。
    ① 《欧文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
    ③ 《欧文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13页。
    ④ 《欧文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②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15页。
    ① [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大:《恩格斯传》,易廷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④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① [美]莉丝·沃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虞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4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3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0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9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①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葛斯、朱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① 数据来源: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信息平台http://www.sscpop.cn。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⑤ 俞湛明、罗萍编著:《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① 余衍漪、戴少瑶主编:《女性人才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①[德]黑尔格:《逻辑学》(上),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5页。
    ② [美]谢丽斯·克拉马雷、[澳l戴尔·斯彭德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上),“国际妇女百科全书”课题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8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⑤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⑦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① 张美蓉、南松:《家务劳动价值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② 《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①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③ [日]富士土谷子主编:《女性学入门》,张萍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第175-1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③ 《欧文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② 参见[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③ 《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4页。
    ①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② 陈晓华:《女性解放概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5页。
    ③ 《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④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2页。
    ⑤ 资料来源: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第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③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①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③ 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④ 王小健:《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⑤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24页。
    ① 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0页。
    ② 颜吾芟:《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③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92页。
    ④ [英]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王元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
    ① 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4页。
    ②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印书》(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3页。
    ③ 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论文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962页。
    ④ 李文海、刘仰东:《太平天国社会风情》,台北:知书房出版集团,1989年,第133页。
    ① 康有为:《康有为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95-96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1页。
    ③ 谭嗣同:《仁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8-349页。
    ①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30页。
    ① 《政府公报》第653号,1914年3月3日印铸局发行。
    ② 《政府公报》第662号,1914年3月12日印铸局发行。
    ③ 《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0页。
    ① 孙晓梅主编:《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第149-150页。
    ① 《傅斯年答任先生问》,《新潮》,1919年,(1:5)
    ②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
    ③ 《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0页。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② 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115-116页。③ 周长鲜:《妇女参政:新中国60年的制度演进》(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①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0页。
    ③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5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192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43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1928),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58-359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1928),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431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32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4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8页。
    ⑤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第356页。
    ①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③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④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0页。
    ①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81页。
    ① 林吉玲:《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7页。
    ④ 陕西省妇联编:《陕甘宁边区妇女文献资料选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2页。
    ①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西安: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60页。
    ② 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76页。
    ③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国人征服中国》,刘维宁、何政安、郑刚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1946-194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548页。
    ②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4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1948,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4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471页。
    ① 《邓颖超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② 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5-206页。
    ① 《邓颖超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84页。
    ② 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4页。
    ③ 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0页。
    ④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
    ⑤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3 页。
    ①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4-145页。
    ② 参见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③ 参见彭珮云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页。
    ④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②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③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6-147页。
    ④ 参见彭珮云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6页。
    ⑤ 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①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②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① Lisa Tuttle:Encyclopedia of Femin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1986, P107.
    ② 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79-80页。
    ③ 参见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①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页。
    ② 参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3页。
    ③ 转引自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45-146页。
    ①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① Bryson,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P73-75.
    ②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③ 张一兵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0页。
    ①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0页。
    ② 张一兵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1-612页。
    ③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④ 转引自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 参见李晓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② 参见 Saulnier,C.F.:Feminist Theories and Social Work,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The Haworth Press, New York, London,1996, P.5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① 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7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① 参见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 per39/10024/919368.html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① 资料来源: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2)www.people.com.cn。
    ②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www.gov.cn.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www.china-un.ch.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发2001[7]。
    ③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妇女基本情况》。
    ④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1)》,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www.china-un.ch。
    ②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2)》,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③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www.china-un.ch。
    ④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2)》,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⑤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2)》,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⑥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www.china-un.ch。
    ⑦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年10月,北京。
    ① http://www.cnbm.net.cn/information/info105294912.html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① 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格回归》,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第111-114页。
    ②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③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65页。
    ④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化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37页。
    ⑤ 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6-117页。
    ⑥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①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②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532页。
    ② 参见Russel W. Belk:Third World Consumer Culture,JAL Press,1988,p.103.
    ① 参见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Masten,A.S.2001,PP. 370-396.
    ② 高文武、关胜侠:《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③ 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中国尝试女性品牌消费状况报告》,载韩湘景主编:《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1-218页。
    ④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 《邓颖超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5页。
    ② 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① [美]海斯:《危险的性》,孙爱华、唐文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9页。
    ②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一共做过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此表数据来源于三次社地调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第875页。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第5页。
    ① 丁亚平:《影像中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② 《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6页。
    ② 《共同纲领》,武汉: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第3页。
    ① 《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② 顾秀莲主编:《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读本》,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② 数据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www.wsic.ac.cn。
    ③ 数据来源: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①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13年第4期,第2页。依据联合国妇女署:《妇女参政:2012年》为基础,根据各国截至2013年3月底的选举结果统计得出。
    ① 数据来源: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
    ①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13年第4期,第8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① 《宋庆龄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42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②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11,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543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4页。
    ① 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①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①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② 林正春:《非政府论坛》,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①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论坛网站http://www.weforum.org。
    ② 数据来源: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
    ① 参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① 资料来源: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ir/millen-main.htm
    ② 资料来源: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zh/millenniumgoals/reports.shtml
    ①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论坛网站http://www.weforum.org。
    ① 数据来源: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信息平台http://www.sscpop.cn。
    ①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12年第3期。
    ② 数据来源: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
    ① 数据来源: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
    ①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论坛网站http://www.weforum.org。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胡锦涛:《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8月29日第1版。
    23.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0年3月7日第1版。
    2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5.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日第1版。
    26.《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7.《宋庆龄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28.《邓颖超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共同纲领》,武汉: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
    3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192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3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1928),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3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1946—194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3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1948),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
    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9.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
    10.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全总女职工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讲话》,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12.陕西省妇联编:《陕甘宁边区妇女文献资料选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西安:档案出版社,1986年。
    14.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北京,2011年10月。
    15.《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16.《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彭佩云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0.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2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
    2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4.俞湛明、罗萍编著:《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余衍漪、戴少瑶主编:《女性人才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26.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7.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8.孙晓梅主编:《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张一兵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30.韩湘景主编:《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1.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2.顾秀莲主编:《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读本》,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33.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第4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34.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6.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37.张美蓉、南松:《家务劳动价值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38.王小健:《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9.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40.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41.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2.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43.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4.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5.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46.颜吾芟:《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6年。
    47.李文海、刘仰东:《太平天国社会风情》,台北:知书房出版集团,1989年。
    48.康有为:《康有为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9.夏春涛:《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1.谭嗣同:《仁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2.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53.周长鲜:《妇女参政:新中国60年的制度演进》(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4.林吉玲:《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55.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6.李晓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57.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58.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59.高文武、关胜侠:《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60.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印书》(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
    61.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论文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62.中国妇女出版社编:《外国女权运动文选》,李小江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6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64.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1)》,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65.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 (2012)》,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两纲监测统计资料。
    66.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妇女基本情况》。
    6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
    68.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
    69.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70.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
    7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12年第3期。
    7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13年第4期。
    73.《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发2001[7]。
    74.《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75.《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76.《欧文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77.《欧文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78.《政府公报》第653号,1914年3月3日印铸局发行。
    79.《政府公报》第662号,1914年3月12日印铸局发行。
    80.《傅斯年答任先生问》,《新潮》,1919年,(1:5)。
    81.[瑞士]雅·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82.[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8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84.[英]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85.[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86.[德]黑尔格:《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87.[德]黑尔格:《逻辑学》(上),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88.[德]黑格尔:《逻辑学》(下),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
    8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90.[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9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3.[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恩格斯传》,易廷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94.[美]莉丝·沃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虞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95.[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葛斯、朱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96.[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97.[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98.[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9.[美]海斯:《危险的性》,孙爱华、唐文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101.[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102.[美]谢丽斯·克拉马雷、[澳]戴尔·斯彭德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上),“国际妇女百科全书”课题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3.[英]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王元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4.[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国人征服中国》,刘维宁、何政安、郑刚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105.[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10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化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107.[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8.[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109.[美]贝尔·胡克斯著《女性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日]富士土谷子主编:《女性学入门》,张萍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
    111. Lisa Tuttle:Encyclopedia of Femin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 1986.
    112. Bryson, V.: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
    113. Saulnier, C.F.:Feminist Theories and Social Work,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the Haworth Press, New York, London,1996.
    114. Russel W. Belk:Third World Consumer Culture, JAL Press,1988.
    115. A. H.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Masten, A. S.2001.
    1.刘宁:《妇女理论研究:面向新世纪的思考——建国以来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刻启迪》,《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91—93页。
    2.易丽华、徐政发:《近十年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方向研究综述》,《黑龙江史志》2009年9月,第104—105页。
    3.彭佩云:《在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妇女报》,1999年12月8日。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基本理论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9月,第54—61页。
    5.隋秀英、王晨曦:《建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与启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第41—43页。
    6.王春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视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12—15页。
    7.齐美胜:《建国三十年妇女解放运动评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86—87页。
    8.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205—209页。
    9.师凤莲:《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2—16页。
    10.虞花荣:《论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其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130—134页。
    11.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而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11月,第701—707页。
    12.王淼:《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5—18页。
    13.卻继红:《马克思主义经典妇女理论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第51—55页。
    14.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7月,第20—26页。
    15.王春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异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1—14页。
    16.孟鑫、贺晓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女权主义主要流派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8月,第59—60页。
    17.孟鑫:《国内学者对西方女权主义七个流派的评介》,《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第58—62页。
    18.王政:《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0月,第47—51页。
    19.王淼:《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9月,第84—87页。
    20.戴雪红:《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述评》,《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第91—94页。
    21.李小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成和逻辑延伸》,《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5期,第4—9页。
    22.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第111—114页。
    1.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信息平台http://www.sscpop.cn
    2.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6.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
    7.世界议会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
    8.世界经济论坛网站http://www.weforum.org
    9.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