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女性作家们活动的盛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空前的。虽然民国初期还有一些人对明清女性文学给予关注,但其后一直不太受到重视。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外学界开始重新评估传统时代的女性文学,并试图为女性作家定位。本论文从文化分析、个案研究、断代史研究等角度,主要探讨了该时代的女性文学话语、交游关系、女性作家形象、出版与流传及女性文学对朝鲜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分析”,是指诠释和解读当时的人们对某种文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女性书写及作家的相关话语。清后期不少文人学者积极鼓励女性书写并宣传其影响。围绕女性书写与女性作家行为展开的议论中,女性诗歌经典论是使该时代的书写女性可以保持道德尊严的最有力工具。在当时文坛上处于对立状态的格调派与性灵派人士对经典论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格调派提出,女性作家所体现的“诗经精神”主要见于“诗教论”,而且认为在诗教的作用上没有男女之分。但性灵派人士却对女性固有的文学风格和体裁予以肯定,还认为这种风格应有别于男性文学。该时代还在女性作家对书写及作家身份的确认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对文学的观念的认识上还显示出不少差异,但该时代的女性作家们在女性书写价值的认同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女性弹词作家也在书写观念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虽然部分弹词作家表现出了陈腐的女性才德观念,同时提出弹词可以作为“风化”的最佳手段,以此促使了女性弹词的公共化,但笔者认为,部分女性作家所表现的这种公共意识与她们感到的“盛清后”的危机感有不少关系。
     在第二章中,笔者探讨了女性作家交游的多样形态。嘉庆、道光年间的部分女性作家以极其活跃的文学交游与从师行为闻名。同男性文士的主要交游形态就是女性作家的入门从师。本论文以吴中十子、随园女弟子及陈文述女性社团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吴中十子虽然成员的所属感和凝聚力很强,却没有具备随园女弟子集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但在袁枚的女弟子当中,部分女性的弟子身份还有商榷的余地。而且一些女弟子与袁枚进行交际时,还表现了相当程度的能动性与主动性。陈文述社团虽然很松散,但其规模上超过了随园女弟子群体。该时代女性从师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男性领袖与女性作家的关系往往介于“从师与交流之间”。与此同时,女性作家还积极展开女性文学群体的活动。女性文学群体虽然没有具备男性领袖主导的群体那样的很明显的社会性和可见度,但部分女性作家仍通过女性群体活动建构了有别于“三从”与家族关系的新的生活模式与人际关系形态,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公共性与作家身份的确认。但每个女性作家心目中的女性交游的含义及其意义均各不相同。
     在第三章中,笔者探讨了被描写的女性作家形象与她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关系。清后期早慧少女的大量出现与所谓“才女福薄论”的衰退可以证明该时代女性教育与家学观念的发展。但有时,人们理想中的才女形象脱离于现实中的女性教育环境。在关于两性关系的内容上,人们往往对女性作家进行叙事化处理。作为男性精神伴侣的知己型妻子形象就是代表的例子,而这种妻子形象的变化会导致从女性身上去掉“三从”关系所界定的女性角色而突出具有才华的个体女性。但与此同时,人们依然很看重女性的道德操守在家庭人伦关系上的作用。女性作家也依然尊重守节或殉节本身的价值,但她们在对节妇烈女的解释中,更重视个体的意志,而不太把这种行为视为传统伦理纲常的表现。另外,本文还探视了宗教生活对女性文学生活的影响。除了家庭领域之中的女性作家形象外,该时代还出现了活跃于家庭之外的若干女性作家。尤其是在该时代中可见闺秀女性出游的增加。作为一个传统闺秀,为个人日的而出游,这本身已有悖于传统性别规范,但为了实现区别于家庭领域的个体女性的诞生,必须带有女性个人的出游。而女性出游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追求谋生的单独旅游。该时代的女性作家虽然不同于明末清初,身份上大都出身闺房,但是每个人的具体环境都不大相同。这种环境的多元性导致了传统性别规范的弱化。嘉庆道光年间,在处于婚姻格局之外的部分女性身上几乎看不到道德方面的考量,有的女塾师更充分利用自身的流动性,扩大自己的文学交游关系及文化影响力。但19世纪后期的女塾师职业所蕴含的意味与前代有所不同。自该时代开始,在女性文学领域出现了回归家庭与传统价值观念的趋势,而该趋势改变了对书写女性的解释体系。咸丰年间以后,女诗人的书写与其相关的文学活动明显减小。这时代也不乏一部分女性纪录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她们大多数是从被动的立场观察其间的悲剧,不太延伸到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
     笔者在第四章中从“生产”与“流传”的视角探视了清后期女性文学生活的另一个层面。抄写固然曾为女性文学的保存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清代中期以后女性著作的激增,与清代印刷业的发展与出版文化的兴盛是不可分割的。女性诗文集的出版主要采取家刻形式,其目的在于获取“名誉”,但从出版主体的身份来看,清后期的女性出版呈现了相当程度的多样化。虽然由男性家长主导的女性出版还占多数,娘家主导的出版事例也不罕见。而且非血缘、非姻亲关系的“赞助人出版”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实际上由女性作家自己主导的出版形态也存在。与诗文集出版不同,在女性弹词出版领域,坊刻本占绝对优势,而19世纪前期侯芝的出版事业代表了该时期女性弹词的流传从抄写转为出版的一大趋势。此外,清后期还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女性诗文总集。19世纪前期《国朝闺秀正始集》带动了该时代的女性诗文选集的道德主义倾向。与此同时,如《名媛诗话》等所示,该时期的编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当下感与自传式介入。但19世纪后期以后,女性总集编撰逐渐进入历史化阶段。
     在第五章中,笔者探视了中国女性才女文化与女性文学对朝鲜的影响及朝鲜人对此的接受程度。18-19世纪的朝鲜不同于清社会,尚紧紧固守传统的性别理念。18世纪来华的部分燕行者曾对中国才女文化表现出好奇,但这种心态并没有改变朝鲜社会对女性文学生活的传统想法。19世纪以后,部分朝鲜知识分子开始与中国文人进行持久性的交流,并积极接受中国才女文化,从而影响了朝鲜文人对整个女性文化的看法。另外,现在韩国收藏了5本10种的女性弹词作品,而且还留下两种《再生缘》韩文翻译本。其中朝鲜后期的《再生缘传》乐善斋本说明,在朝鲜后期《再生缘》已被传入。但经过翻译,弹词固有的叙述特点被删去,《再生缘传》变成了朝鲜本长篇小说。
From the last of 18century to the last of 18century, there are great number of the women writer in China. It's unexampled in the history of women's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But the women writers of pro-modern China had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China and Western scholars begin to evaluate pre-modern China's writing women. This research is purpose to assay the many aspects of women's practic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pterl describes discourse relation to women writers and literature in the last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of the literati say in justification of women writers and hers writing. The canonize of the women poetry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m. The conservatives insist on women poem aim to exalt the traditional norms, but the liberal literati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omen's poetry. Women writers of the period acknowledged of the justice of the women's writing. Especially for women's tanci (弹词) writers, this period had a hug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lthough a part of women's tanci writers demonstrate absolute conservative women thoughts, they accelerate the presentation of women's tanci in public.
     Chapter2 investigate the many of forms of the women writer's literature-social intercouse. The part of women writers in Jiaqing-Daoguang period are famous for social activity in literary circles. Some became student of poet. For Exemples,, "Ten poetess in Wu (吴中十子)", "The desciples of Suiyuan (随园女弟子) " and women community of Chen Wenshu (陈文述) show a variety of women-men writer's social intercourse. The relations of them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between lesson and friendship. On the other hand, exclusive women's community had chacater of public not clearly, but part of the women's writer had achieved new life and social intercourse out of traditional "three norms" through the women writers community.
     Chapter3 describe relation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men writers and environment this time. Many people lay emphasis on women's talent and the literature training of girls. Many talented girls are idealized in materials. The married women are ask for being friendly wife through literate and poetic ability. Those new images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of individual women.
     There are many writing women travelling for living as private teacher. Their identity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gender norms of this time. The diversity of the style of women's living promot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norms. But there are restoration to interpret the women writer in the latter part of 19"''
     Chapter 4 describe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omen's text in the late Qing. The most publications of the poetess writing are house pressing. But there is a noticeable increase in non-family public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most publication of women's tanci are commercial press. The carrier of Hou Zhi was representative from a lot of business in publication of women's tanci. There are many of anthologies in the late Qing. The collection of women poems of Yun-Zhu promote the moralism of poetess, and many anthogies follow the trend.
     Chapter 5 investigate how women's literature culture of Qing hav a effect on Chosun dynasty. To the 18century, Chosun hold on to traditional gender norms, and there were not the literate women's culture like Qing. But from the 19century, the part of the literati of Chosun had continuous interchange with the intellectual of Qing. They were impressed by vitality of the culture of the talented women, and this intercourse make them change a view of womenhood.
引文
1刘勇强《序》,李汇群著, 《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的;唱词则指代言的,且用第一人称主观叙述的。民国时代的弹词研究一般把所有的弹词作品归属于讲唱艺术的一部分,而国外学者不太同意将现存的弹词文本与讲唱艺术之间进行直接联系。美国研究者Nancy HodesS在《Strummin and Singing the "Three Smiles Romance":A Study of the Tanci Text》(美国Harvard大学博士论文,1991年)这一论文中,从表演与弹词文本的关系着手,把唱词与土音称为“与演出有关的弹词”,把文词与国音称为“拟弹词”,但Hodes认为两种弹词都没有作为演出的底本使用。最近盛志梅又着眼于弹词书写主体,把弹词形态分为‘书场”弹词、“书坊”弹词和“书斋”弹词。 (参看《论清代书斋弹词之理性特征及其生成原因》《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盛志梅的分类在文本生产阶段可以成立,但在接受阶段,三者的界线则不太明确。在文本流传过程中,书斋弹词往往被转变为书坊弹词。关于弹词的属性与分类,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关于他的有关看法, 参看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1959年。
    5[美]曼素恩著,定宜在等译, 《缀珍录》,江苏人们出版社,2005年,第48-49页。
    6 1814年恽珠的儿子麟庆(1791-1846)为母亲刊行了《鸿香馆诗钞》。而她最大的、也最付出心血的书写活动却是收集、编辑以及出版当代女性诗文的庞大计划。这个计划的结果就是1831年刊行出版的《国朝闺秀正始集》
    7参看WiIt Idema, Beata Grant,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Press,2004年,第567页。Ellen Widmer也在The Beaut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Press,2006)一书中提出同样的观点。
    8目前除了《红楼梦影》外,铁锋夫人《红楼觉梦》(成书于乾嘉之际)、绮云《三妇艳》(咸丰、同治年间)、彭宝姑《续红楼梦》(清末民初)等都是由女性作家创作的《红楼梦》续书,但只有《红楼梦影》能存留至今。
    9当然,弹词应以另外的角度探讨。弹词本身处于雅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因此弹词与诗歌,即使出于同样的作家之手,其叙述上、主题上往往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不像一般文学史,清代女性文学的主流还是诗歌。所以本文里所谈的内容有关女诗人的也比较多。
    10徐世昌, 《清儒学案》卷180, 《心巢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
    11孙康宜著,李爽学译, 《明清诗媛与女子才德观》, 《中外文学》第21卷第11期。
    12明末清初指17世纪初至康熙前期, 清中期指康熙后期(大概康熙40年前后)至乾隆时期,清后期指嘉庆时期至民国前期。
    13所谓清末(主要19世纪最后四十年)的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中西交融的文化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它是顽固的封建思想或文化激进主义。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危机,它更着重于儒学的复兴运动,也蕴涵着“卫道”的意味。参看喻大华,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其实,冯杜芬也不是盲目的拟古主义者。他也在论诗、论散文时,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如“称心而言”“文成法力”等,但他毕竟是承袭以“文以载道”为纲领的道统的人。 (参看黄霖, 《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6-49页)
    15刘思谦提出, “女性”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为人的主体行为本质内涵,。这一用词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妇女”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力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词语。二十年代后期至建国以后
    10年文革期间,妇女的概念被政治化、功能化了。 (参看刘思谦,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 《南方文坛》,1998年,第2期)
    20《三百年中的女作家-<清闺秀艺文略)》, 黄保定等选编, 《胡适书评序跋集》,岳麓书社,1987年。
    21沈善宝(1808-1862),字湘佩,钱塘人。她的《名媛诗话》(十二卷,续集三卷,共十五卷)搜集历代女性诗篇,其中穿插大量的史料,包括作家身世、轶事、评说等。22孙康宜指出,不要试图通过《明诗别载集》、 《清诗别载集》等传统选集来把握当代女作家的创作,而应当关注专门收录女作家或女性古相当大比例的诗文选集。("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Kang-I Sun Chang,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但上述的编辑策略至清中期有较大的改善。嘉庆12年问世的《群雅集》(全40卷)里共有四卷专门收入当代较有代表性的女诗人共99人。
    23戴燕, 《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页。24关于早期的文学史以及文学史性质的著作,参看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九章《中国文学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5据黄霖先生所述,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作是俄国人瓦西里耶夫于1880年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而由中国人撰写的最早文学史是窦警凡的《列朝文学史》(1897-1906)。关于早期中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参看黄霖, 《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1期)与《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5期)。
    26这些词语借于美国学者肖瓦尔特(E.Showalter)的‘'Forward a Feminist Poetics"(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New York:Pantheon,1985年)
    27这与7、80年代在美国史学界掀起的“女性文化”热潮有一定的关系。60年代一些女权分子强调以女性为代表的弱者和以男性为代表的压迫者之间的差异。但一些女性主义者,特别是在美国的,发现女人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行动者(agency) 。于是他们把研究方向从政治、社会改革和女性运动历史转向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文化。 (参看成令方《女性主义历史的挑战:概念和理论-二十年来英美女性历史学者关注的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6月)
    28肖瓦尔特,同上文。
    29虽然在规模上不如中国,女性中心批评先于女权主义批评的这种现象,也见于其它东亚国家(韩日)。虽然没有一部完整的女性文学史,在韩国20世纪初期就有探讨所谓“妇女文学”“女流文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的不少言论。Lee Kyung-ha《女性文学史叙述上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国立首尔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8月。
    30 David Perkins, "The Functions of Literary History ", Is Literary History Possible?,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第180-181页。
    31陈飞, 《二十世纪中国妇女文学史著述论》, 《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32二、三十年代陈不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王书奴的《中国娼妓史》(上海:中国书店,1934)等都是这股热潮的产物。参看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33谢无量, 《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1916年初版)。这段关十男女平权的段落,不是专门为这部文学史而写的。在1901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就已发表了这篇文章。关于早年谢无量的男女平权思想及其相关活动,参看荣明《谢无量男女平权、平等思想的发展》, 《百家春秋》,2002年3期。
    34班昭在晚清与近代初期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起初,她身为古代的女圣,被认为可以体现出女 性教育的必要性:但随着女权思想的普及,她逐渐被视为男尊女卑思想的祸首。参看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五章《晚清的古典新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谢无量,同上书第三编,第20-21页。
    36谢无量,同上书,《叙言》。
    37谢无量, 《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第1-4页。
    38谢无量, 《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一编第二章《周之妇女文学》第6-7页。
    39例如他在第二编第二章《晋世妇女之风尚》中对书画艺术进行了具体说明,包括其笔法等专门主题。
    (?)他自己亦是著名的书法家,出版了两本书法集《谢无量自写诗卷》与《谢无量书法》。
    (?)参看锺慧玲, 《陈文述与碧城馆女弟子的文学活动》,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
    (?)梁云:“中国之妇女文学,自来无史,有之,则始见于谢无量先生之《中国妇女文学史》。惟谢书叙述仅至明而止,清以下无有也。吾书虽以赓续谢书而作,然编辑之体例,不与谢书尽同也。”《清代妇女文学史》卷首《自序》。
    (?)谭正璧, 《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自序》,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
    (?)陈飞,上揭文。
    45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卷首《工序》。
    46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147-151页。 梁德绳之夫许宗彦与阮彦是同年,并且许的个女儿成为阮元的儿媳。由于如此不凡的关系,梁德绳死后,阮元为她撰写了《梁夫人传》,以称颂她的高尚品德。
    47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第394页。
    48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三编,第20-21页。
    48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208页。
    50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148页。
    51梁乙真,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例言》。
    52如第三章《魏晋六朝明平民文学之勃兴》为了与其他的朝代保持均衡, 由七节构成,但为此而将《六朝的歌曲》再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便颇使人觉得勉强。
    53参看梁乙真,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第一章,1、2、3节。
    54梁乙真,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第146-148页。
    55梁乙真,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第220-223页。
    56施淑仪,字学诗, 江苏崇明人。清末曾任崇明尚志女校校长。她在1922年出版了《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十卷,补遗一卷。辑录了清代一千二百六十余名女诗人的姓名、里居、著述、事迹等有关资料。
    57(韩)Lee Kyung-ha((?)),同上书,第78页。
    58宁宗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复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59谭正璧, 《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自序》,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
    60如名桔道人的《娱萱草弹词》(1894刊本)虽然是男性作家作品,但在序言,坐吹生楼主人云这部弹同是为了爱听弹词的作者母亲而写的。
    61(韩)Lee Kyung-ha,同上书,第27页。
    62戴燕,同上书,第22-24页。焦循已此时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八股”来提示并概括每个朝代的文体演进胜败的历史。至近代,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小说文体最受重视,人们以“明清小说”取代了明八股。
    63谭正璧, 《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自序》。
    64谭正璧, 同上书,第一章《绪论》,一《女性生活》。
    65关于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受害论”的形成及其影响,参看高彦颐(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Introduction》.
    66谭正璧,同上书,第一章《绪论》,三《中国的女性文学》
    67初版《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包括弹词作家七人,而经过1934年版《中国女性文学史》与1984年版《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增加到了十一人。新添的朱素先、郑澹若、周颖芳等人是以前几乎没被提及过的作家。
    68《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第268页。谢无量将吴淑姬丈夫的名字记为“杨子治”,而谭以《诚斋杂记》的记载作为证据,把它改正为“杨子冶”。
    69谭正璧, 《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第360页。
    70参看杨莉馨, 《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第二章第一节《本土妇女运动资源及其特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1姜亮夫《序》,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众所周知,姜亮夫(1902-1995)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同时是作者陶秋英之夫。
    72陶秋英,同上书,第299-300页。
    73陶秋英,同上书,第235页。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见于陶秋英的著作。韩国女性文学史里这种感伤式叙述也比较突出,对过
    去女性的怜悯与叹息出现得很频繁。例如金容淑在70年代陆续出版的《李朝的女流文学》(1975年)与《朝鲜朝女流文学的研究》都将女性视为同情与怜悯的对象。
    75陶秋英,同上书,第306-307页。
    76苏之德著, 《中国妇女文学史话》,香港:上海书局,1977年,第121页。
    77 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 The Red 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年,第8页。
    8例如,英文学界最近重新检讨历来文学史所运用的“学派”“运动”“时代”等等的概念是否存在永恒性,而文学史的传统分期观念也会受到影响。
    9梁乙真在《中国妇女文学史纲》第七章《清代文学的极盛》探讨明清之际到秋瑾的内容。就是说,梁氏将整个清代都视为中国女性文学的极盛期。而在《清代妇女文学史》,梁氏却把王士祯(1634-1711)、袁枚、阮元及陈文述的时代视为清代女性文学的极盛期。总之,梁氏大约把康熙年间至鸦片战争的一百五十多年视为中国女性文学的极盛期。
    80例如他们不仅包括女僧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佛经等宗教方面的书写。第三章《佛家尼姑与道家神秘主义者》就是一例。
    81 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同上书,第3页。
    82 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同上书,第8页。
    83 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同上书,第8页。
    84 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同上书,第471-495页
    (?)如最近于雪萍评价高彦颐著作时,在肯定《闺塾师》这本书对明末清初江南才女的生活作了有意义的诠释的同时,还批评作者对女性视角的运用把握失度,史料运用上也出现了若干错误。(《“闺塾师”与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方法论》, 《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1月)
    (?)Kang-i Sun Chang and Haun Saussy, eds., 《Woma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Stanford Univ,Press,1999年.
    87转引自胡文楷, 《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9页。
    88“经典化(canonize)”这个词语来自孙康宜(Kang-I Sun Chang)的"Ming and Qing Ant hologi 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Writing Women in Late I 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 Press,1997年.
    89参看(明)田艺蘅编撰, 《诗女史·序》,胡文楷, 《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6-877页。
    90(明)钟惺, 《明媛诗诗归·序》,胡文楷,同上书,第883-884页。
    91(清)汪毅, 《序》,袁枚编、徐定宝校点, 《随园女弟子诗选》, 《随园全集》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92当时是乾嘉考据之学最盛的时代,而对古代经典的推崇超出过去任何时代。对此,葛兆光先生云: “清代经典考据学的基本预设, 大体是圣贤与经典的绝对正确,……越是追溯到文献源头,距离真理就越近,越是接近经典文本,其可靠性就越大…这种原则和标准在维持着古代中国传统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它就会作为先在的根据、尺度或架构,……”《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2-433页。
    93朱熹《诗集传》判定为女作家的诗大约五十四首。今人高亨撰《诗经今注》,明确肯定为女诗人的作品有四十七首。虽然少有出入,一般认为大概《诗经》的六分之一左右出自于女性之手。
    94参看(清)王贞仪, 《陈宛玉女史吟香楼诗集·序》, 《德风亭初集》卷一,民国初年排印本,收入于《金陵丛书》丁集。
    95参看(清)潘奕隽《吴中十子诗钞·序》。又有(清)任兆麟《吴中十子诗钞·叙》,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 《吴中十子诗钞》,乾隆54年(1789年)刻本。
    96(清)潘奕隽,同上文。
    97(清)恽珠编, 《国期闺秀正始集·弁言》, 道光11年(1831年),红香馆刊本。
    98(清)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王英志 校点, 《袁枚全集》三,第570页。
    99“国风男女之辞,皆出诗人所拟。以汉魏刘六朝篇什证之,更无可疑。” 《妇学》,载《香艳丛书》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8页。
    100当然我们不能把已多元化了的女性作家话语简单地划分为两种范畴。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说法,首先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其次也为了强调当时女性文学以及有关的话语总离不开男性文坛上的趋势。
    101参看邬国平、王镇远, 《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3 441页。
    102(清)沈德潜, 《国朝诗别裁集·凡例》及同书卷三十一《柴静仪》, 《历代诗别裁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366页及613页。
    103再引自严迪昌, 《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3页。
    104(清)吴锡麒《序》, (清)梁继端,《古雪诗抄》,嘉庆乙巳年(1809年)刊本。
    105王标根据柳弃疾的《松陵女子诗征》序文, 提出袁枚招收女弟子的目的里也有与任分庭抗礼的意图。至于他当年的诗学主张,根据清溪诗社成员之一张芬把他的诗歌风格描写为“绍渔洋宗风者”(《题清溪家姊诗稿后》自注, 《两面楼诗集》, 《吴中十子诗钞》)。任倾向于格调派是无误的。参看王标, 《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 第153页。
    106(清)任兆麟,同上文。
    107如代表桐城派的姚鼐(1732-1815)也云: “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於义,不明於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於理,当於义矣,不能以辞文之, 人之善也,能以辞为之,天下之善也。言为天下善,於男子宜也,於女子亦宜也。”(《惜抱轩文集》卷八)
    108(清)潘素心, 《国朝闺秀正始集·序》, (清)阵珠编,道光11年(1831年)红香馆刊本。
    109(清)任兆麟, 《修竹楼吟稿·序》, (清)朱宗淑著,收于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10清后期女性合集表现的“道德主义”,相当程度上与恽珠《正始集》有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将在第四章详论。
    111(清)袁枚, 《长进阁集·序》, (清)席佩兰著,刊刻年代不详。
    112(清)席佩兰, 《论诗绝句》, 《长进阁集》卷四。
    113(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114(清)袁枚, 《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王英志标点《袁枚全集》二,第285-286页。
    115王英志, 《随园女弟子概论》, 《江海学刊》,1995年6期。
    116(清)许宝善,《序》,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17(清)江珠, 《采香楼诗集·叙》, (清)席蕙文著, 收于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18(清)江珠,《自敍诗藁简呈心齋先生》, 《青藜阁集》,收于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19其实,“缘情”本身与“浮艳”风格并无直接关联,而沈德潜等人有意将“温柔敦厚”与“缘情绮靡”对立起来,除了符合道德观念的感情外,都被认为违背诗教原则。尤其诗教论者最反对浮艳的文学风格。
    120“一个传达了社会对良家妇女的要求,表现为理想的女性……另一个以那些用自己的色艺供人娱乐的女子为模特儿, 为诗人描写美色的爱好提供了最佳的对象。”康止果, 《风骚与艳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导言。
    121(清)佟景文, 《鸿雪楼初集·序》, (清)沈善宝著,道光16年(1836年)鸿雪楼刊本。
    122分别来自于(清)马素贞, 《爱兰书屋·序》和(清)季耀南, 《爱兰书屋·序》。
    123《众香词·序文》,胡文楷,同上书,第899页。
    124自胡文楷,同上书,第882页。
    125参看李汇群《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9-110页。
    126关于作为书写对象的女性的物化现象,参看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第25-31页。
    127(清)许夔臣编, 《香咳集选存·序》,转引自虫天子编, 《香艳丛书》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第2251页。
    128康止果, 《泛文与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9有关他的专论不多。关于他的碧城馆女弟子的,有钟慧玲, 《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的文学活动》与康止果, 《泛文和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以上都收于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此外刘靖渊主要分析陈对于袁枚的承袭。 (《陈文述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0(清)陈文述, 《李晨兰女士生香馆遗集序》, 《颐道堂文钞》卷十,收于《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1505册。
    131(清)王页仪, 《德风亭初集·自序》
    132(清)王贞仪, 《上卜太夫人书》, 《德风亭初集》卷四,第2页。
    133(清)江珠, 《采香楼诗集·叙》, (清)席蕙文著,收于《吴中女史诗抄》。
    134(清)骆绮兰, 《听秋轩闺秀同人集·序》,嘉庆2年(1797年),句曲骆氏藏版。
    135如明末代表的闺秀作家陆卿子(大约1560年前后出生)在探讨女性作家存在意义时,竟然提出“诗固大丈夫职业,实我辈分内物也。”(项兰贞, 《咏雪斋遗稿》序文。转引自胡文楷,同上书,第176页)
    136(清)陈蕴莲,《信芳阁诗草·自序》,光绪庚子年(1900)重印本。
    137当然这种“才德合一论”也并不是这时代的创意。明末吴江著名的文学一家叶氏的家长叶绍袁(1589-1648)提出女性应具备的‘才、德、色三不朽论’ (“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也,才与色也,儿昭昭乎鼎千古矣”(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 《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1-2页,)但他的这种女性观根植于明末的纵欲思潮,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完全同样的思路。
    138这里所指的“文学中心话语”是相对于“妇道中心话语”而称的。之前,人们评价女作家及其作品时的依据与标准一般侧重于传统妇道领域,而该人的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审美风格等纯文学性质的标准较之不受重视。就是说,比“其文”更为重视“其人”。当然这种道德性诠释亦发现于男性文人的批评当中,但对于女性作家,其道德诠释范围更为复杂、广泛,也有性别的涵义。除作为一个人的修身方面的要求外,人们还耍求女性应具备性别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总之,该时期女性文学的相关话语中,关于其人操守妇职的内容少,关于文学的内容多起来了。
    139(清)夏伊兰, 《偶成》第一首, 《吟红阁诗钞》卷四,道光刊本。
    140(清)任兆麟, 《清溪诗稿·序》,张允滋著, 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41 (清)江珠, 《绣余集·叙》,沈纕著,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142(清)徐达源,《行状》,吴琼仙著《写韵楼诗集》,乌程庞氏藏版,光绪23年(1897年)重印本。
    143许丽芳, 《女子弄文诚可罪-试析女性书写意识中之自觉与矛盾》,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4个别来自冯桂芬《绿槐书屋诗·序》与张曜孙《绿槐书屋诗·序跋二》(张纶英 著),载于《阳湖张氏四女集》,道光30年(1850), 宛邻书屋本。
    115虞蓉, 《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53页。
    116(美)曼苏恩著,定宜庄等译,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原名:Precious Records),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117(清)石袋卿《正始集·后序》, 恽珠编,同上书。
    118(清)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一,光绪丙子年(1876年)鸿雪楼刊本。
    119沈宜修在自序里提出“世选名媛诗文多矣,大都习於沿古,未广罗今”,因此她声称向司马迁 学习,不再重复收录已记载的作品。她亦为被遗忘的女性诗歌作品深为惋惜。 (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同上书,第538页)。
    150(清)赵棻《滤月轩集·自序》,同治12年(1873年)乌程汪氏刻本。
    (?)(清),赵棻《次韵董氏长姑(懋芳)见怀》, 《滤月轩诗集》卷下。
    (?)如道光十六年(1836)署名为顾静婉(字长卿)的诗集《钞韵轩诗稿》里,顾氏尚重复传统意义上的“修辞”,云“每嘱存稿,余颇以为非”。 (胡文楷,同上书,第809页)
    173(清)宋淑吉,《再造天·序》。
    174关于《金鱼缘》的及其作家的略述,参看谭正璧、谭寻编著《弹词叙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5分别载于《金鱼缘》卷一卷首,卷二十卷末,光绪29年(1903)石印本。
    180(清)陈同勋, 《笔生花·序》, (清)邱心如著, 台北:文化图书公司,第1页。
    181(清)棠湖云腴女士, 《笔生花·序》, (清)邱心如著,第3页。
    182(清)棠湖云腴女士,同上文。棠湖云腴女士将它用于描述邱心如弹词的风格。其实,她的这种评价不无道理。邱心如在开头提及《再生缘》,并且对其人物行为表示了不满。 《笔生花》虽然不是模仿作,但在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都明显受到《再生缘》的影响。只是,邱氏将《再生缘》的激烈性格改变为和谐、温柔的方式。
    183“郑澹若大人撰梦影缘,华缛相尚,造语独工,弹词之体为之一变。”(清)坐月吹生楼主人, 《娱萱草弹词》序文,光绪20年(1894)刻本。作者名桔道人、他母亲耐冬老人、序文者坐月吹生楼主人都与郑贞华一家有亲戚关系。
    184《凝滞与分裂-女性的仙山世界》(载于《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中)
    185 《绣像梦影录》第一回 回首。
    186《梦影缘》的自序年代是道光癸卯年(1843)。但现存最早刊本是光绪21年(1895)的。现在难以考证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梦影缘》原稿是否曾被刊刻,还是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
    187(清)郑贞华, 《绣像梦影录·自序》,竹简斋石印本,光绪21年(1895)。 《清溪诗稿》,只收6名诗集。 关于两种刻本的异同将在第四章作探讨。
    210参看石旻《隔离的一时双璧-关于“随园诗话”忽略清溪吟社之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9月。
    211(清)任兆麟, 《吴中女士诗抄·叙》,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12(清)任兆麟,同上文。
    213清代女性作家大多数属于士族阶层。但与男性文人一样,闺秀的社会阶层也并不单一。由于士族阶层内部的分裂,作为他们的女眷,闺秀的社会地位也跟着动摇。稍后出现的“随园女弟子成员,除了少数外,基本上都出身于闺阁,但其社会地位及身份并不完全一样。与此相比,清溪吟社的成员保持了较为同等的状态。
    214江珠《采香楼诗集·叙》(席蕙文著),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15分别见于张芬《两面楼诗藁》、朱宗淑《修竹庐吟藁》、尤澹仙《晓春阁诗集》
    216(清)沈纕, 《自叙浣纱词》, 《翡翠楼集》,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17骆绮兰在《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序》里透露女性作诗人的种种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无朋友讲习”。但从沈纕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测,即使是没有系统性,部分士族女性之间也已形成互相鼓励学诗的风气。
    218钟慧玲,同上书,第182页
    219参看石旻《隔离的一时双璧-关于“随园诗话”忽略清溪吟社之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9月。
    220“吴中女史以诗鸣者,代不乏人。近得林屋先生提唱风雅,尊阃清溪居士,为金闺领袖。”(消)江珠《采香楼诗集·叙》(席蕙文著),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21恽珠云“(张允滋)归心田偕隐林屋山中,琴瑟唱和,诗学益进。继与同理张紫蘩芬、陆素窗瑛、李婉兮媺、席兰枝蕙文、朱翠娟宗淑、江碧岑珠、沈蕙孙纕、尤寄湘澹仙、沈皎如持玉结清溪吟社,号吴中十子,媲美西冷,嗣又选定诸作,刊吴中女士诗钞。”《国朝闺秀正诗集》卷 当推压卷,与鄙意亦若,左契合也。”任兆麟《绣余草·绪》(沈纕著), 任兆麟阅定,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1(清)沈纕, 《田家杂兴和林屋山人作》, 《绣余草》第3-4页,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2(清)尤澹仙, 《夜读心斋先生诗作》, 《晓春阁诗稿》第5页,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 同上书。。
    233“戍申之冬,蕙孙沈媛以绣余诗集相质,并乞序言。余时方辑毛诗通说未卒业,参考同异书籍,鳞厸儿席间顾,卒卒不暇也。”任兆麟《绣余草·绪》(沈纕 著),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4分别见于《清溪诗集题词》、 《书寄清溪张姊兰夫人》,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5参看(清)沈纕, 《自叙浣纱词》, 《翡翠楼集》,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6(清)江珠, 《采香楼诗集·叙》(席蕙文著), 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同上书。
    237这次雅集会上,诸闲秀吟诗作赋,由任兆麟评阅取次。这次雅集会的详情,参看钟慧玲,同上
    211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随园闺中三大知已-性灵派研究之一》, 《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随园女弟子考评》,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 《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月。
    212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店,民国16年(1927), 第63页。
    213王英志, 《随园女弟子概论》。
    214梁乙真,同上书,第252页。
    215王标,同上书,第141页。216如1922年出版的《清代闺秀诗抄》的序里清晖楼主云“至有清一代,闺阁之中, 名媛杰出,如蕉园七子,吴中十子,随园女弟子等,至今犹膾炙人口。” “蕉园七子”是清初最有代表性的女性诗社,吴中十子(又名清溪吟社)则是与随园女弟子同时代的女性诗社。借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们一般认为“随园女弟子”指的不仅是师承关系,还带有一个女性诗社的意思。
    247王标, 同上书,第174页。
    248参看王标,同上书,第165、167页。249至于这次诗会的参会者,王英志与王标的考证有所出入。王英志先生指出张允滋参加了绣谷园的诗会,但王标却从诗歌的内容判断张允滋等4人并未参加。
    250张允滋《清溪诗稿》中有《题表简斋年丈给假日娶闺》、《乐安汤夫人招诸女士宴集绣谷,即送袁简斋年丈还金陵》。后者即吟咏苏州诗会。
    258转引自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第96页。
    259(清)朱铁文《汪宜秋女士小传》,汪玉轸, 《宜秋小院诗钞》,嘉庆14年刻本。朱铁文云“今所存诗二百首词二十首,强半从诸人卷册中汇而录之也。” 即,这本诗集收入了留存下来的汪玉轸的几乎所有作品。
    260王英志先生根据《金逸女士墓志铭》主张,诗会之前袁枚在虎丘遇见过金逸、汪玉轸、沈散花、江碧珠。但王标却指出,金逸第一次拜见袁枚,是乾隆59年(1794)的事情。 《金逸女士墓志铭》的“一日者遇诸女于虎丘”句的主语是金逸,而不是袁枚。(参看上英志, 《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王标,同上书,第137页)除了这次聚会外,汪玉轸再也没有与袁枚有关的轶事,也没有题过袁枚的作品。
    261据《为陈竹士题纤纤夫人遗诗卷》,汪接受陈基的请求,为金逸的诗集写诗。她还把《撷芳集》借给陈基。 (《从陈竹士取回所借撷芳集阅览之,中有纤纤夫人遗诗一纸感赋》)
    262王标,同上书,第138页。
    (?)“当时是吴门多闺秀如沈散花、汪玉轸、江碧珠等俱能诗俱推纤纤祭酒。”(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二, 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二,第587页。
    (?)鲍之蕙在《随园先生挽词》自注云“先生与先徽君暨论山兄弟皆交好”。 (清)鲍之蕙,《清娱阁诗钞》卷三,嘉庆16年(1811)刻本, 第13页。
    (?)王标,同上书,第173页。
    (?)虽有“男女接受不亲”的传统规范,但当时闺秀和文士之间不仅唱和赠答,甚至见面交谈也相当频繁。文学性交往在闺阁女性的生活中有着更强烈的日常化的色彩。
    267汪榖《随园女弟子诗选·序》, (清)袁枚编,徐定宝校点, 《随园全集》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8(清)袁枚, 《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 《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袁枚全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93页。
    269孙云凤早在一年前通过《留别杭州》一诗提出了师事袁枚的愿望,而袁枚则在《答碧梧夫人》中表示接受了孙云风的拜师。(参看《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
    270这段故事载于她的兄长严秩曾写的《小传》里。 (《露香阁诗存》,嘉庆8年 写刻本)
    271比如, 王绯在近代以前女性书写的意义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她们只是充当男人的花边,她们的写作行为只是一种极具个人隐私性的人生游戏方式。”(《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第108页) 域,应区别于公共话语。当然,私人生活的公开具有另外的社会意义。
    288使者来接世妹手书及一切寄来银物俱已收到”“佩香世妹阁下,使者来接手书,如亲謦欬,深慰老怀。又念畴届年终餽以卒世之资。世妹非有余之际,而必使春風与瑞雪齐来,情可厚也。谢谢。” (袁枚, 《袁简斋师书》, 《听秋轩赠言》附来书,第4、7页)
    289(清)骆绮兰, 《随园谒袁简斋师二首》, 《听秋轩诗集》卷一,第13页。
    290(美)孙康宜著, 李爽学译, 《明情诗媛与女子才德观》, 《中外文学》,第二十卷,第十一期。
    291归懋仪中年以后在上海居住(一说虞山)。她的母亲(李一铭)和婆婆(杨蘋香)都有诗文专著。据各种记载,她是受到她们的长期熏陶,才使自己的诗才得以发挥。她中年后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到处流动,当过“闺塾师”。关于她的闺塾师生涯,将在下一章进行探讨。
    298关于陈文述与袁枚的类似性, 参看刘靖渊, 《陈文述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8卷。
    299(清)归懋仪, 《致陈云伯大令书》, 稿本《绣余草》。
    300五卷本《绣余续草》(刻本)卷三《寄陈云伯明府》写于1807年前后,是归氏有关陈文述的第一首作品。
    301参看汪端, 《琴河归佩珊夫人(懋仪)过余,白环花格酌酒焚兰言观竟文,且出示所著绣余续草,因书四律於卷首,奉答见赠之作》, 《自然好学斋诗钞》卷二,同治13年(1874)刊本。 婚或丈夫的宦游而结束社团活动,或失去与其他成员的文学联系。(Ellen Widmer,, The Beaut 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第163-170页)
    304 Ellen Widmer, "The Trouble with Talent:Hou Zhi (1764-1829) and Her Tanci Zai zaot ian of 1828" 。
    305这些统计根据席佩兰《长真阁集》、孙原湘《天真阁外集》、屈秉筠《韫玉楼集》、吴琼仙《写韵楼诗集》的相关纪录。
    306参看(清)席佩兰, 《闻婉仙亦以弟子礼见随园喜极奉简》, 《长真阁集》卷三,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307参看(清)孙原湘, 《蕊宫花石图·序》, 《天真阁外集》卷六,收于《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
    308《群雅集》云:“暖贞与徐茝、袁姗、戴素蟾、孔昭蕙、孙云凤、宋贞琇、贞珮、贞球、贞琬辈诗简往返,诚闺中韵事也。”(嘉庆十二年刻本,卷十七,“张玉娴”条)她们都是浙江籍的、基本上是与随园女弟子群体无关的人。
    (?)汪端就是上面提到的陈文述的儿媳。这五名女弟子与陈文述以及其家人很友好——归懋仪与汪端结成姐妹之义,陈文述为屈秉筠的诗集写序文,且在序文里,把屈秉筠、归懋仪、席佩兰赞为最出色的女性作家,而屈秉筠、席佩兰也都为陈文述的后妻管筠写诗。关于汪端的女性交游网,将在下节详论。
    (?)袁洁云: “余有女弟子数十人,皆到处求诗索画而来者,并非袭随园古套也。”(《蠡庄诗话》卷一)
    (?)参看钟慧玲, 《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的文学活动》;刘靖渊, 《陈文述论》。
    (?)参看康正果, 《泛文和泛情-陈文述的诗文活动及其他》。
    318参看康正果, 《泛文和泛情-陈文述的诗文活动及其他》。康正果大体上以“重文”(尤其词章)与“尊情”米概括明清两朝的文学现象。这里所说的情,异于一般意义上的“情”。它指的是能提高文学气质、生活上的趣味的那种情绪、情调。康正果认为,这两种风气支配了明清两朝的文人。
    319(清)龚凝祚, 《西泠闺咏序》, (清)陈文述撰, 《西泠闺咏》, 丛书集成续编第64册(光绪18年重刻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20“当贱子改官之岁,正女士归省之年,屡过碧城,频邀芳讌,侍姬人於座下,拜嬌女於膝前……。”(清)陈文述, 《李晨兰女士生香馆遗集序》, 《颐道堂文钞》卷十,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6册,第47页。
    321笔者所阅览的版本是嘉庆24年(1819年)的长洲许翰屏刻本。这里没有陈文述的序文,也没有 相关作品。据跋文,这本诗词集本来附于她父亲李虎观的《小逢莱山馆遗集》,后来把它单独重刊。或许在重刻时,陈文述的序文及有关作品被一概删掉了也是有可能的。
    322参看(清)陈文述, 《韫玉楼诗·序》(屈秉筠著)。嘉庆16年(1811)集芙蓉寶藏板。
    323陈文述在《题屈宛仙女士(秉筠)韫玉楼诗卷》的自注里云“女士善画,白描尤工…… 余过邻(?)阁,蒙以一扇三帧见贻。” (《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11页)。此外《宛仙绘白描诗囊见贻赋此奉谢》(《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11页)、 《宛仙以莲叶砚白描桃花画幅见贻诗以奉答》(《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27页)等的诗篇证明屈与陈当时有相当频繁的往来。
    324参看《奉和席道华夫人见题拙集之作,卽用原韵》(《颐道堂诗选》卷九,第13-14页)与附于这首诗的席佩兰的原诗。另外, 席佩兰的词《洞仙歌》的副题是‘陈云伯大令秋雪漁庄图’。
    325参看《辛酉春日过京口奉访佩香女士不值留赠四律》、 《京口晤骆佩香女士赋赠四律,卽用其体》(《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13-14页)
    326参看《抵家后将以拙集呈孙碧梧女士,而女士先介令叔花海(灏元)贻书来乞感赋一首,卽题湘筠馆诗稿》(《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17-18页)
    327有趣的是,梁乙真把陈氏的媳妇汪端安排在另外的章节中-《妇女著述家》。梁氏很可能认为,汪端这样成就斐然的女性作家不能只作为群体中的一人被收入,而应该单独加以论述才对。其实,汪端在文学上、生活上虽然既有独立的一面,也还是多少受陈文述的影响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第三章再探讨。
    341(清)王琼, 《寄呈袁简斋先生书》,同上书,第18页,收于《吴中十子诗钞》
    342“君与余均以诗先后受知於随园太史。”(清)王琼, 《寄骆秋香夫人》,同上书,第30页。
    343 Dorothy Ko.同上书,第17-19页。
    (?)参看Dorothy K0同上书,第234-237页;Ellen Widmer, 《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 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第163-170页。
    345高彦颐所进行的关于17世纪江南的几个诗团的研究正好为我们展示了两个时代的不同。她所介绍的最为公共化了的两个群体-商景兰的家庭诗社与蕉园诗社,其群体的血缘关系以及地方特点,都不如嘉庆道光年间的女性群体的公共性与持久性。
    346这份名单里成员的信息主要根据《清秋轩诗集》、 《清秋轩闺秀同人集》及成员的个人专集
    317骆氏四十岁后,虽然活动明显减少,但还没完全了断以往的交际关系。之后,骆氏还出现于赵翼1803年写的《偕佩香悟情放舟进焦山,诗僧巨超已往会稽,是日佩香治具》诗里(《欧北集》卷四十五,第9页)。笔者所看到的有关她的最后记录是陈文述于1807年所写的《京口晤骆佩香女士赙赠四律,卽用其体》诗(《颐道堂诗外集》卷六)。据陈文述,骆绮兰当时还居住在京口,正在准备回句曲隐居。
    318参看王力坚, 《清代才媛文学与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349骆绮兰的《听秋轩诗集》里有一首《吴门陈竹士以其亡室金孺人手书诗幅见赠,孺人名逸.字纤纤,诗才冠绝一时,今春病卒》。这是骆绮兰唯一的有关金逸的记载。
    350江珠与骆绮兰的关系,参看陆恭在《小诗三首寄呈佩香夫人》自注(见于《听秋轩赠言》卷二,第3页):骆绮兰, 《绿水桥访江碧岑夫人》(《听秋轩诗集》卷三,第14页)。
    351骆绮兰, 《听秋轩闺秀同人集·序》。
    352参看(清)鲍之芬, 《浣云书》, 《听秋轩闺秀同人集》卷一,第6页。
    353比如,有时遗失闺秀们寄过来的作品时,她会邀请其再写一首。参看(清)毕汾, 《素溪书》, 《听秋轩闺秀同人集》卷一,第18页。
    354(清)侯芝, 《香叶书》, 《听秋轩闺秀同人集》卷一第15页。
    355 Ellen Widmer, "The Trouble with Talent:Hou Zhi (1764-1829) and Her Tanci Zai zaot ian of 1828"
    456现在她的诗歌集、酬唱集、诗话都难以找到。根据《群雅集》的资料,王琼与阮元的妻妾孔璐华、唐庆云,还有与毕沅的女儿毕慧情谊都很笃深。她在《名媛诗话》里把孔璐华的作品誉为
    “近代闺阁诗当奉为法则也。”(《群雅集》卷三十七)
    357“王碧云诗清超绝俗,……一诗名媛如张霞城绚,毕智珠慧,孔经楼璐华,刘书之文如,江瑤峰秀琼,侯香叶芝,张净因因,鲍茝香之蕙,张少谢少蕴,皆寄声定交,赓和盈帙。华亭女史王凝香燕生选刻之,名曰《曲江亭唱和集》。”(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卷16。
    358(清) 鲍之蕙, 《酬翠屏洲王爱兰子一子庄季如兰诸女史见怀之作》, 《清娱阁诗钞》卷六,第13页,光绪8年(1882)刊本。
    359(清)金逸, 《病起怀碧云》,王豫编,同上书,卷三十七,第10-11页。
    370浮世可能消厚福,毕生惟是感知音” (清)熊琏, 《遗怀柬先观农先生》, 《澹仙诗钞》卷四,第5页。
    371(清)王豫编,同上书卷三十六,第11页。
    372唯一的例外是载于《德风亭集》卷十一的《秋夜病中读吴中女士陆瑛怀女伴诗,内有不堪多病,逢长夜况复怀人,正暮秋一联极有神韵,因略用其语,而另续成律》。陆瑛足“吴中十子”的成员,但这首诗只显示了王氏读了陆的诗,而并没有与她直接交流的记录。
    373(清)王贞仪, 《周夫人遗集序》, 《德风亭初集》卷一。
    374(清)王贞仪, 《周夫人遗集序》、 《陈宛玉女史吟香楼诗集序》、 《刘药畦夫人遗诗序》(《德风亭初集》卷一)及《得卫兰畹女史雄州书刻记》(《德风亭初集》卷八)。
    475她猛烈抨击当时求序题的风气。当时有人求序于她,但王氏却不仅以“论其人品不足以序之,论其所学不足以序之”为理由拒绝,还反问: “自忖人何如集何如,乃欲仪序之乎哉。”她声称自己为了遵守“内言不出”的闺范,绝不能随便公开自己的书写文字。 (王贞仪, 《答白夫人》, 《德风亭初集》卷四)
    476目前李佩金的具体死亡年代无法考证,只能确定死于大约1814年到1819年之间。诗集收入的最后作品写于甲戍年(1814),而出版当时(1819)李佩金已不在人世。
    377见于施淑仪,同上书,第376页。
    378参看(清)李佩金, 《锦城留别许林风姊》 (《生香馆诗》卷上、第1页, 嘉庆24年刻本)、 《摸鱼儿-久不得林风信赋此代柬》 (《生香馆词》卷下,第2页)、《百字令-寄怀林风姊於蜀中》 (《生香馆词》卷下,第17页)等。1806年她们相逢时,李佩金居于何地,考不清楚。当时许庭珠经过苏州时专程访问李佩金,而据诗作品这段期间李佩金居于杭州。
    (?)(清)李佩金,同上书卷下,第2页。
    (?)“……时俱官京师,结社分韵,裁红刻翠,青鸟传牋,鸟丝界纸,都中士女传为美谈。”《灵芬馆诗话》卷十二,转引自钟慧玲, 《清代女诗人研究》,第199页。
    (?)(清)李佩金, 《摸鱼儿-久不得林风信赋此代柬》,同上书卷下,第2页。
    (?)关于这个问题,梅家玲教授的研究值得注意。她提出,建安以前的思妇诗曾展现出多元风貌,但经过魏晋时代文人的“代言”,逐渐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结果虽以男性对女性的认同为基点,却难免促成了女性主体的消解。 (《汉晋诗歌中思妇文本中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钟慧玲主编《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王立坚以闺友之间的书简为例,诠释了清代才媛的“姐妹情谊”。他指出,尽管可以从一些闺友之间的书信中看到仿佛热恋男女的缠绵语言,但这并不能被视为女性之间的暖昧之情,而“传统文化中表达男女情思的话语系统,源原流长且根深蒂固,致使才媛们在表述自己的姐妹情谊时,不由自主且得心应手地加以移植作用。”(《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第230页)
    384这里所用的“个人”与“家庭”是一双相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公私”概念往往个别表示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但对于清代人来说,家庭并不完全是私人生活空间,而是可以实践、演示公共规范的场所。我认为,家人关系,尤其三从关系是最为浓缩人们所提倡的公共性质的规范道德的。
    385《才名焦虑与性别意识-从沈善宝看明清女诗人的文学活动》,张宏生编, 《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86关于汪端的评论著作与小说,参看蒋寅, 《开辟班曹新艺苑,扫除何李旧诗坛——代才女汪端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E. Widmer(魏爱莲),"Ming Loy alism and the Women's Voice in Fiction After Hong lou meng", Widmer and Chang, ed 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 Press,1997年。
    387关于当时梁德胜对于地方女作家的影响力,参看魏爱莲《十九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关系网络》。
    388“……有女兄适于汪,早卒遗女端,恭人鞠养之,授以诗。尝选明一代人之诗而评定之,足阐明史是非,亦恭人之教也。” (清)阮元《梁夫人传》, (清)梁德绳, 《古春轩诗集》,道光27年(1847)刊本。
    389参看(清)阮元,同上文。
    390(清)阮元, 《定香亭笔谈》, 转引自刘靖渊,同上文。
    400《曹墨琴女史书扇联见赠,率成四绝报谢》 (骆绮兰, 《听秋轩诗集》卷四)、 《曹墨琴夫人书吴彩鸾故事条幅见贻赋谢》(吴琼仙, 《写韵楼诗集》卷三)、 《曹墨琴女史书扇联见赠率成四绝报谢》(鲍之慧, 《清娱阁诗钞》卷四)
    401汪端的《自然好学斋诗钞》里还包括《题孙碧梧画芙蓉小幅》、 《题琴河女史屈婉仙画白莲》等她们互相来往的证据。
    402(清)梁德绳, 《元夜书怀和孙碧梧女史韵》与《挽孙碧梧女史》 ,同上书。
    403(清)汪端, 《论诗示苏孙嫔》自注,同上书卷十。
    404例如, 《寄怡珊姊》、《庚午暮春,余自武林至吴门,怡珊将之越见过话别,赋此送之》、《新秋书寄佩珊》、 《送佩珊归申江》等的作品证明两人特别的友谊。
    105例如《湘绿汪夫人招饮於香温茶熟之轩,翌日与纫青小韫两姊妹有见赠之作,作韵奉次》《请湘缘纫青小韫七夕诗三首,漫成一绝》等。 (清)席慧文, 《瑶草珠草阁诗钞》,道光元年本衙藏板
    106参看魏爱莲, 《十九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关系网络》;康正果, 《泛文和泛情-陈文述的诗文活动及其他》。
    107(清)陈文述, 《哭子妇汪宜人》。
    108“钱塘陈叟字云伯者,以仙人自居,著有《碧城仙馆诗钞》,中多绮语,更有碧城女弟子十余人代为吹嘘。受去秋(陈文述)曾托云林以《莲花筏》一卷、墨二锭见赠,予因鄙其为人,避而不收。”(清)顾太清,《天遊阁诗集》卷4, 《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
    (?)《京口王碧云夫人竹净浣桐二女史,均以诗寄赠赋此答之,卽步原韵》, (清)汪端,同上书,卷四。
    (?)魏爱莲推测阮元有可能成为了她们两家的桥梁。王琼编辑的《曲江亭唱和集》的出版起于阮元妻妾的访问。另外,王琼《爱兰诗钞》的题词者蔡之定,也为许宗彦的《鉴止水斋集》写序文。魏爱莲由此推测王琼与梁德绳之间的交流。(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第109页、327页)
    (?)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651页。
    (?)沈善宝在她的《鸿雪楼初集》里留下几首有关当时聚会的作品,如卷四的《春分前一日梁楚生太夫人暨许云林、鲍玉士女史偕看盆梅,兼听吴苹香、黄頴卿两夫人鼓琴,卽席口占》、 《秋日感怀》等都描写了在杭州梁德绳举办诗会的情景。
    416当时顾太清的诗友,有石珊枝、李纫兰、陆韵梅、汪纫兰等,而几年后秋红吟社发起时,许延锦、李纫兰已不在京师,石珊枝去世。
    417沈善宝的《秋日感怀》描述了在梁德绳家诗友们聚在一起联吟唱和的情景。第六首自注云:“同社诸彦咸集云林姊宅中,梁楚生太夫人首倡夜来香鹦鹉诗命和。”(《鸿雪楼诗初集》卷四)从此可以推测,以梁德绳为中心的杭州闺秀诗人圈已形成了诗社形态的群体。
    417(清)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 《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169页。
    119关于当时闺秀诗人对《红楼梦》的阅读反映,参看詹颂《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学刊》,2006年6期。
    120序末署咸丰十一年(1861)岁在辛酉七月之望西湖三人撰。这本书在光绪三年(1877)才刊印出版。有可能太清在她生前不肯出版。再说,按照佐证顾太清很可能把这本书的脱稿拖延几十年。赵伯陶估计把这本书大约开始于她寡居以后。丈夫辞世时,她才40岁。 但一直到64岁《红楼梦影》尚未完成。 参看赵伯陶, 《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 《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三辑。
    121(清)王瑶芬, 《祝澹若夫人四十寿并贺哲嗣采芹之喜》, 《写韵楼诗抄》,同治辛未年(1871)重刻本,第24页。
    122如侯芝也用“新词”指弹词作品。在《再造天》十三回开头云:“慢道新词容易编”。弹词作家往往以“新词”“新章”等泛称弹词作品。
    133(清)王瑶芬,同上书,第24页。
    424但《娱萱草弹词》作者的母亲爱听的决不是“说书”,而是“弹词”。作者云“(母亲)不爱说本而坊肆所传如《来生福》、 《天雨花》等书,母氏久熟于耳,又不愿闻,因有娱萱草之作也。”(《娱萱草弹词缘起》, 《娱萱草弹词》,光绪20年刻本)就是说,他指的不是书场的说书或演唱,而是把弹词作品朗读给别人听的“共同阅读”形态。
    425盛芝梅把《再生缘》等的闺阁弹词作品称为“书斋弹词”,并指出家庭、亲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而清代书斋弹词的创作往往是在一个家族阅读群的支持下完成的。参看《论清代“书斋”弹词之理性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2期。又参看鲍震培,同上书,第108-109页。
    426成书于道光26年(1846)的《名媛诗话》,共有12卷。之后,又陆续补充续集上中下3卷,其续编有自传性更强的内容,全书共15卷。全书涉及自从唐宋至清咸丰中叶,尤其集中概括了当代(清道光、咸丰年间)女性的文学生活,不愧为一种女性文学史。 《名媛诗话》的现存版本至少有六种。
    429“秋红吟社”的名称只见于《名媛诗话》。秋红吟社的发起人之一顾太清也只记录她们群体的各种活动,而没把它称为秋红吟社。
    430王力坚将这种介入称为“自我指涉(auto-reference)",把它视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特殊表现。他所云的“自我指涉”现象是,“在文本中不时自我表述(包括其本人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并征引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作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该诗话当作再现其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历史与文化创作的文本空间。”(《‘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34Grace S. Fong(方秀洁),HerSelf an author-Gender.Agency,and Writingg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onolulu,2008年,第145-148页.
    432Grace S. Fong,同上书,第143-144页。
    433王力坚, 《钱塘才媛沈善宝的随宦形迹与文学交游》。
    134参看王力坚, 《清代才媛文学与文化考察》,第26页。
    135刘向《列女传》分成七卷。七卷的名称分别为《母仪传》、 《贤明传》、《仁智传》、 《贞顺传》、《节义传》、《辨通传》及《孽嬖传》。刘向只推崇可以相夫教子的贤惠女子,不重视具有才华的女子。
    136关于《世说新语·贤媛》所呈现的女才与妇德之间的关系,参看梅家玲《依违于妇德与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的女性风貌》,于金玲、林维红主编《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37 Dorothy Ko,同上书,第116页.
    438《丹徒县志》自从嘉庆版开始在《列女》内单独设立“才艺”条。所谓“才艺”,被诠释为
    “能文能武皆谓之才”(“宋梁夫人”条)而实际上“以文学为主”。这种分类法亦一直被沿袭。参看光绪5年(1879年)本, 载于《中国地方志集成》。
    439《丹徒县志》,《列女》“才艺”条。
    (?)(清)胡敬, 《汪允莊女史传》, (清)王端, 《自然好学斋诗集》。
    (?)“杭州孙令宜观察,余世交也。女公子云凤,幼聪颖,八岁读书,客出对云:关关雎鸠。卽应声曰:嗈嗈鸣雁。观察大奇之。”(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袁枚全集》三,第44页。
    442康正果, 《风骚与艳情》,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7页。
    443(明)叶绍袁编, 《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55页。
    444据陈东原所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流行始于明末左右。参看《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88-202页。
    445(清)陈文述编撰《碧城仙馆女弟子诗》“王仲兰”条,西冷印社聚珍本,1915年。
    446(清)王光燮, 《亡女王采薇小传》, (清)王采薇, 《长理阁诗集》,光绪年间吴县朱记荣刊本。“昭”指叶绍袁长女纨纨, “琼”指叶绍袁三女小鸾。
    117(清)严秩,《小传》, (清)严蕊珠,《露香阁诗存》,嘉庆8年(1803)刻本。
    118(清)罗文鉴, 《吟红阁诗序》, (清)夏伊兰著,道光己丑(1829)刻本。
    449(清)沈善宝, 《名媛诗话》卷六,第21页。
    450(清)梁兰漪, 《课女》, (清)完颜恽珠编,同上书卷十二,第3页。451Li Yu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800,chapter4《Reading in the Inner Chambers》,Ohio University博士论文,2003年.
    452参看陈东原,同上书,第186-192页:第275-288页。
    153(清)潘如炯,《序》, (清)潘素心著, 《不櫛吟》,嘉庆5年(1800年)本家藏版。
    154 (清)杨际昌,《旧序>, (清)潘素心,同上书。
    155(清)恽珠, 《国朝闺秀正始集·弁言》。
    156(清)赵棻, 《拙诗将付梓命桢儿校勘作此示之》,同上书卷下,第24页。
    157《孙女辈学诗书示》, (清)恽珠编,同上书,卷十五,第1页。。
    458(美)曼素恩著,定宜在等译,同上书,第262页。
    459罗时进、陈燕妮,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8期。
    460张琦,字翰风,号宛邻,常州派开创人张惠言的弟弟,也与张惠言合编《宛邻词选》。近来有不少研究探讨常州词派在清代词史的存在意义。参看严迪昌, 《清词史》,第469-498页; 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28。另外关于阳湖张氏四女的词作特点,参看邓红梅,同上书,第368-375页。
    461(清)庄煜, 《邻霎友月之居诗·序》(张纨英著),张曜孙编, 《阳湖张氏四女集》,道光30年(1850)宛邻书屋本。
    462(清)吴汝庚, 《澹蘜轩初稿·题跋》(张(?)英著),张曜孙编,同上书。
    463参看施淑仪,同上书,第512页。
    (?)(清)庞锤路《灌香草堂初稿·序》, (清)吴兰畹著,同治5年(1866)刊本。“澹蘜轩”指作者的祖母张褶英的诗专集, “宛邻”是张氏四女的父亲张琦,即作者的外曾祖父。
    (?)关于这项出版计划的细节,参看Susan Mann,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B erkel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年,第5页: 第136-13 8页.
    (?)张曜孙(1807-1863)足经历独特的儒者。他继承了父亲从医的经历,著有《产孕集》。1833年父亲去世后,他一直热衷于出版家族总集。1840年完成这个出版工程后,在1843年才成为举人。
    (?)据罗时进、陈燕妮,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点有重视家学、以儒为业、科举兴盛、世代簪缨、
    一门风雅、重视母系教育等特点。 (同上文)
    (?)Lloyd E.Eastman著,李升辉译, 《(?)(中国社会的延续与变化)》(原名:Family,Fields,and Ancestors: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 conomic History,1550-1949),首尔:Dol Beagae,2006年,第41页.
    (?)Mary R.Anderson"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s for girls in South China"(Mobile,Al abana:Heiter-Starke Printing Co.,1943).转引自Susan Mann"The Education of Daughte rs in the Mid-Ch'ing Period",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an,1600-19 00,edited by Benjamin A.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年
    470这句话的来源是明末的女诫书《温氏母训》。转引自陈东原,同上书,第192贞。
    471Susan Mann,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 第62-68页
    472(清)张纨英, 《澹蘜轩初稿·后序》(张(?)英著),张曜孙编,同上书。。
    473Susan Man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the Mid-Ch'ing Period"。
    (?)郭英德, 《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论述》,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
    (?)参看铁发花, 《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 《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宋代社会的女性阅读-以墓志为中心》, 《晋阳学刊》,2005年9月。
    176(清)孙星衍, 《诰赠夫人亡妻王氏事状》, (清)王采薇, 《长离阁诗集》,嘉庆10年本。
    177一粟在《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一书中,介绍题咏《红楼梦》人物、情节的女性诗词作品。另外参看詹颂《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学刊》,2006年6期。
    178(清)陶贞怀撰,李平编校, 《天雨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17-1018页
    179如余治(1809-1874)在《得一录》云::“自小说作而淫风炽,弹词兴而女德衰。”(转引自周良编著《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第120页)
    180”(消)钮如媛, 《金鱼缘·序》(孙德英著),光绪癸卯年(1903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文章往往可信度很强(“可信性”不指事实、逼真性,还指似乎有道理的、有令人可以接受的逻辑),尤其是关于两性关系的,如描写节烈行为等的文章便是如此。在这样的意味下,称之为“叙事化”。
    (?)清顺治8年和16年,两次裁革京师教坊“女乐”,康熙12年,再度宣布禁止令。此后,京师及各省都终结了唐以来历代相传的官妓制度。 (参看王书奴, 《中国娼妓史》,上海书店,1934年版 影印本,第261263页)当然,此后依然有娼妓,但她们都属于私娼,不再承袭所谓“艺妓”的文化传统。
    (?)弹词《金鱼缘》的作者孙德英,以奉养父母为理由,拒绝婚姻。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将再详论。
    (?)参看邓小南《“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宋代妇女》,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石Dorothy Ko,同上书,第110-114页。
    487(清)洪亮吉, 《墓志铭),(清)吴琼仙, 《写韵楼诗稿》,道光12年(1832年)刊本。
    488(清)孙星衍,同上文。
    489(清)完颜恽珠编撰,同上书,卷十二,第11页。
    490(清)完颜恽珠编撰,同上书,卷十一,第16页。
    191(清)袁枚, 《金纤纤女士墓志铭>, 《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二。
    192(清)陈文述, 《金纤纤传>, 《颐道堂文抄》卷八。
    193(清)许荫基, 《抱月楼小律·序》(胡相端著),嘉庆21年(1816)刊本。
    194关于清代婚嫁论财的习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参看郭松议, 《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0-125页。
    194参看(美)艾尔曼著,赵刚译, 《从理学到补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三章。
    195《何谓男女双性?-试论明清文人与女性诗人的关系》, (美)孙康宜, 《文学经典的挑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497(清)左锡璇,《贺新郎-外子以词见示,作此奉答》,张珍怀选注, 《清代女词人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200页。
    498于此相反,明末清初的部分女性作家,表现稍微不容的态度。如著名女词人徐灿,在丈夫纳妾后于词作品中直率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怨懑。参看(美)孙康宜, 《隐性风格和女性意识》,同上书,2002年,第197-198页)
    499红梅阁主人、清晖楼主人辑, 《清代闺秀诗钞》卷五,第25页。
    500(清)张纨英, 《遣婢碧芹赴聊城旅邸侍夫子,以诗送之,并寄夫子》, 《邻霎友月之居诗》卷一,第7页,道光庚戌(1850年)阳湖张氏四女集。
    501(清)王端,《紫湘词》,《自然好学斋诗钞》卷四。
    (?)Ellen Widmer,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 ina.第116页。
    502(清)完颜恽珠编撰,同上书,卷十二,第4页。
    503(清)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王英志标点《随园全集》三,第740-741页。
    505参看康正果, 《泛文与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
    506参看李汇群,同上书,第109页。李汇群将“物化”解释为“将笔下的书写对象作为单纯的物体对象来描写……在这种物化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文人对自己文字和文情的关注,而非对书写对象有着发自内心的丰富情感。”
    507关于女性写照的流行及其文化意义,参看毛文芳, 《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第302页。
    508陈文述, 《李晨兰女士生香馆遗集序》, 《颐道堂文钞》卷十。
    509《颐道堂诗外集》卷六。
    510关于顾太清的家世和姓氏尚有不少议论。甚至她是否满人,还不能下明确结论。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她本为西林觉罗氏,后改姓为顾, 名春,字子春, 道号太清。她是清初大学士、文端公鄂尔泰(1680-1754)的曾侄孙女。其祖父鄂昌(1700-1755)牵扯到某种公案被赐死后,家道中落。 她年幼时在北京生活,11岁后,到过吴中、杭州、福建和广东。 (参看张璋, 《八旗有才女西林一枝花-记清代满族女文学家顾太清》, 《文学遗产》第3期,1996年)但邓红梅对此提出怀疑,为什么唯独她取“西林觉罗”而不取“鄂”姓?
    511此说见于文廷式《琴风余谭》,言太清“初适付共生某。夫死后,复为贝勒奕绘之侧室”(文廷式, 《文廷式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页)
    512所谓“丁香花”公案,指根据顾太清与龚自珍两人的诗句推测,他们在顾太春的丈夫奕绘生前已有暖昧关系。当时此传闻轰动一时,但现在大多数评论家否定这个传闻。但最近邓红梅很慎重地提出他们确实互相认识或交流的可能性。 (同上书,第457页)
    513邓红梅,同上书,第457页。
    514如《清代轶闻》等的野史笔记提出,龚氏和顾太清的丈夫一起任职于宗人府时互相往来,也与顾太清结成暧味的关系。但反对者反驳道,他们不在于宗人府同时工作。现存的文献中,我们找不到顾太清和龚自珍直接接触的纪录,而顾太清有可能通过龚自珍的妹妹龚自璋相认。顾太清与杭州女诗人许云林姐妹和沈善宝进行一辈子的交流,而龚自璋是许氏姐妹的密友。由此可以推测,顾太清肯定认识龚自璋,也不能排除通过龚自璋认识其兄的可能性。
    515李汇群,同上书,第49页。
    516(清)孙原湘, 《韫玉楼集·传》,屈秉筠著,嘉庆辛未年(1811年)集芙蓉藏板。
    517张玉珍,字蓝生,又字韫韫,又字清河。 江苏华亭,张梦喈三女,太仓金瑚妻。她的作品收录于《随园女弟子诗选》第三卷。著有《得树楼集》和《晚香居诗钞》,嘉庆8年(1803)刊本。
    518《桐乡县志》,转引自施淑仪, 同上书,第329页。
    519(清)张玉珍, 《寄呈简斋先生》, 《随园女弟子诗选》卷三。
    520郭松义, 《清代人口问题与婚姻状况的考察》, 《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521关于清代对节烈女性的政策和人们的尚节风潮,已有不少研究。如杜芳琴的《尚烈与倡节》(《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郭松义的《清代的婚姻关系》第九章(商务印书馆,2000年)及定宜庄《清代妇女与两性关系》(杜芳琴主编, 《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都较为全面介绍并探讨清代的节妇烈女问题。
    522(清)袁枚《陈烈妇传》, 《小仓山房文集》卷31,袁枚著,王英志标点, 《袁枚全集》一,第558-559页。
    523例如, 梁乙真也认为陈氏为情而死。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72-74页)。
    524小实上,冯梦龙的《情史》卷一《情贞类》收入一些以“情”为理由选择殉节的女性等很激励的例子。冯氏对此云: “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不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页)。他认为,儒家道德也毕竟植根十“情”。
    525关于吕坤等理学家对殉节女的看法,参看Katherine Carlitz, "Desire, Danger, and the Bo dy: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Ming China", Edited by Gilmartin & Hershatt.ern & Rofel&White, Engendering China, Harvard Univ. Press,1994年.
    526雍正帝在1728年下令曰,真正贤淑的寡妇应活下去,赡养婆媳,抚养后代,以此维护夫家宗族,并禁止官方对制造“愤激之風”的寡妇殉节的奖掖。(《敛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03 <風教>)。此后,乾隆、嘉庆年间的考据学者从礼学的观点反对贞女殉节或守节的习俗。他们的理由是,按照古礼婚姻的成立在于“亲迎”,不在于“纳聘”。如果没有经过六礼和亲迎的程序,算不上是夫妻。因此认为尚未举行正式的亲迎而从定亲人殉节或守节都属于背礼的行为。参看胡发贵, 《清代贞节观念论述》,《清史研究集》第七辑,1990年。527清朝的“尚贞贬烈”政策也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据统计,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闺烈女传》里的节烈女数目,清代有12,323名(烈女有2,841名)而明代则达到35,829名(烈女有8,688名)。参看董家遵, 《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载于鲍家麟编著, 《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牧童出版社。
    528参看杜芳琴, 《尚烈与倡节: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成因》, 《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529与此相反,19世纪后期(同治、咸丰年间)的孀妇作家更常被认为是妇道的实践者。由于该时代的女性生活与文学环境与前代不尽相同,将在本章的第三节另作分析,这里首先主要对嘉庆至咸丰期间的女性作家加以解释。
    530 (清)曹贞秀, 《从妹琼娟未婚守志励节深高寄示言志并见怀之作答之), 《写韵轩小藁》卷,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
    531随着旌表政策的推行,也形成了对不完全满足条例而不受公认的节烈女的同情论。王贞仪也曾为闺友刘药畦表示深切感慨。刘氏明明守了苦节而因为三十岁去世就不被认定其节烈行为。(《刘药畦夫人遗诗序》,《德风亭初集》卷一)
    532胡文楷,同上书,第454页。
    533(清)王端, 《清湘楼诗吊衡阳凌烈妇》,同上书,卷九, 第7-8页。
    534(清)曹贞秀, 《黄宜人家传》,同上书卷二,第26页。
    535(美)曼苏恩著,定宜庄等译,同上书,第84页。
    536《天游阁集》卷五,(清)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同上书,第123页。
    537女性史研究倾向也反映如此的看法。一般认为时间上以宋代为界,女性的地位便开始下降。因此,关于清代女性的研究往往要证明女性在法律、社会地位上的下降。由于清代尚烈倡节风湖可以作为清代女性恶劣生存状态的代表例子,这方面的研究成为清代女性史研究中的热门主题。与此相反,关于宋代以前女性的研究,从婚姻家庭问题到性、性别意识、社会生活、宗教及女戒书等,是包括很多方面的。
    538转引自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539(清)阮元, 《梁恭人传), (清)梁德绳, 《古春轩诗钞》,道光27年(1847)刻本。
    540(清)潘素心,《古春轩诗钞·序》。
    541参看魏爱莲, 《十九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关系网络》,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8期。
    542陈寅恪, 《论再生缘》, 《寒刘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第77-82页。
    543梁德绳的娘家德清梁氏是当时浙江最著名的宗族之一。梁氏的哥哥梁玉绳(1745-1819)也是享有盛名的学者。她的丈夫许宗彦也出身于名声显赫的家庭。父亲曾任广东布政司,许宗彦在十九岁时已中举,后来成为进士。许氏也与阮元有世交,许氏的一个女儿后来嫁给阮元的儿子。
    544京江鲍氏三女史指丹徒人鲍臯的三女儿鲍之兰、鲍之蕙和鲍之芬。她们各有诗专集,而另有 《京江鲍氏三女史诗钞合刻》(光绪8年)
    545(清)鲍之锤, 《序》, (清)鲍之兰《起云阁诗钞》,光绪8年刻本。鲍之兰之夫何沣为太学生,并无仕途纪录。
    546(清)鲍文逵, 《序》, (清)鲍之兰《起云阁诗钞》。
    547这里的“女工”指“女子所作纺织、刺绣、缝纫等事”,是含有性别意义的劳动。
    548参看(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189页。
    549(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205页。
    550明清时期的士人阶层往往被称之为“绅士”或“绅衿”。“绅”指官员, “士”指非官员的士人。据张仲礼, “绅士”除了社会领导阶层、预备入仕阶层外,是对学位、官职获得者的统称。而何炳棣认为,绅士一般只意味着“绅”,应该除外监生、生员等。
    431Chung-li Chang(张仲礼)著, 金汉植等译, 《(?)(中国的绅士)》(韩译本)(原名: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 ty),首尔:Shin-Seo-Won,第170页。
    552李汇群,同上书,第114页。
    553家道看中落,诗情忍弃捐。”鲍之兰《五十感怀》,同上书卷三,第12页。
    Li Yu,同上书,第180页。
    555(清)庄煜, 《邻霎友月之居诗·序》(张纨英著),张曜孙编,同上书。
    556(清)杨继端, 《无米》, 《古雪诗钞》, 嘉庆己巳年(1809)刊本。
    557(清)杨继端, 《除夕呈夫子》,同上书。
    558(清)张纨英, 《四十初度述怀兼答孟缇姊》,同上书。
    559个别载于(清)邱心如, 《毕生花》第六回卷首,台北:文化图书公司,第281页;第八回卷首,第341页; 第八回卷末,第391页;第二十回卷首,第937页。
    560(清)陈同勋, 《原序》, (清)邱心如,同上书。
    561(清)许宗彦, 《序文》, (清)汪端,同上书。
    562参看(清)肃抡, 《序文》, (清)陈文述, 《孝慧汪宜人传》,以上都载于(清)汪端,同上书。
    563(清)管筠, 《序文》, (清)汪端,同上书。
    564“小妹才华世罕俦,百篇斗酒胜名流(自注:克庄耽吟豪饮)”(清)席慧文, 《汪克庄》,同上书卷三。 席慧文在这里始终把汪端称为克庄,但根据“其婿陈小云(指汪的丈夫陈裴 之)”句, 克庄指江端无疑。
    565参看(清)梁德绳, 《序文》, (清)汪端, 《明三十家诗选》,同治12年(1874年)蕰兰吟馆重刊本。
    566曹氏为江端的《明三十家诗选》、席慧文《瑶草珠华阁诗钞》,陈慧殊 《香远斋诗藁》写序文,还为满洲人睿太福晉《问诗楼合刻》 (1792年刊本)写後序,也为陈端敬《合杏楼稿》写跋文。除此外,她身为文学先辈,积极勉励地方晚辈女性作家。
    567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188页。
    568顺治18年(1661),清朝律例中规定:“凡妇女不许私入寺庙烧香,违者治以奸罪。”(《清会典事例·刑部》卷766)
    569恽珠除了《正始集》外,还有几种出版物。据恽珠的长媳程孟梅,恽珠曾把憨山大师的《觀楞伽记》重印出版。(《正始集·跋语》)
    570(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247页。
    571(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227-228页。
    (?)(清)钮如媛, 《序》, (清)孙德英,同上书。
    (?)张煜, 《明清比丘尼与闺阁女性的生活、写作比较》, 《东方丛刊》,2007年1月。
    (?)(清)管筠, 《西泠闺咏序》, (清)陈文述编, 《西冷闺咏》。
    (?)康正果, 《泛文与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
    576(清)陈文述, 《哭子妇汪宜人》, (清)汪端, 《自然好学斋诗钞》。577玉章经指《大洞玉章经》,是玉清神母原君口授原始法王和诸天隐讳,集成经典。
    578康正果,同上文。
    579(清)陈文述,同上文。
    580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白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75页。
    (?)孙楷第, 《中国通俗小说书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16-217页
    (?)康正果认为,虽然汪端对张士诚的评价缺乏说服力,而汪端所赞叹的是一种不服从的精神。(《泛文与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
    (?)参看(清)汪端, 《瑶谭精舍礼洪济真人像诗》, 《自然好学斋诗钞》卷九。
    (?)“我今年闭关学道,久谢笔墨。 金石书画等诸过眼烟云矣。” 《题金云门女士画梅》, 《自然好学斋诗钞》卷九。
    585(清)吴藻, 《香南雪北词·自记》,徐乃昌编,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五集,光绪24年(1898年)本。
    586关于吴藻的婚姻,黄嫣梨作了考证。吴藻的丈夫性黄,从商。但对其人的具体状况,无法考得。吴藻的词作品中,夫妇无一首唱和之作,也无提及其丈夫事,可以证明夫妻感情不甚笃厚。但从吴藻交游之广来看,丈夫好像对她的生活不大干涉。 (黄嫣梨, 《清代四代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587(清)严荣华,《写韵楼诗抄·识》(王瑶芬著),同治辛未年(1871)重刻本。
    188Kathryn Bernhardt, "A Ming-Q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Women's History?The Persp
    eclive Law". Edited by Gail Hershatter, Emily Fonig, Jonathan N.Lipman and Randall Stros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ian,Stanford Univ.,Press.Stan ford,California,1996年.
    (?)参看杨剑利, 《论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清法典看》, 《江海学刊》,2006年3月。
    (?) (清)袁枚, 《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 《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袁枚全集》一,第793页。
    591(清)许宗彦, 《序》, (清)孙云凤, 《湘筠馆诗》,嘉庆十九年(1814)杭州爱日轩版。
    592转引自施淑仪,同上书,第326页。
    593扬州籍妓女工微(约1600-1647)皈依禅宗后,伴随谭元春、锺惺、陈继儒等出游,并出版了游
    记《名山记》。
    (?)高彦颐云,地理限制是闺秀诗人最容易通融的界限。Dorothy Ko,同上书,第219页。
    395Dorothy Ko,同上书,第220-224页。
    (?)Susan Mann, "The virtue of travel for women in the Late Imperial", Edited by Bry na Goodman and Wendy Larson, Gender'in Motion-Division of labor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5年)她列出了明清时期女性旅游的类型以及人们对此的诠释。她指出,闺秀的出游记录往往用于强化父权制,确认妇女的德性的目的上。
    (?)(清)张纨英, 《餐枫馆文集》卷一, (清)张曜孙编,同上书。
    (?)根据陈蕴莲的《信芳阁诗草》(光绪庚子重印本)中的诗歌,她留在家乡时,唱和吟咏的对象极为限制,主要以丈夫、姐妹等家人为主。而移居于京师后,她的交游圈得以社会性的扩展。她在那儿认识了沈善宝等京师闺秀作家群,从而扩大了自己的文学交流网络。
    (?)参看钟慧玲,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归诗的探讨》,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
    600(清)王鹏运,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序》,转引自胡文楷,第872页。
    601如张芬《虎丘竹枝同席姊耘芝作》(《两面楼诗藁》中)和尤澹仙《湖上泛舟同清溪夫人作》(《晓春阁诗集》)等。
    602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第188页。
    603(清)王琼, 《寄骆听秋夫人》, 《爱兰诗钞》第30页,附于《吴中十子诗钞》四卷本。
    604(清)法式善, 《梧门诗话》卷十五。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 《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20页。
    605(清)顾太清, 《题钱塘女史沈湘佩鸿雪楼诗集二首》,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 《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06参看(清)归懋仪, 《绣余续草·序》,道光三年(1823)刻本;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四。
    607关于她的身世,参看施淑仪,同上书,第358页: (清)曹龙树《淡仙诗抄·序》(熊连著)
    608如她在《遗怀柬先砚农先生》里云: “浮世可能消厚福,毕生惟是感知音。”(《淡仙诗抄》卷四)。
    609(清)曹龙树,同上文。
    610(清)黄洗,《淡仙诗抄·跋》。
    611汪玉轸的《宜秋小院诗抄》里占最大的比重的作品是与男性文士有关的提画、唱和之类的诗。如《送袁湘湄先生之淮上》、《题袁笛生先生风雨忆兄图》、 《题吴兰雪先生神田十忆图》、《题王兰泉先生三泖渔庄图》等。
    612(清)朱铁门, 《汪宜秋女士小传》, (清)汪玉轸, 《宜秋小院诗钞》,嘉庆14年刊本。
    613参看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参看聂欣晗, 《清代女诗家沈善宝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另外,张宏生在《才名焦虑与性别意识-从沈善宝看明清女诗人的文学活动》一文中,把沈氏的婚姻年龄推测为二十九。
    (?)(清)李世治,《序》, (清)沈善宝《鸿雪楼初集》,道光16年(1836年),鸿雪楼刊本。
    616(清)李世治,同上文。李世治着笔的年代是道光戊子年,即1828年。当时沈善宝二十一岁,还在婚前。
    617Ellen Widmer,The Beaut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 ina,第173页.
    618参看(清)胡履春, 《麦浪女弟子诗·序》,胡文楷,同上书,第935页。
    619“遗民型”“名士型”等的分类见于严迪昌的《清诗史》。他所提的“遗民型”作家是汀端 淑,“名士型”是黄媛介。
    620 (清)陈文述, 《西泠闺咏》卷十四,丛书集成续编第64册,第580页。
    621(清)段骧《绣余续草·序》与(清)戈载《绣余续草·序》,道光癸未年(1823)刻本。
    623五卷本《绣余续草》的作品大多数是她当归塾师时的作品,而这时的作品最多的题材是题集、题画类,还有如 《周听云观察岁除赐金志谢》、 《听云观察岁除赐物赋谢》等以交际为目的的诗。而审关功能的诗歌则较少。
    (?)参看(清)归懋仪, 《王渡阻風》, 《绣余续草》(五卷本)卷三, 第23-24页。
    624《舟泊泖湖望月》与《吴江舟阻》, 《绣余续草》(五卷本)卷三。
    625高彦颐认为,黄媛介介于内外之间,也可以说明当时家庭环境也是可以妥协的,具有可渗透性的。参看Dorothy Ko,同上书,第129-134页。
    626五卷本《绣余续草》卷三,第9页。
    627《己巳中秋客居吴下次月满楼丁卯中秋家晏韵》, 《绣余续草》(五卷本)卷三,第12页。
    628参看梅家玲, 《汉晋诗歌中思妇文本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钟慧玲主编, 《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化》,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629《秋夜感怀寄外》, 《绣余续草》(五卷本)卷三,第23页。
    635(清)陈文述, 《答归佩珊女史并劝移家吴门》 (《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8页), 《佩珊有移居吴门之意,有尼之者,以诗见寄,辄为答之》(《颐道堂诗外集》卷六,第9页)
    636(清)许振袆, 《读选楼诗稿》(于采苹著)卷九,第6页,光绪24年甲午(1894)东河督署刊本。
    637(清)王采苹, 《己未夏日自楚返豫道中作》, 《读选楼诗稿》卷八,第5-6页。
    638曼索恩把《南归纪程》这篇文章解读为“妇道的纪录”。参看Susan Mann, "The virtue of travel for women in the Late Imperial"。
    639(清)许振袆, 《读选楼诗稿·序》。
    (?)(清)林尚辰, 《诰封夫人外灿曾母左太夫人寿言节略》, (清)左锡嘉, 《冷唫仙馆诗稿》,光绪辛卯年(1891)刻本。
    641(清)廖平, 《浣香小草序》, (清)左锡嘉,同上书。
    642参看(清)左锡璇, 《冷睑仙馆诗稿·序》。
    643(清)左锡嘉, 《冷唫仙馆诗稿·自序》
    644(清)周天麟, 《冷唫仙馆诗稿·序》。
    645左锡嘉的《冷唫仙馆诗稿》分成《浣香小草》、 《吟雪集》、 《卷葹》及《冷吟集》。 《浣香小草》卷收录婚前作品, 《吟雪集》收录婚后至丈夫死亡前的作品, 《卷施》及《冷吟集》则收录孀妇时的作品。最后附加其夫曾咏的诗篇《吟雪》卷。
    616(清)左锡嘉, 《癸亥冬月题自绘孤舟入蜀图于义鱼摊舟次序》, 《冷唫仙馆诗稿》卷四。
    617(清)左锡嘉, 《扶柩至家》, 《冷唫仙馆诗稿》卷四。
    618(清)曾国荃, 《冷唫仙馆诗稿·序》。
    649(清)林尚辰,同上文。
    650(清)左锡蕙, 《冷唫仙馆诗稿·序》。
    651(清)卞宝第, 《冷唫仙馆诗稿·序》。
    652他们也许没能看到十四卷本,只找到沈氏婚前出版的四卷本。排印本《鸿雪楼初集》根据四卷本而成。
    653孙贤瑄《跋一》, (清)沈善宝著,沈海元编, 《鸿雪楼初集》,民国排印本。
    654当时呼吁女权的不少人士认为,旧道德与新文明并不矛盾。甚至有人回到坚守旧道德的传统藩
    篱。参看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章《新教育与旧道德》、第三章《晚清女报的性别关照》。
    655葛嫩是明末妓女,是孙临的情人。扬州失守,两人同往福建军旅,率兵抗清,而最后,清军调集众兵围攻,克咸、嫩娘被俘,都殉节。 (清)余怀, 《板橘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656吴伟业通过《园园曲》把陈园园视为无奈无力的“牺牲者”,而据康熙年间钮琇的《觚賸》所述,陈园园为了忏悔罪过,退居正妃,当女官。关于明末清初女性形象的政治解读,参看李惠仪,《祸水,薄命,女英雄-作为明亡表征之清代文学女性群像》(胡晓真编,《世变与维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年)
    657(美)孙康宜, 《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文学经典的挑战》,第337页。
    658(美)孙康宜,同上书,第339页。
    659钟慧玲, 《清代女诗人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第492页。
    660邓红梅,同上书,第520页。
    661(清)沈善宝, 《名媛诗话》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646页。
    662(清)沈善宝, 《名媛诗话》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646页。
    663(清)张纶英, 《绿槐书屋诗》卷三,同治戊辰(1868)重刻本。
    664 1860年,英佛联军进攻北京。此时,顾太清的妹妹下落不明,诗友沈善宝又失去了故乡的联络,无法确认沈氏的居所。她以亲友的安危为中心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天游阁诗集》卷七,《咸丰庚申重九有感湘佩书来借居避乱数口未到,又传闻健锐营被夷匪烧毁。家霞仙不知下落,命人寻访数日未得消息,是以廿八字记之》)。
    665(清)陈丽芳, 《时在粤西家大人因发匪四起,告病回南,杳无信。至是年,小儿女患痘夭殇,悲感偶作》, 《寿筠移诗藁》,民国14年(1925年)刊本,第8页。666(清)陈丽芳, 《外子殁后,发匪正炽,遗一女四子。留滞郁林州公所蒙谊父吴伯荫观察信召回省并命附解饷之便,同行于腊月十四日就道途中,辛有兵壮护送获免于难,爱将沿途崎岖景象,即事叠成的绝句二十有四首》, 《寿筠簃诗藁》,第8页。
    667(清)陈蕴莲, 《信芳阁诗草》卷五,第3页。
    668王绯,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页。
    669关于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参看黄霖, 《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1-347页。
    670(美)孙康宜, 《文学经典的挑战》,第341页。
    671据邓红梅所述,伤感性、凄凉性的语调是在道光以后至民国社会变革之前女性词的主旋律。(同上书,弟490页)其实这种伤感情调均见于19世纪后期的整个女性诗歌文学中。
    672将在第四章所示,该时代的出版次数虽然增加,但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惠于近代读书市场的增长及出版文化的发展。而且很多出版不是当代女作家的初刻,而是是前代作家著作的重刻。再说较之19世纪前期,对女性作家及女性文学的关注程度明显减少。
    673关于明末清初闺秀作家作品的爱国气节,参看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96页。
    697《天游阁集》版本有几种。1、石印本:根据毛广生的抄本刊印。现在留下第一、二、三、五卷,缺漏第四卷。2、徐乃昌刊本:分成上下两卷。虽然作品数字极少,保存其他刊本没有的作品。3、風雨楼刊本:根据陈士可所藏的抄本刊刻的。将第五卷分为第四、五卷,另有补遗。4、日本内藤炳卿所藏抄本:第一、二、三、五卷与陈士可抄本大体相同,还补充了四、六、七卷,是较为完整的七卷本。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参照几种版本编为最完整的七卷本。
    (?)Ellen Widmer,The Beauty and the Book一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 ina,第11页。
    699参看叶树声、余敏华, 《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话》,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
    700《阅江学刊》.2009年第2期。
    701据载于《写韵楼诗集》的《先母写韵楼遗集刻竣感赋》,吴氏死亡30年后,受到吴某的帮助,她的儿子可以重刻这本书。现在被留存下来的就是这个道光年代的重刻本。
    702(清)左锡嘉, 《冷唫仙馆诗稿·自序》。
    703(清)赵同钰, 《韫玉楼集·述略》(屈秉筠著)。
    704蒋士铨、周大榜、袁枚为这本诗集写的序文的年代分别为1784年、1786年与1792年。
    705(清)潘汝炯, 《不栉吟·序》。
    706“吾姊虚白诗十卷,由京师编辑而寄来者姊壻江解元听舫也,选二卷授筑氏者吾父也。”(潘维堦, 《不栉吟·跋》)
    707潘素心的丈夫汗润之在题词里表示,潘的弟弟通过书信告诉他潘素心诗稿的出版计划。他也意识到妻子婚姻后书写条件的恶化,在题词中云:“作妇何如作女时”,
    708四女当中,为长女张(?)英《澹蘜轩初稿》撰写题跋的有17人,写题词的有53人。当然这与张(?)英的广阔交游网也有关系。但男性题词者大都受其弟张曜孙的邀请。
    709(清)鲍之锤《起云阁诗钞·序》,光绪8年(1882年)刊本。
    710(清)杨志濂, 《绿梅影楼诗词存·附识》(顾翎著),光绪戊戍(1888)刊本。
    711潘文年, 《清代中前期的民间刻书及其文化贡献》, 《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32卷第2期。
    712胡明, 《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
    513Susan Mann,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第165-166页。
    (?)(清)钱守璞,《绣佛楼诗稿·序》,同治8年(1861年)刊本。
    715除了《绣佛楼诗稿》外,她还有《梦云轩诗》。陈文述所编的《碧城仙馆女弟子诗》收此书。《碧城仙馆女弟子诗》的初次出版到底在何时,尚难以确定。现在通行的《碧城仙馆女弟子诗》是1915年西泠印社聚珍版。另外有只收3位女弟子诗的道光22年(1842年)《碧城仙馆女弟子诗》二卷本。但从陈文述的生卒年(1771-1843)和女弟子活动时间来推测,钱氏的《梦云轩 诗》肯定是她年轻时的作品。
    716(清)赵棻, 《滤月轩集·自序》。自序被引证在第一章中
    717(清)陈文述, 《颐道堂文集·金纤纤传》。
    718(清)严炳, 《宜秋小院诗钞·跋两女士诗后》。
    719她自己虽然说她丈夫很支持她,但好像没从丈夫那里得到过任何帮助。她三十岁就死亡,其夫 也早亡,且没有后嗣。她生前把自己的原稿托付给剻夫人,再经过三人的手,她的原稿终于列入于《金陵从书》里并得以出版。
    720(清)孙均, 《生香馆诗词·跋》。
    721(清)黄洙, 《澹仙诗钞·跋》。
    722(清)段骧, 《绣余续草·序》(一卷本)。
    723(清)魏文瀛, 《绣余续草·序》(五卷本)。
    724(清)金监, 《绿槐书屋诗·书后》,同治戊辰年(1868年)刊本。
    725当初张曜孙出版《阳湖张氏四女集》时,吕儁孙没为此总集署名。
    726“吾乡盛撰述艺苑多专门,乾嘉侈坛坫,先辈推洪孙,其气吞江东……”(清)吕儁孙, 《绿槐书屋诗·题辞续刻》。727现存《鸿雪楼初集》有四卷本和十五卷本。四卷本里收的诗歌至乙未年(1835),而序文的年代是道光丁亥年(1827)、道光戊子(1828)、道光16年(1836)等不等。十五卷本的诗歌时间至咸丰4年(1854)。沈道光十七年(1837)北行抵京,第二年结婚。从此可以推测, 《鸿雪楼初集》初刻本,是她婚前在杭州时出版刊印。十五卷本的刊刻年代不详,而可以确认在原来的四卷本上加上婚后的作品。
    728(清)佟景文, 《鸿雪楼诗选初集·序》,道光16年(1836),鸿雪楼刊本。
    730(清)马素贞, 《爱兰书屋·序》,附于《吴中十子诗钞》四卷本。
    731作者陶贞怀在自序云:“(天雨花)别本在清河张氏嫂,莒城张氏嫂,同里蒋氏姊,高氏姊,管氏妹,并多传抄讹脱,身后庶将此本丁宁太夫人寄往清河。”(清)陶贞怀, 《天雨花·原序》,陶贞怀著,李平编校, 《天雨花》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884年。
    732胡晓真,同上书,第64页。733“重新解释”是英文词“reappropriation”的翻译。如直译,应把它译为“再次挪用”或“重新占有”。这里的“reappropriation”用于现代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某种符号被理解为与原本的意思完全不同的那种情况。比如,部分女权主义者主张对女性性(femininity)的重新解释,就是说,虽然所谓“女性性”源于男权主义社会,但尚呈现别十男性性的女性固有的价值,因此可以对男权主义和制度的斗争有所作用。本文的“重新解释”指,抄写者在传抄原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独创的诠释和理解,可以创造出与原本的意味不完全相同的另外新的文本。其实,每个读者阅读文本时,都要经过这种“重新解释”的过程才能读完其文本。估计,侯芝的《金闺杰》就是这种“重新解释”的结果。
    734参看《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家陈端生》,张宏生、张雁编, 《古代女诗人研究》(原载光明日报 1961年5月4日)。
    735阿英, 《弹词小话引》, 《小说二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736(美)曼素恩著, 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238页。
    737转引自鲍震培,同上书,第273页。
    738胡晓真,同上书,第65-66页。
    745参看Ellen Widmer, "The Trouble with Talent:Hou Zhi(1764-1829)and Her Tanci Zai za otian of 1828":胡晓真, 《女性的小说出版事业-由弹词编订家侯芝淡起》(同上书中)
    758侯芝在《再生缘》序中提到: “近改四种”,而写序文的道光1年时她正在撰写《金闺杰》中,而之前的改编作品,目前只有《锦上花》。因此,可以推测另有两部弹词她所改编。
    759目前看不到她的诗文专集,而她的诗文分别收录于江珠著《小维摩诗稿》(1811年)、骆绮兰编《听秋轩闺秀同人集》(1797年)、王豫编《群雅集》(1811年)等。760侯云锦,字子有,号抑庵。他有文名,工诗画,但官场上不顺利。魏爱莲提出,侯云锦等的兄弟为侯芝介绍江南著名女诗人结识。参看‘'The Trouble with Talent:Hou Zhi(176-1829)an d Her Tanci Zai zaotian of 1828"。侯云锦还为侯芝的子女授课。
    761Widmer慎重推测19世纪初侯芝出版弹词时,很可能有男性兄弟的介入。按照她对女性传统的尊重,她不会直接接触书商。当然这种假设也可以成立,但笔者认为其动机不能归结到传统道德因 索。如果侯芝真的在意道德上的问题,她当初根本不想在自己的名字下出版弹词。
    (?)(清)名桔道人, 《娱萱草弹词·缘起》,光绪20年(1894年)刻本。
    这梳序文只交待了李桂玉出生于甘肃, 嫁给湖南人。我们无法得知福州是否她的原籍。据薛油《书曲散记》,在1962年当时86岁的叶清芬回想年幼时遇见的李桂玉。李氏晚年设馆教徒,将《榴花梦》的原稿交给三名热心学生抄写,以此当她们的嫁妆。据此可以推测,在光绪年间李桂玉在人世。她《榴花梦》的自序写于1841年。如果假设当时是30岁前后,四十年后的1881年,她大约是70多岁。(参看《榴花梦·前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542页。
    (?)(清)耐冬老人, 《娱萱草弹词·题词》。
    (?)(清)黄传驥, 《国朝闺阁诗柳絮集·黄叙》,咸丰3年(1853)蕉陰小榥刊本。
    (?)Gracc S.Fongl(?)出,王端淑虽然也重视女诗人道德操守方面的标准,却以宽容的态度尽量收入所有女子的作品。(同上书) (?)关于恽珠与《正始集》,已有不少研究者给予关注。参看(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同上书,第122-144; 摄欣晗, 《论国朝闺秀正始集在“教化”与“传世”间游走的诗学思想》, 《满族研究》09年2期;Ellen Widmer,The Beaut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 n in Nibeteenth Century China,第127-134页
    (?)(清)完颜恽珠, 《国朝闺秀正始集·例言》。
    (?)葛兆光,同上书,第386页。
    (?)恽珠本人是汉族,而且是享有盛名的忠臣恽日出(1601-1678),画家恽寿平(1633-1690)的后裔。但她归于满族完颜廷(?),结成满汉家庭。后来由于其子完颜麟庆升为高官,恽珠被封为一品太夫人。
    (?)胡文楷将钱谦益的《列朝诗集》中《闺集》的著作权归属于柳如是(第433页)。到目前为止,无法证实其事实,但从选人标准可以看出,柳如是至少很大程度上参与其编选工作。
    (?)恽珠在《国朝闺秀正始集·例言》表明了最明确的编辑方针。她把过去的女性诗选集批评为“未免偏尚才调”.宣言除了像柳如是守“晚节”的少数例外,妓女的诗歌一律不录。
    777(清)完颜恽珠编, 《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十四。
    778据《名媛诗话》所述,张(?)认为“《撷芳集》收闺秀诗太滥, 《正始集》选闺秀诗太简。故另选闺秀诗一集搜罗深富,尚未付梓。”(沈善宝, 《名媛诗话》卷八,第6页)从此可以看出,虽然《正始集》享有相当大的盛名,当时不少闺秀对恽珠的选诗标准提出不同意见。张氏的诗选虽然没能被刊印,也可以看出闺秀诗人对文学标准及经典的看法并不一致。
    779(清)钱三锡, 《妆楼摘艳·序》,胡文楷,同上书,第919页。
    780(美)孙康宜, 《文学经典的挑战》,第84-86页。
    781(明)沈宜修, 《伊人思·自序》, (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 《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82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沈氏的两个女儿突然前后死亡,三年后沈氏也去世了。 《伊人思》的编辑上作在女儿的死亡以后才开始,但她没编完此书就病死,是沈氏的丈夫叶绍袁将之刊印出版。
    783“丙戍冬,复检旧匣所存名媛诗,命夫子(按:指恽珠的长子麟庆)兄弟广为蒐辑,亲加选定。”(程孟梅, 《国朝闺秀正始集·拔语》)。恽珠和麟庆为《正始集》的编撰花了不少经费。如,他们曾想以高价购买清初著名女作家顾若璞的《卧月轩集》而未成(赵棻《黄夫人卧月轩集跋》)。顾若璞在《续编》才被收入。
    784(清)潘焕荣, 《辛卯孟春,颐园兄自梁园返署,以方伯麟太夫人所选《正始集》相示,愚姊妹拙作并蒙采录,赋此邮寄呈谢》, 《正始集·题词》。
    785参看王力坚《(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清)毛国姬, 《湖南女士诗钞所见·弁言》,道光甲午(1834)刊本。
    787 Kang-I Sun Chang,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 on Strategies"
    788在《湖南女士诗钞所见》卷八“毛国姬”条,简略地记她的身世。
    789例如《阳湖张氏四女集》中,单在《澹蘜轩初稿》一本多达16名人士写题跋,53名写题词,以此参与这套介集的编撰。
    790(清)洪齮孙, 《澹蘜选初稿·题跋》。
    791(清)戴燮元, 《京江鲍氏三女史诗钞·序》,光绪八年(1882)刊本。
    792(清)汪瑔, 《秋水轩集·重刻序》(庄盘珠著),冒俊编《林下雅音集》,光绪10年(1884)如皋冒氏刊本。
    793(清)冒俊, 《重刊自然好学斋诗钞·后序》,冒俊编《林下雅音集》。
    794梁章钜,字茝中,号茝邻。二十八岁成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阿片战争前后以抗英斗争闻名。关于这本诗话的概括,参看张丽华, 《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
    (?)参看梁韵书《闽川闺秀诗话·序》, 《香艳从书》第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参看王力坚《‘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笔者所看到的版本是民国年间的刊本,而编撰者1894年死亡前有初本。据郭前孔,另有光绪年间的抄本。
    798在《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载一系列有关女性诗总集的概括性介绍,即张丽华《梁章据‘闽川闺秀诗话’》、郭前孔《丁芸‘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史化《王蕴章‘燃脂余韵’》、张丽华《雷瑨、雷瑊‘闺秀诗话’》。
    799参看张敏慧, 《徐乃昌刻书文化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800张敏慧,同上书,第15-16页有徐乃昌的出版书目。藏北京图书馆的有5种,其中有一种6集本。笔者参阅的光绪22年版是10集本。另外我还阅览了光绪24年(1898)本,而这本只有八集,还只保留王鹏运一人的序,删去其他两人的序文。
    801参见严迪昌, 《清词史》,第570-575页。
    802单士厘, 《请闺秀正始再续集·例》,民国元年(1911)活字印本。
    803单士厘,字受兹,浙江萧山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博学能文。婚后不久,她带儿子出国赴日留学,学日文和日本文化。1903年又陪夫赴俄国。此行前后80余日的所见所闻,辑成《癸卯 旅行记》。1905年后,其夫钱恂相继任欧洲各国外交官,而她也直留在当地,学到西方语言和文化,后来又辑成《归潜记》12篇。她在当时女性中,算是最开明,也最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的人。但据说她却仍推崇中国的传统道德,认为乃西方所不及。
    804参看薛凤昌, 《松陵女子诗征·例言》,吴江费氏华萼堂铅印本,1919年。
    805红梅阁主人、清晖楼主人辑, 《清代闺秀词钞·范例》,民国11年(1922)本。
    806张丽华, 《雷瑨、雷瑊‘闺秀诗话’》。
    807郭前孔, 《丁芸‘闽川闺秀诗话续编’》。
    808杨蕴辉, 《闽川闺秀诗话续编·书后》,1914年刊本。
    809郭前孔,同上文。
    810转引自史化《王蕴章‘燃脂余韵’》。
    812朝鲜代表的女性理学者。她以27岁就当寡妇,也没后嗣,因此一生努力经营儒学理论、从事书写。她的《允挚堂遗稿》收入儒学理论性的文章、散文、汉诗等。如下的女作家基本上没名,只有号。朝鲜的士族女性很少有名字,一般以娘家的姓氏来称呼,这些号一般都死后家人为她取的。
    813文臣洪仁模的妻了,左议政洪(?)周的母亲,朝鲜后期代表女性文人,著有《令寿阁稿》,收入36篇诗作品。她的女儿洪原周也是著名的女诗人。
    816(朝鲜)洪爽周, 《贞敬夫人行状》(徐令寿閤 《令寿閤稿》中), 收于《韩国女性诗文全集》3,首尔:国学资料院(影印本),2003年。
    818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以清中期以来朝鲜使者的纪录“燕行录”研究为中心,相关研究在中韩两国同时进行。在韩国,关于“燕行录”的研究主要从史学和文学两方面着眼,而除了使者的官方纪录外,以旅行者的私人身份撰写的“使行文学”也最近受到研究界的关注。而本文引用的各种文献资料既收于“燕行录”或“使行文学”里、,也来自于其他个人笔记之中。
    819(朝鲜)李德懋, 《青壮馆全书》卷34《清脾录》<潘秋(?)>条, 《韩国文集丛刊》第253册。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的网站(www. minchu. or. kr)提供原文。
    820(朝鲜)洪大容, 《湛轩书》外集卷二《杭传尺牍》, 《乾净衕笔谈》初八口, 《韩国文集从刊》第248册。
    821(朝鲜)李德懋, 《青壮馆全书》卷63《天涯知己书》,“笔谈”条, 《韩国文集从刊》第259册。
    822关于她的作品传入中国的过程和收入文献的具体情况,参看朴现圭, 《明末清初文献所录朝鲜许兰轩作品之实况》, 张宏生编, 《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
    823据葛兆光先生所言,18世纪来华的朝鲜人对中国的看法,已不同于明朝时期了。他们视满族统治者为夷族,不把清朝当作“中华”,之前朝鲜人怀有的文化“认同感”已不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参见《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题》, 《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八十一辑。
    824关于18世纪朝鲜人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参看(朝鲜)金昌业, 《老嫁斋燕行日记》卷二
    “任辰年十二月五口”、“癸巳一月一口”(《燕行录选集》卷四,韩国古典翻译院:http://d b.itke.co.kr)及(朝鲜)崔德重, 《燕行录》三月一日(《燕行录选集》卷三)
    825(朝鲜)洪大容, 《湛轩书》外集卷二《杭传尺牍》, 《乾净衕笔谈“十四日。
    826(朝鲜)李德懋, 《青壮馆全书》卷34《清脾录》,“闺人雅正”条。
    827(朝鲜)李德懋, 《青壮馆全书》卷19《雅亭遗稿》, “潘秋(?)庭筠”条。
    828(朝鲜)李德懋, 《论诗绝句。有怀篠饮,雨邨,兰坨,薑山,泠斋,楚亭》, 《青壮馆全书》卷11《雅亭遗稿》。
    829与明清社会相比,朝鲜社会的身份阶层的界限非常严格。朝鲜人在身份上被分为两班(统治阶层)与常民(被统治阶层),每人的身份代代相传,而中人在于两班与常民之间。作为身份阶层,中人尤其17世纪以来活跃于朝鲜社会的各领域。中人主要从事译官、医官、律官等专门技术行业,往往对政治、经济、国际问题等的实务具有相当的认识,并怀有实事求是的观念。但他们在官职的种类、提升限度等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他们社会位置的双重性和思想的灵活性可以被发挥于国际交流方面,如下所示,19世纪与清文人进行交流的代表朝鲜人李相迪也是中人。
    831(朝鲜)朴齐家, 《贞黎阁三集》, 《韩国文集丛刊》第261册。
    833参看《藥泉集》第二十七, 《提拔》, 《题林碧堂七首稿后》。
    834(朝鲜)李德懋, 《入燕记》五月十九号, 《青庄馆全书》卷之六十七。
    (?)《妇人诗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兰室谭丛》。
    (?)(朝鲜)洪大容, 《湛轩书》外集卷二《杭传尺牍》, 《乾净衕笔谈》十六日。
    837《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题》, 《中华文史论从》总第八十一辑。
    (?)(朝鲜)朴思浩, 《兰雪诗龛》,《心田稿》三。
    (?)(朝鲜)申纬, 《警脩堂全藁》册十三, 《仓鼠存藁》一, 丁亥正月至六月, 《韩国文集丛刊》第291册,第301页。
    (?)《警脩堂全藁》册十五, 《江都绿》一, 戊子九月至己丑九月, 《韩国文集丛刊》第291册,第331页。
    842《警惰堂全藁》册二十六, 《覆瓿集》三,己亥十一月至庚子三月, 《韩国文集从刊》第291册,第586页。
    843《警惰堂全藁》册十五, 《江都録》一,戊子九月至己丑九月, 《韩国文集丛刊》第291册,第334页。
    844(朝鲜)申纬, 《题钱塘女史湘佩沈(善宝)墨枚后》, 《警惰堂全藁》册二十九, 《覆瓿集>十一甲辰正月至乙巳七月。
    845在中国,把女性作家称为“女史”,并不是很罕见。但在朝鲜,一般“女史”一名只指周代宫 里的女性史家(彤管),而中纬把女诗人称为“女史”,是极为罕见的例子。
    (?)李春姬, 《藕船 李相迪(?) 晚清文人(?) 文学交流研究》,首尔大学博士论文,2005。
    (?)(朝鲜)李相迪, 《恩诵堂集》卷一, 《韩国文集丛刊》第312册。
    (?)李春姬,同上书,第83-84页。
    (?)太平战国期间,张曜孙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抗战,而张氏把自己目睹的种种惨象都记载了下来,后来寄给李相迪。张曜孙的长篇尺牍全文收于李相迪的《海邻尺牍》里。
    851李春姬,同上书,第132页。
    852除了《海邻尺牍》外,李相迪还编了《海邻尺素》(不分卷,抄本),这里包括仪克中、江喜孙、阮福、张丙炎等40名清国人士的尺牍。
    853(朝鲜)李相迪, 《恩诵堂集》卷八, 《诗》乙巳。
    (?)(朝鲜)李相迪, 《肄书图题辞》,张纶英《绿槐书屋诗稿》附录卷三,第4页。这首诗还见于李相迪《恩诵堂集诗》卷八。
    855(朝鲜)李相迪, 《张伸远曜孙嘱题比屋联吟海客琴樽二图》, 《恩诵堂集》卷七。
    856据Park Moo-young,除了李相迪外,还有金正喜、中纬等当代朝鲜的代表艺术家都题过这幅画,而目前笔者还没发现两人题比屋联吟图的诗。
    857(朝鲜)李相迪, 《恩诵堂集》续集《文》卷一, 《韩国文集从刊》第312册,第226页。他没注明撰写这篇序文的年代,但无疑是张曜孙在武昌任职,且女儿、女甥们都在室的期间。张曜孙的女甥王采苹(涧香)于1850年出嫁,而《棣华馆诗课》刊刻于1850年。这篇序文也可能写于1850年前后。
    878(朝鲜)李相迪, 《恩诵堂集》续集《诗》卷九(壬戍)
    879(朝鲜)李相迪, 《恩诵堂集》续集《诗》卷九(壬戍)。
    (?)Susan Mann, 《The Talent 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第118-119页。目前我还没看到能够证明那次燕行时两人相遇的资料。但从李相迪与张氏一门长久而深厚的友谊来看,充分有其能性。
    861(朝鲜)金正喜, 《阮堂先生全集》卷十, 《韩国文集丛刊》301册,第182页。
    862(朝鲜)金正喜, 《阮堂先生全集》卷六, 《韩国文集丛刊》301册,第124页。
    (?)朝鲜人对女性文学的观念比中国保守,但对女性阅读小说却J采取较宽容的态度。现在被确认为女性作品的还留存几部,而最可靠的女性小说是《玩月会盟缘》和《玉鸳再合奇缘》。这两部作 品都是朝鲜小说史上空前的浩瀚巨作, 《玩月会盟缘》共有180卷180册,是韩国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作品。就内容而言,描写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婚姻、家庭琐事、政治斗争以及战争等,有很多地方与女性弹词颇为类似。
    865参看首尔大学圭章阁收藏《玉鸳再合奇缘》《笔写记》。
    866《樊(?)先生文集》卷33, 《女四书序》。
    867 1874年的学余堂刊本,版本最多,便于阅览。因此现行研究者大多基于这一版本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同年刊刻的书坊未详的一个版本也使用了学余堂刊本,而这一版本没有注明书坊,只有“ 堂梓行”字样,很可能是盗用别的藏版的。我将1874年学余堂本与1862年的宝树堂本作比较。
    868上引的回目都是在本文中提示的,而在序后目录中的回目与此不同,而完全与学余堂刊本相同。
    869叶懿慧, 《侯芝及其弹词小说研究》,嘉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60页。
    870《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第405页。
    872《再生缘》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清道光年间的宝宁堂刻本,是20卷,八十回。其他道光年间刻本
    (宝仁堂刊本,道光19年刻本)分卷情况不明确。道光30年(1850)宝宁堂刻本是20卷本(40册),不分回。 (这个版本有宝宁堂刻印,却使用三益堂底板)。此后的版本大约分为20卷本与80回本,而80回本实际上把一卷分为四回而已,其内容完全相同。另有74回本,是民国初刻本《绘图龙凰配再生缘》(广益书局刊),但这部书不算是弹词《再生缘》的异本,是借用《再生缘》的人物、故事梗概等改作的章回小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收藏本也很可能是同一版本。
    873《再生缘》第一回回首,陈端生著,刘崇义编校, 《再生缘》(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第1页。
    874朴在渊等校注, 《再生缘传》上卷,首尔:Yi-hae文化社,2005, 第1页。
    875朴在渊等校注,同上书,第62页。
    (?)朴在渊等校注,同上书,第262页。
    877关于翻译本《再生缘传》的研究有(韩)赵慧兰, 《再生缘的翻译样相研究》, 《梨花语文论集》12集,1992年及(韩)郑炳说, 《乐善斋本再生缘传研究》, 《冠岳语文研究》16,1991年。
    878现在全南大学收藏的两种《再生缘》都是石印本,即清末以后的版本。这两种都由现代人物购得后赠给图书馆收藏的。所以乐善斋翻译本很可能没把它们作为底本。
    [1]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J].红楼梦学刊.1989,3:243-251.
    [2]成令方.女性主义历史的挑战:概念和理论-二十年来英美女性历史学者关注的议题[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3,1:217-240.
    [3](美)孙康宜著,李奭学译.明情诗媛与女子才德观[J].中外文学,1994,21(11):52-79.
    [4]王英志.随园女弟子概论[J].江海学刊,1995,6:158-161.
    [5]王英志.随园闺中三大知己-性灵派研究之一[J].文学遗产,1995,(4):101-111.
    [6]张璋.八旗有才女西林一枝花-记清代满族女文学家顾太清[J].文学遗产,1996,3.
    [7]黄霖.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J].古典文学知识,1999,5.
    [8]宁宗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0.4:1-17.
    [9]陈飞.二十世纪中国妇女文学史著述论[J].文学评论,2002,4:31-41.
    [10]荣明.谢无量男女平权、平等思想的发展[J].百家春秋,2002,3.
    [11]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J].文学遗产,2002,6.
    [12]王英志.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1):18-25.
    [13]刘靖渊.陈文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62-68.
    [14]王绯,毕茗.最后的盛宴,最后的聚餐-关于中国封建末世妇女的文学/文化身份与书写特征[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3:94-104.
    [[5]黄霖.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J].古典文学知识,2005,(1).
    [16]葛兆光.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题[J].中华文史论丛,2006,81:29-58.
    [17]杨剑利.论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清法典看[J].江海学刊,2006,(3):149-154.
    [18]詹颂.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红楼梦学刊,2006,(2):125-134.
    [19]王雪萍.《闺塾师》与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方法轮[J].妇女研究论丛, 2006,76(6):38-42.
    [20]张敏慧.徐乃昌刻书的文化价值和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6,2:123-126.
    [21]盛芝梅.论清代“书斋”弹词之理性特征及其生成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84(2):204-215.
    [22]张煜.明清比丘尼与闺阁女性的生活、写作比较[J].东方丛刊,2007,1.
    [23]石旻.隔离的一时双璧-关于“随园诗话”忽略清溪吟社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9月,5:50-54.
    [24]王力坚.‘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8,48(1):17-26.
    [25]潘文年.清代中前期的民间刻书及其文化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2008,32(2):142-148.
    [26](美)魏爱莲.十九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关系网络[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8:148-156.
    [27]郭英德.明情时代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J].中山大学学报,2009,1.
    [28]夏勇.论清代闺秀诗歌总集的成就与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11):62-65.
    [29]王力坚.钱塘才媛沈善宝的随宦形迹与文学交游[J].浙江大学学报,2009,39(3):184-191.
    [30]郭蓁.论清代女诗人生成的文化环境[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J],2009,2:110-114.
    [31]李壵.纸润墨香-藏书、家刻与女性著述“玉台画史”之成书关系[J].阅江学刊,2009,2:133-137.
    [32]摄欣晗.论国朝闺秀正始集在“教化”与“传世”间游走的诗学思想[J].满族研究,2009,95(2):92-96.
    [33]张丽华.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J].苏州大学学报,2009,(2):54-55.
    [34]郭前孔.丁芸《闽川闺秀诗话续编》[J].苏州大学学报,2009,(2):55-56.
    [35](美)魏爱莲.缺乏机械化的现代性:鸦片战争前夕小说形态的改变[J].浙江大学学报.2010,40(2):5-15.
    [36]王力坚.清代才媛接受红楼研究的思考[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0,(1):271-283.
    [37]郑炳说.乐善斋本再生缘传研究[J].冠岳语文研究,1991,16:215-231
    [38]赵慧兰.再生缘的翻译样相研究[J],梨花语文论集,1992,12:621-648.
    [46]Susan Mann. Fuxue(Women's Learning) by Zhang Xuecheng(1738-1801): China's First History of Women's Culture[J]. Late Imperial China 1992,3(1).
    [47]Ellen Widmer(魏爱莲).The Trouble with Talent:Hou Zhi(1764-1829) and Her Tanci Zai zaotian of 1828[J].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1999,21.
    [48](清)任兆麟阅定, 张允滋选录.吴中女士诗抄[M].乾隆54年(1789)刻本.
    [49](清)骆绮兰.听秋轩诗集[M].乾隆60年(1795)金陵龚氏刊本.
    [50](清)熊琏.澹仙诗钞[M].嘉庆2年(1797)刻本.
    [51](清)骆绮兰.听秋轩闺秀同人集[M].嘉庆2年(1797)句曲骆氏藏版.
    [52](清)潘素心.不榔吟[M].嘉庆5年(1800年)本家藏版.
    [53](清)严蕊珠.露香阁诗存[M].嘉庆8年(1803)写刻本.
    [54](清)王豫编.群雅集[M].嘉庆12年(1807)刻本.
    [55](清)梁继端.古雪诗抄[M].嘉庆乙巳年(1809年)刊本.
    [56](清)汪玉轸.宜秋小院诗钞[M].嘉庆14年(1809年)刊本.
    [57](清)屈秉筠.韫玉楼诗[M].嘉庆16年(1811)集芙蓉寶藏板.
    [58](清)孙云凤.湘筠馆诗[M].嘉庆19年(1814)杭州爱日轩版.
    [59](清)李佩金.生香馆诗词[M].嘉庆24年(1819)刻本.
    [60](清)席慧文.瑶草珠草阁诗钞[M].道光元年(1820年)本衙藏板.
    [61](清)归懋仪.绣余草[M].稿本,年代不详.
    [62](清)归懋仪.绣余续草[M].道光癸未年(1823年)刻本.
    [63](清)夏伊兰.吟红阁诗钞[M].道光己丑(1829年)刻本.
    [64](清)恽珠编.国朝闺秀正始集[M].道光11年(1831年)红香馆刊本
    [65](清)席佩兰.长进阁集[M].刊刻年代不详.
    [66](清)毛国姬.湖南女士诗钞所见.道光甲午(1834)刊本.
    [67](清)沈善宝.鸿雪楼初集[M].道光16年(1836年)鸿雪楼刊本.
    [68](清)梁德绳.古春轩诗集[M].道光27年(1847)刊本.
    [69](清)张曜孙编.阳湖张氏四女集[M].道光30年(1850)宛邻书屋刻本.
    [70](清)黄秩模.国朝闺阁诗柳絮集[M].咸丰3年(1853年)蕉陰小榥 刊本
    [71](清)钱守璞.绣佛楼诗稿[M].同治8年(1861)刊本.
    [72](清)侯芝.绣像锦上花[M].同治元年(1862)刊本.
    [73](清)侯芝.金闺杰[M].怀古堂刊本.
    [74](清)吴兰畹,灌香草堂初稿[M].同治5年(1866)刊本.
    [75](清)王瑶芬.写云楼诗钞[M].同治辛未年(1871)重刻本.
    [76](清)赵菜.滤月轩集[M].同治12年(1873)乌程汪氏刻本.
    [77](清)侯芝.绣像锦上花全传[M].同治12年(1873)刊本.
    [78](清)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M].同治13年(1874)刊本.
    [79](清)汪端编.明三十家诗选[M].同治十二年(1874)蕴兰吟馆重刊本.
    [80](清)沈善宝.名媛诗话[M].光绪丙子年(1876)鸿雪楼刊本.
    [81](清)孙原湘.天真阁外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
    [82](清)鲍之蕙.清娱阁诗钞[M].光绪8年(1882)刊本.
    [83](清)鲍之慧.起云阁诗钞[M].光绪8年(1882)刊本.
    [84](清)庄盘珠.秋水轩集[M].冒俊编《林下雅音集》.光绪10年(1884)如皋冒氏刊本.
    [85](清)顾翎.绿梅影楼诗词存[M].光绪戍子(1888)刊本.
    [86](清)左锡嘉.冷唫仙馆诗稿[M].光绪辛卯(1891)刻本.
    [87](清)王采苹.读选楼诗稿[M].光绪24年(1894)东河督署刊本.
    [88](清)工采薇,长理阁诗集[M].光绪年间吴县朱记荣刊本.
    [89](清)名桔道人.娱萱草弹词[M].光绪20年(1894)刻本.
    [90](清)郑贞华.绣像梦影录[M].光绪21年(1895)竹简斋石印本
    [91](清)吴琼仙.写韵楼诗集[M].光绪23年(1897)乌程庞氏藏版.
    [92](清)吴藻.香南雪北词[M].徐乃唱刊《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五集,光绪24年(1898年)本.
    [93](清)陈蕴莲.信芳阁诗草[M].光绪庚子年(1900)重印本。
    [94](清)孙德英.金鱼缘[M].光绪29年(1903年)石印本.
    [95]单士厘.请闺秀正始再续集[M].民国元年(1911)活字印本.
    [96]杨蕴辉.闽川闺秀诗话续编[M].民国3年(1914)刊本.
    [97](清)王贞仪.德风亭初集[M].民国初年排印本.
    [98](清)陈文述编撰.碧城仙馆女弟子诗[M].西冷印社聚珍本,1915.
    [99]薛凤吕.松陵女子诗征[M].吴江费氏华萼堂铅印本,1919.
    [100]红梅阁主人,清晖楼主人辑.清代闺秀词钞[M].民国11年(1922)本.
    [101](清)陈丽芳.寿筠簃诗藁[M].民国14年(1925年)刊本.
    [102](清)侯芝.再造天[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
    [103](清)胡相端,抱月楼小律[M],民国29年(1940)胡文楷抄本.
    [104](清)陈端生著,刘崇义编校.再生缘[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
    [105](清)陶贞怀著,李平编校.天雨花[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06](清)余怀.板橘杂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107](清)许夔臣编.香咳集选存[M].(虫天子编.《香艳丛书》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08](清)章学诚.妇学[M].(虫天子编.《香艳丛书》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09](明)冯梦龙,情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0](清)袁枚编,徐定宝校点.随园女弟子诗选[M](《随园全集》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1](清)袁枚编,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M](《袁枚全集》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2](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小仓山房文集[M](《袁枚全集》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3](清) 陈文述撰.西泠闺咏[M](《丛书集成续编》第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4](清)邱心如.笔生花[M].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96.
    [115](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6](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载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17](清)李桂玉.榴花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118](清)顾太清、奕绘著,张璋编校.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9](清)陈文述.颐道堂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0](清)赵翼.欧北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1](朝鲜)徐令寿閤.令寿閤稿[M].首尔:国学资料院(影印本),2003.
    [122](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23](朝鲜)李德懋.青壮馆全书[M].韩国古典翻译院(www. itkc. or. kr)编.《韩国文集丛刊》第253-259册.
    [124](朝鲜)洪大容.湛轩书[M].韩国古典翻译院(www. itkc. or. kr)编.《韩国文集丛刊》第248册.
    [125](朝鲜) 申纬.惊修堂全藁[M].韩国古典翻译院(www. itkc. or. kr)编.《韩国文集丛刊》第291册。
    [126](朝鲜)李相迪.恩诵堂集[M].韩国古典翻译院(www. itkc. or. kr)编.《韩国文集丛刊》312册。
    [127](朝鲜)金正喜.阮堂先生全集[M].韩国古典翻译院(www. itkc. or. kr)编. 《韩国文集丛刊》301册。
    [128](朝鲜)李相迪.海邻尺素[M].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抄本。
    [129]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店,1916.
    [130]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18.
    [13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132]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店,民国16年(1927).
    [133]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店,民国16年(1927).
    [134]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M].上海:光明书店,1930.
    [135]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开明书店,1932.
    [136]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M].上海:北信书局,1932.
    [137]阿英.小说二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38]苏之德.中国妇女文学史话[M].香港:上海书店,1977.
    [139]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上海害店(影印本),1978.
    [140]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1]谭正璧,谭寻.弹词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3]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44]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984.
    [145]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47]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8]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1934年版影印本).
    [149]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50]乌国平,王镇元.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51](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补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5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53]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54]郭松议.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5]钟慧玲.清代女诗人研究[M].台北:里仁书局,2000.
    [156]叶树声,余敏华.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话[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57]陈寅恪.寒刘堂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58]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M].台北:学生书局, 2001.
    [159]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60]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2]黄嫣梨.清代四代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63]戴燕.文学史的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4]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篆.小说书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65](美)孙康宜.文学经典的挑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6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台北:麦田出版,2003.
    [16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8]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9](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70]张敏慧.徐乃昌刻书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71]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78]王标. 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79]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80]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1]李汇群.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82]张珍怀选注.清代女词人选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9. [186] Dorothy Ko(高彦颐)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M]. Stanford Univ, Press,1994.
    [187]Wilt Idema, Beata Grant.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M]. 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 Press,2004.
    [188]Ellen Widmer(魏爱莲).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 Press,2006.
    [189]Grace S. Fong(方秀洁).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onolulu,2008.
    [190]Susan Mann,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191]梅家玲.汉晋诗歌中思妇文本中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A].见:钟慧玲主编.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M].台北:里仁书局,1997:35-83.
    [192]杜芳琴.尚烈与倡节[A].见: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5-108.
    [193]钟慧玲.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归诗的探讨[A].见: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台北:学生书局,1999.
    [194]李惠仪.祸水,薄命,女英雄-作为明亡表征之清代文学女性群像[A].见:胡晓真编.世变与维新[M].“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1:301-326.
    [195]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A].见: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6-99.
    [196]许丽芳.女子弄文诚可罪-试析女性书写意识中之自觉与矛盾[A].见: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10-126.
    [197]张宏生.才名焦虑与性别意识-从沈善宝看明清女诗人的文学活动[Λ].见: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23-845.
    [198]蒋寅.开辟班曹新艺苑扫除何李旧诗坛-一代才女汪端的诗歌创作与批评[A].见: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01-822.
    [199]钟慧玲.吴藻与清代女作家的交游[A].见: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80-494.
    [200]郭末若.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家陈端生[A].见:张宏生,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08-329.
    [201]康正果.泛文与泛情-陈文述诗文活动乃其他[A].见: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727-760.
    [202]邓小南.“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宋代妇女[A].见: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54-304.
    [203]定宜庄.清代妇女与两性关系[A].见:杜芳琴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50-416.
    [204]梅家玲.依违于妇德与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的女性风貌[A].见:王金玲、林维红主编.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55.
    [205]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A].见: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M].台北:牧童出版社:111-117.
    [206]Kang-I Sun Chang.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 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A]. In: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 China. [M]. Stanford:Stanford Univ. Press.1997:147-170.
    [207]Susan Mann(曼素恩).The virtue of travel for women in the Late I mperial[A]. In:Edited by Bryna Goodman and Wendy Larson, Gender in M otion -Division of labor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 dern China[M].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5:19-49.
    [208]Ellen Widmer. Ming Loyalism and the Women's Voice in Fiction Aft er "Hong lou meng" [A]. In: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M]. Stanford:Stanford Univ. Press,1997:366-396.
    [209]Kathryn Bernhardt. A Ming-Q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Women's His tory? The Perspective Law[A]. In:Edited by Gail Hershatter, Emily Fo nig, Jonathan N. Lipman and Randall Stros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crrian[M]. Stanford Univ.,Press,1996:42-58.
    [210]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成都:四川大学,2004:
    [211]汀凌.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12]摄欣晗.清代女作家沈善宝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213]李冰馨.清代女作家顾太清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14]叶懿慧.侯芝及其弹词小说研究[D].嘉义大学,2004:
    [216]李春姬.藕船李相迪(?) 晚清文人(?) 文学交流研究[D].首尔:首尔大学,2005:
    [217]Nancy Hodes.Strummin and Singing the "Three Smiles Romance":A Study of the Tanci Text[D].Harvard Univ.,199l:
    [218]Li Yu.A History of Rea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一1800[D]. Ohio University,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