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妇女的日常生活空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宗族盛行,宗族势力严格控制着族内妇女的日常行为,对妇女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了严格地限制,规定“男子不得入内室”,“妇女无故不出大门”,欲将妇女限制在家门之内。然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大批男子外出经商使老弱妇孺成为当地的主要留守群体。在无人主外的家庭中,如何维持家庭、社会的正常运转?夹在宗族势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徽州妇女,她们如何踏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这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家庭生活空间、经济活动空间、交往休闲空间与信仰祭祀空间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明清徽州妇女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通过描写妇女在后堂、厨房、院落花园等地方的主要活动来勾画妇女的家庭生活空间。第二章主要通过考察妇女所参与的田间劳作和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来阐述徽州妇女的经济活动空间:田间、商场、市场、教场等。第三章通过梳理徽州妇女的日常交往对象和日常休闲活动,论述了她们的交往与娱乐空间:娘家与姻亲、宗族与邻里、青山绿水间、祠堂庙宇内。第四章主要描述徽州妇女的信仰与祭祀空间。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对宗教及祖先的信仰和崇拜体现了妇女的信仰空间,由家庭到寺院、道观,形成了徽州妇女的外神信仰空间;由家庭到祠堂构成了妇女的内神信仰空间。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无论是上层妇女还是下层妇女,除了要承担家庭内部的分内事外,还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日常活动和交往,从而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不断向外延展的日常生活空间。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clan prevailed, the clan forces strict control of the daily behavior of the women in the family, and the women's daily living space were strictly limited.The clan provides that “man shall not enter into the inner chamber”,“women have not out the door without reason”, want to limit women within the house, however, in the Huizhou area, with the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a large number of men go out to do business, so the elderly, children and women become the main left-behind group. Without one manage the family, how to maintain it normal operation? The Huizhou women sandwiched between the clan forces and social needs, how to stepped out of the house,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This is the paper will mainly dicusse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Huizhou women's daily living spa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the family living space, economic space, communication and recreation space, religion and sacrifice space.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scription the women's main activities in the back hall, the kitchen, the courtyard and garden to delineation the Huizhou women's family living spac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ield work,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to generalize the Huizhou women's economic activity space.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carding women's daily contacts and daily leisure activities, summarizes the Huizhou women's daily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entertainment space:her parents and in-laws, clan and neighborhood,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clan halls and temples.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Huizhou women's faith and worship spa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women worship their ancestor and the religions reflect women's belief space. From home to temple, formed the Huizhou women's outside God belief space. Form home to the clan hall, formed the Huizhou women's God belief space.
     Huizho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th the upper or the lower women, not only to do the family internal business, 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They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expand the daily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s, thus formed the family as the center, constantly outward daily living space.
引文
1 王传满:《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主观因素》,《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王传满:《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江淮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刘佳:《从徽州民谣看徽州女性的生活》,《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 张晓婧:《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分析》,《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王传满:《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互相转化》,《合肥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家庭义务》,《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王传满:《明清徽州文献所见节烈妇女的家庭职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 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特殊婚姻》,《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 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宗教信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 阿风:《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地位》,《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 马兰:《明清时期徽商家庭中女性经济地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
    4 陈瑞:《以歙县虹源工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
    1 何水:《徽州民居中女性空间浅析》,《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云南大学1999年。
    3 宋莉媛:《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宣花:《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研究》,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伟然:《唐宋时期陕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6 郝梦瑶:《魏晋时期女性生存空间探讨——以<世说新语>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 陈静梅:《重塑明清妇女的生活空间——评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华女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 小田:《村妇的日常空间》,(未正式发表)。
    3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维度谱系与整体史》,《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
    4 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的研究(1843-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陈喆:《女性空间研究》,《建筑师》2003年第5期。
    6 朱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空间形制与审美》,江南大学2010年。
    1 许圣伦、夏铸九、翁注重:《传统厨房炉灶的空间、性别与权力》,《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2 罗雅等:《江西安义古村中女性使用空间的探讨》,《华中建筑》2007年第9卷。
    3 徐丽萍:《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 美·伊佩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 美·高彦颐:《闺塾师:清末民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美·萧凤霞:《妇女何在?——抗婚和华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 (清)李廷益、李向荣修:《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法》,光绪11年木活字本。
    2 光绪绩溪《梁安高氏宗谱》卷11《高氏祖训十条》。
    3 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1《家规》。
    1 甘兴义:《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的研究与探析》,《九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 甘兴义:《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的研究与探析》,《九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 (清)李廷益、李向荣修:《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法》,光绪11年木活字本。
    1 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卷4《又五十八世廷鸿公暨金宜人合传》。
    2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双节坊记》。
    3 咸丰祁门《历溪狼牙王氏宗谱卷》卷10《明节妇叶氏传》。
    4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张孺人姑媳节孝合传》。
    5 雍正休宁《江村洪氏宗谱》卷10《韬甫公继配程孺人贞节传》。
    6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双节坊记》。
    7 民国新安《新安大阜吕氏宗谱》卷5《太祥君孺人程氏贤母传》。
    8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徐母黄节妇传》。
    9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孙节妇范氏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691页。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1《封孺人黄母吴氏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89页。
    2 (明)汗道昆:《太函集》卷44《先淑人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30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3《先伯母许氏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25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0《明故长原程母孙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43页。
    5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徐母汪太孺人传》。
    6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4《吴母安氏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48页。
    7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工节母汪孺人传》。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1《封孺人黄母吴氏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89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8《明故诰封恭人吴母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14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099页。
    4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余孺人传》。
    5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099页。
    6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故舒母章孺人墓表》,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75页。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仲子妻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04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2《诰封宜人程母许氏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97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潘母吴伯姬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06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0《江妣贞孙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47页。
    5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先慈程太孺人行述纂》。
    6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7《明故处士程长公孺人方氏合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89页。
    1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先慈程太孺人行述纂》。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4《先淑人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30页。
    3 (清)李廷益、李向荣修:《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法》,光绪11年木活字本。
    4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张孺人姑媳节孝合传》。
    5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8《明故余母李儒人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20页。
    6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王母程太孺人传》。
    7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徐母方孺人完节传》。
    8 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卷4《澄源外门五十世贵旻公配钱孺人节传》。
    1 朱熹:《朱子家礼》卷第一《通礼》,《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2页。
    2 朱熹:《朱子家礼》卷第一《通礼》,《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3页。
    3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先慈程太孺人行述纂》。
    4 (清)李廷益、李向荣修:《三田李氏宗谱》卷末《家法》,光绪11年木活字本。
    1 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1《家规》。
    2 朱熹:《朱了家礼》卷第一《通礼》,《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4-885页。
    3 光绪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卷8《惇叙堂家礼》。
    4 光绪绩溪《南关悖叙堂宗谱》卷8《惇叙堂家礼》。
    5 许圣伦、夏铸九、翁注重:《传统厨房炉灶的空间、性别与权力》,《浙江: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潘母吴伯姬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06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8《吴母徐孺人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20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4《先淑人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30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8《明故余母李儒人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20页。
    1 朱熹:《朱子家礼》卷第一,《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2页。
    2 (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卷4《贵旻公配钱孺人》,民国乙卯年修。
    3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第4章《农业》,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80页。
    4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刘们山编纂:《徽州文书》第一辑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3页。
    5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刘伯山编纂:《徽州文书》第一辑第二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9页。
    1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第4章《农业》,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89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5《明故中顺大夫思南府知府洪公配恭人王氏合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60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3《从叔母吴孺人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26页。
    4 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卷4《晓川五十六世满熙公室汪节妇传》,民国乙卯年修。
    1 乾隆《歙县志》卷1《风土》,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1 乾隆《歙县志》卷1《风土》,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099页。
    1 (清)李冬华纂修:《槐溪王氏宗谱》卷10《传》,清光绪十九年木活字本。
    1 朱熹:《朱了家礼》卷第三《昏礼》,《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01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7《明封宜人胡母宋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99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0《明故长原程母孙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43页。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潘母吴伯姬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06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7《明封宜人胡母宋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99页。
    3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徐母程太孺人传》。
    4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应节孺人仇氏传》。
    5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7《明故詹处士配吴孺人合葬墓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387页。
    6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封太孺人黄母吴氏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92页。
    7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赠徐母程氏良轩太孺人贞节传》。
    8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0《丛睦汪母吴孺人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68页。
    1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7《明封宜人胡母宋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99页。
    2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清太学生工公载之传》。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3《先大母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21页。
    4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纪敬承王翁纯孝行实传》。
    5 乾隆歙县《歙北徐氏皇呈家谱》卷12《徐母黄节妇传》。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仲子妻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704页。
    2 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祁门县志》卷26《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1页。
    3 徐海啸:《徽风祁俗》《俚歌俚语卷·民歌》未正式出版。
    1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第35章《风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055页。
    2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第35章《风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055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95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29《郑麒妻罗氏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633页。
    1 陶明选:《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7《新安竹枝词》,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207页。
    2 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69页。
    1 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黟县志》《社会志·信仰民俗》,北京:光明日报出边社,1989年,第514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6《方母吴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83页。
    3 (明)汀道昆:《太函集》卷58《明故诰封恭人吴母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14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60《明故长原程母孙氏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43页。
    1 光绪池州《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十四条》。
    2 光绪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卷8《惇叙堂家礼》。
    3 同治祁门《祁门县志》卷5《舆地志·风俗》。
    4 光绪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卷10《附捐助寺院》。
    5 民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卷末《添祥公会序》。
    1 转引自:陶明选:《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期。
    2 光绪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家规》。
    1 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卷3《祠祀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71《溪南吴氏祠堂记》,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463页。
    3 光绪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卷18《清太学生王公载之传》。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32《许母汪孺人传》,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693页。
    5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4《明故谢母徐宜人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36页。
    6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刘伯山编纂:《徽州文书》第3辑第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6页。
    7 光绪《徽州彭城钱氏宗谱》)卷1《家规》。
    8 光绪《三田李氏宗谱》卷末《祖训八则》。
    9 雍正《茗洲吴氏家典》卷1《家规》。
    1 朱熹:《朱子家礼》卷第5《祭礼》,《朱子全书》第7册,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6-945页。
    2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95页。
    3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2《诰封宜人程母许氏行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897页。
    4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4《先淑人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930页。
    5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54《明故谢母徐宜人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36页。
    [1]康熙《徽州府志》
    [2]道光《徽州府志》
    [3]乾隆《乾隆歙县志》
    [4]民国《歙县志》
    [5]同治《黟县三志》
    [6]万历《绩溪县志》
    [7]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
    [8]同治《祁门县志》
    [9]康熙《休宁县志》
    [10]光绪罗愿:《新安志》宋刻本,二十四年重刻本
    [11]乾隆《歙北皇呈徐氏族谱》十年刻本
    [12]祁门《历溪琅玡王氏宗谱》(清)王修齐等纂修,咸丰六年木活字本
    [13]《三田李氏宗谱》(清)李廷益、李向荣修,光绪十一年木活字本
    [14]婺源《太原双杉王氏宗谱》(清)王启魁等纂修,光绪十九年孝睦堂木活字本
    [15]《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6]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光绪十五年年刻本
    [17]《黟县鹤山李氏宗谱》(清)李世禄纂,民国六年木活字本
    [18]绩溪《华阳邵氏宗谱》(清)绩溪邵俊培纂,光绪三十三年叙伦堂刊本
    [19]《新安大阜吕氏宗谱》民国三十四年刻本
    [20]《济阳江氏统宗谱》江峰青等纂修,民国八年木活字本
    [21]《江村洪氏宗谱》雍正刻本
    [22]《敦煌郡洪氏统宗谱》嘉庆刻本
    [23]婺源《槐溪王氏宗谱》(清)李冬华纂修,光绪十九年世贤堂木活字本
    [24]《徽州彭城钱氏宗谱》(清)钱坤修,光绪十年刻本
    [25]吴翟《茗洲吴氏家典》清刻本
    [26]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3
    [27]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合肥:黄山书社,1993
    [28]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刘伯山.徽州文书[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钰欣.徽州千年契约文书[Z].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1]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M].黄山书社,2009
    [2]近·许承尧撰,彭超、李明回等点校:《歙事闲谭》[M].黄山书社,2001
    [3]胡益民.《茗洲吴氏家典》[M].黄山书社,2006
    [4]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M].黄山书社,1993
    [5]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6]汪道昆.《太函集》[M].黄山书社,2004
    [7]邓小南、王政.《中国妇女史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荆南的才女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黄春晓.《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莫里斯·弗里德曼、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林耀华.《金翼》[M].三联书店,1989
    [13]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M].上海人民出版
    [14]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15]郭松义、定宜庄.《清代民间婚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16]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17]刘永华:《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探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M].中华书局,2006
    [20]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商务印书馆,2000
    [21]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三联书店,2008
    [24]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6
    [25][美]伊佩霞著,胡志宏译.《内围: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6]冯尔康、常建华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7]常建华.《宗族志》[M].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8]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9]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0]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1]唐力行.《苏州与徽州》[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2]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1]萧凤霞(美).妇女何在?——抗婚和华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J].转引自《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致元.明清徽州妇女节烈风气探讨[C].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159-174
    [3]张晓婧.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5(4)
    [4]王传满.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J].山东科技大学 学报,2008(10).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主观因素[J].大连大学学报,2009(2)
    [5]陈静梅.重塑明清妇女的生活空间——评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5)
    [6]王丽韫.从徽州贞节牌坊的盛行看徽商妇的生存状态[J].铜陵学院学报,2007(6)
    [7]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家庭义务.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8]王传满.明清徽州文献所见节烈妇女的家庭职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6)
    [9]唐力行.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2(4)
    [10]王波.分取一半荣耀去商妇也应史留誉——谈谈徽商和徽州妇女[J].商业文化,1995(5)
    [11]赵崔莉、李卿.徽商妇的“琵琶行”——论明清徽商妇的品质特征及贡献[J].安徽史学,2002(1)
    [12]郝梦瑶.魏晋时期女性生存空间探讨——以《世说新语》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13]小田.村妇的日常空间[J].未正式发表
    [14]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维度谱系与整体史[J].河北学刊,2010(6)
    [15]李琳崎、宗韵.明清徽商妇教子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9)
    [16]唐力行.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2(4)
    [17]赵赞.竹枝词中的徽商妇形象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8(3)
    [18]王昌宜、李修松.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9]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2007(1)
    [20]赵华富.徽州祠堂三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8(4)
    [21]朱琳.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5(6)
    [22]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2)
    [23]阿风.卖身“婚书”考[J].明史研究论丛,2007第七辑
    [24]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3)
    [25]阿风.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地位[J].历史研究,2000(1)
    [26]宗韵.明清徽商妇在子孙择业方面的重要作用[J].1历史档案,2006(4)
    [27]刘佳.从徽州民谣看徽州女性的生活[J].皖西学院学报,2010(3)
    [28]何水.徽州民居中女性空间浅析[J].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5)
    [29]方正.徽州妇女的生活[N].申报,1936—06-03
    [30]白崧.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第三期
    [31]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5)
    [32]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33]宋莉媛.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6(1)
    [34]宣花.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5]张伟然.唐宋时期陕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36]陶明选.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J].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5)
    [37]罗雅.江西安义古村中女性使用空间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9)
    [38]许圣伦、夏铸九、翁注重.传统厨房炉灶的空间、性别与权力[J].浙江学刊,2006(4)
    [39]徐丽萍.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3)
    [40].朱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空间形制与审美[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