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
     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inese modern public sculpture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China's modern public sculptur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hinese modern public sculpture is an exotic. From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t imported fromwestern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y: colonial period——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early days an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after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article teases public sculptur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alyses the mainworks in each time,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public sculpture by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nd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al factors and ide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formats its different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it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 of Chinese sculpture education an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sculptors.
     This article in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hre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t analyse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origin, and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key difficulty.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lonial settlers’ established public sculpture and the period of therepublic of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sculptors created public sculpture. Colonial ruler forced openingChinese. Western thought,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art of revolution, new art schools andassociations influenc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rise of Chinese modern sculpture. Colonists arebeginning to build modern public sculptures in the concession of public space, public buildings, publicgarden and private garden. Sculptor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ll returned after hard study inthe abroad. They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or the China modern sculpture and sculptureeducation undertaking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ublic sculpture in the earlyliberation of the new China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was founded,“let ahundred flowers blossom, let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two combinations”, these policiesimportant influenced the modern sculpture. Before the relations rigid between the new China and theSoviet Union, almost all area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Soviet, including sculpture education andsculpture design. The largest public sculpture project in this period is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heroes, later the sculptures of ten large building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o Zedongsculptures were building flourish across the country. It reveals this period of public sculpturecompletely shrouded in the shadow of politics. Public sculptures show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public sculptures after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ublicsculptures show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From stainless steel sculptures,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to the variety of style. The national guiding committee for public sculpture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theprosperity of Chinese public sculpture development. Various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amps,international public sculpture contest make Sculpture Park began to prosper. Most of these parks are thefamous person sculpture parks. After nearly thir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Sculpture Parkis ups and downs. The management of Sculpture Park is anxious.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d the whole article.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ese publicsculp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ublic sculpture. Nowadays, in public sculptures, good and bad are mixedtogether. This phenomenon makes many sculptors start to consta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csculpture deeply, reflect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and strive to make China public sculpturedevelopment trend of good and reasonable.
引文
1王克庆:《继往开来蓬勃发展——新中国城市雕塑50年》,选自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中国城市雕塑50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0页
    2吴良镛:《蓬勃发展的中国城市雕塑50年》,选自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中国城市雕塑50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2页
    3王静:《谈谈解放后的雕塑艺术》,《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第9页
    4孙振华:《当代雕塑的问题和思考》,选自孙振华著:《走向荒原》,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5页
    5引用自《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1993年9月14日文化部、住建部发布
    6梁启超.美术与科学[N].《晨报》副刊,1922-4-22。
    7吕澂(1896-1989),著名美术家吕凤子的三弟,现代著名佛学家、美学家、史学家。20岁时自费到日本留学,后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翌年罢学回国,应刘海粟之邀,入私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任教务长,受新文化思想影响深厚。
    8引自美术革命[N].新青年,1918-1-15。
    9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27页。
    10朱国荣先生曾在1999年第4期《雕塑》杂志上发表过题为《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的论文,对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进行了梳理。
    11刘立彬撰写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中对上海民国时期公共雕塑进行过论述。
    13引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园林志》大事记,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9854/node69858/index.html
    20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第2页
    21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4,第2页
    22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8,第122页
    23陈学海.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1-10,第31页,转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2
    24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4,第14页
    25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4,第22页,转引自《宏文学院编辑:普通科示范课讲义第一编杂录》
    2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第3页
    27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第3页
    28引自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6(1),第292-第303页
    29引自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292-303页。此表中有些艺术家在留学学习以绘画为主,雕塑为辅修,还有些艺术家回国后以绘画为主,但是在雕塑上还是有很高造诣的作品出现,如李铁夫、潘张玉良等。此表中所列出的留学时间是指留学生出国和归国时间,并非按其进入留学院校学习和毕业时日计算。
    30“又有谈谊孙氏,于六年前曾入该校雕刻科,至二年级时,因事返国。谈氏通金石之学,工篆刻,擅长浙派,天性极与雕刻相近,半途辍业,人多惜之。”——引自李叔同.心与禅[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卷一第32节《日本文艺消息(五则)》
    34李金发.邂逅[J].美育,1928(2)
    35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8,第417页
    36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51页
    37袁韵宜.庞薰琹传[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第41页
    38李金发.浮生总记》(八)[J].蕉风(马来西亚),1965-5(151)
    39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8,第434-435页
    40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8,第432页
    41牧司大惠:《徐汇记略》,土山湾印书馆出版
    4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40,第163页
    43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5(1),第70页
    44乌始光.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N].申报,1913-1-28。关于这个地址的由来,另一位参与上海美专创立者汪亚尘(1894-1983)记载:“民国元年的冬天,我每天早晨到乌始光家里去补习英文……我会到海粟的那一天,三个人同到乍浦路口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宝亭——午餐,正在叙餐,从窗门中望出去对面墙上贴了一张招租条子,餐后就去赁定那间房子。十三年间的上海美专,就是从此处起点。”——引自《研究艺术的经过》,汪亚尘,《时事新报》1924年6月1日
    45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刊《美术》1919年7月第二期
    47转引自马海平.从上海美专看中国雕塑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第155-159页
    48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65页
    49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66页
    50蔡元培.美术学校开学记[J].绘学杂志,1920(1)
    51《大学院公报》第一年第八期,大学院公报编辑处编,1928年8月
    52《大学院公报》第一年第八期,大学院公报编辑处编,1928年8月
    53英国建筑艺术设计家魏达,同时在上海开办魏达洋行。20年代上海许多大型建筑上的装饰雕刻,不少出自魏达之手。他把欧洲的雕刻技术传授到了中国,还教给学生不少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知识。
    54林文铮:《本校艺术教育大纲》——转引自朱柏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2,第605页
    55引自互联网:中国美院75周年校庆http://anni.caa.edu.cn/histroy/20031126/390.htm
    56刘开渠.漫谈雕刻艺术[J].新艺,1944(1),转引自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家的自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第30页
    57李金发.文艺于人生的价值[J].文坛(122),1955年5月
    58纪宇.青铜与白石——雕塑大师刘开渠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50页
    59孙振华.走向荒原[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12(1),第117页
    61王扆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M].上海:中国图书集志公司,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10-10,第11页
    62文天行.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大事记[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第159页
    63转引自《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第7卷第8期
    64姜丹书.艺术廿年话两头[J].亚波罗,1928(6),第95页
    65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J].妇女杂志,1929(15),第3页
    66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二)[J].妇女杂志,1929(15),第3页
    67尚辉.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之盛况[J].民国春秋,1997(1),第28页,原文载《申报》。
    68《美术杂志》,1937年第1卷第2期(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一日出版),第36页
    69王霞宙.参观全国美展纪要[J].中兴周刊,1937(7),第8页
    70赵合俦.参观全国二次美展后的回忆和感想[J].中兴周刊(武昌),1937(8),第11页
    71赵合俦.参观全国二次美展后的回忆和感想[J].中兴周刊(武昌),1937(8),第11页
    72《展览品征集规则》,转引自汉口市美术展览大会纪念特刊[M].汉口市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1935-9,第76页
    73林荣葵:《汉市美展始末记》,转引自汉口市美术展览大会纪念特刊[M].汉口市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1935-9,第27页
    74林荣葵:《汉市美展始末记》,转引自汉口市美术展览大会纪念特刊[M].汉口市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1935-9,第29页
    75陆建初.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1),第1页
    76柳非杞.游于艺[J].艺风,1934(9)
    78《北洋画报》,1929年6月13日第331期第2版上刊载的“西湖国立艺术院之艺术运动社上月底在上海法国公园第一届展览会会场之一部”(图3)之图注
    79《介绍艺术运动社》,《北洋画报》,1929年6月13日第331期第3版
    80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8,第405页
    81傅怡静.国立杭州艺专赴日办“西湖艺展”考论[J].美术研究,2010(1),第54-59页
    82萨空了.在东京举行之中华民国国立西湖艺展记略[N].北洋画报,1930-7-29
    83蔡元培.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R].寰球中国学生会二十五周年纪念刊1931-5。
    84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原载1932年出版的《近代名人言论集》,见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85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词,原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
    86原载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副刊》
    87此文先后发表过三次,第一次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第630-658号,共约4万字左右;第二次发表在《绘画杂志》第2期,约二千字。第三次刊登在《新潮》第2卷第4期(1920年5月)。
    88原载《教育杂志》第14卷第6期,1922年6月
    89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三九·雕刻》,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第59页
    90参考自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上)[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76
    91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J].大学院公报,1928(2)。作者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蔡元培先生所写,但是有学者提出是王代之所作。
    92纪宇.青铜与白石——雕塑大师刘开渠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41页
    93纪宇.青铜与白石——雕塑大师刘开渠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142页
    94有记载说蔡元培先生的胸像是在1926年做的,但《美育杂志》第三期非常明确地写着“金发作于1925年”。
    95李金发.邂逅[J].美育,1928(2)
    96李金发:《浮生总记》(六),引自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46页
    97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65页
    98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66页
    99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1928(2)
    100有记载说蔡元培先生的胸像是在1926年做的,但《美育杂志》第三期非常明确地写着“金发作于1925年”,因此本文采用《美育杂志》的记载。
    101殷双喜.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7,第18页
    102李金发:《文艺生活的回忆》,引自李金发.飘零闲笔[M].台北:侨联出版社,1964,第13页
    103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1928(2)
    104李金发:《浮生总记》,引自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65页
    105李金发:《浮生总记》,引自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84页
    106李金发:《浮生总记》,引自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第81页。Coincidence:(英语)巧合
    107赵世铭.市美易长风潮的解剖[J].青年艺术,1928(3)
    108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6(1),第293页,附录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名录》
    110图片来源:《良友》画报,第41期第9页
    111武汉市志文物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137-142
    113汉口市政概况:民国二十三年一月至二十四年六月[M].汉口:汉口市政府印发,1935,第25页
    115图片来源:陆建初.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1),第67页
    116图片来源:陆建初.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1),第71页
    117图片来源:陆建初.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1),第127页
    118李新.“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J].浙江档案,2007(4),第37页.
    119刘曦林.刘开渠与中国雕塑[J].美术研究,1994(1),第14页.
    120刘曦林.刘开渠与中国雕塑[J].美术研究,1994(1),第15页.
    121许良廷.刘开渠的事业与家庭[J].江淮文史,2004(6),第73页.
    122刘开渠.漫谈雕刻艺术[J].新艺,1944(1),第49页.
    123刘开渠.漫谈雕刻艺术[J].新艺,1944(1),第49页.
    124刘曦林.刘开渠与中国雕塑[J].美术研究,1994(1),第15页.
    125刘新.讳言与遮蔽—刘开渠战时雕塑的政治命运[J].美术之友,2006(1),第46页.
    126转引自刘育和.滑田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吴作人《前言》。
    127江小鹣也曾创作《陈散原像》,滑田友同时期创作了《陈散原像》,而据江端(江小鹣之子)回忆并没有去庐山见陈散原,很可能是依据江小鹣的作品仿制。参见陆建初著,《见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和华龙宝发表于《艺术百家》2007年第7期的《论“诗人陈散原像”—一对雕塑家滑田友一件作品的认知》
    128转引自《磐石杂志》,1936年第4卷第3期,第198页
    129此项证书,在三年举行一次之大赛中,只给获首奖者一人,因是张君誉满欧西艺台,为国增光不少,我国驻比使特给中华民国三育奖章,以示鼓励。——转引自《公教周刊》,1936年第7卷第38期,第17页
    130转引自《公教周刊》,1936年第7卷第38期,第17页
    131王扆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M].上海:中国图书集志公司,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10-10第42页
    132转引自《公教周刊》,1936年第7卷第40期,第10页
    133转引自《上海艺术月刊》,1941年11月创刊号,第21页
    134埃尔热(Herge,1907年5月22日~1983年3月3日),原名乔治·雷米(Georges Remi)比利时漫画家,世界著名连环漫画《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与张充仁是好朋友,张充仁为其提供了许多东方的素材,埃尔热在创作著名的连环画《蓝莲花》就是以大上海为背景,“中国张”的原型人物就是张充仁。
    135转引自《两个艺术家》,第705页
    136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1928(2)
    137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1928(2)
    138武汉市志文物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第137-142
    139刘曦林.刘开渠与中国雕塑[J].美术研究,1994(1),第16页
    14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
    141参见关于为十月全国美展加紧创作的通告[J].人民美术,1950(2),第6页
    142《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1953年10月4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转引自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M].南宁:人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5,第1373页
    143毛泽东:《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辑,第254页
    144余飘.周恩来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贡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第216页
    145“大跃进”一词最早出现在195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上。
    146美术界大跃进[J].美术,1958(3)。
    147首都举行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J].红旗,1966(15)。
    149Ellen Johnston Laing:The Winking Owl:Ar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8, P21
    150Joan Lebold Cohen:The New Chinese Painting1949-1986,NewYork: Harry N. Abrams,Inc.,1987,P18
    151刘艳萍.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在新中国的影响——以留苏雕塑家、雕塑训练班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第8页
    152林星岳.中国油画百年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08
    153黎朗.苏联美术作品在我国广泛传播[J].美术,1957(11),第15页
    154向苏联艺术家学习[N].人民日报,1952-11-15第1版社论
    155朱丹.在造型艺术中怎样塑造英雄人物——记苏联雕塑家托木(姆)斯基院士的谈话[J].美术,1954(2),第11页
    156刘开渠.向苏联雕塑艺术学习[J].美术,1954(11),第13页
    157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J].美术,1957(11),第4页
    158景霞、绿萌.评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J].美术研究,1958(3)第34-35页
    159《一九五六年选拔留学预备研究生办法》,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档案
    160《聘请苏联雕刻教授的理由及来院后的具体工作任务》,中央美术学院1958年档案
    161刘艳萍.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在新中国的影响——以留苏雕塑家、雕塑训练班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第10页
    162殷双喜.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7,第190页
    163刘开渠.向苏联雕塑艺术学习[J].美术,1954(11),第13页
    164张伟.老老实实学中西之最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钱绍武访谈录[J].中国雕塑,2007(2)
    165郑朝.雕塑春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七十年[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4(1),第9页
    166王卓予:《回顾那十七年(l949-1966)》,转引自郑朝.雕塑春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七十年[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4(1)
    167这是1951年全国美术教育单位的统计资料,参见江丰.为了满足实际需要,美术教育必须提高一步[J].文艺报,1952(10)。
    168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5(1),第80页
    169参见1955年12月中央文化部颁布的《关于文化行政部门所属文化事业领导关系的规定》
    170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
    171参见《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267
    17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第462页
    173参见《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119
    174《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2期,第34页
    175《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2期,第34页。这里所说的碑文,是指当时毛主席在奠基礼上宣读的那三段碑文。
    176《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58,第91页
    177《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编印1953年9月,第29页
    178《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94
    179马丁,马刚.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艺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5(1),第5页
    180《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17
    181《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3期,第59页
    182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装饰浮雕[J].装饰,1997(6),第41页
    183《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编印,1953年9月,第24页
    184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各委员名单[J].北京档案史料,1997(2),第37页
    185《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档案》,23-1-32,《美工组组织系统表》
    186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
    187曾竹韶(1908-2012),福建厦门人。1928年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雕塑系,1929年底赴法国留学,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1935年进入马约尔工作室继续学习雕塑。1942年归国后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1952年开始调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备组,主稿设计《虎门销烟》浮雕,1958年参与设计军事博物馆的雕塑。改革开放后以创作城雕作品以肖像雕塑为主,《李四光像》(1978)、《蒲松龄纪念像》(1979)、《何叔衡烈士像》(1980)、《李清照立像》(1981-1982)、《蔡元培先生铜像》(1982)、《杜甫纪念像》(1983)、《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1984-1986)。从教数十年,大力提倡发扬中国传统雕塑艺术。
    188王丙召,原名王炳照,字景秋,1913年4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州市张高村,1935年8月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8年8月考入国民党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后留校担任助教。1944年8月投奔刘开渠,在其工作室做助手,1946年进入北平国立艺专教授雕塑。主要雕塑作品有郭沫若北京故居的《郭沫若胸像》(1944)、上海冯玉祥故居的《冯玉祥胸像》(1944)、《李宗仁像》(1947)、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八路军全身像》(1951)、北京图书馆的《马克思胸像》(1953)、济南博物馆的《范筑先将军像》(1954)、《解放军全身像》(1957)、吉林艺术学校的《雷锋像》(1963)。
    189殷双喜《王卓予访谈录》
    190张松鹤(1912.10.10-2005.7.28),广东东莞人,1931年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学习,兼修雕塑,1936年入国民第二军第四师任中尉艺术科员,绘编抗日宣传画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东江抗日纵队,历任抗日民主区长、联区主任,东江南岸第三战线副指挥,华北《行军快报》、《行军画报》主编。1948年到华北解放区担任华北联大美术系教员,并参加了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创作,1950年调入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专门从事雕塑创作,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1刘开渠.刘开渠雕塑文摘[J].新美术,1983(1),第8页
    192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N].文汇报,1992-9-5
    193阳光普照清华园[N].人民日报,1967-5-6
    194据设计负责人高鲁冀回忆,“1967年春……被学弟召回“回校闹革命”。一日,在高鲁冀经过‘二校门’看到堆落在地上的‘二校门’残垣时,随口说了一句:这么好的建筑拆了多可惜,如果这是毛主席像,就谁也不敢拆了。与他同行的学弟由立刚听到高鲁冀的话附和道:对,在这建一尊毛主席像吧。当日,由立刚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了时为清华大学的掌权人蒯大富。很快,蒯大富领导的造反组织“井冈山兵团”作出了建造毛主席塑像的决定。因高鲁冀有良好的美术功底,他被委任塑像工程的总负责人。”——转引自成文军博客《宜高不宜低》。但是据设计者之一的郭德庵回忆:“二校门拆毁后那里成了一块空地,我们建筑系有一位叫程国英的老师提出立一座毛主席像的建议,被学校革委会采纳并很快成立了筹备组。”——转引自《郭德庵:第一座主席塑像是这样诞生的》郭德庵口述,侯艺兵整理,《中华民居》
    195阳光普照清华园[N].人民日报,1967-5-6
    196《“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大型塑像创作方案》,前言
    197郭德庵,侯艺兵.郭德庵:第一座主席塑像是这样诞生的[J].中华民居,2009(4),第109页
    198林莉.岁月的见证——四川省展览馆暨毛主席塑像修建始末(续)[J].四川档案,2004(4),第45页
    19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册,第362页
    200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册,第621页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红旗出版社,第3卷,第405页
    202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598页
    20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48页
    20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66页
    205成荫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电影工作会上所说。转引自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第5页
    206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2
    207蔡若虹.评<收租院>泥塑群像[J].红旗,1966(3)
    208李松:《美术》1982年第12期
    20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
    210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J].美术研究,1960(1),第18页
    211伟大时代的象征——评介全国农展馆前的雕塑[N].人民日报,1959-10-20
    212丰富多彩的农业展览馆.[N].人民日报,1959-9-18
    213检阅农业战线上大跃进成就交流生产技术经验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N].人民日报,1959-9-18
    214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J].美术研究,1960(1),第18页
    215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J].美术研究,1960(1),第18页
    216钱绍武:《第十四讲关于雕刻美》,齐一,马奇.美学专题选讲汇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1,第308页
    217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N].人民日报,1977-09-19
    218让工农兵看了满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部分作者座谈摘要[J].美术,1977(5)
    219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第226页
    221魏如松.博鳌之子卢鸿基[N].海南日报,2010-06-07
    223傅天仇.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第204页
    224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第639页
    225童滇.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之景观[J].文艺研究,1988(6),第112页
    226栗宪庭.两声枪响:新潮美术的谢幕礼[J].中国美术报,1989(11)
    227西岗.浙江美院毕业生创作讨论论点摘要[J].美术,1986(9)
    228王强.雕塑创作随笔[J].新美术,1987(1)
    229厦门达达展《焚烧声明》
    2301991年《福建艺术》发表文章对此作品予以肯定,1992年《美术》第10期发表署名方维的文章《对一座塑像的意见》对该作品提出了批评。
    232程允贤.华盛顿雕塑公园一瞥[J].美术,1983(8)
    233青岛市志旅游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第53页
    234山东省威海市地名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11,第390-391页
    235广州年鉴1997[M].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1997,第242页
    236程慧,曾新.广州山水(第一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第154页
    237广州年鉴(2002)[M].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2002,第398页
    238许森.凝固的音乐永恒的辉煌——大庆市赠送国防大学大型雕塑<创业>侧记[N]大庆日报,2013-1-11
    239赵成民,男,汉族,1946年生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196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西洋雕塑和中国民间泥塑等课程,在校期间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全国雕塑家复制故宫《收租院》雕塑群像工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师从刘开渠、傅天仇、钱绍武等。毕业雕塑作品《老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毕业创作《盼》、《大婶》、《还我山河》三件雕塑作品均被中央美院收藏。大雕塑《中原情》(2.9米石雕)。为河南省国际饭店创作大型丙烯壁画《龙门石窟》,入选中国壁画年鉴。与美国吉姆教授合作为北京希尔顿酒店创作北京首件抽象不锈钢雕塑《团结、友谊、进步》。与陈淑光合作为北京画院创作《齐白石青铜像》。2010年创作北京地铁西红门站点和高米店站点不锈钢装置雕塑《历史瞬间》、《天籁之音》,获得全国公共艺术范例奖大奖。
    241杨振华.城市详细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第271页
    242刘秀晨.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J].建筑学报,1986(9)
    243刘秀晨.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J].建筑学报,1986(9)
    244Sunderland Tyne and Wear,Asense of place: sculpture in landscape, SunderlandArts Centre Ltd,1984, P13
    245何首培.关于国际雕塑邀请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2-07-28
    246引自愚自乐园官网:http://www.yuzile.com/cn/story/dream/
    247李晓强,杨金凤.半园绿韵玉泉醉——记北京国际雕塑公园[N].北京日报,2003-10-27
    248刘秀晨.公园景观与城市景观融合的一次尝试——北京玉泉公园创作札记[J].中国园林,2003(4),第17页
    249孙玉洁.雕塑公园如何生存[N].中国艺术报,2004-8-20
    250雷云.亨利·摩尔在京遭遇寒流[N].北京青年报,2000-11-2
    251数据引自王馨欣.中国雕塑公园现象研究[J].山花,2004(1),第116页
    252国际雕塑公园门票偏高[N].京华时报,2004-1-15
    253吴为山.雕塑时代——新中国城市雕塑回顾与展望[J].文艺研究,2010(6),第109页
    254何鄂.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R].北京:北京国际雕塑研讨会2002
    255水天中.何鄂和她的雕塑艺术[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5页
    256马改户、时宜.马改户时宜雕塑作品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3页
    257青铜史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第13页
    258青铜史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第101页
    259鼎力铸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1,第96页
    260朱成山.塑和平女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第268页
    261引自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diaosu.com.cn/about_info.asp?nid=802
    262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31页
    263刘天府主编.共铸辉煌(二)——2008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论文集.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8,第14页
    264陈晓丽.“致词”.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作品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扉页
    265[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三联书店.1994年.第144-145页
    266青岛艺术馆.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第15页
    267司徒兆光,曹春生.让我国城市雕塑更健康地发展[J].美术.1984(7).第14页
    268杨振华编著:《城市详细规划》,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第271页
    [1]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上)[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76.
    [4]纪宇.青铜与白石——雕塑大师刘开渠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
    [6]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4.
    [7]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8.
    [8]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
    [9]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6(1).
    [10]李叔同.心与禅[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8.
    [12]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
    [13]袁韵宜.庞薰琹传[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14]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40.
    [15]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5(1).
    [16]李金发,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1).
    [17]朱柏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2.
    [18]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家的自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19]孙振华.走向荒原[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12(1).
    [20]王扆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M].上海:中国图书集志公司,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10-10.
    [21]文天行.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大事记[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22]汉口市美术展览大会纪念特刊[M].汉口市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1935-9.
    [23]陆建初.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1).
    [24]殷双喜.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7.
    [25]武汉市志文物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26]汉口市政概况:民国二十三年一月至二十四年六月[M].汉口:汉口市政府印发,1935.
    [27]余飘.周恩来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贡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
    [28]林星岳.中国油画百年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08.
    [29]郑朝.雕塑春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七十年[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4(1).
    [30]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5(1).
    [3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
    [32]马丁,马刚.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艺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5(1).
    [33]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4]有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3.[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12.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6]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2.
    [37]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
    [38]齐一,马奇.美学专题选讲汇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1.
    [39]傅天仇.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0]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1]马改户,时宜.马改户时宜雕塑作品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2]水天中.何鄂和她的雕塑艺术[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3]青铜史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
    [44]鼎力铸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1.
    [45]朱成山.塑和平女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
    [46]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47]青岛市志旅游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8]山东省威海市地名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11.
    [49]广州年鉴(1997)[M].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1997.
    [50]程慧,曾新.广州山水(第一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51]广州年鉴(2002)[M].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2002.
    [52]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1.
    [53]吴为山.雕塑时代: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暨提名奖获奖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3.
    [54]王克庆,程允贤.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二)[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2.
    [1]刘艳萍.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在新中国的影响——以留苏雕塑家、雕塑训练班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2]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3]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D].南京:东南大学,2007.
    [4]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5]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乌始光.图画美术院招生广告[N].申报,1913-1-28.
    [2]萨空了.在东京举行之中华民国国立西湖艺展记略[N].北洋画报,1930-7-29.
    [3]向苏联艺术家学习[N].人民日报,1952-11-15
    [4]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N].文汇报,1992-9-5.
    [5]阳光普照清华园[N].人民日报,1967-5-6.
    [6]伟大时代的象征——评介全国农展馆前的雕塑[N].人民日报,1959-10-20.
    [7]丰富多彩的农业展览馆.[N].人民日报,1959-9-18.
    [8]检阅农业战线上大跃进成就交流生产技术经验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N].人民日报,1959-9-18.
    [9]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N].人民日报,1977-09-19.
    [10]魏如松.博鳌之子卢鸿基[N].海南日报,2010-06-07.
    [11]何首培.关于国际雕塑邀请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2-07-28.
    [12]李晓强,杨金凤.半园绿韵玉泉醉——记北京国际雕塑公园[N].北京日报,2003-10-27.
    [13]孙玉洁.雕塑公园如何生存[N].中国艺术报,2004-8-20.
    [14]雷云.亨利·摩尔在京遭遇寒流[N].北京青年报,2000-11-2.
    [15]国际雕塑公园门票偏高[N].京华时报,2004-1-15.
    [1]马海平.从上海美专看中国雕塑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蔡元培.美术学校开学记[J].绘学杂志,1920(1).
    [3]李金发.文艺于人生的价值[J].文坛(122).
    [4]姜丹书.艺术廿年话两头[J].亚波罗,1928(6).
    [5]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J].妇女杂志,1929(15).
    [6]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二)[J].妇女杂志,1929(15).
    [7]尚辉.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之盛况[J].民国春秋,1997(1).
    [8]王霞宙.参观全国美展纪要[J].中兴周刊,1937(7).
    [9]赵合俦.参观全国二次美展后的回忆和感想[J].中兴周刊(武昌),1937(8).
    [10]柳非杞.游于艺[J].艺风,1934(9).
    [11]傅怡静.国立杭州艺专赴日办“西湖艺展”考论[J].美术研究,2010(1).
    [12]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1928(2).
    [13]赵世铭.市美易长风潮的解剖[J].青年艺术,1928(3).
    [14]李新.“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J].浙江档案,2007(4).
    [15]刘曦林.刘开渠与中国雕塑[J].美术研究,1994(1).
    [16]许良廷.刘开渠的事业与家庭[J].江淮文史,2004(6).
    [17]刘开渠.漫谈雕刻艺术[J].新艺,1944(1).
    [18]刘新.讳言与遮蔽—刘开渠战时雕塑的政治命运[J].美术之友,2006(1).
    [19]美术界大跃进[J].美术,1958(3).
    [20]首都举行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J].红旗,1966(15).
    [21]黎朗.苏联美术作品在我国广泛传播[J].美术,1957(11).
    [22]朱丹.在造型艺术中怎样塑造英雄人物——记苏联雕塑家托木(姆)斯基院士的谈话[J].美术,1954(2).
    [23]刘开渠.向苏联雕塑艺术学习[J].美术,1954(11).
    [24]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J].美术,1957(11).
    [25]景霞、绿萌.评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J].美术研究,1958(3).
    [26]张伟.老老实实学中西之最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钱绍武访谈录[J].中国雕塑,2007(2).
    [27]江丰.为了满足实际需要,美术教育必须提高一步[J].文艺报,1952(10).
    [28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装饰浮雕[J].装饰,1997(6).
    [29]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各委员名单[J].北京档案史料,1997(2).
    [30]刘开渠.刘开渠雕塑文摘[J].新美术,1983(1).
    [31]郭德庵,侯艺兵.郭德庵:第一座主席塑像是这样诞生的[J].中华民居,2009(4).
    [32]林莉.岁月的见证——四川省展览馆暨毛主席塑像修建始末(续)[J].四川档案,2004(4).
    [33]蔡若虹.评<收租院>泥塑群像[J].红旗,1966(3).
    [34]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J].美术研究,1960(1).
    [35]让工农兵看了满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部分作者座谈摘要[J].美术,1977(5).
    [36]童滇.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之景观[J].文艺研究,1988(6).
    [37]西岗.浙江美院毕业生创作讨论论点摘要[J].美术,1986(9).
    [38]王强.雕塑创作随笔[J].新美术,1987(1).
    [39]吴为山.雕塑时代——新中国城市雕塑回顾与展望[J].文艺研究,2010(6).
    [40]程允贤.华盛顿雕塑公园一瞥[J].美术,1983(8).
    [41]刘秀晨.石景山雕塑公园的规划与设计[J].建筑学报,1986(9).
    [42]刘秀晨.公园景观与城市景观融合的一次尝试——北京玉泉公园创作札记[J].中国园林,2003(4).
    [43]王馨欣.中国雕塑公园现象研究[J].山花,2004(1).
    [44]栗宪庭.两声枪响:新潮美术的谢幕礼[J].中国美术报,198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