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女性文本的话语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得不到重视,女性在整个文学史上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而对女性文学这门学科来说,女性话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了出来。因此,建构一种属于女性的话语成了女性文学的当务之急。但是,由于“女性文学”、“女性话语”等一些基本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它们不但无法为女性文学这一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无法给其他概念、定义提供界定的标准。如何系统地建构女性文学、如何找到女性文学发展的生长点,也是我们女性文学研究者的思考对象。截取九十年代女性文本,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女性文本密集化出现,女性文学的特征也最明显,显然有别于以往女性文学“小打小闹”的局面。本论文具体地分析了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女性话语方式和女性话语类型。在女性话语方式方面,从时间、意象、视角三个角度来阐释。她们对女性话语方式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觉性。是因为这些叙事方式正好契合了她们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她们遵从自我内在感受的结果。而不只是“为了技巧而技巧”。林白就在《一个人的战争》里承认:“这是典型的女性女性写法,视点散漫,随遇而安。”而很多男性作家对叙事方式的选择,很多时候附有“意义的指归”这一目的。较之女性作家,他们的选择更有理性,意图比较明确。在女性话语类型方面,本文则从颠覆和寻找两个大的角度来分析。具体分为成长的孤寂和死亡意识、“杀”父意识和恋父、情结姐妹情谊和性别乌托邦三个小版块。“仇”父、“杀”父意识是颠覆思想的极致。而在颠覆的同时,她们又在不断地寻找自身,寻找自己的成长史,寻找自己的情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寄托,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两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人性
    的复杂性。因为女性对父权的颠覆中交织了对“父亲”的依恋,而在
    寻找中又有不少的失落和伤痕。孤独感、死亡感第一次大量地出现在
    女性的成长文本里;对异性的失望她们转向了姐妹情谊,但这种情谊
    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从而瓦解了另一个神话。同时,本论文也考
    虑到女性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对现有的“超性别写作”等命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系统地研究女性话语,对女性话语进行
    全面的整合和梳理,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非常有意义。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ture, the desire for female discourse authority is very urgent. It is the top mission to highlight the feminine discourse ,overturn the dominance of masculine language and to build up harmony between both genders . The 90' s women writer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reconstructing a feminine dis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omen discourse' s narration and style. There are three models of women discourse narration, such as the divided time, the changeover point -of - view and the strange imagery. And the women discourse sty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y are the growth awareness of kids, the father-hatr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ster-af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female literature' s future.
引文
[1] 王侃著:《诗与思的维度》[M],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2] 陈顺馨著:《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3] 罗瑟琳·科渥德:《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C],引自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77页。
    [4] 陈顺馨著:《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5] 李小江等著:《性别论坛——文学、艺术与性别》,[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6] 陈顺馨著:《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7] 以上内容参考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13页—29页。
    [8] 张寅德著:《叙述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5页,第9页。
    [9] 热拉尔·热奈特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10] 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1] 荒林,王光明著:《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104页。
    [12] 王爱松著:《评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罚琜J],引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7页。
    [13] 王侃著:《诗与思的维度》,[M],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14] 方成著:《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15] 韩晓晶著:《复苏的性别——后新时期女性主义小说探索》,[J],引自《天津日报》,1999年版,第9期。
    [16] 陈虹著:《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女性本文》,[M],转引《文艺评论》,1995年版,第4期,第43页。
    [17][18] 陈顺馨著:《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第18页。
    [19] 徐坤著:《重重帘幕密遮灯》,[J],引自《作家》,1997年版,第8期。
    [20] 降红艳著:《“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J],引自《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版,第5期,第87页。
    [21] 《论语·子罕》,[M],引自刘宝楠撰《论语正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22] (清)王先谦编:《齐物论》,[M],引自《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页。
    [23] 柏拉图著:《蒂迈欧篇》,[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
    
    37—38页。
    [24] 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页。
    [25] 耿占春著:《叙事美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26] 路易·加迪著:《文化和时间》,[M],郑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页。
    [27] 巴赫金著:《小说理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5页。
    [28] 博尔赫斯语,引自冉云飞《陷阱里的先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9] 李小江等著:《性别论坛——文学、艺术与性别》,[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6—77页。
    [30] 林白著:《记忆与个人化写作》,引自《林白文集》(4),[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1] 陈染著:《我和另一个我》,[M],引自《声声断断》,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2] 巴赫金著:《小说理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页。
    [33] 马原著:《真实的时间》,[M],转自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304页。
    [34] 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159页。
    [35] 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36] 陈染著:《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引自《凡墙都是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89页。
    [37][38][39] 陈染著:《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引自《凡墙都是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第191页,第203页。
    [40] 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201页。
    [41] 朱光潜著:《诗论》,[M],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2] 阿伯拉姆编:《简明外国文学辞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43] 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85页。
    [44] 亚里斯多德著:《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122页。
    [45]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
    [46]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G],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47] 陈染著:《与往事干杯》,[M],引自《凡墙都是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48] 徐小斌著:《末日的阳光》,[M],引自《粉色》(上),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49] 海男著:《诉说》,[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50] 海男著:《美腿女人》,[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51] 徐小斌著:《关系》,[M],引自《粉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52] 参考自黄伟林著:《叙事的风景——晚生代小说形式技巧分析》,[J],引自《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40页。
    [53] 陈染著:《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引自《凡墙都是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54] 李小江等著:《文学、艺术与性别》,[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55] 马春花著:《刀刃上的舞蹈》,[J],引自《小说评论》,2000年,第3期,第32页。
    [56][57] 陈染著:《私人生活》,[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第154页。
    [58] [英]伊格尔顿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胡敏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59] 齐白编:《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林白访谈录》,[J],引自《花城》,1996年,第5页。
    [60] 陈染著:《无处告别》,[M],引自《凡墙都是门》,中国文联出版
    
    社,2001年,第107页。
    [61] 陈骏涛著《中国女性文化》,[J],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3期,第12页。
    [62] 埃莱娜·西苏著:《美杜莎的微笑》,引自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63] 李小江等著:《文学、艺术与性别》,[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64] 荒林著:《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M],引自《文艺争鸣》,1997年,第1期,第50页。
    [65] 罗执廷著:《当代“性叙事”的话语形态分析》,[J],引自《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30页。
    [66] 谢有顺著:《女性写作新的难度——“呈现女性写作书系”序》[J],引自《小说评论》,2001年版,第5期,第77页。
    
    
    1、张京嫒《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三联书店 1996年
    3、南帆《文学的维度》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
    4、[美]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5、朱栋霖、陈龙《新思维》(上)江苏教育出版社
    6、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年
    7、王逢振《先锋译丛——性别政治》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8、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9、[法]福柯《性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0、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11、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2、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13、肖巍《为谁、用什么、以什么话语——也谈女性写作》 2001年
    14、[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年
    15、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
    16、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17、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
    18、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19、徐岱《小说形态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