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权力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不当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阐述切入论题。首先,认为环境公共利益是一种共同善,而且这种共同善只能由自然人个体所享有。其次,分析环境公益诉讼的内涵,认为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侵权之诉在制度设计目标上存在差异,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维护和增进环境公共利益,而环境民事侵权之诉是为了救济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公民人身或财产损害,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其实就是环境公益借助诉讼这种救济方式来达到保护与增进自身的融合结果,是诉讼法律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公众普遍需求的必然。最后,对目前支持检察机关与环保部门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本文从公权力的内在属性视角论证公权力机关非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首先,将本文的公权力界定为法哲学语境中的公权力,认为公权力在本质上要么是权利,要么是义务。从公权力与权利、公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来分析公权力的本质,认为权利是公权力的母体,公权力是为了服务权利而存在的,并从公权力的不可放弃性得出公权力的本质是义务的论断。其次,从公权力的法定性论证公权力机关非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从法治与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即公权力配置视角阐述我国检察机关性质的特殊性,认为我国检察机关享有的检察监督权,是一种与行政权、审判权相区别的国家权力,其权力行使方式包括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以及向法院提起环境刑事诉讼,不包括提起属于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性质的环境公益诉讼这种方式。从行政职责履行范围、方式及程序都是法定的,以及依法行政与合理行政原则的视角论述环保部门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最后,从公权力的扩张性论证公权力机关非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从保护私权利与公权力两个方面论述。主要论点包括:在公权力扩张性没有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公权力机关是在真正代表与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也难以确保公权力机关不会侵占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与被告的权利;支持检察机关与环保部门都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会扰乱我国公权力机关在现行环境公共利益保护上的职能分工体系,并且检察机关在其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中无法正常行使其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
     本文从公权力的实证特性视角论证公权力机关非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首先,自然正义与理性是实证法学不可或缺性的应然价值,我们应该实证地考量公权力机关一直以来在环境公共利益保护方面的真实表现,从而推导出是否应该、是否有必要将他们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其次,通过对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分析,得出公权力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非外国通例,我们不能简单地移植英国、美国基于其本国国情采取的诉讼制度。最后,通过分析制约环保部门行政环境执法效果的因素,并从两者现实处境并无实质区别的角度,得出检察机关对环保部门公权力履行效果不会产生补充作用的论断。
As a star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laintiff qual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is thecommon good which would be enjoyed by the natural person alone. Second, by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writer think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and civil tort ac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s indeed exists. The environmental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s conducted to prevent and remedy damages to theenvironment per se, and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However, the civil tort ac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s is conducted to remedydamages for personal injury and property. On this account,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interest litigation is the logical corollary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agency of lawsuit which is the method of right relief. At last, the writer sums up themain points that why some researchists insist that procuratorates and environmentaladministrations are proper plaintiffs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s based on intrinsic attribute of power, the articleelaborates that authorities are improper plaintiffs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litigation. First, conception of power in this text is identical with context of power inlegal philosophy. In term of intrinsic attribute, power is either legal right orobligation. The writer analyzes intrinsic attribute of power by means of discuss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right as well as power and obligation. Powerderived from right, power serves right. Since authorities have no right to abandontheir powers, obviously that the intrinsic attribute of power is legal obligation.Second, power is prescribed by law, but authorities haven’t been authorized yet.Distribution of powers is the key problem of constitutionality and constitutionalism.Intrinsic attribute of procuratorates exists some unique feature. Prosecutorial poweris ranked with executive power and adjudicative power. The procuratorates shouldsupervise judicial activity and make a public prosecu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s,not including make a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scope, means of performance and enforcement process of power are all prescribed by law, the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s couldn’ t change them neither abandon them. At last,power is inclined to dilate which would threaten or encroach on right or anotherpower. As supervision and limits of power being invalid, it’s difficult to judgewhether authorities ar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encroachingrights of the plaintiff or defendant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f bothprocuratorates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s have the power to make an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conflict of function of power owned bydifferent authorities would be inevitable, yet procuratorates could supervise judicialactivity without dispute.
     From the point of views based on positivist characteristic of power, the articleelaborates that authorities are improper plaintiffs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litigation. First, natural justice and reason is vital for positivism. The public shouldput a high value upon the record of authorities during them exercising theirfunctions and powers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Second,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e in France, Germany, Britain and America, thewriter thought that the authorities make a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hasn’t been the general practice. We shouldn’t copy the legal system of Britain andAmerica on assumptions. At last,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administrativeenforcement of law is restricted, and points out that since procuratorates and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s are in the same boat, procuratorates couldn’t salvagethe defects of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s.
引文
1李升元:《行政法的价值定位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1期,第57页。
    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82页。
    3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1王小钢:《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利益和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1页。
    2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62页。
    3参见王小钢:《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利益和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2页。
    4南楠、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354页。
    1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1参见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第132—133页。
    2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64页。
    1参见黄学贤、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217页。
    2徐祥民:《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3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4朱谦:《公众环境公益诉权属性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6页。
    5吴卫星:《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与借鉴——以美国、印度和欧盟为例》,《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131页。
    1[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2李挚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第21页。
    3梅宏:《论人民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9页。
    1[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269页。
    2参见王小钢:《为什么环保局不宜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环境保护》2010年第1期,第54页。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页。
    2[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3林品:《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公丕样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5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参见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42页。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4韩震:《国家权力义务性问题的宪法学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125页。
    1参见庞正:《论权利分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2[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1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45页。
    1参见王蓉、陈世寅:《关于检察机关不应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法理分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6期,第69页。
    2参见施长征、肖晓峰:《论检察权的配置》,《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45—146页。
    3参见黄靖:《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优化路径》,《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80页。
    1吴真:《试论公共信托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第185页。
    1参见王小钢:《为什么环保局不宜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环境保护》2010年第1期,第54—55页。
    1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45页。
    2郭道晖:《权力的特性及其要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69页。
    3参见张曙光:《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1肖金明:《政府执法方式变革:建立和完善“官告民”制度》,《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l期,第15页。
    1参见别涛:《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
    1参见[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参见周雪峰、李龙:《从方法论视域论理性的法和法的理性——兼论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6页。
    1参见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参见[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3[德]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与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德]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与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1参见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94—103页。
    2参见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44页。
    3参见章礼明:《检察机关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法学》2011年第6期,第135—136页。
    1参见王新程:《环境执法难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2009年第12期,第26页。
    2参见盛华仁:《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7期,第34页。
    3参见钟永森、左铭威:《基层环境执法的困境与解决思路》,《环境保护》2010年第8期,第11页。
    4参见别涛:《检察机关能否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第30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德]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与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9][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公丕样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14]庞正:《论权利分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别涛:《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6]林品:《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魏武:《法德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8]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徐祥民:《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0]南楠、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21]黄学贤、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3]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曙光:《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5]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陈亮:《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适格规则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1]吴真:《试论公共信托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2]王小钢:《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利益和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1卷第3期。
    [3]王小钢:《为什么环保局不宜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环境保护》2010年第1期。
    [4]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6]朱谦:《公众环境公益诉权属性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吴卫星:《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与借鉴——以美国、印度和欧盟为例》,《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8]李挚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
    [9]李升元:《行政法的价值定位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10]梅宏:《论人民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韩震:《国家权力义务性问题的宪法学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2]王蓉、陈世寅:《关于检察机关不应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法理分析》,《法学杂志》2010年第6期。
    [13]施长征、肖晓峰:《论检察权的配置》,《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4]黄靖:《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优化路径》,《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5]郭道晖:《权力的特性及其要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周雪峰、李龙:《从方法论视域论理性的法和法的理性——兼论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章礼明:《检察机关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法学》2011年第6期。
    [18]王新程:《环境执法难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2009年第12期。
    [19]盛华仁:《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7期。
    [20]钟永森、左铭威:《基层环境执法的困境与解决思路》,《环境保护》2010年第8期。
    [21]别涛:《检察机关能否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
    [22]肖金明:《政府执法方式变革:建立和完善“官告民”制度》,《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l期。
    [23]解安宁,姚硕珉:《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学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24]崔伟:《检察机关是公益诉讼的适宜主体》,《检察日报》2005年12月16日。
    [25]曹明德、王凤远:《美国和印度ENGO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26]刘超:《论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权力基础》,《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