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聚焦于桐城文章与新学兴起的内在关联之上。上篇以“桐城文章与外交实录”为中心,将洋务运动时期的具有“外交家”身份的桐城文人:郭嵩焘、薛福成、黎庶昌及吴汝纶所撰述的日记、游记、尺牍等桐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桐城文章对输入西洋新知、引进西学、倡扬新学的贡献,并由此讨论桐城古文自身引发的新变。下篇以“桐城文章与文化教育转型”为中心,将辛亥前后具有“教育家”身份的桐城文人: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严复、林纾、吴芝瑛、吴闿生等所编纂、翻译、撰著的翻译文章、讲义、教科书(选本、读本)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桐城文章如何适应并促进文化教育的转型,进而辨析在新学一统天下、新式文化教育体制形成之后,桐城派连同桐城文章难以从古典走向现代、不得不从中心退向边缘的种种历史现象,探讨桐城光焰自是而熸的内在缘由。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of Tongchen style and theraising of Xinxu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studying on Tongchen style's contributions andrevolution of importing and absorbing Xinxue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Tongchen styleand diplomacy memoir by analyzing the diaries,travel stories and other kinds ofTongchen style articles of those Tongchen Literators who were also diplomats in thetime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such as:Guo Song-Tao,Xue Fu-Cheng,LiShu-Chang,and Wu Ru-Lun.
     The second part based on the thesis of“Tongchen style and the changing ofculture & education”,studying on how Tongchen style acclimatized and promoted thechanging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articles,teaching materials,andtextbooks which were compiled or translated or wrote by those Tongchen Literators,who were also educators around the time of Xinhai,such as:Ma Qi-Chang,YaoYong-Pu,Yao Yong-Gai,Yan Fu,Lin Shu.After that,the second part continue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 phenomenon ofTongchen Pai and its Tongchen style hadto fade out of people's concentration because of failed in changing from classicalismto adapt.to modernism,and the ultimate reason of the decline of Tongchen style at thetime of Xinxue while new culture and education system formed completely.
引文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P310,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1版,天津。
    1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P3,P6,P4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2版,合肥。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38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上海。
    3 《东华录》“康熙朝五十一年二月”,(清)蒋良祺撰,中华书局1980年版,北京。
    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380,P38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上海。
    5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P9-1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1版,石家庄。
    1 参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P107,P124,学苑出版社2007年11月1版,北京。
    2 《方苞集·两朝圣恩恭记》,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1 《惜抱轩诗文集·再复简斋书》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
    2 参阅《方苞集·与李刚主书》、《惜抱轩文集·再复简斋书》等篇章。
    1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1月1版,北京。
    2 《惜抱诗轩文集·与陈硕士》,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
    3 舒芜《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校点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1月1版,北京。
    4 此乃全祖望在其《前侍郞桐城方公神道碑铭》评价方苞经学之语。在笔者看来,此语亦适用于桐城诸家。
    1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7,P153,中华书局1998年3月1版,北京。
    2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一《跋方望溪文》,卷三十三《与友人书》,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上海。
    3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P211,三联书店2004年6月1版,北京。
    4 1939年,陈独秀挽桐城耆宿方守敦(舒芜之祖父)“先生已死无乡长,小子偷生亦病夫”,表现了他对桐城文化的依恋。见舒芜《未免有情》P130,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1版,上海。钱玄同一面高呼打倒“桐城谬种”,一面又给友人书信,私下认为小学生“最后还要读(桐城)‘谬种’诸公之文”。见钱玄同致胡适信(1921年7月28日),《胡适研究丛录》P238,三联书店1989年,北京。
    1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P244,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1版,天津
    1 舒芜《未免有情》P130,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1版,上海。舒芜之曾祖为方宗诚,祖父方守敦,外祖父为马其昶,是典型的桐城派之家。
    2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P98,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3 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卷二,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4 《古文笔法百篇·序》李扶九、黄仁黼选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1版,西安。
    1 《方苞集·集外文·叙交》,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2 《惜抱轩诗文集·陈东浦方伯七十寿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方苞集·送钟励暇宁亲宿迁序》,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4 《柏枧山房文集·答朱丹木书》,咸丰六年(1856)杨氏海源阁刻本。
    5 《东溟文集·外集·复座师赵分巡书》,同治六年(1867)《中复堂全集》刻本。
    6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P223,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2版,合肥。
    7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P226,三联书店2004年6月1版,北京。
    1 转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P67,岳麓书社1986年版,长沙。
    2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P37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1版,北京。
    3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P990,中华书局1998年3月1版,北京。
    4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光绪廿三年六月初十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杭州。
    1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变法通议·论幼学》P49,中华书局1989年版,北京。
    1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P42,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长沙。
    2 葛荣晋《中国实学史研究》P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北京。
    1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第六章,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北京。
    2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石家庄。
    3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P292—293,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542,P54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上海。
    5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P213—214,中华书局2003年版,北京。
    6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P28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
    1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
    2 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P1,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版,上海。
    1 参见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渊源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合肥。
    2 载《青鹤》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至廿二期,转引自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P48,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
    3 《曾国藩诗文集·圣哲画像记》P29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上海。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P336,P33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天津。
    1 《曾国藩全集·书札》卷一八《复李少荃》,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2 《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编定,P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台北。
    3 刘蓉《养晦堂文集》卷三《与曾国藩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4 《郭嵩焘诗文集·自序》P559,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5 郭群《湘阴郭氏遗书提要》,转引自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点校后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P618,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石家庄。
    2 李鸿章《朋僚函稿》卷八,P5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3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册一五,P5-6,陈义杰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北京。
    4 李鸿章《朋僚函稿》卷一五,P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5 《郭嵩焘诗文集》P24、P23、P190,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6 王先谦《葵园四种·养知书屋遗集序》P91,岳麓书社1986年版,长沙。
    1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鲁迅全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
    2 《饮冰室合集》“文集”39,中华书局1989年版,北京。
    3 《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编定,P5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台北。
    4 《郭嵩焘日记》第三卷P60,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长沙。
    5 《郭嵩焘诗文集》P243,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1 《曾纪泽日记》P813,光绪四年十一月初三。岳麓书社1998年版,长沙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六年初版。
    1 唐弢《文章修养》P29,三联书店1998年9月2版,北京。
    2 《郭嵩焘诗文集》P201,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1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廿七册。广陵书社2004年,扬州。
    2 张佩纶《涧于集》卷一《请撤回驻英使臣郭嵩焘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3 《清德宗实录》卷六零,P25-26;卷七三,P9,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1 董蔡时《左宗棠评传》P154-15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北京。
    2 张佩纶《涧于集》卷一《请撤回驻英使臣郭嵩焘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3 《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编定P69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台北。
    4 《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编定,P66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台北。
    5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P115,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1版,上海。
    1 《曾纪泽日记》P773-778,光绪四年八月廿八,岳麓书社1998年版,长沙
    2 《清德宗实录》卷九,P14,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3 严复挽郭嵩焘语,见《严复集》第五册P1548,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4 《伦敦与巴黎日记》P1001,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5 《郭嵩焘日记》第四卷,P289、P62,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长沙
    1 《伦敦与巴黎日记》P739,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2 《郭嵩焘诗文集》P243,岳麓书社1984年版,长沙。
    3 《清德宗实录》卷二九九,P17,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4 李鸿章《朋僚函稿》卷一九,P42,《复王壬秋山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1 《薛福成选集》P181,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2 《庸庵文外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上海。
    3 《薛福成选集》P27,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4 《薛福成选集》P82,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5 《薛福成选集》P510,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1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续古文辞类纂叙》,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P107,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
    3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青萍轩遗稿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4 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P109,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
    5 《尺牍·答黎莼斋》《吴汝纶全集》(三)P10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6 《尺牍·与方存之》《吴汝纶全集》(三)P1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庸庵文编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3)P20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
    1 《曾国藩全集·书札》《与南屏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2 《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卷六,民国17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3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P4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4 《庸庵续编·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版,上海。
    5 丁凤麟《薛福成评传》“后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南京。
    6 《出使四国日记·咨呈》,光绪十八年上海醉六堂石印本。(下同)
    1 《曾纪泽日记》P773-778,光绪四年八月廿八,岳麓书社1998年版,长沙。
    2 《出使四国日记·自序》,光绪十八年上海醉六堂石印本。(下同)
    3 《出使四国日记·咨呈》
    1 《出使四国日记·凡例》
    2 《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与人书二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北京。
    3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合肥。
    4 《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与友人论门人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北京。
    5 《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与人书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北京。
    1 《薛福成选集》P424,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2 转引自丁凤麟《薛福成评传》P30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南京。
    3 薛福成《出使公牍》之张美翊“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印行。
    4 《光绪朝东华录》总P3448、P3895,朱寿朋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北京。
    1 《惜抱轩尺牍·复汪进士辉祖书》,民国17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2 《惜抱轩诗文集·敦拙堂诗集序》,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 《薛福成选集·筹洋刍议》P555,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1 《曾国藩全集·奏稿》《黎庶昌请留江苏候补片》,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2 《拙尊园丛稿·罗文彬跋》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3 《尺牍·答黎莼斋》,《吴汝纶全集》(三)P10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转引自夏晓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道台跳舞会记》P76,夏先生于此有全面深入的阐述,可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上海。
    1 [法]达尼埃尔·享利·巴柔《形象》,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
    2 钟叔河《走向世界》P497,中华书局1985年版,北京。
    1 《拙尊园丛稿·青萍斋遗稿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P58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上海。
    3 参见《拙尊园丛稿》罗文彬跋,薛福成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1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上,P2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2 冯自由《政治学序言》,《政治学》前附,广智书局1902年版。
    3 范思祖《华人宜习西学仍不能废中学论》、《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十二。
    4 《尺牍·与桐城绅士》,《吴汝纶全集》(三)P458,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尺牍·答阎鹤泉》,《吴汝纶全集》(三)P142,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P17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
    3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弟二》,《书目答问二种》P303,三联书店1998年版,北京。
    4 《曾国藩全集·日记》卷上,《问学》,唐浩明、王澧华等校点,岳麓书社1994年版,长沙。
    5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P87,上海书店2004年版,上海。
    6 《徵滇士入书院敕》,《皇朝经世文统编》邵之棠编辑,文教部九,书院。
    7 梁启超《康有为传》,《戊戌变法》(四)P12。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8 《尺牍·学堂招考说贴》,《吴汝纶全集》(三)P463,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上P1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2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P2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文海出版社印行。
    3 《皇朝经世文新编》第六册,《学校》上P18,上海译书局光绪戊戌年[1898]版。
    4 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所录冯、郑之文,P891-907,舒新城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5 康有为《大同书》P209-220,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6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P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7 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P33;《论科举》《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P28;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上海。
    8 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北京。
    9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P51,P8,P94。夏晓虹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上海。
    1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救亡决论》,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P562,第一册P43,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2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P37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3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十五册P51,《静安文集续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4 《饮冰室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1 《文集·孔叙仲文集序》《吴汝纶全集》(一)P55,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曾国藩全集·日记》同治四年五月初六,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1 《桐城吴先生日记·文艺第四》(上)P23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石家庄。
    2 贺涛《吴先生行状》,《吴汝纶全集》(四)《附录·传状》P114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3 转引自施培毅《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江淮论坛》1995年1期。
    4 马其昶《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附录·传状》P1153,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5 李景濂《吴挚甫先生传》,《吴汝纶全集》(四)P1135,P113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6 施培毅《前言》,《吴汝纶全集》(一),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7 《文集·天演论序》《吴汝纶全集》(一)P147,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吴闿生《先府君事略》中记述严复之语,《吴汝纶全集》(四)P116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严复《群学肄言译余赘语》,王栻主编《严复集》(一)P126,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3 参见《附录·传状》,《吴汝纶全集》(四)P1128 P1158 P1153 P117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4 《新民丛报》第8号(光绪二十八年)。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北京。
    5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P603,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6 《尺牍·谕儿书》,《吴汝纶全集》(三)P597,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尺牍·谕儿书》,《吴汝纶全集》(三)P60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吴闿生《先府君哀状》,贺涛《吴先生行状》,《吴汝纶全集》(四)P1156,P1143,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3 《东游丛录·摘抄日记》,《吴汝纶全集》(三)P718,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尺牍·答黎莼斋》,《吴汝纶全集》(三)P10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文集·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吴汝纶全集》(一)P359,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3 《尺牍·与薛南溟》,《吴汝纶全集》(三)P368,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4 《尺牍·答严几道》,《吴汝纶全集》(三)P235,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5 张宗瑛《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P115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张宗瑛《〈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1150页,黄山书社2002年,合肥。
    2 《与王子翔》,《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合肥。
    3 《答张廉卿》,《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合肥。
    1 《中国哲学》第6辑,334-335页;转引自孙应祥《严复年谱》14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州。
    2 据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P23,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福州。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P136,上海:上海书店2007年。“古文辞”乃古文之别称,姚鼐《古文辞类篹》可备一证。
    2 姚永概为林纾文集所作序言,苍凉悲壮,其与林纾相濡以沫、知己知音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一证。
    3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P907,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长沙。
    4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P186,岳麓书社1985年,长沙。
    5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P60,中华书局1993年,北京。
    1 贺麟《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年11月。参阅皮后锋《严复大传》P84,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福州。
    2 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3 吴微《“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纾小说”的共振与转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4 参见1899年前后的《时报》《中外日报》等晚清报纸,“新出俞曲园笑话新雅”之“告白”不时出现。
    5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廿三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杭州。
    6 《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一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原文未署名。
    7 严复《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第七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
    1 王佐良《严复的用心》,《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北京。
    2 阿英《翻译史话》《阿英全集》(五)P791-79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合肥。
    3 阿英《晚清小说史》P187,东方出版社1996年,上海。
    4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平原师对此阐述深刻,可参阅。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
    2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太原。
    3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P14-15,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北京。
    4 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合肥。
    1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P7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
    2 郭沫若《我的童年》,《郭沫若选集》第三卷P97-98,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北京。
    3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P23,商务印书馆1981年,北京。
    4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知堂文集》P10-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石家庄。
    5 张俊才《林纾评传》P98,中华书局2007年,北京。
    6 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导言”,上海书店1990年,上海。
    1 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蔡元培全集》第五卷P104,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杭州。
    2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译名著丛刊”《天演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北京。
    3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P310,上海书店2007年,上海。
    4 吴汝纶《答严幼陵》,《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第一卷,光绪三十年(1904)桐城吴氏家刻本。
    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P48-49,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上海。鲁迅的类似评论见《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P370—38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
    6 吴汝纶《答严几道》,《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第二卷,光绪三十年刻本(1904)桐城吴氏家刻本。
    7 林纾:《送姚叔节归桐城序》,《畏庐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
    1 张俊才《林纾评传》第五、第六章对此有深入阐述,可参阅,此处不赘。
    2 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
    3 胡先骕《京师大学堂师友记》,王世儒等主编《我与北大》P2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沈尹默《我和北大》,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P164,三联书店1998年版。何燏时是北大当时的代理校长,胡仁源是预科学长。在笔者看来,所谓“故事”,其实就是小说。其《技击余闻》就是笔记小说。蔡 元培《答林琴南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1日。
    1 参阅张俊才《林纾评传》第六章,中华书局2007年,北京.
    2 严复《与长子严璩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P780,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3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三卷P37,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北京。
    4 鲁迅《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P47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
    1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P48,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上海。
    2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P560,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3 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学科为当务之急》,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二册P284,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4 严复《主客平议》,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P119,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5 参阅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北京。
    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P1469,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
    7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P294-298,香港文艺书屋1976年。参阅卢云昆编选《严复文选》序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上海。
    1 吴孟复《忆姚仲实先生》,《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P5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合肥。
    2 严复《与熊纯如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P699,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
    3 新派人物亦新中藏旧。参阅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P264—284,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武汉。
    4 钱玄同致胡适信(1921年7月28日),《胡适研究丛录》P238,三联书店1989年,北京。
    5 当然,任公先生并非盲目地跟着少年跑,譬如对诸少年“打倒孔家店”就不以为然,亦力言辩驳之。参阅梁启超《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等文,《饮冰室合集》(4)(文集之三十三)P60,中华书局1989年,北京。
    6 熊十力《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
    1 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P13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上海。
    2 参见《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1 《方苞集·兄百川墓志铭·弟椒涂墓志铭》,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2 《刘大櫆集·田居杂诗二首》,吴孟复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上海。
    3 《惜抱轩诗文集·亡弟君俞权厝铭并序》,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
    4 《桐城县志》录桐城民谚
    5 张英《聪训斋语》P84、85,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合肥。
    6 《桐城掌故菁华》P92,黄山书社1997年版,合肥。
    7 《相城沈氏保堂记》,《文徵明集》卷一八,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1 引自罗志田《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清华历史讲堂初编》P276,三联书店2007年版,北京。
    1 苏与编《翼教丛编·湘省学约》,P152,上海书店2002年版,上海。
    1 陈三立《范伯子文集跋》《抱润轩文集序》,《散原精舍文集》钱文忠标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沈阳。
    2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P36-38,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桂林。
    3 转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P353,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石家庄。
    4 参见本论文之第四章第一节。
    5 《尺牍·与张尚书》《吴汝纶全集》(三)P435,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6 《宜习西文说》,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P1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7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P146、P162、P167,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太原。
    1 转引自陈思和《徐树铮和正志中学》,《书城》1996年第三期。
    2 黄伯耀《学校教育当以小说为钥智之利导》,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北京。
    1 参见本论文之第四章第一节。
    2 林纾《〈畏庐老人训子书〉二十六通》其十三,见《林纾诗文选》P371,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北京。林纾《林纾示琮儿书》其六,夏晓虹释文,载《现代中国》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 林纾《春觉斋论文·忌轻儇》《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P100,舒芜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北京。
    4 舒芜《未免有情》P247,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1版,上海。《舒芜口述自传》P2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5 参见《历朝经世文钞》(1918年)姚永概之序。
    1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P250,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哈尔滨。
    2 李景濂《吴挚甫先生传》,贺涛《吴先生行状》,《吴汝纶全集》(四)P1131,P114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3 《尺牍·答黎莼斋》,《吴汝纶全集》(三)P10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4 吴闿生《记先大夫尺牍后》,《吴汝纶全集》(四)《附录二·序跋》P117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5 舒芜《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校点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北京。
    1 参见本论文之第三章第一节。
    2 参阅《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长沙。
    3 《尺牍·与李季皋》《尺牍·与冀州绅士》,《吴汝纶全集》(三)P255,P233,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4 《中国书院史资料》(下)P258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杭州。
    5 转引自黄万机《黎庶昌评传》P191,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贵阳。
    6 《尺牍·答马通伯》《尺牍·与薛南溟》,《吴汝纶全集》(三)P382,P160,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7 姚永朴《蜕私轩集·亡室马恭人哀辞》,民国六年(1917)北京铅印本。
    8 《舒芜口述自传》P18、P2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
    9 舒芜《未免有情》P246,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1版,上海。
    1 《尺牍·与刘博泉侍郎》《尺牍·与萧敬甫》《尺牍·渝儿书》《吴汝纶全集》(三)P216,P209,P599,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林纾《林纾示琮儿书》其十六,夏晓虹释文,载《现代中国》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 转引自林大文《后人心目中的林纾》,见《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P2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北京。
    4 《尺牍·答严几道》,《尺牍·答方伦叔》《吴汝纶全集》(三)P236,P38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5 林纾.《林纾示琮儿书》其十六,其一,夏晓虹释文,载《现代中国》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 《尺牍·答阎鹤泉》《吴汝纶全集》(三)P142,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篹·例略》,席氏扫叶山房刊本。
    1 《惜抱轩诗文集·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
    2 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P29,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
    1 《方苞集·古文约选序例》,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2 参见素尔讷等撰《学政全书》卷四《颁发书籍》。《续修四库全书》第828册。
    1 《尺牍·答严几道》,《吴汝纶全集》(三)P231,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姚椿《晚学斋文集》卷三《古文辞类篹书后》咸丰二年刊本。
    2 如《昭明文选》文体分为三十九大类,大类下还有小类。宋人吕祖谦《宋文鉴》分为五十八类。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分为五十八类。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则分为一百二十一类。庞杂不堪。
    3 见《方苞集》附录之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4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门类》,许振轩点校,黄山书社1989年版,合肥。
    1 参见高黛英《〈古文辞类篹〉的文体学贡献》一文之基本立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2 陈平原师《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文派、文选与讲学》P225,三联书店2004年版,北京。
    3 钱基博《古文辞类篹解题及其读法》改增版,上海龙虎书店1935年版。
    1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寄龛文存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曾国藩全集·书札》《致刘蓉》咸丰八年正月,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3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寄龛文存序》,《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P38。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石家庄。
    1 张舜徽《清儒学记》P344,齐鲁书社1991年版,济南。
    2 《曾国藩全集·书札》《复吴竹如侍郎》卷三十三,P681,岳麓书社1985年版,长沙。
    3 参见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章》P26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合肥。
    1 《拙尊园丛稿·庸庵文集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庸庵文集·叙曾国落幕府宾僚》,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李详《论桐城派》,载《国粹学报》第49期。
    4 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篹》“序”,席氏扫叶山房刊本。
    5 《拙尊园丛稿·祭曾文正公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1 《拙尊园丛稿·续古文辞类篹叙》,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四,P36,广雅书局光绪二十一年刊印本。
    1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2 《尺牍·答薛叔耘》《尺牍·答廉惠卿》《尺牍·与萧敬甫》《尺牍·答日本中岛生》《尺牍·与张溯周》《吴汝纶全集》(三)P32,P122,P209,P153,P385,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俗语注解小学古文读本》所附之“告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上海文明书局印刷发行。
    2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P12,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版,杭州。
    3 《尺牍·与李季皋》《尺牍·与裴伯谦》《尺牍·答严几道》《吴汝纶全集》(三)P255,P251,P234-235,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4 吴闿生编《吴门弟子集·序》,莲池书社刊行,民国十八年版。
    5 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P166,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1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P197,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北京。
    2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教科书之发刊概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影印1972年版。
    3 《尺牍·答土屋伯毅》,《尺牍·谕儿书》,《吴汝纶全集》(三)P427,P596,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一》,载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P318,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上海。
    1 刘声木认定张謇乃桐城派作家。参见《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P289,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P84,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1 参见《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教科书之发刊概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影印 1972年版。
    2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P221,P222,P384,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1 吴闿生编《桐城吴氏文法教科书》,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初版(1905),宣统元月年六月三版(1909)。
    2 参见《俗语注解小学古文读本》之“严钊序”与“凡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上海文明书局印刷发行。
    1 参见吴闿生编选《国文教范》之“王金绶序”,“高步瀛序”,1913年6月京师国群铸一社印行。
    1 参见林纾编选《中学国文读本》之“凡例”,1908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2 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P118,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1月版,北京。
    1 黎锦熙、王恩华《中等学校国文选本书目提要》,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出版。
    1 《尺牍·答贺松坡》,《吴汝纶全集》(三)P406,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林纾《畏庐续集·送姚叔节归桐城序》,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P310,百花文艺出版社据1947年版1999新版,天津。
    2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P492,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上海。
    1 姚莹《东溟文集·吴春麓诗序》,同治六年(1867)《中复堂全集》刻本。
    2 《惜抱轩诗文集·亡弟君俞权厝铭并序》,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上海。
    3 《清史稿·文苑传》,中华书局1998年版,北京。
    4 参见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章》P6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合肥。
    5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P226,三联书店2004年版,北京。
    1 《尺牍·答宋弼臣》,《吴汝纶全集》(三)P322,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2 《尺牍·答牛蔼如》,《尺牍·与李季皋》《尺牍·与廉惠卿》《尺牍·与萧敬甫》《尺牍·与柯凤荪》《尺牍·答马通白》《尺牍·与李季皋》《尺牍·与方伦叔》《吴汝纶全集》(三)P129,P194,P566,P52,P161,P247,P255,P256,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3 贺涛《吴先生行状》,马其昶《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附录·传状》P1141,P1153,黄山书社2002,合肥。
    4 严复《群学肄言译余赘语》,王栻主编《严复集》(一)P126,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5 吴闿生编《吴门弟子集·序》,莲池书社刊行,民国十八年版。
    1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P908,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
    2 《尺牍·答贺心铭》,《吴汝纶全集》(三)P202,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
    1 1902年8月15日,管学大臣张百熙首次向清廷呈《学堂章程折》,允以《钦定学堂章程》公布,史称“壬寅学制”,但无法施行。经与张之洞会商修订后于1904年1月13日合奏《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其修订内容,很多地方参考采用了吴汝纶《东游丛录》的教育主张和思想。参见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
    2 罗惇(日融)《京师大学堂成立记》,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
    3 《尺牍·谕儿书》,《吴汝纶全集》(三)P597,黄山书社2002年版,合肥。按:此信其子吴闿生曾编入尺牍,但删去此语及大段批评张百熙的话,校点者据他本补入。
    4 对“废科举”,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袁世凯等主“徐废”,而吴汝纶主“径废”,且态度坚决鲜明,主张提出也早于上述诸人。故袁、张之奏章内容大多据吴氏之论。可参比《吴汝纶尺牍》相关内容与袁、张《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袁世凯一向敬重吴汝纶,“援抄”其论,乃自然之举。
    5 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北京。
    1 罗惇(日融)《京师大学堂成立记》,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育参考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
    1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P180,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版,合肥。
    2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6期。
    3 参见张俊才《林纾评传》第九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北京。
    4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6期。
    1 林纾《畏庐续集·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2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6期。
    3 静观《国立北京大学之内容》,潘懋元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
    1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P118,中华书局2006年版,北京。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P206,夏晓虹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
    3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严复集》(三)P648,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4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P110,中华书局2006年版,北京
    5 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京。
    6 参见章太炎《菿汉微言》、《自述学术次第》中评价桐城文章的相关内容。章太炎尤与马其昶关系亲密。章陷袁世凯囹圄时,马只身闯袁宅,鼎力营救。
    7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P38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
    8 林纾《畏庐续集·与姚叔节书》,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P222,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石家庄。
    2 《章太炎国学讲义·国学略说》P221,海潮出版社2007年版,北京。
    3 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京。
    4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潘懋元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
    5 《章炳麟论学集》P439,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6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
    1 1935年2月在桐城里弟,姚永朴曾与门人吴孟复谈及桐城文章。吴记曰:“先生喟然曰:‘子亦青年,以为奇文耶?谬种耶?”参见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P21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版,合肥。
    2 参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四讲》,《知堂乙酉文编·古文与理学》,《秉烛谈·谈方姚文》等文。《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石家庄。
    1 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编)P40,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79年版,北京。
    2 蔡元培《答林琴南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1日。
    1 《方苞集·附录诸家评论》P903,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海。
    2 转引自《姚永朴传略》,杨怀志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P142,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合肥。
    3 吴孟复《忆姚仲实先生》杨怀志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合肥。
    4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严复集》(三)P699,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1 《章炳麟论学集》P439,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
    1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P217,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合肥。
    2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严复集》(三)P699,中华书局1986年版,北京。
    3 参见蔡元培《答林琴南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3月21日。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编)P40,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79年版,北京。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北京。
    4 朱光潜《文学院课程之检讨》,《朱光潜全集》第9卷,P79-80,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 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北京。
    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缪荃孙:《续碑传集》,《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闵尔昌:《碑传集补》,《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汪兆镛:《碑传集三编》,《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初编1966—1973年;续编1974—1983年;三编,1987—1990年。
    邵镜人:《同光风云录》,《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徐世昌:《清儒学案》,民国戊寅(1938)天津徐氏刊本。
    姚永朴:《桐城姚氏碑传集》,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旧闻随笔》,黄山书社,1989年。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宣统三年(1911)桐城马氏刻本。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
    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社,1984年。
    中国史学会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神州国光社,1954年。
    《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影印。
    《筹办夷务始末》,齐思和整理,中华书局,1964年。
    《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光绪朝东华录》,(全五册)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钟叔和、杨坚整理,岳麓书社,1984年。
    郭嵩焘:《使西纪程》,光绪二十三年沔阳李氏銕香室刻本。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光绪十八年上海醉六堂石印本。
    《薛福成日记》,蔡少卿整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陈义杰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六年初版。
    曾纪泽:《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
    张荫恒:《张荫恒日记》,上海书店,2004年。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史晓风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郑孝胥:《郑孝胥日记》,劳祖德整理,中华书局,1993年。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张文虎:《张文虎日记》,陈大康整理,上海书店,2001年。
    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中华书局,1957年。
    弋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民国23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4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1993年。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出版社1981年。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华书局1932年。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一册、第二册,民国史料丛刊,《民国六年廿周年纪念册》(上)(下),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4年。
    近代报纸:《申报》、《中外日报》、《苏报》、《昌言报》。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顾炎武:《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方苞:《方苞集》,刘季高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刘大櫆:《刘大櫆集》,吴孟复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姚鼐:《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4年。
    《惜抱轩诗文集》,刘季高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惜抱轩尺牍》,民国17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方东树:《仪卫轩文集》,同治戊辰年(1868)刻本。
    管同:《因寄轩文初集》、《二集》、《补遗》,光绪五年(1879)重刻本。
    刘开:《刘孟涂集》,道光元年(1821)刻本。
    姚莹:《东溟文集》、《外集》、《文后集》、《文外集》,同治六年(1867)《中复堂全集》刻本。
    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咸丰六年(1856)杨氏海源阁刻本。
    《古文词略》,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部图书馆印行。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唐浩明、王澧华等校点,岳麓书社,1994年。
    《曾国藩诗文集》,王澧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求阙斋读书录》,《续编四库全书》本。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杨坚点校,岳麓书社,1984年。
    《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嵩焘先生年谱》郭廷以编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
    张裕钊:《濂亭文集》,光绪八年(1882)查氏术渐斋苏州刻本。
    方宗诚:《柏堂集》,光绪六年(1880)桐城方氏志学堂刻本。
    曾纪泽:《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
    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薛福成:《庸庵文编》、《续编》、《外编》、《海外文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薛福成选集》,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庸庵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刻本。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施培毅、徐寿凯点校,黄山书社,2002年。
    张之洞:《张之洞全集》,苑书义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萧穆:《敬孚类稿》,项纯文校点,吴孟复审订,黄山书社,1992年。
    贺涛:《贺先生文集》,民国3年(1914)刻本。 《贺先生尺牍》,民国9年(1920)刻本。
    范当世:《范伯子诗文集》,马亚中、陈国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马其昶:《抱润轩文集》,民国12年(1923)桐城马氏刻本。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钱文忠标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姚永朴:《蜕私轩集》,民国15年(1926)秋浦周氏精刻本。
    姚永概:《慎宜轩文集》,民国15年(1926)刻本。
    王先谦:《葵园四种》,梅季标点,岳麓书社,1986年。
    陈衍:《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严复:《严复集》,王栻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
    林纾:《畏庐文集续集三集》,民国13年(1924)铅印本。
    张謇:《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吴闿生:《北江先生文集》,文学社刻本,1924年。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1—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年。《章太炎书信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王忍之等编,三联书店,1960年。
    姚鼐编:《古文辞类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四部备要》本。
    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篹》,席氏扫叶山房刊本。
    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篹》,《四部备要》本。
    吴闿生编:《古文范》,民国16年(1927)文学馆刻本。《吴门弟子集》,民国19年(1930)莲池书社刻本。《国文教苑》,民国二年(1913)京师国群铸一社印本。《桐城吴氏文法教科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文明书局印本。
    吴芝瑛:《俗语注解小学古文读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印本。
    林纾:《中学国文读本》,民国二年(1913)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本。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98年。
    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徐一世:《一士类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年。
    方濬师:《蕉轩随录》、《续录》,中华书局,1995年。
    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舒芜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方东树:《昭味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许振轩点校,黄山书社,1989年。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徐天祥点校,黄山书社,1989年。
    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中国书店,1993年。
    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
    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华书局,1997年。
    孙文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黄山书社,1995年。
    胡适:《胡适文存》一至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1930年。《胡适学术文集》八册,中华书局,1998年。《胡适研究丛录》颜振吾编,三联书店,1989年。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三十六种,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柳治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钱基博:《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 《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2年。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郑振铎:《晚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
    张舜徽:《张舜徽集·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2003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全三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国思想通史》(1—5),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997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三联书店,2006年。
    钟叔和:《走向世界》,中华书局,1985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龚书铎:《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
    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86年。
    陈元晖等编:《中国古代的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文星书店,1966年。
    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岳麓书社,2000年。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左高:《历史日记丛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丁凤麟:《薛福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商务印书馆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
    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牛仰山等编:《严复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俊才:《林纾评传》(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陈锦谷编:《林纾研究资料选编》,福建省文史馆,2008年内部交流印本。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光潜:《谈文学》,《我与文学及其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舒芜:《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未免有情》,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串味读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商务印书馆,1928年。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曹虹:《阳湖派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
    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三联书店,2004年。《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当年游侠人》,三联书店,2006年。《学者的人间情怀》,三联书店,2007年。《文学的周边》,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三联书店,2003年。《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诗界十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旧年人物》,文汇出版社,2008年。《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阅读梁启超》,三联书店,2006年。《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晚清上海片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清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费正清编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册)1985年,(下册)1993年。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