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代流行歌曲可以视作唐宋词的隔代延伸与变异,而反观唐宋词的本质属性与基本风貌,则也可以视作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本文拟从流行歌曲的视角对唐宋词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诠释,并希望将古老的唐宋词与流行歌曲作一番“古今勾连”和“比较研究”,这样的研究,或可突破纯学术的研究而萌生新意,将唐宋词的研究引向“面向现实”与“有补于世”的新境地。
     第一章:唐宋词“流行歌曲”的属性论证。曲子词是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新形式,而燕乐作为隋唐时期的新兴俗乐,它的流行是“倚声填词”的前提。倚声填词,一方面,由于音律和声律的双重束缚,词受到了比近体诗更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在音乐的影响下,词体形成了句法灵活、韵位多变等特点,这就较近体诗更为解放,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在歌曲流传的过程中,唐宋词又形成了“独重女音”的审美风尚,并逐渐建立起“别是一家”的协律理论系统,这又进一步确立了它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流行性也相当突出,表现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更加明确了其大众文化的归属。
     第二章:“流行歌曲”视角下唐宋词的“另类”社会功能和文体特性。唐宋词具有与现代流行歌曲相似的商业功能、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等实用功能,以及艳情性、通俗性、时尚性等“另类”特性。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可歌性和流行性等属性通过改变社会文化心理来影响唐宋词的整体风貌和发展方向,最终促成了这些“另类”社会功能和文体特性的定型;而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这些词体特性的彰显,唐宋词的流行歌曲属性进一步强化,从而最终确立了它在我国古代流行歌曲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词与乐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词体的演进。词与乐的结合是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形态之一。一方面,词受制于乐,词的体制特性和声律特点都受到燕乐的深远影响,词与乐一度关系密切,水乳交融;另一方面,由于诗歌与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诗歌又不可能完全成为音乐的附庸,在“主音”与“主文”的矛盾冲突中,词与乐的关系不断发展变化,音乐性从强势到逐渐淡化,而文学功能则不断增强,词体由原来的音乐附庸,最终演变成为独立的新型抒情诗体。
     文人词摆脱音乐最终独立,这从音乐的角度讲,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从文学的角度讲,则又未尝不是一种解放或创新。对音乐的疏离虽然消弥了歌词“别是一家”的特立性,但同时却也确立了它在文学史、诗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正是词体文学性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的比较研究。从文化归属上来说,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都属于大众文化。因此,二者具有着较为相似的“另类”社会功能和文体特性。不仅如此,它们在主题选择和“包装策略”上,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倾向。
     情爱主题和怀旧主题乃是中国古典文学所最常表现的主题,以男欢女爱和伤春悲秋为主旋律的唐宋词,其中就尤多男女之情和怀旧情绪的倾诉。而纵观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流行歌曲,此类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情爱主题和怀旧主题,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散放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气息和展现出了面貌各异的文学景观。而且,由于情爱主题和怀旧主题乃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所包孕的丰厚人生意蕴中的一个分支,所以通过对词中此类主题的审视和剖析,也就有可能以点窥面地感知当代流行歌曲之于唐宋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传承与变异。这不仅具有文学方面的价值,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
     商业包装是现代流行歌曲商业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当时“流行歌曲”的唐宋词,其风靡于社会各个阶层,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也同样离不开它在传播方式、情境营造、题材选择和情感取向等方面成功的“包装策略”。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流行歌曲所采用的不少“包装策略”都可以在唐宋词中找到源头。
     第五章:请君莫忘前朝曲,旧阙新翻总关情――唐宋词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借鉴意义。
     当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当代流行歌词若能向唐宋词诗意化的词境、词心回归,不但有助于扩展当代流行歌词内容,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而且有助于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这对于当代流行歌词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唐宋词又是一部形象化的“心灵百科全书”,而大多数唐宋词人,则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也是善于将人生诗化的行家里手。他们对于世事的沧桑变化、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自然山水的关照和反思,使作品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和哲思的力量,这些精神财富即使在当代,也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使心浮气燥、追名逐利的当代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抚慰。
     此外,本文又在附录中收录了一部分借鉴和传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且较为成功的歌词实例,以资参考。
In a certain sense, contemporary popular song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ang Song verse generational extension and vari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ang Song verse contrast with the basic style, which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ra of the popular song. It is starting from two point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ng Song verse to re-examine and re-interpret, and I look forward to the ancient Tang and Song verse and popular song for a“collusion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and“comparative studies”. Such research, or pure academic research breakthroughs and new initiation, the study will lead the Tang Song verse“facing reality”and“being benefit to reality”in the new situation.
     Chapter 1: The popular song Attribute demonstration of the Tang Song verse. Ci is the word rhymes, and a new form of music,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riod Yanyue emerging as a popular music, its popularity was "Reliance sound Lyrics" premise. Reliance sound Lyrics, on the one hand, due to the double temperament and sound legal constraints, by the words of the poem more than in recent restrictions, but on the other hand,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sic, the word became shape flexible syntax , Yun-volati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lose Poetry more liberation, it would be easier for the public to accept. Moreover, the song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the Tang Song verse and“independent-woman tone”aesthetic fash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 is a“legal theory of the Association, which further established its music literature in China history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t that time, as pop song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epidemic are quite conspicuous, showing creativity and expansion of the main camp as creators of pluralism,“civilians”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established audience, as well as the means of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Features such as diversity, it also has become clearer ownership of its mass culture.
     Chapter 2: the popular song View of the Tang Song verse "alternative" social function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Tang Song verse and modern popular songs similar to a commerci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entertainment features such as functional, as well as love of popular, fashion, etc.“alternative”feature. At that time, as popular songs, songs of the Tang Song verse and the epidemic can be attributes such as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ang Song verse to the overall outlook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these“alternative”social function and style of stereotypes;Conversely,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words highlight, and the Tang Song verse attribut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its popular music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 special status.
     Chapter 3: verse and Music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he verse. The combination of verse and music i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literature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form. On the one hand, subject to the verse music, the term structure of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w are subject to the far-reaching impact Yanyue, words and music were close harmony; On the other hand, poetry and music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of poetry without may be totally become a vassal of music,“frontman”and the“proper”in the confli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music constantly evolving, from the musical to gradually reduce the strength, and function continuously enhance literature, the term of the original music client, and ultimately become independent of the new lyrics.
     Scholars final word from the independent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of course, is a pity, but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never is not a liberation or innovation. Although the alienation of music bridging the lyrics“Do not, which is a”special legislation, but it has also established a literary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he unique status of poetry, which is the word of literary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refined the inevitable result.
     Chapter 4: Contemporary popular music of the Tang Song verse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cultural ownership, Tang Song verse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belong to the public. Therefore, the two are more similar to the“alternative”social function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that, in the theme of their choice and“packaging strategy”, but also shows a startling consistency and common tendency.
     Love theme and the theme of nostalgia is the most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b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the tang song verse is especially on the more nostalgic and love talk.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new era of China since popular songs, has a theme of such a large proportion. Tang Song verse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song and the theme of love in the nostalgia theme, the same strain of the existing, scattered released their different flavor of the times and show a different face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 Moreover, the theme of love and nostalgia is the theme of contemporary pop music by the Tang Song verse and the rich Meaning of Life in a branch, through the words of the theme of this review and analysis, and is likely to face a point to see Perception Contemporary pop music in the Tang Song verse in the content of the heritage theme and variation. This not only ha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but also a certain cultural significance.
     Modern commercial packaging is popular song in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process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link, and then as the popular of Tang Song verse, in its popular of all social strata, and ultimately become a“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the sam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its mode of transmission, creating a situat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emotional orien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uccess of“packaging strategy”. And, in a certain sense, modern popular song used by many of the“packaging strategy”in the Tang Song verse can be found in the source.
     Chapter 5: inviting former Intercessors-old sentence up the new customs - Tang Song verse lyrics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reation learn.
     Tang Song verse and contemporary pop music have the same strain of“blood relationship”, it is between a lot of“common language.”If the lyrics to contemporary popular poetry of the Tang Song verse, the word heart return, will not only help expand the contemporary pop lyrics content creators and contribute to appreciate the cultural tastes, but also help maintain national arts independence, which is contemporary pop lyrics futur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in a certain sense, the Tang Song verse is a stylized“spiritual Encyclopedia”, and most of Tang and Song verse, it was the cultural elite, will also be good at poetry of life, the incumbent. They are the vicissitudes in the world is, life and natural landscape care and reflection, so that works with the radiance of a rational and the strength of philosophizing, even in the contemporary spiritual wealth, but also give people a deep enlightenmen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in contemporary, received spiritual purification and a comforter.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included in the appendix to draw part of the Chinese heritage and classical poet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lyrics of the more successful examples form of corroboration.
引文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②谢桃坊:《再论宋代民间词》,《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①陈茜、谢海光:《从流行歌曲解读当代青年文化倾向》,《思想.理论.教育》1995年第5期。
    ②洛克:《多写些音乐少造些新词》,《音乐周报》1996年第10期。
    ①《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5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①萧涤非:《汉魏六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②张唐英:《蜀梼杌》卷下,丛书集成本。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卷五,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①刘尧民:《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①吕本中:《轩渠录》,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三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③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三引《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1页。
    ①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页。
    ①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2页。
    ②蔡绦《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6页。
    ①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①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108页。
    ②陈师道:《后山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1页。
    ③张耒:《明道杂志》,《说郛三种》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5页。
    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84页。
     ①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 142页。
    ①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 142页。
    
    ①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妓乐”,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①冯雪峰:《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报》,1952年第14期。
    ②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①赵昇:《朝野类要》卷一,引自《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②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页。
    ③文莹:《湘山野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①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③毛晋:《淮海词跋》,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①毛晋:《尊前集跋》,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0页。
    ②吴昌绶:《松邻遗集》卷二,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4页。
    ③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5页。
    ①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14页。
    ②鲁亦冬:《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③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台湾华世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①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②王安石:《临川集》卷三九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四部丛刊本。
    ③《宋史·食货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宋史·选举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王柏:《鲁斋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⑥夏竦:《文庄集》卷十三,《进策》,四库全书本。
    ⑦耿文婷:《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5页。
    ②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810页。
    
    ①王灼:《碧鸡漫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84页。
    ②罗烨:《醉翁谈录》,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③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281页。
    
    ①崔令钦:《教坊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②侯忠义主编:《明代小说辑刊第2辑》,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785页。
    
    ①庄绰:《鸡肋篇》,《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3页。
    ②高承:《事物纪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393页。
    ③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周煇:《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042页。
    ②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③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①刘水平:《文化变迁: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文艺评论》,2004年第1期。
    ①陈元靓:《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56页。
    ②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81页。
    ①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11页。
    ②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1页。
    ③王灼:《碧鸡漫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84页。
    ④李清照:《词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7-2860页。
    ②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③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5页。
    
    ①欧阳炯:《花间集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②陈世修:《阳春集序》,金启华等编、,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5页。
    ④晏几道:《小山词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⑤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⑥岳珂:《桯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8页。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4页。
    ②黄大舆:《梅苑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页。
    ③黄昇:《花庵绝妙词选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9页。
    ④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页。
    ⑤张舜民:《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5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页。
    ②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上海:商务印书馆,l964年版,第268页。
    ④沈义府:《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281页。
    
    ①汪莘:《方壶诗余自序》,金启华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纵横谈》,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③欧阳修:《归田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20页。
    ①吴灿华、詹万生:《人生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0页.
    ①胡祗遹:《赠宋氏序》,《全元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②刘水平《文化变迁: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文艺评论》,2004年第1期。
    ③方行:《中国封建地租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④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页。
    
    ①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83页。
    ②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7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④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5页。
    
    ①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13页。
    ②胡伊青加:《人:游戏者》,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③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页。
    ④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吴锡平:《消费真实背后》,《文艺报》,2004年第1期。
    ②孔子:《论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501页。
    ③左丘明:《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7页。
    ①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2页。
    ②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③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8页。
    ④刘禹锡:《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73页。
    ⑤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1629页。
    ⑥王铚:《默记》,(宋)佚名《十国故事》,影明刻本历代小史本卷二十九。
    ⑦陆游:《避暑漫抄》,(宋)佚名《十国故事》,影明刻本历代小史本卷二十二。
    ①周煇:《清波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23页。
    ②王易:《词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①曹勇军:《与流行歌曲共舞》,《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4期。
    ②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①雅格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7-392页。
    ②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沈松勤:《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②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76-82页。
    ①刘克庄:《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①周勋初校:《唐语林校证》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7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75-105页。
    ②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55页。
     ①夏承焘:《唐宋词论丛·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
    ①今道友信:《关于爱》,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3页。
    
    
    ①邵雍:《伊川击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②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页。
    ③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1页。
    ①杨海明:《论唐五代词》,《唐宋词论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②刘扬中:《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③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页。
    ④刘克庄:《辛稼轩集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173页。
    
    ①王炎:《双溪诗余自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②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4页。
    ③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杨铁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①缪钺:《诗词散论·论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6-60页。
    ①高锋:《花间词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②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③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4页。
    ④藤竹晓:《废弃与采用的理论》,转引自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页。
    ①耿文婷:《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②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③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①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②高小康:《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③柯林·坎贝尔:《求新的渴望》,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④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⑤素尔斯坦·维布伦:《夸示性消资》,罗钢、王中忱:《消资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吴处厚:《青箱杂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8页。
    ②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刘小枫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③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代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2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281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①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①田同之:《西圃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1449页。
    ②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①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28页。
    ②徐放鸣:《论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学术月刊》,1993年第7期。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①藤竹晓:《废弃与采用的理论》,转引自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 414页。
    ①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9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页。
     ①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26页。
    ②乔羽:《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李清照:《词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②胡适:《胡适作品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69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64页。
    ①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晨报副刊》,1922年12月第1期。
    
    ①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74页。
    ②朱弁:《风月堂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4页。
    ③耿文婷:《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①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②胡云翼:《宋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重印本.,第5页。
    ③刘尧民:《.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①见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455页。
    ②黄昇:《花庵词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①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285页。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②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夏承焘:《唐宋词字声之演变》,《.夏承焘集·唐宋词论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31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①木斋:《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
    ②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①余恕诚:《南唐词人的创作及其在词史演进中的地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
    ①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①晁谦之《花间集跋》,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①田玉琪:《柳永用调究竟有多少》,《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2期。
    ①施蛰存:《宋元词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479页。
    ①见《东坡题跋》卷二,据《津逮秘书》本第十二集。
    ②沈祖棻:《苏轼与词乐》,《徐州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
    ③陈栩、陈小蝶:《考正白香词谱》卷三,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据振始堂1918年复印本。
    ①程千帆:《读苏札记》,《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3日。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677页。
    ②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页。
    ③龙沐勋:《两宋词风转变论》,《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一号。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②马兴荣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③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①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
     ①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后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①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124页。
    ①夏承焘:《姜夔的词风》,《月轮山词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①夏承焘:《四声绎说》,《夏承焘集·月轮山词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7页。
    ②夏承焘:《唐宋词字声之演变》,《夏承焘集·唐宋词论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①朱光潜:《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页。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01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②②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09页。
    ①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184页。
    ②徐渭:《南词叙录》,《诵芬室丛刊》二编本。
    ③隋树森:《元人散曲概论》,《元人散曲论从》,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页。
    ①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②任二北:《曲谱》卷一,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散曲丛刊》。
    ①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①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96-697页。
    ②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①刘尧民:《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页。
    ①胡适:《〈词选〉自序》,《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4—555页。
    ②公木:《歌诗与诵诗――兼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③钟振振:《论金元明清词》,《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版,第269页。
    ①高锋:《花间词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年版,第345页。
     ①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①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花建:《受众心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①黄会林、尹鸿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①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57- 58页。
    ②张汝伦:《乡愁》,《天涯》,1997年第1期。
    ①戴锦华:《想象的怀旧》,《天涯》,1997年第1期。
     ①关颖:《摇滚王族》,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0页。
    ①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②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84页。
    ①高锋:《花间词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②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③詹安泰:《宋词散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①杜东枝编:《美?艺术?审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②彭根发:《近年来歌曲艺术的“软化”现象》,《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
    ③《朱子语类》卷133,《四库全书》本。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
    ②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08页。
    ③王铚:《默记》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6页。
    ④杨世明:《淮海词笺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⑤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1933.年版,第155页。
     ①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①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页。
     ①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①蒋一民:《论音乐审美的低级趣味》,《人民音乐》,1985年第2期。
    ②欧阳墨君:《流行歌词流行什么》,《.江海侨声》,1999年第6期。
    ③乔羽:《中国词海论丛序言》,《中国词海论丛》,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①谢榛:《四溟诗话》,郭绍虞主编:《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3页。
    ②王夫之:《姜斋诗话》,郭绍虞主编:四溟诗话姜斋诗话[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8页。
    ③王昌龄:《诗格》,胡问涛校:《王昌龄集编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19页。
    ①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②吴善翎:《言外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刘水平:《文化变迁: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文艺评论》,2004年第9期。
    ②韩经太:《诗意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求索》,2002年第1期。
    ①杨光进:《为流行音乐把脉》,《音乐天地》,1999年第5期。
    ②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③晨枫:《歌词艺术面临的课题》,《音乐天地》,1999年第2期。
    
    ①池莉:《我写<烦恼人生>》,《小说选刊》,1998年第2期。
    ②A?H.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①张德祥:《王朔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②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③晨枫:《歌词艺术面临的课题》,《音乐天地》,1999年第2期。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①转引自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②陈炯:《对偶、对仗、对联:汉文化体现的三个层面》,《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①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第1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①汤哲声:《流行百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②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①莫洛亚:《安德列·莫洛亚.屠格涅夫传》,《名作欣赏》,1982年第4期。
    
    ①李名方主编:《得体修辞学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②转引自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②冯骥才:《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①戴锦花:《想象的怀旧》,《天涯》,1997年第1期。
    ②马树春:《流行歌曲中的怀旧之情》,《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10期。
    
    ①朱光潜:《谈美》,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古风:《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①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第一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译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②何以:《歌词美学风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刘士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楚辞概论》:游国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楚辞与原始宗教》:过常宝,东方出版社1997年。
    《册府元龟》:王钦若等,四库全书本。
    《蔡忠惠公文集》:蔡襄,四部丛刊本。
    《徂徕石先生文集》:石介,中华书局1984年。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杨朝英选,中华书局1958年。
    《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词林纪事》:张思岩辑,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
    《词苑丛谈》:徐釚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6年。
    《词曲史》:王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词曲概论》: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词学十讲》:龙榆生,北京出版社2005年。
    《词林新话》:吴世昌,北京出版社1991年。
    《词与音乐》:刘尧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词学杂俎》:罗忼烈,巴蜀书社1990年。
    《词曲研究》:王小盾、杨栋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词林遗事》:金循华﹑万玉兰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
    《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城市音乐景观》: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敦煌曲初探》:任二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敦煌歌辞总编》:任二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孟元老等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苏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读词偶得》:俞平伯,上海书店1984年。
    《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
    《得体修辞学研究》:李名方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黄会林、尹鸿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高小康,东方出版社1993年。
    《风月堂诗话》:朱弁,中华书局1988年。
    G
    《高丽史》:[朝鲜]郑麟趾,朝鲜劳动新闻出版社印刷所1957年。
    《归田录》:欧阳修撰,三秦出版社2003年。
    《癸辛杂识》:周密,中华书局1997年。
    《歌词创作美学》:许自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歌词美学风韵》:何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汉书》: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鹤林玉露》:罗大经,中华书局1997年。
    《花间集注》:华钟彦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
    《淮海词笺注》:杨世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花庵词选》:黄昇,中华书局1958年。
    《后村诗话》:刘克庄,中华书局1983年。
    《后山谈丛》:陈师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适作品集》:胡适,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徽宗词坛研究》:诸葛忆兵,北京出版社2001年。
    《花间词研究》:高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集注楚辞集注》: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集异记》:薛用弱,中华书局1980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丛书集成本。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建安文学接受史论》:王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冯骥才,文汇出版社2003年。
    《老子》:老子,四库全书本。
    《李太白全集》:李白,中华书局1977年。
    《柳河东集》:柳宗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刘禹锡集》:刘禹锡,中华书局1990年。
    《临川集》:王安石,四部丛刊本。
    《鲁斋集》:王柏,四库全书本。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历代词人品鉴辞典》:吴相洲﹑王志远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历代诗话》:何文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六朝乐府与民歌》:王运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鲁迅全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默记·燕翼诒谋录》:王铚、王栐,中华书局1981年。
    《梦粱录》:吴自牧,三秦出版社2004年。
    《梦溪笔谈》:沈括,中华书局1957年。
    《明代小说辑刊第2辑》:侯忠义主编,巴蜀书社1995年。
    《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1982年。
    《美?艺术?审美》:杜东枝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美学》:[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95年。
    《美育书简》:[德]席勒,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南唐书》:马令,四库全书本。
    《南词叙录》:徐渭,《诵芬室丛刊》二编本。
    《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李新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欧阳修全集》:欧阳修,中华书局1992年。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商务印书馆1964年。
    《曲律》:王骥德,《诵芬室丛刊》二编本。
    《全元文》: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9年。
    《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朱丽霞,齐鲁书社2005年。
    《人间词话校注》:藤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
    《人:游戏者》:[日本]胡伊青加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人生哲学》:吴灿华、詹万生,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
    《诗经》,四库全书本。
    《十三经注疏》:阮元,中华书局1980年。
    《隋书》:魏徵寿,中华书局1973年。
    《蜀梼杌》:张唐英,丛书集成本。
    《十国故事》:佚名,影明刻本历代小史本。
    《十国春秋》:吴任臣,中华书局1983年。
    《宋朝事实类苑》:江少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
    《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撰,中华书局1977年。
    《宋会要辑稿》:徐松,中华书局1957年。
    《邵氏闻见后录》:邵博,中华书局,1983年。
    《岁时广记》:陈元靓,四库全书本。
    《说郛三种》:陶宗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事林广记》:陈元靓,中华书局1999年。
    《事物纪原》:高承,四库全书本。
    《诗林广记》:蔡正孙,中华书局1982年。
    《诗余图谱》:张綖,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中华书局2003年。
    《宋艳》:徐士銮,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宋诗》:张宏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等,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书乐志校注》:苏晋仁﹑萧炼子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
    《宋元明讲唱文学》:叶德均,三杂出版社1953年。
    《宋词纪事》:唐圭璋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元词话》:施蛰存﹑陈如江辑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宋代诗学》:张思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词研究》:胡云翼,巴蜀书社1989年。
    《宋词通论》:薛砺若,上海书店1985年。
    《诗词散论》:缪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词散论》:詹安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宋词赏析》:沈祖棻,上?偶霭嫔?1980年。
    《宋词辨》:谢桃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宋词与佛道思想》:史双元,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宋元伎艺杂考》:李啸仓,上杂出版社1953年。
    《宋代社会研究》:朱瑞熙,中州书画社1983年。
    《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陈少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诗词抉微》:艾治平,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俗文学论》:中国俗文学学会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时尚的哲学》:[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诗词趣话与诗词格律》:吕树坤编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谁是宋词》:席鸿泥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诗经的文化精神》:李山,东方出版社1997年。
    《诗经之女性的研究》:谢晋青,商务出版社1924年。
    《通典》:杜佑,中华书局1988年。
    《唐国史补》:李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语林校证》:周勋初校,中华书局1987年。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四溟诗话·姜斋诗话》:郭绍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唐宋词欣赏》:夏承焘,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唐宋词论丛》:夏承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宋词汇评》:吴熊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宋词名家论稿》: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宋词史》:杨海明,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宋词纵横谈》:杨海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宋词研究》:[日本]青山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日本]村上哲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唐宋词美学》:邓乔彬,齐鲁书社1993年。
    《唐代酒令艺术》:王昆吾,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沈松勤,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王晓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谈美》:朱光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通俗美学》:王明居,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文心雕龙》:刘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温飞卿诗集笺注》:温庭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文庄集》:夏竦,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马端临,中华书局2006年。
    《王昌龄集编年校注》:胡问涛校,巴蜀书社2000年。
    《闻一多选唐诗》:闻一多选,岳麓书社1986年。
    《王朔批判》:张德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吴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闻一多诗经讲义》:刘晶雯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新五代史》:欧阳修,中华书局1974年。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中华书局1975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续资治通鉴》:毕沅编著,中华书局1957年。
    《湘山野录》:僧文莹,中华书局1984年。
    《席珍放谈》:高晦叟,丛书集成本。
    《闲情偶寄》:李渔,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夏承焘集》:夏承焘,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消资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心学与美学》:赵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张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周发祥,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西汉论乐文字辑译》:吉联抗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玉台新咏》:徐陵编,四库全书本。
    《夷坚志》:洪迈,中华书局1981年。
    《寓简》:沈作喆,四库全书本。
    《伊川击壤集》:邵雍,学林出版社2003年。
    《艺概》:刘熙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原诗》:叶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元人散曲论丛》:隋树森,齐鲁书社1986年。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李剑锋,齐鲁书社2002年。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东方出版社1996年。
    《乐府散论》:王汝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汉乐府研究》:张永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倚声艺术新论》:周云龙,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
    《摇滚王族》:关颖,三联书店1995年。
    《言外集》:吴善翎,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音乐的政治经济学》:[法]贾克·阿达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左传》:左丘明,中华书局2002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醉翁谈录》:罗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子语类》:朱熹,四库全书本。
    《周子通书》:周敦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原章韵》:周德清,元刻本。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商务印书馆2005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研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鲁亦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词史大纲》:胡云翼,北新书局1933年。
    《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中国词学大辞典》:马兴荣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文化修辞学》:陈炯,江苏古藉出版社2001年。
    《中国经济史考证》:[日本]加藤繁,台湾华世出版社198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戏曲》:祝肇年,作家出版社1962年。
    《中国戏曲文学史》:许金榜,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接受美学导论》:张思齐,巴蜀书社1989年。
    《中国词学大辞典》:马兴荣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张炎词研究》:杨海明,齐鲁书社1989年。
    《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孟繁华,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政治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1996年。
    谢桃坊.再论宋代民间词:《贵州社会科学》,1987(4)。
    陈茜、谢海光.从流行歌曲解读当代青年文化倾向[J].思想.理论.教育,1995(2)。
    洛克.多写些音乐少造些新词[J].音乐周报,1996(10)。
    耿文婷.论新时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属性[A],辽宁师范大学学报[J].1999(1)。
    刘水平.文化变迁: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A].文艺评论[J],2004(1)。韩经太.
    宋词与宋世风流[J].社会科学,1994,(6)。
    方行.中国封建地租与商品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2)。
    曹勇军.与流行歌曲共舞[A],中国青年研究[J],1999(4)。
    沈松勤.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A],文学评论[J],2001(4)。
    刘扬中.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1998(3)。
    徐放鸣.论美学范畴的学科特性[A],学术月刊[J],1993(7)。
    高克勤.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复旦学报[J],1998(4)。
    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J],2002,(5)。
    陶东风.世俗化时代文艺的消遣娱乐性[J].文艺争鸣,1996,(3)。
    木斋.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J].东方论坛.2004(6)。
    余恕诚.南唐词人的创作及其在词史演进中的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8)。
    田玉琪.柳永用调究竟有多少[J].中国韵文学刊,2003(2)。
    沈祖棻.苏轼与词乐.徐州师院学报[J],1978(1)。
    彭根发.近年来歌曲艺术的“软化”现象[J],北京:人民音乐1987(1)。
    花建.受众心理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1)。
    张汝伦.乡愁[J].天涯,1997(8)。
    费良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规范问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钟一.挑剔排行榜[J].音乐周报,1996。
    蒋一民.论音乐审美的低级趣味[J].人民音乐.1985。
    欧阳墨君.流行歌词流行什么[J].江海侨声,1999。
    韩经太.诗意生存的精神传统及其现代意义[J].求索,2002。
    杨光进.为流行音乐把脉[J].音乐天地1999(5)。
    晨枫.歌词艺术面临的课题[J].音乐天地,1999(2)。
    池莉.我写《烦恼人生》[J].北京:小说选刊,1998年(2)。
    晨枫.歌词艺术面临的课题[J].音乐天地,1999(2)。
    马树春:《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流行歌曲中的怀旧之情》[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