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文人笔记撰述蔚为大观,其中散落存留了丰富的条列式音乐文献。笔者搜阅宋代笔记近五百种,整理其中零散的音乐文献20万字,从撰述特点和叙述内容两个方面,考察这些文献的史料价值。
     从撰述特点考察史料价值,此即上篇的三章:
     一、将宋代笔记音乐文献与汉魏六朝、唐五代的笔记音乐文献类型进行纵向比较,将各类型所占各时期音乐文献总量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则可知,宋代笔记音乐文献与前期相比,其学术性、真实性、丰富性有较大提高。
     二、音乐学术考辨作为宋代笔记音乐文献的撰述方式之一,体现了宋人的音乐学术研究特点,其旁征博引、间以辨证的写作特点使其具有记录和考辨的双重性质,部分成果仍可为当今研究提供参照。
     三、音乐叙事是宋代笔记音乐文献的主要撰述方式,作者将所见所闻之音乐事件加以记录,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周密笔记音乐文献体现了此类文献的撰述特征,本章以周密为个案,分析音乐叙事文献的撰述特点及史料价值。
     以文献内容为对象考察史料价值,此即下篇的三章。宋代笔记音乐文献的主要内容是叙述音乐事件,文章从补史书之阙、凸显新材料、文献互证、通过解读提高史实认识几个方面考察这些文献的史料价值,并将这些文献分为四大类:
     一、宋代戏剧、歌唱艺术、歌舞音乐、器乐等不同体裁文献。
     二、宋代乐器收藏、民俗音乐活动等活动类文献。
     三、宋代乐曲乐人音乐文献。
     四、宋代笔记中的外域音乐文献。
     通过此全面考察则可知,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内容庞杂、零散,它与史书乐志、乐考文献的关注对象和撰述对象不同,史书乐类文献关注宫廷礼乐性质的音乐及其活动,而笔记音乐文献记录宋代文人耳闻目睹的各种音乐事项,两者互补才能构成对宋代音乐的完整研究。宋代笔记中的有些文献被史书直接抄录,此说明宋人早已首肯笔记音乐文献的史料价值。宋代笔记中的许多文献能与史书互证,说明它们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很高。宋代笔记音乐文献作为直接史料,其生动性、广博性胜于史书。
The Song literary men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notes, in which scattered a wealth of music records. This writer has searched through nearly 500 kinds of Song notes and organized music literature in 200,000 words that are scattered among the not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narrative cont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se documents.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e first section examine the historical value from the aspects of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1. By conducting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he Song music notes with the music notes in Han, Wei, Six Dynasties,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examining the percentage of each type of music note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notes of the specific period, it finds out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periods, the music notes in the Song Dynasty have higher academic value and improved authenticity and richness.
     2. As a descriptive form of the Song music notes, the music academic stud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scholars' music academic research. Their well-documented and dialectic writing style enables them to have the dual nature of recording and investigation, and some of the results can still provide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oday's research.
     3. Music narration is the major descriptive form of the Song music notes. The authors record the music events they saw and heard, covering a broad range. The careful music notes reflect the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makes a case study of "the careful notes",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music narrative literature.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 the historical value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contents.
     The main element of the Song music notes is the description of music ev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making up the deficiency in history books, highlighting new materials and mutual testimony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facts through close reading. It divides the literature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1. Different genres of literature, such as the Song drama, singing art, dance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2. Activity literature, such as the Song collec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folk music activities
     3. Song music literature about music compositions and musicians
     4. Music literature from abroad in the Song notes
     Through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we can see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Song music notes are complex and fragmented, and their focu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rn and narrative focus of historical music records and music study documents. Historical music records concern the nature of court music and its activities, but music notes record various music events the Song scholars saw and heard. The two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can constitute a complete study of the Song Dynasty music. Certain literature in the notes is directly copied into history books, which shows that Song scholars already recognized the authenticity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music notes. As direct historical literature, music notes are more vivid and extensive than history books.
引文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82页。
    [2][宋]周煇:《清波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17页。
    [3][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序》,《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80页。
    [4][宋]王得臣:《尘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16页。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64页。
    [3][宋]文莹:《玉壶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51页。
    [4][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65页。
    [1][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全宋笔记,第一编(6)》,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2][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26页。
    [3]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7页:“北宋笔记作者大都是官员,占总数的75%……南北宋之间笔记作者是官员的占总数的50%……南宋笔记作者是官员的约占总数的59.7%。”
    [4]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7页,按“宋笔记作者身份及史料记载情况统计表”推算。
    [1][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2》,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5-第129页。
    [2][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下》,《全宋笔记,第一编(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3][元]脱脱:《宋史卷373·洪迈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64页。
    [1]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2]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页。
    [3]傅斯年:“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
    [1][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全宋笔记,第一编(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
    [2][宋]文莹:《玉壶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51页。
    [3][宋]王得臣:《尘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16页。
    [4][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12页。
    [5]同上,第1611页。
    [1]笔记音乐文献的个案研究主要表现为:黄大同《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德损《<碧鸡漫志>——南宋乐曲考古的发轫之作》,《音乐艺术》,1994(2)。
    [1]胡之昀:《论唐五代的笔记杂录》,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页。
    [2]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第113页,第115页。
    [3]丁海燕:“宋人史料笔记研究——从<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史料笔记的评价谈起”,《中州学刊》2004(1),第112页。
    [4]本文着重于笔记音乐文献的内容和史料价值研究,而不是版本校勘工作,因此在宋代笔记的版本选择方面,重于择善而用。总体说来,版本的首选是中华书局校点排印本,其次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排印本,再次是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所整理、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笔记》丛书校点排印本、及其他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对于无校点排印本出版的宋代笔记,笔者均参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中国书店出版、涵芬楼旧本影印《说郛》丛书。
    [1][元]脱脱:《宋史卷414·马廷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54页。
    [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86页。
    [3]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1-232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曾德雄:“谶纬的起源”,《学术研究》,2006(7),第93页。
    [2][晋]干宝:《搜神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7页。
    [1][汉]刘歆撰、[晋]葛洪集:《西京杂记卷3·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
    [1][汉]刘歆:《西京杂记卷4·东方生》:东方生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帽。
    [2][汉]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卷4》:每歌,李延年和之,于芝生殿唱回风之曲,庭中花皆翻落。
    [3][唐]王叡《炙毂子录》、[唐]留存《事始》分别见于[明]陶宗仪纂《说郛》卷10、卷43,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6年,第二册、第七册。
    [1][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44页。
    [2][唐]李玫:《纂异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06页-第508页。
    [1][宋]欧阳修:《新唐书卷35·五行二》“诗妖”条目,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06页。
    [2][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页-第13页。
    [3][唐]郑綮:《开天传信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24页。
    [1][唐]刘肃:《大唐新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
    [2][唐]袁郊:《甘泽谣》,《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44页。
    [3][唐]张读:《宣室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95页。
    [4][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洛阳有僧,房中磐子夜辄自鸣……绍夔曰:‘此磐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5页。
    [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6·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8页。
    [1][唐]赵璘:《因话录卷1·宫部》: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2][唐]赵璘:《因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8页。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42页。
    [1][唐]苏鹗:《杜阳杂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86页。
    [2][唐]李冗:《独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10页。
    [1][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3·高太尉决礼佛僧》,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页。
    [2][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4页。
    [3][唐]康骈:《剧谈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96页。
    [4]曾美月:《唐五代宴乐活动类型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五代文献中的宴乐文献情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唐]留存《事始》:教坊,唐玄宗开元三年立教坊,以倡优曼衍之戏,因置使教习之。
    [2][唐]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10页。
    [1][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52页。
    [2][唐]赵璘:《因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43页。
    [1][宋]刘斧:《青琐高议》,《全宋笔记,第二编(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第166页。
    [2][宋]惠洪:《冷斋夜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78页。
    [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15页。
    [1][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
    [2][宋]孔平仲:《续世说》,《全宋笔记,第二编(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3][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合乐谐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80页。
    [4][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16页。
    [1][宋]刘敞:《公是弟子记》卷1、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98册。
    [2][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5》:西山先生曰:“礼中有乐,乐中有礼。朱文公谓:严而泰,和而节。礼胜则离,以其太严,须用有乐。乐胜则流,以其太和,须用有礼。”
    [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04页。
    [1][汉]刘歆撰、[晋]葛洪集《西京杂记卷4·古生杂术》:京兆有古生者,学从横揣摩、弄矢摇丸樗蒲之术,为都掾史四十余年,善訑谩。二千石随以谐谑,皆握其权要,而得其欢心。赵广汉为京兆尹,下车而黜之,终于家。京师至今俳戏皆称古掾曹。
    [2][唐]高彦休:《唐阙史》,《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50页。
    [3][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95页。
    [4][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
    [5][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6》:“朱李骤进:唐李师望……洎操大柄,无以施展,自是恩泽日衰,中外沸腾。内宴日,俳优穆刀陵作念经行者,至御前曰:‘若是朱相,即是非相。'翌日出宫。”《北梦琐言卷19》:“明宗戒秦王:或一日,秦王进诗,上说于俳优敬新磨,敬新磨赞美,而曰:‘勿讶秦王诗好,他阿爷平生爱作诗。'上大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1页,第349页。
    [1][宋]何薳:《春渚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39页。
    [2][宋]孔平仲:《续世说》,《全宋笔记,第二编(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7》,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07页。
    [2][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94页。
    [3][唐]魏征《隋书卷15·音乐下》:六年,高昌献《圣明乐》曲……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
    [4][五代]刘昫《旧唐书卷37·五行》:龙朔中……时里歌有《突厥盐》。
    [5]关也维《唐五代音乐史》:“‘盐',则指曲调、歌曲而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乐2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94页。
    [1][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全宋笔记,第一编(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2][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4年。
    [1]《宋朝事实类苑》综录了《六一诗话》《梦溪笔谈》《西清诗话》的《霓裳》文献。
    [2][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游月宫》:“明皇游月宫一事,所出亦数处……要之,皆荒唐之说,不足问也。”
    [宋]苏轼《渔樵闲话录上篇》:渔曰:“旧事有传之于世,而人或喜得之可以为谈笑之资者,时多尚之,以助燕闲之乐。然而岁月浸远,语及同异,有若明皇尝燕诸王于木兰殿,贵妃醉起舞《霓裳羽衣曲》,明皇大悦。《霓裳羽衣曲》说者数端……。”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5·乐律一》;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未知孰是。
    [4][宋]张唐英:《蜀梼杌》,《全宋笔记,第一编(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5][宋]佚名:《江南馀载》,《全宋笔记,第一编(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44页。
    [6][宋]郑文宝:《江表志》,《全宋笔记,第一编(2)》,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7][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840页。
    [8][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56页。
    [1][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29-第430页。
    [2][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37页。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宝有志于国史,搜采旧闻,排纂叙次,以朝廷大政入《江表志》,至大中祥符三年乃成。
    [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且卷66)。
    [3][宋]张唐英:《<蜀梼杌>校勘序》,《全宋笔记第一编(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4]据[元]脱脱《宋史卷314·范仲淹传》推测,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278页。
    [1][宋]张炎《词源》:近代杨守斋精于琴,故深知音律,有《圈法周美成词》,与之游者周草窗、施梅川……每一聚首,必分题赋曲。但守斋持律甚严,一字不苟作,遂有《作词五要》。
    [2][宋]周密:《浩然斋雅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3]“象管”,指笛。
    [1][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46页,第1947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5·乐1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76页。
    [3]同上,第1155页。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5·乐18》,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83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1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348页。
    [1][唐]陆龟蒙《舞曲歌辞·吴俞儿舞歌·剑俞》:“开元中又有凉州、绿腰、苏合香……之属,谓之软舞。”
    [唐]王建《宫词》:“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宁侧调愁。”
    [2][宋]袁文:《瓮牖闲评》,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3页。
    [3][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77页。
    [1][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96页。
    [2][唐]段安节:《琵琶录》,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20,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四册。
    [1][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29页。
    [2]《碧鸡漫志》是作者王灼在绍兴年间,寓居成都时所作。
    [3]《<程氏考古编>前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
    [4][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30页。
    [5][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0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351页。
    [2]分别见[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6·乐1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83页,1284页。
    [3]关于乐曲风格的记录和考察可参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3·六么》。
    [1]黄庭坚《山谷题跋》和姚宽《西溪丛语》都在笔记中两次讨论此歌曲。
    [2][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3]同上,第280页。
    [1][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6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8·穆护歌》,中华书局,2005年,722-723页。
    [2][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牧护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1页。
    [3][宋]黄(?):《山谷年谱》。
    [4][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29页。
    [5]《西溪丛语》作者姚宽的生卒年是1105~1162年,《墨庄漫录》作者张邦基的生卒年不详,但据《四库全书总目》推测,其为“南北宋间人”。
    [1][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22-第2623页。
    [2][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16》。
    [3][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2·琵琶皮弦》,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1][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1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15-第1216页。
    [1][唐]李善:《文选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28页。
    [2][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刻《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3年,第六册。
    [1][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9·歌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28页。
    [2][宋]程大昌:《程氏考古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3][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294页。
    [4][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按:魏志陈思王上文帝表曰:“臣于武皇世得大宛紫骝马一匹,教令习拜,今已能拜又能行,与鼓节相应。”是知马可教以舞不独唐也。”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刻《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3年,第六册。
    [1][宋]周密:“弁阳老人自铭”,[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15册,第142页。
    [2][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2·书籍之厄》,《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76页。
    [3]夏承焘:“周草窗年谱”,《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1-345页。
    [4][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张枢……善音律,尝度《依声集》百阙,音韵偕美。
    [5][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6]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55页。
    [1][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诸玩》:直北名琴:冠石、韵磬、秋啸并录到伯几者。
    [2][元]脱脱:《宋史卷414·马廷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54页。
    [3]夏承焘:“草窗著述考”,《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宋]周密:《武林旧事序》,《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11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2·书籍之厄》,《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76页。
    [2][宋]周密:“弁阳老人自铭”,[明]朱存理《珊瑚木难》,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15册,第142页。
    [3][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432页。
    [4][明]陶宗仪纂:《说郛》,涵芬楼旧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四册。
    [1]《武林旧事》音乐文献分别见于《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27-第333页,第430页-第441页,第367页-第376页,第454页-第456页,第345页-347页,第414页-第421页。
    [1][宋]赵昇:《朝野类要》,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刻《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3年,第七册。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6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音,1957年,第351页。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77页。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8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17页。
    [1]《宋氏武林旧事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63页。
    [2]《西湖志一则》,《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464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57页。
    [1]熊卫民:《口述史的特点、功能与局限性》,引自周新国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123页。
    [2]同上。
    [3][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29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60页。
    [2][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7·齐东野语序》:周子之客读其书,而疑之曰:“周子之辞谦耳,非实也。”
    [3][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7·齐东野语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94册,第101页。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24页。
    [2]《癸辛杂识》音乐文献分别见于:《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53页,第5855页,第5781页,第5754页,第5806页。
    [1][宋]周密:《癸辛杂识·序》,《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68页。
    [2][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71页。
    [3]同上。
    [4][宋]周密:“弁阳老人自铭”:所居有志雅堂,浩然斋,弁阳山房。
    [5][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2·书籍之厄》,《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76页。
    [1][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2][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日》,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753页。
    [1]《浩然斋雅谈》音乐文献分别见于:《浩然斋雅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第36页,第39页。
    [2][宋]周密:《澄怀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第4页,第6页。
    [1][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天府诸酒库,每遇寒食节前开沽煮酒,中秋节前后开沽新酒。各用妓弟……前有小女童等,及诸社会,动大乐迎酒样赴府治,呈作乐,呈伎艺杂剧。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3][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4][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妓乐》,《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5]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3-38页。
    [6][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7]同[3]。
    [1][宋]袁文:《瓮牖闲评》,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9页。
    [2]王国维:“唐宋大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193-197页。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页,第51页。
    [2]谭正鐾:“宋官本杂剧段数内容考”,《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5》,沈阳:辽宁教育出版,1998年。
    [4][宋]叶厘:《爱日斋丛抄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54册,第645页。
    [5][宋]周密:《武林旧事卷1》“天圣基节排当乐次”各盏用乐中,有时用到杂剧。
    [6][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全宋笔记第一编(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
    [宋]王巩:《闻见近录》,《全宋笔记第二编(6)》,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章渊:《槁简赘笔》,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44,北京:中国书店,第七册。
    [1][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6·乐19》: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7·乐2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88页。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6页-2247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6·乐1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84页。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350页。
    [1][元]脱脱:《辽史卷54·散乐》,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41页-第542页。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8页-61页。
    [3]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1-131页。
    [5]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以都城临安为个案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4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4页-第305页。
    [2][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3]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42-348页。
    [5]刘琳琳:《宋代傀儡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侯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页。
    [7][宋]朱彧:《萍洲可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01页。
    [1][宋]庄绰《鸡肋编卷下》:窟礧子,亦云魁礧子,作偶人以嬉戏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亦有之。
    [2][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傀儡子》:“傀儡子,起于汉祖平城之围,陈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埤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冒顿必纳之,遂退军。史家但云秘计,鄙其策下耳。本朝王韶开熙河之役,亦舞以迓鼓,使诸羌出观,遂破羌军,此两得以为策也。”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28,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四册。
    [3][宋]张耒:《明道杂志》,《全宋笔记,第二编(7)》,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0页-第21页。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94页。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6·乐19》,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84页。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乐2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93页。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351页。
    [1]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郑振铎全集·中国文学研究(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2-34页。
    [3]金建民:“缠达体——一种源远流长的曲式”,《音乐研究》,1987(3),第83页。
    [4][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5页。
    [5]同上,第233页。
    [1][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09页。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宋]王灼《碧鸡漫志卷2》:“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3][宋]周密:《武林旧事卷7》,《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23页。
    [1][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妓乐》,《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3][宋]高承:《事物纪原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7·驾回仪卫》,《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51页。
    [5][宋]苏轼:《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夫主阎公,有个女儿婆惜。他那阎公平昔是个好唱的人,自小教得他那女儿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
    [3][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伎乐》,《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15页。
    [3][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乐2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96页。
    [5]陶亚兵:“渤海国音乐初探”,《乐府新声》,1986(4),第18页。
    [1][元]脱脱《金史卷39·乐上》:金初得宋……敎坊者则有铙歌鼓吹、天子行幸卤簿导引之乐也。有散乐有渤海乐,有本国旧音,世宗尝写其意度为雅曲,史录其一,其俚者弗载。”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58页。
    [3][宋]佚名《徽钦北徙录》:“前吹笛者为一老番妇……是夕,宿树林下,月色微明,闻番人吹羌笛声。”
    [4][宋]叶隆礼《辽志·岁时杂记·正旦》:“当夜动番乐,饮宴。”
    [5][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46页。
    [6][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09页。
    [1][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元夕》:“至节后,渐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武林旧事卷2·舞队》:“六国朝、四国朝。”
    [2][宋]江万里:《宣政杂录》,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26,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五册。
    [1][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3页,第61页,第69页,第80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37页。
    [3][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2032页。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2][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10页。
    [2][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41册,第870页-877页。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2页,第60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1][元]脱脱:《宋史卷142·乐17》,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0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347页。
    [2][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自注:“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终。”引自《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3][宋]王巩:《随手杂录》,《全宋笔记,第二编(6)》,郑州:大象出版社,第2006年,第63页。
    [4][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51页。
    [1][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3][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326页,第439页,424页。
    [4][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第138页,第254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7·笙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39-5640页。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06页。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1页。
    [3][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4][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335页。
    [5][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37页。
    [1][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29页-第430页。
    [1][宋]王明清:《挥尘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804-第3805页。
    [1][宋]彭几:《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第2002年,第495页。
    [2][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16页。
    [3][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13页。
    [1][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全宋笔记,第四编(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1][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2025页,第1956页,第1949页。
    [1][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71册,第2页。
    [2]同上,第3页-第6页。
    [1][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7页。
    [2][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5页-第227页。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试笔》,《全宋笔记,第一编(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21页。
    [4][宋]何蘧:《春渚纪闻》,《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37页。
    [5]分别见于[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页,第47页。
    [6]见前文“宋代笔记中的乐曲考辨”表1-1。
    [7][宋]何薳:《春渚纪闻卷8·辨广陵散》,《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36页。
    [8][宋]彭几:《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20页。
    [9][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35页。
    [10][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17页。
    [1][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卷1》,《全宋笔记,第二编(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2][宋]叶邵翁:《四朝闻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920页。
    [3]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61页。
    [4][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13页。
    [1][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93页。
    [2][宋]周密:《志雅堂杂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页,第46页。
    [3][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页-第48页。
    [4][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牧护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6页-第37页。
    [5][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13页。
    [6][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13页。
    [7][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3·世宝雷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8页。
    [8]见本文末附录。
    [9][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又隋人赵耶利所斫二张,在余家。
    [1][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全宋笔记,第二编(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2][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28页。
    [1][宋]岳珂:《程史卷13·冰清古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447页。
    [2][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2014页-第2016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328页,第293页。
    [2][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2014页。
    [3][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05页。
    [1][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29页。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37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8页。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578页。
    [2][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1997页。
    [3][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50册,第340页。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5页。
    [1][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98页。
    [2][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50册,第338页。
    [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02页。
    [1][元]脱脱《宋史卷113·宴飨、游观、赐醣》: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
    [2][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预赏元宵,诸色舞者,多是女童,先舞于街市。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4][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1][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343页。
    [2][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81页-582页。
    [3][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9》: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打野狐'……亦呼‘野云戏'。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有贫者三教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7·清明节》,《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中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3][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中元节》,《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4][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重九》,《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8页。
    [5][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全宋笔记,第二编(7)》,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6][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天府诸酒库,每遇寒食节前开沽煮酒,中秋节前后开沽新酒。
    [1][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诸库迎煮》,《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2][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舞队》: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
    [1][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八日祠山圣诞》。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3页。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4][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浴佛》,《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4页。
    [5][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1][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公主下降》,《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3][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06页。
    [4][宋]俞文豹:《吹剑续录》,引自《说郛》卷24,北京:中国书店影印,第四册。
    [5][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62页。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16页。
    [1][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4·穆护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6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4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349页。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39页。
    [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1页。
    [1][宋]朱彧:《萍洲可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03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5页。
    [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2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348页。
    [1][宋]程大昌《演繁露卷6·乐营将弟子》:至今谓优女为弟子,命伶魁为乐营将者。
    [2][宋]朱彧《萍洲可谈卷3·倡妇》:州郡隶狱官以伴女囚。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好,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
    [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4·杂艺出身不许任子》,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57页。
    [1]“任子”即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人。
    [2][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1·帝德》:开宝中,教坊使魏某,年老当补外,援后唐故事,求领小郡。太祖曰:“伶人为刺史,岂治朝事,尚可法耶!”第令于本部中迁叙,乃以为太常太乐令。
    [3][宋]章渊:《槁简赘笔》,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44,北京:中国书店,第七册。
    [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5][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94页。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351页。
    [3]同上,第407页。
    [4]同上,第406页。
    [1][宋]文莹:《玉壶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61页。
    [2][元]脱脱:《宋史卷162·翰林学士院志》。
    [3][元]脱脱:《宋史卷208·艺文志》。
    [4][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8·技艺》: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5]张丽娟:《试论北宋笔记的文献价值》,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第15页。
    [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66页。
    [7][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28页。
    [8][宋]范公偁:《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58页。
    [9][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19页。
    [10][宋]魏泰:《东轩笔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81页。
    [1][元]脱脱《宋史卷262·刘几传》:元丰三年,祀明堂,大臣言几知音,诏诣太常定雅乐。几曰:“古乐各四清声,沿五季乱离废,请增之。”乐成,予一子官。
    [2]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89页.
    [3][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康柳得失》:“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4][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4·景钟》:徽宗崇宁四年,命铸景钟。钟成,诏翰林张康伯为之序。
    [5][元]脱脱:《宋史卷203·艺文志》。
    [6][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971页。
    [7][元]脱脱《宋史卷127·乐2》:五年四月,命参知政事刘沆、梁适监议大乐.是月,知制诰王洙奏:“黄钟为宫最尊者,但声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体也。言钟磐依律数为大小之制者,经典无正文……今参酌其镈钟、特磐制度,欲且各依律数,算定长短、大小、容受之数,仍以皇祐中黍尺为法,铸大吕、应钟钟磐各一,即见形制、声韵所归。”奏可。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468页。
    [2][宋]张耒:《明道杂志》,《全宋笔记第二编(7)》,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3][宋]王巩:《闻见近录》,《全宋笔记第二编(6)》,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9页。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294页。
    [5][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全宋笔记第一编(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
    [1][元]脱脱:《宋史卷129·乐4》。
    [2][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32页。
    [3][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17页。
    [4]李莉:《唐宋词体溯源——论令引近慢的产生与发展》,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页。
    [1]王朴的宫廷音乐活动主要发生在五代十国之后周时期,但对北宋初期的宫廷雅乐产生较大影响。据《旧五代史》卷119“世宗纪6”载,王朴曾在显德六年(959年)受周世宗之命“详定雅乐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并造律准”,《旧五代史》卷128“王朴列传”载王朴“撰《大周钦天历》及《律准》,并行于世”。北宋建隆年间(建隆元年为960年),宫廷乐悬沿用王朴乐,但宋太祖认为王朴乐音高,遂诏和岘考证,令下一律,此事在《宋史》卷126“乐1”、《文献通考》卷130“乐考3”及宋代笔记《归田录》卷1、《避暑录话》卷3、《尘史》卷上“音乐”、《枫窗小牍》卷下、《宋朝事实类苑》卷20“审声”、“钟”均有记载。宋代雅乐制作就是从沿用王朴律、改革王朴律开始的。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05页。
    [3][宋]文莹:《玉壶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64页。
    [4][宋]范镇:《东斋记事卷2》,《全宋笔记第一编(6)》,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05-207页。
    [5][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20·审声九》,《宋朝事实类苑卷二十·钟》,《宋朝事实类苑卷十九·典礼音 律》。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1》,《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14页。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3》,《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41页。
    [3][宋]王得臣:《尘史卷上·音乐》,《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26页。
    [4][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79页。
    [5][宋]陆游:《家世旧闻下》,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08页。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46页。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73页。
    [3]瓢笙在《宋史·乐志》、《玉海》中都有记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夷部乐》:“胡芦笙(瓢笙):宋朝至道初,西南蓍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胡芦笙邪?”
    [4][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0页。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1]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铜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彩版一。
    [2]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铜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158页、160页。
    [1][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83页。
    [2]中国艺术研究员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3]同[1],第3484页。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931页。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965页。
    [3][宋]王应麟:《玉海卷108·至道西南夷歌舞》,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83页。
    [4][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2024页。
    [1][宋]叶隆礼:《辽志》,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86,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十一册。
    [2][宋]文惟简:《虏廷事实》,《说郛》卷8,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二册。
    [3][宋]张舜民:《画墁录》,《全宋笔记第二编(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1][元]脱脱《辽史卷54·乐志》: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2][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5页。
    [3]同上,第536页。
    [4][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83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196册·蕃夷三·契丹》: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沓锤。
    [1][宋]许亢宗:《宣和乙已奉使金国行程录》,《全宋笔记第四编(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2]同上,第15页-第17页。
    [1][宋]文惟简:《虏廷事实》,《说郛》卷8,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6年,第二册。
    [2][宋]辛弃疾:《窃愤续录》,《全宋笔记第四编(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3][宋]黄翼之:《南烬纪闻》,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刻《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3年,第六册。
    [4][宋]江万里:《宣政杂录》,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卷26,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五册。
    [5][宋]佚名《宣和遗事·利集》:“京师竞唱小词,其尾声云:‘蓬蓬蓬,蓬乍乍,乍蓬蓬,是这蓬蓬乍。'此妖声也。”
    [1][元]脱脱:《金史卷39·乐上》,北京:中华书局,第1999年,第577页。
    [2]梁利:“论徐兢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河南大学学报》,1998(2),第67页。
    [3]孙希国:《<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0页。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76页。
    [2]顾宏义:“《宋史·高丽传》史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4),第126页。
    [3]孙希国:《<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0页。
    [4][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13》:行鼓:行鼓之状,稍类雅乐之搏拊也。中腔差长而以铜环饰之,贯以紫带系于腰下,军行则在前,与金铙间,击其节颇缓金铙之形,与中华制度不异,故略而不图。
    [5][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13》:胡笳:胡笳之制,上锐下丰,其形差短,使者初至群山岛,巡尉将迎舟卒服青衣而吹之,其声呜咽,不成曲调,惟觉群噪如蚊虻之音,迎诏则在前行,每数十步,辄稍却回面诏舆而吹声止,乃行,然后击铙鼓为节。
    [6][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17·祠宇》:臣闻高丽素畏信鬼神……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
    [2][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全宋笔记第二编(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乐21·东夷》,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93页。
    [2]同上。
    [3][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影印,2003年,第三册,第1983页。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1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1215页。
    [5]同上,第1226页。
    [6]同上,第1208页。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丝之属胡部》:高丽等国有竖箜篌、卧箜篌之乐,其引则朝鲜津卒樗里子高所作也。樗里子高晨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止之,不能及,竟溺死。于是凄伤援琴作歌而哀之,以象其声,故曰《箜篌引》。
    [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5四裔二·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2559-第2660页。
    [9][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48页。
    [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42页。
    [2]同上,第2037页。
    明·陶宗仪纂《说郛》,涵芬楼旧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唐五代文献)段安节:《琵琶录》、韦绚:《戎幕闲谈》、陆长源:《辨疑志》、丁用晦:《芝田录》、李隐:《潇湘录》、李涪:《刊误》、黄璞:《闽川名士传》、王叡:《炙毂子录》、柳珵:《常侍言旨》、何光远:《鑑戒录》、留存:《事始》、柳公权:《小说旧闻记》、李德裕:《平泉山居记》、佚名:《国史异纂》、李淖:《秦中岁时记》、佚名:《苏氏演义》、韩偓:《金銮密记》、颜师古:《隋遗录》、郑常:《洽闻记》、白行简:《三梦记》、佚名:《灌畦暇语》张麓《耳目记》
    明·陶宗仪纂《说郛》,涵芬楼旧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宋代文献)周密:《浩然斋意钞》、周密:《浩然斋视听钞》、欧阳修:《于役志》、康与之:《昨梦录》、文惟简:《虏廷事实》、戴埴:《鼠璞》郑熊:《番禺杂记》、佚名:《迷楼记》、秦醇:《赵后遗事》、佚名:《朝野遗记》、林洪:《山家清事》、吴枋:《宜斋野乘》、江万里:《宣政杂录》、董弅:《闲燕常谈》、赵彦卫:《东巡记》、廉布:《清尊录》、巩丰:《巩氏后耳目志》、赵□□:《就日录》、毕仲洵:《蟆府燕闲录》、程迥:《三器图义》、杜季扬:《云林石谱》、景焕:《野人闲话》、叶真:《坦斋笔衡》、顾文荐:《负暄杂录》、沈括:《忘怀录》、曾三异:《因话录》、钱康公:《植跋简谈》、韩元吉:《桐阴旧话》、赵葵:《行营杂录》 相国道:《云庄四六余语》、陈直:《韦居听舆》、林洪:《山家清供》、杨伯岩:《臆乘》、沈征:《谐史》、孔平仲:《孔氏杂说》、俞文豹:《吹剑续录》、赵叔向:《肯綮录》、佚名:《白獭髓》、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周叙:《洛阳花木记》、蔡采之:《碧湖杂记》、郑厚:《艺圃折中》、范正敏:《逐斋闲览》、郭彖:《暌车志》、林逋:《省心诠要》、 龚颐正:《续释常谈》、黄彻:《□溪诗话》、僧居月:《琴书类集》、佚名:《摭青杂说》、马纯:《陶朱新录》、上官融:《友会谈丛》、佚名:《南窗纪谈》、李宗谔:《先公谈录》、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吕希哲:《发明义理》、陆游:《感知录》、章渊:《槁简赘笔》、朱晖:《绝倒录》、林畴:《田间书》、温革:《隐窟杂志》、孙宗缢:《东皋杂录》、耐得翁:《古杭梦游录》、佚名:《墨娥漫录》、陈郁:《藏一话腴》、吕居仁:《轩渠录》、佚名:《豹隐纪谈》、孟珙:《蒙鞑备录》、陈襄:《使辽语录》、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高似孙:《纬略》、叶梦得:《乙卯避暑录》、邵雍:《渔樵问对》、陈长方:《步里客谈》、俞文豹:《吹剑录》、罗点:《闻见录》、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李畋:《该闻录》、黄晞:《聱隅子歔琐微论》、程大昌:《程氏则古》、侯延庆:《退斋雅闻录》、俞文豹:《唾玉集》、蔡绦:《金玉诗话》、鲁纾:《南游记旧》、罗璧:《识遗》、吕希哲:《侍讲日记》、程大昌:《北边备对》、周晖:《北辕录》、备珙:《蒙鞑备录》、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宋汴:《采异记》、佚名:《释常谈》、陈录:《善诱文》、吕本中:《官箴》、俞成:《萤雪丛说》、赵崇绚:《续鸡肋》、洪巽:《旸谷漫录》、姜夔:《续书谱》、欧阳修:《六一笔记》、李之彦:《东谷所见》、王铚:《王公四六话》、何坦:《西畴常言》、陈师道:《后山诗话》、鹤山先生:《师友雅言》、张商英:《护法论》、叶隆礼:《辽志》、陆泳:《吴下田家志》、陆泳:《吴下田家志》、周紫芝:《竹坡诗话》、刘攽:《页父诗话》、吕本中:《紫薇诗话》、胡太初:《昼帘绪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佚名撰、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佚名撰、清·孙星衍校《燕丹子》/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汉·刘歆撰、晋·葛洪集《西京杂记》/汉·郭宪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佚名《汉武帝内传》/佚名《汉武故事》/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博物志》/晋·崔豹撰《古今注》/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晋·干宝撰《搜神记》晋·陶潜撰《搜神后记》/前秦·王嘉撰、梁·萧绮录《拾遗记》/晋·裴启撰《裴子语林》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注《世说新语》/梁·吴均撰《续齐谐记》/梁·殷芸撰《殷芸小说》/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荆楚岁时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上册:张鷟《朝野佥载》、刘餗《隋唐嘉话》、崔令钦《教坊记》、柳宗元《龙城录》、李肇《唐国史补》、刘肃《大唐新语》、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谷神子《博异志》、李玫《纂异记》、袁郊《甘泽谣》、段成式《酉阳杂俎》、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赵磷《因话录》、佚名《大唐传载》、李冗《独异志》、郑处诲《明皇杂录》。下册:张读《宣室志》、裴鉶《传奇》、李绰《尚书故实》、皇甫枚《三水小牍》、李溶《松窗杂录》、郑綮《开天传信记》、孟綮《本事诗》、范摅《云溪友议》、高彦休《唐阙史》、苏鹗《杜阳杂编》、孙棨《北里志》、阙名《玉泉子》、张固《幽闲鼓吹》、康骈《剧谈录》、杜光庭《录异记》、严子休《桂苑丛谈》、王定保《唐摭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刘崇远《金华子》、尉迟俚《中朝故事》、孙光宪《北梦琐言》。
    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刻:《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3。第一册:佚名《异闻总录》第六册:朱翌《猗觉寮杂记》、黄翼之《南烬纪闻》第七册:李元纲《厚德录》、赵昇《朝野类要》、葛洪《涉史随笔》、吴垌《五总志》第八册:叶梦得《蒙斋笔谈》、辛弃疾《窃愤录》、岳珂《愧郯录》第九册:胡铨《经筵玉音问答》、俞文豹《吹剑录》、李季可《松窗百说》、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樵叟《庆元党禁》、永亨《搜采异闻录》第十册:路振《九国志》、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邓牧《洞霄图志》、黄震《古今纪要逸编》、佚名《宋季三朝政要》、佚名《中兴御侮录》、赵万年《襄阳守城录》、钱文子《补汉兵志》、胡镝《耕禄藁》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一册:陶榖毅《清异录》、徐铉《稽神录》、张洎《贾氏谭录》、吴淑《江淮异人录》、郑文宝《南唐近事》、钱易《南部新书》、黄休复《茅亭客话》、杨亿《杨文公谈苑》、江休复《江邻几杂志》、欧阳修《归田录》、张师正《括异志》、张师正《倦游杂录》、司马光《涑水记闻》、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刘斧《青琐高议》第二册: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王得臣《尘史》、文莹《湘山野录》、文莹《湘山续录》、文莹《玉壶清话》、张舜民《画墁录》、陈师道《后山谈丛》、吴处厚《青箱杂记》、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赵令畴《侯鲭录》、方勺《泊宅编》、惠洪《冷斋夜话》、孔平仲《孔氏谈苑》、朱或《萍洲可谈》第三册:何薳《春渚纪闻》、叶梦得《石林燕语》、叶梦得《避暑录话》、魏泰《东轩笔录》、洪皓《松漠纪闻》、龚明之《中吴纪闻》、佚名《道山清话》、朱弁《曲洧旧闻》、蔡絛《铁 围山丛谈》、马永卿《嫩真子录》、曾敏行《独醒杂志》、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费衮《梁溪漫志》第四册:陆游《老学庵笔记》、王明清《挥尘录》、王明清《投辖录》、王明清《玉照新志》、庄绰《鸡肋编》、郭彖《睽车志》、赵与时《宾退录》、张端义《贵耳集》、岳珂《桯史》、徐度《却扫编》第五册:王铚《默记》、王栐《燕翼诒谋录》、张邦基《墨庄漫录》、袁褧《枫窗小牍》、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叶邵翁《四朝闻见录》、周烽《清波杂志》、罗大经《鹤林玉露》、陈世崇《随隐漫录》、周密《齐东野语》第六册:周密《癸辛杂识》、刘祁《归潜志》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一编)》,主编: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一册: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二册:陶毂《清异录》、周羽种《三楚新录》、张洎《贾氏谭录》、张齐贤《洛阳(?)绅旧闻记》、郑文宝《南唐近事》、佚名《江南馀载》、郑文宝《江表志》第三册:乐史《广卓异记》、龙衮《江南野史》、佚名《五国故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第四册:钱易《南部新书》、李上交《近事会元》、陈彭年《江南别录》、史虚白《钓矶立谈》、丁谓《丁晋公谈录》第五册: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梅尧臣《碧云騢》、田况《儒林公议》、江休复《江邻几杂志》、王素《文正王公遗事》、欧阳修《笔说》、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试笔》、欧阳修《归田录》第六册:文莹《湘山野录》、文莹《玉壶清话》、范镇《东斋记事》、王云五《御试备官日记》、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第七册:司马光《涑水记闻》、司马光《温公琐语》第八册:滕元发《孙威敏征南录》、强至《韩忠献公遗事》、张唐英《蜀祷杌》、曾布《曾公遗录》第九册:苏轼《东坡志林》、苏轼《补绿:商刻东坡志林》、苏轼《仇池笔记》、苏轼《渔樵闲话绿》、苏辙《龙川略志》、苏辙《龙川别志》第十册:王得臣《尘史》、晁说之《晁氏客语》、杨彦龄《杨公笔绿》、王钦臣《王氏谈录》、吴处厚《青箱杂记》、吕希哲《吕氏杂记》、莫君陈《月河所闻集》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二编)》,主编: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第一册:黄休复《茅亭客话》、佚名《道山清话》、佚名《寇莱公遗事》、程颐《家世旧事》、孙
    升《孙公谈圃》、王君玉《国老谈苑》、张舜民《画墁录》
    第二册:刘斧《青琐高议》
    第三册: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
    第四册: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庞元英《文昌杂录》、庞元英《谈薮》、米芾《海岳名言》、米
    芾《书史》、米芾《画史》
    第五册:孔平仲《续世说》、孔平仲《珩璜新论》、孔平仲《谈苑》
    第六册:王巩《闻见近录》、王巩《甲申杂记》、王巩《随手杂录》、陈师道《后山谈丛》、朱彧
    《萍洲可谈》、赵令畴《侯鲭录》
    第七册:张耒《明道杂志》、李廌《师友谈记》、钱世昭《钱氏私志》、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邵伯温《闻见录》
    第八册:魏泰《东轩笔录》、李朴《丰清敏公遗事》、方勺《泊宅编》、方勺《清溪寇轨》、吕颐
    浩《燕魏杂记》
    第九册:黄庭坚《宜州家乘》、惠洪《冷斋夜话》、罗从彦《遵尧录》、程俱《麟台故事》、叶梦
    得《岩下放言》、叶梦得《玉涧杂书》
    第十册:叶梦得《石林燕语/附石林燕语》、叶梦得《避暑录话》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三编)》,主编: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第一册: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高晦叟《珍席放谈》第三册: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章炳文《搜神秘览》第五册: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佚名《建炎复辟记》、李纲《建炎时政记》、李纲《靖康传信录》第六册:赵鼎《建炎笔录》、赵鼎《辩诬笔录》、吕祖谦《紫微杂说》第七册:郑刚中《西征道里记》第十册:孔传《东家杂记》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四编)》,主编: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第一册:王观国《学林》第三册:释祖秀《华阳宫记事》、汪若海《麟书》第四册:李石《续博物志》、陈长方《步里客谈》、丁特起《靖康纪闻》第五册:沈作喆《寓简》、曾慥《高斋漫录》第七册:苏籀《栾城遗言》
    第八册:佚名《建炎维扬遗录》、王若冲《北狩行录》、洪遵《翰苑遗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
    使金国行程录》、韦承《瓮中人语》
    
    汉·刘向《列女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汉·袁康《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晋·常璩《华阳国志》,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7年。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刘知几:《史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杜佑:《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唐·薛用弱:《集异记》,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本,神州国光社民国35年。
    唐·张文成:《游仙窟》,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本,神州国光社民国35年。
    唐·吴兢:《开元异平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郭浞:《高力士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陈鸿:《长恨歌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唐·李世民《帝范》,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丘光庭《兼明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唐·李绛《李相国论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罗隐《两同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陆广微《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
    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王谠:《唐语林》,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程俱:《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
    宋·范镇:《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
    宋·苏辙:《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范公偁:《过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
    宋·张知甫:《可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
    宋·苏轼:《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彭几:《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姚宽:《西溪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93。
    宋·陆游:《家世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93。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李心传:《旧闻证误》,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张淏:《云谷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8。
    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王楙:《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袁文:《瓮牖闲评》,北京:中华书局,2007。
    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韩淲:《涧泉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陈善:《扪虱新话》,上海书店,1990。
    宋·龚鼎臣:《东原录》,上海书店,1990。
    宋·程大昌:《程氏考古编/程氏续考古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澄怀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宋·程大昌:《演繁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长沙:岳麓书社,2005。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宋·倪思:《经组堂杂志》,长沙:岳麓书社,2005。
    宋·陆游:《入蜀记》,引自《日记四种》,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防:《太平广记》,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宋·王令:《十七史蒙求》,长沙:岳麓书社,1986。
    宋·朱熹:《朱文公政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宋·石茂良:《避戎夜话》,上海书店,1982。
    宋·释延一:《广清凉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宋·张商英:《续清凉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宋·佚名:《徽钦北徙录》,上海:国民书店,民国三十年三月[1941]。
    宋·宋·曹勋:《北狩见闻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宋·吕祖谦:《少仪外传》,长沙:岳麓书社,2003。
    宋·袁采:《世范》,长沙:岳麓书社,2003。
    宋·张礼:《游城南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宋·邓牧:《伯牙琴》,北京:中华书局,1959。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宋·刘义庆:《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宋·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合肥:黄山书社,1993。
    宋·桂万荣:《棠阴比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宋·邓椿:《画继》,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郑克:《折狱龟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宋·调露子:《角力记》,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宋·王灼:《碧鸡漫志》,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宋·沈括:《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74。
    宋·叶厘:《爱日斋丛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敞:《公是弟子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晁説之:《儒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胜非:《绀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梦弼:《草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唐庚:《三国杂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释晓莹:《罗湖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规:《守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玉堂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许月卿:《百官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释惠洪:《林间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罗浚:《宝庆四明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佚名:《州县提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钱俨:《吴越备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江休复:《醴泉笔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唐庚:《唐子西文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佚名《宣和遗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尹洙:《五代春秋》,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王称:《西夏事略》,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刘敞:《南北朝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王致远:《开禧德安守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苏轼:《艾子杂说》,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蹇驹:《采石瓜洲毙亮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
    宋·路振:《乘轺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魏了翁:《鹤山笔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与时:《林灵素传》,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张鑑:《赏心乐事》,学海类编本。
    宋·佚名:《寿昌乘》,中华书局1990年。
    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元·脱脱等:《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清·徐士銮:《宋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
    朝鲜·郑麟趾:《高丽史》,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
    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胡忌:《宋金杂剧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夏承焘:《夏承焘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5。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张晖:《宋代笔记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赵维平:《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郑长铃:《陈旸及其<乐书>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铜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周新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北京:中华书局,1953。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程宇昂:《<梦粱录>所指宋代“小唱”辨析》,《韶关学院学报》,2007(4)。
    丁海燕:《宋人史料笔记研究——从<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史料笔记的评价谈起》,《中州学刊》,2004年(1)。
    高厚永:《曲项琵琶的传派及形制构造的发展》,《中国音乐学》,1986(3)。
    宫云维:《从史料来源看宋人笔记中科举史料的价值》,《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韩启超:《宋代乐语名实考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金建民:《缠达体——一种源远流长的曲式》,《音乐研究》,1987(3)。
    李咏敏:《宋代民俗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4)。
    廖美英、龙建国《缠令与唱赚考论》,《江西财经大学》,2001(3)。
    刘心明:《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4(2)。
    刘勇:《唱赚二题》,《民族音乐研究》2001(3)。
    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音乐研究》,1991(1)。
    刘尊明:《论唐宋词中的“闲情”》,《文学评论》,2007(4)。
    龙建国:《诸宫调的发展历程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8)。
    洛地:《辨说“和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
    洛秦:《从声响走向音响——中国古代钟的音乐听觉审美意识探寻》,《音乐艺术》,1988(2)。
    洛秦:《谱式:一种文化的象征——古琴谱式命运的思考》,《中国音乐学》,1991(1)。
    祁庆富:《宋代奉使高丽考》,《中国史研究》,1995(2)
    秦序:《唐玄宗是<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吗?——<霓裳>新探之一》,《中国音乐学》,1987(4)。
    秦序:《<霓裳羽衣曲>的段数与变迁——<霓裳曲>新考之二》,《中国音乐学》,1993(1)。
    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陶亚兵:《渤海国音乐初探》,《乐府新声》,1986(4)。
    王小盾、刘玉瑁:《从<高丽史·乐志>“唐乐”看宋代音乐》,《中国音乐学》,2005(1)。
    肖巍:《谶纬及其思想效应》,《云梦学刊》,1997(1)。
    修海林:《宋代宫廷与官学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音乐艺术》,1997(4)。
    杨海明:《论周密散文的思想倾向》,《湖州师专学报》,1985(4)。
    杨荫浏:《<霓裳羽衣曲>考》,《人民音乐》,1962(4)。
    张晖:《试论南北宋笔记之异同》,《四川大学学报》,1988(1)。
    张丽娟:《论北宋笔记的文献价值》,《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1/2)。
    张晓兰、赵建新:《宋“转踏”与“缠达”及二者之关系考》,《兰州大学学报》,2006(5)。
    张晓兰:《缠令考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赵为民:《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概观》,《音乐研究》,2002(4)。
    赵维平:《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音乐研究》,2002(4)。
    赵义山:《“嘌唱”考论》,《文学遗产》,2004(4)。
    赵义山:《宋元“小唱”名实辨》,《文艺研究》,2008(1)。
    郑祖襄:《曲牌体音乐与词曲文学关系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6)。
    郑祖襄:《宋元杂剧伴奏乐器及其宫调问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
    安芮璿:《宋人笔记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迟风芝:《朝鲜半岛对中国雅乐的接受、传承与变衍》,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侯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胡之昀:《论唐代的笔记杂录》,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黄大同:《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刘静:《周密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刘琳琳:《宋代傀儡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龙建国:《诸宫调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孙励:《宋代笔记分类考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以都城临安为个案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余复生:《宋杂剧“断送”与“把色”考辨》,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张丽娟:《试论北宋笔记的文献价值》,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
    邹志勇:《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Rulan Chao,First edition publish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Reprint edition publish by The Chinses University Press,2003.
    [韩]宋芳松著,金成俊译:《从音乐史学角度探渤海国音乐—一以日本六国史为中心》,《乐府新声》,199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