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参与和构建全球海洋秩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个有着广阔海洋面积的临海大国,西太平洋北部海湾、良港、岛屿众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拥有12海里领海包裹的海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的广阔海域。然而,中国在历史上由于轻视海洋,在近现代时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为一个拥有强大海权的世界大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21世纪,陆地霸权已经被现有的国际秩序固定,海洋领域的秩序将更加成为大小国家争夺的焦点。中国在这一轮秩序构建中一定不能落后,接受海洋机制、参与海洋机制、制定海洋机制,中国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叙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全球历史范围内的中国参与国际海洋秩序进程的梳理,对中国参与海洋秩序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及内涵进行分析,以历史为视角进行研究,力图对于我国的海洋战略选择做出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构建海洋秩序有所启示。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但是在每个部分中又力图突出不同的侧重主题。海洋秩序变迁的进程如何?全世界范围内陆权如何转化成海权?中国传统地理观念中对于海洋的认识如何,难道都是持排斥的态度吗?当代中国与海洋秩序的互动关系如何?影响中国参与海洋秩序的主要因素与困境是什么?在全球化、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当前,中国在海洋领域上将要做出什么样的战略选择?这些重大问题,都是本文要关注的。
     全文由导论和正文组成。导论部分交待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重点和难点。
     本论文内容大体上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全球海洋秩序的形成。对于中国传统地理观念中的海洋观、全球范围内陆权向海权的转化以及太平洋地区海洋秩序的形成进行分析。第二,冷战初期新中国参与海洋秩序的实践。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背景,以及新中国早期有限参与海洋秩序的情况。第三,全球化时代中国积极全面参与海洋秩序实践与国际机制构建。这一部分是中国全方位、立体式参与海洋秩序的时期,本部分要探讨中国这一个实体与国际海洋秩序的互动关系。具体有当代海洋秩序的演变(时代背景),国际海洋机制建设的新成就(机制背景),中国与国际海洋机制的互动关系(中国参与制定规则和执行情况,以及国际海洋机制在中国的参与之下有无发生变化),中国的海洋实践活动。第四,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秩序的因素分析。结合史实,从中得出中国参与海洋秩序的规律性的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海洋领域的机制化制度化的趋势影响,海权大国的影响,海洋领域新兴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实力消长之影响。第五,中国的海洋战略选择。根据全文的分析,给出中国未来的海洋战略对策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放矢。
China is a coastal country with vast ocean area. There are many bays, harbors, islands in north part of Western Pacific Ocean.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re are the waters wrapped by12nautical miles of territorial waters, as well as broad waters of three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However,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t marine, China had paid terrible price in the modern period, and becoming a world power with a strong sea power is the dream of every Chinese person. In the21st century, the hegemony of land has been fixed with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order of marine areas will be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of large and small nations. China must not lag behind in this round of order-construction,to accept the Oce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echanism of Oce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echanism of Oceans, and to formulate in the mechanism of Oceans, China sh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generally in time clue, mainly includes five parts: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 order. Analysis of the ocean view i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y,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continental power into the sea power in a global scal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acific maritime order.
     Second,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aritime order in the early Cold War period. The main analysis in this part is the background of hegemon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as well as China's early participation of the order for the oceans in a limited way.
     Third,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he maritime ord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in an 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way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era. This part is a period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order of ocean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way.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s an ent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der.
     Fourth, the factor-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maritime order.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drawn some conclusion from the regularity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maritime order factor analysis, mainly including the affection in trends-institutionalized in the field of marine area, the influences of sea power,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emerging countries and traditional countries in the marine field.
     Fifth,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choice.
引文
①胡启生著:《海洋秩序与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27页。
    ②(美)艾尔弗雷德·寒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1页、第68页、第29页。
    ③转引自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①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518页。
    ②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①司徒尚纪等:海底沉船,复原中国大航海时代,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10期,第58页。
    ②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黄顺力著:《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关于明朝中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地位还可参见Louise Levathes,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1405-143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③(加])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10页。
    ④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⑤胡启生著:《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①指海洋在一国战略态势上处于全包围结构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美国等。
    ②指海洋在一国战略态势上处于部分包围结构的国家,但与海洋的联系更为密切,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
    ③时殷弘、邵永灵认为,陆海复合国家“主要是指濒临开放陆海洋、背靠较少自然障碍陆地的一类地区。欧洲面向大西洋地带(包括法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代表。”参见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而本文在这一类型中进一步细化析出半岛型国家这一类型。
    ④(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⑤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与叶自成教授商榷[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25页。
    ①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f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
    ②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李亚敏、杨植珍: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J],新远见,2007年第2期,第67页。
    ④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①德约:《不牢靠的平衡》,转引自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3页。
    ②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J],观察与交流,2007年9月15日第九期,第12页。
    ③参见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14页。
    ④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著:《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7页。
    ①左立平、王校轩:《世界海军百年风云》,转引自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25页。
    ②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③(加)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16页。
    ④¨上。
    ⑤(英)麦金德著,林尔蔚等译:《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8页。
    ⑥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18页。
    ①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著:《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0页。
    ②《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转引自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17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④(加)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13-14页。
    ①高之国:“当代海洋法的性质、特点及主要制度”,载高之国等主编:《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②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44页。
    ③(加)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23页。
    ④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223页。
    ⑤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⑥杨泽伟著:《宏观国际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⑦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①屈广清主编:《海洋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高建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45贝。
    ①王铁崖主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②[加拿大]巴里·布赞著:《海底政治》[M],时富鑫译,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③刘楠来等:《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条、第三条。
    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五条。
    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五十七条。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
    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七条。
    ⑤(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⑥参见屈广清主编:《海洋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6页。
    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百三十六条。
    ①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l,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②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
    ③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页。
    ④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三条。
    ⑤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3-76页。
    ①参见高建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①参见高建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第179页。
    ①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②[加拿大]巴里·布赞著:《海底政治》[Ml,时富鑫译,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4页。原书有附表。
    ③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④这四个公约分别为《领海与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和《大陆架公约》。
    ⑤屈广清主编:《海洋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①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页。
    ②参见:“21世纪美国海洋政策的主要内容”。转引自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③曹文振等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①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②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J],载《观察与交流》2007年第9期,第15页。
    ③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64页。
    ②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美)汉斯·摩根索著,徐听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萧伟中等译:《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
    [4](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5](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蔡鸿斡等译:《海军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译:《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
    [9](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0](荷)格劳修斯著,马忠法译:《论海洋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
    [12](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3](英)安·威斯特等著,穆占劳译:《血战太平洋》[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
    [14]胡启生著:《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16]薛桂芳、胡增祥编著:《海洋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17]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8]王铁崖主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19]石家铸著:《海权与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0]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
    [21]鞠海龙著:《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2]王绳祖总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23]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
    [24]倪乐雄著:《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25]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7]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
    [28]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美)基辛格著,顾淑馨等译:《大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31](美)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首要地位及其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2](美)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英)麦金德著,林尔蔚等译:《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4]高维新等著:《海洋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范祥涛译:《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36](澳)普雷斯科特著,王铁崖、邵津译:《海洋政治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37]高建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
    [38]黄顺力著:《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9年。
    [39]赵理海著:《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0]秦天等主编:《中华海权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马大正总主编,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42]宋宜昌著:《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
    [43]王佩云著:《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44]李明春等著:《海洋龙脉:中国海洋文化纵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45]曹文振等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46]程晓霞等著:《国际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7](美)吉尔平著,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48]刘鸿武著:《故乡回归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李义虎著:《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0](美)多尔蒂等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1](加)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52]阎学通等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刘中民: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从马汉的海权论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7期。
    [2]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3]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发展海权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4]冯学智: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海洋法发展的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刘中民:复合相互依赖论和海洋政治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7期。
    [6]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2期。
    [7]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8]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9]姜延迪: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李亚敏、杨植珍: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J],新远见,2007年第2期。
    [11]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5期。
    [12]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J],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13]郭渊:海洋权益与海洋秩序的构建,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九辑,2005年9月。
    [14]薛小荣:海洋秩序与中国近代国防[J],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5]姜延迪:国际海洋秩序与中国海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16]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7]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18]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J],太平洋学报,2010年12月。
    [19]张文木:论中国海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20]徐志良: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J],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
    [21]郭擎:全球化时代国际海洋秩序新态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2]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23]张耀光:中国的海疆与我国海洋地缘政治战略[J],人文地理,1996年6月。
    [24]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2月。
    [25]周琦、马少猛:中国海权现状分析及破解海权困境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26]刘中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J],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6期。
    [1]John Wilson Lewis, Xue Litai, China's Strategic Sea power: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the Nuclear 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China's Nav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2001.
    [3]James R. Holmes, Toshi Yoshihara, Chinese naval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Turn to Mahan, Routledge,2007.
    [4]Toshi Yoshihara, James R. Holmes, Asia looks seaward:power and maritime strateg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5]Toshi Yoshihara, James R. Holmes, 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 Naval Inst Pr,2010.
    [6]Ronald O'Rourke,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8.
    [7]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Routledge,2002.
    [8]Michael D. Swaine,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and Corporation,2000.
    [9]Michael D. Swaine,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U.S.),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Rand Corporation,1998.
    [10]Zalmay Khalilza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Issue 1315, Rand Corporation,2001.
    [11]Gang Deng, Chinese maritime activitie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2100 B.C.-1900, Greenwood Press,1997.
    [12]Louise Levathes,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143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Alan Mascarenhas, "China's Navy is worrying its neighbors", Newsweek International, August 9,2010.
    [14]Distant horizons; China's navy, The Economist (US), April 25,2009.
    [15]Michael G. Gallagher, China's Illusory Threa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1 (Summer,1994) (pp.169-194).
    [16]Robert S. Ross, 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6, No.2 (Mar.-Apr.,1997) (pp.33-44)
    [17]Eric Hyer,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Implications of China's Earlier Territorial Settlements, Pacific Affairs Vol.68, No.1 (Spring,1995) (pp.34-54).
    [18]Hoge, James F. Jr.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A; 83 Foreign Affairs.2 (2004)
    [19]Pierre-Yves Manguin, Trading Ship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ipbuild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Trade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36, No.3 (1993) (pp.253-280).
    [20]Li Daoji, Dag Daler, Ocean pollution from land-based sources:East China Sea, China, Ambio Vol.33, No.1/2, Feb.,2004.
    [1]http://www.soa.gov.cn/国家海洋局
    [2]http://www.cima.gov.cn/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3]http://www.newsweek.com/Newsweek.
    [4]http://www.economist.com/ The Economist (US)
    [5]http://www.pladaily.com.cn/中国军网.
    [6]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外交部网站
    [7]http://book.chaoxing.com/超星数字图书馆
    [8]http://www.cnki.net/中国知网.
    [9]http://www.nlc.gov.cn/国家图书馆
    [10]http://www.ifeng.com/凤凰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