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教育。新形势下,研究农村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农村教育是包含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框架体系,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的产物。但是,农村教育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生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教育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教育和经济作为农村社会的两大主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功能的增强和结构的优化。因此,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诸如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也有内部的(诸如不同结构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等)。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既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对于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来说,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欠发达则侧重于成人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现状分析和国外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措施。
China has more than 13 million people, of which more than 7 million people in rural areas,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is a matt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jor problems. "Three Rural Issues" is the core of the issu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es i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both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need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nature of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of rural educat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study and discussion, has been basically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rural education is included in basic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framework, and that is a historical area,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period, however, rural education has its ow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law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but als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the foundation and driving force.
     The birth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to raise awareness of human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promoting awar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gradual replacement of human capital as a capital good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in forc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eans.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as the two main system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an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of rural soci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refore, r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crux of the matter.
     Between China's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analysis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duc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 impact of China's r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h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ies, etc.) there are internal (such as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the family's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etc.).
     Rural education since it is the product of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then for r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cus of their development are also different. At presen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focus mor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f research, while the developing nationals focus on research on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the less developed will focus on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hina's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rur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earn from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ducation is the promo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only measures.
引文
①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11):39-43。
    ②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3,(4):19-20。
    ①马文起.农村教育内涵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5.
    ①任建军,李万业.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辨析[J].海南金融,2009,(5):4-10。
    ①李祖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FB].http://www.ynpxrz.com/n8602c65.aspx. 2008-01-31/2009-01-05。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①李运萍,刘志红.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述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54-56。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②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7。
    ①刘美其.论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63-65.
    ①周世杰.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的差别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①刘莎.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72-74.
    ①佚名.城乡二元结构[EB].http: //baike.baidu.com/view/735820.htm.2009-04-12/2009-06-03.
    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437页。
    ①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5,(3):171-178.
    ①冰玲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共和国风雨六十年[EB].http: //www.17xie.com/book-23727482.html.2009-07-07/2009-08-01.
    ①郭书田,雷锡禄.纪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30周年[J].经济研究参考,2008,(49):54-64.
    ①“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社会全面进步”总课题组.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J].教育研究,1997,(5):3-15.
    ②郭福昌,孙文正.农村教育改革2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0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①温家宝.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推进农村小康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3-09-20.
    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http: //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2008-10-19/2009-03-12.
    ①周济.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8-10-23(1)
    ①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张冬平,白菊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2-9.
    ①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第159-161页。
    ①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99页。
    ①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①赵家骥,杨东.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①王瑞娟.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理论研究,2004,(1):5-7.
    ②熊映梧.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①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①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①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第229-240页。
    ②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235-23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223页。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305-314页。
    ①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教育经济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①杨德广,王一鸣.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②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4):60-67.
    ③李瑞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4):92-97.
    ④刘宜红,潘扬彬.表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30-32.
    ①史清琪,秦宝庭,陈警.国经济增民因素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②周晓,朱农.论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5.
    ③李勋来.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对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3):17-23.
    ④李瑞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4):92-97.
    ①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94-101.
    ①李元宝.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刘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55、156页。
    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孟祥银.韩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义务教育普及与保障过程[J].2005,(46):4-13.
    ①李剑富.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71页。
    ①杨豫.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J].南京大学学报,1994,(4):26-29.
    ②侍建旻.论欠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2):66-68.
    ①侍建旻.论欠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EB].http: //www.shac.gov.cn/fwzx/hwzc/kjjy/200908/t20090807_1250496.htm.2009-08-07/2009-0 8-20.
    ①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①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①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363页。
    ①马维启,何云亮.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09,(5):16-17.
    ①王微.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的提高[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40-41.
    ①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387页。
    [1]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F.H.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M].1973年英文版,第3页.
    [3]SamuelBowlesandHerbertGintis. SchoolinginCapitalistAmerica. NewYork:Basic Books,1976.
    [4]MarkBlaug. Where Are We Now in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5 (4):17-28.
    [5]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6]PhilippeAghionandPeterHowitt. EndogenousGrowthTheory. Cambridge:MITPress, Chapter10,1998.
    [7]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教育经济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8]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9]杨德广,王一鸣.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10]姜玲玲.应对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J].乡镇经济,2002,(10):42-44.
    [11]简小鹰.知识经济下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农业教育,2002,(5):17-19.
    [12]廖兵,尹友辉.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92-94.
    [13]李兵贵.浅谈中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11.
    [14]郭亮,胡明霞,包振武.推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J].江苏农村经济,2005,(9): 48-49.
    [15]陈士俊,王楠.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1-2522.
    [16]程秋莲.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6,(5):129.
    [17]谢家红.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7-40.
    [18]曹彬林.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青海教育,2006,(3):9.
    [19]李国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2006,(4):53.
    [20]李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6,(5):193-194.
    [21]朱丽夏,阮文彪.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7,(10):120-124.
    [22]张惠君,郭善民.抓好农村教育促进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71-73.
    [23]毕会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07,(7):26-27.
    [24]任锦香,赵左英.农村社区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生产力研究,2007,(13):17-18.
    [25]沈亚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下的农村教育——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J].生产力研究,2008,(6):26-28.
    [26]万丽娟,付得俊.浅析农村教育对农村发展的作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45.
    [27]徐佩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29(3):115-117.
    [28]赵卫.英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1987,(3):61-64.
    [29]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210):34-38.
    [30]秦玉友.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12):6-10.
    [31]李莎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浅析[J].教育视点,2009,(2):13.
    [32]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4):60-67.
    [33]李瑞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4):92-97.
    [34]刘宜红,潘扬彬.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30-32.
    [35]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11):39-43.
    [36]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3,(4):19-20.
    [37]马文起.农村教育内涵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5.
    [38]任建军,李万业,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辨析[J].海南金融,2009,(5):4-10。
    [39]李祖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EB]http://www.ynpxrz.com/n8602c65.aspx. 2008-01-31/2009-01-05。
    [40]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4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42]李运萍,刘志红.马卡连柯家庭教育思想述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54-56。
    [43]张学敏.教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7。
    [44]刘美其.论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63-65.
    [45]周世杰.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的差别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46]刘莎.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72-74.
    [47]佚名.城乡二元结构[EB]http://aike.baidu.com/view/735820.htm.2009-04-12/2009-06-03.
    [48]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437页。
    [49]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5,(3):171-178.
    [50]冰玲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共和国风雨六十年[EB].http: //www.l7xie.com/book-23727482.html.2009-07-07/2009-08-01.
    [51]郭书田,雷锡禄.纪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30周年[J].经济研究参考,2008,(49):54-64.
    [5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社会全面进步”总课题组.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J].教育研究,1997,(5):3-15.
    [53]郭福昌,孙文正.农村教育改革2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54]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0页.
    [5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6]温家宝.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推进农村小康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3-09-20.
    [5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http: //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2008-10-19/2009-03-12.
    [58]周济.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8-10-23(1).
    [59]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60]张冬平,白菊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1):2-9.
    [61]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62]赵家骥,杨东.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63]王瑞娟.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理论研究,2004,(1):5-7.
    [64]熊映梧.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5]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94-101.
    [66]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67]刘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
    [68]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孟祥银.韩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义务教育普及与保障过程[J].2005,(46):4-13.
    [69]李剑富.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71页。
    [70]杨豫.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J].南京大学学报,1994,(4):26-29.
    [71]侍建旻.论欠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2):66-68.
    [72]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3]马维启,何云亮.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09,(5):16-17.
    [74]王微.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的提高[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40-41.
    [7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度人文发展报告[R].1990年英文版.
    [7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78]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79]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0]向安强,阮灶新.中国农村社会的世纪选择[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81]胡映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2]柯炳生.中国农业经济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3]陆学艺.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报,2006(4):42-48.
    [84]田永胜.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85]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6]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新机遇与新发展——中国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三农”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7]赵茂林.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8]于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9]马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0.
    [9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1]王建军.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P].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4.
    [92]孙百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93]孟令君.论加快山东省农村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4(11)
    [94]雷克啸.对农村教育功能问题的思考[J].教育改革,1994(1)
    [95]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1)
    [96]崔继顺,乌日根.农村教育: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J].北方经济,2004(12)
    [97]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教育政策的难点与重点[N].中国教育报,2003-4-6.
    [98]杨明.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J].农村经济,2004(7)
    [99]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
    [100]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1]李永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102]郭垒.教育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103]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的研究报告,1990.
    [104]刘汉霞.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J].教育探索,2003(11).
    [105]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4)
    [106]李强.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
    [107]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108]马佳宏,李国君.教育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教育与经济,1996(4)
    [109]孙霄兵,夏娟.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体制[J].求是杂志,2005(10)
    [110]严瑞珍.50年来中国减轻农村贫困的措施与成就[J].世界农业,1999(9)
    [111]邹积慧.论培育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6 (5).
    [112]《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1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1999]3号,1999年1月11日)
    [1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2000年1月16日)
    [1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2000年6月13日).
    [1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1]2号,2001年1月11日)
    [1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2号,2002年1月10日).
    [1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3]3号,2003年1月16日)
    [11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2003]12号,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1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2003年12月31日)
    [12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5,新华网.
    [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新华网.
    [1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新华网.
    [1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新华网.
    [1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2008年12月31日)
    [126]Al-SamarraiS.&. Tessa P. (1998).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in Tanzani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7(4),395-417.
    [127]AghionP.& HwittP. (1992). A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s,60(2),325-351.
    [128]Field G. (1991).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Oxford:Pergamon,98-100.
    [129]Heckman J. J.,& LiX. S.,(2003). Select Bi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oius Returnto Edu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in 2000. IZ Adiscussion paper,8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