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是针对公司收购行为而设置的一项重要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目标公司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尤其是敌意收购行为。它具有实质上的对抗性、主体上的多方性、客体上的证券性、目的上的明确性、行为上的规范性以及策略上的阶段性等特征。反收购可以为公司的资产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为目标公司股东提供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保护了股东的利益。但是如没有适当的规制,公司反收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反收购必然增加收购成本,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削弱收购制度对目标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监督。在敌意收购和反收购的较量中,股东的利益,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秩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英美等国家先后对目标公司反收购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形成了董事会决定模式和股东大会决定模式两种不同的反收购决定权模式。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加,规模日趋庞大,股权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收购与被收购市场如火如荼。敌意收购和随之而来的反收购活动日渐增加,对资本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迫切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相关立法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公司法》、《证券法》对反收购并没有作出任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的制度也过于简单和笼统。本文以目标公司反收购及其法律规制为主线,首先探讨了目标公司反收购的一般原理,主要说明了目标公司反收购与收购的内在关系,分析了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概念、特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公司的社会责任等与目标公司反收购有关的基本理论。而后,本文对西方国家常见的反收购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制度价值和适用范围、条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可行性。在理论与法律措施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反收购的实际情况和反收购立法水平,对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立法原则、理论基础、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目标公司及其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在反收购中的权利义务的保护以及具体的反收购措施的取舍等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is an important system built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corporation takeover.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anti-acquisition measures is to take precautions of or to repulse the hostile purchaser, to protect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shareholders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of the society. The management of the Target Corporation should not abuse the measur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ir positions thus hamper the efficiency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hinder the optimization regrouping of the resources while taking these measures. Both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anti-acquisition should obey this principle.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can intake competitive mechanism for the asset restructuring of the target corporations, can provide a chance for bargaining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But if proper measures are not taken, the anti-takeover can lead to ill consequence, and it may weaken the supervising function of takeover system, and the runner of the target corporations may abuse their power. The battle between the takeover and the anti-takeover has a lot of influence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So,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west have all enforce some act concerning anti-takeover.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deepen of reform, more and more hostile takeover and anti-takeover will appear,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in china to establish an anti-takeover law system. But the present regulation is simple and blur.This article mainly concern with the anti-takeover and its regulation, analyzing the conception and the system value of 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discussing some theories concern with 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The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rious actions for 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analyzing above and actual circumstance of Chin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posals for legislation of corporation
    anti-takeover in China.
引文
[1] 梁静溪.论构建目标公司反收购制度的理论基础.学习与探索,2002,(2):71彭嘉圣,彭晗.西方反收购策略及其启示.经济前沿.2000,(1):35
    [2] 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88-90
    [3] 华国庆.股权收购若干问题探讨.政法论坛,1995,(6):60;赵金龙,马永双.反垄断立法对企业并购的规制.当代法学,2000,(6):48;韩斌.上市公司收购概念析论.法学,1997,(9):48;而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条对上市公司收购加以定义:“本办法所称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卜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
    [4] 冯果.论控制权的转让.法律科学,1999,(3):93。
    [5] 戚自科.从第二次反收购立法潮看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演进(第一部分:制度变迁的环境),31~32(有关股权分散化特别是英美国家股权分散化的情况见).
    [6] 黎友强.目标公司董事会有权采取反收购措施吗?一美国立法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律科学,1997,(4):61。在此文中,其认为:目标公司的股东是弱者,需要公司董事会的帮助,即由董事会充当拍卖人,以促成一个竞争性报价,保证股东将股份出售给出价最高的出价人。
    [7] 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90
    [8] Henry G. Manned.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hare Voting. Columbia Law Review;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转引自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63)
    [9] 费一文.中国证券市场股权收购绩效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4):38 费一文,蔡明超.上海股市股权收购效果分析.世界经济,2003,(5):46-47
    [10] 周倩.规范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立法思考.当代法学,2003,(11):76
    [11] 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经济研究,1995,(1):24
    [12] 鲍荣振.日本公司法与国际接轨的最新动向.外国法译评,1999,(20):6
    [13] 胡鸿高,赵丽梅.论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及共规制.中国法 学,2001,(2):122~123
    [14] 宋永泉.论上市公司公开收购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1999,(5):83
    [15] 赵瑜,汤黎虹.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理念问题探究.当代法学,2002,(5):49
    [16] 具体的数字统计比较见费一文.中国证券市场股权收购绩效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4):36-37
    [17] 王腾.对建立我国反收购制度的法律思考.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
    [18]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
    [19] 两层收购系公开收购的一种方式,其收购者在收购要约中规定,首先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一般以现金支付,此为第一层收购),其余的股份以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一般以一定比例的现金、收购公司的债券或股份混合,此为第二层收购)。如因目标公司的股东不接受第二层收购要约,将其股份出售给收购者时,则被收购公司会为取得全部股份则会进一步使用出售合并的方式。
    [20] 出售合并系指收购者以一定价格收购目标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从而获得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后,利用大股东的身份召集股东大会,作出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合并的决议,使得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将其余股份以一定的价格(一般比前次收购价格低)出售给收购者,收购公司则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完成收购程序。出售合并已是实施两层收购的必然结果。
    [21] Hales R. Knobbed. Golden Parachutes, Shark Repellent and Hostile Tender Off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6. 1986 (3): 161-167
    [22] 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l.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Harvard Law Review, Vol. 94. 1981 (4)..1180~1182
    [23] Ralph C. Ferrara. Meredith M. Brown and John H. Hall. Takeovers: Attack and Survival, Butterworth Legal.
    [24] 资料源自http://www.huaxiamanage.com/Articles/capital/purchase/200411/3011.html
    [25] Note. Golden Parachutes and the Business Judgement Rule. Toward a Proper Standard of Review. 94 Yale L. J. 909 (1985)
    [26] 万猛,刘毅.英美证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02
    [27] 苏号朋.企业经营陷阱与法律防范丛书——重组篇.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1:86
    [28] 本来美国在1929年经历经济大恐慌后,为了健全证券市场,于1933年通过Securities Act,与1934年通过的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构成两道避免证券交易滥用的防线,然而该两个法案却无法规制到用现金交易的公开收购行为,从而形成一个规范上的漏洞,为防止该规范漏洞所可能产生的弊端,于是Williams Act诞生了。
    [29] Carla Munoz Slaughter. Rights offerings, takeovers and U. S shareholders. The Company Lawyer, Vol. 23 No. 3:72
    [30] Norman S. Poser.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2002:273
    [31] 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11
    [32] 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84—92
    [33] Lewis D. Solomon. Alan R. Palmiter. Corporations-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Boston: little. Brown, 1994:543
    [34] 刘俊海.股东权法律保护概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227-280
    [35] 林平忠,吴晓梅.上市公司事后防御策略及其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载自于天道并购网(http://www.tdma.com.cn/zhishi/view.asp?id=483)
    [36] http://www.holyhigh.com/
    [37] 张文璋,顾慧慧.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9):21-26
    [38] 刘群.我国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法律规制.当代经济,2003年第4期
    [39] 案情根据李仕萍编.证券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42页整理而成。
    [40] 案情根据李仕萍编.证券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42页整理而成。
    [41] 案情根据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2001年5月16日报道整理而成。
    [42] 如华建电子收购济南百货时,华建电子的职工层联名上访。
    [43] 如宁馨儿管理层被四砂股份拒之门外,成为流亡“政府”。
    [44] 上市公司反收购亟待规范.http://www.83china.com/news Id=49512
    [45] 富青.论公司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法商研究,2000(4),82.
    [46]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L.D.Branders在其著作Other People's Money中的名言:“Sunlight is said to be the best of disinfectants;electric light the most efficient policeman",转引自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173.
    [47] 黄金老.试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
    [48] 《威廉姆斯法》规则14 e-2要求:不管收购要约何时提出,从要约首次公布开始,目标公司管理层在10天之内必须做出以下的任一反应:(1)对接受或者拒绝要约的建议;(2)保持中立的决定,不对要约做出任何评价;(3)无法决定管理层对要约的态度。规则14 e-2要求管理层做出以上的任一决定都应详细说明决定的理由,或者保持中立的姿态,以及不能做出决定的原因。这些说明应该符合规则中有关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同时管理层要对其中的虚假陈述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
    [49] 如《纽约商事公司法》中的禁止合并条款;印第安那等州的限制投票权条款;纽因与宾夕法尼亚等州的特别股价条款;以及超过半数以上州的保护利益相关者条款。
    [50] 《城市法典》规则第21条规定了未经股东大会批准,董事不得采取的具体措施:“在要约期间,或甚至在收购发生以前,如果目标公司的董事有理由认为一次善意的要约即将发生,目标公司董事,除了履行更早的时期签订的合同之外,不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从事以下任何行为:(a)发行任何已被授权但未发行的股份;(b)发行或授予任何与发行股份有关的选择权;(c)创设或发行,或承认创设或发行任何拥有转换或认购股份权利的证券;(d)出售、处分、购买,或同意出售、处分、购买大量财产,除了正常的经营之外,签订任何合同。”
    [51] 《城市法典》规则第3·1规定:“目标公司董事会必须就一切要约征询权威的独立顾问的意见,并把顾问意见的重点告知股东。”规则第25·1要求目标公司董事会把董事会对要约的观点以及独立顾问的建议告知股东。如果董事会意见有分歧,少数派的意见必须告知股东,金融小组认为在多数董事阻止少数派意见时,这点尤为重要。存在利益冲突的董事不能参与董事会的意见,而且利益冲突的本质必须清楚地解释给股东。
    [52] Paul·L·Davies. Gower's Principle of Modem Company Law, 1997. 606.
    [53] Norman·S·Poser.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277.
    [54] 王建.董事义务构造的两大发展趋势及我国公司立法的不足.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55] 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157.
    [56] 《城市法典》基本原则第7条规定:“无论何时,当一项善意的要约已 被通知给受要约公司的董事,或目标公司的董事有理由认为一项善意的要约即将发生时,不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目标公司的董事不可采取任何与公司事务有关的行为,其结果是有效地挫败一项善意的收购,或对于股东来说,使他们失去一次根据其价值做出决定的机会。”
    [57] 《公司法》第59条第1款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58] 英美公司法学者通常把利益冲突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1)自我交易;(2)经营者报酬的决定;(3)滥用公司财产;(4)动机不纯的公司行为。如为了维持管理层的地位而回购公司股份以对付可能被兼并的风险等。转引自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138.
    [59] 曲冬梅.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4(2).64.
    [60] 1995年底,上海棱光出资1.6亿元,收购最大股东珠海恒通属下一全资子公司。控股35.3%的珠海恒通本来在股东会表决时准备回避,可临到开会担心有变,终于还是“赤膊上阵”。
    [61] 曲冬梅.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4(2).65.
    [62] 如2001年4月,因“河北建设”协议收购“国大集团”持有的“国际大厦”股份,与“国际大厦”第二大股东“开元”矛盾升级后,“开元”曾接连自行召集了12次临时股东大会,但其提议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屡屡碰壁。无奈“开元”转而求助于法律;起诉董事会,法院没有下文;向证监会求助,没有回音;起诉证监会,法院既不立案又未裁定。
    [63] 曲冬梅.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4(2).66.
    [1]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漆多俊.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漆多俊.经济法论丛(1-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4] 漆多俊.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5] 漆多俊.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6] 肖金泉.公司制企业并购的法律策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7] 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8] 刘澄清.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1998.
    [9] 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
    [10] 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 符启林.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12] 殷召良.公司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
    [13] 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选择(王奔洲译).[美]:华夏出版社,1987.
    [15] 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16] 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明等译).[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7] 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英]: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8]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19]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
    [2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等译).[法]:商务印书馆,1961.
    [22] R·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盛洪等译).[美]:上海三联书店,1990.
    [23] 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加]:法律出版社,2001.
    [24] 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陈剑波等译).[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5] 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6] 刘俊海.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法律出版社,2000.
    [27] 多米尼克·诺拉.华尔街的企业兼并.[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
    [28]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8.
    [29] 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0] 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1] P.S.萨德沙纳姆著.兼并与收购(胡海峰.舒志军译).[英]:中信出版社,1998.
    [32] 罗伯特·C·克拉克著.公司法则(胡平等译).[美]:工商出版社,1998.
    [33] 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4]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35]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6]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等译).[美]:上海三联书店,2002.
    [37] 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
    [38] 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9] 徐晓松.公司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0] 李伟.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上市公司收购.政法论坛,1999(1)
    [41] 宋永泉.论上市公司公开收购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1999(5).
    [42] 张舫.英美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商事法论集(2).
    [43] 郭富青.论公司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法商研究,2000(4).
    [44] 张敬前.上市公司部分收购的法律调整.法学评论,1995(6).
    [45] 黎友强.目标公司董事有权采取反收购措施吗?一美国立法判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律科学,1997(4).
    [46] 程萍.购并中收购公司董事对股东的义务.经济论坛,1999(13).
    [47] 梅君.上市公司收购与股东大会制度.法学评论,2001(1).
    [48] 石少侠.论股东诉讼与股权保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49] 梁静溪.论目标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与行使.学术研究,2002(5).
    [50] Robert W·Hamilton. Corporations including Partnerships and Limited Partnerships.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 Publishing Co, 1986.
    [51] J. Fred Weston.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ntice—Hall Inc, 1998.
    [52] Carla Munoz Slaughter. Rights offerings, takeovers and U. S shareholders. The Company Lawyer, Vol. 23 No. 3.
    [53] Christian Kirchner & Richard W. Painter. Takeover Defenses Under Delaware Law. the Proposed Thirteenth EU Directive and the New German Takeover Law. Comparis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for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
    [54] Dennis J. Block and Nancy E. Barton.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Fiduciary Dutie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New York: Aspen Law & Business.
    [55] 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R. Fischer.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Roberta Romano.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law,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 Margaret M. Blair.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ear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