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民国时期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中,一部分戏曲理论家运用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戏曲理论,如王国维、余上沅;而另一部分则沿袭传统的考证、校勘、辑佚方法,走老派学者的治学路数。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批评,既有借鉴西方戏剧理论,又有传统戏曲批评的延续,具备新时期的学术特征,体现了“传统”转向“现代”的学科意识。
     该时期戏曲研究独立成科,表现在学科术语及专有概念的确立、研究方法的明晰、理论观点及理论结构的出现,传统的曲学本位开始向全面发展。王国维、吴梅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构建戏曲史学科。
     民国时期学者对戏曲功能观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戏曲改良者片面强调戏曲的社会教育功能,将戏曲作为宣传政治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的工具。而冯叔鸾、王国维等人则主张不能偏废戏曲的娱乐功能。在对戏曲起源的求证上,此时期理论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起自西方的“摹仿说”与传统的“词余说”并立。
     虽然此时期戏曲地位得到了提高,审美观念依然处在雅和俗的二元对立中。在传统雅俗观念的影响下,当时的学者侧重从文本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戏曲审美风尚的变化。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诗和词的影响,“意境”也被用来作戏曲理论批评。王国维是戏曲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余上沅则从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性和整体性特点出发,以“纯粹的艺术”来论述戏曲的美学特征。
     王国维将西方的悲剧观念引入中国传统戏曲研究中。他以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为基础,又吸纳叔本华等人的悲剧理论,融会贯通,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以西方悲剧观念来观照传统戏曲惯有的“大团圆”模式,会发现传统戏曲内部存在着消解悲剧性的因素,这与传统文化“和为贵”、“和为美”观念密切关联。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家对戏曲表演、脚色特征、脸谱、宾白等等都予以足够的关注,丰富了舞台表演理论。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理论研究也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与当时的剧本创作、舞台演出、戏曲改良运动等密切配合,无论是从历时性还是从共时性的角度看,都显示出激荡变革中的转型特征。
It's a eclectic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art of Traditional Opera theorists used the new academic philosophy and methods to study opera theory, such as Wang Guowei, Yu Shangyuan; while another part is followed traditional methods like textual research, collation, addendums, which were the old camp and scholars of the scholarshiplarge ones. In this period, Traditional Opera theory criticism, both absorbed the Western dramatic theory and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t had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reflected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The drama of the period of study became the independent subjects, manifes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terminology and proprietary concepts, clarity of research methods, appearance of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opera learning standard started to develop the omnibearing.Wang Guowei, Wu Mei, scholars began to consciously build the Opera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 Republic of China scholars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opera function. People advocated the drama improved Exaggerate the aspec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opera, opera was seen as a tool of promot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propaganda and political thought. People like Feng Shuluan, Wang Guowei, advocated that can not be neglected opera entertainment. On the confi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theorists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starting from the West "imitation" and traditional "ci yu" side by side.
     Although the status of opera was improved,the aesthetic ideas are still in a dualistic and secular.Under the impact of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scholars focused on the study opera aesthetic fashion changes from the text content, language and style. By the eff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as as well as other art forms, poetic and ci,"Mood" was also used for the drama of theoretical criticism.Wang Guowei's a master on opera mood.Yu Shangyuan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of intuition and integrity, discusse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ra on "pure art".
     Wang Guowei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tragedy from the West to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Based on the sense of tragedy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he also absorbed the theories of Schopenhauer and others, tragedy, mastery, and opened up new areas of research.Contemplating the concept of Western tragedy, we could find traditional opera usually has "Happy Reunion",which'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rmony is valuable", and "cherish harmony ".Opera theoris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studied on performance/character/facial makeup and spoken parts in the drama,enriched the theory of stage performances.
     As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drama theory research also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features.The Republic of opera theory coordinated with the script writing, stage performances, drama improved exercise.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it has shown th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irring changes.
引文
①方冽泉《少年中国之社会观》,载《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八号,1914年2月。
    ①方冽泉《少年中国之社会观》,载《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八号,1914年2月。
    ②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36页。
    ③黄霖主编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前言,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①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90页。
    ②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③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①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③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④陈寅恪《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⑤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见罗振玉《教育世界》,见《科学丛书》第二辑,1903年。
    ②王国华《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③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④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⑥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①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见喇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②王国维《曲录自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③王国维《曲录自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①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见《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五号,1915年。
    ②王国维《教育偶感四则·文学与教育》,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③梁启超《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见《国学论丛》,第1卷第3号,1928年。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慢之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②王国维《致缪荃孙》(1913年1月),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③[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①[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②[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③浦江清《悼吴瞿安先生》,见梁淑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4页。
    ④叶德均《吴梅的霜厓曲跋》,《戏曲小说丛考》(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4487页。
    ①吴梅《童伯章中乐寻源叙》,《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76页。
    ②段天炯《吴霜崖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界》,见《时事新报》,1939年4月16日。
    ③王文濡《中国戏曲概论·序》,见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页。
    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页。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③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2页。
    ①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10-11页。
    ②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11页。
    ③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11页。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四》,见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
    ⑤吴梅《中国近世戏曲史·吴序》,见[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⑥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页。
    ⑦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13页。
    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金元总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金元总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页。
    ①远生《新旧思想之冲突》,见《尔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二号,1917年2月。
    ②赵景深《董永故事的演变》,见《茶话》第5期,1946年10月。
    ①冯叔鸾将“知识”作为主应用的戏曲表演实践,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主原理的“学问”。
    ②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杂志》第9期,1914年。
    ③[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词曲类”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第1807页。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徐凌霄《中国戏剧三大派》,见《世界日报》周刊之 1926年11月29日。
    ③欧阳予倩《谈二簧戏》,《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号外。
    ①刘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学刊》第四辑,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54页
    ②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杂志》第9期,1914年。
    ③冯叔鸾《啸虹轩剧话》,见《游戏杂志》第18期,1914年。
    ④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第一章发端,《游戏杂志》第9期,1914年。
    ①洋见本章第二节之“民国时期‘戏曲”与“戏剧”概念的应用”。
    ②补庵《补庵谈戏》,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3页。
    ③可详参第一章第二节“西学尔渐对学者的影响——以王国维为中心”。
    ④详见本章第三节曲学本位向全面发展之“戏曲研究方法的拓展”。
    ⑤详见本章第四节“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①正伯《皮簧之价值》,《音乐杂志》(北大)1920年第1卷第8期。
    ②欧阳予倩《谈二簧戏》,《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号外。
    ③陈豫源《皮簧与时代》,《北平晨报》(剧刊)1932年3月20日。
    ④周志辅《北平皮簧戏前途之推测》,《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2期。
    ⑤马彦祥《皮簧剧盛行之原因》,《天津益世报》(戏剧与电影)1933年6月28日。
    ⑥佟晶心《八百年来地方剧的鸟瞰》,《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9期。
    ⑦徐傅霖《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小说月报》1927年17卷号外。
    ⑧静因《乱弹乱坛乱谈》,《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8期。
    ①钱南扬的《目连戏考》见《国学月刊》,第1卷第6号,1927年。
    ②李家瑞的《中国傀儡戏号略》见《大公报·戏剧》,1929年4月12日。
    ③姜亮夫的《傩考》见《民族》第二卷第10期,1934年。
    ④邵茗生《汉魏六朝之敞乐百戏》见《剧学月刊》第2卷第9、10期,1933年。
    ⑤赵尊岳《戏班·序》,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①郑振铎《明抄本<录鬼薄>跋》,见《郑振铎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页。
    ②赵景深《元人杂剧辑逸》,北新书局,1935年版。
    ①王国维《致缪荃孙》(1913年1月5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5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卷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4页。
    ④叶德均《姚华的〈菉漪室曲话〉》,见《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0页。
    ⑤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见《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
    ⑥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序,见《燕京学报》第36期,1949年6月。
    ⑦胡适《关汉卿不是金遗民》,天津《益世报》1936年3月19日。
    ⑧隋树森《关汉卿及其杂剧》,见《东方杂志》1946年第42卷第3期。
    ⑨陈竺同《元曲本关汉卿之反抗时代的代表作》,见《妇女杂志》1930年第16卷第2期
    ⑩任维焜《十四世纪中国写实派的戏曲家关汉卿》,见《师大月刊》1936年第26期。
    ①胡适《中古文学概论·序》,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东亚图书馆,1924年。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汀本),卷五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09页。
    ②[宋]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见[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95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七十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65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十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0页。
    ⑤[清]平步表《小栖霞说稗》,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版,第190页。
    ⑥杨世祥《中国戏曲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绪论,第1页。
    ①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③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④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⑤张燕瑾《戏曲形成于唐说》,见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①[元]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册,第401页。
    ②[元]夏庭芝《青楼集》,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2页。
    ③[元]陶宗仪撰,武克忠校点《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30页。
    ④[元]陶宗仪撰,武克忠校点《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54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⑥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页。
    ①见陈大悲《戏剧ABC》,世界书局,1931年版,第2页。
    ②洪深撰《中国戏剧略说》,见《学衡》1925年第45期。
    ③义华《戏剧杂谈》,见《民权素》第2集,1914年7月。
    ①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杂志》第19期,1915年。
    ②冯叔鸾《啸虹轩剧谈·戏之界说》,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第10页。
    ③冯叔鸾《啸虹轩剧谈·戏之界说》,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第10-11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宋官本杂剧段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2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宋之乐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①王国维《戏曲考源》,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页。
    ②王国维《戏曲考源》,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余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①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华尔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见[元]胡祗通《胡祗通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②孙鼎《中国雅乐》,见《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5月。
    ①朱东润《李渔戏剧论综述》,见《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3卷第4期,1934年
    ②冯叔鸾《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第19期,1914年。
    ③冯叔鸾《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第19期,1914年。
    ④冯叔鸾《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第18期,1914年。
    ①冯叔鸾《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第18期,]914年。
    ②燕山小隐《梨园闲话》,见《游戏世界》第1卷第4期,1921年。
    ①冯叔鸯《啸虹轩剧话》,见《游戏杂志》第18期,1914年。
    ②宋春舫《改良中国戏剧》,《宋春舫论剧》,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282页。
    ①惕生《燕都梨影》,见《民权素》第6集,1915年5月。
    ②凌景埏《南戏与北剧之交化》,见《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
    ③凌景埏《南戏与北剧之交化》,见《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
    ①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见《郑振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卷,1988年版,第10页。
    ②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见《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1期。
    ③李满桂《<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见《文学》,1934年第2卷第6期。
    ④朱维之《沙恭达拉与宋元南戏》,见《协大学术》,1935年第3期。
    ⑤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见《文艺春秋》,1946年第2卷第2期。
    ⑥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第247页。
    ⑦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第248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
    ②蒋蒋智由《中国之演剧界》,见《新民从报》第3卷第17期,1905年。
    ③华桂馨《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学衡》1922年第4期。
    ④“唐旦”即现在通行翻译的“但丁”。
    ⑤“狭斯丕尔”即现在通行翻译的“莎士比亚”。
    ⑥“格代”即现在通行翻译的“歌德”。
    ⑦王国维《录曲余淡》,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⑧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第111页。
    ①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第111页。
    ②傅惜华《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例言》,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第1页。
    ①郑振铎《索引的利用与编纂》,见郑振铎著《困学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156页。
    ②郑振铎《词林摘艳里戏剧作家及散曲作家考》,见《郑振铎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9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论曲源》,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5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卷46,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79页。
    ③[明l何良俊《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④[明]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①[元]夏庭芝《青楼集志》,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②[元l胡祗通《赠宋氏序》,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四库全书》第1196册,第171页。
    ③[元]杨维桢《注明优戏序》,见吴毓华《中国古代曲学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④[明]邱潜《伍伦全备记开场词》,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⑤[明]高明《琵琶记附札记》卷上,第一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⑥[明]沈璟《埋剑记》第一出[行香子],见《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影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明继志斋刊本。
    ⑦[明]吕天成《义侠记序》,见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⑧[明]李贽《杂述·红拂》,见[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1册,《焚书注(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⑨[明]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页。
    ②[清]李渔《<香草亭传奇>序》,见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
    ③[清]焦循《花部农谭》,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并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5页。
    ④陈仲子《近代中西音乐之比较观》,见《东方杂志》第13卷第6期,1916年。
    ①冯叔鸾《啸虹轩剧话》,见《游戏杂志》第18期,1914年。
    ②《乐记·乐象》,见[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38,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06页。
    ③钱智修《伍廷芳君之中西文化观》,见《东方杂志》第12卷第1期,1915年。
    ④三爱(陈独秀)《论戏曲》,见《俗语报》,1904年第11期。
    ①傅斯年《戏剧改良各而观》,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第1期。
    ②乘黄《上海四十年前之旧剧史》,见《快活世界》第2期,1914年。
    ③海鸣《改良旧剧说》,《民权素》第2集,1914年。
    ④吴梅《顾曲麈谈》,见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页。
    ①黄人《吴灵支<血花飞>乐府题词》,见《小说林》第4期,1907年。
    ②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世界》第14期。
    ③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世界》第14期。
    ④陈明中《戏剧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第4页。
    ①陈明中《戏剧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第4页。
    ②[汉]王逸《楚辞章句序》,见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5页。
    ③[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112,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02页。
    ④[宋]何蘧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页。
    ①[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②[唐]韩愈《答张籍书》,见[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③[元]钟嗣成《录鬼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页。
    ④[明]徐复祚《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3-54页。
    ①[明l臧晋叔《元曲选·序二》,《元曲选》(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彭天锡串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7页。
    ③任二北《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②俞晓红《<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页。
    ③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④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⑤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汀教仃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③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④王国维《哥罗宰氏之游戏论》,见佛雏编《王国维哲学论文集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①薛永武《“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①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06页。
    ②赫伯尔·屈恩《关于冰河时期人类的遗迹》威斯巴登1956年德文版,见[苏]乌格里诺维奇著, 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2页。
    ③参看塔德(Tarde)《社会逻辑》,巴黎1895年版,第445-446页,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页。
    ④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06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②[汉]王逸,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42页。
    ③[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④[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⑤[明]胡应麟《庄岳委谈》,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页。
    ⑥[明]吕天成《曲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9页。
    ①[清]钱谦益《有学集·补题柳敬亭册子》,见钱谦益撰《绛云楼题跋》,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0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谢婉莹《元代的戏曲》,见《燕京学报》第1期,1927年6月。
    ④该书由上杂出版社1952年出版,但是写于1944年,故而将其归入民国时期。
    ⑤孙楷第撰《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63页。
    ⑥孙子书(孙楷第)《近代戏曲原出宋傀儡戏影戏考》,见《辅仁学报》第1l卷,第1-2期,1942年。
    ⑦孙子书(孙楷第)《近代戏曲原出宋傀儡戏影戏考》,见《辅仁学报》第11卷,第1-2期,1942年。
    ①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前言,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②[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6页。
    ①刘师培《原戏》,《国粹学报》,第34期,1907年。
    ②刘师培《原戏》,《国粹学报》,第34期,1907年。
    ③补庵《补庵谈戏·谈戏拾零一》,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20页。
    ①补庵《补庵谈戏·谈戏拾零一》,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20页。
    ②许之衡《戏曲史》,华北大学讲义,1922年排印本。
    ③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1944年版,第4页。
    ④宜之《五十年剧史》,见《七襄》第1期,1914年11月。
    ⑤宣之《五十年剧史》,见《七襄》第1期,1914年11月。
    ⑥[明]王世贞《曲藻序》,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页。
    ①[清]梁廷柟《曲话》,卷四,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8页。
    ②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见《新民丛报》第4卷第5号,1905年。
    ③[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④朱东润《李渔戏剧论综述》,见《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3卷第4期,1934年。
    ⑤谢婉莹《元代的戏曲》,见《燕京学报》第1期,1927年6月。
    ⑥常芸庭《三家曲选序》,见《国风半月刊》第3卷第4期,1933年8月。
    ⑦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见《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5卷第2期,1936年。
    ①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见《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5卷第2期,1936年。
    ②[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06页。
    ③齐如山《国剧身段谱》,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序,第2页。
    ④[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06页。
    ①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八卷,《宋之词曲小说》,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79页。
    ②徐中玉《古代的杂戏》,见《逸经》第17期,1936年.
    ③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八卷,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79-80页。
    ④姚华《说戏剧》,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06-507页。
    ⑤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1-2页。
    ⑥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43页。
    ①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见《小说月报》第17卷,1927年。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8页。
    ③贺昌群《元曲概论》,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2页。
    ④贺昌群《元曲概论》,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5页。
    ①[战国]宋玉《对楚王问》,见[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卷45,1986年版,第1999页。
    ②《论语·八佾》,见[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6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④[汉]贾谊《新书·道术》,见贾谊故居管理处注译《贾太傅新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⑤[魏]曹丕《典论·论文》,见[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卷52,1986年版,第2271页。
    ⑥[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①《论语·阳货》,见[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7页。
    ②[战国]荀子《荀子·儒效》,见[清]王先谦撰,沈啸寰 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8页。
    ③[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④[宋]苏轼《题柳子厚诗》,见《尔坡题跋》卷二,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7页。
    ①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见《中华日报·动向》,1934年11月5日。
    ①[元]陶宗仪撰,武克忠,尹贵友校点《南村辍耕录》,卷27,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54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③[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7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6页。
    ②[明]张岱《琅嬛文集·答袁箨庵》,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43页。
    ③[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1页。
    ④[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⑤[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页。
    ⑥[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⑦[宋]张炎著 夏承焘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①林语堂《说本色之美》,见《文饭小品》第6期,1935年7月。
    ②[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页。
    ④[明]凌濛初《谭曲杂箚》,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3页。
    ①[明]徐复柞《三家村委谈·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236页。
    ②[元]臧晋叔《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③[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页。
    ④[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7页。
    ⑤[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1页。
    ⑥[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2页。
    ⑦[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6页。
    ⑧[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2页。
    ⑨[明]吕天成《曲品》,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第211页。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页。
    ②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14页。
    ③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4页。
    ①吴梅《吴梅全集·理论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②吴梅《吴梅全集·理论卷》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34页。
    ③吴梅《南北戏曲概言》,见《国学丛刊》第1卷第3期,1923年。
    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38页。
    ⑤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6页。
    ⑥方问溪《梨园话·张序》,中华书局,1931年,第9页。
    ⑦方问溪《梨园话·林序》,中华书局,1931年,第3-4页。
    ①方问溪《梨园话·林序》,中华书局,1931年,第4页。
    ②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第75页。
    ③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见《游戏杂志》第10期,1914年。
    ④郑振铎《论元人所写商人、士子、妓女间的三角恋爱剧》,见郑振铎著《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6页。
    ①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述旨》,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9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④《老子·二十五章》,见高亨《老子正诂·老子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⑤[清]王先谦撰《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解》,第3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2页。
    ⑥[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见刘康德撰《淮南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6页。
    ⑦[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⑧[梁]钟嵘著,陈廷杰注《诗品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时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④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1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②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③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第98页。
    ④谢婉莹《元代的戏曲》,见《燕京学报》第1期,1927年6月。
    ⑤顾敦鍒《明清戏曲的特色》,见《燕京学报》第2期,1927年12月。
    ①顾敦鍒《明清戏曲的特色》,见《燕京学报》第2期,1927年12月。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明人传奇》,卷中,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6页。
    ③吴梅《画中人》,见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页。
    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下,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6页。
    ⑤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中,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2页。
    ①方问溪《梨园话·关序》,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7页。
    ②冯沅君《古剧说汇》,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38页。
    ③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第24页。
    ①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364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2页。
    ③[明]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见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真傀儡》,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3页。
    ②[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82页。
    ③[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82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逸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
    ⑤[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1页。
    ⑥[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82页。
    ⑦[明]吕天成《曲品·新传奇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9页。
    ⑧[明]吕天成《曲品·神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10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词采》,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②[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6页。
    ③《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急难》[菊花新]曲批语,见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④[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1册,《焚书注(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⑤[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20册,《小说戏曲评语批语摘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97页。
    ⑥[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242页。
    ⑦[明]何良俊《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①[明l潘之恒《曲余》,见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4页。
    ②张太平《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感》,《当代戏剧》,2001年第5期。
    ①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第四骈史》,文通书局,1942年版,第49页。
    ②“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起的,关于人的精神意志与自然演化的关系论争。参见李景源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人化自然及其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此处指舞台布景中的自然环境是由人物活动的参与而构成的。
    ③韩非木《曲学入门》,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页。
    ①谢婉莹《元代的戏曲》,见《燕京学报》第1期,1927年6月。
    ②尘因《梨香社剧话》,见《民权素》第9集,1915年8月。
    ③贺昌群《元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06页。
    ①梅兰芳《谈谈京剧的艺术》,见《梅兰芳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页。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②王国维著,徐调孚注《人间词话》,见《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⑥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冯天瑜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41页。
    ①[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见[清]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5页。
    ②鲁枢元、童庆炳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③鲁枢元、童庆炳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④《老子·四十二章》,见高亨《老子正诂·老子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⑤《周易·系辞传》,见黄寿棋,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⑥冯必扬等著《士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⑦[德]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74页。
    ①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0页。
    ①[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一折,见[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二集》(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②[明]李贽《杂述·红拂》,见《焚书》卷四,中化书局,1961年版,第196页。
    ③[清]梁廷柟《曲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7页。
    ④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8页。
    ⑤参见王季烈《螾庐曲谈》,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①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7页。
    ②[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5页。
    ③[唐]张彦远撰,周晓薇校点《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唐]张彦远撰,周晓薇校点《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⑤[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一),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⑥[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七),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⑦[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析枝二首》,见刘乃昌选注《苏轼选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⑧[宋]苏轼《又跋汉杰画山》,见王云五主编《元丰题跋·东坡题跋》卷五,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28—-1937年版,第99页。
    ⑨[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69页。
    ⑩[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熊志庭等译注《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1[元]汤垕《画鉴》,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37页。
    12[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卷下,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9页。
    ①童道明《再谈戏剧观》,见《戏剧艺术》,1984年第1期,第16页。
    ②谢明、薛沐《试论戏曲演剧方法》,见《戏剧艺术》,1980年第2期第80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巧艺》,见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巧艺》,见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7页。
    ①冯叔鸾《论化装》,见《啸虹轩剧谈》卷上,中国书局,1914年版,第22页。
    ②余上沅《中国戏剧之现在及将来》,见《秋野》,第1卷第5期,1928年。
    ③余上沅《国剧运动·序》第1页,新月书店,1927年版。
    ④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戏剧与文艺》第1卷1期,1929年5月。
    ①赵太侔《布景》,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34页。
    ②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8页。
    ③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3页。
    ④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201页。
    ⑤余上沅《论戏剧批评》,见余上沅《戏剧论集》,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3页。
    ①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8页。
    ②向培良《论国剧运动》,见向培良《中国戏剧概评》,泰尔书局,1928年版。
    ③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3页。
    ④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01页。
    ①余上沅《国剧运动·序》,《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②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0页。
    ③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1页。
    ④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1页。
    ⑤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4页。
    ①余上沅《国剧运动·序》,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6页。
    ②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4页。
    ③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6页。
    ④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6-97页。
    ⑤余上沅《国剧运动·序》,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①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6页。
    ②参见曾永义《从格范、开呵、穿关到程式》,王安葵、刘祯主编《戏曲研究》第6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③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5页。
    ④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北平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页。
    ⑤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4页。
    ①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7-18页。
    ②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8页。
    ①[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4-125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
    ①[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第334页。
    ②[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第335页。
    ③[德]恩格斯《致裴·拉萨尔》,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4卷,第346页。
    ④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⑤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①[战国]屈原《离骚》,见[宋]朱熹著,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见[清]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卷8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9贞。
    ③[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见[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册,第3300页。
    ④[梁]钟嵘著,陈廷杰注《诗品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⑤[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⑥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
    ⑦[元]燕南芝庵《唱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1页。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紫绶》,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9页。
    ②[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寻亲》,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③[明]高则诚《琵琶记》,第一出《开场》,见王云五主编《琵琶记附札记》(上),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④[明]高则诚,[清]毛宗岗评《成裕堂绘像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一,前贤评语,经纶堂清刊本。
    ⑤[明]高则诚,[清]毛宗岗评《成裕堂绘像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一,前贤评语,经纶堂清刊本。
    ⑥[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⑦[明]孟称舜《娇红记·正名》,陈洪绶第一出眉批,见王季思主编,李悔吾萧善因副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页。
    ①[明]孟称舜《娇红记·仙圆》,陈洪绶评批,见王季思主编,李悔吾 萧善因副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88页。
    ②[明]卓人月《新西厢序》,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①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见《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见《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84页。
    ④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见《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⑤时慧宝《批评<舆论一斑>:请看!请看!!大舞台之青年》,见《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第1期。
    ⑥蒋智由《中国之演剧界》,见《新民丛报》第3卷第17期,1905年。
    ⑦蒋智由《中国之演剧界》,见《新民丛报》第3卷第17期,1905年。
    ①[韩]赵得昌《清末民初的悲剧理论与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熊佛西《论悲剧》,见《东方杂志》,第27卷第15期,1930年。
    ③此处当为“破”,足原刊物中的印刷错误。
    ④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见《戏剧》第1卷第1期,1929年。
    ⑤《论语·八佾》,见[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6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乐府古辞·杂曲歌辞·古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9页。
    ①义华《戏剧杂谈》,见《民权素》第2集,1914年。
    ②吕澂《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43页。
    ③吕澂《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43页。
    ④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71页。
    ⑤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74页。
    ①陈望道《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74页。
    ②蔡仪《新美学》,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第238页。
    ③蔡仪《新美学》,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第240页。
    ④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80页。
    ⑤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81页。
    ⑥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80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②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见《戏剧》第1卷第1期,1929年。
    ③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见《戏剧》第1卷第1期,1929年。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中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②王国维日:“普通之美,皆属前种”,意指优美。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握手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②[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0-351页。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④[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5页。
    ⑤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2-353页。
    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⑤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仇》,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⑥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⑦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精神》,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精神》,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④王国维《自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⑤王国维《录曲余谈》,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①[元]白朴著,[明]孟称舜点评《秋夜梧桐雨》,楔子眉批。见《新镌古今名剧酹江集》,第3卷,武进董氏影印明崇祯刻本。
    ②[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混江龙],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84页。
    ③韦小坚、胡开祥、孙启君《悲剧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9页。
    ②胡适著《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年版,第207-208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0-171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16页。
    ①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见《鲁迅全集》第1卷,第237页。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见《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
    ③蒋观云(蒋智由)《中国之演剧界》,《新民丛报》1905年第3卷第17期。
    ①朱光潜著,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0页。
    ②朱光潜著,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5页。
    ③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①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360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③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页。
    ④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页。
    ⑤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页。
    ①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②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
    ③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①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①叶德钧著《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0页。
    ②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页。
    ①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①阁(徐凌霄)《补充悔庐的话》,《剧学月刊》创刊号,1932年。
    ②郑振铎《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序》,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①[明]王骥德《曲律·论部色》,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3页。
    ②[清l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8页。
    ③参见[清]焦循《剧说》卷一,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82-84页。
    ④齐如山《戏剧脚色名词考》,总论,《齐如山剧学从书之三》,双红堂文库,1927年。
    ①孙楷第《说脚色》,《大中》1946年第1卷第1期。
    ②孙楷第《说脚色》,《大中》1946年第1卷第1期。
    ③半塘(任半塘)《五好楼杂评》,见《游戏世界》第1卷第7期,1934年。
    ④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467页。
    ①尘因《梨香社剧话》,《民权素》第11期,1915年10月。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见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6页。
    ③王国维《古剧脚色考》,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①黄素《中国戏剧脚色之唯物史观的研究》,第2页,《南国月刊》,1929年第1卷第5-6期。
    ②黄素《中国戏剧脚色之唯物史观的研究》,第30页,《南国月刊》,1929年第1卷第5-6期。
    ③王国维《古剧脚色考》,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①义华《戏剧杂谈》,见《民权素》第2集,1914年7月。
    ②陈墨香《梨园应行角色及抱演各脚述略》,见《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7期。
    ③义华《义华戏言》,见《快活世界》第1卷第2期,1914年。
    ④一萍《叫天南来十日记》,见《民权素》第11集,1915年10月。
    ①张庚《中国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见《张庚文录》第7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②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此篇文章署名翁藕红,本文统一称谓,凡提到他之处,皆称翁藕红。
    ①原文有错字,“想像”,实则应为“想象”。
    ②翁藕红《脸谱的产生》,见《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5期。
    ③刘守鹤《论面部化装》,见《剧学月刊》1932年第1卷第3期。
    ④尘因《梨香社剧话》,见《民权素》第11期,1915年10月。
    ①齐如山《脸谱》,见《齐如山全集》,第一卷,(台北)联经事业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655页。
    ②齐如山《脸谱》,见《齐如山全集》,第一卷,(台北)联经事业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658页。
    ③俞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见余上沅《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218页。
    ④俞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见余上沅《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217页。
    ⑤尘因《梨香社剧话》,见《民权素》第11期,1915年10月。
    ⑥齐如山《脸谱》,文澜社印书局,1934年版,第3页。
    ①正秋《丽丽所剧谈》,见《民权素》第3集,1914年9月。
    ②翁藕红《脸谱的产生》,《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5期。
    ①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99页。
    ②翁藕红《脸谱的演变》,《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10期。
    ③翁藕红《脸潜的演变》,《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10期。
    ④[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6页。
    ①[明]单宇撰《菊坡丛话》,第19卷,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明成化刻本影印,第1695册,第147页。
    ②[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见[清]张潮撰《昭代丛书》,丁集,卷三十五,世揩堂藏板,第24页。
    ③[明]李开先《词谑·词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97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2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5页。
    ⑥[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6页。
    ①宋春舫《论戏剧的对白》,《琮宙风》第13期,1937年3月。
    ② Charlton Andrews的观点(?)Every line of Diaiogue should either reveal character, advance the story or get laugh"(凡对白之一字一句,以显示个性,发展剧情,或逗人一笑为目标),见, Kessinger Publishing, 1915.
    ③[清]金圣叹批评,曹方人 周锡山标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4贞。
    ⑤详参宋春舫《论戏剧的对白》,《宇宙风》第13期,1937年3月。
    ①参见蔡俊平《戏曲舞台的真与假》,《大舞台》,2006年第3期。
    ①余上沅《国剧运动·序》,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②余上沅《戏剧的困难》,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25-126页。
    ③余上沅《论表演艺术》,见国立戏剧学校编著,《表演艺术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2页。
    ④余上沅《论表演艺术》,见国立戏剧学校编著,《表演艺术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2贞。
    ①余上沅《论表演艺术》,见国立戏剧学校编著,《表演艺术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3页。
    ①张厚载《中国剧之组织·序》,见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②梁燕《齐如山剧学研究·绪论》,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余上沅《国剧运动·序》,新月书店,1927年版,第1页。
    ④齐如山《五十年来的国剧》,见《齐如山全集》,第五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2673页
    ⑤齐如山《国剧身段谱》序,齐如山剧学丛书,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
    ⑥齐如山《国剧身段谱》序,齐如山剧学丛书,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
    ⑦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见《齐如山全集》第一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1页。
    ①梅兰芳《齐如山全集·序》,见《齐如山全集》第一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57页。
    ②齐如山《国剧身段谱》,齐如山剧学丛书,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第3页。
    ③齐如山《国剧身段谱》,齐如山剧学丛书,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第88页。
    ④余叔岩《国剧身段谱·序》,齐如山剧学丛书,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
    ⑤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前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⑥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页。
    ①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页。
    ②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页。
    ③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页。
    ④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2页。
    ①梁燕《齐如山剧学初探》,见《戏文》,1998年第4期。
    ②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6页。
    ③齐如山《观剧建言》,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第17-18页。
    ④吴梅《顾曲麈谈·原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页。
    ①王玉章《霜崖师在曲学上之创见》,《戏曲》第5期,1942年5月1日初版。
    ②[明]王骥德《曲律·论剧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7页。
    ③[明]臧懋循《玉茗堂传奇引》,见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④[清l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3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5页。
    ⑥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消人传奇》,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30页。
    ⑦吴梅《顾曲麈谈·论作剧法》,《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1页。
    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明人传奇》,卷中,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6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明人传奇》,卷中,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4页。
    ③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人传奇》,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4-25页。
    ④《康熙钱塘县志》卷21,见赵景深等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7页。
    ⑤吴梅《曲学通论·家数》,见谢玉峰编《吴梅词曲论著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⑥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人传奇》,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5页。
    ①[清]徐大椿著:吴同宾,李光译《乐府传声充注·曲情》,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②[清]徐大椿著;吴同宾,李光译《乐府传声译注·曲情》,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③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3页。
    ④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8页。
    ⑤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9页。
    ⑥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20页。
    ⑦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总论》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页。
    ①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总论》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总论》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页。
    ③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8页。
    ④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08页。
    ⑤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清总论》卷下,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2页。
    ①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10-111页。
    ②吴梅《顾曲麈谈·制曲》,《民国丛书第一编(63)》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1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淡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③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谈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④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淡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①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1期。
    ②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1期。
    ③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二——元曲作者描写方法与Shakespearian Method之根本不同》,《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①傅芸子《日本戏曲与中国戏曲》,《日本研究》1944年第3卷第2期。
    ②李满桂《<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文学》1934年第2卷第6期。
    ①钱南扬《读日本仓石武四郎的<目连救母行孝戏文研究>》,《民俗》1929年第72卷。
    ②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谈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①宗志黄《中国戏曲的过去和将来》,《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1卷第3期。
    ②宗志黄《中国戏曲的过去和将来》,《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1卷第3期。
    ①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王逸注,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汉]毛亨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汉]贾谊著,贾谊故居管理处注译.贾太傅新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汉]刘安著,刘康德撰.淮南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7][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梁]刘勰著,周振甫注释.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梁]钟嵘著,陈廷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2][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张彦远撰,周晓薇校点.历代名画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15][宋]苏轼.东坡题跋.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6][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7][宋]苏轼著,刘乃昌选注.苏轼选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18][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1][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3][宋]何蘧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宋]朱熹著,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5][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6][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熊志庭等译注.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7][元]燕南芝庵.唱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28][元]刘埙.水云村稿.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9][元]夏庭芝.青楼集.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30][元]陶宗仪撰,武克忠校点.南村辍耕录.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31][元]胡祗通.胡祗通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32][元]杨维桢.注明优戏序.见:吴毓华.中国古代曲学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33][元]钟嗣成.录鬼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4][元]汤垕.画鉴.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5][元]白朴著,[明]孟称舜点评.秋夜梧桐雨.见:新镌古今名剧酹江集.第3卷.武进董氏影印明崇祯刻本。
    [36][元]郑光祖.倩女离魂.见::E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8][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9][明]高则诚,[清]毛宗岗评.成裕堂绘像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经纶堂 清刊本。
    [40][明]邱濬.伍伦全备记开场词.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1][明]高明.琵琶记附札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2][明]沈璟.埋剑记.见:《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影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明继志斋刊本。
    [43][明]吕天成.义侠记序.见: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44][明]吕天成.曲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45][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二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46][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7][明]李贽著.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48][明]徐复祚.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49][明]王骥德撰.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0][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1][明]何良俊撰.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2][明]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3][明]卓人月.新西厢序.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4][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5][明]胡应麟.庄岳委谈.见:陈多、叶长海选著.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6][明]王世贞.曲藻.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7][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8][明]徐复祚.三家村委谈.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59][明]凌濛初.谭曲杂劄.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60][明]潘之恒.鸾啸小品.见: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61][明]潘之恒.曲余.见: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62][明]单宇撰.菊坡丛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695册.明成化刻本影印。
    [63][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见: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64][明]李开先.词谑.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65][明]臧晋叔编.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66][明]张岱.陶庵梦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67][明]张岱.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68][明]杨慎.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9][清]张潮撰.昭代丛书.世揩堂藏版。
    [70][清]水瑢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7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72][清]平步青.小栖霞说稗.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73][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4][清]李渔.香草亭传奇序.见: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75][清]李渔.闲情偶寄.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76][清]焦循.花部农谭.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77][清]焦循.剧说.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78][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79][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80][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81][清]梁廷柟.曲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82][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83][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84][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85][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86][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87][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见: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8][清]金圣叹批评,曹方人周锡山标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9][清]徐大椿著;吴同宾,李光译.乐府传声译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90]罗振玉.教育世界.科学丛书,1903年,第2辑。
    [91]三爱(陈独秀).论戏曲.俗语报,1904年,第11期。
    [92]蒋智由.中国之演剧界.新民丛报,1905年,第3卷第17期。
    [93]黄人.吴灵支《血花飞》乐府题词.小说林,1907年,第4期。
    [94]刘师培.原戏.国粹学报,1907年,第34期。
    [95]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新民丛报,1905年,第4卷第5号。
    [96]孙鼎.中国雅乐.东方杂志,1911年,第8卷第4号。
    [97]义华.戏剧杂谈.民权素,1914年,第2集
    [98]义华.义华戏言.快活世界,1914年,第1卷第2期。
    [99]海鸣.改良旧剧说.民权素,1914年,第2集
    [100]方冽泉.少年中国之社会观.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8号。
    [101]乘黄.上海四十年前之旧剧史.快活世界,1914年,第2期。
    [102]宣之.五十年剧史.七襄,1914年,第1期。
    [103]海鸣.求幸福斋剧谈.民权素,1914年,第1集。
    [104]正秋.丽丽所剧谈.民权素,1914年,第3集。
    [105]齐如山.观剧建言.北京:京华印书局,1914年版。
    [106]马二先生(冯叔鸾).戏学讲义.游戏杂志,1914年,第9期。
    [107]冯叔鸾.啸虹轩剧话.游戏杂志,1914年,第18期。
    [108]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版。
    [109]惕生.燕都梨影.民权素,1915年,第6集。
    [110]钱智修.伍廷芳君之中西文化观.东方杂志,1915年,第12卷第1期。
    [111]一萍.叫天南来十日记.民权素,1915年,第11集。
    [112]渊实.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新民丛报,1915年,第4年第5号。
    [113]尘因.梨香社剧话.民权素,1915年,第9、11集。
    [114]吴梅.顾曲麈谈.见:民国丛书第一编(63).北京: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115]陈仲子.近代中西音乐之比较观.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6期。
    [116]远生.新旧思想之冲突.东方杂志,1917年,第13卷第2号。
    [117]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18年版。
    [118]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4号。
    [119]正伯.皮簧之价值.音乐杂志(北大),1920年,第1卷第8期。
    [120]燕山小隐.梨园闲话.游戏世界,1921年,第1卷第4期。
    [121]华桂馨.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学衡,1922年,第4期。
    [122]许之衡.戏曲史.北京:华北大学讲义,1922年版。
    [123]宋春舫.改良中国戏剧.见:宋春舫著.宋春舫论剧.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版。
    [124]吴梅.南北戏曲概言.国学丛刊,1923年,第1卷第3期。
    [125]补庵.补庵谈戏.北京:中华书局,1924年版。
    [126]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上海:东亚图书馆,1924年版。
    [127]吕潋.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28]洪深撰.中国戏剧略说.学衡,1925年,第45期。
    [129]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130]徐凌霄.中国戏剧三大派.世界日报,1926年,11月29日。
    [131]胡适著.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年版。
    [132]欧阳予倩.谈二簧戏.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号外。
    [133]谢婉莹.元代的戏曲.燕京学报,1927年,第1期。
    [13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小说月报,1927年,第17卷。
    [135]余上沅.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36]徐傅霖.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小说月报,1927年,17卷号外。
    [137]钱南扬.目连戏考.国学月刊,1927年,第1卷第6号。
    [138]顾敦鍒.明清戏曲的特色.燕京学报,1927年,第2期。
    [139]赵太侔.布景.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40]赵太侔.国剧.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41]余上沅.旧戏评价.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42]余上沅.戏剧的困难.见:余上沅编.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43]余上沅.论戏剧批评.见:余上沅.戏剧论集.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版。
    [144]范寿康.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145]陈望道.美学概论.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
    [146]齐如山.戏剧脚色名词考.见:双红堂文库.齐如山剧学丛书之三.北京:北平国剧学会排印本,1927年版。
    [147]向培良.论国剧运动.见:向培良.中国戏剧概评.上海:泰东书局,1928年版。
    [148]梁启超.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国学论从,1928年,第1卷第3号。
    [149]王季烈.螾庐曲谈.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150]余上沅.中国戏剧之现在及将来.秋野,1928年,第1卷第5期。
    [151]俞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见:余上沅.国剧运动.北京:新月书店,1927年版。
    [152]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戏剧与文艺,1929年,第1卷1期。
    [153]王云五主编.元丰题跋·东坡题跋.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937年版。
    [154]李家瑞.中国傀儡戏考略.大公报·戏剧,1929年4月12日。
    [155]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戏剧,1929年,第1卷第1期。
    [156]黄素.中国戏剧脚色之唯物史观的研究.南国月刊,1929年,第1卷第5-6期。
    [157]熊佛西.论悲剧.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15期。
    [158]贺昌群.元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59]陈竺同.元曲本关汉卿之反抗时代的代表作.妇女杂志,1930年,第16卷第2期。
    [160]陈大悲.戏剧ABC.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版。
    [161]方问溪.梨园话.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
    [162]齐如山.国剧身段谱.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版。
    [163]阁(徐凌霄).补充悔庐的话.剧学月刊,1932年,创刊号。
    [164]王瑶青.论历年旦角成败的原因.剧学月刊,1932年,第1卷第3期。
    [165]刘守鹤.论面部化装.剧学月刊,1932年,第1卷第3期。
    [166]齐如山.国剧身段谱.见:齐如山剧学丛书.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版。
    [167]陈豫源.皮簧与时代.北平晨报(剧刊),1932年,3月20日。
    [168]周志辅.北平皮簧戏前途之推测.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2期。
    [169]马彦祥.皮簧剧盛行之原因.天津益世报(戏剧与电影),1933年,6月28日。
    [170]邵茗生.汉魏六朝之散乐百戏.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9、10期。
    [171]常芸庭.三家曲选序.国风半月刊,1933年,第3卷第4期。
    [172]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北京:北平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73]半塘(任半塘).五好楼杂评.游戏世界,1934年,第1卷第7期。
    [174]齐如山.脸谱.文澜籍印书局,1934年版。
    [175]朱东润.李渔戏剧论综述.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4年,第3卷第4期。
    [176]李满桂.《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文学,1934年,第2卷第6期。
    [177]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谈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178]佟晶心.八百年来地方剧的鸟瞰.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9期。
    [179]静因.乱弹乱坛乱谈.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8期。
    [180]姜亮夫.傩考.民族,1934年,第2卷第10期。
    [181]朱东润.李渔戏剧论综述.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4年,第3卷第4期。
    [182]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
    [183]卢冀野.词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版。
    [184]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中华日报·动向,1934年,11月5日。
    [185]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谈我国旧剧之价值.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186]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第1期。
    [187]林语堂.说本色之美.文饭小品,1935年,第6期。
    [188]翁藕红.脸谱的演变.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10期。
    [189]平伯(俞平伯).牡丹亭赞之四.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190]陈墨香.梨园应行角色及抱演各脚述略.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7期。
    [191]翁藕红.脸谱的产生.剧学月刊,1935年,第4卷第5期。
    [192]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193]齐如山.戏班.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194]赵景深.元人杂剧辑逸.上海:北新书局,1935年版。
    [195]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1期。
    [196]尧子.读《西厢记》与Romeo and Juliet之二——元曲作者描写方法与Shakespearian Method之根本不同.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197]朱维之.沙恭达拉与宋元南戏.协大学术,1935年,第3期。
    [198]傅惜华.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199]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6年,第5卷第2期。
    [200][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01]徐中玉.古代的杂戏.逸经,1936年,第17期。
    [202]胡适.关汉卿不是金遗民.天津益世报,1936年3月19日。
    [203]任维焜.十四世纪中国写实派的戏曲家关汉卿.师大月刊,1936年,第26期。
    [204]陈明中.戏剧与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05]金晓岚.谭“楚汉争”剧中角色.北洋画报,1937年,第31卷第1540期。
    [206]宋春舫.论戏剧的对白.宇宙风,1937年,第13期。
    [207]王云五主编.琵琶记附札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08]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09]段天炯.吴霜崖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界.时事新报,1939年,4月16日。
    [210]凌景埏.南戏与北剧之交化.燕京学报,1940年,第27期。
    [211]余上沅.论表演艺术.见:国立戏剧学校编著.表演艺术论文集.南京:正中书局,1941年版。
    [212]郑振铎.索引的利用与编纂.见:郑振铎著.困学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213]姚茫父(姚华).曲海一勺.贵阳:文通书局,1942年版。
    [214]王玉章.霜崖师在曲学上之创见.戏曲,1942年,第5期。
    [215]孙子书(孙楷第).近代戏曲原出宋傀儡戏影戏考.辅仁学报,1942年,第11卷第1-2期。
    [216]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44年版。
    [217]隋树森.关汉卿及其杂剧.东方杂志,1946年,第42卷第3期。
    [218]孙楷第.说脚色.大中,1946年,第1卷第1期。
    [219]蔡仪.新美学.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66册,重庆: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
    [220]赵景深.董永故事的演变.茶话,1946年,第5期。
    [221]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艺春秋,1946年,第2卷第2期。
    [222]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7年版。
    [223]冯沅君.古剧说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24]韩非木.曲学入门.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版。
    [225]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燕京学报,1949年,第36期。
    [226]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227]孙楷第撰.傀儡戏考原.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
    [228]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30]梅兰芳.谈谈京剧的艺术.见:梅兰芳戏剧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231]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2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3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34][德]恩格斯.致斐·拉萨尔.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5][德]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36]叶德钧著.戏曲小说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37]齐如山.脸谱.见:齐如山全集.第1卷.台北:联经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238]齐如山.五十年来的国剧.见:齐如山全集.第5卷.台北:联经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239]谢明、薛沐.试论戏曲演剧方法.戏剧艺术,1980年,第2期。
    [240]任二北.优语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41]鲁迅.且.介亭杂文.见: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4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43][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44][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5]王季思主编,李悔吾萧善因副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46]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247]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8]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9]朱光潜著,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5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25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252]童道明.再谈戏剧观.戏剧艺术,1984年,第1期。
    [253][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4]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55]刘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见:文心雕龙学刊第四辑.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
    [256]姚华.说戏剧.见: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57]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58]赵景深等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59][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0][苏]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61]郑振铎.词林摘艳里戏剧作家及散曲作家考.见:郑振铎著.郑振铎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2]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见:郑振铎著.郑振铎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3]郑振铎.明抄本《录鬼薄》跋.见:郑振铎著.郑振铎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4]浦江清.悼吴瞿安先生.见:梁淑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5]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266]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26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6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9]韦小坚、胡开祥、孙启君.悲剧心理学.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年。
    [270]杨世祥.中国戏曲简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27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72]王国维.哥罗宰氏之游戏论.见:佛雏编.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集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73]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274]冯必扬等著.士思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5]薛永武.“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276]冯天瑜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7]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27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0]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281]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2]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83]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4]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8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86]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7]梁燕.齐如山剧学初探.戏文,1998年,第4期。
    [288]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8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90]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1]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2]张太平.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感.当代戏剧,2001年,第5期。
    [293]吴梅.吴梅全集·理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4]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295]张庚.中国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见:张庚撰.张庚文录.第7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96]高亨.老子正诂·老子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7]俞晓红《红楼梦评论》笺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98]曾永义.从格范、开呵、穿关到程式.见:王安葵、刘祯主编.戏曲研究.第68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99][韩]赵得昌.清末民初的悲剧理论与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00]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见:鲁迅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见:鲁迅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2]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见:鲁迅撰.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3]蔡俊平.戏曲舞台的真与假.大舞台,2006年,第3期。
    [30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305]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30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7]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308]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09]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0]梁燕.齐如山剧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311]谢玉峰编.吴梅词曲论著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2]王国维.戏曲考源.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3]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4]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6]王国维.录曲余谈.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7]王国维.古剧脚色考.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8]王国维.自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9]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0]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 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1]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2]王国维.曲录自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3]王国维.文学小言.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4]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5]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6]王国维.致缪荃孙(1913年1月).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5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7]王国华.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0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8]陈寅恪.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20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29]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0]曹胜高.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事策略的形成.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