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亲子制度是约束亲子关系的习俗、道德、法律等的总和。作为亲属制度的重要内容,亲子制度发挥着调整亲子关系,规范亲子行为,维护亲子秩序,弘扬亲子伦理等重要作用。亲子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最初的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亲子伦理或亲子立法,而仅是一种亲子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亲子制度经历了从“家本位”到“亲本位”再到“子本位”的演变进程,其内涵日渐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在当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席卷全球,人们在探讨如何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又推动着亲子制度向前发展。依当代社会亲子立法的内容可知,亲子制度正向着“社会本位”发展。
     亲子制度,渗透于亲子领域的诸层面。从体系层面看,亲子制度既包括确认亲子身份的亲子认定制度和收养制度,也包括规范亲子行为的亲权制度、监护制度和扶养制度。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亲子制度体系。从理论层面看,通过对域外亲子制度的分类考察,使法律背后的立法理念得以揭示,为我国亲子制度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广大民众对亲子制度并不陌生,他们依循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践履着亲子制度。从立法层面看,我国亲子制度却在原地踏步,体系欠缺,内容散乱,严重影响了亲子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亲子制度势在必行。
Parent-child system is the sum of restrict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conventionality, mortality and legal provision. As the main content of parent-childsystem, parent-child system plays a role in adjust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tandardparenting behavior, carry forward the parentage ethics. Parentage system emerges in thelate primitive society and it’s first form is not proper parentage theory or parentage legalprovision but a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of the society, the parentage system experience from “family-standard” to“relationship-standard” to “child-standard” progressing, and its intension is rich dayafter day, functions are maturing. In modern society, aging of population problem hasswept the globe. People are discussing pension systems for old age, at the same time itpu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age system. In contempory system we could deducethat parent-child law provision tends to “society-standard” model.
     Parentage system permeates throug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aspect ofimagery system, parentage system concludes determination of children's parentage andadopted system, paternity system, guardianship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whichrestrict parentage behavior. These components together make up integrated parentagesystem. In the aspect of theory, though investigating and classifying parentage systemoutside our region, this article explore the legislative ideas behind the law previsionsand it rises useful suggestions to parentag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the aspect ofpracticing, people in our country are familiar with parentage system and follow the lifeexperience and customs which accords to parentage system. In the aspect of legislativeprevisions, parentage system in our country stays where it is, lacking logical system,scattering its contents, which badly affected to the foundation of parentage systemseriously. Above all, to constru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entage system is imperative.
引文
①佐藤芳之.“亲子”的来龙去脉[J].语文建设,2010,(5).第39页.
    ②佐藤芳之.“亲子”的来龙去脉[J].语文建设,2010,(5).第39页.
    ③辞海(上册)[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参见施义慧.19世纪英国解决童工问题原因探析[M].广西社会科学,2003,(11).第146-147页.
    ③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35页.
    ①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4-55页.
    ①巫昌祯主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0-252页.
    ②程树德.九朝律考[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9页.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1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1页.
    ⑤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①陈苇主编.当代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M].群众出版社,2012年.第356页.
    ②赵秉志主编.澳门民法典[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2页.
    ③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32页.
    ④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32页.
    ①辞海(下册)[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3045页.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M].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09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②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A].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C].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5页.
    ①礼记·大学[M].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1页.
    ③辞海(上册)[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248页.
    ④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39页.
    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90页.
    ①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②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③日华对照中华民国习惯调查录[M].第647-648页.转引自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④日华对照中华民国习惯调查录[M].第709页.转引自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⑤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outline.jsp.2012-8-1.
    ①辞海(中册)[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2640页.
    ②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③《史记·周本纪》载:“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牛马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遷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④何兹全.中国古代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⑤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⑥[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吴晓群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47-48页.
    ①王丽萍.亲子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1页.
    ③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④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①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3-14页.
    ②[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8页.
    ③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A].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
    ④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9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8页.
    ②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①韩非子·忠孝[M].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④[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3页.
    ⑤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①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②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①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
    ③刘合行.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第20页.
    ①李建华、周谨平.价值概念的本质与分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5).第27页.
    ②[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李安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转引自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③谢联挥、宋玉华.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M].华龄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④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⑤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页.
    ①帅传系.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J].科技信息,2007,(5).第12页.
    ②付翠莲.西方“社会和谐”理念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2).第28页.
    ③王丽萍.非婚生子女认领与准证制度初探[J].法学家,1997,(3).第48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②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309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①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329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①此时对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称谓分别为合法的子女(gensioi)和私生子(nothoi)。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60页.
    ③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④[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卷一,上册)[M].袁树仁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91-292页.
    ①与现代法意义上的认领不同,其既包含认领的内容,又包含准正的内容。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2-173页.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4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5页.
    ①参见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2-183页.
    ②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③[美]孟罗·斯密.欧陆法律发达史[M].姚梅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④[美]孟罗·斯密.欧陆法律发达史[M].姚梅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⑤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⑥魏琼.民法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4页.
    ①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②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把人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自权人,是指不受家长权、夫权和买主权支配的人。他权人,与自权人相反,是指处在家长权、夫权和买主权支配之下的市民。
    ③徐国栋.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④由于自权人被收养,便减少了户口,会影响以户为单位的选举、纳税、参军等国家事务,也可能因此发生土地、财富集中的问题。
    ⑤徐国栋.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⑥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61页.
    ⑦陈朝璧.罗马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19页.
    ①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2页.
    ②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③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①[法]菲斯泰尔·德·古郎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吴小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②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1页.
    ④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⑤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5页.
    ⑥《世界名著汉典译丛》编委会.赫梯法典[Z].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⑦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72页.
    ⑧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1页.
    ⑨[法]菲斯泰尔·德·古郎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吴小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13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0页.
    ②《十二表法》第四表:“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禁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
    ③陈朝璧.罗马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20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1页.
    ⑤[法]菲斯泰尔·德·古郎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吴小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⑥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2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7页.
    ②用益特有产和外来特有产,按原则应由家长起诉。但大法官规定,在家长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起诉时,为保护家属利益,视为家属已受家长的委托而给予家属以“准诉权”。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9页.
    ④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⑤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72页.
    ①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6页.
    ②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6页.
    ③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9页.
    ④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0页.
    ⑤根据罗马法的规定,适婚年龄为男14岁,女12岁。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64页.
    ②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66页.
    ③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70页.
    ①礼记·坊记[M].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1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1页.
    ④礼记·内则[M].
    ⑤[汉]班固.白虎通义[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62页.
    ⑥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2页.
    ①礼记·内则[M].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95页.
    ③汉书·刑法志[M].
    ④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⑤[汉]班固.白虎通义[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28-29页.
    ⑥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8页.
    ⑦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8页.
    ①马建石、杨育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Z].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96页.
    ②《礼记·曲礼上》:“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礼记·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9页.
    ④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9页.
    ⑤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0页.
    ⑥宋刑统[Z].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⑦大明律[Z].怀效锋点校.辽沈书社,1990年.第48页.
    ⑧马建石、杨育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Z].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8页.
    ⑨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2003年.第17页.
    ①孝经·庶人章[M].
    ②论语·学而[M].
    ③[汉]桓宽.盐铁论(卷六)[M].[明]张之象注.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96页.
    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清]凌曙注.中华书局,1975年.第517页.
    ⑤《白虎通·五行》:“子顺父,臣顺君,妻顺夫,何法?法地顺天也。”[汉]班固.白虎通义[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26页.
    ⑥孝经纪孝行章[M].
    ⑦礼记·内则[M].
    ⑧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⑨论语·为政[M].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4页.
    ②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③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8页、第99页.
    ④汉书·宣帝纪[M].
    ⑤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①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2页.
    ③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4-405页.
    ④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1页.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上)[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第224-225页.
    ②汉书·武帝纪[M].
    ③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70页.
    ④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4页.
    ⑤程树德.九朝律考[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69页.
    ⑥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Z].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①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32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③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①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145-146页.
    ②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③礼记·坊记[M].
    ④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⑤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①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6-217页.
    ②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5-76页.
    ③礼记·内则[M].
    ④礼记·内则[M].
    ⑤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①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M].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②宋刑统[Z].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③大明律[Z].怀效峰点校.辽沈书社,1990年.第48页.
    ④转引自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8-159页.
    ②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①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312条、第315条。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0-41页.
    ②1897年《日本民法典》第820条。1897年日本民法典(节选)[A].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三)[C].内部资料,1981年.第100页.
    ③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333条、第338条。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3-44页.
    ④Chung Hui Wang, D.C.L., German Civil Code. Stevens and Sons,1907, p.385.
    ⑤Chung Hui Wang, D.C.L., German Civil Code. Stevens and Sons,1907, p.388.
    ①1897年《日本民法典》第827条。1897年日本民法典(节选)[A].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三)[C].内部资料,1981年.第100页.
    ②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91页、第174页.
    ③法典第346条规定:“收养,在任何情形,不得于被收养人未成年时举行。”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5页.
    ④Chung Hui Wang, D.C.L., German Civil Code. Stevens and Sons,1907, p.389-394.
    ①[英]靳克斯.英国法[M].张季忻译.陈融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9页.
    ②[英]靳克斯.英国法[M].张季忻译.陈融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0页.
    ③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9页.
    ④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9页.
    ⑤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5页.
    ①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②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③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77-178页.
    ①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82页.
    ②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93页.
    ③《大清民律草案》第1381条规定:“嫡子,以妻之受胎时期在婚姻有效中,并夫于受胎时期内,曾与妻同居者,推定之。”第1383条规定:“第一千三百八十一条之推定若事实与之相异者夫得不认之。”第1388条规定:“第一千三百八十一条至一千三百八十六条之规定,关于庶子,亦准用之。”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6-177页.
    ④《大清民律草案》第1404条、第1408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①《大清民律草案》第1404条、第1406条、第1409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7-178页.
    ②《大清民律草案》第1394-1398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③《大清民律草案》第1399-1400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④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⑤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⑥《大清民律草案》第1372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①《大清民律草案》第1373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②《大清民律草案》第1374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176页.
    ③《大清民律草案》第1375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④《大清民律草案》第1376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⑤《大清民律草案》第1377-1379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⑥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⑦《大清民律草案》第1399-1400条。引自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①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②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③真.三钢革命[A].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1016页.
    ④汉一.毁家论[A].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916-917页.
    ①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②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J].中州学刊,2001,(6).第90页.
    ③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④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J].中州学刊,2001,(6).第89页.
    ①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第532页.
    ②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第532-533页.
    ③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①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②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①法国民法典[Z].马育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①法国民法典[Z].马育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8页.
    ②北京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外国婚姻家庭法典选编[Z].校内用书,1981年.第193页.
    ③参见日本民法典[Z].王书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①法国民法典[Z].马育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81页、第86-87页.
    ②北京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外国婚姻家庭法典选编[Z].校内用书,1981年.第184-185页.
    ③参见日本民法典[Z].王书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47-149页.
    ④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年[A].陈独秀文章选编(上)[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3页.
    ②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③吴虞.说孝[A].李玉刚编撰.五四风云人物文萃·吴虞·易白沙[C].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④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8-129页.
    ①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49页.
    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2页.
    ①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②《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64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3页.
    ③《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73-1076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④《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77-1078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⑤《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79-1081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⑥《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82-1083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4-255页.
    ①《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84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②《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86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③《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88条第2款。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商务印书馆,1922年.转引自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5页.
    ④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1-252页.
    ⑤王歌雅.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①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1页.
    ③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④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①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②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③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④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页、第109页.
    ⑤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33页.
    ⑥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①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③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3条。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3条第2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5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6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0条第1、2款。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1条。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22条。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14条。
    ①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10页.
    ②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35页.
    ③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9-40页.
    ①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M].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58-159页.
    ②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2页.
    ③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2页.
    ①王惠一.论婚生推定子女之身分权益[D].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第1页.
    ②王歌雅.婚姻关系:价值基础与制度建构——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J].法学杂志,2011,(12).第68页.
    ③参见李立如.朝向子女最佳利益的婚生推定制度[J].中原财经法学,2004,(13).第134页.
    ④王歌雅、贺轶文.婚姻家庭法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⑥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⑦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①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73页.
    ③王洪.从婚生推定到父性推定[A].夏吟兰、龙翼飞、郭兵、薛宁兰主编.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3页.
    ④埃塞俄比亚民法典[Z].薛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第156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①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②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483页.
    ③参见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76页.
    ④日本民法法典[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⑤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77-478页.
    ②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④路易斯安娜民法典[Z].娄爱华译.胡雪梅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①英国婚姻家庭制定法选集[Z].蒋月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④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⑥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①巴西新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②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①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④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⑤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4页.
    ⑥孟令志.论亲子关系的确定[A].夏吟兰、龙翼飞、郭兵、薛宁兰主编.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24条第2款。
    ②参见Sanford N. Katz, Family Law 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219-221.
    ③路易斯安娜民法典[Z].娄爱华译.胡雪梅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④巴西新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24条第3款。
    ②巴西新民法典[Z].齐云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④[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36页.
    ①Sanford N. Katz, Family Law 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161-167.
    ②王丽萍.亲子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③王歌雅.中国亲属立法的伦理意蕴与制度延展[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03-504页.
    ②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③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510页.
    ④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⑤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⑥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⑦王歌雅.中国亲属立法的伦理意蕴与制度延展[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03页.
    ②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7-168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2页.
    ④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515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⑥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06页.
    ①巴西新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②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③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⑥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514页.
    ⑦参见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72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07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④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75页.
    ⑤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⑥参见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07-509页.
    ⑦巴西新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⑧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①参见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111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页
    ③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121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①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1-172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0-511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④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1-512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2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2页.
    ③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3页.
    ④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3页.
    ⑤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3页.
    ⑥参见冯乐坤.收养成年人的正当性分析[A].夏吟兰、龙翼飞、郭兵、薛宁兰主编.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19页.
    ①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第657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0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0页.
    ②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③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④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⑤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⑥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0-491页.
    ⑦王歌雅、贺轶文.婚姻家庭法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⑧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1页.
    ①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②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490页.
    ③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89页.
    ④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⑤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⑥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⑦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①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6-177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1页.
    ③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④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⑥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4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②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③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1页.
    ④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90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3页.
    ②参见王歌雅、贺轶文.婚姻家庭法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④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⑤[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14页.
    ①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②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6-257页.
    ③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6-497页.
    ④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56-257页.
    ①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②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48页、第256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6页.
    ③参见陈小君、易军.亲权制度研究及其立法建构[A].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创刊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8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③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98页.
    ④韩国民法典·朝鲜民法典[Z].金于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⑤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①陈小君、易军.亲权制度研究及其立法建构[A].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创刊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3-224页.
    ②参见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07-108页.
    ③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4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132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14页.
    ②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4页.
    ③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④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⑤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20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
    ②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16-117页.
    ③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0-102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163页.
    ①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2-184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20-530页.
    ①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34页.
    ②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5-186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①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②本文对成年人监护的探讨是在亲子领域展开的,故文中的成年被监护人仅指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
    ③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86页.
    ④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35-536页.
    ⑤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⑥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86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第154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36-537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33页.
    ①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4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36页
    ③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79-180页.
    ①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2-183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9页.
    ③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44页.
    ④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⑤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第5页.
    ①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②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④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496-497页.
    ⑤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
    ①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497页.
    ②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480-481页.
    ③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④[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22页.
    ①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②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
    ③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①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Z].鄢一美译.罗利伟校.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C].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497-498页.
    ②马征.老年人赡养制度的法律思考[M].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2008年.第7-8页.
    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④马征.老年人赡养制度的法律思考[M].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2008年.第8页.
    ①王歌雅、郝峰.婚姻关系:价值基础与制度建构———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J].法学杂志,2011,(12).第68页.
    ②王歌雅、郝峰.婚姻关系:价值基础与制度建构———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J].法学杂志,2011,(12).第68页.
    ①参见王歌雅.婚姻关系:价值基础与制度建构———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J].法学杂志,2011,(12).第68-69页.
    ②铜仁网.http://www.tongren.gov.cn/html/2013/0306/qywy3278653.html,2013-3-6.
    ①李志敏主编.比较家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社,1998年.第21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2页.
    ①王丽萍.亲子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①王歌雅.关于我国收养立法的反思与重构[J].北方论丛,2000,(6).第65页.
    ①蒋新苗、佘国华.国际收养法走势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法学,2001,(1).第174页.
    ①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40页.
    ②王歌雅.关于我国收养立法的反思与重构[J].北方论丛,2000,(6).第57页.
    ①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①王歌雅.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①陈小君、易军.亲权制度研究及其立法建构[A].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创刊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①陈小君、易军.亲权制度研究及其立法建构[A].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创刊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
    ②参见魏振瀛主编.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66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2-283页.
    ①王歌雅.扶养与监护纠纷的法律救济[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33-234页.
    ①参见李霞.民法典成年保护制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②王歌雅.扶养与监护纠纷的法律救济[M].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34页.
    ①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239页.
    ①《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若干具体意见》第12条规定:“尚未独立生活或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是指: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尚在校就读的。”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②司丹.精神赡养: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学术交流,2012,(6).第53页.
    ①司丹.精神赡养: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学术交流,2012,(6).第54页.
    ②杨波.论成年在校大学生对父母的抚养费请求权[J].行政与法,2012,(5).第129页.
    ①黄继胜.精神赡养初探[J].法学杂志.1987,(4).第25-26页.
    ②司丹.精神赡养: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学术交流,2012,(6).第55页.
    ①[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页.
    [1]陈苇主编.当代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王春梅.民事主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5]程树德.九朝律考[M].商务印书馆,2010.
    [6]金眉.中国亲属法的近现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7]王竹青、杨科.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8]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1]杨立新、刘德权.亲属法新问题与展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12]李喜蕊.英国家庭法历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3]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魏琼.民法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6]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7]王歌雅.中国亲属立法的伦理意蕴与制度延展[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8]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9]徐国栋.罗马私法要论——文本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0]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陈朝璧.罗马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3]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5]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7]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汉]班固.白虎通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29][汉]桓宽.盐铁论(卷六)[M].[明]张之象注.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30]杨天宇.礼记注释(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1]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33]巫昌祯主编.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4]王丽萍.亲子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5]王歌雅.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6]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8]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9]张培田编.新中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0]苏亦工.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1]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2]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4]王歌雅.扶养与监护纠纷的法律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6]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7]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9]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0]谢联挥、宋玉华: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联合国老龄话题文件总汇》[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8.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3]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55][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6][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7][英]靳克斯.英国法[M].张季忻译.陈融勘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58][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M].吴晓群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0][美]孟罗·斯密.欧陆法律发达史[M].姚梅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1][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3][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卷一,上册)[M].袁树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64][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6][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67]司丹.精神赡养: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学术交流,2012,(6).
    [68]杨波.论成年在校大学生对父母的抚养费请求权[J].行政与法,2012,(5).
    [69]李建华、周谨平.价值概念的本质与分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5).
    [70]佐藤芳之.“亲子”的来龙去脉[J].语文建设,2010,(5).
    [71]张仁玺.汉代的父子关系考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72]付翠莲.西方“社会和谐”理念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2).
    [73]帅传系.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J].科技信息,2007,(5).
    [74]陈志.古代中国父权与古代西方父权的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6).
    [75]李立如.朝向子女最佳利益的婚生推定制度[J].中原财经法学,2004,(13).
    [76]丁明胜、武树臣.日本明治民法典研究(一)[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77]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J].中州学刊,2001,(6).
    [78]蒋新苗、佘国华.国际收养法走势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法学,2001,(1).
    [79]王歌雅.关于我国收养立法的反思与重构[J].北方论丛,2000,(6).
    [80]黄继胜.精神赡养初探[J].法学杂志.1987,(4).
    [81][日]星野英一.日本民法的100年[A].渠涛译.渠涛主编.中日民商法研究(第1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2]陈小君、易军.亲权制度研究及其立法建构[A].吴汉东主编.私法研究(创刊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马征.老年人赡养制度的法律思考[D].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2008.
    [84]刘合行.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6.
    [85]王惠一.论婚生推定子女之身份权益[D].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86]菲律宾民法典[Z].蒋军洲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87]德国民法典[Z].陈卫佐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88]意大利民法典[Z].陈国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9]法国民法典[Z].罗洁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0]路易斯安娜民法典[Z].娄爱华议.胡雪梅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91]巴西民法典[Z].齐云译.徐国栋审校.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92]英国婚姻家庭制定法选集[Z].蒋月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93]唐律疏议新注[Z].钱大群.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4]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Z].吴远富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5]最新日本民法[Z].渠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6]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Z].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7]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8]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Z].杨立新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99]《世界名著汉典译丛》编委会.赫梯法典[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0]日本民法典[Z].王书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01]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编.外国婚姻家庭法汇编[Z].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102]赵秉志主编.澳门民法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3]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王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4]宋刑统[Z].薛梅卿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5]大清律例通考校注[Z].马建石、杨育裳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6]大明律[Z].怀效锋点校.沈阳:辽沈书社,1990.
    [107]辞海(上册、中册、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08]法国民法典[Z].马育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09]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三)[Z].内部资料,1981.
    [110] Sanford N. Katz, Family Law 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11] Stephen Cretne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112] Chung Hui Wang, D.C.L., German Civil Code. Stevens and Sons,1907.
    [113] Geoffrey Shannon, Children and the law:extracted from divisions of thelooseleaf work Family law practitioner. Round Hall Sweet&Maxwell,2001.
    [114] Alison Cleland, Child centred family law practice.Edinburgh:W. Green,2001.
    [115] Walter Pintens, Koen Vanwinckelen, Casebook European family law. LeuvenUniversity Press,2001.
    [116] Inns of Court School of Law, Family law in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17] Robert E. Oliphant, Nancy Ver Steegh. Family law: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Aspen Publishers,2004.
    [118] Laurence D. Houlgate, Children's rights, state intervention, custody and divorce:contradictions in ethics and family law. Edwin Mellen Press,2005.
    [119] Sally Haslanger, Charlotte Witt, Adoption matters:philosophical and feministessay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120] Caroline Jones, Why donor insemination requires developments in family law:theneed for new definitions of parenthood. Edwin Mellen Press,2007.
    [121] Machteld Vonk,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tersentia;Homes Beach, Fla.:Gaunt,2007.
    [122] Alison Cleland, Child abuse, 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law. W. Green&Son Ltd.,2008.
    [123] John Mitchell, Adoption and special guardianship:a permanency handbook.Family Law,2009.
    [124] Lata Kaushal, Child labour and human rights:a social dimension. MDPublications Pvt Ltd,2009.
    [125] Michael Freeman, Family values and family justice. Burlington, VT: Ashgate,2010.
    [126] Joan Catherine Bohl, Christine Metteer Lorillard, Children and the law:thecompeting rights, privileges, and interests of children, parents, and the state.Lake Mary, FL: Vandeplas Pub.,2010.
    [127] John J. Sampson, Reporter, Uniform Parentage Act (2000)(with UnofficialAnnotations). Family law quarterly.2001,(1).
    [128] Roberts. P, Biology and Beyond: The Case for Passage of the New UniformParentage Act. Family law quarterly.2001,(1).
    [129] Jones, Beatrix, Balancing Population Size and Genetic Information in ParentageAnalysis Studies. Biometrics.2003,(3).
    [130] Sampson, John J. Preface to the Amendments to the Uniform Parentage Act(2002). Family Law Quarterly.2003,(1).
    [131] Woody, J Andrew De, Special Section-Molecular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Parentage, Relatedness, and Fitnes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Wild Animals.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2005,(4).
    [132] Roughgarden. J, Extra-pair parentage: A new theory based on transactions in acooperative game.Evolutionary Ecology Research.2007,(8).
    [133] Johnston, Josephine. Tied Up in Nots over Genetic Parentage. Hastings CenterReport.2007,(4).
    [134] Seamons T R, Bentzen P, Quinn T P, DNA parentage analysis reveals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election: Results from19consecutive brood years insteelhead trout. Evolutionary Ecology Research.2007,(3).
    [135] Wertheimer, Laura, Children of Disorder: Clerical Parentage, Illegitimacy, andReform in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2006,(3).
    [136] Davies, The Parentage of Alexander Cunningham of Rio de Janeiro. Notes andQueries.200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