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媒介领域中,比起其他的媒体,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目前,国内外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均呈活跃繁荣之势,并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从分析性别权力结构入手,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与判断。然而,传媒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并非独立的存在,它既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造就社会文化,它与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因素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把“性别视角”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对中美报纸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两国女性文化的异同,以及女性地位与性别传播的关系,说明社会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原因,真正揭示不同社会文化下性别歧视的内在机制。性别和传播的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结合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和研究传播领域中的性别话语呈现,把它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包括女性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讨。
     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报纸,对其中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塑造(政治新闻中的女性参政形象,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专题报道中的女性形象,时尚消费报道和娱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人物报道的现状,与男性相比较报道的比例、在被报道事件中的作用等,并用性别视角考察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媒介现实中女性的比例是否合理和平衡、是否存在和强化角色陈规定型等现象。本研究采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作为中心角度,致力于挖掘女性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传播之间的相互关联,探讨处在传播生产的边缘位置上的女性,以建立以女性自觉意识、以女性为主体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中美报纸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比较和分析,结论认为随着女性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参与,她们的身影和话语逐渐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美报纸新闻报道都对女性在“公共领域”里的形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积极呈现。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中,对于具体的新闻陈述,包括报道的对象、事件、态度以及意识形态导向,其实也都隐含着性别观念的不同意识,因此中美两国报纸新闻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存在着差异。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比较中美报纸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阐释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性别。
In the field of media, compared with other media, some news media such as newspaper have become the major channel for the modern socie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certain authoritative symbol due to their confinement of the content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truth and seriousness. Presently, feminist media cultural researches have entered a prosperous stage and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se researches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gender power so as to evaluate and judge the roles mass media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gender. However, Media does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in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It is the carrier of social culture and meanwhile constructs social culture. It is intimately related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creativity of our research lies in its combination of "gender perspectiv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intercultural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newspaper news report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women's culture and social position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it analyzes women's survival environments in medi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resources in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from the macro social structure so as to expound the causes for the gender inequality and disclose the real intrinsic mechanism of gender prejudice in divers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e intercultural research of gender and media is helpful for us to analyze and do research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scop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road social-cultural context. In this way, we can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gender and media research so as to probe deeply into the research theoretically by integrating it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s related to feminine problems. The comparison of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 news reporting is conducive to expound gender problems in mass meedia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selects three newspapers such as People's Daily, Xin Min Evening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to contrastively analyze the reporting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s (the portray of female images including the female images in political news reports, the female images in social news reports,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female character features in news reports, the female images in fashion and recreational news report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s)in news reports by way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reporting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dominant newspap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proportion of repor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male, the functions women perform in the events being reported. It also analyzes these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to see whether they reflect the real proportion of women in media with fairness and balance and whether there exist the phenomena of strengthening role stereotyp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ex and gender by way of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to dig into the roots of female's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diverse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t also explores the co-relation between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women in marginal pos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edia production so as to build up the knowledge system based on women's self-awareness and feminist subje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ortray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s, the dissertation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with more and more women participating in the mainstream social culture, their appearance and discourse exist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s present positive portray of female images in public spheres. However, in newspaper reporting, there exist different ideologies of gender regarding specific news statements including the objects, events, attitudes and ideological direction in the reports, so there exist diversities in the portray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 reporting in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ies of the portray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paper reporting is conducive to our exposition of gender in mass media from a new perspective.
引文
1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主要报纸有关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第35页。
    1徐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第85页。
    2卜卫:《媒介中的刻板印象研究》,《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刘伯红:《部分报刊性与暴力描写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第107-111页。
    1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第15-22页。
    2鲍海波:《传媒对女性“象征性歼灭”》, 《报刊之友》,2003年第2期。
    3陈阳:《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对<中国妇女报>的内容分析(1990-2002)》, 《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第57-58页。
    1金元浦:《导言》,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蔡骐、谢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传媒研究》,传媒资讯网,2005年12月2日。
    3刘丽文:《历史剧的女性主义批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唐英:《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媒介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5刘胜枝:《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秦喜清:《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2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王晶:《试比较中美女性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万方数据库。
    1陈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2陈阳:《性别与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3鲍海波:《大众传播中女性话语的双重困境及其突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江宇:《社会性别论:传播与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第51-55页
    1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曹晋:《批判的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评述》,《新闻大学》,2005年第4期。
    1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话语(1995-2005)》,万方数据库。
    2周少四:《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扫描》,《新闻知识》,2007年第6期,第30-31页。
    3李琦:《性别·传播·社会——女性媒介的社会功能》,《传媒观察》,2007年第12期。
    4张敬婕:《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 Betty Friedan. (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
    2 Gaye Tuchman, Arlene Kaplan Daniels and James Benet. (1978) 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38.
    3 Hole, J.& Levine, E. (1971). Rebirth of Feminism. New York:Quandrangle. p.249.
    1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7-198页。
    1[美]伊·安·卡普兰:《女性主义批评与电视——重组话语频道》,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248页。
    2 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New York:Longman.1995. p.322-332.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1 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BBC and Pengium Books.
    2[法]露丝·伊丽格瑞:《非“一”之性》,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216页。
    1戴尔(R. Dyer):《作为传播的广告》,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13页。
    2 Ang,I.(1985) Watching Dallas: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 Melthun.
    3Hobson, D.(1990) Women audiences and the workplace in M. E. Bromn. (ed.). Television and Women's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he Popular. London:Sage.
    1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2Myra macdonald. (1995) Representing Women: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London: Edward Arnold.
    1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27页。
    1 John Fiske.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ledge.
    1 Kathryn Cirksena & Lisa Cuklanz. (1992) Male is to Female As--is to--:A Guided Tour of Five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Lana F. Rakow (ed.). Women Making Meaning, New Feminist Directions in Communi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pp.18-44.
    1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 Carolyn kitch. (2001) The girl on the magazine Cover:The Origins of Visu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Mass media.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3Julia T. Wood. (2004) Gendered Lives:Communication, Gender,& Culture. Thomson Learning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Asia Pte.Ltd.
    1 Cynthia Carter and Linda Steiner. (2004) Critical Readings:Media and Gender.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程竺:《走向第二轴心时代的跨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法]埃德加·莫兰:《超越全球化与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跨文化对话》第13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1前沿性问题和理论研究课题组:《国际跨文化研究引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1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1林红:《试析性别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学术价值——从性别概念的形成谈起》,《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上、下),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1页。
    1[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年,第262-263页。
    1《钱江晚报》2010年3月3日。
    1万心蕙:《美国妇女选举权始于西部四州》,《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38页,陶洁,郑必俊:《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萍:《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妇女参政问题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林春:《国家与市场对妇女的双重作用》,邱仁宗等:《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禹燕:《女性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1李银河:《两性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1刘伯红:《五年来大众传媒研究对中国妇女表现的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1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1[美]南希·弗雷泽,琳达·尼科尔森:《非哲学的社会批判——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李银河译,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39-140页。
    1廖江,葛萍:《职业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中的女性学视角》,杨霞,刘云:《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女性发展》,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
    1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1穆青:《从性别角度看当今青少年女性的生活环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李建华,周萍:《官德;身份伦理的视野》,《湖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刘文宇、冬伶:《女性角色演变与中国妇女解放》,《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2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1杜芳琴,蔡一平:《中国妇女史学科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判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88-89页。
    1[美][丽菲:《情调·文明等级与性情趣味》,周静,程潜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1《光明日报》2003年5月22日。
    2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326页。
    1李慧英:《计划经济时期男女平等立法与政策》,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3页。
    1《美国女青年学历比男性高》,《新民晚报》,2008年3月8日。
    1唐英:《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媒介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日)富士谷笃子主编:《女性学之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
    2董云虎:《中美两国妇女状况之比较》,《光明日报》1995年9月9日。
    1张李玺:《夫妻冲突: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8-239页。
    1于文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2[汉]许慎:《说文解字》,见《说文解字段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411页。
    3[明]梅膺祚:《字汇·身部》,见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6卷,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3807页。
    4[美]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1丁少彦:《“美女迷思”的政治经济----兼谈“人造美女”的意义》,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94页。
    2柏拉图:《斐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17页。
    3 Michel Foucault. (199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Vintage books.
    1 Judith butler. (1990)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and London:Rout ledge.
    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2陈晓明:《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1[英][玛丽·塔尔博特:《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1钟雪萍:《后妇女解放与自我想像》,《读书》,2005年第11期。
    2姜秀花:《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
    1李岩:《消费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国“女人味”神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艾晓明:《20世纪文学与中国妇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美]波利·杨-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 杨广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卜卫:《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蔡骐:《文化·社会·传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10]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陈桂蓉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2]陈龙:《传媒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14]程箐:《消费镜像——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戴卫平,裴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6][澳]大卫·罗(David Rowe):《批判性读本:体育、文化和媒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邓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8]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19][荷]凡·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曹晋, 曹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邓媛:《睡美人如何醒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21]丁文:《家庭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傅光明:《女性的心灵地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
    [24]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
    [26]贺璋榕:《神光下的西方女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27]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途径》,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8]荒林:《花朵的勇气——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女性主义批评》,北京:九洲出版社,2004年。
    [29]荒林主编:《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5年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5秋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NO.2》,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荒林,翟振明:《撩开你的面纱:女性主义与哲学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4]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黄华新,陈宗明主编:《符号学导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黄蓉生,任一明:《现代女性学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7]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39][美]简·斯托克斯:《媒介和文化研究方法》,黄红宇,曾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美]贾内梯:《认识电影》,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4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43]蒋云飞:《失笼的囚徒》,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44][美]卡罗琳·凯奇:《杂志封面女郎》,曾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黎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批判与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48]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李小江等:《女人:跨文化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0]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美]琳达·斯泰纳,[英]辛西娅·卡特:《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5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林少雄:《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5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8][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59]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60]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刘利群、曾丹娜、张莉莉:《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61]刘丽文等:《历史剧的女性主义批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63]刘胜枝:《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4]刘巍:《中国女性文学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65]刘岩:《母亲身份研究研究读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6][美]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判理论》,牟岭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67]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68][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永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9][英][玛丽·塔尔博特:《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艾晓明等译,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0]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71]马春花:《被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72]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马元曦,康宏锦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4]莫伟民:《莫伟民谈福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5][加]奈奥米·R·高登博格:《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李静、高翔编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76][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 殷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77]钱虹:《文学与性别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78]钱民辉,田玉荣:《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释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9]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0]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81]秦喜清:《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82]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美学衍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83]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4]荣维毅、荒林:《睡美人如何醒来》,北京:九洲出版社,2007年。
    [85]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6]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7][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 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8][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9]施旻:《英语世界中的女性解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90]孙中欣、张莉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1][美]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曹晋主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2]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田妮:《走出塔的女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4]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美]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6]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7]王金玲:《女性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8]王丽华:《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9]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0]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塞伊德》,马海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1]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2]王向贤:性别来了:《一位女性研究者的性别观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3]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4]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5]王一川:《批判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6]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07]王宇:《女性新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8]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9]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10]吴新云:《双重声音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2][英]辛西娅·卡特、[美]琳达·斯泰纳:《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3]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114]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5]徐艳蕊:《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6]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7]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8]杨霞,刘云:《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女性发展》,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9]杨匡汉:《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120]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1]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122]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3]余志鸿:《符号·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年。
    [124]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5]禹建湘:《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126]于青,王芳:《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新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7]袁曦临:《潘多拉的盒子---女性意识的觉醒》,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5年。
    [128][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9][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30]翟瑞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1]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检测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2007年。
    [132]张敬婕:《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3]张岚:《本土视阈下的百年女性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34]张念:《持不同性见者》,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135]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136]张莹:《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137]张再生:《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8]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9]赵树勤:《女性文化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0]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141]郑崇选:[镜中之舞: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2]周力,丁月玲,张容:《女性与文学艺术》,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143]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4][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5]朱玲:《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6]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祝平燕等:《女性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7]祝亚峰:《性别视阈与当代文学叙事》,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8]左金梅,申富英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1]Ang, I. (1985)Watching Dallas: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London:Methun.
    [2]Bell, Allen & Garrett, Peter. (1988)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Oxford:Blackwell.
    [3]Bell, Allen.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4]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BBC and Pengium Books.
    [5]Betty Friedan. (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
    [6]Black, J. and Frederick C. Whitney. (1988)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Dubuque:Wm. C. Brown Publishers.
    [7]Brown, G. and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Bruce D. Itule and Douglas A. Anderson. (1991) 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for Today's Media. New York:McGraw-Hill.
    [9]Butler, J. and J.W.Scott (1992)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New York:Rout ledge.
    [10]Cameron, D. (1992) Feminism and Linguistic Theory. London:Macmillan.
    [11]Carolyn kitch. (2001) The girl on the maagazine Cover:The Origins of Visu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Mass media.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2]Gaye Tuchman, Arlene Kaplan Daniels and James Benet. (1978) 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Chris, Weedon. (1987)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New York:Basil Blackwell.
    [14]Cynthia Carter and Linda Steiner. (2004) Critical Readings:Media and Gender.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5]Dani Cavallaro. (2001)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The Athlone Press.
    [16]Davis, L. (2001)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7]De Fleur, Melvin L. and Sandra Ball-Rokeach. (1982)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London:Longman.
    [18]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Longman.
    [19]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Farganis, S. (1986)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eminine Character. Totowa. NJ:Rowman & Littlefield.
    [21]Hobson, D. (1990) Women audiences and the workplace in M. E. Bromn (ed.). Television and Women's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he Popular. London:Sage.
    [22]Hole, J.& Levine, E. (1971). Rebirth of Feminism. New York: Quandrangle.
    [23]John Fiske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ledge.
    [24]John Harley. (2002) Communication,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London: Rout ledge.
    [25]Jone Benson. (1994) The Rise of Consumer Society in Britain,1880-1980. London:Longman.
    [26]Jone benson. (1998) Betsy wearing:Leisure and feminist. 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
    [27]Julia T. Wood. (2004) Gendered Lives:Communication, Gender,& Culture. Thomson Learning: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Asia Pte. Ltd.
    [28]Judith butler. (1990)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29]Lakoff. (1975) Language and Woman's Pace. New York:Harper & Row.
    [30]Liesbet van Zoonen.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Sage.
    [31]Martin Conboy:(2004) Journalism: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32]Michel Foucault. (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Books.
    [33]Michel Foucault. (199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Vintage books.
    [34]Myra macdonald (1995). Representing Women: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London:Edward Arnold.
    [36]Potter, J. (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37]Richards, J. R. (1982) The Skeptical Feminist:A Philosophical Enquiry. Harmondsworth:Penguin.
    [38]Scollon, R. and S. W. Scollon (199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Oxford:Blackwell.
    [39]Shi-xu. (2005)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London:Macmillan.
    [40]Spender, D. (1980) Man Made Language. London:Routledge.
    [41]Stanley, L. and S. Wise (1983) Breaking Out: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Research.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42]Stuart Hall. (1997)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43]Tannen, D. (1990)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New York:Ballantine.
    [44]Teun A. Van Di jk. (1988) News as Discours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45]Tony Thwaites, Lioyd Davis and Warwick Mules. (2002) Introducing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A Semi otic Approach. London:Macmillan.
    [1]paper, people, com. cn
    [2]xmwb. xinmin. cn
    [3]www. nytimes. 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