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电视已经成为当代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这一生活现状出发,对电视与审美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
     本文有两大理论前提:
     其一,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满足。审美活动就是人类生命追求以精神的方式得以实现的活动。
     其二,人类生命是一个由三重生命构建的系统。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审美主体生命系统健康和谐地持续发展。
     与传统理论研究偏重于对电视艺术性的审美分析不同,本文认为电视本质上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它的媒介特性中既包含有利于审美活动的因素,也包含会对审美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要真正的实现电视媒介的审美功能,就必须充分注意把握好电视传媒本身的技术、符号性因素,与审美活动中人类的生命追求的个别性,以及这种追求的精神性满足之间的“适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受众生命健康和谐的发展的目的。
     本文力图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媒介与审美的辩证关系,阐释了电视成为审美媒介的历史必然性;从媒介特性入手静态地分析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体现出的特征;动态地从正反两面论证了电视的审美功能及其对于审美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如何处理好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文的总体构架由四大部分组成:
     一.媒介与审美。这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以生命为基点,对审美和媒介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审美的目的、衡量审美效果的因素、考察媒介特性的维度以及影响媒介审美功能的条件。指出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审美效果的好坏与媒介在传播审美信息的过程中,能否充分以精神的方式满足受众生命需要,并且最终达到受众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有很重要的关系。其次,宏观分析人类审美媒介的演变进程,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审美媒介的本质和发展动因都在于使受众的生命追求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超越。同时也指出:媒介当中所包含的符号
    
    和技术因素同样也会对审美产生冲击和影响,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二.作为媒介的电视。这一部分属于客观描述性论证。以电视成为当前主导
    传播媒介的现状人手,从符号、技术、内涵和衍生的文化空间四个层面对电视媒
    介的各种特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系统的描述。主要目的在于为接下来的论述提比
    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原因。
     三.电视媒介对于审美活动的双重作用。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从
    正面指出,电视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在于:电视媒介所具有的丰富的特性和
    内涵,既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受众生命追求,又可以满足同一受众不同层面生命追
    求,并且较之以往的任何媒介而言,这种满足的程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第二层面从相反的角度论述了电视媒介的负面影响。指出生命追求的异化、
    审美心理结构的畸变以及审美精神性的萎缩造成电视无法缓解反而加深“应激反
    应”,从而导致了电视审美功能的失落,这正是电视媒介对于审美活动的负面影响
    所在。
     四.结论与思考。本文认为:协调好电视传媒不可回避的技术、符号性因素,
    与审美活动中人类的生命追求的个别性,以及这种追求的精神性满足程度之间的
     “适度”关系,是真正实现电视媒介审美功能的关键。对电视媒介在审美活动中
    的双重功能进行分析和考察,有利于趋利避害,为实现电视媒介的审美目的和最
    高审美境界提供参考和尺度。同时,本节还对如何处理与电视媒介的关系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This thesis offers some new opinions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elevision and Aesthetics from an actuality of existence that TV has been the most primary modality of culture expense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preconditions in theory of this thesis:
    Firstly, Beauty is the spiritually satisfy of the demand of human life. The Aesthetic activity is an activity that one could realize his life demand by spiritual way.
    Secondly, The life of human being is a system which was consisted by three aspects of life. And the fare-thee-well of Aesthetic activity is to farthest ensure that the life system of Aesthetic main-body could develop continually, healthily, and harmoniously.
    This thesis figures that in hypostases TV is a mass media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 of TV include some factors that make for the Aesthetic activity, but also include some harmful factors for Aesthetic activi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ly realize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TV, we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treat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ymbol factors of TV medium itself,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humans life demand and the spiri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life demand. Only by this way, could TV achieve the aim that ensure that the life system of Aesthetic main-body develop continually, healthily, and harmoniously.
    This thesis try hard to combine the history and logic. The writer discuss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Aesthetic from the macroscopical aspect; expound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 about how TV turned to be the Aesthetic media;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V as a mass media from a static stat; give a dynamic demonstration about the Aesthetic function and negative effect to the Aesthetic activity of TV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 to how to manage well to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human being and TV media.
    This thesis 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Media and Aesthetic.
    2. TV as a media.
    3. The double effects to Aesthetic activity of TV media.
    4. Conclusion and consideration.
引文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黎乔立,《审美生理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五月版
    高小康,《大众的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六月版
    赵凤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吴士余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刘晔原,《大众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四月版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周宪、许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出版社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霍克海默,《艺术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皮埃尔·布尔迪厄和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92年版
    G·荣格著,黄奇铭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舒尔茨,《成长心理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
    Rick Altman.Television/Sound(paper delivered at the twrnty-fourty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Cinema Studies, Madison,Wis.,1984)
    S.Hall, Cultural studies and center, in S.Hall et al.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S.Hall,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in M.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John.Fiske,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Methuen
    《现代传播》期刊,2002,2003全年刊
    《电视研究》期刊,2002,2003全年刊
    《南方电视学刊》,2002,2003全年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2003全年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