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源于西方消费社会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在大众文化和传媒的推动下,已经、正在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影响。论文以“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为题对中国语境下消费主义进行研究。
     作为理论的消费主义研究。论文主要是在中西语境对比下,把握西方消费主义的发展和研究脉络,总结中国语境下消费主义研究的独特性,即从消费主义研究的社会条件、文化环境、必要性等方面系统分析消费主义相关理论问题。西方消费主义理论研究是在一个社会现实基础比较深厚(如形成了结构比较完善的消费社会)和社会思想比较丰富(各类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提出各种消费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并繁荣起来的,其研究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于研究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仍然具有合理的有效性和相通性。而中国现阶段的消费主义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涌入、国内发展主义意识等因素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语境研究意义。论文基于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本质、商品拜物教理论、人的异化、消费的文化意义等思想理论,结合作为批判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理论工具的西方符号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消费思想,对中国语境下的具体消费实践进行了辩证思考。
     作为具体消费实践的消费主义研究。在现阶段,受西方消费主义影响,我国日常生活领域消费主义的主要体现为奢侈性消费、过度超前消费和离轨消费;由消费主义主导的大众文化在实现本土化进程中,大众变成消费者,大众文化日益消费化,它消解经典、消费历史。从政府“喉舌”到产业,传媒身份的演变,传媒功能重心已从维护政党合法性转移到塑造消费者、引导消费上来,在传媒与消费主义阶段共荣的关系中,解析传媒消费主义化与消费主义传媒化。
     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源于资本追求增殖的天性,在消费主义所构建的符号世界里,人被解构并编码成没有判断力的消费者,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危机。在生活世界的视域中,探究消费主义对主体建构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超越消费主义。构建一种既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相适应,又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是对受消费主义影响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理性回归;构建以“以人为本”、“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可持续消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论文从传媒公共领域的重塑和大众文化的回归两个方面来探讨超越消费主义的可能性。
Consumerism which originates from“the western consumer society”isinfiltrating all levels of Chinese society.Promoted by the mass culture and media,ithas been and is being influencing people's consumption behavior,consumptionattitudes and life style.This paper takes“Research on Consumerism under theChinese Context”as the title and does research on consumerism under the Chineseenvironment.
     As a theoretical study of Consumerism.In contrast of China and Westernsociety,this paper mainly grasps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Western Consumerism,summarize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Consumerism research inChina,that is,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nsumerism an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issuefrom these points of view: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Consumerism study,the culturalenvironment,the necessity,etc.Theoretical Study of Western Consumerism is basedon deep social realistic foundation (like relatively perfect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society)and rich social thoughts(like different consumption thoughts and views byvarious scholar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Then it shapes,develops and prospers.Asimportant thought resource,it has reasonability and intercommunication for ourresearch on Consumerism under the Chinese Context.Consumerism in now Chinais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x of Western Consumerism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ismawareness,etc.So the study has a unique meaning.Based on the nature of Marx'stheory of consumption,commodity fetishism theory,people's alienation,culturalsignificance consumption and other ideology and theory,combined with WesternSemiology theo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ool to criticize Consumerism andChines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thoughts,the thesis does dialectical thinking onConsumption behavior under the Chinese Context.
     As a practical stufy of Consumerism.At this stage,impacted by WesternConsumerism,Chinese people's daily life mainly manifests the character of luxuryconsumption,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no-track consumption;Led by theconsumerism,in the course of the mass culture's localization,the public changes toconsumer,and the mass culture is consumerized.it digests classic,consumes history.From the“mouthpiece”to industry,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a shows that the center of the media is changed from the maintenance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to the shape andlead of consumer and guide the consumer up in the media and consumerism i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tage of prosperity,to resolve the consumerize of mass mediaand consumerism in media.
     Consumerism as ideology.Ideology of consumerism origins from the pursuit ofproliferation of capital.In the symbolized world built by consumerism,human beingis coded into a no-sens consumer.There is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identification crisis in the course of crazy consump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of Consumeris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 body and the social mainstream ideologyin the eye of real life.
     To transcend Consumerism.To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which isboth adapt to of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isrational return to the way of life and survival influenced by Consumerism.The paper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to transcend Consumerism from the two aspects: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field of media and the return of the mass culture.
引文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②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①康宇:《从符号价值到物的社会意义——当代西方社会消费文化范式的转变》,《理论与现代化》,2007,(06)。
    ②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研究述略》,《淮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①转引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①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研究述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①[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4页。
    ②[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4页。
    ③[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4页。
    ④陈乐:《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研究》,《消费导刊》,2007,(14)。
    ①1997年,美国托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全球发展与环境研究所”(G-DAE)以文献的形式,专门汇编了80~90年代中期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角度研究消费的英语主流文献,其中包括了近百名作者的有影响的论著或论文。
    ②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①[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China:Luxury's New Empire[J].Economist,06/19/2004。
    ②《中国游客在法国花数万欧元购红酒雷倒法国店员》,2008-12-26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sdnews.com.cn/news/2008/12/26/704409.html
    ③[美]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页。
    ①路幸福:《论离轨消费问题的产生与和谐消费理念的建立》,《黄山学院学报》,2006,(04)。
    ②路幸福:《论离轨消费问题的产生与和谐消费理念的建立》,《黄山学院学报》,2006,(04)。
    ①胡建、董娅:《西方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①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2年,(06)。
    ①转引闫缨:《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评价与分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04)。
    ②王宁:《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③陈学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④转载自:《超越西方消费主义》,《求是》2008,(23)。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8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惠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德]玛利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19页。
    ①岳书亮,李德:《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学术探索》,2004,(03)。
    ②转引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①[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①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②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雷启立:《我们在广告时代的生活》,载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研究和文学分析》,王晓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②英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33-234页。
    ①黄平:《未完成的叙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7—112页。
    ②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②《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88-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第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第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①转引自[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①李自茂:《论传统消费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变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①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①转引自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13页。
    ②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0—11页。
    ③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①王一川:《文学理论演讲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②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③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160页。
    ④范玉刚:《当下语境中的“大众”与“大众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3)。
    ⑤关于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的界定,西方学者约翰·斯道雷曾在《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一书中列出了至少六种不同定义:第一,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这个定义强调了受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没有考虑价值判断;第二,大众文化是在确立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文化。这里注重了它与高雅文化的明显区别,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mass culture)。这里主要从批判和否定意义上理解大众文化,无视它的可能的积极意义;第四,大众文化是人民为人民的文化(cultur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这里强调大众文化是“大众”自己创造出来的,但未能指出这种创造所受的文化语境的深层制约;第五,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这个定义把大众文化不是理解为一种文化实体,而是理解为不同群体之间的“霸权”斗争场所,但与斗争相对的协调方面却基本忽略了;第六,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这里突出了近年来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间的融会或互渗趋势,但有可能因此而抹杀其差异性。
    ①范玉刚:《当下语境中的“大众”与“大众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3)。
    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和统计,自1990年代以来,拥有我国社会大部分资本的强势群体已经成形。他们在社会秩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这个强势群体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就其价值追求和实际人数来说,他们是“小众”,但却占有全社会的主要文化资源,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消费情趣是“大众”的。
    ③梦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电影艺术》,2000,(05)。
    ①范玉刚:《当下语境中的“大众”与“大众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3)。
    ①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80—181页。
    ②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①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①陈晓明:《填平鸿沟,划清界限——“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当代潮流》,《文艺研究》1994,(02)。
    ①“水席”:河南洛阳一套极富地方特色的宴席,共要上足18道菜肴。这里借用“水席”量足、样多的特点,形容大众文化产品的数量庞大以及视觉冲击力强的意思。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文化行政法规汇编(1949—1985)》(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5页。
    ①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①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朱立元:《“经典”观念的淡化和消解——对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审美文化的审视之二》,《文艺理论研究》,2001(05)。
    ①秦勇:《消费历史与价值重构——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概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2)。
    ①秦勇:《消费历史与价值重构——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概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2)。
    ②秦勇:《消费历史与价值重构——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概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2)。
    ③[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7页。
    ①朱首献、叶晓艳:《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批判》,《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03)。
    ①[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闕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②朱生坚:《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文化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01)。
    ③转引自段钢:《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消费》,《江海学刊》,2006,(02)
    ④范玉刚:《当下语境中的“大众”与“大众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3)。
    ①朱生坚:《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文化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01)
    ②李宏斌:《论消费性境遇中的大众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③[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②转引自张筱薏、李勤:《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学术论坛》2006,(0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这种人对物的依赖,不是人离开物就无法生存,而是人离开消费的物就无法证明其身份,不消费物,就缺少了身份认同的前提。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7页。
    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邓小平论新闻宣传》第19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⑤《江泽民对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2000年12月30日。
    ⑥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408514.html
    ①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确立了党报的“喉舌”性质。同年,党中央机关报改版,并发表《致读者》的社论,认为其改革的目的就是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参见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8页。
    ②转引自徐培汀:《试论报纸的性质》,《新闻研究资料》,1980,(3)。
    ③中共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②[美]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吴靖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见喻国明的总序,第2页,注一。
    ①戴锦华:《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①罗雯:《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理论月刊》2007,(01)。
    ①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上海文学》1999,(04)。
    ①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01)。
    ②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01)。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惠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①蔡骐、刘维红:《论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今传媒》,2005,(02)。
    ①邢建昌:《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美学的转型》,《文学前沿》(4),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王小明:《新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2)。
    ①L.Sklair,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Harvester Wheatsheaf,1991,p.41-41
    ②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所阐发的文化主导权,是指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集团的联盟对其他从属集团在道德、哲学上的主导权;成功的主导权表现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对其思想、价值的“积极同意”,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了对其有利的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再生产。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④[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鲍金:《资本运作逻辑与现代性消费文化》,《唯实》,2008,(0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4页。
    ③[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曹德明:《论消费方式的变革》,《哲学研究》,2002,(05)。
    ①何佩群(编译):《消费主义的欺骗性——鲍曼访谈录》,中华读书报1998年06月17日。
    ②陆道夫:《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03)
    ①[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惠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M.C.Taylor and E.Saarinen,In lmagologies:Media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1994,p.11.
    ②[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④[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7页。
    ①毛丽芳:《我买什么则我是什么——略谈符号消费》,《社会》2002,(07)。
    ②王宁:《消费与认同》,《社会学》2001,(05)。
    ③[美]佛雷德里克·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8页。
    ②[美]A.H.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1页。
    ①王学兵:《消费文化与当代认同危机》,《江海学刊》,2004,(02)。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9页。
    ④[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3页。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②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页。
    ①周超光:《倡导适度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9)。
    ①刁志萍:《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赵玲:《科学消费观与文明消费方式的养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③刁志萍:《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8页。
    ①陈家兴:《媒体公关与媒体责任》,人民网“人民时评”2002年1月24日。
    ②肖洁:《“公共领域”视角下的传媒负功能探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①转引自杨哗:《消费时代的中国大众文化形态》,《天府新论》2004,(12)。
    ①所谓整合(integration)意指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一致,不出现游离、断裂或脱节;也指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之间的自成一格。整合的概念包括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文化的整合强调的是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间的发展与协调。
    ②王奎清:《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长自学刊》2007,(04)。
    ①陈学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②陈学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邢建昌:《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美学的转型》,《文学前沿》(4),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②王小明:《新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2)。
    ③李金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当代思潮》2003,(01)。
    ④张筱薏、蔡鹏:《试论走向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甘肃理论学刊》2006,(05)。
    ①张筱薏、蔡鹏:《试论走向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甘肃理论学刊》2006,(0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理解大众文化》,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 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朱绍文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英]戴慧思主编:《中国都市消费革命》,黄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9、[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0、[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英]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3、[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4、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李陀主编《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刁永祚:《都市消费与经济增长》,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黄平、莫少群:《迈向和谐——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重构》,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39、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40、罗钢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王宁:《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5、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姚建平:《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8、尹世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1、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程箐:《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4月。
    2、杜悦:《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3月。
    3、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4月。
    4、刘晓君:《论改变消费模式——从不可持续消费转向可持续消费》,博士论文,北京大学,1998年6月。
    5、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博士论文,2004年11月。
    6、周笑冰:《消费文化略论》,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4月。
    1、安云凤:《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嬗变》,《伦理学研究》,2003,(03)。
    2、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产生》,《学术月刊》,2006,(05)。
    3、鲍金:《从资本逻辑的视角看现代性消费文化的缘起》,《理论导刊》,2008,(09)。《现代性消费文化的谱系》,《长白学刊》,2008,(04)。《消费文化的生存论意义》,《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02)。《资本逻辑与现代性消费文化》,《唯实》,2008,(03)。《马克思思想原点解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校报》,2007,(02)。
    4、陈莉:《消费主义与可持续消费的困境》,《青年研究》,2001,(05)。
    5、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8,(05)。《建设和谐文化需要重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探索与争鸣》,2007,(05)。《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5)。《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理论探讨》,2005,(04)。
    6、陈学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6)。
    7、陈玉霞:《论当代中国电视媒介的文化消费主义化》,《学术交流》,2007,(12)。
    8、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9、段钢:《图像符号的意识形态操控》,《河北学刊》,2007,(06)。《日常生活与图像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研究》,2007,(05)。《图像时代的符号和象征》,《天津社会科学》,2006,(04)。《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消费》,《江海学刊》,2006,(02)。
    10、傅守祥:《大众文化的市场逻辑——后革命氛围中的中产趣味与消费想像》,《社会科学战线》2007,(02)02)。《审美化生活的隐忧与媒介化社会的陷阱》,《文艺理论研究》2007,(02)。《大众文化批判与审美化生存》,《文艺理论研究》2006,(05)。《大众文化的勃兴:泛审美中的“生产快乐”原则》,《探索》2006,(04)。《试论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2)。《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现代传播》,2004,(03)。《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求实》2004,(02)。
    11、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福建论坛》(社 科教育版),2004,(12)。《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美感形态的“物化”倾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人文杂志》,2004,(06)。《90年代的叙事转型与新世纪的文化转向》,《求是学刊》,2003,(06)。《当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艺》,《江汉论坛》,2003,(12)。
    12、韩震:《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2003,(03)。
    13、何静:《消费主义: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学术交流》,2005,(11)。
    14、胡建:《消费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分析》,《理论与改革》,2005,(04)。
    15、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03,(03)。
    16、贾广惠:《论传媒消费主义的运作及其矫正》,《新闻知识》,2007,(03)。
    17、金丹元:《电视审美:文化共享与社会消费》,《文艺争鸣》,2004,(05)。
    18、金元浦:《消费欲望与消费符号》,《中国审计》,2003,(14)。《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当代作家评论》,2001,(01)
    19、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04)。
    20、李金荣:《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当代思潮》,2003,(01)。
    21、李曦珍:《博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批判理论透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06)。
    22、连连:《大众文化消费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探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06)。
    23、刘飞:《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炫耀性消费研究述评》,《社会》,2007,(04)。
    24、刘明艳:《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在我国的历史际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03)。
    25、刘福森:《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
    26、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2,(06)。
    27、陆扬:《消费文化与美国化问题》,《学术月刊》2006,(05)。《从消费文化解读人的全面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05)。《关于后现代话语中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04)。
    28、马大康:《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文艺争论》,2007,(07)。《从“鉴赏”到“消费”——消费文化与文艺学研究范式变革》,《文艺争鸣》,2004,(05)。
    29、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思想战线》,2006,(02)。
    30、秦勇:《消费历史与价值重构——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概观》,《文艺理论 与批评》,2007,(02)。《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的出场》,《社会科学》,2005,(07)。
    31、申端锋:《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二元悖论》,《读书》,2006,(06)。
    32、施惟达:《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文学评论》,2006,(03)。
    33、唐凯麟:《对消费的伦理追问》,《伦理学研究》,2002,(01)。
    34、陶东风:《消费文化中的身体》,《贵州社会科学》,2007,(11)。《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文艺争鸣》,2004,(05)。《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文艺争鸣》,2003,(06)。《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的建构》,《文艺争鸣》,1999,(02)。
    35、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11)。
    36、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初论》,《伦理学研究》,2005,(04)。
    37、肖俊:《消费主义思潮下新闻消费方式的转向》,《传媒观察》,2007,(07)。
    38、谢俊贵:《和谐消费环境及其多层次建构问题》,《消费经济》,2006,(02)。
    39、徐小立:《全球传播时代的传媒消费主义趋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40、晏辉:《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求是学刊》,2007,(02)。《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消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6)。
    41、杨魁:《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形成中的媒体及其作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现代传播》,2003,(01)。《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2、尹鸿:《传媒研究如何面对传媒实践》,《现代传播》,2002,(01)。
    43、尹世杰:《优化消费环境弘扬和谐文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经济评论》,2004,(01)。《科学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评论》,2002,(06)。
    44、俞海山:《中国消费主义解析》,《社会》,2003,(02)。
    45、岳璐:《生活的政治:传媒消费主义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7,(07)。
    46、张容南:《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思想战线》,2006,(02)。
    47、张筱薏:《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从使用价值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学术论坛》,2006,(09)。
    48、张亚军:《论理性消费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6,(01)。
    49、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哲学研究》2006,(09)。
    50、程伟礼:《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目标》,《解放日报》2005年2月26日。
    51、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求是学刊》,2005,(03)。《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05,(01)。《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社会学研究》,2004,(05)。
    52、祖群英:《媒体发展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1)。
    1.Segal,Jerome,1985,Alternatives to Mass Consumption,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Miller,Daniel.(1987),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Oxford:Blackwell.
    3.Baudrillard,Jean.(1988),Selected Writing,ed,by Mark Poster,Cambridge:Polity Press.
    4.Belk,Russell.W.(1995),“Studies in the New Consumer Behaviour” in Miller(ed.)Acknowledge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
    5.Edgell,Stephen,Kevin Hetherington and Alan Warde(eds.)(1996),Consumption Matters:the Production and Experience of Consumption,Cambridge:Blackwell.
    6.Ekins Paul,1991,A Sustainable Consumer Society:A Contradiction in Term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ffairs.
    7.Baudrillard,J.1981,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St Louis:Telos Press.
    8.Goodwin,Neva R.;Ackerman,Frank;and Kiron,David(edited),1997,The Consumer Society,Washington,D.C:Island R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