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乡土教材的发展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对百年乡土教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教育学的话语体系,通过探讨乡土教材的内涵及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全方位审思,力求通过乡土教材百年发展的历史研究与对各个历史时期典型乡土教材的剖析相结合,以百年乡土教材的发展为“经”,以各时代典型教科书分析为“纬”,以此探讨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得失问题,并对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全文共分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对乡土教材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乡土性、时代性、文化性、思想性、教学性等方面对乡土教材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分析。
     第三、四、五部分是对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乡土教材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梳理,对影响当时乡土教材编撰的因素和编撰群体进行探讨,以期厘清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每一历史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教材进行分析,对各个时期乡土教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论述清末乡土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清末乡土教材的发轫、关于首部乡土教材的争议,此外还讨论了黄绍箕与部颁《乡土志例目》的关系、清末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作为乡土教材的乡土志以及国学保存会的系列乡土教材等内容。第四部分探讨民初乡土教材沿袭与过渡的政策背景、新学制颁布后乡土教材逐步发展、“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倡议、《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乡土内容的规定、“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政策支持、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政策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乡土教材分析。第五部分着重论述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乡土教材的发展、文革时期最高指示下的乡土教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教材的转型等内容。
     第六、七部分着重将乡土教材的历史发展与反思相结合,通过对乡土教材基本属性的观照,深刻反思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历程,并对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设计。
     第六部分对乡土教材的百年发展进行了反思,就乡土教材本身而论,百年以来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在目标定位从突出“由乡及国”到强调适应地区差异、内容范围扩大、形式体例向教科书体集中、编撰群体集中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习对象从小学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扩展。我们同时需要肯定百年乡土教材的价值所在,因为它保存并传播了乡土文化、提供了乡土知识、促进了乡土认同、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乡土教材的编撰提供了范例;当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教材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偏差,乡土教材编撰质量参差不齐、内容选择有所偏差、编撰体例的创新不足、教材难度考虑不周、对教学的关注度不够、乡土教材的师资存在问题、乡土教材的评价体系缺失等。
     第七部分是探讨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通过前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认为应该处理好我国乡土教材的一元化与多元化关系、地方化与国家化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同时我们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为乡土教材发展定位、注重乡土教材内容的选择、优化乡土教材的组织形式、整合乡土教材的编撰队伍、确保乡土教材的有效实施,以此保障未来乡土教材的健康发展。
Being just over one-hundred-year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t will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searching on them. This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 of pedagogical discourses thinks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atically and integrally through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mbing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one-hundred-year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various periods of history.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presents th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approaches of them in the future by means of the "longitude" which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one-hundred-year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atitude " which means the analyzing of typical textbook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histo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search statu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deas, etc.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textbooks relating to their concept, and analyzes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local textbooks from the region, times, culture, ideology, and educatio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including Late Qing, Republic of China and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respectively,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ilations and autho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fra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crete analysis of typical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t various periods of times comparing to correspond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dicated in the third, fourth and fifth part of the paper.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Late Qing, argu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portion of the controversy,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o-Ji Huang and ministerial "Local Records Head Cases", the Late Qing Dynasty'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flourished briefly, Local Records a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 series of Learning Preserving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o on. The fourth part talks about local material followed the early Republican transition policy background,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the initiative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local content provisions concerned with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Interim Standards", the support concerned with "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polic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The fifth par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nteen years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he cont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under the supreme direc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sixth and seventh sec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combining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profound reflection course of centuri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ath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designed.
     The sixth part of the paper contemp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one-hundred-year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t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reflecting in the target location from the outstanding "by the township to the country" to emphasize accommodat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ange of content expanded to form a textbook style body concentration, focusing on compiling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learning objects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education wholly. We also need to affirm the value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cluding its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providing lo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local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ed for today.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bia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ation of varying quality, content selection, inadequate compilation of innovation, teaching difficulty,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eaching, native problems teaching faculty, lack of evaluation system.
     The seventh part is to explore the country on the path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By the previous content and analysis, we will study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combining the fact that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unification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iversified relations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lations, and we need to have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relocate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the country through focusing on select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optimizing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tea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李新.清末乡土教材的产生及其文化价值探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
    ② 石鸥.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教科书——南洋公学的《(新订)蒙学课本》[J].书屋,2008(1).
    ③ 巴兆祥.论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6).
    ①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教材(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3.
    ② 欧用生,洪孟珠.社会领域教科书审查历程分析,见:教育资料馆编印.教育资料集刊.第二十九辑(教育评鉴专辑)[M],台北市:教育资料馆,2004:225-246.
    ③ 该机构全称为Georg Eckert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Textbook Research该机构网址为http://www.gei.de,其主页有德文和英文两种版本,该机构建立了相应教科书研究的网上图书馆,并且在德国有实体图书馆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教科书研究专家汇集于此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教科书研究,该机构网上图书馆提供相应资源下载服务。
    ④ 石鸥.中国百年教科书图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
    ①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
    ②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
    ①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② 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的得与失[C].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编.纪念课程教 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97-198.
    ①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商务印书馆,1948:7.
    ②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商务印书馆,1948:7.
    ③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①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②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③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④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⑤ 明治政府于1888年4月公布了市制和町村制,1890年5月公布了府县制和郡制,从而确立了新的地方自治制度。由于小学的行政管理与地方制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随着地方制度的改革,1890年10月公布了新的《小学校令》(又叫《第二次小学校令》)。为了使《第二次小学校令》便于实施,并将《教育敕语》的精神贯彻到小学教育中去,1891年11月文部省颁布了《小学教则大纲》。《小学教则大纲》把道德教育和爱国心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之一,强调在全部教学科目中,尤其是通过修身课及地理、历史课实施道德教育和国民教育。由24条组成的《小学教则大纲》,详细规定了小学教学科目的主旨、内容及方法,特别强调以天皇制意识和爱国心教育为中心内容的道德教育、国民教育,同时也强调实用知识、技能 的教育。文部省通过制定和实施这项法令,将全国小学的教育内容统一在其管理之下。(见:顾明远编.世界教育大事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6.)
    ① 学实.日本的乡土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0(4).
    ② 学实.日本的乡土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0(4).
    ③ 张凤莲.寓道德教育于各科学习中——日本道德教育乡土教材述评[J].世界教育文摘,1988(4).
    ① 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M].上海:大华书局出版,1935:5.
    ② 单文经.美国中小学实施乡土教育的作法[J].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通讯,1997(2).
    ③ 单文经.美国中小学实施乡土教育的作法[J].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通讯,1997(2).
    ④ 单文经.美国中小学实施乡土教育的作法[J].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通讯,1997(2).
    ① Ogbu,J.U. (1995).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In J. A. Banks& C. A.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582-593). New York:Macmillan.
    ② Lomawaima, K. T. (1995). Educating native Americans. In J. A.” Banks & C. A.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331-347). New York:Macmillan.
    ① 单文经.美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架构的发展,见:中国台湾教育局“国中社会科课程实验研究委员会编:各国“国中”教育阶段社会科课程研究[M].台北教育局印,1992:1-28.
    ④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6.
    ① 该机构的简称为ATC,该机构的网站主页中对其成立宗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具体可参见:http://www.historytextbooks.org/index.htm
    ② 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
    ③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该机构的详细介绍可见:http://www.gei.de/
    ④ 这种由出版社联手成立教科书研究中心的模式值得我国学习,目前我国教科书研究大多各个出版社或者各个省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很难形成一股联合的力量,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的教科书研究以各地出版社为依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要形成全国性的合 力,这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① “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编纂委员会编撰.教育大辞书(2)[M].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0:401-402.
    ② “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编纂委员会编撰.教育大辞书(2)[M].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0:402.
    ③ 川版历史教材走向全国[N],重庆晚报,2006-10-11.
    ④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课标川教版历史教材,http://www.lsjxsj.com/jx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7&Page=3
    ⑤M.R.Eraut.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Evaluation,edited by Herbert J Walberg and Geneva D Haer-tel,Pergamon Press,1990.74.
    ① 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61-64.
    ① Taylor & Francis SSH期刊数据库提供超过1000种经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包括来自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先驱出版社Rout ledge以及声誉卓越的Psychology Press的期刊。其中有480种期刊被汤姆森路透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回溯最早至1997年。数据库包含14个学科:人类学与考古学、艺术与人文、行为科学、商务、管理与经济、犯罪学与法学、教育学、地理、规划、城市与环境、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媒体、文化与传播研究、政治、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公共卫生与社会保健、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体育、休闲与旅游、战略、防御与安全研究。此系统由Taylor & Francis集团开发,网址www. tandfonline.com
    ③ Grant J. Rich.Teaching tools for positive psychology:A comparison of available textbook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Vol.6,2011 (6):492-498
    ④ Lisa Petrides.Open textbook adoption and use: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Open Learning, Vol.26,2011 (1):39-49.
    ① Poul Thois Madsen. How do Fiv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Textbooks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imens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2011 (7):79-94.
    ② Esther Yogev.A crossroads:history textbooks and curricula in Israel.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Vol.7, No.1,2010(3):1-14.
    ③ Charalambos Y. Charalambou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in Textbooks from Three Countrie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2010(12):117-151.
    ④ Deneen Ann Gilmour & Aaron Quanbeck. Hegemony:Quiet Control Over Convergence Textbook Content. The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Vol.10, No.4,2010(10):324-341.
    ⑤ Katalin Morgan. Reflexive Grappling with Theory and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Race and Racism Represented in History Textbooks. South African Historical Journal,2010(4).
    ① 祁伯文编.乡土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省教育厅出版,1934.
    ② 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M].上海:大华书局,1935.
    ③ 曹凤南.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书局,1936.
    ④ 王骧.乡土教育研究[M].上海:新亚书店,1936.
    ① 吴志尧.小学乡土教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② 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③ 梁上燕著.乡土教材编辑法[M].民团周刊社,1939.
    ④ 水心著.怎样编辑地方教材[M].正中书局,1947.
    ⑤ 对于乡土教科书之我见[J].饭后钟,1921年第13期.
    ① 雷震清.乡土教材与教科书[J],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4期.
    ② 姚虚谷.怎样选编小学乡土教材[J].教育周刊,1933年第168期.
    ③ 祁伯文.各省编辑乡土教材之近况[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2期.
    ④ 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⑤ 朱炳钊.小学常识科的乡土教材怎样搜集与编选[J].儿童与教师,1937年第30期.
    ⑥ 徐允昭.乡土教材和乡土读物的编辑[J].国民教育,1940年第1卷第10期.
    ⑦ 蒋遒.编辑本省国语常识乡土教材的刍议[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年第1卷第5期.
    ⑧ 千里.本省乡土教材编选之商榷[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湖北),1943年第2卷第8-9期.
    ⑨ 吴志尧.我与国民学校教师谈乡土教材[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贵州(新卷),1946年第1卷第4期.
    ⑩ 小学教师半月刊(乡土教材号)[Z].第一卷第十八期,南京:江苏省教育厅编印,1934.
    11 浙江教育行政周刊(乡土教育专号)[Z].第五卷第四十九、五十号合刊,杭州:浙江省教育厅印行,1934.
    ① 彭以异.国难期间吾人对于乡土教育应有的认识[J].江西教育行政旬刊,1932年第1卷第2期.
    ② 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年第21卷第1期.
    ③ 蔡衡溪.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J].河南教育月刊,1934年第5卷第2期.
    ④ 祁伯文.乡土教育与农村小学教学[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2期.
    ⑤ 王骧.小学乡土教育概要[J].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9期.
    ⑥ 袁哲.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J].教与学,1937年第3卷第4期.
    ⑦ 王子和.乡土教育的新途径[J].教育建设,1942年第4卷第5期.
    ⑧ 潘光旦.说乡土教育[J].再生,1946年第117期.
    ⑨ 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中进行乡土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⑩ 朱典馨编.小学乡土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① 白砥民著.历史课中乡土教材的教学[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② 胡善美编著.学校的乡土地理研究[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
    ③ 景春泉等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④ 杨慎德编著.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M].北京市:测绘出版社,1992.
    ⑤ 陈胜庆编著.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市:测绘出版社,1992.
    ① 王静爱等编著.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 滕星编著.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③ 李素梅.滕星.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④ 张习孔.如何通过乡土教材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J].教育史学月刊,1958(11).
    ① 季荫农.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注意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59(1).
    ② 张竞仲.我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J].乡土教材历史教学,1960(2).
    ③ 金诚运.用乡土教材加强历史课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做法[J].历史教学,1963(1).
    ④ 韩子佩.运用乡土教材进行阶级教育[J].历史教学,1965(11).
    ⑤ 刘富煜.不可忽视乡土教材[J].人民音乐,1983(11).
    ⑥ 王明达.大力推动乡土教材建设[J].人民教育,1987(11).
    ⑦ 姚源绪.试论乡土教材在民族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材通讯,1987(6).
    ⑧ 刘惠民,涂文安.乡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8(5)
    ⑨ 刁乃萍,张景仪.略论乡土教育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J].教育探索,1988(5)
    ⑩ 张庆勉.利用乡土教材加强环境意识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0(1).
    11 陈庚午.乡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J].成人教育,1990(4).
    12 裘兴国,赵凌云.乡土教材的继承与改革[J].生物学通报,1990(4).
    13 陈胜庆.加强乡土教材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0(4).
    14 余逸群.乡土教材与青少年思想教育[J].青年研究,1994(5).
    15 费维.搞好乡土教材选编和教学切实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J].生物学通报,1995(8).
    16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17 张玉安,陈吉梅.新课程:莫忽视乡土教材[J].当代教育科学,2004(9).
    18 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6).
    19 马戎.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要把握几种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20 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究,2010(12).
    ① 徐云啸.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乡土教育[J].人民教育,1957(8).
    ② 陈炎成.热爱乡土振兴中华——结合统编历史教材进行热爱乡土教育的体会[J].历史教学1986(7).
    ③ 陈多维.浅谈乡土教育的层次性与目标的统一性[J].教育科学,1990(4).
    ④ 刘善龄.近代教育家对乡土教育的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1993(3).
    ⑤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⑥ 乐黛云.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J].读书,2004(7).
    ⑦ 裴娣娜.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⑧ 邓和平.从民族位育之道看现代乡土教育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⑨ 吴杰.台湾乡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4).
    ⑩ 杨兰.乡土教育的式微与失范[J].教育文化论坛,2011(2).
    11 谢治菊.乡土教育:概念辨析、学理基础与价值取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2 顾玉军,吴明海.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13 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J].广东史志,1999(2).
    14 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①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撰与乡土教育[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②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③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④ 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⑤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⑥ 金清苗.“裕固族乡土教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⑦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⑧ 骆艳基.诺族小学民间美术乡土教材开发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⑨ 李佳珺.从乡土教材的视角探析民族团结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⑩ 孔丽娜.对“乡土教材开发、收藏与研究项目”的研究与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何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科书建设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① 霍秉坤,叶慧虹,黄显华.香港教科书的编辑:提升质量的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② 蓝顺德.20年来博硕士论文教科书研究之分析[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4(4).
    ③ 蓝顺德.20年来博硕士论文教科书研究之分析[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4(4).
    ④ 欧用生.教科书之旅[M],(台湾)教材研究发展学会,台北,2003.
    ⑤ 欧用生,洪孟珠:”社会领域教科书审查历程分析”见:教育资料馆编印.教育资料集刊.第二十九辑(教育评鉴专辑)[M],台北市:教育资料馆,2004.
    ⑥ 欧用生,台湾教科书政策的批判论述分析[J],当代教育研究季刊,14卷2期,1-26.
    ⑦ 香港优质课本基本原则的具体准则,见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837&langno=2
    ⑧ 霍秉坤,叶慧虹,黄显华.香港教科书的编辑:提升质量的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①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 李嘉瑶.教材学概要[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③ 李坤.教材建设与管理一书[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④ 曾天山.基础教育教材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⑤ 曾天山.著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⑥ 曾天山.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⑦ 曾天山.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⑧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
    ①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3).
    ②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③ 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④ 刘继和.日本初中理科教科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⑤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⑥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⑦ 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⑧ 陈婷.20世纪我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编写的沿革与发展[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⑨ 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⑩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2 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① 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② 高凌飚.关于教材评价体系的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③ 高凌飚.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④ 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⑤ 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⑥ 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⑦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⑧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⑨ 李祖详.控制与教化——小学思品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① 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
    ②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③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中小学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④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⑤ 笔者注:该研究成果见2008年第1-12期《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杂志“历史上的语文教科书”研究专栏.
    ⑥ 笔者注:该研究成果见2008年第1-12期《书屋》杂志“新式教科书”研究专栏.
    ⑦ 石鸥,吴小鸥.百年教科书图说(上、下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⑧ “石鸥教授研究名师工作室”网站对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呈现,并且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中,详细信息可参见:http://www.xinjiaocai.com/Column.aspx?ColId=570
    ① 李方著.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6.
    ② 许家康著.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M].线装书局,2006.88.
    ③ 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82.
    ① 董奇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4.
    ② 华国栋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
    ③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7.
    ① 《列子·天瑞》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5。
    ③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
    ④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
    ⑤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3
    ① 王伯昂编著.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48:2.
    ② 王伯昂编著.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48:2-3.
    ③ 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④ 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⑤ 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5:1.
    ⑥ 王镶.乡土教育研究[M].上海:新亚出版社,1935.1-3.
    ⑦ 袁哲.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J].教与学,1937第3卷第4期.
    ①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②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③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④ 夏黎明.乡土的定义与分析[J].台东师院学报,1988(1).
    ① 曹风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中华书局,1936:2.
    ② 曹风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中华书局,1936:3.
    ③ 蔡衡溪.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J].河南教育月刊,1934年第5卷第2期.
    ④ 袁哲.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J].教与学,1937第3卷第4期.
    ⑤ 欧用生.乡土教育的理念与设计[A].黄政杰,李隆盛.乡土教育[C].台北:汉文书店,1995:10.
    ⑥ 林瑞荣.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4.
    ⑦ 黄玉冠.乡土教材发展与实施之分析研究—以宜兰县为例[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1994.
    ⑧ 毛连温,陈燕鹤等.台北市“国民”小学乡土教学活动之意见调查[J],见:蔡孟育.一所“国民”小学乡土教学活动课程发展实施与评鉴之研究[D].台湾台北师范学院,2000.
    ① 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主编.国民教育辅导业书之一——国民教育之研究[M].新中国出版社,1947:45.
    ② 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J].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③ 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3-4.
    ④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K].海洋出版社,1991.66.
    ⑤ 朱自强,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教育卷[K].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210
    ⑥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教育学、课程和各科教学、中小学校[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4.
    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411.
    ① 袁运开主编.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K].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1.
    ② 朱仇美主编.现代中小学教学辞典[K].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23.
    ③ 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
    ① 石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序.
    ① 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② 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③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33.
    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123.
    ①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编.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地方教材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编.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地方教材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① 吴炳煌,刘耀明等编.适应学生差异的教育对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
    ①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3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00.
    ②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戊戌变法(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133.
    ③ 社评.《时报》,1905-9-7
    ① 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1987(3).
    ② 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6.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83-184.
    ④ 吴玉章.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3.
    ⑤ 李喜所.请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J].文史哲,1982(3).
    ① 李鸿章.卞长胜等赴德国学习片(1876年3月26日),载章洪钧,吴汝纶编.李肃毅伯奏议(卷七)[M].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1899.
    ② 欧美同学会,珠海市委宣传部,澳门基金会等主编.留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留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珠海出版社,2009.296.
    ③ 高平叔编.蔡元培《自写年谱》[M].中华书局,1989:393-394.
    ④ 高平叔编.蔡元培《自写年谱》[M].中华书局,1989:393-394.
    ⑤ 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5:35.
    ①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② 卫道志.中外教育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1.
    ③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27.
    ④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28.
    ⑤ 王醵銈,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教育出版社,1991:226-227.
    ① 毕苑著.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46.
    ②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③ 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M].商务印书馆,1990:739.
    ④ 王德恒著.中国方志学[M].大象出版社,2009:48-51.
    ①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② 陈碧如.乡土志探源[J].中国地方志,2006(4).
    ③ 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461.
    ① 时间方面存在一定争论,另有一说认为该书成于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见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论丛[M].中华书局,1984:67.
    ② 黄苇等著.方志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461.
    ③ 陈安丽.我国历代方志之最[J].内蒙古地方志,1989(4).
    ④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⑤ (清)全明修,云生纂,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M].光绪17年(1891),序。
    ① 陈碧如.乡土志探源[J].中国地方志,2006(4).
    ① 巴兆祥.论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6).
    ②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③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① 石鸥.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教科书——南洋公学的《(新订)蒙学课本》[J].书屋,2008(1).
    ② 黄权才.漫画藏书珍品——清代课本[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5).
    ③ 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6.
    ④ 黄权才.漫画藏书珍品——清代课本[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5).
    ① 徐国平编.百年辉煌: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校史(1906-2006)[M].内部资料,2006:12.
    ② 《学务大臣奏饬查各省属乡土志目片》,南洋官报,1905年第13期、《教育世界》100号(乙巳八期)和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的《东方杂志》(二年九期)都刊出了这则消息。
    ①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② 余振棠主编.瑞安历史人物传略[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20.
    ③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09.
    ④ 黄体芳传,见《中华全二十六史》编委会编译.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第12册[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9942.
    ⑤ 高平叔,王世儒编.蔡元培书信集(上)[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4.
    ⑥ 余振棠主编.瑞安历史人物传略[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21.
    ①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0.
    ②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91.
    ① 学务大臣奏饬查各省属乡土志目片,南洋官报,1905年第13期.
    ①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撰与乡土教育[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② 《仁化县志》,“凡例”。
    ③ 宋廷模.平潭乡土志略[M]“凡例八条’,序”。光绪31年修.
    ①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② 李素梅著.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民族出版社,2010:152.
    ③ 巴兆祥.论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6).
    ④ 巴兆祥.论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6).
    ⑤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① 根据王兴亮提供的数据整理,含清末乡土志、乡土教科书。
    ① 刘光汉.编辑乡土志序例[J].国粹学报,1907年第2卷第12期.
    ② 王运孚.乡土科教授法[J].教育新报,1908年第2号.
    ①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四十八卷人物志[M].中华书局,2001.72-73.
    ② 张瑞玑.韩城县乡土志[M].抄本,1906.序言.
    ① 张瑞玑.韩城县乡土志[M].抄本,1906.编辑大意.
    ① 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63.
    ② 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M].中华书局,1997:387-388.
    ① 国学保存会章程,见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第6辑)[M].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241.
    ②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5)辛亥革命(1840-1949)[M].红旗出版社,1997:103.
    ① 吴雁南,冯祖贻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3.
    ②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2.
    ①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M].民国二十三年宁武南氏校印本,第1册序.
    ① 黄晦闻.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M].国学保存会,1907,目录.
    ① 张运君著.晚清书报检查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50.
    ② 黄晦闻.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M].国学保存会,1907:6-7.
    ③ 邹鲁:回顾录[M].岳麓书社,2000:18-19.
    ④ 《学部官报》第31期,光绪31年7月21。《咨江督请劄上海道饬国学保存会改正广东乡土教科书文》
    ④ 《学部官报》第31期,光绪31年7月21。《劄广东提学使广东乡土教科书已令改正,转饬大埔县劝学所总董等遵照文》
    ① 参见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见:1912年1月19日临时政府公报,第4号。
    ③ 政府公报(命令),9月29日第125号。
    ④ 教育杂志,第4卷第10号,1913年1月。
    ① 王伯昂编著.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48.22.
    ② 王伯昂著.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48.22.
    ③ 《国民学校令》,1915年7月公布,1916年10月修正,见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9.
    ④ 杭海.滁县乡土志[M],滁县教育会出版,1917.
    ⑤ 璩鑫圭,唐良炎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99.
    ⑥ 《教育公报》第2年第12期,1916年5月.
    ① 编纂绍兴县乡土志案[J].绍兴教育杂志,1916年第16期.
    ② 泸定县乡土志,1920抄本.
    ① 李友芝等编.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2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64.
    ②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9-110.
    ③ 盛朗西编.小学课程沿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0.
    ④ 1923年的纲要由吴研因起草,黎锦熙、沈熙修正,此后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1948年先后颁布过暂行。正式、修正小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曾制定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印发,但后来为教学大纲所代替,直到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以来复称课程标准。
    ⑤ 盛朗西编.小学课程沿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19.
    ① 纂乡土志以作常识科补充教材函(1925年9月3日),江苏教育会月报,1925(9).
    ② 江苏省教育厅复函(1925年9月15日),江苏教育会月报1925(9).
    ③ 张运君著.晚清书报检查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6.
    ④ 昝元恺.崇明乡土志[M].1924年石印本,崇明第一商校公平商店发行.
    ① 祁锡.山东乡土教本[M],1925年版,济南第一师范中学发行。
    ② 祁锡.山东乡土教本[M],1925年版,济南第一师范中学发行。
    ③ 中华教育改进社:七年(1918年)十二月联合国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暨南学校及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组织新教育共进社,专事编译新教育丛书及新教育月刊。十年(1920年)十二月再图扩充,由新教育共进社、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修订简章,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步为宗旨。见:朱有瓛,戚名绣,钱曼倩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318.
    ④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
    ⑤ 成希番.湘乡乡土地理教科书[M].1914年。抄本。
    ① 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上)[M].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18-33.
    ① 长沙发现曾国藩长子坟墓红漆棺木50年不腐,http://news.changsha.cn/cs/2/201006/t20100608-1113370.htm
    ① 陈虞裳.乡土教材研究[J].四川教育通讯,1949(34).
    ① 《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教育杂志,1928(6)
    ② 吴研因(1886-1975),近现代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所编《新法教科书》、《新学制教科书》广泛使用。后任《公理报》总编辑。1931年参加编写《最近三十五年中国之教育》,后与叶圣陶等编写《小朋友文库》,1947年11月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初等教育司司长、中学教育司司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毕生研究小学教育及编写教科书。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等。见:朱自强,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长春出版社,1994:102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江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江阴文史资料(第8辑)[M].1987:91.
    ③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纂.全国教育会议报告[M].商务印书馆,1928:592-593.
    ①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6.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
    ②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2
    ③ 盛朗西编小学课程沿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3.
    ④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3.
    ① 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见:民国教育部公报,第二卷第十八期,民国十九年五月三日出版,南京.
    ② 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见:民国教育部公报,第二卷第十八期,民国十九年五月三日出版,南京.
    ③ 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49.
    ① 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编制.改进全国教育方案[M].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1930.13.
    ② 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35.
    ③ 曹风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市:中华书局,1936.25-27.
    ④ 民国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M],商务即书馆,1936:267-268.
    ⑤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编,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中华书局,1936:33-34.
    ⑥ 曹风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市:中华书局,1936:29.
    ① 中央大学训令,地方乡土教材以便加入社会科讲授[J].无锡教育周刊,1928(39)。
    ② 湖南通过乡土教材编制方案[J].湖南教育,1930(17).
    ① 曹风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市:中华书局,1936:34.
    ② 安徽文化消息.教育厅征集本省乡土教材[J].学风,1934年第4卷第3期.
    ③ 昆山县小学乡土教材征集办法[J],昆山教育,1935年卞半年.
    ① 令饬各县编纂小学乡土教材[J].江苏教育,1934年第3卷第12期.
    ① 今饬组织乡土教材编辑委员会遵照颁发颁发限期将所编教材呈厅审核,陕西省教育厅令(第一零二九号),陕西教育旬刊,第二卷,第二三四期合刊,1934.
    ① 教育局与乡土教材[J].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第4卷第21期.
    ② 催送小学乡土教材要目[J].江苏教育,1934年第3卷第4期.
    ① 刘诚.福建乡土史地[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41,编者的话.
    ② 王伯昂编著.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48:24.
    ③ 胡维草.中国传统文化荟要[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95.
    ① 史春风著.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5.
    ② 注:大学院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③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繤.全国教育会议报告[M].商务印书馆,1928:345.
    ④ 金林祥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37.
    ⑤ 河南教育厅编辑.河南教育特刊[J].河南教育厅,1929(2).
    ① 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学林出版社,1992:370.
    ② 宋恩荣,章咸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36.
    ① 根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人名志[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485和潘亮.潘守正生平事略[J].福建文史,2006(3)整理。
    ① 中国大学校长名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中卷)[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514.
    ① 周士香等编著.无锡乡土新教材[M].正中书局,1936,编辑大意.
    ①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3.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190.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
    ① 昆明实验县教育局编印,云南省教育厅审定,修订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M],1937.
    ② 王镜清.乡土史地教材之研究[J].新政治,1939年第1卷第4期.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M].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4.
    ④ 王镜清.乡土史地教材之研究[J].新政治,1939年第1卷第4期.
    ⑤ 教部着手编辑乡土教材[J].教育研究(广州),1938年第84期.
    ① 1941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http://www.pep.com.cn/xiaoyu/j iaoshi/tbjx/kbjd/jxdg/201008/t20100818-663535.htm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
    ②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3
    ① 各省市国民教育工作检讨会议纪要[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贵州),1942(7).
    ① 张荫椿.本省小学乡土补充教材的编纂问题[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永安),1942(10).
    ① 王镜清.乡土史地教材之研究[J].新政治,1939年第1卷第4期.
    ② 刘诚.福建乡土史地[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41,编者的话.
    ① 各省市国民教育工作检讨会议纪要[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贵州),1942年第1卷第7期.
    ② 张荫椿.本省小学乡土补充教材的编纂问题[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永安),1942年第1卷第10期.
    ③ 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4.
    ① 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24.
    ② 陈虞裳.乡土教材研究[J].四川教育通讯,1949年第8卷第34期.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1.
    ① 昆明县教育局编印,修订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M].1937,序.
    ②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1卷)教育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41.
    ① 祝秀侠(1906-1986)原名庚职,字佛朗,广东番禺人。早年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31年回广东任中山大学教授。1932年应聘为广西桂林师范专科学校教授,讲授文史课程。1937年回广州任广东省政府秘书。1938年任恩平县县长、国民党中央出版委员会委员。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秘书。1943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文书处长,并兼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广州市政府秘书长。1946年任广州市教育局长。1950年去台湾,任台湾国民党当局“教育部”特约编纂,“侨务委员会”主任秘书、顾问。1979年任华侨协会总会秘书长,1986年9月病故。著有《秀侠诗草》、《灰余集》等——见:佟建寅主编.台湾历史辞典[M].群众出版社,1990:374.
    ① 许培干,钟旭元.小学高年级适用广州市乡土教材[M].光天印务公司,1947.
    ①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4.
    ② 石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5.
    ① 石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52.
    ② 石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56.
    ①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7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51-152.
    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7-351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7-351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7-351
    ① 小学乡土教材[M].邯郸市教育局编撰出版,1958.
    ② 河北省教育厅教研室所编.初中一二年级乡土教材(历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说明.
    ① 关于《广西乡土历史的说明》,选自:陈业强编著.历史研究论文集[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335
    ① 关于《广西乡土历史的说明》,选自:陈业强编著.历史研究论文集[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335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1966年6月13日.
    ① 中小学复课闹革命[N].人民日报.1967年3月7日.
    ② 张晋藩,海戚,初尊贤.国史大辞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636.
    ③ 崂山县贫代会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编印.崂山县乡土教材选编[M].1969.
    ① 海南行政区教材编写组编.乡土教材语文(初中用)[M].海南行政区新华书店发行,1970.
    ② 佛山地区教材编写组,佛山地区中学辅导材料地理(乡土部分)[M].佛山地区新华书店发行,1971
    ① 郊区教科卫乡土教材编写组,株洲市郊区乡土教材(语文)[M].1974.
    ② 吉林省五·七干校训练部编.毛主席重要指示[M].吉林省五七干校训练部,1976:510-512.
    ① 段发明.课本的革命与革命的课本[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① 莒南县高家柳狗大队教材编写组.语文补充教材乡土识字课本[M].1969.
    ① 本节内容引用了石鸥教授教科书研究团队成员之一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研究生何莉的硕士学位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科书建设的研究》部分成果。
    ②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8.
    ③ 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9.
    ④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
    ⑤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
    ① 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文科教研室.四川历史(试用本)(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8-39.
    ②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河北乡土历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序.
    ③ 魏益鲁.青岛地理[M].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1981:前言.
    ④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3.
    ⑤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3.
    ⑥ 四川省教育局教材教研室.四川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7.
    ⑦ 魏益鲁.青岛地理[M].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1981:50.
    ① 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文科教研室,四川历史(试用本)(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0.
    ②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4.
    ③ 四川省教育局教材教研室,四川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4.
    ④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3-34.
    ⑤ 何东昌,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6(11).
    ①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②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③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④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⑤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⑥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⑦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评选优秀全国乡土教材,中国教育年鉴1991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2:333.
    ① 柳斌.重视和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学科教育,1990(4).
    ② 柳斌,重视和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学科教育,1990(4).
    ③ 刘斌.重视和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学科教育,1990(4).
    ④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1[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
    ⑤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71.
    ⑥ 柳斌.重视和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学科教育,1990(4).
    ① http://www.hzedu.net/Template/govManage3.aspx?id=280,1988-8-21.
    ② 张维平,唐立杰,薛亚霏.教育法规咨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360.
    ③ 岭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育编辑室.美术教学参考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美术试用课本第一册[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2.
    ④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历史古代部分[M].广州出版社,2004,说明。
    ① 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地方教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① 李素梅著.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民族出版社,2010.175.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③ 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育部文件: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711/201006/xxgk-88 602.html
    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编.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地方教材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③ 贵州省教育厅编.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集(2001-2008)[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51-54.
    ④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手册[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①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地理[M].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6.
    ②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话说温州(六年级)[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① 学务处咨各省督抚编辑乡土志文[J].教育杂志,1905(7).
    ① 姚炳奎.邵阳县乡土志[M].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
    ② 刘光汉.编辑乡土志序例[J].国粹学报1907年第2卷第12期.
    ③ 黄晦闻.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M].国学保存会印行,光绪33年正月首版,序。
    ① 郑铨荣编.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M].文兴学社印行,1911:序.
    ② 谢葆濂.余姚乡土地理历史合编[M].诚意学堂印,光绪丙午年三月,序.
    ③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繤.全国教育会议报告[M].商务印书馆,1928:592-593.
    ④ 昆明实验县教育局编印.修订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M].昆明实验县教育局,1937.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M].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4.
    ② 柳定生编.四川历史[M].国立浙江大学编辑出版,1940:序.
    ③ 刘诚编.福建乡土史地[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41:序.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M].1958:443-445.
    ① 邯郸市教育局编.小学乡土教材[M].邯郸市教育局,1958.
    ②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① 吴履平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190.
    ① 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绘编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8)[M].443-445.
    ① 昝元恺.崇明乡土志[M].1924年石印本,崇明第一商校公平商店发行.
    ② 刘诚.福建乡土史地[M].福建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41,编者的话.
    ③ 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绘编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8)[M].443-445.
    ④ 学务处咨各省督抚编辑乡土志文[J].教育杂志,1905(7).
    ① 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②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① 于海燕编著.世界社会林业发展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
    ① 季中扬.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性焦虑[J].求索,2012(4).
    ① 忆小学乡土教育,见费孝通著.往事重重[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11.
    ① 祁伯文.各省编辑乡土教材之近况[J].陕西教育月刊,1935(2)
    ② 施伯华.乡土教育与教材问题[J].温中校刊,1940(7).
    ①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繤.全国教育会议报告[M].商务印书馆,1928:592-593.
    ② 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绘编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M].1958:443-445.
    ① 低年级乡土教材黄道婆[J].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1947年第2期.
    ① 中年级乡土教材黄道婆[J].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1947年第2期.
    ② 高年级乡土教材黄道婆[J].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1947年第2期.
    ① 张爱琴.解读“乡土教材”———兼论“多元一体”教材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② 张爱琴解读“乡土教材”———兼论“多元一体”教材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③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39.
    ④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0.
    ⑤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0.
    ① 邓和平.从民族位育之道看现代乡土教育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① 周建标著.中华民族精神演化[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7.
    ② 顾玉军.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①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
    ②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
    ③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
    ④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①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① 沙培德.未来主人翁与国家认同:晚清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扬州,2006.
    ②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③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
    ① 本书编写组编.文化体制改革热点面对面[M].红旗出版社,2011.24.
    ② 本书编写组编.文化体制改革热点面对面[M].红旗出版社,2011.22.
    ① Prakash, M. S. (1993), Gandhips Postmodern Education:Ecology, Peace and Multicultural ism Relinked,Journal of Wholistic Education, Sept., p11.
    ② 曾一果著.改革开放30年来大众媒介的“城市叙事”[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21.
    ① 沙培德.未来主人翁与国家认同:晚清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扬州,2006.
    ① 这一思想主要受钱理群先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天涯,2009年第5期)一文的启发。
    ① 钱理群.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J].天涯,2009(5).
    ① 吕达等编;胡适等译.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28.
    ②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6.
    ③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1-382.
    ④ 吴俊升,王西征编著.教育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05-206.
    ①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1-382.
    ② 吴俊升,王西征编著.教育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05-206.
    ③ 吴俊升,王西征编著.教育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05-206.
    ④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1-382.
    ① 付建中主编.教育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4.
    ① 《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简介http://www.brooks.ngo.cn/xtjc/jcxz/xiangxi.php
    ② 1997年7月台湾省政府教育厅、邵族乡土文化教材编辑小组主编的国民小学原住民乡土文化教材《邵族》(学习手册试用本第三册),原住民乡土文化教材编辑委员会出版.
    ① 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71-72.
    ① 《美丽的湘西我的家》http://www.brooks.ngo.cn/xtjc/jcxz/xiangxi.php
    石鸥教授个人收藏的清末以来数百本乡土教材。
    [1]石鸥.中国百年教科书图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曹凤南编.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35.
    [3]王镶.乡土教育研究[M].上海:新亚出版社,1935.
    [4]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5]吴志尧著.小学乡土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6]黄政杰,李隆盛.乡土教育[M].台北:汉文书店,1995.
    [7]林瑞荣.国民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8]朱典馨.小学乡土教育[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9]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主编.国民教育辅导业书之一——国民教育之研究[M].新中国出版社,1947.
    [10]祁伯文编.乡土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省教育厅出版,1934.
    [11]梁上燕著.乡土教材编辑法[M].民团周刊社,1939.
    [12]水心著.怎样编辑地方教材[M].正中书局,1947.
    [13]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中进行乡土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14]白砥民著.历史课中乡土教材的教学[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15]胡善美编著.学校的乡土地理研究[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
    [16]景春泉等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17]杨慎德编著.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M].北京市:测绘出版社,1992.
    [18]陈胜庆编著.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市:测绘出版社,1992.
    [19]王静爱等编著.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滕星编著.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1]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3]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4]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5][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7]陈序经.文化学概观(第一册)[M].商务印书馆,1947.
    [28]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9]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30]梁峻等主编.中华医药文明史集论[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31]任遂虎.中国文化导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
    [32]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33]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浙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4]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5]欧用生.教科书之旅[M]台北:教材研究发展学会,2003.
    [36]欧用生.课程典范再建构[M].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37]欧用生.迈向师资培训的新纪元[M].台北: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38]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9]蓝顺德.教科书政策与制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40]李嘉瑶.教材学概要[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41]李坤.教材建设与管理一书[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42]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3]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4]黄政杰.课程评鉴[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
    [45]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6]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7]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8]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9]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0]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5]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7]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8]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0]田慧生等.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1]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2]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4]金生竑.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5]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6]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7]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68]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5.
    [69]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0]李方著.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2]靳玉乐等.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74]华国栋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5]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7]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8]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0]李臣之.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81]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2]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8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84]郭晓明.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5]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6]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7]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
    [88]胡森主编,江山野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89]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教材(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0][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1]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04).
    [2]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J].教育研究,2004,(06).
    [3]石鸥,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启蒙[J].伦理学研究,2010,(05).
    [4]石鸥,李祖祥.教科书的空无内容与教师的应对[J].教师教育研究,2009,(02).
    [5]石鸥,吴小鸥.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J].教育学报,2010,(01).
    [6]石鸥,吴驰.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政治宣传效应[J].教育学报,2011,(03).
    [7]石鸥,吴驰.教科书设计意图及其实现之研究——以X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
    [8]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5).
    [9]石鸥.新中国60年中小学教材建设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5).
    [10]石鸥,雷熙.新中国美术教科书60年之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03).
    [11]石鸥,葛越.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之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3).
    [12]石鸥,曾艳华.小课本大宣传——根据地教科书研究之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5).
    [13]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14]石鸥,张斯妮.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2).
    [15]蔡衡溪.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J].河南教育月刊,1934(2).
    [16]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J].陕西教育月刊,1935(11).
    [17]袁哲.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J].教与学,1937(4).
    [18]吴自强.德国乡土教育思潮之一瞥[J].中华教育界,1933(1).
    [19]学实.日本的乡土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0(4).
    [20]张凤莲.寓道德教育于各科学习中——日本道德教育乡土教材述评[J].世界教育文摘,1988(4).
    [21]单文经.美国中小学实施乡土教育的作法[J].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通讯,1997(2).
    [22]雷震清.乡土教材与教科书[J].中华教育界,1931(4).
    [23]姚虚谷.怎样选编小学乡土教材[J].教育周刊,1933(168).
    [24]祁伯文.各省编辑乡土教材之近况[J].陕西教育月刊,1935(1).
    [25]朱炳钊.小学常识科的乡土教材怎样搜集与编选[J].儿童与教师,1937(30).
    [26]徐允昭.乡土教材和乡土读物的编辑[J].国民教育,1940(10).
    [27]蒋遒.编辑本省国语常识乡土教材的刍议[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福建),1941(5).
    [28]千里.本省乡土教材编选之商榷[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湖北),1943年第2卷第8-9期.
    [29]吴志尧.我与国民学校教师谈乡土教材[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贵州(新卷),1946(4).
    [30]小学教师半月刊(乡土教材号)[Z].第一卷第十八期,南京:江苏省教育厅编 印,1934.
    [31]浙江教育行政周刊(乡土教育专号)[Z].第五卷第四十九、五十号合刊,杭州:浙江省教育厅印行,1934
    [32]彭以异.国难期间吾人对于乡土教育应有的认识[J].江西教育行政旬刊,1932(2).
    [33]蔡衡溪.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J].河南教育月刊,1934(2).
    [34]祁伯文.乡土教育与农村小学教学[J].陕西教育月刊,1935(2).
    [35]王骧.小学乡土教育概要[J].教育杂志,1936(9).
    [36]袁哲.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J].教与学,1937(4).
    [37]王子和.乡土教育的新途径[J].教育建设,1942(5).
    [38]潘光旦.说乡土教育[J].再生,1946(117).
    [39]张习孔.如何通过乡土教材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J].教育史学月刊,1958(11).
    [40]季荫农.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注意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59(1).
    [41]张竞仲.我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J].乡土教材历史教学,1960(2).
    [42]金诚运.用乡土教材加强历史课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做法[J].历史教学,1963(1).
    [43]韩子佩.运用乡土教材进行阶级教育[J].历史教学,1965(11).
    [44]刘富煜.不可忽视乡土教材[J].人民音乐,1983(11).
    [45]王明达.大力推动乡土教材建设[J].人民教育,1987(11).
    [46]姚源绪.试论乡土教材在民族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材通讯,1987(6).
    [47]刘惠民,涂文安.乡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8(5).
    [48]刁乃萍,张景仪.略论乡土教育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J].教育探索,1988(5).
    [49]张庆勉.利用乡土教材加强环境意识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0(1).
    [50]陈庚午.乡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J].成人教育,1990(4).
    [51]裘兴国,赵凌云.乡土教材的继承与改革[J].生物学通报,1990(4).
    [52]陈胜庆.加强乡土教材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0(4).
    [53]余逸群.乡土教材与青少年思想教育[J].青年研究,1994(5).
    [54]费维.重搞好乡土教材选编和教学切实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J].生物学通 报,1995(8).
    [55]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4).
    [56]张玉安,陈吉梅.新课程:莫忽视乡土教材[J].当代教育科学,2004(9).
    [57]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9(6).
    [58]马戎.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要把握几种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59]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究,2010(12).
    [60]徐云啸.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乡土教育[J].人民教育,1957(8).
    [61]陈炎成.热爱乡土振兴中华——结合统编历史教材进行热爱乡土教育的体会[J].历史教学1986(7).
    [62]陈多维.浅谈乡土教育的层次性与目标的统一性[J].教育科学,1990(4).
    [63]刘善龄.近代教育家对乡土教育的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1993(3).
    [64]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
    [65]乐黛云.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J].读书,2004(7).
    [66]裴娣娜.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67]邓和平.从民族位育之道看现代乡土教育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8]吴杰.台湾乡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4).
    [69]杨兰.乡土教育的式微与失范[J].教育文化论坛,2011(2).
    [70]谢治菊.乡土教育:概念辨析、学理基础与价值取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1]顾玉军,吴明海.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72]陈泽泓.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J].广东史志,1999(2).
    [73]夏黎明.乡土的定义与分析[J].台东师院学报,1988(1).
    [74]巴兆祥.论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6(6).
    [75]曾天山.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76]曾天山.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77]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78]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3).
    [79]张廷凯.从设计和编写视角看教科书品质的提升[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0]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81]高凌飚.关于教材评价体系的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82]高凌飚.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83]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84]吴小鸥,石鸥.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科书——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科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85]吴小鸥,石鸥.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教科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05).
    [86]吴小鸥.《格致须知》与中国近代新式教科书[J].教育学报,2011(03).
    [87]吴小鸥.试析教科书依赖及其改变[J].教育科学研究,2007(01).
    [88]吴小鸥.教科书文化标准的确立[N].中国教育报,2011-10-20(5).
    [89]吴小鸥.不能忽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0-09-02.
    [90]吴小鸥.穿越百年的琅琅书声[N].中国教育报,2010-06-03.
    [91]吴小鸥.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92]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93]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94]霍秉坤,叶慧虹,黄显华.香港教科书的编辑:提升质量的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5]周士林.世界教科书概况[J].教材通讯,1985(6).
    [96]蓝顺德.20年来博硕士论文教科书研究之分析[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4(4).
    [97]谢华均,宋乃庆.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 (5).
    [9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9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100]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J].教育研究,1995(2).
    [101]钟启泉.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J].教育研究,1986(7).
    [102]钟启泉.知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J].外国教育资料,1996(2).
    [103]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104]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105]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106]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1).
    [107]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课程·教材·教法[J].2005(7).
    [10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109]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110]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0(5)
    [111]丛立新.课程改革与课程微观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0(7)
    [112]汪霞.国外几种课程编制的方法、程序及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1994(1).
    [113]汪霞.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J].教育探索,2003(5).
    [114]徐继存.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和影响课程的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115]徐继存.知识:作为课程资源和影响课程的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116]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117]任丹凤.新教材设计——突出三重对话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118]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119]徐学福.探究性学习认识偏差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120]徐学福,宋乃庆.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21]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 2002(12).
    [122]张廷凯.走向新的教材观[J].人民教育,2002(5).
    [123]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8).
    [124]郭思乐.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J].教育研究,2003(7).
    [125]陆有铨.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
    [126]程克拉,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百年发展轨迹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127]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128]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J].教育研究,2000(5).
    [129]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8).
    [130]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31]任长松.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J].上海教育科研,2000(6).
    [132]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133]沈晓敏.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134]王小明.教科书编写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135]许良荣.科学课文的特性与学习[J].(台湾)科学教育月刊,1994(5).
    [136]范祖国,周庆元.教育整体观念与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6).
    [137]周庆元.建构语文教材新模式[J].中学语文,1996(9)
    [138]辛继湘.让教科书诉说自己的历史[J].书屋,2010(3)
    [139]李森.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09(10).
    [140]李森,杜尚荣.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撰与乡土教育[D].复 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2]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4]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
    [5]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7]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8]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9]曾天山.基础教育教材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10]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1]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李祖详.控制与教化——小学思品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4]方成智.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中小学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刘斌.从体操到体育——清末民初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6]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17]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8]刘继和.日本初中理科教科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19]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20]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21]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22]陈婷.20世纪我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编写的沿革与发展[D].西南大学博十论文,2008.
    [23]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24]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25]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Grant J. Rich.Teaching tools for positive psychology:A comparison of available textbook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Vol.6, 2011(6):492-498
    [2]Lisa Petrides.Open textbook adoption and use: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Open Learning, Vol.26,2011(1):39-49.
    [3]Paul Thomas Madsen.How do Fiv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Textbooks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imens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 2011(7):79-94.
    [4]Esther Yogev.A crossroads:history textbooks andcurricula in Israel.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Vol.7, No.1,2010(3):1-14.
    [5]Charalambos Y. Charalambou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in Textbooks from Three Countrie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2010(12):117-151.
    [6]Deneen Ann Gilmour & Aaron Quanbeck. Hegemony:Quiet Control Over Convergence Textbook Content. The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Vol.10, No. 4,2010(10):324-341.
    [7]Katalin Morgan.Reflexive Grappling with Theory and Methods ofText Analysis:Race and Racism Represented in History Textbooks. South African Historical Journal,2010(4).
    [8]Fred Lubben, Bob Campbell. Teachers'1 Use of Textbooks:Practice in Namibian science classrooms. Educational Studies,2003.
    [9]Gloria Dall'Alba, Eleanor Walsh, John Bowden, Elaine Martin, Geofferey Masters, Paul Ramsden, Andrew Stephanou. Textbook Treatments and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Acceler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3.
    [10]Chris Stray. Paradigms regained:towards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the textbook. J. Curriculum Studies,1994.
    [11]Elizabeth M. Eltinge, Carl W. Roberts. Linguistic Content Analysis: A Method toMeasure Science as Inquiry in Textbook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3.
    [12]Eugene L. Chiappetta, Godrej H. Sethna, David A. Fillman. Do Middle School LifeScience Textbooks Provide a Balance of Scientific Literacy The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3.
    [13]Ellen F. Potter, Sue V. Rosser. Factors in Life Science Textbooks that May Deter Girls'Interest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2.
    [14]Eugene L. Chiappett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Themes and Expository Learning Ai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