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新出土的战国楚竹书为切入点,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及传世文献,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从“内圣外王”的角度对先秦儒学史中的思孟学派进行系统地研究。本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就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目的予以说明。本文以出土简帛为突破口,结合传世文献,从“内圣外王”的角度对思孟学派进行系统地研究,可以弥补以往因资料相对缺乏而导致思孟学派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对思孟学派的研究,以便使古代思想学说中的一些精华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再一次发挥其价值。在对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总结已有的成绩,指出以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即对出土文献的综合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趋势。在研究过程中力图做到“知人论世”。因为思孟学派的思想在先秦并未真正地实践于社会,是以在探讨其具体思想时,尽量以其人之思路研究其人之思想,即“循其思而述其论”,不以现代的眼光来评价其思想的价值及不足。
     第二部分,思孟学派、内圣外王及其相关问题论析。思孟学派是现代学术语境中的一个学术术语,学术界许多争论俱因对思孟学派理解不同而致。本文对思孟学派在现代学术语境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对思孟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变化,以及本文研究思孟学派选材的原则进行了相关论述。“内圣外王”一词并非源于儒家经典,我们考察了“内圣外王”一词由道家话语转变为儒家话语的历程,并进一步说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思想。思孟五行曾经成为判定思孟学派成立的依据,本文也由此入手,对原始五行与思孟五行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心性论是思孟学派体现出的最大特征,结合新出土的竹简对其具体内容展开论述,且由此上溯至思孟学派以前古代流行的人性论传统,藉此突显思孟学派的心性论特色。天人关系是思想理论产生的大背景,是以对天人关系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第四部分,从出土楚简看思孟学派的“外王”思想。社会思潮往往对实际的现实会产生影响,战国初期在政治领域最为突出者便是禅让思潮。结合新出竹简,对先秦儒家禅让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进而突显思孟学派禅让思想的独特之处。关注社会,实践于社会,是先秦儒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思孟学派的政治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最后,对思孟学派“以德抗位”的思想予以专门论述。
     第五部分,思孟学派“内圣外王”的贯通。通过对思孟学派具体思想的研究,我们对其“内圣外王”之道进行了总结,且通过与荀子思想的比较,进一步指出思孟学派“内圣外王”的特色。并以郭店简《成之闻之》、《六德》篇为例对思孟学派贯通内圣外王的思想进行研究。
     第六部分,思孟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首先,对思孟学派在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宋代儒学及现代新儒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思孟学派的思想在当代仍能发挥其现实价值的部分予以研究。
     第七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This text bases on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and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of Zisi-Mencius school. This text is mainly constituted by the following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study, present study condition, purpose and method of study. First, the excavated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are combined to research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of Zisi-Mencius school can makes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present research. And make the ancient doctrine to play its valu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once agai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discussed its theory through their thinking, and do not appraise the value of their thoughts and deficiencies on modern sigh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ses of the Zisi-Mencius school,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and related questions. School is an academic term of a modern academic context. Academic controversy is all about the school who understand differently. The author studied the school in modern academic context.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hange, and the character of Zisi-Mencius school. The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did not originate from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from Taoist classics to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discussed the mean in Confucianism.
     The third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of Zisi-Mencius school. The author analyze the relation about the original five elements and Zisi-Mencius'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maximum features of Zisi-Mencius school. And discuss the ancient popular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human, which is a background of produce about theor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thought about "outer king" of Zisi-Mencius school. "Shan rang" is the most charac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political. Combined with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I study the thought of "Shan rang"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study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school of Zisi-Mencius school. Finally, I study the thought about "resisting a place with morals" of Zisi-Mencius school.
     The fifth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of Zisi-Mencius school.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pecific researching, I summarized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of Zisi-Mencius school. And research the thought about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 thought the text of the'chengzhiwenzhi'and 'liude'.
     The sixth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Zisi-Mencius school. First, Zisi-Mencius school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Song Confucianism and the Neo-Confucianism. Second, Zisi-Mencius school is valuab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for the full text.
引文
①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章太炎:《子思孟轲五行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l页。
    ②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魏启鹏:《德行校释》,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日]池田知久著、王启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北京:线装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③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④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17页。徐少华:《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江汉考古》,2005年第l期。
    ⑤左鹏:《荆门竹简<老子>出土意义》,《中国文物报》,1995年6月25日。崔仁义:《试论荆门竹简<老子>的年代》,《荆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8日。
    ②庞朴:《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回顾》,《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艾兰、魏克彬原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学者的对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④姚才刚:《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⑤龙永芳:《“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⑥数据统计参考了廖名春:《郭店楚简论著目录》(收录1994——2000年目录)简帛研究网,http://www.iianbo.org新发现中国古代文献·简帛学年鉴(台湾)http://nuhm.pccu.edu.tw/p4 5.htm#01(2000——2003年目录)以及学术期刊网http://www.edu.cnki.net,谨致谢忱!
    ①庞朴主编:《儒林》(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3-320页。
    ②刘体胜:《“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③李梅训:《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孔子研究》,2008年第1期。
    ①孔德立:《子思与思孟学派》,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②杜维明主编:《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①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如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这个词是不通的,不清楚的,就应摒弃不用”。见苏瑞隆:《简帛五行篇与思孟学派再议》,《儒家思孟学派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40-50页。
    ③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参见梁涛:《思孟学派考述》,《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①王蘧常:《诸子学派要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7年,第19页。
    ①可参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0-96页。郭沫若:《十批判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16-743页。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5页。陈连庆:《先秦儒家流派的演变及其有关问题》,《史学集刊》,1987年第3期。庞朴主编:《中国儒学》(第一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63-87页。颜炳罡:《“儒分为八”的再审视》,《儒林》(第一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153页。
    ②郭沫若:《十批判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16-743页。
    ③庞朴主编:《中国儒学》(第一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71页。
    ④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05-2206页。
    ①杜维明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座谈会》,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
    ②可参见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①罗新慧:《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齐鲁学刊》,2009年第4期。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③焦循:《孟子正义·离娄上》,《诸子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08页。
    ④姜广辉:《郭店楚简<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60页。
    ②郭沫若:《十批判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22页。
    ③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④参见颜炳罡:《“儒分为八”的再审视》,《儒林》(第一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153页。
    ①[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49-750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2页。
    ④[汉]刘向:《战国策书录》,见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这并不意味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就不值一提。恰恰相反,这种观点可能是最符合人性的一种观点。
    ②庞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及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庞朴文集》(第2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109页。
    ②梁涛:《思孟学派考述》,《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③[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76页。
    ④[唐]韩愈:《原道》,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5页。
    ⑤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94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肥:安徽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⑥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03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肥:安徽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37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肥:安徽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4页。
    ③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8-409页。
    ④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96-297页。
    ⑤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710页。
    ②梁涛:《思孟学派考述》,《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③章太炎:《子思孟轲五行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页。
    ④谭戒甫:《思孟五行考》,《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04-727页。
    ⑤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日]武内义雄著,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子思子考》(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06-131页。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4-422页。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11页。
    ②郭沂:《<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①转引自单演羲:《<庄子·天下篇>荟释》,西安:黎明日报社,1948年,第25页。
    ②程潮先生曾对此有过论述,但由于行文侧重点不同,对此过程的考察未能详尽。见程潮《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通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②[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76页。
    ③[宋]陈师道:《后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50页。
    ④[宋]苏轼:《庄子祠堂记》,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90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合肥:安徽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83页。
    ⑤[宋]林希逸:《庄子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53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道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728页。
    ⑦邵雍思想杂有道教思想,体现于其易学承受传统。邵雍受物理性命之学于李之才,而李之才图数之学源出道教传统。见《宋史·道学传》北京:中华书局,第12711-12714页。
    ①[宋]黎立武:《大学本旨》、《中庸指归》,见《丛书集成新编》第17册,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411、467页。
    ②[元]释念常编:《佛祖历代通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91页。
    ③清圣祖:《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0页。
    ①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75-476页。
    ③[清]刁包:《易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8页。
    ④[清]孙奇逢:《四书近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45页。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见《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95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45、450-451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②关于考证《大学》为伪书的作者及其观点,可参考刘建国《<大学>伪书辨正》中的相关梳理。载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3-227页。
    ③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④梁涛:《<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收入《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三章第一节。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2页。
    ①[清]崔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74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①姜广辉:《郭店楚简<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②见《孟子》之《离娄上》篇、《尽心下》篇。
    ③焦循:《孟子正义·离娄上》,诸子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08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73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③梁潄溟:《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5页。
    ①可参考庞朴:《思孟五行新考》《庞朴文集》(第2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202页。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1页。
    ①因马王堆帛书《五行》“经”文与郭店简《五行》内容基本相同,本文暂忽略其差异之处,而等同视之。
    ②顾颉刚:《五德始终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4页。
    ③相关文章见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3-362页。
    ⑤刘起釪:《(洪范)这篇统治大法的形成过程》,《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03-336页。徐复观:《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的研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第467页。
    ⑥[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第9册),万有文库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⑦《礼记·月令》成文年代有不同看法,笔者赞同杨宽先生的看法,即《礼记·月令》上承《七月》、《夏小正》,在战国晚期时成文。见杨宽《月令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3-510页。
    ①郭梨华:《竹简<五行>的“五行”研究》,《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260页。
    ②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子弹库战国木椁墓》,《文物》,1974年第7期。
    ③李学勤:《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59页。
    ②章太炎:《子思孟轲五行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页。
    ③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3-362页。
    ④谭戒甫:《思孟五行考》,《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04-727页。
    ⑤顾颉刚:《五德始终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4-616页。刘节:《<洪范>疏证》,《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8-402页。
    ⑥范文澜:《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0-648页。
    ⑦郭沫若:《十批判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16-743页。
    ⑧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3期。
    ①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①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③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畋游》,《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9页。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12卷),台北:史语所专刊之五十,1974年,第3519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287页。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50、61页。
    ②上引文献,《周礼》成书年代为历来争议颇多,《大戴礼记》成书于西汉,《论衡》为东汉著作。如考证历史事件、年代等问题,对所用资料的形成年代是首要关注之问题。但我们在此关注的是思想传统的影响,是以上引参差不齐的资料反而更利于证明我们的结论。
    ③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
    ①陈芳妹:《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92、193、299页。
    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陈德安:《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④拙作:《神性向人性的回归——商周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⑤杜维明:《论儒家的“体知”——德性之知的涵义》,《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353页。
    ⑥杜维明:《儒家“体知”传统的现代诠释》,《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364-376页。
    ⑦郭齐勇:《再论“五行”与“圣智”》,《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①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3-154页。
    ②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37页。
    ①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③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68页。
    ④陈来:《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思想·历史·学派: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0页。
    ①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②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6-187页。
    ①也有学者指出《五行》的主题是“德之行”,如郭齐勇《郭店楚简身心观发微》,《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8-209页。
    ②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8-242页。李存山:《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0-248页。
    ①李零校释为“精”,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今从《郭店楚墓竹简》。相关辨析参阅沈培《读郭店楚简劄记四则》,《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3-4页。
    ②李零校释为“圣,智礼乐之所由生也”,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此从庞朴校注,见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62页。
    ③[韩]金秉骏:《郭店楚简<五行>篇中的“圣”和“乐”》,《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8-22页。
    ⑤李泽厚:《试谈中国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第299-325页。
    ⑥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庞朴文集》(第三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 -241页。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35页。
    ②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页。
    ①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②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41-142页。
    ③梁涛:《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光明日报,2000年9月15日,收入《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五章第三节,第300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为“能‘差池其羽’”。此从魏启鹏校,其认为“‘能(?)沱其羽’,言鸣鸟之飞也。其毛羽短落殆尽,故云‘然后能至哀’,足见其内心之哀至深。”见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页。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97-104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39-40、42页。
    ②“舍夫五”,有学者认为是指五行和合,陈来认为是指舍去五官。此从陈来说。见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思想·历史·学派: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③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39-40页。
    ④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77页。
    ①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8-242页。
    ②李存山:《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40-248页。
    ③陈来:《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思想·历史·学派: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78页。
    ④陈丽桂:陈丽桂:《再论简帛<五行>经、说文之歧异》,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2008年国际简帛论坛会议论文,http://cccp.uchicago.edu/pages_zh/conf_papers_zh.shtml
    ⑤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45-49、63-64、67-68页。
    ①关于《礼运》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争论不一。自子游至西汉都有持说者。依先秦书籍特点,《礼运》篇很可能与子游有关,但并非一次定型的文献。其中言阴阳五行的论述,学者多认为后来参入者。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郑国大夫子大叔谈礼时言及的六气、五行、五味、五色、五声、六畜、五牲、九文、六采、五章、九歌、八风、七音、六律、四时等相关联的记载中看,遽定《礼运》中言阴阳五行的文字为后来加入,缺乏坚实的证据。退一步讲,即使文献本身有时代略晚之嫌,从中窥见原始五行与人之五行结合的思路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②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③陈来:《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思想·历史·学派: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78页。
    ④庞朴:《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97-104页。
    ⑤李存山:《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0-248页。
    ⑥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0-419页。
    ⑦黄俊杰:《孟子后学对身心关系的看法——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为中心》,《孟学思想史论》(第一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69-89页。
    ⑧[日]池田知久著、王启发译,《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44页。
    ②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0页。
    ③陈来:《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思想·历史·学派: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④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8页。
    ⑤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45页。
    ⑥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85页。
    ①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第58页。
    ①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②陈来:《荆门竹简<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9页。
    ③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④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⑤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⑥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⑦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8-28页。
    ②刘泽华:《洗耳斋文稿》,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1页。
    ③可参考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之《第二章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与《第三章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之出现及宗教之人文化——春秋时代》,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④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有关清儒戴震、焦循对孟子有关性善论的诠释,见李明辉《焦循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及其方法论问题》,《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69-110页。
    ②俞樾:《群经评议》,《续修四库全书》(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44页。
    ③牟宗三:《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第5-6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8页。
    ⑤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⑥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⑦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10页。
    ①欧阳桢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②郭沫若:《卜辞通纂·别录之一》,《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80页。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85页。
    ③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页。
    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8页。
    ①参见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10页。
    ③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20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页。欧阳桢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67页。
    ⑤墙盘断代有争议,见晁福林:《<墙盘>断代再议》,《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
    ⑥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50-54页。
    ②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收入《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第二章第一节。
    ①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102、103、123、124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9页。
    ②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
    ③葛瑞汉:《孟子人性理论的背景》,[美]江文思、[美]安乐哲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④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9-151页。
    ②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52页。
    ③[日]中嵨隆藏:《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小考》,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16-439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9页。
    ②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28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④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4页。
    ①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28页。
    ①交,求取。见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4页。故,指诗书礼乐。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②丁原明:《郭店儒简“性”、“情”说探微》,《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①有关“乐教”,可参考魏启鹏:《思孟五行说的再思考》,《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0-221页。
    ①欧阳桢人:《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②张茂泽:《<性自命出>篇心性论大不同于<中庸>说》,《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丁为祥:《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2年1期。梁韦弦:《<中庸>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论》,《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2期。
    ③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76-177页。
    ①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和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②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详见黄俊杰《<孟子·告子上>集释新诠》,《孟子思想史论》(卷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208-334页。
    ②牟宗三:《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牟宗三:《孟子演讲录》,《鹅湖月刊》,2004-2005年,第二十九卷十一期、三十卷第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期。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李明辉:《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③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美]江文思、[美]安乐哲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⑤牟宗三就是依孟子与告子辩论的顺序而展开其对孟子思想的演讲,见牟宗三《孟子讲演录》。梁涛:《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2001年第1辑,收入《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第六章第一节。
    ①牟宗三:《孟子讲演录》(第五讲),《鹅湖月刊》,2004年,第三十卷第四期。
    ②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65页。
    ③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过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5-634页。
    ②杨儒宾:《子思学派试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6-624页。
    ③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74页。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4-314页。
    ④[日]池田知久著,曹峰译:《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4-168页。王志平:《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丛考》,2001年长沙吴简与出土简帛国际会议论文。长沙,2001年8月
    ⑤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①[清]黄以周辑:《子思子》,续修四库全书(第932册),第99页。
    ②[日]武内义雄著,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子思子考》(中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24页。
    ③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④郭沂:《<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①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10页。
    ③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页。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的“知天命”》,《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④此处“学”字,李零补为“隐”,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第11页。池田知久补为“学”字,见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8页。从文意来看,补为“学”意思更胜。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4页。
    ②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③[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刚译:《古代中国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④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2页。
    ①此在朱熹对《中庸》的分析中可以体会到。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第二十一章中云:“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
    ①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收入《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八章第二节。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①杨伯峻:《试论孔子》,《东岳论丛》,1980年第2期。
    ②《战国策·齐策五》 裘先生之不同在最后简5与简14间是否有简8。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第12-17页。
    ①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上海馆蔵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第9页。
    ②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385页。此语不见于《论语》,但《孟子》中大量引用了古书之语,多已证实可信。加之孔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孟子不太可能仿造孔子之语,且在当时的时代,如此语确系孟子仿造,一定会遭到当时孔门后学的指责,但我们在文献中没有发现这样的指责,所以此语仍应作为孔子的话来对待。
    ③李景林:《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3期。
    ①“仁内义外”是当时思想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见《郭店楚墓竹简》中《语丛一》、《六德》、《五行》等篇。
    ①《孟子》之《梁惠王下》、《公孙丑下》、《万章上》等篇。
    ②《战国策·齐策二》之“韩齐为与国”条。
    ③《孟子·万章上》
    ①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
    ②《荀子·成相》篇也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录,其文云:“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此与《荀子·正论》所载荀子对禅让的态度完全相反,王晖先生认为《荀子·成相》篇“大概是荀子收集民间‘相’体的歌.谣俗词而成,非荀子本人所作。”见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笔者认为王晖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荀子的禅让观主要体现在《荀子·正论》篇中。
    ①参见廖名春《荀子“法后王”说考辨》,《管子学刊》,1995年第4期。
    ①湖北省荆门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②[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汇校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48页。
    ③[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88页。
    ④程元敏:《<礼记·中庸、坊记、缁衣>非出<子思子>考》,《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上册),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第1-47页。
    ⑤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15页。
    ⑥[唐]姚思嬚:《梁书·江淹任昉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5-80页。
    ②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8页。
    ⑤[清]陈澧:《东塾读书记》(杨志刚校点),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65-166页。
    ⑥张富海:《<缁衣>二则》,《古墓新知》,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06-109页。
    ⑦王锷:《戴圣生平和<礼记>的编选》,《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春之卷,第47-55页。
    ①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5-635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61-162页。程树德:《论语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2-195页。
    ②关于此句相关学人结论的介绍及分析,李锐先生曾有过梳解,在此不再罗列。见李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齐鲁学刊》,2008年第l期。
    ③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1-284页。
    ④此处释文中“改过举罪‘,采晁福林先生说,晁福林:《上博简<仲弓>疏证》,《孔子研究》,2005年第 2期。
    ⑤以上编联依原简序为17+11+13+18+27+15,此编联方案采用李锐先生说,释文同录。见李锐:《<仲弓>新编》,孔子2000网,2004年4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
    ⑥以上编联依原简序为15+6+23B+23A+24+25,此编联方案采用赵炳清先生说,释文同录。赵炳清:《上博简三<仲弓>的编联及讲释》,简帛研究网,20054、 10,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
    ①如《论语》中《雍也》、《先进》、《颜渊》、《子路》诸篇,以及《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孔丛子·刑论第四》之相关文献,俱为与政事相关之记载,新出土上博简(三)《仲弓》所记也为政事之内容。
    ②此句中“罹、究、人、所适”从刘钊释,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3-214页。上博简《从政》的释文,除非特别说明者,皆采用张光裕先生的释文。
    ②郭沂、李学勤、李零等先生曾有过详细的探讨。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大常> (诚之闻之)篇疏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李学勤:《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页。上博简《从政》的出土,更以直接的同时代的文献体例,佐证了《成之闻之》中“成之”与“闻之”不属一句。
    ①[清]刘淇:《助字辨略》,《续修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0页。
    ②欧阳桢人:《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胡治洪:《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①王力波:《郭店楚简<缁衣>校释》,东北师范大学2002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①虞万里:《竹简<缁衣>与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①“息”字从《郭店楚墓竹简》本,参见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第165-181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2-93页。
    ①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第一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171页。
    ②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00-106页。李明辉:《孟子王霸之辨重探》,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1998年,第243-268页。
    ③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④杨泽波:《孟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0页。
    ①高柏圆:《孟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孟子哲学与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①可参考: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可以参考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第五章《“井田论”研究》,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罗根泽:《孟子评传》,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86-87页。
    ①蒋年丰:《从思孟后学与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诠释论形气的角色与义涵》,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第369-392页。
    ①参见叶国良:《郭店儒家著作的学术谱系问题》,《中国哲学》第24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250页。
    ②“天徵大常”之“徵”学界多释为“降”,此从李学勤先生说。李学勤:《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陈来:《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中国哲学》(第21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①李学勤:《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
    ①李学勤:《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21页。
    ②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4-388页。
    ①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5-383页。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②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8页。李存山先生也有相似的认识,见李存山:《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3-277页。
    ③刘乐贤:《郭店楚简<六德>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4-388页。彭林:《<六德>柬释》,简帛研究网,2000年4月6日文,http://www.jianbo.org/Wssf/Penglin.htm彭林:《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简帛研究网,2000年11月23日文http://www.jianbo.org/Wssf/Penglin4-01.htm
    ④李存山:《“为父绝君”并非古代丧服之“通则”》,《经学今诠四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李存山:《再说“为父绝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李存山:《三说“为父绝君”--兼论人伦之道“造端乎夫妇”》,《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秦晖先生曾从社会变迁所涉及的权利问题的角度对对此有过较透彻的论析。秦晖:《“杨近墨远”与“为父绝君”:古儒的国——家观及其演变》,《人文杂志》,2006年第5期。
    ①彭林:《<六德>柬释》,简帛研究网,2000年4月6日文,http://www.jianbo.org/Wssf/Penglin.htm
    ①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5-383页。庞朴:《三重道德论》,《历史研究》,2000年5期。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李锐:《从“六位”到“三纲”》,《学术界》,2003年第4期。李存山:《三说“为父绝君”——兼论人伦之道“造端乎夫妇”》,《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陈寅恪诗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①钱穆:《程朱与孔孟》,《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第210页。
    ②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中州学刊》,1983年第4期。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①可参考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编第二章《唐中叶以来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上):汉章句之学及其衰落唐中叶春秋学研究的突破》,第82-102页。
    ①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陈寅恪诗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②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84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第86页。
    ①[唐]韩愈:《原道》,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5页。
    ②[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76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页。
    ④夏长朴:《论(中庸)兴起与宋代儒学发展的关系》http://rwxy. tsinghua. edu. cn/xi-suo/lsx/Learning/meeting2k5_jingxue/paper/xiachangpu.doc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49页。
    ②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64-108页。
    ③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96-297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5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5页。
    ①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10-230页。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②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1页。
    ④[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4-115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8-19页。
    ①周国兴:《狼孩的启示》,《化石》,1977年第4期。
    ②牟宗三:《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156页。
    ①刘述先:《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第352-353页。
    ②牟宗三:《孟子讲演录》(第三讲)《鹅湖月刊》2004年,第三0卷第二期。
    ③朱喜:《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9页。
    ①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②梁涛,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光明日报,2000年9月15日,收入《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五章第三节,300页。
    ③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6页。
    ④钱逊:《是谁误解了慎独》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Xszm/Qianxun2.htm钱逊:《再谈对慎独的误解》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Xszm/Qianxun3.htm梁涛:《也谈“是谁误解了慎独”》,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Xszm/Liangtao2.htm梁涛:《慎独与意气》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Xszm/Liangtao3.htm
    ①韩星:《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汉]郑玄.礼记注[M].(《汉魏古注十三经》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元]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
    [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9][清]焦循.孟子正义[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10]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汉]王充.论衡[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18][晋]王弼.老子注[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19][清]魏源.老子本义[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0][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1][宋]汪晫.子思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2][清]黄以周.子思子辑解[M].(《续修四库全书》第9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2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7][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2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9]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31]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2]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史语所专刊之五十,1974.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
    [5]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C].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6]何琳仪主编.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C].北京:中华书局,1998.
    [7]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1-12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
    [9]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陈伟.郭店竹书别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7]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日]武内义雄著,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3]单演羲.<庄子·天下篇)荟释[M].西安:黎明日报社,1948.
    [4]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
    [7]杨慧杰.天人关系论——中国文化一个基本特征的探讨[M].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
    [8]顾颉刚等.古史辨(1-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学生书局,1984.
    [13]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4]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5]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6]牟宗三.圆善论[M].台北:学生书局,1985.
    [17]刘述先.文化与哲学的探索[M].台北:学生书局,1986.
    [18]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王蘧常.诸子学派要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7.
    [20]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1]梁漱溟.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M].成都:巴蜀书社,1988.
    [22][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4]李明辉.儒家与康德[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25]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卷一)[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
    [26]刘起釪.古史续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7]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和现代诠释[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28]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
    [29]高专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0]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1]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2]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3]冯友兰.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4]高柏圆.孟子哲学与先秦思想[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35]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6][日]井上聪.先秦阴阳五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7]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8]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39]庞朴主编.中国儒学(第一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40]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8.
    [42]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3]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5]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7]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8]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0]刘信芳.简帛五行解诂[M].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0.
    [51]马积高.荀学源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2]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53]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20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4]中国哲学编辑部.中国哲学(第21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5]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书店,2001.
    [57]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上每人民出版社,2001.
    [58]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9]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2]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3]李明辉.孟子重探[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64]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65]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6]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6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8]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9]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70]李学勤.重写学术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1]丁四新.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2]艾兰、魏克彬原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学者的对话[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73]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1-5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4]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75]王力波.郭店楚简(缁衣>校释[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6]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7]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8]郭店楚简研究(国际)中心编.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论文专辑[C].香港:国际炎黄出版社,2003.
    [79]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0]李绍强.儒家学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1]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8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83]刘泽华.洗耳斋文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4]齐思和.中国史探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5]杨宽.杨宽古史论文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6]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8]赵世超.瓦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90]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1]韩星.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92]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论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3]黄怀信、李景明.儒家文献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94]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5]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96]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97]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98]牟宗三.孟子演讲录[J].香港:鹅湖月刊,第二十九卷十一期、三十卷第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期,2004-2005.
    [9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0]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
    [10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2]程潮.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3]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104][美]江文思、[美]安乐哲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5]梁涛、刘宝才.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先秦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6]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07]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二、三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08]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9]欧阳桢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10]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1][日]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2]庞朴主编.儒林(第二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13]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的综合考察[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4]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5]张红.郭店简<穷达以时>集释[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6]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17]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118]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9]崔海鹰.郭店儒简<成之闻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0]杜维明主编.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1]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2]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编.儒家思孟学派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