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5年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2-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建设,是边区农村建设的新探索和“亮点”。本文考察了边区模范村建设的缘由和发展状况,考察了边区第一个模范村——吴家枣园,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边区模范村建设的类型多样化,不光重视创建生产模范村,同样重视教育、卫生等模范村的创建,营造边区农村生活的新面貌;同时考察了边区模范村的建设特色:以政治启蒙为主导,提高边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竞赛为号召,推动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以组织变工为手段,凸显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优势,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突出劳动英雄的示范作用,以干群关系融洽为主导,发挥优秀村干部的领导作用,以树立新风尚为目标,改造落后的乡村社会风气;而模范村建设中累积的丰富经验,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 villages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volutionary Region became a highlight of Revolutionary Region villages'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inspecting the reason and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Region model villages'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first model village——Wu Jia Date Garden, this paper realizes tha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in typ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 villages in Revolutionary Region value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model villages, but also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model villages to create the new look of the rural life in Revolutionary Region; meanwhile, the paper inspects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villages in Revolutionary Region, that is, with political enlightenment as the main lead to raise the farmers' enthusiasm for production, with competition as the call to pus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tasks,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labors' integration as a means to underline the integration advantages in labor resources, with the labor models as examples to highlight the role labor heroes play, wit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dres and masses as a main lead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excellent village cadres, with the set of a new fashion as a goal to transform the rural social atmosphere; and the rich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model villages' construction offer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the current time.
引文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5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6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653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1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8-894页。
    [7]《开展吴满有运动的社论》,延安《解放日报》1943-1-11(1)。
    [8]《组织起来》,延安《解放日报》1943-12-2(1)。
    [9]《高岗同志在西北局招待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延安《解放日报》1943-12-11(1)。
    [10]陈德发响应吴满有号召,把安塞四区三乡变为模范乡》,延安《解放日报》1943-12-16(2)。
    [11]《志丹擬创造十一个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1-31(2)。
    [12]《安塞劳动英雄大会创造五十七个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2-22(2)。
    [13]《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1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1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7编《互助合作》,第199页。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17] 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室:《边区二流子的改造》1944年,第689页。
    [18]《毛泽东选集》第5卷,东北书店1948年5月版,第772页。
    [19]《延市开展十一运动》,延安《解放日报》1944-8-26(2)。
    [20]《安塞陈德发村计划推行十一运动》,延安《解放日报》1944-9-21(2)。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7页。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9页。
    [23]《吴满有和吴家枣园》,延安《解放日报》1944-1-1(2)。
    [24]《吴满有和吴家枣园》,延安《解放日报》1944-1-1(2)。
    [25]《吴满有和吴家枣园》,延安《解放日报》1944-1-1(2)。
    [27]《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绥德刘玉厚受奖,郝家桥被誉为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3-3-22(2)。
    [28]《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29]《张振才和模范的城壕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1-3(2)。
    [30]《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31]《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32]《张振才和模范的城壕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1-3(2)。
    [33]《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34]《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35]《张成仁和马坊掌》,延安《解放日报》1944-1-4(2)。
    [36]《安塞马家沟读报组成为团结全村的中心》,延安《解放日报》1944-5-15(2)。
    [37]《吴堡刘家沟区五六两乡发起读报竞赛》,延安《解放日报》1943-12-2(2)。
    [38]《淳耀白塬行政村三年消灭文盲的计划》,延安《解放日报》1944-8-20(2)。
    [39]《安塞真武洞妇女识字组提高了妇女的文化和生产》,延安《解放日报》1944-6-14(2)。
    [40]《新宁窦家湾教育办得好,男女老少都学习》,延安《解放日报》1944-7-15(2)。
    [41]《边区经济繁荣后的新气象,延市涌现大批卫生模范》,延安《解放日报》1944-7-1(2)。
    [42]《延县柳林区马布塔河发现清洁卫生模范》,延安《解放日报》1944-3-22(2)。
    [43]《从肮脏变清洁,杨家湾当选卫生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6-30(2)。
    [44]《从肮脏变清洁,杨家湾当选卫生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6-30(2)。
    [45]《新宁窦家湾家家讲卫生不害病》,延安《解放日报》1944-7-14(2)。
    [46]《绥德医生举行会谈开展乡村卫生工作》,延安《解放日报》1944-7-14(2)。
    [47]《“胜利部”卫生队建立驻区卫生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7-14(2)。
    [48]延安《解放日报》1943-1-10(2)。
    [49]注:引号内内容均为当时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报导标题,括号内内容为当时发表的时间。
    [50]《延县柳林区发现运盐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3-9-27(2)。
    [51]详见《运盐的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3-8-28(2)。
    [52]《延川赵家沟妇女加紧纺织增强自卫力量,一次收入超过全村全年负担两倍半》,延安《解放日报》1943-8-13(2)。
    [53]《定盐两市半年来纺妇增加六倍,女二流子相继转变参加生产》,延安《解放日报》1943-9-16(2)。
    [54]详见《吴旗劳动英雄梁顾荣积极创造纺织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8-27(2)。
    [55]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关于边区赈济难民的刍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集》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56]《安塞五区郝起云全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纺织》,延安《解放日报》1943-11-14(2)。
    [57]详见《模范区乡干部优良作风》,延安《解放日报》1945-1-9(2)。
    [5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5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6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
    [6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6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63]《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64]《高岗同志在西北局招待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延安《解放日报》1943-12-11(1)。
    [65]《张振才和模范的城壕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1-3(2)。
    [66]《延县柳林区马布塔河发现清洁卫生模范》,延安《解放日报》1944-3-22(2)。
    [67]转引自刘建华、汪新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及启示》,《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68]转引自刘建华、汪新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及启示》,《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69]《马家沟和陈德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
    [70]《延市卫生动员大会,组织一切力量扑灭疾病死亡》,延安《解放日报》1944-7-2(2)。
    [71]《淳耀白塬行政村三年消灭文盲的计划》,延安《解放日报》1944-8-20(2)。
    [7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0页。
    [73]《介绍陕甘宁边区组织集体劳动的经验》,延安《解放日报》1943-12-21(1)。
    [74]任弼时:《去年边区财政工作的估计与今年边区金融贸易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6页。
    [7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84页。
    [7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4页。
    [77]《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5页。
    [78]《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9页。
    [79]《固临南庄村荣膺卫生模范村》,延安《解放日报》1944-12-23(2)。
    [80]《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6页。
    [81]《延县沟门村奖励识字英雄》,延安《解放日报》1944-9-1(2)。
    [82]全国妇联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83]《安塞真武洞妇女识字组提高了妇女的文化和生产》,延安《解放日报》1944-6-14(2)。
    [84]《陕甘宁边区突飞猛进的女子教育》,《中国妇女》第1卷第1期,1939年12月。
    [85]《动员边区妇女来参加选举运动》,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6月21日。
    [86]《边区二流子的改造》,延安《解放日报》1944-5-1(2)。
    [87]转引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
    [88]《刘生海从二流子变成劳动模范》,延安《解放日报》1944-1-1(2)。
    [89]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13页。
    [90]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0页。
    [91]转引自张秀丽:《简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历史的地位》,《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26页。
    [9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3页。
    [93]《郝家桥村的抗属生活》,延安《解放日报》1944-3-6。
    [94]《吴满有同志为毛主席代耕》,延安《解放日报》1944-2-11。
    [95]《延市卫生动员大会,组织一切力量,扑灭疾病死亡》,延安《解放日报》1944-7-2(2)。
    [96]《延川召开卫生座谈会,每个医生选一个村镇作为推动卫生据点》,延安《解放日报》1944-8-25。
    [97]转引自王信芳、王志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义仓建设》,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6月第2期。
    [98]《劳动英雄杨朝臣号召全村开义田五十垧防荒》,延安《解放日报》1944-3-27。
    [99]转引自赵刚印:《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0]《本市枣园村衣食丰足,家家常有面肉吃》,延安《解放日报》1943-9-22。
    [10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102]《安塞模范乡陈德发——劳动英雄与支书乡长到各村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延安《解放日报》1944-3-31(2)。
    [103]《怎样进行乡村卫生工作》,延安《解放日报》,1944-6-1。
    [104]《延县柳林区区书王永德发展了北沟村的妇纺》,延安《解放日报》,1944-7-8(2)。
    [105]《模范区乡干部优良作风》,延安《解放日报》,1945-1-9(2)。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共9编)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57,第3辑
    [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第1辑
    [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第4辑
    [5]齐礼.陕甘宁边区实录[M],陕西:延安解放社,1939
    [6]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陕甘宁边区重要政策法令汇编[M],1949
    [7]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8]《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9]《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编(党系统内部发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1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991,(共14辑)
    [11]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文献卷上、文献卷下、回忆录卷)
    [12]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13册)
    [1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M],1994
    [15]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M],1994
    [16]《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课题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1]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陕西: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2]房成样,黄兆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4]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新民,李忠全,阎树声。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6]刘宪曾,刘端棻.陕甘宁边区教育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7]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8]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民主中国的模型: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政文明建设[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1]李顺民,赵阿利.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变迁[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16]陈国庆.走出中世纪的黄土地—20世纪初期的陕北农村[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上卷)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档案出版,1985
    [20]齐心,张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论文选编[M],陕西:三秦出版社,1988
    延安《新中华报》[N]
    延安《解放日报》[N]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M],陕西:西安出版社,2000
    刘成荣.延安市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榆林地区志[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神木县志编纂委员会.神木县志[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安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米脂县志编纂委员会.米脂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M],陕西: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延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府谷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富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延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长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边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横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横山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吴堡县志编纂委员会.吴堡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志丹县志编纂委员会.志丹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定边县志编纂委员会.定边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甘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甘泉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清涧县志编纂委员会.清涧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宜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宜川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子洲县志编纂委员会.子洲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共绥德县委史志编纂委员会.绥德县志[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1]刘建华,汪新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考古,2007,6
    [2]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1,3
    [3]黄正林.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J].抗日战争研究,2006,2
    [4]黄正林,文月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刘艳萍,杨延虎.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J].抗日战争研究,200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