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中原地区的乡村社会为研究范围,以金朝对中原乡村社会控制手段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史学研究方法。首先对金朝中原地区乡村的生产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了分析。随后通过金朝地方官吏与中原乡村社会控制、女真移民与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精英与中原乡村社会控制、儒家伦理和法律与中原乡村社会控制、宗教与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揭示了金朝控制中原乡村社会的各种手段和模式的作用及其弊端。阐明了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与中原王朝的天然联系,以及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The thesis is mainly on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Central Plains in Jin Dynasty. The research i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and absorbing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f our predecessors, and by the means of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udy.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is issue. In the hope of delineating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odels of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central plains in Jin Dynasty and Dynas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larifying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Jin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apply and development, along with disadvantages of the various controlling measures. The whole thesis is made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composed by six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and ways of the issu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present,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ample studying and enterprising empty about the subject, as well as many aspects are not touched on. The study on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ten focuses on the governments of Hans, but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political power is given less attention and not enough strong. In fact, J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Jurch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after they entering central plains and followed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Dynasties of central plains. I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our state.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ry area of central plains in Jin Dynasty.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during Jin Dynasty contained Hebei, Shandong, Henan, Shanxi, Shaanxi, Pecking, Tianjin, north Jiangsu and Anhui and east Gansu.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mountain area, hilly land and plains, so the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n Dynasty to certain extent. The climate showed the trend of cold and it create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creasing the instabilities of country society, so the villagers living in hardship lif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f central plains in Jin Dynasty was destructed by wars during early Jin Dynasty, had been restored and some development to the medium-term.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that the local officials and petty officials controls on country society in Jin Dynasty. The central plains in Jin Dynasty were traditional Hans’s agricultural area, so the country society had been formed into a pattern. The country organization in Jin Dynasty originated from which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developed. It showed complicated situation, most areas were made up of two ranks: Xiang and Li, but partly were three ranks: Xiang, Li and She, which not universal. The country organization in Jin Dynasty was the peripheral part of stat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the petty officials took an important part in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Actually, the petty officials assisted state-controlled villages by participating in villages’management, maintaining the rural order and rural public utilities. The local officials directly controlled the country society, so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directly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 They controlled the country society by means of education, encourag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aintaining the rural order, involving relief and so on. The local officials and petty officials both became the controllers of country society, and they needed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While local officials controlled village society required the assistance of petty officials, on the other hand, it needed local officials to stop when petty officials undermined social stabilit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Jurchen immigration and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central plains. Jin Dynasty extricated Liao and North Song after founding. The government controlled central plains by supporting agents after entering central plains, but the effect was not recognized by Jin rulers. Initially, a vast amount of families of Mengan and Mouke were moved to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antoned in the villages.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by cantonment. The south immigration of families of Mengan and Mouk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migrants themselves and rural community of central plains. In terms of the central plains villages, the instabilities were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involvement of new force. Speaking on immigrants, they entered new life area and this had an impact on them. Jin rulers had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brought by migrants through taking various measures. However, the measures did not work very well; the problems were not cancelled, either. On the contrary, ethnic contradiction was intensified, so it accelerated the destruction of Jin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the elites and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of central plai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ountry society, some people lived in the country, which possessed abundant resources and had influence in the rural community, we call them the elites. The elites in villages were the intermediary and bridge between state and villagers. Not only they could impel the will and spirit of the state to the villagers, but also can protect and reflect the interests and demands of villagers. They strengthened the state control of rural society by consulting decrees, maintaining the rural order, involving relief and public career. The rural elites could involve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mainly depended on their specificity: they were economically prosperous, culturally rich and able to directly face the rural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had drawbacks: as the rulers of feudal society, they maintained and controlled the country society, while showed that their exploitation of rural people.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Confucian ethics, laws and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In grass roots of Chinese an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Confucian ethics and laws had their natural basis and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so Confucian ethics and laws both were important means of rural controls and interchangeable. Confucian ethics were destroyed by war and turmoil in the beginning of Jin Dynasty, then recovered and developed. The government guided rural customs, thickened rural folk and educated villagers by Confucian ethic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tmosphere that the rulers needed. Laws stressed punishment function of killing and intimidating, eliminating traitors, punishing stubborn people, roping criminals, banning non-allowed, often were used to against criminal acts that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ruling class. There were customary law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Jin Dynasty, legal construction was received attention after the founding, legal system wa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was applied in the rural social control. Jin Dynasty maintained state rural social control by cracking down various crimes in the rural society. Because of intera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Confucian ethics and laws, they were interactive used in rural social control during Jin Dynasty.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religion and country social controls. Religion for social control was the behaviors of people into the orbit of religion. Jin Dynasty controlled the religion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injected religious ethics among the villagers, in order to control thought and then rural society. Jurchen had Shamanism and Buddhism before the founding of Jin Dynasty. The Jin government retained Central China’s original religion after entering central plains, and allowed moderat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which assisted controlling rural area. Jin rulers managed the religion and got the religious beliefs into the context of state control, in order to serve for them. Religion assisted controlling rural society by controlling thought of rural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rural social relief, and so on. Of course, religion had a dual nature, on the one hand it can be used to control villages, on the other hand also be used as a political tool against state ruling.
     The conclusion mainly states and summaries the elements of the thesis.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Jin Dynasty followed the control mode of the central plains villages of traditional Dynasties of central plains. The difference was a large amount of Jurchen families being im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central plains villages. From the point of the results from controlling central rural society, Jin Dynasty reached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rol, appeared the Golden Age situation during Shizong and Zhangzong. However, 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rural society was impacted by brutal rulers and war. Therefore, we got a conclusion as follows from Jin Dynasty controlled on country society of central plains. Jin Dynasty is not“conquest Dynasty”or“Nation on horseback”, but entirely“one China”Dynas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引文
1马新著:《两汉乡村社会史·绪论》,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页。
    2徐松巍:《80年代以来金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第103页。
    
    
    1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2 [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一二六《元德明传》附子《好问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版本下同)
    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2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页。(版本下同)
    1参见(美)E·A·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3页。
    2孙本文著:《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11页。
    3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页。
    4袁亚愚著:《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5同上书,第251~254页。
    1参见秦晖著:《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其《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2参见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69~64页。
    3参加[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和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社1995年版,第104~115页。
    4转引于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第144页。
    5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晏峰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参见秦晖著:《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其《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2肖桂云、张蓉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3具体论述参见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收入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457~486页。
    1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回顾,参看姚兆余:《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第89~103页。
    1 [金]赵秉文:《滏水集》卷一一《保大军节度使梁公墓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5页。(版本下同)
    2 [辽]李仲宣:《佑唐寺创建讲堂碑》,陈述辑校:《全辽文》卷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6页。(版本下同)
    3 [辽]赵遵仁:《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镌成四大部经记》,《全辽文》卷八,175页。
    4 [金]蔡松年:《水龙吟词序》,见《金文最》卷三七,第539页。
    5 [金]乐著:《商王河亶甲庙碑》,见《金文最》卷八三,第1211页。
    6 [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7 [宋]楼钥:《北行日录》,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8 [金]张献臣:《清丰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八十,第1170页。
    
    1 [金]王伋:《云锦亭记》,见《金文最》卷二五,第342页。
    2 [金]元好问:《内翰冯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89页。
    3 [金]许申:《重修释迦院碑》,见《金文最》卷六六,第962页。
    4 [金]唐处仁:《重修炳灵王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六,第1106页。
    5 [金]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38页。
    6 [金]李杰:《敕赐福胜院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88页。
    7《金史》卷一0七《张行信传》,第2363页。
    8《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9页,1049页。
    9《金史》卷一0八《胥鼎传》,第2375页。
    1 [金]张令臣:《保德州重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45页。
    2 [金]智楫:《藏山神庙记》,[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第161页。(版本下同)
    3 [金]王□□:《大金故中奉大夫武威郡开国侯段公墓表》,《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二,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12页。
    4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版本下同)
    5 [金]乔木:《赵城洪洞水利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一九,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20页。
    6 [金]孔天监:《藏书记》,见《金文最》卷二八,第385页。
    7 [金]张邦彦:《解州闻喜县重修宣圣庙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三,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20页。
    8 [金]张之纲:《绛州衙南门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80页。
    9《金史》卷一二二《吴僧哥传》,第2658页。
    10《金史》卷一0七《高汝砺传》,第2354页。
    11《金史》卷五0《食货志五》,第1122页。
    1 [金]赵秉文:《滏水集》卷一一《保大军节度使梁公墓铭》,第155页。
    2 [金]黄久约:《重修中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2页。
    3 [金]张师颜:《南迁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页。
    4 [宋]楼钥:《北行日录》,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5和希格:《论金代黄河之泛滥及其治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1页。
    6《金史》卷一0二《田琢传》,第2250页。
    7《金史》卷一0九《陈规传》,第2406页。
    8《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0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56页。
    2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56页。
    3《金史》卷九一《庞迪传》,第2013页。
    4《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5 [金]强造:《孔公渠水记》,见《金文最》卷二五,第354页。
     1[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燕宾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7页。
     1对于区种法的优劣,参阅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202页;王毓瑚:《区种十法》,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9—10页。
    1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2 [金]强造:《孔公渠水利记》,[清]张金吾编纂:见《金文最》卷二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3页。(版本下同)
    3《金史》卷九二《卢庸传》,第2041页。
    4《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5《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2页。
     1《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2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七《世宗圣明皇帝中》,第238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七《世宗圣明皇帝中》,第239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二一《章宗皇帝下》,第284页。
    4《金史》卷一二八《刘敏行传》,第2762页。
    5《金史》卷一0八《侯挚传》,第2386页。
    6《金史》卷三《太宗纪》,第53页。
    7 [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一0六炎兴下帙;《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七靖康中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780页;第503页。(版本下同)
    8 [宋]庄绰:《鸡肋编》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0三,炎兴下帙三,第756~757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五,炎兴下帙五五,第1118页。
    3 [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建炎四年十二月,第275页。
    4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之十四,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4832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一0六,炎兴下帙六引《赵子崧家传》,第780页。
    6《金史》卷二三《五行志》,第536页。
    7《金史》卷二七《河渠志》,第638页。
    8刘景文:《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第187页。
    9张博泉著:《金代经济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28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3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3 [金]赵秉文:《滏水集》卷一一《保大军节度使梁公墓铭》,第155页。
    4《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1页。
    5《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2页。
    6《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2页。
    1 [金]元好问:《中州集》第二,《新居》,第98页。
    2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学稼》,第268页。
    3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山家》,第187页。
    4《金史》卷九一《庞迪传》,第2015页。
    5 [金]强造:《孔公渠水记》,见《金文最》卷二五,第354页。
    6《金史》卷九二《卢庸传》,第2042页。
    7《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8《金史》卷二七《河渠志》,第672~673页。
    1 [金]王去非:《平阴县清凉院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13页。
    2《金史》卷一三《卫绍王纪纪》,第294页。
    3《金史》卷一四《宣宗纪》,第302页。
    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下)卷一九乙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50页。
    5[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456页。(版本下同)
    1 [元]刘因:《武强尉孙君墓志铭》,[清]吴汝綸纂:《深州风土记》卷一一《金石上》,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59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二三《东海郡侯下》,第310页。
    3《金史》卷一0七《高汝砺传》,第2356页。
    4《金史》卷一0八《侯挚传》,第2385页。
    5《金史》卷一0八《侯挚传》,第2376页。
    6《金史》卷一0八《胥鼎传》,第2387页。
    7《金史》卷一0七《张行信传》,第2366页。
     1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锋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1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2[唐]杜佑撰:《通典》卷三《食货志三·乡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3赵吕甫:《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乡”的职权地位》,《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19页。
    4张国纲:《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115页。
    5孔详星:《唐代的里正——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中国历史文物》,1979年第1期,第60页。
    6齐涛著:《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7王棣:《宋代两级乡里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1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9页。
    2参见刘再聪:《唐代“村”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72~180页。
    3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8页。
    4张国庆:《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77~88页。
    1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2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3朱瑞熙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4王增瑜:《宋代社会结构》,见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275页。
    5王棣:《宋代两级乡里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2页。
     1 [元]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卷二,《宋元方志从刊》(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24页。
    1 [金]朱来蒙:《京兆府提学所碑》,[清]陆增详《八瑰室金石补正》卷一二六,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55~74页。
    1王新英编:《金代石刻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100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1页。
    2[金]叚无疆:《独擔灵显王庙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一九,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25页。
    3[金]王璧:《灵岩院幢铭》,[清]杨笃撰:《代州金石志》卷六,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1册),(台湾)新文丰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79年版,第282页。(版本下同)
    4 [金]赵旧:《晋阳县汤王庙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56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28页。
    2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67页。
    3《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6页。
    4[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86页。
    5[清]郭元釬编:《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6[清]郭元釬编:《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3页。
    
    1《金史》卷一《太祖纪》,,第33页。
    2《金史》卷七五《卢享嗣传》,第1717页。
    3《金史》卷一二一《王维翰传》,第2647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4页。
    5《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2页。
    
    1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2何俊哲、张达昌、于国石著:《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版本下同)
    3赵光远:《试论金世宗对州县民户的通检推排》,《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97页。
    4刘浦江:《金代“通检推排”探微》,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7页。
    2《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7页。
    3《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7页。
    4《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7页。
    5《金史》卷一0七《高汝砺传》,第2357页。
    6《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41页。
    7 [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7页。
    8《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1页。
    1楼钥:《北行日录》,载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2《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1页。
    3《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48页。
    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69页。
    5[金]王寂:《瑞葵堂记》,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28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0页。
    2《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8页。
    3[金]张希孟:《太原应济侯感应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44页。
    4[金]叚无疆:《独擔灵显王庙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一九,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25页。
    1[金]无名氏:《蒙山祈雨记》,[清]李敬修:《费县志》卷一四下,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575页。
    2本文所说的地方官员,指得是州县级级别的官员,包括州县长官及其属官。他们是国家行政系统的一员,国家赋予他们一定的行政权力。因此,他们参与乡村社会控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履行职责的过程,是国家统治的需要。
    3关于教化的含义参见:朱克良:《“教化”含义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全红:《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王毓明:《古代教化思想与形式》,《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14页。
    2《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3[金]傅慎徽:《威县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1页。
    4《金史》卷七六《太宗诸子传》,第1742页。
    5[金]张玮等撰:《大金集礼》卷三六《宣圣庙·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9页。(版本下同)
    6[金]傅慎徽:《威县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1页。
    7兰婷:《金代教育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51页。
    8[金]赵秉文:《郏县文庙创建讲堂记》,见《金文最》卷二七,第372页。
    
    1《金史》卷八十《赤盏晖传》,第1807页。
    2[金]张亿:《创建文庙学校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4~935页。
    3[金]贾葵:《彰德府创建文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8页。
    4[金]刘光国:《大城县重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7页。
    5[金]姜国器:《章邱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一,第1046页。
    6[金]李咏:《新乡县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1000页。
    7[金]史中和:《曲沃县建庙学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1页。
    
    1[金]傅慎徽:《威县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2页。
    2[金]张邦彦:《万全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六六,第958~959页。
    3[金]郭长倩:《文登县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08页。
    4[金]董师中:《鸡泽县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42页。
    5[金]王堪:《清河县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92页。
    6[金]孔天监:《襄陵县创修庙学记》,见《金文最》卷二八,第384页。
    7[金]李纯甫:《栖霞县建学庙碑》,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185页。
    1[金]高怀贞:《保德州创建文庙记》,见《金文最》卷二四,第332页。
    2[金]张献臣:《清丰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八十,第1170页。
    3[金]张亿:《创建文庙学校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5页。
    4[金]党怀英:《棣州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十,第1032页。
    5[金]尹莘:《重修宣圣庙碑阴》,见《金文最》卷七一,第1048页。
    6[金]李仲略:《应州重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18页。
    7[金]许古:《叶县学记》,见《金文最》卷二七,第371页。
    8[金]王若虚:《行唐县重修学记》,见《金文最》卷二八,第394页
    9[金]孙镇:《澄城县令艾公遗爱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33页。
    1[金]王寂:《先君行状》,见《金文最》卷一一三,第1620页。
    2[金]毛麾:《潞州儒学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26页。
    3[金]王炎:《福山县令题名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6页。
    4[金]李纯甫:《栖霞县建庙学碑》,见《全辽金文》(下),第2623页。
    5[金]王珦:《曹公神道碑》,[民]贾恩绂撰:《定县志》卷二十《金石篇下》,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4册),第299页。
    6[金]郭长倩:《文登县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2008页。
    1《金史》卷三《太宗纪》,第56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0页。
    3《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0页。
    4[金]失名:《澄城县主簿赵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04页。
    5[金]靳玉:《滑州重修学记》,[民国]王蒲园撰:《滑县县志》卷六《金石》,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9册),第62页。
    1[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见《金文最》卷二一,第292页。
    2《金史》卷九一《庞迪传》,第2013页。
    3[金]强造:《孔公渠水利记》,见《金文最》卷一三,第353页。
    4《金史》卷九二《卢庸传》,第2041页。
    5《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6《金史》卷九十《马讽传》,第1997页。
    7《金史》卷九七《刘仲洙传》,第2154页。
    8《金史》卷九七《移剌益传》,第2160页。
    9《金史》卷一二八《孙德渊传》,第2766页。
    1《金史》卷一二八《刘敏行传》,第2762页。
    2《金史》卷一百《李复亨传》,第2217页。
    3[金]刘丙:《长子县令乌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5页。
    4[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7页。
    5《金史》一0五《任天宠传》,第2323页。
    1《金史》卷六八《冶诃传附孙蒲查》,第1600页。
    2《金史》卷七二《麻吉传附子沃侧传》,第1664页。
    3《金史》卷七六《永元传》,第1745页。
    4《金史》卷八三《张浩传》,第1862页。
    5《金史》卷九一《杨仲武传》,第2019页。
    6《金史》卷九七《张大节传》,第2146页。
    7[金]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二,第1341页。
    8[金]王珦:《曹公神道碑》,[民]贾恩绂撰:《定县志》卷二十《金石篇下》,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4册),第299页。
    9《金史》卷一二一《石抹元毅传》,第2643页。
    10《金史》卷一二八《蒲察郑留传》,第2768页
    11《金史》卷一二八《石抹元传》,第2769~2770页。
    12《金史》卷一二八《武都传》,第2772页。
    1 [金]佚名:《澄城县主簿赵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05页。
    2《金史》卷九五《董师中传》,第2113页。
    3《金史》卷九七《刘仲洙传》,第2154页。
    4《金史》卷九五《张万公传》,第2101页。
    5 [金]张万公:《武威郡侯段铎墓表》,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310页。
    6《金史》卷七九《张中彦传》,第1789页。
    7《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第1903页。
    8《金史》卷九七《裴满享传》,第2144页。
    9《金史》卷一二一《忠义传一·王维翰传》,第2647页。
    10《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杨伯仁传》,第2724页。
    11 [金]王山甫:《澄州县主簿李公去思碑》,见《金文最》卷七三,第1074页。
    12 [金]元好问:《朝列大夫同知河间府事张公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四,第1364页。
    13 [金]元好问:《太中大夫刘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6页。
    1 [宋]宇文懋昭:《金志》,见瞿林东主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2《金史》卷九六《黄久约传》,第2123页。
    3《金史》卷一二五《杨伯仁传》,第2724页。
    4 [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7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3页。
    6《金史》卷八九《梁肃传》,第1982页。
    7《金史》卷九十《马讽传》,第1997~1998页。
    8《金史》卷七八《刘仲诲传》,第1773页。
    1[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7页。
    2《金史》卷九六《黄久约传》,第2123页。
    3 [金]元好问:《御史张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七,第1414页。
    4《金史》卷一百《完颜伯嘉传》,第2208页。
    5 [金]元好问:《广威将军郭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一0四,第1511页。
    6《金史》卷一0五《张翰传》,第2322页。
    7《金史》卷一二八《循吏传·石抹元传》,第2770页
    8 [金]吕贞幹:《王元德墓志铭》,见王新英编:《金代石刻辑?罚秩嗣癯霭嫔?2009年版,第196页。
    1王日根:《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07页。
    2[金]胥堂:《五龙庙祈晴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二,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99页。
    3[金]吕贞幹:《王元德墓志铭》,见王新英编:《金代石刻辑?罚秩嗣癯霭嫔?2009年版,第196页。
    4陈学霖著:《金朝的旱灾、祈雨、与政治文化》,载《金宋史论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5[金]王蔚:《奉敕祭唐忠武王浑瑊记》,见《金文最》卷三五,第512页。
    1[金]史纯:《英济侯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87页。
    2[元]刘济:《重修范阳妙应侯庙记》,[民]余文凤撰:《范县县志》卷六《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7册),第14页。
    3[金]史纯:《英济侯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87页。
    4[金]张文中:《乐山庙王使君谢雨感应记》,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22页。
    5[金]张守愚《汾州昌宁公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21页。
    6[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8页。
    7[金]元好问:《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80页。
    8《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第2466页
    9[金]□安上:《淳化县重修岱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五,第1100页
    1周峰:《金代的蝗灾》,《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2期,第26页。
    2《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4~135页。
    3《金史》卷一二一《王维翰传》,第2647页。
    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83页。
    5《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0页。
    6《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9页。
    7《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36页。
    8《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6页。
    9《金史》卷八九《梁肃传》,第1982页。
    10[金]严坦:《和顺县令马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54页。
    1[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7页。
    2[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8页。
    3《金史》卷八二《移剌温传》,第1848页。
    4[金]柳伋:《河中府万泉县稷王庙祈雨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179页。
    5武玉环:《论金朝防灾救灾体制、对策与赈济措施》,载《辽金史论集》(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6《金史》卷一二八《傅慎微传》,第2763页。
    7《金史》卷九二《李上达传》,第2035页。
    1[金]元好问:《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见《金文最》卷三二,第450页。
    2《金史》卷九七《贺杨庭传》,第2152页。
    3《金史》卷九七《裴满亨传》,第2144页。
    4《金史》卷一二四《商衡传》,第2697页。
    5[金]元好问:《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君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394页。
    6[金]柳伋:《河中府万泉县稷王庙祈雨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178~1179页。
    7[金]元好问:《沁州刺史李君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49~1350页。
    8《金史》卷九七《刘仲洙传》,第2155页。
    9[金]王寂:《先君行状》,见《金文最》卷一一三,第1620页。
    10《金史》卷九七《移剌益传》,第2160页。
    11[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6~1497页。
    12《金史》卷一一0《赵秉文传》,第2426页。
    
    
    1[金]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九六,第1404页。
    2《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8页。
    1《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41页
    2[金]党怀英:《赠正奉大夫袭封衍圣公孔公墓表》,见《金文最》卷八九,第1298页。
    3[金]杨云翼:《言简卒理财疏》,见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4页。(版本下同)
    4[金]刘丙:《长子县令乌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4页。
    
    
    1[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见《金文最》卷二一,第292页。
    2[金]刘丙:《长子县令乌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4页。
    3[金]孙镇:《澄城县令艾公遗爱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33页。
    4[元]李庭:《金故朝请大夫同知裕州防御使事王君墓志铭》,《全元文》(第二册)卷五五,第162页。
    
    
    1《金史》卷八三《祁宰传》,第1874页。
    2[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中帙七十四,引范仲熊《北记》,第730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八,靖康中帙七十三,第726页。
    3[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绍兴二年四月庚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717页。(版本下同)
    4[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第126页。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绍兴三年九月己卯,第891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圣十年冬十月己亥,第855页。
    7[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1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页。
    2周峰:《略论完颜亮时期猛安谋克的南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第22~23页。
    3《金史》卷四四《兵制》,第993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三》,第185页。
    1[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64页。
    2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330页。
    3本表参照[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3~463页;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332页。韩茂莉著:《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4。绘制而成。
    
    
    1[日]外山军治著,李东源译:《金朝史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2[宋]宗泽:《宋宗忠简公集》卷一《乞回銮疏》,(台湾)中国文献出版社影印1965年版,第22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十《熙宗孝成皇帝二》,第152页。
    
    
    1刘浦江:《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第81页。
    2韩茂莉著:《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周峰:《略论完颜亮时期猛安谋克的南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23页。
    1《金史》卷一0七《高汝砺传》,第2355页。
    2刘浦江著:《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3《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3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2页。
    1《金史》卷四四《兵志》,第1003页。
    2[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8页。
    3《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0页。
    4《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第1308页。
    5《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43页。
    6《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7页。
    1[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页。
    2《金史》卷一六《宣宗纪下》,第360页。
    3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一卷)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4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元年二月丙寅,第58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一,炎兴下帙四一,第1027页。
    2《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一,炎兴下帙四一,第1027页。
    3《建炎系年以来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乙巳,第35页。
    4[元]脱脱撰:《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二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5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一,炎兴下帙八一,第1307页。
    6[金]黄久约:《重修中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1页。
    
    
    1[宋]宗泽:《宋宗忠简公集》卷一《乞回銮疏》,(台湾)中国文献出版社影印,第22页。
    2[金]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见《金文最》卷八六,第1264页。
    3《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11页。
    
    
    1《金史》一一《章宗纪三》,第261页。
    2《金史》卷九五《夹谷胡剌传》,第1924页。
    3《金史》卷八九《梁肃传》,第1985页。
    4《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59页。
    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9页。
    1《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9页
    2《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82页
    3陈述:《女真汉姓考》,见《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55~178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5《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8页。
    6《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8页。
    7[金]王人传:《金敦武谈公能吏碑》,[清]孙葆田等撰:《山东通志》卷一百五十《艺文志十》,见《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12册),第9259页。
    8 [金]綦英裔:《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八瑰室金石补正》卷一二七,见《辽金元文献全编》(一),第87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3年。
    2《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第2037页。
    1《金史》卷八六《李石传》,第1914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6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第1754页。
    4《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4~195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0页。
    7《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5页。
    8《金史》卷七十《宗宪传》,第1617页。
    1《金史》卷一0四《移剌福僧传》,第2296页
    2[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六,第1356页。
    3[金]元好问:《顺安县令赵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九六,第1396页。
    4[金]元好问:《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402页。
    5[金]王珦:《曹公神道碑》,[民]贾恩绂撰:《定县志》卷二十《金石篇下》,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4册),第299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6页。
    7《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7页。
    1《金史》卷一0九《陈规传》,第2406页。
    2《金史》卷九十《张九思传》,第2004页。
    3 [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339页。
    4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77页。
    5《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0,炎兴下帙一三0,引《两府劄子》,第1653页。
    6《金史》卷八十《完颜阿离补传附子方传》,第1812页。
    7《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第1952页。
    1《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七《世宗圣明皇帝中》,第240页。
    2《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5页。
    3《金史》卷九二《徒单克宁传》,第2052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8页。
    5[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第92页。
    6[宋]陈亮著,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卷二《中兴五论》之一“中兴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
    
    1《金史》卷八三《纳合椿年传》,第1873页。
    2《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第2173~2174页。
    3《金史》卷七十《完颜思敬传》,第1626页。
    4《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第1951页。
    
    1《金史》卷四《熙宗纪》,第83页。
    2《金史》卷八九《移剌子敬传》,第1989页。
    3《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4《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3页。
    5《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0页。
    6《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28页。
    7《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69页。
    8《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83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1045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7页。
    3[金]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二,第1342页。
    
    
    1《金史》卷一0七《高汝砺传》,第2354页。
    2何俊哲、张达昌、于国石著:《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
    1大定二十年,三月“辛巳,以平章政事徒单克宁为尚书右丞相”;十一月,“癸酉,以御史大夫襄为尚书右丞。”见[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七《世宗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页,第176页。
    2《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8页。
    3《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8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4页。
    5《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第1987页。
    6[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页。
    
    1《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4页。
    2《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5页。
    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8页。
    4《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56页。
    5《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7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7页。
    7《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0页。
    8《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4页。
    9《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0~161页。
    
    
    1《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79页。
    2《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6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金虏图经》,第1754页。
    4《金史》卷四四《兵志》,第995页。
    5《金史》卷七十《思敬传》,第1626页。
    6《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4页。
    7[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页。
    
    
    1《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金虏图经》,第1754页。
    2《金史》卷七十《思敬传》,第1626页
    1[金]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二,第1344页。
    1[日]檀上宽:《战后日本的中国史争论·明清乡绅论》,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第453~483页。
    2参见森正夫:《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第9页。
    3见上述檀上宽之论文。
    4[美]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4页。
    5[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3页。
    6Tung-tsu Ch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pp.169-172
    1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2费孝通著:《论绅士》,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吴晗著:《论绅权》,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4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3页。
    5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2页。
    6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页。
    1刁培俊:《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第91~96页。
    
    
    1《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94页。
    2《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96页。
    
    
    1《金史》卷五五《百官一》,第1228~1229页。
    2[金]王寂:《瑞葵堂记》,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28页。
    3[金]王藏器:《济源县创建石桥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57页。
    4[金]郭邦基:《重修惠民泉记》,见《金文最》卷二七,第377页。
    1[金]强造:《孔公渠水利记》,见《金文最》卷二五,第353页。
    2[金]杨丹:《襄垣县修城记》,见《金文最》卷二五,第344页。
    3[元]王磐:《张氏先德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版本下同)
    4[元]王磐:《綦公元帅先茔之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265页。
    5《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43页。
    6[金]佚名:《澄城县主簿赵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六九,第1004页。
    
    1《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7页。
    2《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4~1125页。
    3《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5页。
    4《金史》卷四八《食货志三》,第1083页。
    5《金史》卷四八《食货志三》,第1086页。
    1 [金]郭公挚:《大金潞州黎城县重修利远桥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270页。
    2[金]张鎡:《金许州临颖县创建石桥记》,[民]潘龙光撰:《西华县续修志》卷一一,载《石刻史料新编》(第
    3辑第28册),第287页。
    
    1[金]张元诘:《开广济民渠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7页。
    2[金]张元诘:《开广济民渠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7页。
    3[金]元好问:《创开滹水渠堰记》,见《金文最》卷三一,第433~434页。
    1[金]李纶:《创修泉池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95页。
    2《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7页。
    3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第98页
    4[金]黄久约:《涿州重修文宣王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59页。
    5[金]王师孟:《张子行墓志》,见刘海文主编:《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版本下同)
    6[金]王去非:《故潞州隐德君子王公墓志铭》,见《全辽金文》(中),第1134页。
    1《金史》卷一二七《王去非传》,第2749页。
    2《金史》卷一二七《赵质传》,第2749页。
    3[金]元好问:《曹征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445页。
    4[金]元好问:《金史》卷一二六《麻九畴传》,第2740页。
    5[金]元好问:《商平叔墓铭》,见《金文最》卷九七,第1418页。
    6[金]元好问:《阳曲令周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9页。
    7[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6页。
    8[金]元好问:《奉直赵君墓碣铭》,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31页。
    9《元史》卷一四七《史天倪传》,第3478页。
    1[金]刘祁:《归潜志》卷五《张翰林邦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页。
    2《金史》卷一0四《高霖传》,第2289页。
    3[金]元好问:《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九,第1437页。
    4《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2页。
    5[金]刘丙:《长子县令乌公德政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4页。
    6《金史》四六《食货志一》,第1028页。
    7刘浦江:《论金代的物力和物力钱》,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1[金]张□:《单州乌延太守去思碑》,见《金文最》卷八十,第1168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3页。
    3刘浦江:《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4[金]元好问:《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二,第1344页。
    5[金]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见《金文最》卷一0九,第1569页。
    6[金]元好问:《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访使杨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九,第1439页。
    7[金]刑孝:《霍习墓志》,[民]牛诚撰:《定襄金石考》卷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921页。
    8[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七《迂斋先生周驰》,第350页。
    9[金]元好问:《藏云先生袁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一0七,第1551页。
    1[金]王师孟:《张子行墓志》,见刘海文主编:《宣化出土古代墓志》,第59页。
    2[金]元好问:《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6页。
    3[金]王寂:《拙轩集》卷六《姚君哀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4[金]党怀英:《醇德先生墓表》,见《金文最》卷八九,第1299页。
    5[金]王去非:《故潞州隐德君子王公墓志铭》,见《全辽金文》(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4页。
    6[金]元好问:《冠氏赵侯先茔碑》,见《金文最》卷一0六,第1534页。
    7[金]刘涛:《程明远墓志》,[民]罗振玉撰:《山右冢墓遗文》卷下,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628页。
    8[金]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见《金文最》卷一0五,第1519页。
    1[元]胡祗遹:《张彦名世德碑铭》,《全元文》(第五册)卷一五五,第396页。
    2宋卿:《论金朝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济措施》,载《辽金史论从——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3《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61页。
    4武玉环:《论金朝防灾救灾体制、对策与赈济措施》,载《辽金史论集》(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5宋卿:《论金朝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济措施》,载《辽金史论从——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1 [金]王寂:《拙轩集》卷六《先君行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页。
    2 [金]郝长卿:《梁公画像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30页。
    3 [金]元好问:《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同修国史上护军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实封一百户赵公墓志铭》,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53页。
    4 [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6—1497页。
    5 [金]赵知章:《齐建善碑》,[清]张豫垲撰:《保定府志》卷四六《艺文录》,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3册),第249页。
    6[金]元好问:《千户赵侯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五,第1523页。
    1[金]元好问:《中州集》卷十《醉轩姚先生孝锡》,第506页。
    2[金]裴国器:《段矩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二,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16页。
    3[元]程钜夫:《刘鼎墓碑》,[清]曹楙坚撰:《章丘县志》卷一四《金石录》,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40页。
    4[金]元好问:《寄庵先生墓碑》,见《金文最》卷九三,第1360页。
    5[金]元好问:《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见《金文最》卷一00,第1448页。
    6[金]元好问:《张遵古墓碣铭》,见《金文最》卷一00,第1458页。
    1[金]王定国:《南怀州河内县北村创修汤王庙记》,[清]陆增详撰:《八瑰室金石补正》卷一二三,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7页。
    2《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15页。
    3[清]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卷二八《大定中乱民独多》,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1页。
    4《金史》卷一一七,传“赞”,第2568页。
    1[金]元好问:《临海弋公阡表》,见《金文最》卷一00,第1452页。
    2[元]程钜夫:《刘鼎墓碑》,[清]曹楙坚撰:《章丘县志》卷一四《金石录》,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40页。
    3[金]孟铸:《大金故聂公碑》,见《全辽金文》(中),第1609页。
    4[金]朱松年:《张诚墓志铭》,清]冯云鹓撰:《济南金石志》卷三,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13册))第9877页。
    5[金]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见《金文最》卷八六,第1265页。
    1[元]李治:《故知中山府事王公神道碑铭》,《全元文》(第二册)卷四八,第29页。
    2[元]王磐:《蔡国公神道碑》,《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267页。
    3[元]王磐:《元中书省右丞谥忠毅郑公神道碑》,《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279页。
    4[元]王磐:《赵国公忠献神道碑》,《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386页。
    5[元]李谦:《都元帅刘恩先茔碑铭》,《全元文》(第九册)卷二八八,第110页。
    6[金]高褒:《宁曲社重修食水碑》,见《金文最》卷八二,第1192页。
    1[金]元好问:《阳曲令周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9页。
    2[金]元好问:《临海弋公阡表》,见《金文最》卷一00,第1452页。
    3[金]王去非:《故潞州隐德君子王公墓志铭》,见《全辽金文》(中),第1134页。
    4[金]李灝:《王宏墓碑》,[清]曹楙坚撰:《章丘县志》卷一四《金石录》,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36页。
    5[金]徐景扬:《李公墓碑》, [清]杨笃撰:《蔚州志》卷九《金石上》,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931页。
    6[金]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84页。
    7[元]徐世隆:《张元帅墓志铭》,《全元文》(第二册)卷六六,第397页。
    8[元]徐天麟:《王世先德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三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409页。
    
    1[金]元好问:《临海弋公阡表》,见《金文最》卷一00,第1452页。
    2[金]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见《金文最》卷八九,第1299页。
    3[金]聂柔中:《显武将军张公墓表铭》,见《金文最》卷八七,第1268页。
    4[金]赵沨:《王榆山先生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十,第1306页。
    5[元]王磐:《张氏先德碑》,《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262页。
    1[金]刑孝:《霍习墓志》,[民]牛诚撰:《定襄金石考》卷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921页。
    2[金]元好问:《大中大夫刘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5页。
    3[金]元好问:《阳曲令周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9页。
    4[金]元好问:《信武曹君阡表》,见《金文最》卷一0五,第1518页。
    1[金]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见《金文最》卷八九,第1299页。
    2《金史》卷一二六《麻九畴传》,第2740页。
    3[金]元好问:《阳曲令周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9页。
    4[金]王去非:《故潞州隐德君子王公墓志铭》,见《全辽金文》(中),第1134页。
    5[金]李灝:《王宏墓碑》,[清]曹楙坚撰:《章丘县志》卷一四《金石录》,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36页。
    6[金]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84页。
    7[元]徐世隆:《张元帅墓志铭》,《全元文》(第二册)卷六六,第397页。
    8[金]聂柔中:《显武将军张公墓表铭》,见《金文最》卷八七,第1268页。
    9[金]赵沨:《王榆山先生墓表》,见《金文最》卷九十,第1306页。
    10[金]刑孝:《霍习墓志》,[民]牛诚撰:《定襄金石考》卷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921页。
    1[金]黄久约:《涿州重修文宣王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59页。
    2[金]党怀英:《棣州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十,第1032页。
    3[金]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38页。
    4[金]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见《金文最》卷一0九,第1569页。
    5[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七《迂斋先生周驰》,第350页。
    6[元]段成己:《绛阳军节度使靳公神道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六,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04页。
    7[元]王磐:《綦公元帅先茔之碑》,《全元文》(第二册)卷六二,第265页。
    8[元]胡祗遹:《大元故元帅左都监曲周县令杜公神道碑铭》,《全元文》(第五册)卷一五六,第419页。
    9[金]元好问:《中州集》卷十《醉轩姚先生孝锡》,第506页。
    10[元]胡祗遹:《刑洺路都总管府从事解君墓碣碑》,《全元文》(第五册)卷一五八,第453页。
    
    
    1《金史》卷三《太宗纪》,第57页。
    2[金]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见《金文最》卷八六,第1265页。
    3《金史》卷一二九《李通传》,第2785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26页。
    1《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48页。
    2《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69页。
    3[金]孟铸:《大金故聂公碑》,见《全辽金文》(中),第1609页。
    4[元]张伯淳:《张泽神道碑》,[清]曹楙坚撰:《章丘县志》卷一四《金石录》,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438~439页。
    5[元]段成己:《绛阳军节度使靳公神道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六,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04页。
    6[元]胡祗遹:《同知石州事高公神道碑》,《全元文》(第五册)《全元文》卷一五六,第422页。
    7《元史》卷一四一《张柔传》,第3471页。
    8《金史》卷一0三《完颜霆传》,第2270页
    9《元史》卷一五一《王善传》,第3572页。
    1 [元]姚遂:《金故昭勇大将军行都统万户事荣公神道碑》,《全元文》(第九册),第688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3[金]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八九,第1292页。
    1[金]元好问:《大中大夫刘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九八,第1426页。
    2《金史》卷一二五《杨伯仁传》,第2724页。
    3[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二《金故朝请大夫泌阳县令赵公神道碑铭并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二,第121页。
    4《金史》卷一0二《完颜弼传》,第2255页。
    5[金]王山甫:《澄州县主簿李公去思碑》,见《金文最》卷七三,第1074页。
    6[金]元好问:《辅国上将军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铭》,见《金文最》卷一0三,第1497页。
    7《金史》卷一二五《王竞传》,第2722页。
    1[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页。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夏四月庚申,第77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六,靖康中帙一一,引《靖康遗录》,第271页。
    4[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北狄俘虏之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2~453页。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建炎四年十二月辛未,第579页。
    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0三,炎行下帙三,第756~757页。
    7 [金]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八六,第1255页。
    8[金]黄久约:《重修中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二,第1061页。
    9《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一,炎兴下帙八一,第1307页。
    10《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203页。
    11《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17页。
    
    1《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第2311页。
    2《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第2311页。
    3《金史》卷四《熙宗纪》,第77页。
    4《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附子《孔拯传》,第2311页。
    5《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2页。
    6《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附子《孔拯传》,第2312页。
    7《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附孙《孔元措传》,第2312页。
    8《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附孙《孔元措传》,第2312页。
    1《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4页。
    2《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89页。
    3《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5页。
    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1页。
    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96页~297页;程方平著《辽金元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0~31页;黄凤歧《论金朝的教育与科举》,《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第68页。
    6张帆:《金代地方官学略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第87页。
    7张鸣歧《金元之际的庙学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第41~45页;范寿琨《论金代的孔庙建置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第90页。
    1[金]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15页。
    2[金]高怀贞:《保德州创建文庙记》,见《金文最》卷二四,第332页。
    3[金]史中和:《曲沃县建庙学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1页。
    4[金]路伯达:《冀州节度使王公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五,第1096页。
    5[金]姜国器:《章邱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一,第1046~1047页。
    6[金]张亿:《创建文庙学校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4页。
    7《金史》卷一0五《孔璠传》,第2311页
    8[金]傅慎徽:《威县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2页。
    9《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八《世宗圣明皇帝下》,第248页。
    10《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1页。
    11《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4页。
    12《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34页。
    13见《金文最》卷一《兴学赋》,第1页。
    1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二》,第267页。
    15[金]王若虚:《行唐县重修学记》,见《金文最》卷二八,第394页。
    1[元]宋渤:《李庄重修宣圣庙记》,[清]杨笃纂:《潞城县志》卷一三《金石下》,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981页
    2Taojing-sheng,Public School in the Chin Dynaty,见China under Jurchen Rule,tailed by Hoyt Cleveland Tilman and Stephen H.Wes Cstate Unieekstity of New York Press in 1995,第58页。转自胡务《元代庙学——无法割舍的儒学教育链》,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页。
    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炎兴下帙一四四,引《金虏图经》,第1753页。
    4《金史》卷八四《耨盌温敦思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3页。
    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203—204页。
    6《金史》卷二八《礼志一》,第694页。
    7《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85页。
    8宋德金:《正统观与金朝文化》,载《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金]赵秉文:《蜀汉正名论》,见《金文最》卷五九,第845页。
    2]金]赵秉文:《上章宗尊号表》,见《金文最》卷一三,第164页。
    3[元]杨奂:《正统八例总序》,见《全辽金文》(下),第2789页。
    4[金]段子卿:《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迦藏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547页。[5[金]杨伯仁:《重修东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三,第1067~1068页。
    6[金]乔逢辰:《重立泰宁宫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82页。
    7[金]赵大钧:《滕县染山重修伏羲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88页。
    8[金]□安上:《淳化县重修岱岳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五,第1100页。
    9[金]杨庭秀:《西岳灏灵门碑》卷七八,第1136页。
    1[金]胡砺:《磁州武安县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6页。
    2[金]毛麾:《潞州儒学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25页。
    3[金]赵沨:《太原府学文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六,第1107页。
    4[金]党怀英:《曲阜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十,第1025页。
    5[金]张亿:《创建文庙学校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35页。
    6[金]史中和:《曲沃县建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01页。
    7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8[金]张邦彦:《万全县重修宣圣庙碑》,见《金文最》卷六六,第958页。
    1[金]赵秉文:《郏县文庙创建讲堂记》,见《金文最》卷二七,第372页。
    2[金]王堪:《清河县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91页。
    3[金]王宗儒:《解州闻喜县重修宣圣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871页。
    4[金]董师中:《鸡泽县重修庙学碑》,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43页。
    5[金]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八,第1139页。
    6[金]左容:《夏邑县重修儒学碑》,见《金文最》卷七五,第1095—1096页。
    7[金]孔天监:《襄陵县创修庙学记》,见《金文最》卷二八,第384页。
    8[金]段成己:《中议大夫中京副留守陈规墓表》,见《金文最》卷109,第1566页。
    1宋德金:《辽金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第86页。。
    2李建勋:《论金源文化》,载《辽金史论集》(第九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3《金史》卷七《世宗纪二》,第164页。
    4《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1页。
    5参见《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第1136页—1137页。
    6《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7页。
    1《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0~221页。
    2《大金国志校证》卷三五《杂色仪制》,第502页。
    3《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0页。
    4《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1页。
    5《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4页。
    6《金史》卷一0五《程宷传》,第2308页。
    7《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三,炎兴下帙一百二三,第1674页。
    8《金史》卷八八《纥石烈良弼传》,第1951页。
    9《金史》卷一0六《刘炳传》,第2337~2338页。
    1刘辉:《金代儒学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54页。
    2《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56页。
    3[金]毛麾:《解州平陆县张氏义居门闾碑》,见《全辽金文》(中),第1680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三五《杂色仪制》,第502页。
    5《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20页
    1《金史》卷一三0《雷妇师氏传》,第2798页。
    2《金史》卷一三0《康住住传》,第2799页。
    3《金史》卷一三0《李文妻传》,第2799页。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5《张时墓幢》,[清]牛增修撰:《定襄金石考》卷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918页。
    6 [金]鹿汝弼:《成氏葬祖先坟茔碑》,见《金文最》卷八六,第1265页。
    
    
    1 [金]郭俣:《硖山福严院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三,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29页。
    2 [金]王炎:《福山县令题名记》,见《金文最》卷二二,第306页。
    1[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卷二二《四至邻国地理远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页。
    2《金史》卷一《世纪》,第3页。
    3《金史》卷一《世纪》第15页。
    4《金史》卷七十《撒改传》,第1614页。
    5《金史》卷三《太宗纪》,第47页。
    
    1《金史》卷七十《宗宪传》,第1615页。
    2《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3《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5《金史》卷八九《移剌慥传》,第1987页。
    1《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2《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3《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6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8页。
    5《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1页。
    6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五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33页。
    7《金史》卷七三《完颜守贞传》,第1689页。
    8《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1页。
    1《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2页。
    2《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2页。
    3《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2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2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2页
    6《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3页。
    7《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8页。
    8《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4页
    9《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4页
    10《元史》卷七《世祖纪四》,第128页。
    1《金史》卷一二六《元好问传》,第2742页。
    2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五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页;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页。
    3《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5页。
    4《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8页。
    5《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57页~158页。
    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7《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3页。
    8《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315页。
    1《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39页。
    2《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59页。
    3《金史》卷一五《宣宗纪中》,第368页。
    4《金史》卷一七《哀宗纪上》,第374页。
    5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政宣上帙一八,引《神麓记》。
    6《金史》卷二《太祖纪》,第22页。
    7《金史》卷四七《刑志》,第1014页。
    8《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第174页。
    9《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98页。
    
    
    1《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11页。
    2《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7页。
    3《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1页。
    4《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48页。
    5《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59页。
    6《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4页。
    
    
    1《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4页。
    2《金史》卷一一《章宗纪三》,第253~254页。
    3《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96页。
    4《大金国志校证》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第173页。
    1[金]元好问:《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79页
    2[金]刘瑾:《刘中德墓志》,《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第65页。
    3[金]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八八,第1292页
    4[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白神官》,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页。
    5[金]王寂:《先君行状》,见《金文最》卷一一三,第1620页。
    6《大金国志校证》卷一四《海陵炀王中》,第195页。
    7《金史》卷七三《宗望附子文传》,第1712页。
    1[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李茂相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8页。
    2《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30页。
    3《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0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83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20页。
    6《金史》卷九《章宗纪上》,第211页。
    7《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2页。
    8《金史》卷六《世宗纪上》,第147页。
    
    
    1《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56页。
    2《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8页。
    3《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上》,第204页。
    4《金史》卷八五《完颜永功传》,第1900页。
    5《金史》卷七六《完颜永元传》,第1744页
    1[金]王宗儒:《解州闻喜县重修宣圣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871页。
    2《金史》卷六《海陵王纪》,第94页。
    3《金史》卷七《世宗纪上》,第144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7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5页。
    6《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38页。
    7《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第1148页。
    8《金史》卷一0二《完颜弼传》,第2255—2256页。
    9[金]张建:《高陵县令张公去思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79页
    1付百臣:《金代法制研究》,见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页。
    2《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4页。
    3参见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6页。
    4付百臣:《金代法制研究》,见张博泉等著:《金史论稿》(第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46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9页。
    6《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97页。
    7《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59页。
    1《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9页。
    2《金史》卷一0五《任天宠传》,第2323页。
    3[金]张建:《高陵县令张公去思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79页。
    4《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7页。
    5《金史》卷四五《刑志》,第1018页。
    6参见叶潜昭著:《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3页。
    7史广全著:《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1[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上),《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207页。
    2《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06页。
    3《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9页。
    4《金史》卷八《世宗纪下》,第192页。
    5《金史》卷九三《章宗诸子传》,第2059页。
    6《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六《浮图》,第517页。
    7《金史》卷三《太宗纪》,第61页。
    1《金史》卷五《海陵王纪》,第107页。
    2《金史》卷八三《张通古传》,第1861页。
    3《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3页。
    4《金史》卷十《章宗纪二》,第234页。
    5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社会影响》,《佛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234页。
    6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页。
    7[元]王鹗:《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陈垣编:《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845页。(版本下同)
    8[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见《金文最》卷九一,第1327~1328页
    9[明]宋濂:《书刘真人事》,《道家金石略》,第835页。
    1[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二,第72页。
    2[金]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先迹记》,《道家金石略》,第460页。
    3[元]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道藏》(第19册),上海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518页。(版本下同)
    4《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213页。
    5《金史》卷九《章宗纪一》,第217页。
    6[美]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1《金史》卷三四《礼七》,第810页。
    2[金]田肇:《凫山人祖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七,第1128页
    3[金]孙修:《澄城县改修唐朝郑国公庙记》,[清]陆耀适撰:《金石续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804页。
    4[金]孙镇:《斛律光墓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178页。
    1白文固:《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和僧道官政策探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9页。
    2 [金]赵时稳:《慈云院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67页。
    3《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六《道教》,第519页。
    4《大清宫前提点大师郑公预志》,[清]黄本骥撰:《古志石华》卷三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第751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5页。
    2[金]比丘妙湛:《元融和尚塔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64页。
    3 [金]元好问:《通玄大师李君墓碑》,见《金文最》卷一0七,第1549页
    4刘浦江:《辽金的佛教政策及社会影响》,《佛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236页。
    5《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34页。
    6《金史》卷一0六《张暐传》,第2328~2329页。
    7《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第1234页。
    1[日本]桂华淳详刘建译:《金朝的寺观名额发卖与乡村社会》,《世界宗教资料》,1992年第1期,第43页。
    2[金]关昭素:《重修陕州硖石县大通寺碑记》,[民]韩嘉会撰:《陕县志》卷二一,《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9册),第521页。
    3《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4~1125页。
    4[金]王若虚:《清虚大师侯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九一,第1331页。
    5《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5页。
    6《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5页。
    7《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第1126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0页。
    2[金]赵攄:《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大天宫寺碑》,见《金文最》。卷七一,第1042页。
    3[金]元好问:《威德院功德记》,见《金文最》卷三三,第468页。
    1[金]郭长倩:《梵云院碑》,[民]于清泮纂:《牟平县志》卷九《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7册),第233页。
    2李思孝:《新修妙觉寺碑记》,[清]杨笃纂:《长子金石志》卷七《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1册),第115页。
    3[金]僧宝月:《普照院碑》,《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58页
    4[金]杨敏:《张陆村重修功德记》,[清]孔继中撰:《修武县志》卷一三《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9册),第298页。
    5[金]王去非:《平阴县清凉院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13页。
    6[金]僧永俊:《大云禅院之记》,《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65页
    7[金]沙门洪□,《洪福院牒并助缘题名》,[清]陆增详撰:《八瑰室金石补正》卷一二四,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42页。
    1[金]杜穆桂:《延昌寺重修三门助缘姓名记》,[民]武树善编:《陕西金石志》卷二四,见《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2册),第16711页。
    2[金]释·闻吾:《福严院重修佛殿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十,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52页。
    3[金]福智:《潍州昌乐县北严广福院修殿题名记》,[民]赵文琴纂:《昌乐县续修志》卷一七,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编第27册),第587页。
    4[金]杨修:《修塔维那最上福田姓名真像传於不朽之碑》,见《全辽金文》(下),第4069页。
    5《正隆二年经幢》、《大定十一年经幢》,[清]杨笃纂:《蔚州志》卷九,见《辽金元石刻全编》第(三),第929~930页。
    6《韩珪建顶幢记》,[清]端方撰:《匋斋臧石记》卷四一,见《辽金元石刻全编》第(二),第816页。
    7[金]杨料:《华严寺石柱》,民]赵文琴纂:《昌乐县续修志》卷一七,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编第27册),,第587页。
    8游侠:《辽代佛教》,载《中国佛教》(一),知识出版社社1980年版,第89~93页。
    9[金]韩长嗣:《兴中府尹银青改建三学寺及供给道粮千人邑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97页。
    1[金]吴格:《齐东镇行香院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12页。
    2[金]王鼎:《平原县淳熙寺重修千佛大殿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85~1086页
    3[金]张嗣京:《威州新建威仪司三清殿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272页。
    4[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一《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铭》,元人珍本文集丛刊(二),第197页。
    5[金]王若虚:《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见《金文最》卷九一,第1331页。
    6[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二),第72页。
    
    
    1[元]吴澄:《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道家金石略》,第827页。
    2[明]宋濂:《书刘真人事》,《道家金石略》,第835页。
    3[元]虞集:《道国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道家金石略》,第830页。
    4[元]赵清琳:《大道延详观碑》,《道家金石略》,第822页。
    5[元]吴澄:《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道家金石略》,第827页。
    6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3页。
    1[金]高鸣:《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道家金石略》,第475页。
    2[金]元好问:《紫微观记》,见《金文最》卷三四,第481页。
    3[金]李俊民:《新建五祖堂记》,[清]陆增详撰:《八瑰室金石补正》,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79页。.
    4[金]翟三儁:《三清殿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82页。
    5[金]王大用:《龙详观记》,《山右石刻从编》卷二一,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186页。.
    6[金]杨峻:《同官县灵泉观碑》,见《金文最》卷七五,第1091页。
    7[金]胡筠:《续修太清宫碑》,见《金文最》卷七六,第1110~1111页。
    
    
    1[金]麻秉彝:《积仁侯昭佑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九,第1019页。
    2[金]张文中:《乐山庙王使君谢雨感应碑》,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22页。
    3[金]程舜卿:《朔州马邑县重建桑乾神庙碑》,见《全辽金文》(中),第1262页。
    4[金]李延训:《白龙谭圣水感应记》,见《金文最》卷二三,第316页。
    5[金]王希哲:《三原县后土庙碑》,见《金文最》卷八十,第1160页
    1[金]范櫜:《重修帝尧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50页。
    2[金]张曦:《潞州长子县重修圣王庙记》,[清]杨笃纂:《长子县志》卷七《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1册),第112页。
    3[金]赵大钧:《滕县染山重修伏羲庙碑》,见《金文最》卷七四,第1088页。
    4[金]石抹輗:《伏羲庙碑》,见《金文最》卷七九,第1153页。
    5[金]陈恕:《泗水县重修舜帝庙碑》,见《金文最》卷八十,第1171页。
    6[金]柳伋:《河中府万泉县稷王庙祈雨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179页。
    7[金]刘安礼:《重修孚济王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43页。
    8[金]夏曾:《重修会应神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473页。
    9[金]韩迪简:《重修紫虚元君殿记》,[清]方履籛辑:《河内县志》卷二一《金石志下》,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三编第29册)第171页。
    10[金]赵琢:《大唐功臣汾阳王庙记》,刘莲青等纂:《巩县志》卷一八《金石三》,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913页。
    
    1[金]田特秀:《重建显烈庙碑》,见《金文最》卷八三,第1214页
    2戴康生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3[金]陈尹:《重修回銮寺碑》,见《全辽金文》(中),第1857页。
    1[金]蒋道挺:《正觉院牒碑并阴》,[清]法伟堂等纂:《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中》,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36页。
    2[金]僧义瑄:《灵岩寺滌公开堂疏》,[清]王昶撰:《金石萃编》卷二五六,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二),第532页。
    3[金]徐卓:《宜州厅峪道院复建藏经千人邑碑》,见《金文最》卷六六,第955页。
    4[金]释行满:《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见《金文最》卷八五,第1248页。
    5[清]沈涛撰:《常山金石志》卷一三《崔皋等造石香炉记》,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212页。
    6[清]沈涛撰:《常山金石志》卷一三《温富等造石香炉记》,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212页。
    7[金]马钰:《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798页。
    8[金]马钰:《丹阳马真人十劝碑》,《道家金石略》,第432页。
    
    
    1《蒙山三清殿榜文碑》,[清]李敬修纂:《费县志》卷一四,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563页。
    2[金]范櫜:《重修帝尧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50页。
    3[金]王陛臣:《大金潞州潞城县重修灵泽王庙记》,见《全辽金文》(下),第2668页。
    4[金]史纯:《英济侯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六八,第987页。
    1[金]柳伋:《河中府万泉县稷王庙祈雨感应碑》,见《金文最》卷八一,第1179页。
    2[金]冯仲端:《钧州灵泉禅院碑》,见《金文最》卷七九,第1152页。
    3[金]张邦彦:《增修金堆院碑》,见《金文最》卷六六,第956页。
    4[金]张瑜:《解州安邑县□篆□慈云院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571页。
    5[金]段子卿:《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藏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546页。
    6[金]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见《全辽金文》(中),第1384页。
    7[金]程□□:《陶硅山贵公塔铭》,[清]李敬修纂:《费县志》卷一四《金史》,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三),第575页。
    
    
    1[金]安泰:《慈相寺修造记》,《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二,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200页。
    2[金]李鲁:《灵岩寺定光禅师塔铭》,见《金文最》卷一一0,第1581页
    3[金]邵世衍:《东平府东阿县荐诚院慈氏菩萨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316页。
    4[金]张微之:《涿州固安县颍川陈公塔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663页。
    1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二,第72页。
    2陈垣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三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7页。
    3[元]李道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记》,《道家金石略》,第460页。
    1[元程巨夫:《徐真人道行碑》,《道家金石略》,第712页。
    2[元]戈谷英:《新修玉真观记》,《道家金石略》,第671页。
    3[金]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道藏》第3册,第357页。
    4[元]李道略:《终南山全阳真人周尊师道行碑》,《道家金石略》,第645页。
    1[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五十《非非子幽室志》,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本,第346页。
    2[元]秦志安:《金莲正宗纪》卷二,《道藏》第3册,第348页。
    3[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丹阳真人马公等真记》,《道藏》第十九册,第727页。
    4[元]陈时克:《长春真人本行碑》,《道家金石略》,第456页。
    5][金]元好问:《紫虚观于公墓碑》,见《金文最》卷一0七,第1542页
    6[金]王处一:《云光集》卷四《一枝花·药方》,《道藏》第25册,第25页。
    7[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音译:《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金]夏曾:《重修会应神庙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473页。
    2[金]刘安礼:《重修孚济王庙碑》,见《金文最》卷六五,第944页。
    3[金]秦德川:《新修妙觉寺碑记》,[清]杨笃纂《潞州长子县增修漳源熨斗台神殿之碑》卷七《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1册),第118页。
    1[金]杨庭秀:《大金泽州硖石山福严禅院记》,[清]姚学甲撰:《凤台县志》卷一九,见《石刻史料新编》(第
    3编第31册),第206~207页。
    2[金]刘叙:《金宁国院寿公和尚碑》,[清]吴汝绘纂:《深州风土记》卷一一《金石》,见《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第458页。
    3[金]乔扆:《太清观记》,见《金文最》卷二四,,第330页。
    4[金]赵杨:《潞州潞城县常村重建洪济院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129页。
    5[金]张莘夫:《重修法云寺碑》,见《金文最》卷七一,第1049~1050页。
    6[元]王鹗:《万户张侯孝思碑》,[清]杨晨纂:《定兴县志》一七《金石》,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3册),第627页。
    7[金]元好问:《归德府总管范阳张公先德碑》,见《金文最》卷一0四,第1504页。
    1[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二,第72页。
    2[金]元好问:《藏云先生袁君墓表》,见《金文最》卷一0七,第1550—1551页。
    3[元]李道谦:《通微真人蒲察禅师传》,《道家金石略》,第627页。
    4[元]王鹗:《浑源县真长子刘君道行记》,《道家金石略》,第492页。
    5[元]张本:《建开阳观碑》,《道家金石略》,第473页。
    6[元]彭志祖:《浚州重修神宵宫碑》,王宗昱编:《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7[金]元好问:《五峰山重修洞真观记》,见《全辽金文》(下),第3225页。
    1《金史》卷一三一《李庆嗣传》,第2811页。
    2[金]王寂:《先君行状》,见《金文最》卷一一三,第1620页。
    3[金]李鲁:《灵岩寺定光禅师塔铭》,见《金文最》卷一一0,第1582页。
    4[金]安泰:《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记》,见《全辽金文》(中),第1991页
    5盖建民编著:《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6 [元]李祖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中,《道藏》第19册,第530页。
    7 [元]李祖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中,《道藏》第19册,第531~532页。
    8 [元]杜仁杰:《真静崔先生传》,《道家金石略》,第495页。
    
    
    1 [元]吕思诚:《□□修长生观碑》,《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第146页。
    2[金]胡砺《磁州武安县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76页。
    1[金]郭长倩:《梵云院碑》,[民]于清泮纂:《牟平县志》卷九《金石志》,见《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7册),第233页。
    2[金]智允迪:《重修天龙寺碑》,见《金文最》卷六七,第983页。
    3[金]胡筠:《续修太清宫碑》,见《金文最》卷七六,第1109页。
    4《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第271页。
    5[金]李鲁:《灵岩寺定光禅师塔铭》,第1581页。
    6《金史》卷四七《食货志二》,第1044页。
    7《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61页。
    8《金史》卷七《世宗纪中》,第170页。
    9 [金]赵□:《三官宫存留公据碑》,见《金文最》卷七六,第1113页。
    
    
    1《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第1035页。
    2 [金]元好问:《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九五,第1381页。
    3《金史》卷八八《石琚传》,1961页。
    4 [金]刘瑾:《刘中德墓志》,《宣化出土古代墓志录》,第65页。
    5 [金]赵秉文:《赠少中大夫开国伯史公神道碑》,见《金文最》卷八八,第1292页。
     1 [金]訾栋:《中靖大夫邵公墓志铭》,见《金文最》卷八七,第1278页。
     1 [金]郄文举:《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见李法良:《法门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285页。
    
    
    1《金史》卷七十《思敬传》,第1626页。
    2《金史》卷八《世宗纪下·赞》,第203~204页。
    3《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赞》,第285页。
    1.[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版
    3.[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4.[宋]洪皓:《鄱阳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5.[宋]洪皓:《松漠纪闻》,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版
    7.[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8.[宋]杨尧弼:《伪齐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9.[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10.[金]元好问撰:《遗山先生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金]元好问撰:《中州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1959年版
    12.[金]赵秉文撰:《滏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金]王寂撰:《拙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金]王寂撰张博泉注:《辽东行部志注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金]段克己兄弟:《二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金]张玮等:《大金集礼》,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金]刘祁撰《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金]佚名编、金少英校补、李善庆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中华书局2001年版
    19.[金]王若虚撰:《滹南遗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0.[金]元好问撰:《续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金]李俊民撰:《庄靖集》,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22.[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3.[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4.[元]脱脱等撰:《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5,[元]王恽撰:《秋涧先生大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6.[元]苏天爵撰:《滋溪文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7.[元]虞集撰:《道圆学古录》,《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28.[元]苏天爵:《元文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元]李道谦《甘水仙渊录》,《道藏》本
    30.[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31.[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2.[清]官修:《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3.[清]赵翼撰:《二十史劄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34.《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一、二、三、四),(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35.陈述:《全辽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36.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一、二、三辑),(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37.陈垣编陈智超等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38.李澍田主编:《金碑汇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39.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1—8),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0.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1.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2.阎凤梧编:《全辽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3.阎凤梧编:《全辽金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4.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5.陈衍辑佚王庆生增订:《金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6.王新英编:《金代石刻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袁亚愚著:《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社1990年版
    2.雷家宏:《中国古代乡里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4.白纲:《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赵秀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张晋藩主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卢广森王进国主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16.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8.秦晖:《传统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邹逸麟编著:《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肖桂云张蓉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静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张德胜著:《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美]韩明生著:《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
    2.齐涛:《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李锡厚、白斌著:《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博泉等:《金史论稿》(第一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6.张博泉等:《金史论稿》(第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7.韩茂莉著:《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漆侠、乔幼梅著:《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王明荪著:《宋辽金史论文稿》,(台湾)明文书局1981年版
    10.张博泉著:《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崔文印编:《金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陈佳华、蔡家艺、莫俊卿、杨保隆:《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3.李桂枝:《辽金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齐鲁书社1995年版
    16.王可宾:《女真国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陶晋生:《女真史论》,(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年版
    18.曾代伟:《金律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9.[日]三上次男著金启孮译:《金代女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日]外山军治著,李东源译:《金朝史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1.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2.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3.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4.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5.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6.中国辽金史学会编:《辽金史论集》第五辑,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27.张畅耕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穆鸿利、黄凤岐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七辑(契丹史、女真史国际学术会议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9.干志耿、王可宾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八辑(张博泉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30.徐振清、贾云江主编:《辽金史论集》第九辑(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1.鲍海春、王禹浪主编:《金史研究论丛》(第二届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32.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阜新市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历史考古研究会编:《阜新辽金史研究》,香港新天出版社1992年版
    34.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四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35.李品清主编:《阜新辽金史研究》(第五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3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3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38.李锡厚:《临潢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杨树森、穆鸿利:《辽宋夏金元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0.武玉环:《辽制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宋德金、景爱、穆连木、史金波编:《辽金西夏史研究》(纪念陈述先生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3.王曾瑜:《金朝军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何俊哲、张达昌、于国石:《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8.程尼娜傅百臣:《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一个法社会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2.李浩:《唐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3.刘再聪:《唐代“村”制度研究》,厦门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6.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7.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高寿仙:《略论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村社结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李永松:《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两条主线》,《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黄斌:《论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5.宋德金:《金代社会与传统中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乔幼梅:《女真统治者民族政策的演变》,《文史哲》,2008年第2期
    7.程民生:《试论金元时期的北方经济》,《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8.武玉环:《金代水利建设》,《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9.刘景文:《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10.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7卷,2000年
    11.曾资生:《宋金与元的乡里制度概况》,《东方杂志》41卷2期,1945年
    12.王瑞明:《金代经济发展简况》,《历史教学》,1963年第3期
    13.高树林:《金朝户口问题初探》,《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4.张博泉武玉环:《金代的人口与户籍》,《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
    15.王育民:《金朝户口问题析疑》,《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6.刘浦江:《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张新艳:《金统治下的汉人的历史来源——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一》,《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1期
    18.张新艳:《金统治下的汉人的人口数量与身份地位——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二》,《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
    19.张新艳:《金统治下的汉人与女真人的关系——金统治下汉人研究之三》,《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3期
    20.张荣峥:《论金代的民族融合》,《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21.刘浦江:《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22.王曾瑜:《金朝户口分类制度与阶级结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3.吴松弟:《金代东北民族内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24.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5.傅百臣:《论金代女真族的“计口授田”》,《松辽文物》1985年第5期
    26.赵光远:《金代的通检推排》,《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4期
    27.刘浦江:《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8.刘浦江:《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9.刘浦江:《金代杂税论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0.张博泉:《论金代猛安谋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破坏的原因》,《文史哲》,1963年第1期
    31.关亚新:《论金代女真族的村社组织——谋克》,《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32.张博泉:《金代女真族的村寨组织》,《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1期
    33.傅百臣:《金代法制初探》,《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
    34.曾代伟:《金朝诉讼审判制度》,《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35.孟东风:《金代女真汉化与民族融合》,《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
    36孙荣荣:《金章宗时期的旱灾及赈灾措施》,《东北史地》,2007年第5期
    37.范军周峰:《论金章宗时期的农业生产》,《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38.徐松巍:《章宗时期金朝中衰原因初探》,《求是学刊》,1990年第5期
    39.刘美云:《论入居中原的女真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0.衣保中:《金代屯田制度初探》,《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41.周峰:《略论完颜亮时期猛安谋克的南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2.魏崇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3.孟广耀:《金代儒家民族观探微》,《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
    44.安贵臣蒋维忠:《金代忠孝意识评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5.刘慧宇:《儒家思想与金代女真族的思想政治改革》,《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2期
    46.王文东:《试论金代女真人对儒家伦理的吸收》,《满族研究》,2003年第1期
    47.范寿琨:《金代孔庙的建置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
    48.张敏杰:《金代孔庙的修建及其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北方论丛》,1998年第6
    49.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0.武玉环:《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
    51.白文固:《金朝官卖寺官名额和僧道官政策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2.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