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两汉书经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秦两汉书经考》主要研究先秦两汉《尚书》文本演变与文句释义。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分篇考释、专题研究三个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由清代至民国的《尚书》研究专著中总结《尚书》研究的得失经验,形成贯穿全书的研究方法。其次总结《尚书》写定、流传过程中11个方面的基础文献,讨论了这11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为:(1)汉代今文《尚书》伏生欧阳大小夏侯本;(2)汉代古文《尚书》;(3)汉代今古文《书序》;(4)《说文解字》引《尚书》(5)马融郑玄王肃本;(6)熹平石经;(7)正始石经;(8)敦煌写本《书古文传》;(9)北宋开宝之前的《经典释文》;(10)《书疏》与开成石经;(11)《汗简》舆《书古文训》
     分篇考释部分。总结了先秦两汉今古文《尚书》所共有的28篇之可考异文,以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包括金文、简牍、碑刻、写本四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对28篇进行历史、篇句、文字的重新阐释。并将先秦两汉诸书所引《尚书》佚文尽量归入百篇之中。并以《尚书》文本为核心,力图解决文献综述部分所提出的11个方面的疑难问题。
     专题研究部分。从文献综述部分所提出的11个方面的文献出发,对涉及《尚书》写定、流传过程中存在长期误解或聚讼纷纭的问题作出论证。分别为:先秦出土金文简牍与《尚书》互证问题;西汉时期《史记》所载《尚书》的学派归属问题,引申讨论西汉《尚书》的传习情况。东汉《说文》载《尚书》的诸本兼收问题,引申讨论东汉今古文《尚书》的基本面貌;汉代碑刻所见《尚书》说,并讨论东汉通行本《尚书》与学官本的关系;东汉末期今文《尚书》定本熹平石经《尚书》部分行数推定及复原问题;从敦煌写本《经典释文》及隶古《尚书传》,讨论其“古文”来源,及其与正始石经的不同性质,兼及北宋《经典释文》、《古文尚书》的修订工作;清代《尚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问题。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Zhou, Qin and Two HanDynasti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textual evolution of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Shang Shu) and relative annotations of that period. This thesis contains threeparts:
     The chapter1is literature review.1.1summarizes and comments theaccomplishments and defects of Shang Shu research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of China (1911-1949), and thus extracts our own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throughoutthis thesis.1.2sums up basic literatures from11aspects of Shang Shu, and discussesrelative research improvements as well as problems in urgent need of solving. Theseaspects are as following:(1) the Ouyang and two Xiahou’s versions of“New Text” Shang Shu in Han Dynasty.(2)“Old Text” Shang Shu in Han Dynasty.(3)The “Preface” of the two versions in Han Dynasty.(4) Shang Shu quoted in ShuoWen Jie Zi.5The version of Ma Rong, Zheng Xuan WangSu.(6) Stone Classics of the Xiping Reign.(7) Stone Classics of the ZhengshiReign.(8) the Dunhuang handwritten copy: Shu Guwen Zhuan.(9)JingdianShiwen before the Kaibao Reign of Northern Song.10Shu Shuand Stone Classics of the Kaicheng Reign.(11)Han Jian and Shu Guwen Xun
     The chapter2is respective study on each chapter of Shang Shu. In this part,different transcriptions of the28chapters from pre-Qin are comprehensivelysummarized, and the lost texts extant in quotations of the works in pre-Qin and twoHans are ascribed to the100chapters of Shang Shu. We have also renewed explanationson the history, texts and characters of the28chapter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passed down and excavated documents (the latter includes bronze inscriptions, bambooand silk manuscripts, stone inscriptions and handwritten copies). Centering on theShang Shu text itself, we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the11aspects stated above.
     The chapter3is focused on problems of7aspects about the definitive edition andpassed-down process of Shang Shu. The aspects are as following:3.1Inter-attestationof bronze inscriptions, manuscripts and the passed-down Shang Shu.3.2The school which the Shang Shu contained in Shi Ji should belong to, and a further discussion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hang Shu in Western Han.3.3Various Shang Shuversions presented in the quotations by Shuo Wen Jie Zi of Eastern Han, and a furtherdiscuss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about both the New Text and the the Old Text ShangShu in that period.3.4Shang Shu extant in stone inscriptions of Han, and a discussion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 version and the official version in EasternHan.3.5Recovering some content in the stone classics of the Xiping Reign, whichcontains the definitive edition of the New Text Shang Shu in Eastern Han.3.6ShangShu contained in Dunhuang handwritten copies, which was transcribed from old text toclerical script, a discussion about its old text origin, i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stone classics of the Zhengshi Reign, and the revision of Jingdian Shiwen and Old TextShang Shu in Northern Song.3.7Research methods about Shang Shu in Qing Dynasty.
引文
①陈鸿森:《阮元<经籍纂诂>纂修考》,2007年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②《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用治城山馆初刻,戴望(子高)批本,山东友谊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影印,1991年。
    ①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通训诂”、“审辞气”语出杨树达序。
    ③李学勤:《甲骨h辞与<尚书·盘庚>》,《通向文明之路》,第81-82页。
    ①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乾隆道光间段氏刻《经韵楼丛书》本。
    ②《诗经四家异文考》五卷,《皇清经解续编》本。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十九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又《毛诗郑笺改字说》四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卷首一卷,叙录一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一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①《说郛》,《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任兆麟辑《尚书大传》一卷,《述记》(《三代两汉遗书》),嘉庆遂古堂刊本。王谟辑《尚书大传》二卷,《汉魏遗书钞·经翼》。北京图书馆《古籍丛残汇编》第三册,影嘉庆三年金溪王氏自刊本,下同。四库本辑《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卢文诏辑《尚书大传》三卷《补遗》一卷《考异》一卷《续补遗》一卷,《雅雨堂藏书》本。孙之脲辑《尚书大传》三卷《补遗》一卷,《晴川八识》本。袁钧辑本,三卷,袁尧年校补,《郑氏佚书》,浙江书局本。孔广林辑本,四卷,《通德遗书所见录》,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据嘉庆十八年刊本影印,1973年。黄爽辑本,一卷。《汉学堂经解》(《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本,广陵书社,2004年。下同。陈寿祺辑本,五卷,《序录》一卷《辨讹》一卷,《左海全集》本。王仁俊辑《尚书大传佚文》一卷《补遗》一卷,《经籍佚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同。
    ②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七卷,《师伏堂丛书》本。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七卷,《湘绮楼全书》本。
    ①王谟辑《今文尚书说》一卷,《汉魏遗书钞·经翼》。马国翰辑《尚书欧阳章句》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下同。黄爽辑《尚书章句》一卷,《汉学堂经解》。
    ①《尚书大夏侯章句》一卷,《尚书小夏侯章句》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
    ②王谟辑《今文尚书说》一卷,《汉魏遗书钞·经翼》。
    ③《书贾氏义》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④《汉书·儒林传》载其事日:“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时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后樊并谋反,乃黜其书。”王谟辑《百两篇》一卷,《汉魏遗书钞·经翼》。黄爽辑本一卷,《汉学堂丛书》本。
    ⑤王仁俊《五家要说章句》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⑥马国翰辑《今文尚书》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
    ⑦所多出一卷,当为《书序》,王先谦说析《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似非是。班注云“为五十七篇”,据颜注本为五十八,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盖《武成》),遂为五十七。五十八即《九共》析为九,《盘庚》、《大誓》各析为三,增多十二篇。
    ⑧详本书3.2《“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考》。
    ①朱熹辑《古文尚书》一卷,光绪十九年孙氏问经精舍《山渊阁丛刻》本。
    ②桓谭《新论》云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五十八篇”,是不数《书序》之数。
    ③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一下。
    ①王仁俊辑贾逵《古文尚书训》一卷,《书古文训》一卷,《尚书古文同异》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本。王仁俊辑卫宏《古文尚书训旨》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又名《书古文训旨》,《十三经汉注》本。)
    ②王谟辑《尚书注》一卷,《汉魏遗书钞》。马国翰辑《尚书马氏传》四卷,《玉函山房辑佚书》。
    ③王应麟撰集,李调元证讹《郑氏古文尚书》十卷,《函海》(道光)本。又《郑氏古文尚书证讹》十一卷,《函海》(光绪)本。王应麟辑,孔广林增订《尚书郑注》十卷,《通德遗书所见录》本。袁钧辑《尚书注》九卷,袁钧辑,袁尧年校补《尚书略说注》一卷,《郑氏佚书》本。黄爽辑《尚书古文注》一卷,《黄氏逸书考·通德堂经解》
    ④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郑氏古文尚书》,伦明撰,中华书局,1993年。第206-207页。
    ⑤孙星衍辑《古文尚书》十卷,《岱南阁丛书》本。
    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郑氏古文尚书》,孙海波撰,中华书局,1993年。第206页。
    ⑦马国翰辑《尚书王氏注》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仁俊辑本《书王氏注》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⑧王仁俊辑李颙《尚书集注》一卷,范宁《书范氏集解》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⑨《今文尚书考证》卷二。
    ①说详李学勤:《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古文献丛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马国翰辑《古文尚书音》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
    ①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编号6278系1962年出土,编号6874系1968年出土。
    ③详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中华书局,1959年。马衡《汉石经集存》,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年。第21页。
    ④范邦瑾:《<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正》,《文物》1988年第1期。
    ⑤邯郸淳说出《魏书》,江式延昌三年上表日:“陈留邯郸淳亦与(张)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间理,有名於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於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卫觊说出唐官修《晋书》引《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文音,出於邯郸淳。恒祖敬侯(卫觊)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⑥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第222223页。
    ⑦洪氏又云苏望所刻与《古文四声韵》所存者互有参错。小欧阳(棐)《集古录目》、洪适《隶续》皆云苏望本得于王文康。王国维《魏石经考四》以为出“开元十三纸”,《观堂集林》卷二十。
    ⑧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复旦大学藏嘉庆刻本。
    ①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大业印刷局影印《考古学社专集》第十七种。
    ②此石为洛阳谢荣章购得,使一白姓石匠剖石为二,以便运输,凿损《君爽》篇题及僖公一行,各家影印多据此已凿之本。剖裂前有赵道私拓十四纸(一说十三纸),即所谓“未凿本”,王广庆、罗振玉各购得其一又见于会稽顾燮光金佳石好楼影洛阳郭玉堂藏本,及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所印割裱本。现所知未凿本有二,一存故宫博物院,系马衡旧藏,有王国维题识。一存上海图书馆,系于右任所购,有王广庆、胡朴安、章太炎题识。详孙启治《未凿本<正始石经>残石》,《图书馆杂志》,1999年第11期。
    ③下中邦彦:《书道全集》(三),平凡社,1954年。第66-67页。
    ④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古今论衡》第2辑,1999年。
    ⑤见刘安国《西安市出土实物“正始三体石经”残石》,《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拓本载于《尚书文字合编》。
    ⑥赵振华、王雪春《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5期。
    ⑦范邦瑾:《<晋石经>探疑》,《史林》,1988年第4期。
    ①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页。“卫包改字前非无今文”,如范宁所改今字本,许说《隋书·经籍志》“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亦为隶古定《尚书》的改今字本,是。“卫包改字后非无古文”,如玄宗朝后之P.2630、肃宗乾元二年之P.2643。
    ②详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2010年,第23页。又见《巴黎敦煌残卷叙录》第1辑,《敦煌丛刊初集》9册,第112页。转引自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第70-71页。
    ①许建平:《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
    ①王重民《敦煌本<尚书>六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4期,1935年。
    ①王天然:《读杏雨书屋所藏八件经部敦煌写本小识》,韩国庆北大学《亚洲研究》,2012年第2期。
    ①说详王利器:《<经典释文>考》,《晓传书斋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②《尚书释音》二卷。《古逸丛书》本。《尚书释文》残一卷,《吉石盒丛书初集》本。吴士鑑撰《校语》两卷,印《涵芬楼秘籍》第四集之《经典释文残》一卷《校语》二卷。
    ③马国翰辑刘焯《尚书刘氏义疏》一卷,刘炫《尚书述义》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④王谟辑《古文尚书疏》一卷,《汉魏遗书钞》本。马国翰辑《尚书顾氏疏》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黄爽辑《尚书义疏》一卷,《汉学堂丛书》本,《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本。
    ①详河又正司《注疏分合的问题》(萧志强译)、长泽规矩也《越刊八行本注疏考》(萧志强译),《中国文哲所通讯》,第十卷第四期,第31-34页,第35-41页。
    ②严可均:《唐石经校文》十卷,《续修四库全书》影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嘉庆刻《四录堂类集》本。冯登府《唐石经考异》,《皇清经解》(咸丰十一年补刊)本。
    ①孙猛:《郡斋读书志校正》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1-52页。乾道六年(庚寅),晁公武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刻此《古文尚书》于石,序见《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六范成大《石经始末记》。
    ②《书古文训》,《通志堂经解》本。
    ③李遇孙:《尚书隶古定释文》八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嘉庆九年宁俭堂刻本。
    ④见钱大听《三史拾遗》卷三:“案《志》称古文者十一:汧山、终南、惇物在扶风,外方在颖川,内方、倍尾在江夏,峄阳在东海,震泽在会稽,傅浅原在豫章,猪垫泽在武威,流沙在张掖,皆古文《尚书》家说,与《水经》所载《禹贡山泽所在》无不脗合。相传《水经》出於桑钦,钦印传《古文尚书》者,则《水经》为钦所作信矣。”
    ⑤成蓉镜《禹贡班义述》说,张衡《西京赋》、潘岳《西征赋》以太一、终南为二。盖今文义如此。
    ⑥皮锡瑞说,《无极山碑》“有终南之惇物,岱宗之松,杨越之(?)□条荡”,洪适以“惇物”为终南所产,与松筱同科,程大昌本之,谓终南产物殷阜,故称惇物,非别有一山。
    ①《博物志》“泗出陪尾”,《春秋纬·文耀钩》(《周礼·保章氏》贾疏引)“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属摇星”,皆今文说。今文说在山东泗水,古文说在湖北安陆,安陆说似长。
    ②今文说似以峄山即《鲁颂·踢宫》“保有凫绎”,文十三年《左传》“邾文公h迁于绎”之“绎”,见《汉志》鲁国邹县,《郡国志》刘注引《邹山记》、《尔雅》郭注、《水经·泗水》注引京相璠、《括地志》、《通典》、《封氏见闻记》同。
    ③《周礼·职方氏》郑注、《水经·禹贡》皆云在吴县南。
    ④《水经·禹贡》云在历陵县西,与《志》“在南”小异,《水经·禹贡》是。
    ⑤《水经·禹贡》注“《地理志》日:‘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径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郦注以为析言之休屠泽与猪野泽为二,通称则并为猪野。未审郦义是否为今文说。
    ⑥《夏本纪》集解引郑玄“《地理志》流沙在居延西北,名居延泽。”作“西北”者,盖裴氏误引。
    ⑦王念孙说“海”当作“漳”,后人据信都国信都“《禹贡》绛水亦入海”改此“漳”为“海”。彼“入海”为班意,此“入漳”系班引桑钦,不可强同。《水经·漳水》注云绛水东径屯留入漳,又云“《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则此当作“东入漳”无疑。陈乔枞同,谓桑钦古文《尚书》说以绛水入漳,今文说绛水入海,是。
    ⑧《说文》“(?)”下并存班固、桑钦说。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云“盖漯水本出高唐,至千乘入海,自禹导河至大伾始分河之一支,东北流,首经东武阳,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则高唐以南、[东]武阳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蒋说盖是,《丛书集成初编》影《借月山房汇钞》本,第38页。
    ①今《水经》无《弱水》篇,《夏本纪》索隐引《水经》“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说同,是小司马犹及见之。《说文》“溺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郡国志》“张掖郡删丹,弱水出。”皆本《汉志》所引桑钦说。陈乔枞说,桑钦说以为导弱水自删丹,今文《尚书》则说弱水出删丹。陈说或是。然《夏本纪》索隐引《水经》亦云出删丹,未审《汉志》引桑钦、《索隐》引《水经》孰是。又《汉志》金城临羌“有弱水、昆仑山祠”,似与此弱水无涉。
    ②《墬形》“弱水出自穷石”,高注“穷石,山名,在张掖北。”《括地志》“兰门山,一名穷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隋志》删丹县有祀山、弱水,《说文》“虮,山也。或日弱水之所出。”祀山疑印虮山之讹,虮山盖印穷石之别名。
    ③王先谦:《汉书补注》,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刻本,1995年。
    ④成蓉镜:《禹贡班义述》三卷附一卷,《续修四库全书》影湖北省图书馆藏光绪十四年广雅书局刻本。
    ⑤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⑥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⑦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一卷,《丛书集成初编》影《借月山房丛钞》本。
    ⑧《陈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⑨叶绍泰辑《洪范五行传》二卷,《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王谟辑《洪范五行传》二卷,《汉魏遗书钞·经翼》。陈寿祺辑《洪范五行传》三卷,《左海全集》本。黄爽辑《洪范五行传》一卷,《汉学堂经解》。
    ①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引,第192页。
    ①本文正始石经古文字形采用施谢捷《魏石经古文汇编》摹本,特此注明。
    ②见《艺文类聚》引《璇玑钤》。《尚书正义》说“郑康成依纬,以‘尚’字为孔子所加”,印指《璇玑钤》。
    ①《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日重华。重华父日瞽叟。”《楚辞》王注亦云重华舜名。
    ②章怀注凡四引,《邓后纪》、《第五伦传》、《陈宠传》三引同。唯《冯衍传》“思唐虞之晏晏”注引《考灵耀》作“放勋钦明文思晏晏”,疑后人据孔传本改。
    ③唯《诗·韩奕》“虔共尔位”,作“共”,郑笺云“古之恭字或作共”,段说郑意谓此“恭”借“共”表之,为偶见之事。是。
    ④又详段氏《说文解字注》卷三“共”字下。
    ⑤北敦14681误改“共工”字为“恭”,可证段说。
    ①陈寿祺:《答仪征公书》,《左海文集》卷四下。
    ④冯时:《殷h辞四方风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②冯时:《殷h辞四方风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①“因”字、及下“尸”字为裘锡圭所释。详《释南方名》,《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第51页。
    ②冯时:《殷h辞四方风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①《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小学类羣书音义之属·尚书释文》,4448页。
    ①盖据《洪范》说庶征字作“奥”,《史记》、《汉书》、《公羊》注皆同。
    ⑤吴士鑑以为《说文》用字古文“(?)”之形讹,非是。《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小学类羣书音义之属·尚书释文》,4456页。
    ①吴士鑑《唐写本<经典释文>校语》,《涵芬楼秘籍》第四集,1924年。
    ①又见《汉书·刑法志》、《论衡·恢国》、《后汉书·梁统传》、《后汉书·朱浮传》樊鯈对、《郑志》赵商问。
    ①郭沫若:《释祖妣》,《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④详宋华强《<尚书>札记二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
    ④详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陈恩凤《中国土壤地理·禹贡所述土壤之解释》,详《尚书校释译论》,第536页。
    ③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4页。
    ①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①详《尚书校释译论》,第563-564页。
    ①《尚书校释译论》,第578页。详陈恩凤《中国土壤地理·禹贡所述土壤之解释》。
    ②《尚书校释译论》,第581页。详陈恩凤《中国土壤地理·禹贡所述土壤之解释》。
    ①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2页。
    ②所谓“北江”、“中江”,本爲一江,即江漢合流之江,以漢水、江水水力匹敲,故合流后仍有北江、中江之稻。(“導水”章漢水“南入于江……束爲北江”;江水“束爲中江”。)漢人不知“三江”爲太湖所出,又以為尚有“南江”,非是。《漢志》会稽郡吴縣云“具区泽在西,扬州藪,古文以爲震泽。南江在南,束入海,扬州川。”毗陵云“江在北,束入海,扬州川”。(此即《漢志》之北江,“江在北”上脱“北”字)。又丹阳郡蕪湖云“中江出西南,束至阳羡入海,扬州川。”郑注“左合漢爲北江,会彭蠡爲南江,岷江居其中爲中江”,富本《漢志》。
    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145页。又“吴淞江、娄江大致和今日水道流经路线相符。东江则穿过今澄湖、白蚬湖及淀泖地区,由今平湖县东南入海。(图4-3-28)”
    ④汉制每顷当今70亩,太湖凡252万亩(1680平方公里),今日太湖337.5万亩(2250平方公里)。见《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146页。
    ⑤以上详《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145-150页。
    ①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②别于雍州之“北条荆山”,详下。
    ①据《郡国志》,“汶江”下当有“道”字,详《汉书地理志汇释》,第308页。
    ①冀小军:《<汤誓>“舍我穑事而割正夏”辨正》,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语言论集》第四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
    ①《双剑誃尚书新证》,中华书局,2009年。第228页。
    ②《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③说详马楠:《清华简第一册补释四则》,《中国史研究》,2011年01期。
    ①据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改,详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页。下同。
    ②详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27页。
    ②《甲骨卜辞与<尚书·盘庚>》,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81页。
    ②说详宋华强《<尚书>札记二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
    ①李学勤:《甲骨h辞与<尚书·盘庚>》,《通向文明之路》,第81-82页。
    ①详李学勤《试论楚简中的<说命>佚文》,《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九。
    ②裘锡圭:《<洛诰>“其作周匹休”新解》,《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①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第149页。
    ②(?)或系增“水”形,详李学勤《释<性情论)简“逸荡”》,《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69页。
    ①《魏石经考》,《观堂集林》卷二十。
    ②段玉裁说“矜”当从令得声,与“怜”通假,非是。
    ③参张政娘《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225页。
    ①冯胜君以为(?)为(?)叠加声符○(圆)之形。《释战国文字中的“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281-285页。
    ①《经义述闻》卷四,又见《读书杂志·余编上》。
    ①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2页、第41页。
    ①详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
    ①李守奎:《论清华简中的昭王居秦溪之上与昭王归随》,《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①《试论董家村青铜器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注释19。
    ②《禹鼎铭文补释》,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66页。
    ①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①张国淦《汉石经碑图》。《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三辑,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9,据民国二十年关东印书馆排印本影印。
    ②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③详王国维《魏石经考》,《观堂集林》卷二十。马衡《汉石经集存》,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年。第21页。
    ④范邦瑾:《<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正》,《文物》1988年第1期。
    10行(最末一行为篇末空白),《顾命》第二十五标题下空白1行,《顾命》正文4行。
    ①印《牧誓》正文2行,《牧誓》篇末空白1行,《鸿范》第十二标题下空白1行,《鸿范》正文10行
    ①详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武清东汉鲜于璜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①1991年出土。详河南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县南蔡庄汉肥致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9期。
    ①重庆市文物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晋朐忍县多年发掘屡结硕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3日。
    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一册.许建平.群经类尚书之属.北京:中华书局,2008.
    孔颖达.书疏.北京:中华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林之奇.尚书全解.吉林出版社影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
    蔡沈.书经集传.吉林出版社影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
    薛季宣.书古文训.《尚书文字合编》影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续修四库全书》影乾隆五十八年近市居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续修四库全书》影乾隆道光间段氏刻《经韵楼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孙星衍.古文尚书.《丛书集成初编》影《岱南阁丛书》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山东友谊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治城山馆初刻.戴望手批本.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
    李遇孙.尚书隶古定释文.《尚书文字合编》影嘉庆九年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光绪二十三年《师伏堂丛书》本.1897.
    孙诒让.尚书骈枝.《续修四库全书》影民国十八年燕京大学铅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曾运乾.尚书正读.北京:中华书局,1964.
    朱廷献.尚书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顾廷龙,顾颉刚.尚书文字合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王国维.观堂学书记//刘盼遂.刘盼遂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陈梦家.尚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傅寅.禹贡说断.吉林出版社影《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
    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丛书集成初编》影《借月山房汇钞》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成蓉镜.禹贡班义述.《续修四库全书》影光绪十四年广雅书局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杨守敬.杨守敬全集·禹贡本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皇清经解续编》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1.
    陈寿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续修四库全书》影《左海续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续修四库全书》影民国四年虚受堂刻后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民国二十三年河间李氏重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皮锡瑞.六艺论疏证.《续修四库全书》影光绪二十五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皮锡瑞.郑志疏证.《续修四库全书》藏光绪二十五年思贤书局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孔广森.经学卮言.《续修四库全书》影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俞樾.群经平议.《续修四库全书》影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邢昺.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郝懿行.尔雅义疏.中国书店据咸丰六年刻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经韵楼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影张氏泽存堂本.北京:中国书店,1983.
    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
    刘晓东.匡谬正俗平议.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
    郭忠恕.汗简.北京:中华书局,2010.
    夏竦.古文四声韵.北京:中华书局,2010.
    宋保.谐声补逸.《丛书集成初编》影《许学丛书》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严可均.唐石经校文.《续修四库全书》影嘉庆刻《四录堂类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冯登府.唐石经考异.《皇清经解》(咸丰十一年补刊)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1.
    张国淦.汉石经碑图.《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三辑.影印民国二十年关东印书馆排印本.台北: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9.
    王献唐,屈万里.汉魏石经残字.《海澈楼金石丛编》之二.山东:山东省图书馆,1934.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北平大业印刷局影印《考古学社专集》第十七种.北平北平大业印刷局,1937.
    马衡.汉石经集存.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刘雨,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
    刘雨,严志斌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
    洪适.隶释.影印洪氏晦木斋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洪适.隶续.影印洪氏晦木斋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皮锡瑞.汉碑引经考.光绪二十三年《师伏堂丛书》本.1897.
    高文.汉碑集释.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徐玉立编.汉碑全集.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李学勤.古文献论丛.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钱穆.史记地名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王先谦.汉书补注.影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范晔,司马彪.《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陈澧.陈澧集·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附考证德清胡氏禹贡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
    秦嘉谟等.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北京:中国书店,1991.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北京:中华书局,2011.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彝尊.经义考(附补正、校记).中国书店,2009.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永镕.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3.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6.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四川:巴蜀书社.2002.
    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欧阳询.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
    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2000.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蔡邕.蔡中郎集.《四部丛刊》影华氏兰雪堂铜活字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影嘉庆胡克家刻本.1977.
    陈寿祺.左海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清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重民.敦煌本《尚书》六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5,9(4):1-6.
    谢燕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4):67-71.
    张政娘.中山王晷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1979,(1):208-232
    于豪亮.中山王三器铭文考释.考古学报,1979,(2):171-184.
    张政娘.周厉王胡簋释文.古文字研究,1980,(3):104-119.
    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02):185-19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新出土的汉石经残石.考古.1982,(4):381-389.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武清东汉鲜于璜墓.考古学报,1982,(3):351-371.
    范邦瑾.《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正.文物,1988,(1):58-64.
    范邦瑾.《晋石经》探疑.史林,1988,(4):9-16.
    范邦瑾.两块未见著录的《熹平石经·诗》残石的校释和缀接.文物,1988,(5):1-6.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1-30.
    冀小军.说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字——兼谈(?)字在金文车饰名称中的用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5-44.
    冯时.殷卜辞四方风研究.考古学报,1994,(2):131-154.
    邢义田,陈昭容.一方未见著录的魏三字石经残石——史语所藏《尚书·多士》残石简介.古今论衡,1999,(2):118-122.
    孙启治.未凿本《正始石经》残石.图书馆杂志,1999,(11):39.
    冀小军.《汤誓》“舍我穑事而割正夏”辨正//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四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88-295.
    宋华强.《尚书》札记二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5):31-33.
    陈絮.重论“咸为成汤说”.历史研究,2002,(2):145-149.
    许建平.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2002,(2):34-38.
    裘锡圭.焚公盔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6):13-27.
    陈絮.《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解//中国先秦史学会.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341-359.
    周健军,王冬梅.山东巨野新出土东汉《渡君碑》.书法丛刊,2004,(4):1-5.
    赵振华,王雪春.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89-91.
    赵平安.“文王受命惟中身”新解.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0年6月15日至18日.
    李家浩.楚简所记楚人祖先“毓(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文二部音转.文史,2010,(3):5-44.
    史杰鹏.由郭店《老子》的几条简文谈幽、物相同现象及相关问题.简帛,2010,(5).
    王天然.读杏雨书屋所藏八件经部敦煌写本小识.亚洲研究,201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