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代是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渐确立、完善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组织的雏形。周代地方行政组织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周初期,在这个阶段中,地域性质的乡里组织已经出现,但只作为地方行政事务的辅助性组织而存在,血缘性质的宗族组织实际上承担了地方行政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西周中期以后,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并行的阶段。随着井田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历史的发展要求地缘组织的行政职能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凌驾于宗族组织之上的权力机构,但宗族组织仍然在地方行政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渐确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同时经过各诸侯国的改革,宗族组织最终退出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舞台,以地缘组织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步确立起来。
     《周礼》在“体国经野”的指导思想之下,以乡遂分治,确立了一个十分系统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将《周礼》与其他先秦文献和古文字、简帛等资料相比照发现,其所言并非向壁虚造,而确是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周礼》作者以周王室档案为底本,参照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实际情况,揉和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阶段的地方管理体制,其中某些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周礼》乡遂之中的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基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本文拟以《周礼》中所记载的地方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在两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力图从《周礼》出发而又不囿于《周礼》,将视野放之于周代的大环境之中对地方行政组织进行系统地考察。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和综述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本课题的写作缘由、研究空间、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等相关问题加以阐明。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对于《周礼》中所记载的乡、遂各级地方行政组织以及都鄙之中的丘和邑分别进行考察、研究,梳理各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初期形态及其发展和演变,力图确立一个周代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的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第四章到第六章,对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进行考察。
     最后,结语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一总结,进一步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gradually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Zhou Dynasty, forming the embryonic form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ve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in Zhou has three important period . The first one is in the early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 in which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 in rural has came into being , only existing as a supplementary organization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work . In fact , clan organization formed because of blood took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 The second is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was a period that the organization formed of blood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 existed side by side. Gradually, the malpractice of the well-field system exposed. It was required that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 strengthens little by little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Finally, the rights above clan organization appeared. But it also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The third is in the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 It is a historical time that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graduall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well-field system fell apart little by little. Moreover, clan organization handed over the rights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after the reform in duke countries, while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gradually that based o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dividing into capital and measuring land, the book of Zhouli establishes a systematic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by managing states separately.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book of Zhouli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and bamboo slips and so on. We find that it is not empty words, but real proof. The author linked up the structure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Some thinking and resources about administration even can be dated back far .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t all levels almost can find its original state in the book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here, taking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observes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t all levels in the period of the Zhou Dynasty. What’s more, it takes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bout it. It base on the book of Zhouli , but not be limited .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is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the problem will b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Besides, some related problems will also be set forth. Such as the reason for writing, the research space, object and the thinking. Part Two is from chapter one to chapter three. It will make a tempt to establish the sequence of idea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the rural area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nd Qiu and Yi in the capital , sorting out the embryonic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at all levels .
     Part Three is 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six. It will mak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loc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t last, the conclusion will summarize the content and set forth the verdict.
引文
①郭沫若:《周官质疑》,《金文丛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②徐复观:《<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收入《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①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收入《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齐思和:《西周时代之政治思想》,《燕京社会科学》,1948年第8期
    ③李普国:《<周礼>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方苞:《方望溪全集》卷一《读周官》、《周官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⑤孙诒让:《周礼正义·序》,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①蒙文通:《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图书集刊》,第1期
    ②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
    ③余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前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尹黎云:《周礼评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
    ⑤葛志毅:《<周官>与西周制度》,《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6期》
    ⑥(日)林泰辅:《周公と其时代》,东京大仓书店,大正4年
    ⑦金景芳:《经书浅谈·周礼》,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①朱谦之:《周礼的主体思想》,《光明日报》,1961年1月12日第2版
    ②洪诚:《读<周礼正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③刘起釪:《(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写成的真实依据》,《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9-653页;《(洪范)成书时代考》,《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④詹剑锋:《<周官>略考》,《文献》,1982年第3期
    ⑤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1933年第11期
    ⑥郭沫若:《<周官>质疑》,《金文丛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⑦范文澜:《经学史讲演录》,《历史学》,1979年第1期
    ⑧钱玄:《周礼著作时代》,《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⑨何茲全:《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
    ⑩日知:《周礼中的邦国和国家》,《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合刊
    ①詹子庆师:《<周礼>和古史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②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第4期;《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③徐喜辰:《说<周礼>、<仪礼>、<礼记>》,《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④金春峰:《<周官>的成书时代及研究方法》,《求索》,1992年第1期
    ⑤毛奇龄:《经问》,《皇清经解》卷一百六十三
    ⑥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⑦陈连庆:《周礼成书时代的新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2辑,1988年
    
    ①彭林:《<周礼>的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②张国安:《<周礼>成书年代研究方法论及其推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赵伯雄:《从“国”字的古训看所谓西周国野制度》,《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
    ②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③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④徐喜辰:《籍田即国中公田说》,《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⑤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①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赵雨:《<诗经>与国野制度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③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彭林:《〈周礼〉畿服所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⑤张荣明:《<周礼>国野、乡遂组织模式探原》,《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①史建群:《周礼乡遂组织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②徐杰令:《试论先秦乡官制度》,《求是学刊》,2000年第2期
    ③杨宽:《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考古》,1964年第8期
    ④罗开玉:《秦国乡、里、亭考》,《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⑤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
    ⑥徐杰令、王彦辉:《论东周秦汉时代的乡官》,《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⑦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⑧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罗元贞:《论晋国的爰田与州兵》,《运城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蒙文通:《经学择原·孔子和今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斯维至:《论春秋战国时期公、私贵族的斗争和阶级斗争》,《人文杂志》,1960年第1期;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②李元:《论春秋时期的军赋制度》,《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
    ③刘泽华:《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④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⑤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⑥金景芳、吕文郁:《论尧舜禹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中间环节》,《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⑦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⑧许倬云:《西周史》,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⑨詹子庆师:《三代社会形态之管见》,《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⑩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晁福林:《论中国古史时期的氏族时代》,《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①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县》,《禹贡》第七卷,1937年
    ③徐喜辰:《春秋时代的“室”和“县”》,《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④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⑤顾久幸:《春秋楚、晋、齐三国县制的比较》,《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殷崇浩:《春秋楚县略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
    ⑦何浩:《鲁阳君、鲁阳公及鲁阳设县的问题》,《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⑧徐少华:《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90年第2期
    ⑨张华军:《夏、秦之间“县”的演进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⑩平势隆郎:《楚王和县君》,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①虞云国:《县制起源三阶段说》,《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②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辑,1987年
    ③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①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②周书灿:《商代外服制探讨》,《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③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
    ④陈伟:《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⑤范学辉、吕仁祥:《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⑥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胡厚宣:《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⑦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广仁:《说“丘”——城的起源一议》,《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吴海燕:《“丘”非乡而为“里”辨》,《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⑧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⑨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詹子庆师:《<周礼>和古史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②晁福林:《周代社会结构与“乡遂制度说”》,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裘锡圭:《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29页
    ②林沄 :《“百姓”古义新解——兼论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③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④张荣明:《西周地方行政制度辨析》,《烟台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
    ⑤臧知非:《齐国行政制度考源》,《文史哲》,1995年第4期
    ①《周礼·地官司徒·序官》
    ②《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44页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43页
    ③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引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43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八《乡亭之职》
    ③胡匡衷:《仪礼释官》,《清经解》卷七八O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95—2796页
    ②杨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9页
    ③杨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50页
    ①臧知非:《先秦什伍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②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③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2页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01页
    ②罗开玉:《秦国乡、里、亭考》,载《考占与文物》,1982年第5期
    ③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①《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45页
    ③《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905页
    ④《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⑤《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第一“西门豹为邺令”
    
    ①《越绝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②《越绝书》卷第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①《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②《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③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19页
    ④《鹖冠子·王鈇》
    ⑤李学勤:《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⑥顾久幸:《楚国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探讨》,《江汉论坛》,1993年第7期
    ①杨宽:《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考古》,1964年第8期
    ②童书业:《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1页
    ③《管子》卷第八《小匡》第二十
    ①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77页
    ①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565页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69页
    ②《尚书·禹贡》
    ①詹子庆师:《夏史四题》,《暨南史学》,第5辑,2007年
    ②《逸周书》卷二《大匡解》第十一
    ③《逸周书》卷三《酆保解》第二十一
    ④詹子庆师:《夏史四题》,《暨南史学》,第5辑,2007年
    ⑤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①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7页
    ②《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
    ③《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
    ④《周礼·夏官司马·司险》
    ⑤《周礼·夏官司马·量人》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3页
    ②《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
    ③《周礼·地官司徒·序官》
    ④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9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14页
    ①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②陈伟:《包山楚简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94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07页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子罕》
    ①《周礼·地官司徒·序官》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68页
    ③《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3页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引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3页
    ①参考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②季:《季木藏陶》;簠:《簠斋古印集》;陶:《陶斋藏印》;善:《善斋鉨印存》;选:《  印选》;;尊:《尊古斋印存》;山东:《山东博物馆陶文拓片》
    ③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9页
    ②(汉)班固:《汉书·元帝纪》颜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6页
    ③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8页
    
    ①《周礼·地官司徒·遂人》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54页
    ③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2页
    ④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1—352页
    
    ①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3—374页
    ②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辑,1987年,第55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79页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39页
    ⑤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39页
    ⑥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81页
    ⑦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805页
    ⑧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63页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64页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68页
    ③松井嘉德:《周代国制的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第270页
    ④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①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08页
    ③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①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县》,《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6、7合刊,1937年
    ②(日)平势隆郎:《楚王和县君》,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③钱林书、祝培坤:《关于我国县的起源问题》,《复旦学报》,1980年第12期
    ④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①陈长琦:《郡县制确立时代略论》,《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4页
    ③《周礼·地官司徒·序官》
    ④《周礼·地官司徒·县正》
    ①杨宽:《战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53页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68页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59页
    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年,第380页
    ①朱凤瀚:《先秦时代的“里”》,《先秦史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94—195页
    ②黄怀信:《逸周书彚?ⅰ罚虾#荷虾9偶霭嫔纾?008年,第96--97页
    ③黄怀信:《逸周书彚?ⅰ罚虾#荷虾9偶霭嫔纾?008年,第449--456页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59页
    ⑤朱凤瀚:《先秦时代的“里”》,《先秦史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97页
    
    ①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②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③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48页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69页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59页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60页
    ④于省吾:《双剑诸子新证·管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38页
    ②《墨子》卷三《尚同》第十一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33页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45页
    ⑤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17页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900页
    ②参见周绍良整理:《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56页
    ①郭沫若:《释啚、》,收入《郭沫若全集》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02页
    ②杜勇:《商城政区蠡测》,《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③肖良琼:《商代的都邑邦鄙》,载胡厚宣主编《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④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①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7页
    ②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9页
    ③《周礼·地官司徒·序官》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87页
    ②(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51页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6页下
    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39--840页
    ⑤王瀛三:《“天下”名丘初探》,《中原文物》,1989年第3期,第103页
    
    ①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8页
    ②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8页
    ③高广仁:《说“丘”——城的起源一议》,《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第26页
    ④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第35—36页
    ⑤王树明:《双墩碗底刻文与大汶口陶尊文字》,《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第35页
    ⑥顾颉刚:《说丘》,《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4期,第5页
    ①王妙发:《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②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③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9页
    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5--148页
    ⑤《史记·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4-55页
    ⑥(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页下
    ⑦(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①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释小臣的职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0页
    ②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释芻》,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63—267页
    ①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第3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以下几条引文出处分别为第53页、573页、1645页、1685页、1715页
    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34页下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72--1073页
    ③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33页
    ⑤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
    ⑥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86-787页
    ⑦《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81页
    ⑧焦循注:《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573页
    ①焦循注:《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213页
    ②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19页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上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83页
    ⑤(清)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68—469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54页
    ⑦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⑧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9页
    ⑨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⑩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小人所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4页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服虔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08页
    ②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③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38—145页
    ④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35页
    ⑤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页
    ⑥朱凤瀚:《先秦时代的“里”——关于先秦基层地域组织之发展》,唐嘉弘主编《先秦史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205页
    ⑦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第39页
    ⑧吴海燕:《“丘”非乡而为“里”辨》,《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第123—124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2页
    ②《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46页
    ③《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428--2429页
    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232页
    ①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56页
    ②《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87页
    ③《尚书今古文注疏》,第381页
    ④《尚书今古文注疏》,第428页
    ⑤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92页
    ⑥余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イ单—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53页
    ①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②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6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④周书灿:《商朝国家结构与国土构造》,《殷都学刊》,2001年第4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②彭邦炯:《卜辞“作邑”蠡测》,收入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年.第285页
    ③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9页
    
    ①谢维扬:《也谈卜辞中的邑与商周国家的国土结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1期
    ②王贵民:《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田庄》,《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①李无未:《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②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③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0页
    ①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5、2--3页
    ①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②《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
    ③何浩:《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①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71页
    ③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陈伟:《包山楚简初探》,第75页
    ①陈伟:《包山楚简初探》,第76页
    ②陈伟:《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③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④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
    ⑤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82页
    
    ①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9页
    ②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
    
    ①江林昌:《两周时期的农村公社与井田制问题补充》,《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36—153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38页
    ②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③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13页
    
    ①《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
    ②《周礼·秋官司寇·司民》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77页
    ①《周礼·地官司徒·党正》
    ②《周礼·地官司徒·闾胥》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50页
    ④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
    ⑤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
    ⑥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40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26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25页
    ①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湖南考古辑刊》, 1994
    
    ①《管子·治国》
    ②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54—455页
    ③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69页
    ①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4页
    ②裘锡圭:《啬夫初探》,收入《云梦秦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249页
    ③《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④杨宽:《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组织》,《学术月刊》,1959年第6期
    ⑤《周礼·地官·大司徒》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第1181页
    ②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③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④《管子》卷二十二《山权数》第七十五
    ⑤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26页
    ①《商君书》卷一《农战》第三
    ②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四篇》,农业出版社,1979年,第14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30页
    ④《周礼·地官司徒·遂人》
    ⑤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②同上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30—31页
    
    ①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之《效》、《仓律》等
    ②详见《秦律十八种·效》,第100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第119页
    
    ①《秦律十八种·效》,第97页
    ②《秦律十八种·效》,第96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第119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18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22页
    ①参见何琳仪:《古玺杂识》,《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12期;《东周郡县制度研究》,南开大学,2008年
    ①蒋禮鸿:《商君书錐指》,北京:中华书局,第15页
    ②《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7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31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47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34页
    ⑤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师旂鼎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1页
    ①《周礼正义·地官司徒·乡师》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02页
    
    ①《释名》卷四《释言语》
    ②《论语·八佾》
    ③《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三
    ④《管子·版法解》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5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0页
    ①(清)姚际恒:《仪礼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8—89页
    ①参见李学勤主编:《礼记·乡饮酒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26页
    ②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7页
    ③《礼记·乡饮酒义》
    ④《礼记·乡饮酒义》
    ⑤《礼记·乡饮酒义》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5页
    ②(清)姚际恒:《仪礼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③《周礼·地官司徒·乡大夫》
    
    ①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②詹子庆师:《腊祭小议》,收入《仰止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3、95页
    ①詹子庆师:《走近夏代文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22页
    
    ①《睡虎地秦秦墓竹简》,第15页
    ②《睡虎地秦秦墓竹简》,第213--214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77页
    ①杨宽、吴浩坤主编:《战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53页
    ①葛志毅、张惟明:《<周官>与战国制度》,《先秦两汉的制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50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78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57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47页
    1.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 (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4. (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阮元《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5. (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 (清)孙诒让:《周礼政要》,北京出版社,2000年
    8. (清)沈彤:《周官禄田考》,阮元《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9. (清)胡匡衷:《周礼畿内授田实考》,《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0. (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11. (清)王鸣盛:《周礼军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 (清)胡培翚:《仪礼正义》,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
    13. (清)胡匡衷:《仪礼释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7.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8. (清)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王先谦《皇清经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
    19. (清)俞樾:《群经平议》,王先谦《皇清经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
    20.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 1959年
    21.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3.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24.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阮元《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25. (清)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6.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7. (清)江永:《乡党图考》,阮元《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28.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9.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30.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1. (清)焦循注:《孟子正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3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33.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陈直:《史记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清)梁玉绳:《史记质疑》,中华书局,1980年
    4.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5. (清)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 (汉)袁康:《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发
    11. (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2. (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箋证,范邦瑾協校:《战国策箋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 (清)程恩泽:《国策地名考》,《丛书集成》,中华书局,1991年
    14.缪文远:《七国考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6年版
    16.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2. (清)孙星衍:《孙吴司马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黎翔鳯:《管子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黄怀信:《鶡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8.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10.蒋礼鸿:《商君书錐指》,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 (清)顾炎武:《日知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
    12.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十六《郡县》,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1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
    1.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2.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阮元《皇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3.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卷一,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4. (清)洪亮吉:《更生斋文·甲集》卷二《春秋十论》
    5. (清)姚鼐:《惜抱轩全集》第一册,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
    6. (清)赵翼:《陔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岑仲勉:《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2.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
    4.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5.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6.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7.郭克煜:《鲁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8.郭沫若:《周官质疑》,《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9.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10.郝铁川:《经国治民之典》,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侯志义:《采邑考》,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胡厚宣:《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13.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晃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年
    15.江士杰:《里甲制度考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
    16.金景芳:《古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
    17.金景芳:《论井田制度》,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18.柯昌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19.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0.李伯玄:《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21.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李普国:《〈周礼〉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24.李亚农:《东周与西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5.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26.李玉洁:《楚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林甘泉主编:《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8.林剑鸣:《秦国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9.刘玉堂:《楚国经济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0.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31.刘正:《金文氏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2.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34.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5.马曜,缪鸾和:《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蒙文通:《经学择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7.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重庆:巴蜀书社,1998年
    38.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9.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40.沈长云等:《赵国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1.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2.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43.孙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44.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45.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46.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7.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8.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台湾:明文书局,1989年
    49.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50.王辉:《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51.王明阁:《甲骨学初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2.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3.王宇信主编:《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4.夏纬瑛:《〈周礼〉书中的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
    55.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6.谢无量:《中国古田制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57.徐复观:《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58.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9.徐中舒:《先秦史论稿》,重庆:巴蜀书社,1992年
    60.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年
    61.许倬云:《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62.杨筠如:《周代官名略考》,《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二集第二十期,1928年
    63.杨宽:《古史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64.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5.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6.姚小鸥:《吹埙奏雅录·田畯农神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67.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僤-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68.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70.张广志、李学功:《三代社会形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1.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72.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73.赵光贤:《古史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4.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75.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76.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7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8.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79.左言东:《先秦职官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80.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1.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七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春秋战国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6.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7.刘信芳、梁柱编著:《云梦龙岗秦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8.刘志基:《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9.罗福颐:《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11.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
    13.徐中舒主编:《殷周金文集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北京,中国科学院,1954年
    1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北京,中国科学院,1952年
    16.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余说》,北京,中国科学院,1959年
    17.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9.张亚初、刘雨:《两周金文与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晁福林:《战国授田制简论》,《中国历史文物》,1999年第1期
    2.陈连庆:《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2辑,1988年
    3.陈连庆:《周礼中所见的奴隶》,《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4.方述鑫:《〈史密篡〉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葛志毅:《〈周官〉与西周制度》,《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6期
    6.宫长为:《〈周礼〉官联初论》,《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
    7.宫长为:《西周官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8.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年
    9.黄盛璋:《卫盉、鼎中的“贮”与“贮田”及其牵涉的西周田制问题》,《文物》,1981年第9期
    10.李零:《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载《文史》第38辑,1988年
    11.李学勤:《从金文看〈周礼〉》,《寻根》,1996年第2期
    12.李学勤:《论蒍掩治赋》,《江汉论坛》,1984年第3期
    13.李学勤:《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光明日报》,1983年11月30日
    14.李雪山:《〈周礼〉中的农民土地分配问题》,《殷都学刊》,1994年第1期
    15.李玉洁:《“三老五更”与先秦时期的养老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6.刘玉堂:《楚国赋税制度综议》,《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7.蒙文通:《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图书集刊》第1期
    18.彭林:《〈周礼〉》治官思想初探》,《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9.齐思和:《西周时代之政治思想》,《燕京社会科学》,1948年第1期
    20.齐秀生:《〈周礼〉在官制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21.齐秀生:《先秦官吏考核制度考述》,《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2.沈长云、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3.史建群:《〈周礼〉乡遂组织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4.斯维至:《两周金文所见职官考》,《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七卷,1947年
    25.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第6期
    26.温慧辉:《周礼“肺石”之制与“路鼓”之制考》,《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27.吴永章:《楚赋税制度初探》,《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
    28.徐喜辰:《论国野、乡里与郡县的出现》,《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29.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30.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第4期
    31.臧知非:《齐国行政制度考源——兼谈《国语·齐语》的相关问题》,《文史哲》,1995年第4期
    32.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初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33.张懋鎔:《史密簋与西周乡遂制度:附论“周礼在齐”》,《文物》,991年第1期
    34.张荣明:《〈周礼〉国野、乡遂组织模式探源》,《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35.张荣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宝鸡师范学院》,1990年第1期
    36.张守军:《〈周礼〉的赋税思想》,《人文杂志》,1992年第3期
    37.赵光贤:《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土地交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38.赵光贤:《从周代租税制度说到宣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39.周苏平:《周代的国家形态及其演变》,西北大学周秦汉唐研究中心:《周秦汉唐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40.邹衡:《先秦什伍乡里制度浅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1.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李修松:《周代里社初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3.李元:《试论〈周礼〉一书中的乡遂制度》,《北方论丛》,1985年第4期
    4.刘泽华:《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冉光荣:《乡、里初探》,《民族论丛》,1982年第2期
    6.任军:《称谓所见中国古代“乡制”的缘起和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7.史建群:《〈周礼〉乡遂组织探源》,《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8.王彦辉、徐杰令:《论东周秦汉时代的乡官》,《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9.徐杰令:《试论先秦乡官制度》,《求是学刊》, 2000年第2期
    10.杨宽:《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考古》,1964第8期
    11.于省吾:《关于《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一文的意见》,《考古》,1965年第3期
    12.于云瀚:《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居民组织及其管理》,《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13.祝中熹:《乡遂制度与周代社会性质》,《青海师范学院学报》, 1983第3期
    1.李孟存、常金仓:《对〈晋作爱田考略〉的异议》,《晋阳学刊》,1982年第5期
    2.李元:《论春秋时期的军赋制度》,《求是学刊》,1985年第3期
    3.罗元贞:《论晋国的爰田与州兵》,《运城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4.斯维至:《论春秋战国时期公、私贵族的斗争和阶级斗争》,《人文杂志》,1960年第1期
    5.张玉勤:《晋作州兵探析》,《山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1.晁福林:《论中国古史时期的氏族时代》,《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晁福林:《论周代国人与庶人社会身份的变化》,《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3.金景芳、吕文郁:《论尧舜禹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中间环节》,《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4.李启谦:《鲁君的家族组织及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东岳论丛》,1988年第2期
    5.詹子庆师:《论我国古代个体家庭的出现和早期特征》,《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6.詹子庆师:《三代社会形态之管见》,《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张懋镕:《金文所见西周世族政治》,《人文杂志》,1986年第6期
    8.张荣明:《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教结构》,《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
    1.陈伟《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
    2.郝铁川:《西周春秋的内朝与外朝》,《史林》,1991年第2期
    3.连邵名:《商代的“单”》,《殷都学刊》,2003年第3期
    4.臧知非:《先秦什伍乡里制度试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5.朱凤瀚:《先秦时代的“里”——关于先秦基层地域组织之发展》,收入唐嘉鸿主编《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1.陈朝云:《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2.陈立柱:《“邑”字缘起新说》,《殷都学刊》, 2004年第4期
    3.陈伟:《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
    4.杜勇:《商城政区蠡测》,《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范学辉、吕仁祥:《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6.侯强:《春秋战国城邑建设违制散考》,《城市研究》,1995年第5期
    7.刘泽华:《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8.宁可:《述“社邑”》,《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9.彭邦炯:《卜辞“作邑”蠡测》,收入《甲骨探史录》,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10.钱林书:《战国时期齐国的封君及封邑》,《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
    11.宋镇豪:《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2.唐嘉弘:《略论殷商的“作邑”及其源流》,《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
    13.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4.肖良琼:《商代的都邑邦鄙》,胡厚宣主编《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1984年增刊
    15.谢维扬:《也谈卜辞中的邑与商周国家的国土结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1期
    16.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17.杨升南:《殷墟甲骨中的邑和族》,《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
    18.周书灿:《商朝国家结构与国土构造》,《殷都学刊》, 2001年第4期
    1.吴海燕:《“丘”非“乡”而为“里”辩》,《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2.高广仁:《说“丘”——城的起源一议》,《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3期
    3.胡厚宣:《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1.陈长琦:《郡县制确立时代略论》,《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高敏:《论秦律中的啬夫一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3.顾久幸:《春秋时代楚、晋、齐三国县制比较》,收入河南省考古学会等编《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4.顾久幸:《沈县和沈尹-一兼论楚县的性质》,收入《楚史论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顾颇刚:《春秋时代的县》,《禹贡》第七卷第六、七期合刊,1937年
    6.黄灼耀:《县制的形成与发展》,《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7.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载《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
    8.卫文选:《晋国县郡考释》,《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9.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0.肖良琼:《商代的都邑邦鄙》,载胡厚宣主编《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11.徐少华:《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90年第2期
    12.徐喜辰:《春秋时代的“室”和“县”》,《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13.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4.殷崇浩:《春秋楚县略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
    15.虞云国:《春秋县制新探》,《普阳学刊》,1986年第6期
    16.臧知非:《齐国行政制度考源》,《文史哲》,1995年第4期
    17.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18.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1. (日)白川静:《西周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
    2. (日)伊藤道治:《裘卫诸器考——关于西周土地所有制之我见》,《考古学参考资料》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3. (日)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社会聚落的发展情况》,收入李范文、陈奇主编《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4.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5.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 (日)增渊龙夫:《春秋时代的县》,《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7.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明治讲学会,1904年
    8. kwang-chih chang,“Shang Civilization”(张光直:《商代文明》)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9. kwang-chih chang,“Towns and Cities in Ancient China”(张光直:《中国古代的城市》) ,Harrard Univ. Press,1976
    10. Herrlee G.Creel,“The Beginning of Bureaucracy in China: The Origin of the Hsien”(《中国官僚政治的出现:县的起源》)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11. Feng, Li ,“Succession and Promotion: Elite Mobility During the western zhou”(《西周时期的人才流动》) Monumenta Serica ; 2004 ; 52卷期; 1-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