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来自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和解决,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对生态问题日益尖锐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中,国内外一些学者纷纷将视线转向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新的研究,并期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著作中探寻其生态文明思想,进而找到应对当前生态危机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生态问题已经呈现。作为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已经前瞻性的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关心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早有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并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这些初步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论著中。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旧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并发展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研究,主要见诸于《人类学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却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同时还提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而且能够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散落于他们的主要文本中,且多以胚胎或萌芽的形式糅合在他们的思想发展中;本文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中,挖掘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实践观、科技观、历史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广泛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岩佐茂的环境思想等流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实质的分析和研究,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他们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思想中也不乏糟粕,如生态霸权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等思想。对此,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思想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取。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理论和实践做了积极探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探究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蕴,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能源匮乏、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甚至成为警示人类向何处去的严峻课题。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着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深入分析工业文明的利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经济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制度上完善政策法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在技术上加强污染防治,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roblem of widespread concern. It comes from reflection and solve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is a matter of major issues of human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lection of the increasingly acut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globalization,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turned his gaze turned to Marx and Engels.A new study from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expectations from the classics of Marx and Engels to expl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and then find the correct way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risis.
     Marx and Engels, lif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en presented. As a great philosopher, Marx and Engels, although there is no ecological problems specifically discussed, but they have a forward-looking expres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re concer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 and Engels, in their youth on issues of concern to Marx's doctoral thesis has long been reflected. The early writings of Marx and Engels made a scientific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of man and nature reiationship.These prelimina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nking is reflected in the "1844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the Theses on Feuerbach","Holy Family","German Ideology" and Engels'"British working class statu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critical outline of theory ".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Marx and Engels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ature and distinctive eco-civilization thought reflected in "Das Kapital","anti-Duling "and "Dialectics of Nature writings". In their later years, Marx and Engels'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v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ways and mean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inly found in the "anthropological notes" and "Family,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country of origin" and other worksin. Therefore, Marx and Engels when although there is no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Man and nature harmony", but also the human beings, and social harmony through the practice. Marx and Engels, Basic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natural unity,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ust be harmony, and harmon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not only scattered in the main text,and to blend in the form of an embryo or sprou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thinking; In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angle, multi-level analysis, and tap to show the natural view of Marx and Engels'view of practice,the technologic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reveal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im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has broad implications. Western Marxism Japanese rock Zuo Mao's environmental ideology of the Soviet Union, eco-Marxist theory, etc. genre by capitalist social phenomenon, the substan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nriched the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nking, thei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n China's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ut these ideas, there are some dross, such as the ecological hegemony, ecological colonialism thinking. We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inking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based on Marxism as a guide to critically draw.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o Zedong,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tao, the party's three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on the ec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Since summing up reforming and opening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17th Party Congress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implication, features Marx Engels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practice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ults.
     Human society enters the21century, energy shortag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con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problems, and even become warning human where to go the grim task.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focu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put forward "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view,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realistic development points to clear. dir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change in mode of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system of policy and law, perfect, perfect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in the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mote nat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irmly in the whole society ecology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引文
1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3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习时报》,2006年9月27日。
    4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光明日报》,2008年7月17日。
    1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简介”
    1[美]小约翰·柯布,李义天译:《文明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2[美]克利福德·科布,王韬洋译:《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1[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1页。
    1[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1《马思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3页。
    2同上书,第3页。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页。
    2《马思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2[法]奥古斯特·科尔纽著,刘丕坤、王以铸等译:《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11页。
    1李富君:《马克思的生态观发展轨迹初探》,载《河南社会科学》,2004(3)。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100年版,第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4同上书,1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5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2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2同上,第384页。
    3同上,第384页。
    4同上,第3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
    1李富君:《马克思的生态观发展轨迹初探》,载《河南社会科学》,2004(3)。
    1[德]A·施密特著,欧力同、吴仲昉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4页。
    2同上,第56页。
    3同上,第78页。
    1[德]A·施密特著,欧力同、吴仲昉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12页。
    5刘增惠:《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第86-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2王建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
    1王建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1刘增惠、彭会珠:《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主义命题》,载《理论月刊》,2008(8),18-20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入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页。
    1 Grundmann R. Marxism and Ecology. New York: Oxford Iniversity press.1991,3.
    2[加拿大]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6页。
    3[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1[英]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0页。
    2[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3 Rennir Grundamn, Marxism and Ecology, Oxford,1991, p.6.
    1郇庆治:《绿色乌托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3郇庆治:《绿色乌托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载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3日。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26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英]戴维·佩珀,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337页。
    2[美]W·勃兰特,A.桑普森:《北方与南方:一项求生存的计划》,载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莱伦、弗雷德·桑德曼:《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日]岩佐茂,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第1页。
    2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2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2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3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师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1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两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1乔樵、恩斯特·海克尔:《一位超越时代的科学家》,载《国土资源》,2005(12)。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1转引自刘东:《周恩来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与实践》,载《北京党史研究》,1996(3)。
    1毛泽东:《毛洋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2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页。
    1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1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同上书,43页。
    4同上书,44页。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2同上书,第363页。
    3同上书,第22页。
    4同上书,第143页。
    5同上书,第375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同上,第56页。
    3同上,第80页。
    4同上,第121-122页。
    5同上,第81页。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3江泽民:《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8-03-14。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页。
    2江洋民:《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5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页。
    4《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5同上书,第532页。
    6同上书,第535页。
    7同上书,第532页。
    8《江洋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2江泽民:《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0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29页。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3《江洋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同上书,103页。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5同上书,第54页。
    6闰韵等主编:《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119页。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4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6—9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5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李承宗:《科学发展观中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1)。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胖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1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求是》2008年第4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2胡锦涛:深入贯落实科学发展观[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报告第3部分,2007.10。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1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1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119页。
    1全国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已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参见姜春云主编:《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生态科技也称绿色科技,即科学技术应用和创新服务于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姜春云主编:《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许嘉璐:《治水即治国》,《绿叶》2007年第5期。
    3周生贤:《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绿叶》2007年第7期。
    1《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08年4月4日。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4成思危:《探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叶》2007年第7期。
    1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求实》2008年第4期。
    1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绿叶》2007年第7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3、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3、25、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思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出版社,2009.
    [19]毛泽东文集(第3、6、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8]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29]国家环保总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3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2]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3]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4]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5]王建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6]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姬振海.环境权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8]金瑞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9]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林灿铃.国际环境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2]刘爱军.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3]刘东国.绿党政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4]许涤新.生态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5]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6]刘湘溶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8]卢大振,钱俊生.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观的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49]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0]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3]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4]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5]解保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7]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8]郇庆治.绿色乌托邦[M].山东:泰山出版社,1998年
    [59][法]奥古斯特·科尔纽著,刘丕坤、王以铸等译.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3.
    [60][德]A·施密特著,欧力同、吴仲昉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1][英]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2][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3][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5][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6][德]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7][德]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8][英]柯林武德著.自然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等译.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0][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1][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72][美]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蔡冬梅.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2]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J].社会科学辑刊,2002(2)
    [3]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张云飞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7(12).
    [4]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5]黄志斌,任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6]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f4)
    [7]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J].长白学刊,2000(1)
    [8]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J].环境教育,2006(10)
    [9]朱耀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内涵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10]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7).
    [11]郭学军,张红海.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2]郝俊英.邓小平生态人类学有关思想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13]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14]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5]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1).
    [16]曹明德.关于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17][荷]阿瑟·莫尔著,庞娟摘译.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
    [18][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著,张妮妮译.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19][美]默里·布克金著,郇庆治、卢文娟译.走向一种生态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
    [20][美]默里·布克金著,郇庆治、周娜译.社会生态学导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1][英]戴维·佩珀著,张淑兰译.生态乌托邦主义:张力、悖论和矛盾[J].马克主义与现实,2006(2)
    [22]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30年[J].环境保护,2008(8).
    [23]鲍小会.中国农民传统生态观念解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4]博格.增长与不平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
    [25]曹凤中,王玉振.面向21世纪乡镇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动态,1999(1).
    [26]曹孟勤.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7]陈芬.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4(5)
    [28]陈晖涛.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反省和矫正[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4).
    [29]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30]陈学明,罗骞.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31]陈学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陈学明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8(3).
    [32]陈映.论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6).
    [33]戴安良.对建设生态文明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兼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J].探索,2009(1)
    [34]李清源.生态文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青海社会科2007(5).
    [35]李静云,王世进.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07(6)
    [36]李虹,任星宇,李彦萍.生态文明研究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3)
    [37]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38]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2005(2).
    [39]李斌.试论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理论与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40]李菡.试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41]李世东,徐程插.论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42]林红梅.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3]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
    [44]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
    [45]刘静.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11).
    [46]刘静.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浅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7)
    [47]刘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4).
    [48]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11).
    [49]刘宽红.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J].青海社会科学,2004(2).
    [50]刘宗碧.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08(8).
    [51]刘海龙.儒家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2).
    [52]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53]潘岳.论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54]钱燕.论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J].特区经济,2007(9).
    [55]青连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56]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
    [57]任祥.工业文明背景下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6).
    [58]盛世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
    [59]盛学良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20).
    [60]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61]石建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实施途径[J].红旗文稿2008(7).
    [62]时青昊.“物质变换”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63]施维树.江泽民同志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7)
    [64]孙亚忠,张杰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9(4).
    [65]孙金华.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66]孙智君,杨凌霄.国家循环经济政策解读[J].学习月刊,2010(23).
    [67]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8]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
    [69]王素娟.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2004(3).
    [70]王水汀.简论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保护的伦理主张及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2(12).
    [71]王艳丽,周美华.应用工业生态学解决污染与发展问题[J].云南环境科学2003(6).
    [72]王愉,周鸿.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
    [73]王剑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12)
    [74]王立.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4(3)
    [75]王立.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论要[J].环境保护,2003(3)
    [76]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77]王忠武.论社会发展模式[J].浙江学刊,2001(4)
    [78]王永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探求,2006(9)
    [79]吴亚平.“两型社会”探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80]吴晓青.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8(12).
    [81]吴兴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82]谢校初等.从1998年洪灾中析我国生态保护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83]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84]薛晓源,陈家喇.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当代西方生态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85]严书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86]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1)
    [87]杨马林.毛泽东与南水北调[J].长江建设,2003(6)
    [88]哗枫,谷亚光.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89]叶海涛,陈培永.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视域[J].云南社会科学 2009(4).
    [90]尤晓娜,刘广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J].经济论坛,2004(2)
    [91]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9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93]袁霞.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现代启示[J].求实,2009(7)
    [94]张敏.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导刊,2006(11).
    [95]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96]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97]赵东苹.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9)
    [98]赵冬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9]曾正德.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100]任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辨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
    [101]任暟.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哲学思考[J].求是学刊200(?)3).
    [102]任暟.技术文明社会的生态危机意识[J].现代哲学2002(4).
    [103]任暟.与时俱进的“生产力动力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104]任暟.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J].哲学动态2005(?).
    [105]任暟.恩格斯系统观的当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5).
    [106]任暟.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生态学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107]任暟.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6.
    [108]任暟.“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马思主义研究2007
    (6).
    [109]任暟.科技视阈下的绿色之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的技术观[J].江汉论坛2007.7.
    [110]任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J].光明日报2008.(?).27.
    [111]任瞪.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112]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13]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8-01-08(7)
    [114]汪林.略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层面[N].丽水日报,2008-09-07(2)
    [115]李景源,杨通进.论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4-4-30.
    [116]邹丽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与当代意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7]王毅.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18]杨延松.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19]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120]粟多树.可持续发展战略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21]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122]刘佳.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原则[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23]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124]于秀玲.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25]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12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1 1.
    [1]Grundmann R, Marxism and Ec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Anderson D,2001, Resource Productivity:A Comment, Imperial College.
    [3]UNDP,2006,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6, New York:UNDP.
    [4]Bill Long,200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ECD 1950-2000,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OECD.
    [5]Gorz, Andr, Efologylls politics, South Eed Press, BOston,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