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交待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影响的理论解释,这部分首先在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接下来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等角度论述了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并阐述了国际收支失衡主要通过“汇率体制传导机制”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第三部分为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对基础货币的供给来源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基础货币的供给来源中,外汇占款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这也说明了影响外汇占款的国际收支失衡因素确实对基础货币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我们对“汇改”以来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没有对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造成显著的影响,这就说明在“汇改”后,国际收支失衡和基础货币之间的“汇率体制传导机制”仍然存在。第四部分为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在这部分,我们首先简要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次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基础货币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着重说明了中央银行为了减小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不利影响而进行的干预、冲销等操作措施及这些措施的局限性;最后在本部分前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
     本文力图在对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此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This article is study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BOP (Balanceof Payment) to the basic money.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mainlyintroduced the related theories. Firstly, 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 to theunbalance of China's BOP on the basic of an introduction of the unbalance ofChina's BOP. After tha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ame influence from the balance sheetof the central bank. Then it is put that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BOP influent thebasic money mainly from "exchange rate transmitting mechanism". The third part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BOP to the basic money.Firstly, it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exchange to basic money. Then it is got that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exchange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to basic money. Secondly, it is the analysisof the source of basic money.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we got that in the source ofbasic money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So thefactors which influent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will significantlyaffect basic money.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it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and basic money after China's reform ofexchange rate system. Through the study we got that the reform of exchange ratesystem of RMB didn'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s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and basic money. It is to say that the exchangerate transmitting mechanism still exist after the reform. The forth part point out theinfluence of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BOP to basic money and also somesuggestions. In this part, we firstly described how the unbalance of BOP affects theeconomy of a country. Furthermore, we discussed when the unbalance of BOP leadto changes in basic money, how will the changes affect the monetary police of China. We focused on centre bank's measurements such as intervening, offset and the limits of these measurements. At last of this part are some suggestions we go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bove.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is purposed on giving some related strategic suggestions after a carefully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unbalance of China's BOP to the basic money. May it is of some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引文
1 我国在1997年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标准对国际收支进行统计,本表已对1997年以前部分与新标准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另,在本论文写作之时,2007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尚未公布,故数据截至到2006年。
    2 详见黄达主编的《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七章。
    3 在目前一般的关于国际收支的文献中,都把我国自1994年来的国际收支情况分为三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全功(2006)等,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如徐映梅、曾莹(2006)等就对我国国际收支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新的观点。
    4 为更好的说明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在储备资产变化中的作用,本表未列出“误差及遗漏”项目。
    5 自主性交易主要指:经常项目、资本及金融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6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黄瑞玲(2004)、张晓朴(2006)、王军(2007)等学者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
    7 关于货币乘数的推导,详见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或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即通货。
    9 详见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 在中国的货币统计口径中,存款货币银行的现金库存不计入MO。
    11 见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 陈全功《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汇率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中央银行(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经过适当整理。
    14 为了研究的统一和方便,我们用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即国外净资产来代表外汇占款,这样产生的误差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15 指中央银行对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
    16 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中外汇储备增加额数据已根据每月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数据的平均值调整为相应的人民币数据。在本文写作之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布至2007年5月,但外汇储备数据只公布至2007年3月,为统一计,图2-6的相关数据均截止到2007年3月。
    17 根据EViwes软件计算。
    1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19 详见杨胜刚、刘宗华《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政策分析》,2001:曹亚廷,《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2006年。
    1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基础货币数据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数据。余额数据指年末余额
    2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其中,为了研究的统一和方便我们用国外资产.国外负债,即国外净资产来代表外汇占款,这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国外资产”项目下“外汇”一项相差极小。余额数据指年末余额。
    3 保持EViews软件输出原样。
    4 一般情况下,如果杜宾.瓦森统计量(Durbin-Watson stat)与2相差较大,我们就可以认为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
    5 一般情况下,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准则越小说明模型越好。
    6 一般情况下,对数似然值越大说明模型越好。
    7 进行分段回归后,每一部分回归方程所含的样本均较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回归方程的准确性,但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8 方程下方第一栏括号是各系数的标准差,第二栏括号是各系数的t统计值。
    9 1994年至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宏数据库”(MCDB),2004年至200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余额指年末余额。
    10 一阶自回归处理后的Durbin-Watson stat为2.314636,没有显著改善,而进行二阶差分后常数项和变量的系数有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11 进行差分等处理后t统计量仍没有显著改善,且施瓦茨统计量和赤池信息准则不理想,故我们仍采用未进行差分的模型。
    1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月度数据截至2007年3月。
    1 参见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十九章。
    2 根据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和马库斯·弗莱明(Marcus Fleming)的名字命名,他们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将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形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 利率平价条件的成立需要以利率市场化的假设为基础,如果利率是非市场化的,利率平价条件可能不成立。
    4 详见苏平贵“我国近年来货币财政政策实践及当前政策取向一经典IS-LM模型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适用性、改进及运用”(2003)和“汇率制度选择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适用性、改进及运用”(2005)。
    5 2007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25日起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5%,这是中央银行在2007年内第七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看起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中央银行的“常规”工具,但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在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状况非常严重情况下的政策选择,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公开市场操作依然是冲销政策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段。
    6 陈全功,《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汇率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7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3年4月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8 以上关于中央银行干预及冲销操作的资料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全文详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另,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行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是用来向中央银行购买外汇以组建外汇投资公司的,但是特别国债也可能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2007年9月4日,中央银行首次以特别国债为抵押进行了正回购操作,特别国债为央行同收流动性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
    9 详见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全功,《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汇率制度改革》,经济学科出版社,2006年版;
    3.徐映梅、曾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迁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海南金融》,2007年第1期;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中国金融》,2006年第19期;
    7.余永定,“从双顺差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人民日报》,2006年8月21日:
    8.范立夫、蓝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变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货币市场》,2002年第12期;
    9.卢静,“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与国际收支”,《现代财经》,2007年第1期;
    10.艾洪德、范立夫、蔡群,“我国外汇储备稳定性问题研究”,《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第7期;
    11.胡晓炼,“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求是》,2006年第8期;
    12.梅新育,“中国面临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6月5日;
    13.裴平、孙兆斌,“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与货币错配”,《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14.张晓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与对策”,《红旗文稿》,2006年 第16期;
    1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16.曾亚廷,“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17.汪晓宇,“内生货币、三角困境与中国货币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3月;
    18.杨绍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19.黄瑞玲、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20.岳意定、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21.张睿,“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2.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
    23.于小喆,“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货币政策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2月;
    24.陶卫,“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西南金融》,2007年第1期;
    25.余霞民,“双重名义锚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困境”,《上海金融》,2007年第1期;
    26.《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1年第1季度—2007年第2季度;
    27.廖文、张祥龙,“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28.林娜,“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及货币政策前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2月;
    29.王梓、余永定、王子先,“反思双顺差”,《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7月24日:
    30 黄燕芬、顾严,“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及央行的调控能力分析:1998—2004”,《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31 赵海琦,“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32 苏平贵,“我国近年来货币财政政策实践及当前政策取向”,《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3 苏平贵,“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34 金晓东,“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冲销措施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12月;
    1.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e", Sixth Edition,Addison-Wesley,2000;
    2. Frankel, Jeffrey A.(1994), "Sterilizing Capital Inflows",IMF Economics Issues,NO.7, March 1997;
    3. Cooper, R.N.(1969), "Macroeconomics Policy Adjustment in Interdependent Econo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 IMF(1977),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Washington.IMF;
    5. Fleming,M.(1962),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y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MF Staff Papers,9;
    1.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
    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